饭都吃不饱的农民,是怎么干趴正规军的?

n
neweggon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01
崇祯十年(1637年)十月,李自成一路高歌猛进,从陕西进入四川打游击,连克38州县...
兵部尚书杨嗣昌,见缝插针,给崇祯上疏:
“洪承畴专办秦贼,贼往来秦、蜀自如,剿抚俱无功,不免于罪。”
——洪承畴是剿灭流贼的专项责任人,李自成在陕川两省如入无人之境,他是干什么吃的...不能不治罪。
洪承畴,时任三边总督。
接到杨嗣昌的报告,崇祯又想起,一年前,闯王高迎祥被押赴北京凌迟处死,洪承畴打报告说,李自成也元气大伤,全国剿匪形势一片大好。
咋,仅一年时间,他李自成怎么又跑到四川去烧杀抢掠了?肯定是你洪承畴之前夸大战功,让这伙人全溜了吧。
官降三级,但给你个戴罪立功的机会,限期五个月,剿灭李自成。
不然下一个绑的就是你洪承畴。
洪承畴闻知这个消息,气坏了,拍案扬言:
“不是杨嗣昌杀了我,就是我杀了杨嗣昌。”
明廷为官,遭个弹劾,正常不过。
洪承畴你咋这么大火气嘞?

02
还得从四个月前说起。
杨嗣昌,就曾上疏弹劾洪承畴,说:
“洪承畴每次剿灭流寇的时候,杀掉的贼军不过总数的十分之一,而放跑的却高达十之八九,所以贼军年年都在剿,却从来没见少多少,这不单单是武将的责任,更是洪承畴这个总督在养寇自重,他怕流贼全剿完了,他自己也就没用了。”
其实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杨嗣昌这是公事私仇一起算。
先说公事:
杨嗣昌此时刚刚上任兵部尚书不久(崇祯十年三月上任)。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
杨嗣昌锐意进取,进“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计划书,在全国重新加征剿饷280万两。
准备用三个月时间(即从崇祯十年十二月至次年一二月),平定农民军。
所以请求崇祯下令,责令洪承畴在一两个月之内清剿完陕西全境的起义军队伍。
暗里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杨嗣昌的私仇——
当初杨嗣昌他爸杨鹤就任三边总督,洪承畴是其下属。
杨鹤因为压不住农民军,被流放充军了。
杨嗣昌心里就一直忌恨,如果洪承畴当时能积极一点剿匪,他爸杨鹤说不定可以不被流放充军。
因为在杨嗣昌眼里,洪承畴的才干足以平定农民起义。

03
洪承畴,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二甲第十四名进士。
天启七年((1627),就任陕西布政使右参政。
这年三月,白水县农民王二,杀死澄城知县,率领数百名乡民集结山头,拉开了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序幕。
陕西的地方官,要么被农民军所杀,要么自己逃了。
而洪承畴,是个例外。
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固原一伙流贼侵犯耀州,洪承畴命令官兵乡勇万余人,把他们围在云阳,“追斩二百级”。
次年三月,洪承畴升任延绥巡抚,剿杀当时陕西境内的最大流寇王嘉胤(这个最大有多大?李自成和张献忠一开始都跟王嘉胤混)部下400余人。
斩杀投降官军的流贼320人,歼灭不沾泥、赵四儿、点灯子等一大批武装暴乱分子;
诛杀已受降的王左桂等人...
洪承畴的铁腕+同行们的衬托,崇祯四年,升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三边军务。

04
话说,三个月时间平定农民军,正是崇祯想要的。
崇祯
同意了杨嗣昌的意见,责令洪承畴在两个月之内清剿完陕西全境的起义军队伍。
可这个命令无异于杀了洪承畴。
围追堵截李自成等人,看似是带一大帮人打打杀杀,实际打的是经济仗。
只要老陕们一天恢复不了生产,就一天不得消停。
他们吃不饱饭,就会去投奔流寇,今天还是良民,明天就成了土匪。
问题出在朝廷上,我洪承畴就是再有本事,能剿多少?
在洪承畴看来,杨嗣昌眼高手低,白吃干饭,一副办公室主任作派。
与其让你在领导面前天天说我坏话,不如我先下手为强拿掉你这个绊脚石。
于是秘密派遣心腹去北京城联系和自己要好的官员,请他们上疏攻击弹劾杨嗣昌。

05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人一般印象里,甚至在崇祯眼里,洪承畴都和党争联系不上。
毕竟他一直都在陕西带兵,基本没空去北京跑跑送送。
功劳也是实打实的。
但在明末的政治环境中,没有一个封疆大吏是没有后台跟脚的。
洪承畴的后台就是在朝的福建籍官员。
比如,内阁大学士蒋德璟。
福建晋江人,他素来痛恨杨嗣昌的无端加派,认为这是祸国殃民。
理由很正当,因为人民群众本来就是因为吃不饱饭才去造反,你现在为了剿灭原先造反的人,让没造反的这部分人要多出很多钱给国家。
你杨嗣昌这么搞,大家都成了穷光蛋,你说,什么叫官逼民反?
再比如,和洪承畴在陕西共过事,后来入阁的吴甡。
下过基层,了解过情况的。
吴甡一开始就看不惯杨嗣昌脱离实际的想法,和异想天开的十面张网计划。
等。
正是洪承畴的这些同年、同乡和前同事们,构成洪承畴的人事圈子。
使他既能方便、快捷地了解朝中动向,也能使意见直达天听。
洪承畴在陕西建功立业,给朝中的支持者锦上添花。
朝中的支持者们,在朝中给洪承畴尽量消除负面影响。

洪承畴
06
杨嗣昌攻击洪承畴浪战纵寇,蒋德璟和吴甡也不好直面针锋相对,毕竟你不能说速战李自成有错。
他们就找了一个杨嗣昌无法回避的黑点——杨嗣昌这个兵部尚书,任命的时候,没走正常任免程序。
当时老爸杨鹤去世,杨嗣昌在家丁忧,但被崇祯夺情起用。
明制,父母死了,无论是谁都要去位丁忧三年以全孝道。
夺情起用的例子也有。
最出名的就是张居正夺情,但弄到最后连自己学生都上疏反对他,很下不来台。
说以,你杨嗣昌为什么不在家老老实实丁忧守制,而是急急忙忙出来当官。
朝廷自然可以让你出来干活,但你为什么没推辞?
你对自己老爸都不负责,我们能指望你能对皇帝负责?
一个不孝的人,怎么可能是忠臣?
一个既不孝又不忠的人,有什么脸在朝廷里混?
不得不说,这招又准又狠。
因为,一开始崇祯看上杨嗣昌的原因就是,他在父亲被流放的时候上疏皇帝,要求以自身代父受过。
这么一个大孝子,现在底裤被人扒得干干净净,杨嗣昌只能递上辞职信。
洪承畴养寇自重的罪名,也就不了了之。

07
但崇祯没同意杨嗣昌的辞职。
谁让他是崇祯的好基友呢。
杨嗣昌的三个月平贼计划表,很对崇祯的胃口。
崇祯敲打杨嗣昌:
“你以后不要背后说人坏话了。为了给你长点记性,工资就先不要领了,义务帮朝廷干活吧...”
没降级,只罚了工资。
“洪爱卿,你看这样处理,还OK吗?”
你说OK就OK呗。
“既然都没意见了,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吧,早日剿灭流贼建设新大明!”
洪承畴也交出了令崇祯满意的答卷——
他督兵入川,把李自成打的跑进了陕西商洛山中,当起了野人。
李自成
农民起义陷入低潮,明朝西北半壁暂保无虞。
洪承畴功不可没。
杨嗣昌也跟着蹭功劳,升了官,入内阁预机务。
大明似乎迎来了再度中兴的曙光。
不过崇祯并没有高兴多久。

08
清军又来了。
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出山海关,准备大战清军。
大清是这么容易摆平的吗?
所以洪承畴督辽期间很稳重。
但崇祯不允许他稳重,张若麒也不允许他稳重。
张若麒?谁啊?
杨嗣昌给洪承畴指派了一名监军。
也是杨嗣昌的亲信。
所以张若麒的作用有两个:
一是,盯住洪承畴,看能不能抓住洪承畴的小辫子。
杨嗣昌一直没忘记和洪承畴的新仇旧恨。
二是,催洪承畴进兵。
因为大明内部的情况已经打不起持久战了。
又是催催催。
这一催,不仅彻底断送了辽东,还把洪承畴打包送给了皇太极...

PS:
饭都吃不饱的农民,如何打的过正规军?
崇祯初年(1628年),陕西连年大旱,赤地千里,又蝗灾、黄河水患...
东北后金的皇太极又闹事,明廷不得不又从陕西征兵征饷。
皇太极
致使陕西人民极端困苦,到处出现易子而食。
崇祯二年(1629年),己巳之变,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
朝廷严令九边边兵紧急救援京师。
边兵都是各地精锐之师,大量调离防区,削弱了当地武装力量。
给了农民起义军很大的生存空间。
朝廷又催的太急,导致准备不足,军饷供应根本接应不上。
吃吃不饱,穿穿不暖,钱钱不给,就知道催催催!
从而导致了相当部分的士兵哗变和潜逃。
朝廷不让我们吃饱饭,我们自己动手抢他丫的。
还有成群结队的,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正是这批受过军事训练又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边兵力量,大大提高了农民军的战斗力。
而下面人的急躁和最高统治者崇祯的关系极大。
自从崇祯五、六年开始,言官已经察觉皇帝崇祯太急苛,做事太想立杆见影,纷纷上疏建言“立政远大”。
意思很明白——
皇帝陛下,你太猴急了~
要安定人心,培养元气。
不要再杀那么多人了,以免导致有君无臣的局面。
如果说这些,有用的话,崇祯就不是崇祯了。
手底下能用的就那么几个人,也要杀几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