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持有的资产价值在不断飙升:达到40亿美元,50亿美元,现在已经超过70亿美元。”
“他们在1989年发现了一个商机,有家名为Lautek的软件公司濒临倒闭,但他们有个专门出售2B软件商业许可证的部门,仍然与IBM等软件供应商关联密切。
她认为这里面蕴藏着一些商业价值。因此他们用存款和贷款把它买了下来,并改名为Software House International(SHI,世界软件屋)。顾名思义,就是给很多企业IT部门提供多类型软件购买、商业许可与支付等繁琐服务的服务商。”
后来,这家公司年收入超过60亿美元,而两人也成为亿万富翁。
“结合了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现有理论,以及中国黄帝内经等传统学说,形成了一个简单的统一理论:整体包含部分,部分包含整体。
KQID认为的‘现实’在本质上是非常矛盾的:虚构但真实。
它描绘了真正令人震惊的现实:“存在”是一个实时全息图,利用量子隧道和纠缠机制进行数字投影,而且来自一个且只有一个的非局部奇点性量子多元宇宙。”
“我们的目标是积累1000亿美元或更多财富,用这些钱来实现自己的理念。”
不是啥教授,就是个骗子 开的课就是民科 钱应该是他老婆赚的 brownianmotion 发表于 2021-10-31 15:53
能娶到这么牛的老婆的,也不是靠单纯的骗吧! yuanyuanwhu 发表于 2021-10-31 15:54
值班作者| 宇多田 来源| 虎嗅科技组 头图来自网络。 好像是在一夜之间,人们才“恍然大悟”,特斯拉在本周破万亿的市值,以及马斯克打破3000亿美元大关的身价,其实早就间接创造了无数个“特斯拉富翁”—— 他们因大量购买特斯拉股票而“发家致富”。甚至彭博怀疑,有不少尚未被发现的亿万富翁。 永远都在坚持“以钱度人”的华尔街,可能早就忘了2016年把马斯克与特斯拉和SpaceX往死里骂的往事。
就在全球最大汽车租赁公司——赫兹控股本周一宣布购入10万辆特斯拉让后者股价大涨13%后,除了不情不愿的褒奖,华尔街也开始关注因特斯拉而“大获全胜”的亿万富翁,后者接连浮出水面。 譬如,除了仅次于马斯克的第二大个人股东、Oracle(甲骨文)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他持有特斯拉超过1500万股股票),据彭博 [ 链接: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10-29/tesla-s-tsla-hidden-billionaire-how-one-retail-investor-made-7-billion ]独家报道,仅次于这俩人的特斯拉第三大个人股东,很有可能是一位出生于印尼的美籍华裔商人。 他的名字叫廖凯原。
譬如,在他2021年10月29号发的一条推文里,因看好特斯拉,他又增持了这家电动车企大约16万股,现在共有大约700多万股份(下图)。
此外,他向彭博社提供了相关银行记录——截至9月底,他持有631万股特斯拉股票;还持有182万份期权,有权以每股450美元到550美元的价格购买特斯股票。
翻阅这位华裔商人以往的公开资料,可以非常确定的是,他过去几年相对低调,只在最近接受过彭博一家媒体的采访。而他向媒体透露的有价值信息,也仅仅跟特斯拉的投资相关: 作为一个散户,他从2019年才进入股票市场,曾先后把大量的钱注入了百度、英伟达以及蔚来等科技企业与汽车新势力,但后来几乎都清理掉了,最后只留了一个赌注,就是特斯拉。 至于为何一定是特斯拉且仅留特斯拉,他仅透露了两点: 特斯拉的投资人Dave Lee与巴伦资本创始人Ron Baron给了他一些启发,便开始关注新兴电动汽车制造商,用杠杆作用提高赌注。 当然,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有极大风险的,他自己提到,2020年~2021年初遭遇特斯拉股价暴跌,他的股票几乎失去了价值,但他说自己仍然继续买进。 “购买短期价值较高的股票期权,股价上涨时获利回吐;用其中一部分收益购买实际股票,剩下的投入另一个期权投资。换句话说,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加倍下注。” 彭博援引廖凯原的描述。 第二,他是特斯拉粉丝团的忠实粉丝之一。“他相信该公司正走在成为世界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单行道上”云云。
一个是他与前妻创立的软件转售服务公司SHI International,他仍然是这家年收入可达100亿美元、拥有IBM等客户的IT服务商董事长,持股40%(这个数据可能有变);但实际经营者是他的前妻Thai Lee。 2015年,被福布斯保守估计身价高于18亿美元,56岁白手起家的女亿万富翁之一Thai Lee,曾在接受采访 [ 链接:www.forbes.com/sites/davidewalt/2015/05/27/thai-lee-shi-international/?sh=192bda2c4dda ]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时,简单透露了跟廖凯原一起创立SHI的背景—— 很遗憾,当时廖凯原拒绝了福布斯的采访。
当然,这个艰深难懂的理论,曾伴随着2015年前后,他在向包括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中国知名学府捐赠数亿款项修建教学楼后,被作为一门选修课,呈到四家法律学院学生的面前。
而他也被各大高校给予了“校董”与“名誉教授”的头衔,甚至开设了选修课。
而后面引起的轩然大波,都是从他创立的这个学说为源头蔓延开的。 首先,单就这个完全由个人创立的、横跨东西方文化的理论来看,的确超出了常人可以理解的范围。
譬如,关于KQID的定义,根据我们在凯原基金会网站查找到的官方资料显示,它更像是一种看似杂糅了“天上地下你能想到的所有学科”的综合体:
当然,在2015年,甚至很多人觉得简直像是“开国际玩笑”,“99%法律人看不懂”。
由于在量子力学与中国古籍研究上都没有积累,我们不能发表过多评论,这个问题还需要归还至学术界的探讨范畴。不过,就我们极为浅显的一些见识来看,其实非常惊讶于他的大胆。 因为历史上绝大多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的名字,都只是被用来命名一个公式、定理,或者是一种研究方法。而“凯源量子信息&动力学”,直接把自己冠名在一个涵盖了无数理论学派与分支的杂糅体之前,这让中国研究了几十年量子科学的那些白发苍苍的物理学家们,可能会感到不快。 当然,这种“大胆”也是他被群起而攻之的最大诱因。 而这种很多人眼中学术理解上的“匪夷所思”,以及对他本人的批评和质疑,延伸到了他为各大高校捐款等慈善事业,以及“大学赞助”等更广泛的视角上。 但实际上,我们不妨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他为北大清华甚至上海交大捐款修教学楼,是否给这些法学院学生带来了福利?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甚至有部分学生获得了凯原基金会提供的奖学金。 那么这些学校是否应该在获得他的赠款后,赠予头衔,甚至允许开课?或者让学生去听课? 答案就在这篇知乎关于“有人了解廖凯原这个人吗”的一名匿名网友的回答里。这是我们觉得三观最正的答复之一。
没错,他仍然在Twitter和其他公开场合,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己创立的“KQID理论”,并试图用“量子比特”去做计算式解释(头像也是),而且似乎现在也有了一些追随者(但不清楚这是不是马斯克的周边效应)。
当然捐钱值得鼓励
能娶到这么牛的老婆的,也不是靠单纯的骗吧!
那就是说没有钱买不来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