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冬奥会!95后面包师裸辞,9年挑战极限运动,无团队无教练,流浪世界为中国拿金牌

d
denoley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唰!”   一名运动员从90米高台俯冲而下,在飞向空中的瞬间,做出滑翔姿势。他在空中划出一道急促的抛物线,然后着陆,险些“翻车”……   这是198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跳台滑雪比赛中的一幕。凭借这一跳,这名英国运动员以巨大劣势连续拿下两个倒数第一。然而在落地的那一刻,全场观众都为之欢呼呐喊。     这个男人叫迈克尔·艾迪·爱德华兹,出身泥瓦匠世家,热爱滑雪的他一心想站上冬奥赛场。在鄙视、质疑、不解中苦练3年,艾迪最终打脸无数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更是成为英国人心中的骄傲。   那届冬奥会闭幕式上,奥委会主席致辞道:“有些人赢得了金牌,有些人打破了纪录,而有人则像鹰一样飞翔。”  
30多年过去了,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百余天。此时此刻,一个同样传奇的故事,正被一个来自中国北京的大男孩书写。  
连做面包都坚持不了的人,还想当职业运动员?   张嘉豪“火了”。在此之前,上网搜索这个名字,不会有人留意到这个“泡面头”大男孩,关于他的资料也非常少。但现在,“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这几个字足够醒目。     张嘉豪是95后,生在北京,父亲是一名面点师。因为成绩不好,技校毕业他便“子承父业”做起面包。对于人生第一份职业,他说“做面包就是混,上班盼下班,下班盼休息,休息盼发工资……”生活平淡且安逸,但这不符合他对快乐的认知。   17岁时的一次滑雪经历,让张嘉豪彻底爱上在雪地里自由翻转跳跃的感觉。一开始,他只是在网上看老外滑雪的视频,觉得很有意思。没想到第一次站上滑雪板,他就“中毒了。”自此,面点少年,“心不在焉”。为了滑雪,他晚上10点上班做面包,干到早晨7点,然后坐车去滑雪场练2个小时,再坐2个小时车回家睡觉。好像忙碌一晚,就是为了得到这两个小时的“嘉奖”。他经常给教练、队员带去自己做的面包,然后混在队伍里跟着人家一起滑。这个习惯张嘉豪保持了2年,在此期间他越发确信,这就是自己想做的事。
  辞职那天,张嘉豪给父亲打了个电话:   “爸,那边我辞了。”   “我就通知你一声”。   在别人看来,那时的张嘉豪正处在人生最迷茫的阶段。可放下手中面包的那一刻,他已在心里盘算好下一步的方向——单板滑雪。让爱好成为职业固然美好,可也无异于天方夜谭。   职业体育对天赋、年龄、金钱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极高。大多数雪上项目职业选手都是从3、4岁开始练习,17岁可能早已达到技术巅峰。比如名将谷爱凌,19岁的她已经横扫各大国际赛事,奖牌拿到手软。现今能参加大赛的运动员,要么依附于国家队,要么背后都有专业教练、后勤团队支撑,孤身一人的张嘉豪没法比。而且,如果一个年轻人连做面包都坚持不下去,他能成为职业运动员吗?除了他自己,恐怕没人真的相信。     现实状况张嘉豪比谁都清楚,但他并不打算退缩:   “我不能抱怨这些条件,我只能争取做到最好。”   勤能补拙。当一个人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优势时,就只能闭嘴,然后默默努力。
d
denoley
张嘉豪的社交账号上有一条展示他“花式摔跤”的视频。作为一项极限运动,单板滑雪带给张嘉豪的“荣誉勋章”遍布全身。开始练习的头三年,他的手、胳膊、腿,断了个遍。
2018年冬天,在一次备战训练中,张嘉豪摔得满脸是血,肺部也摔破。即便戴着头盔、护具,他那张俊秀的脸上也时常挂着伤疤。但他说:“一件事能坚持到最后,那才是牛X。”从17岁到26岁,他这一坚持,就是9年。     在此期间,鼻青脸肿,带伤训练,病房进进出出,等不及痊愈就回到雪地里继续拼命……这些都是这个大男孩的日常。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开始在各种赛事上拿奖,技术水平也从业余一步步迈向更高的台阶。今年26岁的张嘉豪,已经算是单板滑雪项目的“老人”。根据官方排名,他主攻的项目目前排名中国第三,他已经做到了99.99%的人都做不到的事。   然而他还不满足。眼看着北京冬奥即将在自家门口开幕,他心中那团火再次燃起。张嘉豪在自己社交账号宣布:我现在的梦想就是站在北京冬奥会的出发台上。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因为这一次,他要面对的是更大的挑战,他要做的事也极度疯狂。     电影《飞鹰艾迪》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男主为了实现奥运梦,选择了一项全英国无人参赛的项目——跳台滑雪。这样一来,他只要在正规比赛中拿到一个有效成绩,就可以毫无悬念地代表英国出战冬奥。只是竞争小的背后是极高的风险,一旦站上近百米的高台,稍有不慎就会把命搭上。果然,男主第一次尝试70米“跳雪”,差点摔死。     即便“飞鹰艾迪”带来很多正能量,但那届冬奥会之后,奥委会为了禁止技术水平不成熟却又疯狂到不怕死的运动员“钻空子”,随即修补了规则漏洞。   “飞鹰艾迪”能进冬奥有运气成分,张嘉豪只能靠实力说话。他曾为网友科普,想要拿到北京冬奥会入场券,得拼命参加被国际雪联认可的赛事。努力提高名次,最好是把排名提高到世界前30。中国作为本次赛事的东道主,有一个东道主名额,但至少也得拿到50个积分。   机会不会主动找上门,张嘉豪需要大量参赛,而他已经出发在路上。没有团队,没有后勤保障,一个人隔离,一个人训练,一个人在国外面对各种突发状况,祈祷自己不要受伤……   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年9月他在智利锦标赛拿下1金1银2铜。在冰天雪地的异国他乡,作为唯一参赛的中国选手,他将国旗披在肩头。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他还要去到欧洲继续比赛,继续一个人的冲奥之旅。  

一个人的冬奥会,实现梦想的道路注定孤独   雪上项目大多小众,如果不是@滑雪研究所的那条爆款短视频,张嘉豪的故事仍不为多数人所知。但这个故事的美好就在于此:当理想正照进现实,当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来到面前,多年来的坚持就有了意义。体育迷喜欢把赛场上那些不可思议的瞬间称为“神迹”。   有的“神迹”是尤塞恩·博尔特那样的,百米9秒58,常人难以企及的世界纪录。有的“神迹”则是鼓舞人心的力量。这就是竞技体育真正的魅力,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真正内涵。     张嘉豪将自己这段旅程称为“一个人的冬奥会”,不是标榜孤身一人远赴天涯的勇气,而是实现梦想的道路注定孤独。真正有理想的人,需要有一颗足够强大、且持续热烈跳动的心脏。著名体育评论员贺炜曾说:“坚持信仰很难,因为大多数人不曾拥有真正的信仰。”而“张嘉豪们”的信仰,比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更纯粹,也更打动人。

“人这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   选择自己的热爱,带着满腔热情,一往无前,便有无限可能。正如张嘉豪在自己社交账号的简介里写下的:   “曾是一名面包师,因为热爱选择单板,相信自己,一切就有可能!”
 
s
semiotics
真正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