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又爆冷门,知道他的名字你就厉害了

p
peas123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来源:外滩君 外滩TheBund Today
最冷门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今天北京时间19点,诺贝尔文学奖准时颁发,获奖者是非洲裔小说家、文学评论家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Abdulrazak Gurnah)。 有99%可能你不认识他,这很正常,因为阿卜杜勒拉扎克的书实在过于冷门,至今仍未在国内引进。 只有《非洲短篇小说选集》中收录过他的短篇小说《博西》、《囚笼》。
瑞典文学院的颁奖理由是,“因为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文化和大陆之间的鸿沟中难民的命运的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而这份洞察终于要从今天开始公之于世,毕竟在诺奖官网的投票里,有95%的人投票给了“没看过”。


01 他是谁?
阿卜杜勒拉萨克来自坦桑尼亚,是一名非洲裔英国移民作家。 一般说到英国移民作家,我们想到的都是“移民三雄”:石黑一雄、萨尔曼·拉什迪和 V.S.奈保尔,其中石黑一雄和奈保尔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今天开始,移民三雄要扩充为“四雄”了。

阿卜杜勒拉萨克在1948年出生于非洲东海岸,20岁时为躲避国内的动乱作为难民来到英国求学。 现在他是英国肯特大学文系英语与后殖民研究教授,同时还是英国文学期刊 Wasafiri 的副主编,曾担任过英国布克奖评委。
他的作品与自身经历紧密相关,多展现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非洲斯瓦西里下的生活以及在英国作为少数族裔和难民的身份认同。 他目前有九部作品出版,其中最被文学爱好者熟知的是小说《天堂》,入围过布克奖和惠特布莱德奖。 他不光是作家,还是文学评论家,专门从事殖民与后殖民话语相关文学的研究评论
著名的欧洲文学评论家乔治·斯坦纳认为阿卜杜勒拉萨克尝试重新定义非洲,“格尔纳将小说设置在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背景之下,结合关系空间,尝试重新定义“非洲”,这种关系空间不再受排除异己的错位政治和因民族主义及民族主义产生的暴力束缚 ” 。

02 海内外皆冷门 但符合文学奖近年审美
事实上,阿卜杜勒拉扎克的冷门不仅限于国内。 截止2017年,海外对他的研究也不算多。其中著作5部、期刊文章50余篇、书评60余篇。他本人没有获得过有分量的文学奖项。
但颁奖给阿卜杜勒拉扎克,确实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风格。
今天,瑞典文学院评委会在讨论
首先,诺奖一贯偏向于颁奖给不知名作家——起到发掘、介绍的职能。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其次,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是诺奖近几十年来的关注重点,后殖民主义更是当下严肃文学最重要的方向之一。曾被欧洲殖民的地区、或者被殖民过地区的人来到殖民国,书写当时的历史,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寻找“自我身份”,是大势所趋。
只要不忽略文学性,这种政治正确也无可厚非。 曾于2003年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南非作家J.M.库切同样专注于殖民、后殖民历史主题。

2016年,阿卜杜勒拉扎克担任布克奖评委,他最推荐的《别说我们一无所有》,就是华裔加拿大作家邓敏灵寻找身份的书写。
  03 未来是否还有可能 由中国作家获奖?
这个回答是“当然”。
今年的各大博彩网站的诺奖赔率榜上,以残雪为首,阎连科、余华、北岛四位作家依然名列前茅。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香港的女作家西西也登上了ladbrokes榜单,赔率高于余华。 西西出生于上海,广东中山人,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父母定居香港,曾获得世界华文文学奖。虽然身在香港,但她与大陆文坛联系紧密,把很多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作品介绍到了香港,她本人与莫言也是好朋友。
西西代表作《飞毡》,以魔幻现实主义和童话写实的手法,书写香港(肥土镇)百年世俗生活史 同时,格非的《人面桃花》在今年入围了美国全国图书奖的翻译文学奖(非英语写作)。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国际文坛注意。


文、编辑/siri110 部分资料来自诺贝尔文学奖、腾讯文化 《国内外阿卜杜勒拉扎克 ·格尔纳研究述评与展望》作者姜雪珊,孙 妮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
p
peas123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谁?
文章来源: 澎湃新闻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1年10月7日13:00(北京时间19:00),瑞典学院将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
古尔纳出生于1948年,在印度洋的桑给巴尔岛(Zanzibar)长大,但在20世纪60年代末作为难民来到英国。1963年12月从英国殖民统治下和平解放后,桑给巴尔经历了一场革命,阿比德·卡鲁米总统的政权导致了对阿拉伯裔公民的压迫和迫害,发生了屠杀。古尔纳作为受害的少数民族,在完成学业后被迫离开家庭,逃离当时刚刚成立的坦桑尼亚共和国。当时他十八岁。直到1984年,他才有可能回到桑给巴尔,在父亲去世前不久见到了他的父亲。直到最近退休之前,古尔纳一直是坎特伯雷肯特大学英语和后殖民文学教授,主要关注沃尔·索因卡(Wole Soyinka)、Ngũgĩ wa Thiong 'o和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等作家。

古尔纳已经出版了十部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难民的混乱贯穿了他的创作。21岁时,他在英语的流放中开始写作,尽管斯瓦希里语是他的第一语言,但英语成了他的文学工具。他曾说过,在桑给巴尔,他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斯瓦希里语的文学作品,他最早的作品严格来说不能算作文学作品。阿拉伯和波斯诗歌,特别是《天方夜谭》,是他早期和重要的源泉,《古兰经》也是。但从莎士比亚到V. S.奈保尔(V. S. Naipaul)的英语传统,成为了他作品的特色。尽管如此,必须强调的是,他有意识地打破传统,颠覆殖民视角,突出土著人口的视角。因此,他的小说《遗弃》(2005)讲述的是一段爱情故事,与他所谓的“帝国罗曼史”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在“帝国罗曼史”中,一个传统上的欧洲英雄从国外浪漫的越境中归来,故事在此基础上达到了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结局。在格纳,故事继续在非洲的土地上,实际上从来没有结束。
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古尔纳都努力避免人们对更原始的前殖民时期非洲的普遍怀旧情绪。他自己的背景是印度洋上一个文化多元的岛屿,有奴隶贸易的历史,在葡萄牙、印度、阿拉伯、德国和英国等一些殖民列强的统治下遭受过各种形式的压迫,并与整个世界有贸易联系。在全球化之前,桑给巴尔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
古尔纳的作品来自他的流亡时期,但与他离开的地方的关系有关,这意味着记忆对他作品的起源至关重要。他的处女作《离别的记忆》(Memory of Departure)写于1987年,讲述了一场失败的起义,将我们带到了非洲大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主人公试图摆脱沿海地区的社会困境,希望得到内罗毕一位富有的叔叔的庇护。相反,他被羞辱了,回到了破碎的家庭,酗酒暴力的父亲和被迫卖淫的妹妹。
在1988年的第二部作品《朝圣者之路》中,古尔纳探索了流亡生活的多重现实。主人公达乌德(Daud)在他的新家乡英国面临种族主义气候。在试图隐藏自己的过去之后,对一个女人的爱吸引达乌德讲述了他的故事。然后,他可以讲述自己悲惨的成长经历,以及坦桑尼亚政治动荡的创伤记忆,那场动荡迫使他逃离。小说的结尾是达乌德参观坎特伯雷大教堂,在那里他思考了过去造访此地的基督教朝圣者和他自己的英格兰之旅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前,他曾公然反抗前殖民势力所狂喜的一切,但突然间,美触手可及。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经典朝圣的世俗版本,用历史和文学先例作为身份、记忆和亲属关系问题的对话者。
古尔纳经常允许他精心构建的叙述引出一个来之不易的洞见。第三部小说《多蒂》(1990)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说描写了一个移民背景的黑人妇女在1950年代充满种族歧视的英国的恶劣环境中长大;与此同时,她在英国这个她出生和成长的国家却感到漂泊无依。小说的主人公试图通过书籍和故事创造自己的空间和身份;读书给了她重塑自我的机会。尤其是名字和名字的变化在这部小说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展现了古尔纳深深的同情心和心理上的纯熟,完全没有感伤。
古尔纳的第四部小说《天堂》(Paradise, 1994)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作家的突破,它是从1990年前后到东非的一次研究之旅演变而来的。这部小说显然借鉴了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对天真的年轻英雄尤素福(Yusuf)通往黑暗之心的描绘。但它也是一个关于成长和悲伤的爱情故事,不同的世界和信仰体系发生了碰撞。我们将重新讲述《古兰经》中约瑟夫的故事,背景是对19世纪末东非殖民统治的暴力和详细描述。在《古兰经》故事的乐观结局中,约瑟夫因为信仰的力量而得到了回报,与此相反,古尔纳的优素福感到被迫放弃他所爱的女人阿米娜,加入他曾经鄙视的德国军队。这是格纳的特点,使读者对一个幸福的结局,或一个符合体裁的结局的期望落空。
在古尔纳对难民经历的处理中,重点是身份和自我形象,这在《赞美沉默》(1996)和《海边》(2001)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两本第一人称小说中,沉默都是难民保护自己身份不受种族主义和偏见影响的策略,也是避免过去和现在发生冲突、产生失望和灾难性的自我欺骗的手段。在这两部小说的第一部中,带有偏见的叙述者选择向他的英国家庭隐藏自己的过去,并虚构了一个更适合他们共同构建的世界的生活故事。但这是一对双胞胎的沉默,因为他还向他在桑给巴尔的家人隐藏他的流亡生活,他们不知道他在英格兰有一个新家庭和一个17岁的女儿。在《海边》中,又上演了一出失望和自欺欺人的戏剧。第一部分的叙述者萨利赫是一位来自桑给巴尔的老穆斯林,他拿着以宿敌的名义伪造的签证,向英国申请庇护。当他遇到敌人的儿子,书的第二部分的叙述者拉提夫时,只是因为拉提夫碰巧被授权帮助萨利赫适应他的新祖国。在他们激烈的争吵中,萨利赫在桑给巴尔被压抑的过去在他心中浮现。尽管萨利赫努力回忆,拉提夫却竭尽全力想要忘记。这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张力,两名叙述者的选择消解了小说情节的路径和方向,也消解了叙述者的权威和自我认知。
古尔纳笔下流动的人物发现自己处于文化和大陆之间,在过去的生活和正在出现的生活之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不安全处境。在上面提到的古尔纳的第七部小说《沙漠》中,我们发现了这种间断的一个新版本。在这部小说中,一种悲剧性的激情被用来阐释被殖民的东非的巨大文化差异。故事发生在20世纪之交,讲述了英国人马丁·皮尔斯(Martin Pearce)如何昏倒在大街上,在当地商人的帮助下,穿过这座城市的迷宫,进入一个文化和宗教都不相同的世界。但皮尔斯会说阿拉伯语,这是他与这家人更密切接触并爱上他们的女儿瑞哈纳的先决条件之一。他让小说的后续部分围绕着半个世纪后的一个完全不同的禁忌之恋故事展开,但仍然带有挥之不去的文化障碍。
古尔纳在桑给巴尔的青年时代是这部小说的基础。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有多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并存,但也会为争夺霸权而相互争斗。即使他的小说是在一个有趣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联盟中创作的,世界主义的背景也提供了它们的独特性。对话和口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有明显的斯瓦希里语、阿拉伯语、印地语和德语元素。
2011年出版的《最后的礼物》(The Last Gift)的主题与朝圣者之路(Pilgrims Way)有关,书的结尾也是同样的苦涩,患病的难民阿巴斯(Abbas)去世后,留下了这本书的名字作为礼物,包括一段幸存者家庭不知道的残酷历史的录音。
在《碎石之心》(2017)中,古尔纳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主题,即一个年轻人与邪恶和不理解的环境对抗。这部激动人心的、严谨的第一人称叙事描述了年轻的萨利姆的命运,直到结尾处可怕地揭露了一个对他保密的家庭秘密,但这对他作为一个漂泊在外的人的整个人生轨迹是决定性的。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残酷的宣言:“我父亲不想要我。”标题引用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报还一报》和第四幕第三场公爵的话:“生不如死!”碎石之心。”正是这种双重无能成为了萨利姆的命运。
古尔纳的最新小说《死后》从2020年开始,讲述了天堂的尽头。在这部作品中,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也就是1919年德国对东非的殖民统治结束之前。哈姆扎是一个让人想起天堂里的尤瑟夫的年轻人,他被迫站在德国一边参战,并依赖一名对他进行性剥削的军官。他在一次德国士兵的内部冲突中受伤,被留在野战医院接受治疗。但当他回到他在海边的出生地时,他既没有家人也没有朋友。历史变幻莫测的风向统治着我们,就像在《大逃亡》中一样,我们沿着情节走了好几代人,直到纳粹对东非的重新殖民计划尚未实现为止。当故事发生变化,哈姆扎的儿子伊利亚斯在德国统治下变成伊利亚斯时,格纳再次使用了改名。结局令人震惊,出乎意料,也令人震惊。但事实上,同样的想法在书中不断出现:如果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里是种族主义——要求屈服和牺牲,那么个人就会毫无防御能力。
古尔纳对真理的执着和对简单化的厌恶是惊人的。这使他变得黯淡而不妥协,同时他以极大的同情和坚定的承诺追随个人的命运。他的小说回避了刻板的描述,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东非,这是世界上许多其他地方都不熟悉的。在古尔纳的文学世界里,一切都在变化——记忆、名字、身份。这可能是因为他的项目无法在任何确定的意义上完成。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一种受知识热情驱使的无休止的探索,如今,在《来世》中,这种探索同样突出,就像他21岁开始写作时一样。
安德斯·奥尔森
诺贝尔委员会主席
瑞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