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才,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德国科学家Benjamin List和美国科学家David W.C. MacMillan因为“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发展”被授予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 两名获奖的科学家都比较年轻: Benjamin List 于1968年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1997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德国马普煤炭研究所研究人员。 David W.C. MacMillan于1968年出生于英国贝尔斯希尔。199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又有德国科学家哦
就在刚才,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德国科学家Benjamin List和美国科学家David W.C. MacMillan因为“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发展”被授予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
两名获奖的科学家都比较年轻:
Benjamin List 于1968年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1997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德国马普煤炭研究所研究人员。 David W.C. MacMillan于1968年出生于英国贝尔斯希尔。199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催化剂是化学家的基本工具,而通常的催化剂只有金属和酶两种。Benjamin List和David MacMillan各自独立开发出一种精确的分子构建新工具——不对称有机催化——而被授予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这种催化是建立在小的有机分子上的。催化剂参与各种反应制造各种材料,但是却不会成为最终产品的一部分。无论是对汽车工业还是药物研究领域都充满划时代的意义。他们的研究让化学变得环保。
诺贝尔化学委员会主席Johan Åqvist说:“催化的概念既简单又巧妙,事实上,许多人都想知道为什么我们没有更早地想到它。”
Benjamin List在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时,正在阿姆斯特丹和妻子度假中。在早餐时接到了来自斯德哥尔摩的获奖电话通知。他说,“我还以为是有人和我开玩笑呢。我绝对没有想到,今天太让人开心了。“
本亚明·利斯特 (Benjamin List)
本亚明·利斯特,德国化学家,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主任。
:
:
: ,
本亚明·利斯特 (Benjamin List),德国化学家,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主任。
利斯特曾在柏林自由大学攻读化学,1993年毕业。1997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维生素B12的基础结构。
之后在美国拉霍亚做博士后工作,研究接触反应抗体。
本亚明·利斯特 (Benjamin List),德国化学家,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主任。
克劳斯·哈塞尔曼 (Klaus Hasselmann)
克劳斯·费迪南德·哈塞尔曼(Klaus Ferdinand Hasselmann)是德国领先的海洋学家和气候建模者。他是汉堡大学名誉教授,曾任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所长。他与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共同获得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乌尔·萨欣 (Uğur Şahin)
乌尔·萨欣,中文名吴沙忻,土耳其裔德国医生、肿瘤学和免疫学领域专家。2008年与妻子厄兹勒姆·图雷西共同创立生物新技术公司(BioNTech ),并担任该公司CEO职务。 萨欣的家人最初来自土耳其,四岁时移居德国。 他在科隆长大,并在科隆大学学习医学,并在那里获得了癌症免疫疗法的博士学位。
大家谈谈,
德国是全世界面积小的惊人的国家, 人口还不如中国一个省份。 但是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经常取得突破性进展。
而中国这么多人学习生物,化学和物理, 为啥还这么差呢?
特别是中国的化学和生物, 差的惊人呢?
大家谈谈,
相比德国,
为啥中国人在化学上, 尤其是有机化学方面,
学的差的惊人呢?
都是你的错,你在德国怎么没拿啊?
我不是出生在德国啊
我在中国读的破大学啊, 学的东西来德国屁用没有啊!!!
德国大学的有机化学很难很难啊, 根本跟不上啊
如果我出生在德国的话,
肯定有机化学,生物起码跟得上啊!!
德国中学阶段有拉丁语课, 起码读过德国中学的话, 上了德国大学, 我能跟得上啊
在中国读了个破大学, 到德国学生物或者化学, 根本跟不上进度啊
中国人的生物,化学太差太差了!!
看看那个钟南山, 一个大文盲, 居然在中国是专家。
不会拉丁语, 不懂任何科学的文盲
在中国吹成专家!!
你也知道中国有机跟人学都来不及,60年代最爆炸的时候在搞文革,凭啥拿奖。
生物, 有机化学, 物理等方面
德国人 又把中国人 比的惨败
中国的物理,化学, 生物太差了!!
连俄罗斯这个垃圾都不如。
俄罗斯起码疫苗比中国强多了。
中国 收购 诺贝尔吧!!!
干脆把 诺贝尔买下来吧。
主要是文革么。这种都需要几代人积累起来的。他们二战之前更厉害。
当然现在也厉害。催化剂也拿好多奖。德国+催化剂,天然优势。
如果我出生在德国就好了。
德国这里的工程科学,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太多太多了。。。。。
可惜自己母语不是德语
诺贝尔才100万,还要2人分,弯曲格子间马公秒杀诺贝尔。
再过100年,德国人都信绿教了,中国就能碾压它,不急。
有机化学里的名字
我看见单词,
头都大了。。。。。
母语不是德语
学有机化学太恐怖了
根本无法和德国人交流
还好吧。我感觉当时都是用英文学的。我中文倒是不知道几个
中国人品种差,满意否?
笑的我头掉
以前工作中遇到一些事, 才明白今天美国的教育科研体制是抄德国的。其中一个关键人物Abraham Flexner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祖上德裔犹太人), Flexner靠奖学金读完约翰霍普金斯, 在哈佛读研究生觉得很失望, 后转入柏林大学(当时世界科技中心)也觉得失望。 回美国后著书推动教育改革。 被当时众多推动美国教育的土豪之一卡内基看重, 委托Flexner对美国加拿大医学教育体系深入考察, 其对美国加拿大医学教育的改革报告开启医疗教育改革(也包括欧洲医疗教育改革)。 以科学为本, 这个是德国最先提出来的教育准则。 在美国发扬光大, 卡内基基金会以科研能力划分美国大学R1/R2/R3. 后来Flexner加入洛克菲勒基金会, 在那管理项目二十多年。 期间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Flexner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兴建洛克菲勒大学(研究院), 筹建北京协和医科大, 通过芝加哥大学(主要受益者)和美国大学联盟推动美国高教改革。 以科研能力为美国大学联盟入盟标准, 够标准请进来, 不达标赶出去。 又与卡内基基金会一桶支持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 从哥大教育学院出来民间团体CollegeBoard, 掌管着今天的SAT/ACT 和AP Test (与福特基金会合作)。 Flexner从洛克菲勒基金会退休后, 与一对犹太裔兄妹建立了高等研究院(Princeton NJ), 这也是山寨德国max planck institute. 。 这次德国获奖者(物理)来自max planck institute。 另一个美国(生物)获奖者来自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这种高等研究院美国有一堆。
您没出生在德国,太遗憾了!
德国真的挺适合搞科研的。 好几个同学去德国当研究员去了,收入不差房子不贵,关键是德国也没啥高收入,不会眼红过得不舒服。要是留美国肯定去hf或者转码了
你是学有机化学的
厉害啊
有机化学太难了
😂😂 这位反正可以抓住一切机会攻击 不会放过任何一次的
英国,欧洲的科学家在美国很容易获得美国国籍。
时间而已。哥廷根百年前聚集了多少精英。加上诺奖获得者成果基本都是十几年到几十年前的成果今天拿奖。国家战略做得好的你可以看看日本。按照这个时间顺序过三十年再看。很可能是中国诺奖持续出成果的时候了。
德国化学工程师的收入 是 自然工程科学领域最高的。
比 计算机高很多很多。
计算机专业的收入一般 年收入 5-6 万欧元,
化学,化学工程师的收入一般 年收入 7 到 8 万欧元以上。
问题是20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中国也是这么以为的。
那时候2000年的时候经常说获诺奖需要时间的沉淀,现在没有是因为我们80年代刚刚崛起,等20年后再看,到时候中国诺奖会井喷。2021年到了,喷了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