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第一段婚姻:对方将门之后,是曾经教过的女学生

S
Stevish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杨振宁的第一段婚姻:她是将门之后,是曾经教过的女学生
文/老张在路上
01 1922年10月1日,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谁也想不到,多少年后,这个小男孩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就是杨家长子杨振宁。 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外行无法评价。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在2000年评选出过去1000年影响世界的传大的物理学家,全人类总共只有20多人上榜,杨振宁在这个评选中名列18位,并且他还是这个榜单里唯一一个活着的物理学家。与他一同登上这个榜单的其他人全部都是已作古的大师,包括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薛定谔,波尔,海森堡等等…… 从这个评选来看,杨振宁不仅是最伟大的华人物理学家,而且算得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然而在坊间,杨振宁却被很多人吐槽。原因一是杨振宁在夫人去世后一年与翁帆携手,被民间舆论称为“不伦之恋”。二是说杨振宁在年轻时在美国不回来,是不爱国,临到垂垂老矣,干不动了,回中国来了。 现在说说杨振宁的第一段婚姻和恋爱故事。 (杨武之教授) 杨振宁的父亲在民国时期也是大名鼎鼎。他就是著名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杨武之。 杨武之(1896—1973)原名杨克纯,武之是他的号。安徽凤阳人,1896年4月14日出生于安徽合肥。 杨武之由父母作主,在幼年时即和同乡罗竹全之女罗孟华订亲,并于1919年完婚。罗孟华的文化不高,一直操持家务。他们夫妇之间感情甚笃,终身不渝。 1922年,长子杨振宁出生。1923年春天,杨武之顺利地通过安徽省的公费出国留学考试。随即离别妻子和未满周岁的儿子,只身赴美国留学。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1957年杨武之和杨振宁一家) 1928年,父亲杨武之自美国归来。同年杨振宁随父母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杨武之应聘清华大学任教,举家赴平,居于清华院西院十一号;杨振宁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当时学校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1944年,杨振宁研究生毕业。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 02 杨振宁17岁时,在西南联大曾遇见一个叫张景朝的女生,她引人注目,漂亮活泼,是数学系的学生,而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教授是数学系主任,所以这些同学常常到杨振宁家里找其父亲。因此,杨振宁认识了张景朝。 有一天,张景朝没来之前,杨振宁称其心境像一个很平的湖水,得知她来了以后,以后几个月波涛汹涌,使得他心里头很烦燥,后想了想,认为这个不好,这对其前途不好,所以杨振宁决定,现在不是交女朋友的时候,应该集中注意学习的工作。他的朦胧的初恋情感无疾而终。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班上一个女学生杜致礼。那一年,杜致礼17岁。 (杜聿明) 杜致礼(1927年12月 — 2003年10月),陕西米脂县人。其父是杜聿明,系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中将),母亲曹秀清。 杜致礼出生军人家庭,从小受到严格教育,酷爱文学和音乐。父亲军旅生涯繁忙,杜致礼从小随母亲曹秀清生活。母亲贤淑达理,勤俭节约,杜致礼深受她的影响。 1946年,杜致礼考上了北平教会大学辅仁大学中文系。1947年底,杜致礼陪同终日卧床的父亲杜聿明赴美就医,不料在上海临行前,杜聿明得罪了蒋介石,被吊销了护照,年仅18岁的杜致礼只好单身前往美国求学。 1950年初,杨振宁与同事如常到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吃饭,忽然间,他看到了邻桌上一张似曾相识的、清秀漂亮的女孩子面孔,而对方似乎也认出他来了,但又有点不好意思主动打招呼,于是他离座走了过去,对方也礼貌地站起来自我介绍,这一下,杨振宁想起来了,她就是自己在昆明西南联大附中教课时的女学生杜致礼。 5年不见,那个文弱的女学生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匀称的身材,美丽的面容,温柔的气质一下子吸引了他。于是,这一次邂逅使他们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在交往和相处中,杨振宁和杜致礼产生了感情。本来杨振宁听从导师费米的告诫,打算在普林斯顿呆上一年之后就离开,回到芝加哥大学。 见了杜致礼后,杨振宁改变了主意,决定留在普林斯顿,因为杜致礼那时在纽约念书,离普林斯顿很近,两人可以经常见面。 (杨振宁和杜致礼婚纱照) 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普林斯顿结为伉俪。1951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爷爷杨武之教授给长孙起名光诺,希望独生子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 婚后,杜致礼把自己对文学、雕刻、音乐的爱好,充分应用于家庭的生活中,使科学与艺术在这个充满生气的家里得到了高度和谐的统一。用一位记者的话说:“一板一眼的科学家与纤细的文学心灵,度过了53年,是恰好的婚姻生活。” (杜致礼和瑞典国王) 杜致礼本人也认为:“如果是两个物理学家结婚,上班、下班都谈物理,岂不枯燥?” 为了不干扰杨振宁的科研工作,她承包了所有的家务活,亲自开车接送孩子上学。20世纪50年代初,被当时的科学家们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物理学界最兴奋的年代”,杨振宁正是在这个时期成长、发展的。 (中为李政道右为杨振宁) 1957年12月,杨振宁与杜致礼同行,参加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当杨振宁从瑞典国王手中领过奖时,杜致礼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之中。 (杨振宁和杜致礼) 03 杨振宁与杜致礼这场姻缘不仅给了杨杜两人终生的幸福,还意外地让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见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个春秋的团聚。 曹秀清(1902—1984)陕西省米脂县人,是著名抗日将领杜聿明的夫人。 (晚年曹秀清和杜聿明) 曹秀清的父亲曹万滋,是米脂县城颇有声望的商人。他很有胆略,敢冒风险,他经常带几十头骆驼走南闯北做生意,这些经历对曹秀清影响很大,使她胸怀开阔、胆识过人。 1923年8月,她和小两岁的杜聿明结了婚。在杜聿明的支持下,曹秀清在米脂女子学校上两年学后,又到榆林女子师范学习读书。1924年5月,杜聿明到广东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加入了国民党。曹秀清却在榆林加入了共产党。由于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四一二”清党,从此,曹秀清成了一名家庭妇女。 1948年底,淮海战役之时,曹秀清住在上海。适逢杜聿明母亲七十寿辰,多少国民党要员,皆送了贺礼,连蒋经国也送了3000美元礼金,但她仍为丈夫在前方惴惴不安。十天后淮海战役结束,杜聿明被俘。 (杜聿明) 消息传来的当日,曹秀清就从上海赶到南京,要求面见蒋介石,并带来蒋经国送的3000元,要把钞票还给蒋介石,让蒋介石还她丈夫。虽然她一路高喊,不顾一切,但终未见上蒋介石。这就是当时《中央日报》披露的《曹秀清大闹总统府》事件。 蒋家王朝风雨飘摇,何去何从,曹秀清犹豫不决,正在这时,谣传杜聿明己被共产党处决。对蒋介石存有幻想、对共产党存有畏惧的曹秀清,带着孩子和婆母去了台湾。 到台湾定居的曹秀清,门庭冷落,生计艰难,老同事帮忙说情,才勉强将子女安置进学校读书。 1956年曹秀清的长子杜致仁去美国哈佛大学读书,由于家庭无力资助,不得不向银行贷款。尚有一年,就可毕业,银行却终止贷款,杜致仁向母亲写信,说再有三千美元就可以毕业,曹秀清只好硬着皮头去向蒋介石写了借贷3000美元的报告,可是蒋介石签示只准借给1000美元,并且分两年支付。曹秀清将到手的500美元寄给儿子,长子接到支票,大失所望,竟服用过量的安眠药而自尽了。曹秀清听到这一消息,无疑是晴天劈雳,她对蒋介石的幻想彻底破灭了。 (杨振宁和邓稼先) 1957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的信。说:“您的‘老朋友’与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您,惦念着你们母子的安全。”曹秀清领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只有取道美国才可能见到她的“老朋友”。于是她向台湾当局提出了要求去美国看望女儿的请求。但蒋介石却批示:“杜聿明的妻子儿女不得再离开台湾!” 不久以后,婆母去世。埋葬婆母时,国民党对这一丧事给予很高的规格,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曹秀清的大女婿杨振宁1957年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蒋介石想利用曹秀清劝说杨振宁到台湾来,为其所用。 曹秀清想的是如何离开台湾,于是她将计就计,以劝说女儿女婿为理由,得到蒋介石同意后,去了美国。 曹秀清到了美国,和杨振宁、杜致礼相见后,通过杨振宁,和自己的丈夫杜聿明取得了联系。她知道杜聿明还健在,并于1959年12月4日获得特赦,开始了新的生活。 1963年5月20日,曹秀清从纽约飞到瑞士日内瓦,住了几天后,又由日内瓦经莫斯科取道回国,6月3日,她终于回到北京,和获得特赦的丈夫杜聿明久别重逢。 1963年1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了准备到大江南北参观的文史专员杜聿明,曹秀清也受到了接见。周恩来总理对曹秀清说:“欢迎你回国定居。”总理还转达了邓颖超对老朋友曹秀清的问候。 (杨振宁和杜致礼)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去世,女儿杜致礼、女婿杨振宁回国奔丧,可是其他儿女留在台湾。5月10日,曹秀清分别向台湾蒋经国、北黄埔同学会的黄杰、袁守谦等发了电报,要求台湾当局允许杜聿明在台湾的儿女回大陆奔丧。 由于两岸阻隔,台湾的儿女们只获准在台湾设立灵堂祭奠。杜聿明去世时留下遗嘱:“我死以后,你哪里也不要去,不要去美国,更不要去台湾,就在大陆定居。大陆虽没有儿女,但政府会照顾你的。共产党待我不薄,我们不能忘恩负义……” 曹秀清遵照丈夫的遗嘱,继续在国内定居。1983年,曹秀清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1984年5月曹秀清病逝于香港。 临逝世时,曹秀清还为家乡曹家沟小学捐赠送了书籍。 (翁帆) 04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父亲杨武之飞往日内瓦见儿子。杨武之给儿子儿媳写了两句话:“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1957年12月10日晚,怀揣1945年赴美留学时发的中国护照的杨振宁在瑞典的诺贝尔奖贺宴上发表演讲,他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 1964年春,杨振宁还是加入了美国籍。他说,“从1945年到1964年,我在美国生活了19年,然而,决定申请入美国籍并不容易。对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成长的人,做这样的决定尤其不容易。一方面,传统的中国文化根本就没有长期离开中国移民他国的观念。迁居别国会被认为是彻底的背叛。另一方面,中国有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她近100多年来所蒙受的屈辱,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中都留下了极深的烙印。任何一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 杨武之对于儿子的决定没有抱怨,但杨振宁知道,直到临终前,父亲对于他入籍美国的举动,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他。 1999年5月,杨振宁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正式退休。 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 2004年12月24日,杨振宁和翁帆结婚。 2017年8月26日,95岁的杨振宁正式恢复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转自:原创 ·老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