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就是哪吒体?中轴线也暗藏玄机,元明清33位皇帝的龙椅全都坐歪了?!

d
denoley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在讲解中轴线的故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北京城的历史。他与一位神秘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提到“黑衣宰相”,人们都能想到朱棣身边的谋士姚广孝。                                                 其实,姚广孝的所作所为是cosplay某位元代名人,姚是他的忠实迷弟。这个人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臣。 他通晓诸子百家、兵法政务,在忽必烈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关键是他通阴阳,晓天机。他曾跟忽必烈说,自己何年去世,果真如此。忽必烈选择厚葬他,盗墓贼就闻风而动,当掘开他的坟墓后,上面赫然写着:“某年某月墓被盗。” 惊出了盗墓贼一身冷汗,自然也不敢继续挖下去了。                        
这个神奇的人物叫刘秉忠,他早年做过金国的小吏,入过全真教,后来又剃度出家,可谓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人物。在海云禅师的推荐下,刘秉忠进入了忽必烈的幕府,由于他博学多才,忽必烈很是倚重他。随着元朝逐步完成了天下的统一,忽必烈原先的都城上都,也就是开平,不再适合作为元朝的政治中心。
刘秉忠请定都于燕,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随后,刘秉忠受命前往中都,多次实地查勘,并选定了以金代行宫大宁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营建新的都城。

这是因为此地的太液池和琼华岛景色宜人,风景如画,有如诗人柳永笔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胜景。忽必烈在登基之前常住在此,而且可以充分利用高梁河和玉泉山的水系,以满足宫室庞大的日常用水需求。
从公元1267年起,刘秉忠开始负责营建皇城和宫殿,到公元1274年,新的皇城宫殿正式竣工。 这年正月初一,忽必烈在新的宫殿举行了大典,接受百官朝贺。
公元1285年,大都的外部城墙、官署、钟鼓楼、大护国仁王寺、大圣寿万安寺等重要建筑陆续竣工。到公元1294年,社稷坛、通惠河水道、孔庙、国子监等建筑工程也陆续完工,这也标志着元大都的营建工作基本完成。元大都平面呈矩形,东西短、南北长,城墙全长60里又240步(约28.6公里),面积是金中都的2.7倍,人口近百万,跟盛唐时期的长安城几乎相当,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如果我们从空中俯瞰北京城,就会发现它形似哪吒的样子。元大都当初也的确被叫做“三头六臂娃娃城。”传说刘秉忠为了营建北京城,终日奔波选址,他老感觉身边有个小孩儿跟着。到晚上,刘秉忠梦见那孩子说:“你要在这里建都城确实很好,这个地方你是选对了。可是北京城这地方有只孽龙,会引起大水灾,你必须请我来,按照我的样子建都城才能镇住它。”
刘秉忠惊醒后,才想到那孩子其实就是哪吒。但这个梦却给他造成了困扰,因为按照《考工记》,都城应该设计成正方形,如果把城弄成个娃娃形,那会怎么样?可是不按照哪吒说的做,真要是孽龙发起威来,北京不就淹了吗?那还建它干什么?

幸好刘秉忠比较聪明,又熟知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类的学问知识,仔细一想就明白了:哪吒不是三头六臂吗?城的形状不能建成这个样子,可城门是完全可以布局成这个样子的。按照《考工记》,营国之制的都城是要设12座城门,四个方向各设3座城门。
这是因为古人视12为“天之大数”,城门取数12,意在应合12时辰。可是《周易》中“天地之数,阳奇阴偶”,天数1、3、5、7、9和地数2、4、6、8、10。如果取“天地之中和”,也就是把天位数的中位数5与地位数中位数6相加,给北京城建11座城门,这样就有了天地相合的含义了。
站在地理上看,南边为阳代表天,所以南边的城门为3,取象阳数;北方为阴代表地,所以北边的门为2,取象阴数。这不是与天地相合吗?于是刘秉忠就按这样子建造了北京城:东西两侧各三座城门好比是六臂,北边两座城门则是脚踏烽火轮的双腿。

东边的齐化门、崇仁门、光熙门为左边三臂;
西边的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为右边三臂;
北城墙上的两座城门健德门、安贞门便是哪吒的双脚;
东岳庙,是哪吒右手的乾坤圈,妙应寺(白塔寺)是哪吒左手的火尖枪;
最重要的是南边建造了三座城门,顺承门、丽正门、文明门,好比三头。
这三座门明着看是两门,但实际却是三门,丽正门也就是今天的前门正好在北京城市的中轴线上。
由此,皇宫处于北京城的中心,皇帝办公的大殿处于皇宫的中心,龙椅更是大殿的中心位置,不偏不倚地处于中轴线。自唐代大天文学家僧一行改进了中轴线的侦测后,这个设计理念就被运用了。宋朝皇城开封就是这种布局。
在中国古代,中轴线代表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严整、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诠释帝王的合法性和“受命于天”是其核心的功能。元大都的中轴线起于南城的丽正门,一路向北,经过千步廊、皇城正门、宫城正门、延春门、厚载门、万宁桥、抵达中心台小阁,刘秉忠将元大都几乎所有重要的主体性建筑都设计在了这条中轴线上。
可是,宋朝皇宫在开封城的中轴线毫无偏差,刘秉忠设计的北京中轴线却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向西偏了2°多一点。中轴线的歪移,导致位于中轴线上的龙椅其实也变“歪”了,元明清三朝四十多位皇帝就这样“歪”坐龙椅统治中国800多年。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刘秉忠肯定是不会由于民族出身,故意给忽必烈挖坑的,因为宋朝失去半壁江山后,到忽必烈时代,北方人对宋朝的认同早就淡薄了。也不存在着勘测误差的可能。
因为唐朝时候,中国已经能够将中轴线准确无误勘测出来了。而且,忽必烈的龙兴之地上都,也是刘秉忠设计的,中轴线分毫不差。加上,刘秉忠营建北京的时候,还拉了自己的同乡大科学家郭守敬。这一切,更像是有意而为之。
这是因为在刘秉忠建造元大都以前,元朝的政治中心还远在开平,是蒙古统治者在元朝建立之前最重要的都城之一。迁都大都后,由于夏季天气酷热难耐,所以忽必烈每年夏天都要率领臣属、妃嫔前往上都避暑,处理政务,由此产生了两都巡幸制。
即皇帝以及政权的核心机构人员在寒冷的秋冬季节在元大都办公,而相对温暖的春夏季节巡幸回开平。因此,元大都的中轴线有意向处于西北方向的开平有所倾斜。元上都和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想必在建大都时也揣测了忽必烈的心思,将两都的“王气”通过中轴线联系起来。

到了明朝,朱棣在有着“刘秉忠2.0版”的姚广孝支持下,发动了“靖难之役”,当上皇帝后,迁都北京。明朝包括后来的清朝几乎全盘继承了元朝的中轴线,只是修正了北部偏离的部分,南部照旧。明清紫禁城仍然偏西多一点。修正北部,自然是因为明清两朝不需要再和开平有什么联系有关,那为何不把南部一起修正呢?

这是因为刘秉忠设计的时候,也想到了“亢龙有悔”的道理,正午的太阳过后,就是日薄西山。故意偏离一点,是意味着永远有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