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芬兰没有,不知道德国也没有,其他欧洲国家呢? enhenga 发表于 2021-09-04 09:40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实行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必须接受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则有多种形式,可供学生选择。原则上讲,家长可以自由决定送孩子去哪里上学,但也需要遵守相关的规定。 学校教育属于联邦州的法律管辖范畴,因此,不同的州对于入学也有不同的规定。总体而言,在小学入学问题上,各联邦州都推行就近入学的原则,家长如果希望将孩子送往所辖学区之外入学,必须提出合理的理由,但基本不会受到校方阻碍。 就近入学是绝大多数家长的首选 小学的选择 公立小学都有固定的学区,学区内的孩童都会自动被该校录取。但在特定情况下,家长也可为孩子选择其他学校:比如家长为孩子选择了私立学校,因为私立学校数量较少,所以并不适用就近入学的原则。 如果家长想把孩子送入学区之外的其他公立小学,则需向当地教育局提出书面申请。转学的理由可以有很多种,但切记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并不会被教育部门所认可。 会被教育部门认可的转学理由主要有,父母工作地点同指定学校相距过远,接送孩子有困难,此外如果指定学校为半日制学校,而父母从事全职工作,则父母也可以选择一所学区外的全日制学校。 德国小学的百年历史 小学生平等就学 在德国教育史上,这还是新生事物:过去是有特权的学生跟着家庭教师上课,贫穷学生要去人满为患的大众学校;如今是——我们说的是1919年——大家一起读书。当时的八年制小学(Grundschule,又称Volksschule)是在魏玛宪法的基础上创立的,今年是诞生100周年。 德国不存在对学校的评级制度,公立小学的师资配备以及教学质量大同小异,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德国父母还是更愿意将孩子送入住家附近的学区小学。毕竟上学路途短,可为孩子和家长省却很多时间,即避免了车马劳顿,也能让孩子有更多玩耍学习的时间。 此外,学区小学里的孩子大都来自附近街区,也方便孩子们的课外活动和社交安排。到了中学阶段,随着孩子们自主活动能力的加强,许多人乘坐公交到相对远的地方就学,有的学校甚至为远地而来的学生补贴交通费。这样,就近入学对中学生不再是一个“基本原则”。 总之,德国也有学区之分和就近入学的做法,尤其在小学阶段,但由于不同学校的优劣之分并不明显,很少有家长会舍近求远,当然也就不会出现热炒学区房的现象。 来源:德国之声 enhenga 发表于 2021-09-04 09:40
你自己转的文章自己不看吗? 德国就近入学不就是学区房吗?你喜欢某学校,买它指定区域,那就是学区房。 要取消学校和房的关系就不能就近入学,只能考试入学或者抽签入学。 789 发表于 2021-09-04 09:48
德国大城市绝大部分人靠租房. 很多黄金地段的房子属于合作社或者国有住房企业, 是不可能卖的. 墨西哥辣椒 发表于 2021-09-04 09:51
此学区非彼学区。 德国从小学到大学都不搞精英教育,所有学校教学质量都差不多,所以德国也没有英美这种顶尖排名精英大学。 刚好今年我家小孩入学,我观察了一下,他的幼儿园同学,父母有开整形医院的医生,有大学教授,小学老师,中文导游,政府文员,面包店员工,所有人都是上的一所学校。 Phantasialand 发表于 2021-09-04 10:03
大公司收入好点的,自己贷款买房 tgaa 发表于 2021-09-04 10:42
他的意思是,在德国不需要先看学校再决定住哪里,因为所有的小学都差不多,不需要像我们这样非要挤到某几所小学里。所有小学都差不多,抽签和考试入学就没什么意义了。 host 发表于 2021-09-04 10:53
区别还是有的。 电视台曾经做过调查。相距9公里的两所小学。一所在市中心,周边居民以普通工作人员(超市收银之类),外国人,和吃救济者为主。一所在市郊,居民以医生,律师,公务员为主。 两所小学的孩子们,第一所家里有宠物的占5%,学了一门乐器的占8%。 第二所家里有宠物的占70%,学了一门乐器的占85%。 在四年级升学中,第一所的孩子只有10%能进入最高级别的文理中学。第二所的比例是95%。 但素,重点来了! 如果一个学富五车的大公司高管,和一个普通职员的收入差距只有2000欧不到的时候,家长们对学历的追求和由此产生的焦虑就没有多大了。 ajanny 发表于 2021-09-04 11:30
想请教欧洲的Mm特别家里有娃的,说不对之处请别觉得冒犯,欧洲我也只去过几次合起来大概就一个月,纯玩,难免有不客观或者太局部的看法。 就是孩子这一块,如果全国都没有精英教育,那孩子们比如小学34年级功课多吗?作业有没有侧重?比如侧重理工科什么的。那孩子的医生父母这些也是德国教育出来的吗?还是跑去英美拿奖学金镀金再回去的?德国孩子这样有没有未来焦虑呢? cqcq 发表于 2021-09-04 15:04
不要被楼里的德吹忽悠了,德语区确实不像美帝一样会给学校评分什么的,房屋买卖广告也没法附上学区学校分数,但是有心的家长是会查学区/小学升文理中学的升学率的,师资平均,家庭背景并不平均。尤其是大城市,区域房价的差别很能说明问题。全世界都一样,择邻而居,德语区只不过没有美帝那么明显罢了。 lica 发表于 2021-09-04 15:53
同意。无论怎么粉饰,论区入学已经说明一切了。 等德国学校取消一切关于学生住址的限制再来说吧。 789 发表于 2021-09-04 16:40
不相信。德国也不是小国家,学校不可能没有差异。就近入学的要求就是学区房的证明。如果没有学校差异,根本不需要就近入学这样一个要求,居民自然会就近。 789 发表于 2021-09-04 11:13
回复 23楼cqcq的帖子 德国在小学中学开始分层,有些人注定当工人,有些人注定,注定科学家。 德国高中就会对一半的人进行分层,筛选一般读高中,一半读高职。 也有家里觉得自己小孩需要读大学,就会让考不起德国大学的小孩考欧盟其他国家电网大学 minqidev 发表于 2021-09-04 17:47
局外人真的很难说通的,没见过就觉得是假的。 在德国要换一个住址实在太容易了,租个小套间几百欧元就把注册地址改了,如果真有所谓的好学区,那么人人都可以上这个学区的学校。 就近入学是基本原则,但不是硬性规定,在德国一般有三种背景的学校,天主教背景的小学,基督教福音派小学,还有就是没有宗教背景的小学,你可以选这三种小学中离你家最近的一所,他们必须接收你的孩子,也就是说有三所小学任你选,事实上这三所小学跨度超过10公里,不是什么学区能框得住的。 Phantasialand 发表于 2021-09-04 17:42
就近入学不是为了交通吗?你要是去贫民窟上学也得在当地租房租吧 huahua898 发表于 2021-09-04 17:47
也不是注定的,五年级开始分流,但所有类型的学校都有旋转门,只要愿意努力就可以转回来上大学,看个人愿不愿意付出了,很多人认为做技术工人很好,当学徒很好,不是读书的料也就不拼了。 Phantasialand 发表于 2021-09-04 17:51
这种能上电视的情况很极端,德国没有贫民区和富人区,全部是混杂居住。 但由于早年大量引入土耳其劳工有土耳其人聚居区,这个区的土人孩子多一点,土耳其人不注重教育,孩子放野的多,导致升学率不高,和师资力量关系不大,因为所有公立学校获取资金来源的能力都是一样的。不过土人总数不过百万,对8300万人口的德国来说,聚居区不算多。 还有德国高管和普通员工收入差距也老远了。不说大众CEO的年薪两千多万欧元还不包括业绩分红,和普通员工差距何止百倍,就我们公司一个两百多人的小site manager的年薪都是60多万欧元外加业绩分红。和基层员工差距不下十倍。 Phantasialand 发表于 2021-09-04 15:31
最近听说国内也开始实施这种,高中一半上大学一半不上的,好像从初中开始筛选,德国技工收入也很好吧?我在瑞士玩的时候认识几个本地人蓝领日子过得很滋润 cqcq 发表于 2021-09-04 18:52
其实蓝领和白领生活差距还是不小的,收入上限差距很大,不说企业CEO这种几千几百万欧元年薪的,就是普通白领也比蓝领挣得多,工作体面。 但是德国是社会国家,医疗教育国家兜底了,蓝领生活也很体面,也有时间和经济条件度假。 这点其实和美国也很像啊,美国蓝领挣得也不少,生活也很体面,一人工作可以养活全家。 Phantasialand 发表于 2021-09-05 04:29
我指的高管就是拿工资的那种。比如原来邻居一家的两个儿子。 大儿子高中毕业,一般公司职员。月薪到手2500左右。 小儿子是慕尼黑大学硕士毕业。现在是日本大金公司慕尼黑分部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公司给配车,配秘书。但是工资也就5000多。能到手这么多,也是沾了有老婆,两个孩子的光,交的税比较少。 两人有个表妹,初中毕业进入幼教队伍,从实习生做起。现在是资深幼教老师了。每月到手工资2800左右,常常令邻居家老大愤愤不平。 还有个堂哥,初中毕业做了大卡车司机。跟前妻离婚时净身出户(一套没有贷款的房子)。之前有个谈了9年的女友,最后卡在孩子问题上分手,送了人家一辆车做分手补偿。现在50出头,又供了一套房子出来。还在郊区搞了块小地盘做自己的“农家乐”。 以上例子就可看出,学历对日后收入的影响,真的是不大。 ajanny 发表于 2021-09-05 04:28
法定医疗保险 都一样啊 失业的, 蓝领,白领。只要法定医疗保险, 大家都一样啊 Pelosi 发表于 2021-09-05 08:41
有钱人会入私保,比公保贵但服务更好。 Phantasialand 发表于 2021-09-05 09:01
不用把德国说的那么好,免费的不见得就是好的,那么多人滥用医疗资源,滥用救济金,养了多少懒人! 除了德国以外,我就没见过那么多理直气壮的,健健康康拿救济的人。。。。。。 julywind 发表于 2021-09-05 09:25
不懂就别瞎bb行么,美国蓝领一人工作养活全家?笑死人了 magnoliaceae 发表于 2021-09-05 09:26
不是精英式教育,哪来学区房 在国内长大,后来又来美国生活的话,确实不容易理解欧洲的教育模式,不容易相信没有什么学区房 hkmty 发表于 2021-09-05 11:59
表面上没有学区房,实际上,哈哈,严重得不行。 简单地讲,就是房价高风景好的富人区一带的学校家长受教育程度更高,生源质量更好,老师教起来也更有成就感,也就更加认真负责。而那些传统的工人居住区,挤满了外来土耳其和前南地区难民,许多学生的母语都不是德语,老师教起来吃力,也懒得上心。 和国内比,德国的好处是你不用买学区房,你可以去租。对于穷人而言,且不说富人区的房租更贵,就是搬一次家的费用,很多家庭都负担不起。 韭菜豆腐包 发表于 2021-09-06 04:30
是真的 和前男友討論過 當時也是無比驚訝⋯ 沒有競爭?沒有頂尖? 現在覺得真好 學習不好的同學早早進了職校,不覺得卑微 看他們四十好幾了 一群高中同學各行各業還是定期桌遊 感情單純很是羨慕 (當然也有不是這樣的群體 就說我們一般中產 風氣比英美健康很多) 特別強調德國(漢堡)的低收入住房 乾淨的程度大於80%倫敦紐約⋯⋯ 頂多戶數密集些 綠化少些,還是很整潔的至少外觀 北歐德國冰島算是人類思想進化的高點了 nobubu 发表于 2021-09-06 03:19
你说的这些是以国内的情况自己想象出来的,没出过国吧? 一听你就是完全不知道德国什么样 不是精英教育体系,老师什么样你想象不出来了吧? hkmty 发表于 2021-09-06 04:48
德国人拼了命都想孩子上大学。无数德国孩子在瑞士上不了重点中学后,立马跑去德国边境的重点中学,为了就是要上大学。德国的重点中学和大学难度比瑞士低许多。 韭菜豆腐包 发表于 2021-09-06 04:52
瞎说你有一套哈 今年南德意志报一篇报道,慕尼黑一个县超过46%学生拿到了去文理中学的推荐信,但只有29%的学生注册了文理中学,其余全部选择了职业教育。 你的荒谬之处在于用中国人的功利思维来判断德国人的行为模式,自然就大错特错。 Phantasialand 发表于 2021-09-06 05:58
德国人拼命想孩子上大学,还什么重点中学?? 我看你是在拼命证明自己一点儿都不了解德国 😂😂 你这样的翻墙味儿胡言乱语我都懒得纠正你,反正你也只是来瞎捣乱的 hkmty 发表于 2021-09-06 06:14
你就继续住在德国那种平地上一排排的破公寓里继续吹德国吧,你的邻居朋友都是那种学徒工出生,你自然就觉得学徒工是在德国最好的出路了。 韭菜豆腐包 发表于 2021-09-06 07:38
德国瑞士的人均居住面具都是46平米。 教育方面瑞士和德国几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在16岁分流的时候70%的学生会进入职业高中,只有30%的人会上学术高中。 Phantasialand 发表于 2021-09-06 08:10
美国穷人住的房子 简直恐怖 西方社会的耻辱 Pelosi 发表于 2021-09-06 05:29
美国压力大是事实,相应的生活水准也高,高额地税就是逼着你不能躺平,否则,一个月地税两千块,房贷还完了,要是没有这个地税你就可以找个税后三千的活儿躺平了,可是有这个地税在,乖乖的继续奋斗吧。而且这样可以防止房价涨的太离谱,你想通过地产致富,也不太容易,人口聚集区除外。还是乖乖的去给资本家打工吧,毕竟你的医保退休金都绑在你老板身上。否则,美国的房子地税要说跟英国一样,没几个钱,医疗还全民了,那躺平的人会非常非常多。 lovedarren 发表于 2021-09-06 09:03
还有瑞士和德国教育体系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瑞士上Gymnasium和大学的难度比德国大多了,哪有30%,15%还差不多。多少大学毕业的德国人跑瑞士工作,结果无奈发现孩子根本进不了瑞士的Gymnasium,纷纷把孩子往德国边境上的Gymnasium送。 韭菜豆腐包 发表于 2021-09-06 08:36
一楼那个图上为啥那么点小孩都背那么巨大的书包?沉不沉啊? 我俩孩子,上K的那个书包里除了一个lunch bag和水壶就没东西了, 上小学的那个多了一个老师家长联络册,有时候还有作业本,别的就没啥了, 所以根本不需要很大的书包啊。(更换的衣服/鞋子都是开学时候就放在学校了,平时不用背来背去) pop 发表于 2021-09-06 09:21
瑞士是政府希望30%去Gymnasium吧,超过了这个比例,他们还不高兴呢。 我感觉他们的社会不需要很多上过大学的人,而是需要大量职业培训出来的。每个人从带薪的职校毕业都有一门吃饭的手艺,而且一般会被training的公司聘用,还是不错的。 富人区受教育程度高些,孩子去Gymnasium的比例也高些,这个跟美国这边还是相似的。但我看以前的比例,即使gold coast那一片,去Gymnasium的也就45%的样子,没有特别夸张。 host 发表于 2021-09-06 09:13
地税2000 真的是抢劫啊。。。 elephant0 发表于 2021-09-06 09:09
英国德国这样的国家对于有动力奋斗的人而言是很残酷的,往上窜有个平底锅在等着你呢。尤其是英国,阶层固化到不可想象,想要积累自己创业的第一桶金那是千难万难,年富力强努力工作的,能跑美国的,反正我没看到不跑的。美国上面的顶没有那么坚固,但是,下面也不保底,地产富裕几乎不能够,买个好社区的房子付完贷款就安全的心理想都别想,其实也很残酷,英国这个是可以的,很多人是地产富裕但是现金不足,日子也过的精致悠然,两千五的欧元和英镑在英国可以舒舒服服的过小资日子,没有大事儿日子就很好;在美国两千五的美金过啥日子都自己心里有数。各有利弊吧。 美国社区里还是有活力的,看到的人徒步的还是跑步的都很多,有人气,英国基本是傍晚大街上就没人了,挺冷清的。如果现在我老公忽然有机会带着这个薪水回英国,我其实也没多反对,但是要是降薪保持当地同一水平,那肯定不行。 lovedarren 发表于 2021-09-06 10:16
小学的选择 公立小学都有固定的学区,学区内的孩童都会自动被该校录取。但在特定情况下,家长也可为孩子选择其他学校:比如家长为孩子选择了私立学校,因为私立学校数量较少,所以并不适用就近入学的原则。 如果家长想把孩子送入学区之外的其他公立小学,则需向当地教育局提出书面申请。转学的理由可以有很多种,但切记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并不会被教育部门所认可。 会被教育部门认可的转学理由主要有,父母工作地点同指定学校相距过远,接送孩子有困难,此外如果指定学校为半日制学校,而父母从事全职工作,则父母也可以选择一所学区外的全日制学校。
德国小学的百年历史 小学生平等就学
在德国教育史上,这还是新生事物:过去是有特权的学生跟着家庭教师上课,贫穷学生要去人满为患的大众学校;如今是——我们说的是1919年——大家一起读书。当时的八年制小学(Grundschule,又称Volksschule)是在魏玛宪法的基础上创立的,今年是诞生100周年。
德国不存在对学校的评级制度,公立小学的师资配备以及教学质量大同小异,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德国父母还是更愿意将孩子送入住家附近的学区小学。毕竟上学路途短,可为孩子和家长省却很多时间,即避免了车马劳顿,也能让孩子有更多玩耍学习的时间。 此外,学区小学里的孩子大都来自附近街区,也方便孩子们的课外活动和社交安排。到了中学阶段,随着孩子们自主活动能力的加强,许多人乘坐公交到相对远的地方就学,有的学校甚至为远地而来的学生补贴交通费。这样,就近入学对中学生不再是一个“基本原则”。 总之,德国也有学区之分和就近入学的做法,尤其在小学阶段,但由于不同学校的优劣之分并不明显,很少有家长会舍近求远,当然也就不会出现热炒学区房的现象。
来源:德国之声
昏, 德国读大学又不需要学费.
另外 德国大学毕业 在找工作中 又不会加分啊,
德国的很多工作位置, 特别是会计, 试验室工作人员, 维修人员等等, 都指明要职业培训的人啊, 你就是博士, 博士后毕业, 这些普通的位置也不会要你啊!
北欧国家, 德语国家 应该都没 中国美国这种概念,
教育体制不同啊.
德语国家, 北欧国家的教育 是 职业培训 为主啊, 大学教育只是一个部分.
读不读大学, 关系不大.
你自己转的文章自己不看吗?
德国就近入学不就是学区房吗?你喜欢某学校,买它指定区域,那就是学区房。
要取消学校和房的关系就不能就近入学,只能考试入学或者抽签入学。
德国大城市绝大部分人靠租房.
很多黄金地段的房子属于合作社或者国有住房企业,
是不可能卖的.
此学区非彼学区。
德国从小学到大学都不搞精英教育,所有学校教学质量都差不多,所以德国也没有英美这种顶尖排名精英大学。
刚好今年我家小孩入学,我观察了一下,他的幼儿园同学,父母有开整形医院的医生,有大学教授,小学老师,中文导游,政府文员,面包店员工,所有人都是上的一所学校。
大公司收入好点的,自己贷款买房
德国 大学 之间转学自由
怎么 搞精英教育啊
问题是 市区 很多黄金地段的房子 都占了
新盖的房子 都在城市外围
大城市 如柏林 , 新批的土地很少很少, 几乎不准许 盖独立房
他的意思是,在德国不需要先看学校再决定住哪里,因为所有的小学都差不多,不需要像我们这样非要挤到某几所小学里。所有小学都差不多,抽签和考试入学就没什么意义了。
不相信。德国也不是小国家,学校不可能没有差异。就近入学的要求就是学区房的证明。如果没有学校差异,根本不需要就近入学这样一个要求,居民自然会就近。
但素,重点来了! 如果一个学富五车的大公司高管,和一个普通职员的收入差距只有2000欧不到的时候,家长们对学历的追求和由此产生的焦虑就没有多大了。
但是既然原则上就近入学,有规定不能轻易跨区就读,就是学区房啊。学区之间差别不大说明整体教育规划好。不用挤学区房不是没有学区房。 旧金山城里那是没有学区房。
职业学校毕业
对外国人而言
收入几乎没区别
这也许是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呢。不过德国医生收入也不是那么高。据说一次外科医生罢工,游行标语是,Girls now marry us for love!
想请教欧洲的Mm特别家里有娃的,说不对之处请别觉得冒犯,欧洲我也只去过几次合起来大概就一个月,纯玩,难免有不客观或者太局部的看法。
就是孩子这一块,如果全国都没有精英教育,那孩子们比如小学34年级功课多吗?作业有没有侧重?比如侧重理工科什么的。那孩子的医生父母这些也是德国教育出来的吗?还是跑去英美拿奖学金镀金再回去的?德国孩子这样有没有未来焦虑呢?
这种能上电视的情况很极端,德国没有贫民区和富人区,全部是混杂居住。
但由于早年大量引入土耳其劳工有土耳其人聚居区,这个区的土人孩子多一点,土耳其人不注重教育,孩子放野的多,导致升学率不高,和师资力量关系不大,因为所有公立学校获取资金来源的能力都是一样的。不过土人总数不过百万,对8300万人口的德国来说,聚居区不算多。
还有德国高管和普通员工收入差距也老远了。不说大众CEO的年薪两千多万欧元还不包括业绩分红,和普通员工差距何止百倍,就我们公司一个两百多人的小site manager的年薪都是60多万欧元外加业绩分红。和基层员工差距不下十倍。
其实欧洲的学区不是看学校,而是看居住环境。有的区贵,住户大都工作稳定收入较高,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言谈举止兴趣爱好自然跟劳力劳动者家庭出来的孩子不太一样,这样群体的孩子聚在一个学校里就形成了好的学区了,跟老师教育资源没啥关系。
没有精英教育不代表没有优质教育,德国高校排名不高是因为各个优势学科几乎平均分散在全国数百所高校,而不是聚集在少数几所著名大学。
相反,德国是创新能力长期排在前三位的国家,依托的也是德国本土教育。
德国小学功课不多,教的比较广泛,德语,法语,英语,数学,天文地理自然政治等会汇合成一门课,主要教常识,学习方法,分类整理,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四年级以后就分流了,根据成绩有人上文理中学未来上大学,有人上实科中学或综合中学未来上技术学校。德国孩子推得比较多的是音乐体育等兴趣爱好,家庭条件好的也会私教死磕上大学或者去英国贵族学校。
德国医生绝大部分是德国本土教育出来的,成绩非常好,零学贷,不过德国医学院位置十分抢手,很多好学生要等几年才有学习位置,去英美留学也不失为好路径。
其实德国这些学生从中学开始就各种海外交流游学,海外经历很丰富。
同意。无论怎么粉饰,论区入学已经说明一切了。 等德国学校取消一切关于学生住址的限制再来说吧。
局外人真的很难说通的,没见过就觉得是假的。
在德国要换一个住址实在太容易了,租个小套间几百欧元就把注册地址改了,如果真有所谓的好学区,那么人人都可以上这个学区的学校。
就近入学是基本原则,但不是硬性规定,在德国一般有三种背景的学校,天主教背景的小学,基督教福音派小学,还有就是没有宗教背景的小学,你可以选这三种小学中离你家最近的一所,他们必须接收你的孩子,也就是说有三所小学任你选,事实上这三所小学跨度超过10公里,不是什么学区能框得住的。
就近入学不是为了交通吗?你要是去贫民窟上学也得在当地租房租吧
德国在小学中学开始分层,有些人注定当工人,有些人注定,注定科学家。 德国高中就会对一半的人进行分层,筛选一般读高中,一半读高职。
也有家里觉得自己小孩需要读大学,就会让考不起德国大学的小孩考欧盟其他国家大学
也不是注定的,五年级开始分流,但所有类型的学校都有旋转门,只要愿意努力就可以转回来上大学,看个人愿不愿意付出了,很多人认为做技术工人很好,当学徒很好,不是读书的料也就不拼了。
美国租房一样可以改地址上学校啊。并不妨碍学区房。没有学区房的地方,不需要租房改地址。
老百姓自己会衡量交通便利。
如果是政府规定就近入学,那就是学区而不是交通。
这种话题不要无中生有地乱传了,许多国内的恶习不要输出,还一带一路。 德国的房市/英国伦敦的房市,乃至欧洲的房市都是华人炒起来的,知不知道? 香港为什么游行示威?就是大陆的热钱的第一出口地,本地人无法生存。北上广的房子炒得够高,还要出口。
什么德国学区房,德国人口密度完全没有大陆密集,出门都是开车,许多人成家添子都在市郊买房,关键的问题时欧洲/德国没有升学压力,基本上高中毕业都有大学读,只要想上大学。跟何况德国是福利国家,及时不上大学生,开BUS的工资也不比教授少多少。
还是那句话,不要输出大陆的恶习,涂炭别人岁月静好的生活(比如COVID)。
最近听说国内也开始实施这种,高中一半上大学一半不上的,好像从初中开始筛选,德国技工收入也很好吧?我在瑞士玩的时候认识几个本地人蓝领日子过得很滋润
现在在版上看到“德国”、“欧洲”这类字眼就条件反射一样的觉得恶心
我指的高管就是拿工资的那种。比如原来邻居一家的两个儿子。
大儿子高中毕业,一般公司职员。月薪到手2500左右。
小儿子是慕尼黑大学硕士毕业。现在是日本大金公司慕尼黑分部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公司给配车,配秘书。但是工资也就5000多。能到手这么多,也是沾了有老婆,两个孩子的光,交的税比较少。
两人有个表妹,初中毕业进入幼教队伍,从实习生做起。现在是资深幼教老师了。每月到手工资2800左右,常常令邻居家老大愤愤不平。
还有个堂哥,初中毕业做了大卡车司机。跟前妻离婚时净身出户(一套没有贷款的房子)。之前有个谈了9年的女友,最后卡在孩子问题上分手,送了人家一辆车做分手补偿。现在50出头,又供了一套房子出来。还在郊区搞了块小地盘做自己的“农家乐”。
以上例子就可看出,学历对日后收入的影响,真的是不大。
其实蓝领和白领生活差距还是不小的,收入上限差距很大,不说企业CEO这种几千几百万欧元年薪的,就是普通白领也比蓝领挣得多,工作体面。
但是德国是社会国家,医疗教育国家兜底了,蓝领生活也很体面,也有时间和经济条件度假。
这点其实和美国也很像啊,美国蓝领挣得也不少,生活也很体面,一人工作可以养活全家。
法定医疗保险 都一样啊
失业的, 蓝领,白领。只要法定医疗保险, 大家都一样啊
住房也一样啊
柏林 新建的 豪华公寓住宅楼房,
其中 必须 20% - 30% 给 低收入( 失业者) 居住啊
这些新盖的楼房, 穷鬼, 蓝领,白领,中产 都在一个楼房里住啊
你说的这个不是啥高管吧,就是个普通基层manager。
德国无论你挣多少钱,拿到手都不会少于毛收入的52%,有家庭孩子的一般会拿到手67%左右的毛工资,我估算了一下你说的这个邻居高管的年薪才9万欧元不到,这就是大公司有点技术的普通员工或者管两三个人的小经理的收入。
基层和高管的收入差距不可谓不大,我们site manager 管200多人,他的base salary是60万欧元+股票+bonus,我们公司的看门人年收入4万多欧元,你说说这差距大不大。
有钱人会入私保,比公保贵但服务更好。
德国电视台 今天报道,
美国缺少 700 万以上的社会福利房。
美国没有德国这种大规模的 Genossenschaft , Gesellschaft 的住房
美国大城市 无家可归的问题 极其严重
德国二 台 恨批美国 里跟总统 的 政策
绝大部分人 还是 AOK 等公保吧
失业者 流浪汉 自动转入 公保 AOK 啊
美国失业者 穷鬼没有医疗保险啊。
美国 没有一个覆盖全民的 公立 医疗保险 AOK
简直是所有西方国家里的奇葩
除了德国以外,我就没见过那么多理直气壮的,健健康康拿救济的人。。。。。。
不懂就别瞎bb行么,美国蓝领一人工作养活全家?笑死人了
全民社会救济啊
哈哈哈
哇靠,美国年入10万刀的水管工,卡车司机,保姆是假的吗?10万刀还不够你一家臭屁的?
其实我觉得还好,就是保个不会饿死,不会因病没钱等死,保障每个人收受基础和高等教育的权利,保护社会上下流动的通道。谁还指望这点救济过好日子?
同时也调节社会矛盾,减少社会治安问题,但我觉得德国税收太高,过多用于维护国际人权,解决全球性问题,承担了和德国人口面积经济体量不匹配的国际义务。
不是精英式教育,哪来学区房
在国内长大,后来又来美国生活的话,确实不容易理解欧洲的教育模式,不容易相信没有什么学区房
德国这里 谈大学学费 谈精英教育 谈美国那套体制
估计 德国 左派 批死你
特別強調德國(漢堡)的低收入住房 乾淨的程度大於80%倫敦紐約⋯⋯ 頂多戶數密集些 綠化少些,還是很整潔的至少外觀 北歐德國冰島算是人類思想進化的高點了
简单地讲,就是房价高风景好的富人区一带的学校家长受教育程度更高,生源质量更好,老师教起来也更有成就感,也就更加认真负责。而那些传统的工人居住区,挤满了外来土耳其和前南地区难民,许多学生的母语都不是德语,老师教起来吃力,也懒得上心。
和国内比,德国的好处是你不用买学区房,你可以去租。对于穷人而言,且不说富人区的房租更贵,就是搬一次家的费用,很多家庭都负担不起。
你说的这些是以国内的情况自己想象出来的,没出过国吧?
一听你就是完全不知道德国什么样
不是精英教育体系,老师什么样你想象不出来了吧?
美国穷人住的房子 简直恐怖
西方社会的耻辱
"那些传统的工人居住区,挤满了外来土耳其和前南地区难民,许多学生的母语都不是德语,老师教起来吃力,也懒得上心。"
你觉得祖国人民知道这些? 莫非我哪里得罪你了?
瞎说你有一套哈
今年南德意志报一篇报道,慕尼黑一个县超过46%学生拿到了去文理中学的推荐信,但只有29%的学生注册了文理中学,其余全部选择了职业教育。
你的荒谬之处在于用中国人的功利思维来判断德国人的行为模式,自然就大错特错。
德国人拼命想孩子上大学,还什么重点中学??
我看你是在拼命证明自己一点儿都不了解德国 😂😂
你这样的翻墙味儿胡言乱语我都懒得纠正你,反正你也只是来瞎捣乱的
哎,只能说每个人接触的人群太不一样了。
你就继续住在德国那种平地上一排排的破公寓里继续吹德国吧,你的邻居朋友都是那种学徒工出生,你自然就觉得学徒工是在德国最好的出路了。
德国瑞士的人均居住面具都是46平米。
教育方面瑞士和德国几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在16岁分流的时候70%的学生会进入职业高中,只有30%的人会上学术高中。
瑞士也是有学区房,你去比比苏黎世湖畔黄金海岸地区的Gymnasium升学率和传统工人聚居区Schwamendingen的Gymnasium升学率,后者只有前者的1/5都不到。这种穷人区和富人区升学率的巨大差异早就是左派政党的热门议题。
你要是还不明白,你可以去google 地图上查一下Münich, Hamburg之类大城市的Gymnasium学校数量与发布,分分钟钟告诉你哪里是富人区哪里是穷人区。
还有瑞士和德国教育体系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瑞士上Gymnasium和大学的难度比德国大多了,哪有30%,15%还差不多。多少大学毕业的德国人跑瑞士工作,结果无奈发现孩子根本进不了瑞士的Gymnasium,纷纷把孩子往德国边境上的Gymnasium送。
你看到了部分,没有看到全部。 税后工资可能差距不明显,但是也差不多快 有一倍。 而且贷款是按照税前工资算的。所以这个经理的贷款额度会是这个老师的好几倍,买的房子肯定会比这个老师价位高出好几倍。整体资产的增值和滚动速度是这个老师的好几倍。 而且这个经理放到北美也未必能比现在的5000欧多出多少。
美国的学区地税好像不是只给本区的,也要杀富济贫,罗宾汉政策,否则学区差距会更大。有些美国人甚至觉得妈妈在家辅导孩子都是该儿童的一个previlige, 造成其他儿童和他的不平等。
美国和欧洲的差异在于,美国的穷人区有安全隐患,风气非常恶劣,欧洲国家因为医疗和社会福利体系到位,没有这么多安全隐患,但是欧洲大锅饭也造成你要是有点啥事,得到的未必有美国有效率。
晓庆姐,我要被你笑死了。。哈哈哈
地税2000 真的是抢劫啊。。。
瑞士是政府希望30%去Gymnasium吧,超过了这个比例,他们还不高兴呢。
我感觉他们的社会不需要很多上过大学的人,而是需要大量职业培训出来的。每个人从带薪的职校毕业都有一门吃饭的手艺,而且一般会被training的公司聘用,还是不错的。
富人区受教育程度高些,孩子去Gymnasium的比例也高些,这个跟美国这边还是相似的。但我看以前的比例,即使gold coast那一片,去Gymnasium的也就45%的样子,没有特别夸张。
我俩孩子,上K的那个书包里除了一个lunch bag和水壶就没东西了, 上小学的那个多了一个老师家长联络册,有时候还有作业本,别的就没啥了, 所以根本不需要很大的书包啊。(更换的衣服/鞋子都是开学时候就放在学校了,平时不用背来背去)
可能是书包的用料的缘故?像suitcase那样的?
美国难道不一样吗,政策上倾斜于差区呢
就是看着个头大,不重,里面的东西其实差不多,lunch box, water bottle, 偶尔有几页home work.
背图中这种Ergobag的通常都是中产以上比较富裕阶层的孩子,一个包得一两百欧元,有些型号要300多欧元,就说对小朋友的脊柱保护做得很好。
随着制造业外迁至中国,只要学徒工的制造业工作岗位其实在减少,需求更大的是计算机,制药等需要大学学位的白领岗位。而建筑装修之类的学徒工需求目前还比较强劲。
想住在好社区,就要接受保护费,地税两千在我们小区是八十万以上房子的标配,我家五十万一个月一千六的样子。因为我们隔壁就是美国最穷的穷人区,地税狠是要分一部分给他们。
美国社区里还是有活力的,看到的人徒步的还是跑步的都很多,有人气,英国基本是傍晚大街上就没人了,挺冷清的。如果现在我老公忽然有机会带着这个薪水回英国,我其实也没多反对,但是要是降薪保持当地同一水平,那肯定不行。
美国晚上真是蛮热闹的,流浪汉不少。一般人没事尽量少出门。
我们有不少同学、朋友在德国都过得很好,有的自己有事业做得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