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他把自己吊在老式飞机下 拍20万张上海40年变迁照(图)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9月2日 0点1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T
Torilly
接近 4 年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上世纪60年代,一名体格瘦小的上海男孩报名参军。因为体重不达标,他没能圆上空军梦。但正是这个遗憾,让他在数年后爱上了航拍。在很少有机会坐飞机的时代,他不惜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吊在老式小飞机下拍摄,为今天的上海留下了一批宝贵的80-90年代航拍影像。
这位摄影师名叫陆杰。在为寻访苏州河的影迹拜访陆杰前,认识他的朋友说:“你一定要去,他真是一个神奇的人!”这样的介绍语,令我对这位被称作“民间社会学者”的摄影师充满好奇。
“上天”
碰面这天上午9:15分,从位于水城路68号的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楼梯走上来,陆杰人未到、声先至:“对不起,我来晚了!”声音洪亮、身材精瘦,他的状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待到他打开电脑,开启关于摄影的话匣子和照片集时,一个有关上海城市历史、有关苏州河的宝藏也随之打开。
“这张照片,你看得出是哪吗?”陆杰点开一张微微有些泛黄的照片,冷不丁抛出一道“考题”。照片上的苏州河,在此处转出了一道美丽的U形弯,深蓝色的河道上停泊着数以百计的小船。U形弯中心地带处,几幢围合成方形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红砖墙,灰黑色或砖红色的屋顶,与镜头上其它工房对比强烈,一看就是颇有些年头的老建筑。
1981年的苏州河U形弯华东政法大学一带。
位于苏州河边,又有这样大规模老建筑的地方会是哪?我想了一会儿,有些犹豫地问:“华政?”
答案揭晓,竟然猜对了!这的确是1981年华东政法大学上空的航拍图。40年后的2021年,陆杰用无人机又在几乎同样的角度拍了一张照片,苏州河U形弯依旧,华政校园内的老房子基本维持着原貌,但苏州河及对岸,早已是一番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举足轻重的运输航道变身为景观河,当年苏州河上停靠的运输船只难见踪影,只剩一湾变清了的河水,在城中静静流淌;曾经遍布河岸的黄沙码头,已被一幢幢居民楼代替;原本是低矮楼房的区域,竖起了58层的环球港“双子塔”,苏州河岸的天际线“长高”了好几倍……
2021年的苏州河U形弯华东政法大学一带。
为了更多角度地记录苏州河这个重要的U形弯的变化,陆杰又从地面、居民楼等不同角度,拍摄了多张照片。对他来说,从各种细节处记录城市风貌,是一件必须去完成的事。“照片的细节本身就能传达很多信息,而且造不了假。”
1981年,从华东政法大学对岸看U形弯,两侧的码头上堆放着黄沙和红砖等建筑材料。
2000年,照片左侧的黄沙码头已变身为居民区和绿地,苏州河上的船只也已升级换代。
今天人们看到航拍角度的照片,似乎已司空见惯。但陆杰展示的许多航拍照片,拍摄于上世纪80-90年代。那时,人们坐飞机的机会很少,离无人机出现更是隔着数十年的时间,航拍对许多国内摄影师来说,还是个完全陌生的名词。
当年,陆杰从国外回来的亲友中,了解到了许多有关纪实拍摄和航拍的知识。而1990年后的上海,也正在一年年“长高”,仅从陆地拍摄早已无法完整记录城市风貌的变化。凭着对航拍的兴趣,陆杰一次次地“上天”,扫描上海的全貌。
当时的老式小飞机舱门无法打开,隔着厚厚的窗玻璃拍摄也不现实。每次航拍,陆杰都被绑在飞机底部,脖子上挂两部相机“上天”。在空中看到精彩的场景,他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调节好焦距、光圈等参数,按下快门。一旦装好的胶卷拍完,一次航拍就不得不结束了。
1991年,正在建设中的南北高架跨过苏州河,河道上的船只依然数量众多。
有时飞上高空,看见令人激动的景观,他“咔嚓咔嚓”按下快门,胶卷很快用完,后面再看到精彩之处就只能望洋兴叹;有时吝惜相机里有限的胶卷,想等下一个更适合的场景再拍,结果航程结束了,胶卷却还剩下几张……
每次航拍,几乎都会留下遗憾,也是一次次生死考验。高空之上,飞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强大的气流、强烈的紫外线和晕机效应,再加上简陋的安全设施,令他的心理和生理达到极限。从飞机上下来,常常整个人身体都是僵硬的,好几次都是从生死边缘捡回一条命。
1993年的苏州河俯瞰。
陆杰说,当时每次起飞前,都抱着“这也许是最后一次”的心态。但一看到从暗房里冲印出的照片,那种震撼和成就感又驱动着他克服一切困难,一次又一次地飞上蓝天。就这样,上世纪80-90年代,从苏州河到黄浦江,乃至整个上海,都被定格在了陆杰的镜头中,成为那个年代极为珍贵的航拍影像。
1998年的苏州河
难能可贵的是,拍了这么多年照片,陆杰仍对城市的变化保持着敏感和激情。许多人眼中习以为常的事,他总能找到自己拍摄的角度。但他给自己这些年的拍摄,只打了一个及格分。接下来几年,他在扫描整理原有底片的同时,还将继续对上海作一些全景式扫描和细部记录。他说,那时或许可以给自己打个75-80分。
令他引以为豪的是,每次有人来工作室寻找有关上海的老照片,他的照片库几乎总是令人惊奇地“要什么有什么”,宛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他相信,这些照片不仅是他个人的财富,更是留给未来的上海和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笔珍贵记录。
陆杰工作照
文章来源: 上观新闻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这位摄影师名叫陆杰。在为寻访苏州河的影迹拜访陆杰前,认识他的朋友说:“你一定要去,他真是一个神奇的人!”这样的介绍语,令我对这位被称作“民间社会学者”的摄影师充满好奇。
“上天”
碰面这天上午9:15分,从位于水城路68号的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楼梯走上来,陆杰人未到、声先至:“对不起,我来晚了!”声音洪亮、身材精瘦,他的状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待到他打开电脑,开启关于摄影的话匣子和照片集时,一个有关上海城市历史、有关苏州河的宝藏也随之打开。
“这张照片,你看得出是哪吗?”陆杰点开一张微微有些泛黄的照片,冷不丁抛出一道“考题”。照片上的苏州河,在此处转出了一道美丽的U形弯,深蓝色的河道上停泊着数以百计的小船。U形弯中心地带处,几幢围合成方形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红砖墙,灰黑色或砖红色的屋顶,与镜头上其它工房对比强烈,一看就是颇有些年头的老建筑。
1981年的苏州河U形弯华东政法大学一带。
位于苏州河边,又有这样大规模老建筑的地方会是哪?我想了一会儿,有些犹豫地问:“华政?”
答案揭晓,竟然猜对了!这的确是1981年华东政法大学上空的航拍图。40年后的2021年,陆杰用无人机又在几乎同样的角度拍了一张照片,苏州河U形弯依旧,华政校园内的老房子基本维持着原貌,但苏州河及对岸,早已是一番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举足轻重的运输航道变身为景观河,当年苏州河上停靠的运输船只难见踪影,只剩一湾变清了的河水,在城中静静流淌;曾经遍布河岸的黄沙码头,已被一幢幢居民楼代替;原本是低矮楼房的区域,竖起了58层的环球港“双子塔”,苏州河岸的天际线“长高”了好几倍……
2021年的苏州河U形弯华东政法大学一带。
为了更多角度地记录苏州河这个重要的U形弯的变化,陆杰又从地面、居民楼等不同角度,拍摄了多张照片。对他来说,从各种细节处记录城市风貌,是一件必须去完成的事。“照片的细节本身就能传达很多信息,而且造不了假。”
1981年,从华东政法大学对岸看U形弯,两侧的码头上堆放着黄沙和红砖等建筑材料。
2000年,照片左侧的黄沙码头已变身为居民区和绿地,苏州河上的船只也已升级换代。
今天人们看到航拍角度的照片,似乎已司空见惯。但陆杰展示的许多航拍照片,拍摄于上世纪80-90年代。那时,人们坐飞机的机会很少,离无人机出现更是隔着数十年的时间,航拍对许多国内摄影师来说,还是个完全陌生的名词。
当年,陆杰从国外回来的亲友中,了解到了许多有关纪实拍摄和航拍的知识。而1990年后的上海,也正在一年年“长高”,仅从陆地拍摄早已无法完整记录城市风貌的变化。凭着对航拍的兴趣,陆杰一次次地“上天”,扫描上海的全貌。
当时的老式小飞机舱门无法打开,隔着厚厚的窗玻璃拍摄也不现实。每次航拍,陆杰都被绑在飞机底部,脖子上挂两部相机“上天”。在空中看到精彩的场景,他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调节好焦距、光圈等参数,按下快门。一旦装好的胶卷拍完,一次航拍就不得不结束了。
1991年,正在建设中的南北高架跨过苏州河,河道上的船只依然数量众多。
有时飞上高空,看见令人激动的景观,他“咔嚓咔嚓”按下快门,胶卷很快用完,后面再看到精彩之处就只能望洋兴叹;有时吝惜相机里有限的胶卷,想等下一个更适合的场景再拍,结果航程结束了,胶卷却还剩下几张……
每次航拍,几乎都会留下遗憾,也是一次次生死考验。高空之上,飞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强大的气流、强烈的紫外线和晕机效应,再加上简陋的安全设施,令他的心理和生理达到极限。从飞机上下来,常常整个人身体都是僵硬的,好几次都是从生死边缘捡回一条命。
1993年的苏州河俯瞰。
陆杰说,当时每次起飞前,都抱着“这也许是最后一次”的心态。但一看到从暗房里冲印出的照片,那种震撼和成就感又驱动着他克服一切困难,一次又一次地飞上蓝天。就这样,上世纪80-90年代,从苏州河到黄浦江,乃至整个上海,都被定格在了陆杰的镜头中,成为那个年代极为珍贵的航拍影像。
1998年的苏州河
难能可贵的是,拍了这么多年照片,陆杰仍对城市的变化保持着敏感和激情。许多人眼中习以为常的事,他总能找到自己拍摄的角度。但他给自己这些年的拍摄,只打了一个及格分。接下来几年,他在扫描整理原有底片的同时,还将继续对上海作一些全景式扫描和细部记录。他说,那时或许可以给自己打个75-80分。
令他引以为豪的是,每次有人来工作室寻找有关上海的老照片,他的照片库几乎总是令人惊奇地“要什么有什么”,宛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他相信,这些照片不仅是他个人的财富,更是留给未来的上海和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笔珍贵记录。
陆杰工作照
文章来源: 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