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很久,没有答案。 有些年少时受过挫折,成长为很有grit很成功的人,也有些一辈子被毁。 我曾经以为让孩子感觉到爱最重要; 后来又觉得是基因决定; 再后来发现那些及其成功的人身上其实也有身陷囹圄那些人的特征,只不过命运不同,最后到达的处境就不同; 所以我现在的结论是:全都是命。 sweetgrey 发表于 2021-09-01 14:53
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是有亲身经历的!很明确告诉你结论:这样的人不能接触!这样的人很变态!我在国内属于出生环境很差的…我的父母都希望我逆境中激发出斗志!可我压根没有!我超级自私!举例给你,我就医发现医生说错话。我第一反应不是努力告诉她哪里错了,而是去总监那里告发她。希望她能倒霉!希望她能失业!还美其名曰为了全体社区病人能有个良好的医疗环境,我为社区除去了一个不称职的医生。其实我都不住在那个社区。我以前在学校里也是这样,时刻监督老师有没有说错话,只要有一点点出格言论立马写信举报。这种变态一直伴随着我,我估计永远改不掉了。 mallowmarsh 发表于 2021-09-01 16:39
不赞成"都是命"的说法。"都是命"的说法严重掩盖了父母的失职和虐待。 就比如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相比哥哥弟弟,小女孩被严重忽视和虐待,难道就因为她是女性,这就是她的命吗?这种说法感觉受害者也要承担责任,因为这是你的命。 另外非常反感的一种说法是,你们没有母女缘,没有父女缘,或没有母子缘,没有父子缘。 这样的说法一样是在掩盖父母的失职。你父母遗弃你,不好好对待你,那是因为你们没有缘分……??? 需要警惕中文里很多语言其实是在掩盖父母的垃圾。 wun 发表于 2021-09-01 18:22
宿命论源于因果。有人信,有人不信。这不是靠逻辑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宿命论解决的只是人会根据自己的德和业收获因果。并不能解释一个人面对挫折,不公平,打击之后,产生什么念头。 前面的人也说了,遇到差不多的事情。有人动了善念,有人却想要报复社会。这就和因果论没关系了。 扶苏 发表于 2021-09-01 18:34
我读到的一种看法是: 对发生的诠释理解,而不是发生事件, 塑造了一个人。 同样出身贫寒,有人特别有动力挣钱,以后积累了大笔财富。有人就穷困潦倒一生。 windysnow 发表于 2021-09-01 15:00
虽然我也同意全都是命,但,个人想法,就是和大家讨论。小时候大量阅读,并且阅读了一些经典的有积极人生观书籍的孩子,走弯路的可能性也许少一些。积极努力的人生观也许能帮助自己走出来。 花开季节 发表于 2021-09-01 17:30
没错 一家俩孩子长大了还不一样的 teapot 发表于 2021-09-01 14:57
表达太长,能不能精炼一些 tgaa 发表于 2021-09-02 07:01
分享下我的经历: 我小时候家里也不顺利,不过不算极端的例子吧,有些坎坷吧。直到来美国前,都有些自我封闭,自卑,还有些小的自私,socially awkward. 那时亲戚说我老是驼着背。 小时候对父母印像深的几件事,一件是四五岁大时我妈带我去她上班的地方,记得好像坐在她的桌子边上吃那种有点像现在日本超市里卖的朱古力豆。还有在幼儿园时,我爸带着我坐在他的自行车后面,骑在田间的路上,印象里路边都是金黄金黄的油菜花,现在想来像在梦里一样。还有一次在幼儿园接我时,他拿了一个像个火柴盒一样大的盒子,上面开了一个孔,里面装了一只他抓来的小鸟从孔里露出小脑袋和尖尖的嘴。 小学时有一次运来了一卡车电视机,那时我拉着我爸跑到卡车那里让他去买。记得那时我爸跑不动,我还挺不耐烦的。后来到了才知道要有票才可以买,我们没票买不了。我爸就是个普通工人,直到后来懂事之前,有时受了委屈,我还老想象为啥我没有像周恩来那样的大人物当我爸,要不我得多风光,呵呵。 后来上高中要住校,我爸自己动手给我做了一个木头的大箱子,还自己涂上清漆,给我放在宿舍里装东西。 上大学时,放假回家,坐车到家附近的车站天已经很黑了,车站里也没人了。就我爸一个人还在那里等着接我,那时候他也老了,驼着个背。回到家饭菜也准备好了,热热就可以吃了。现在想来都好温暖。 那时候放假了去老家,也有很好的亲戚,小孩子都差不多大,一起玩。印象最深的是记得有一次夏天很热,舅妈买来了冰镇的橘子汽水给孩子们配午饭,那个香味和冰爽的感觉到现在还都记得。后来舅妈去世了,希望菩萨一定多保佑表弟啊。 大概从中学时开始,我接触到了外国文学,那时很喜欢跑到书店去看架子上放的外国名著,也不是真看,就是看看封面摸摸,看看有没有又来了新的没见过的名著。记得那时最先看的好像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记得里面好像有个烂酒鬼的太太,对苦命的孩子特别好,后来好像很伤心的去世了。看着很感动掉眼泪,多希望能让好人回来有个幸福的结局。还有简爱,好像是不是开篇是"伸冤至我,我必报应"。还有些浪漫的小说,呼啸山庄,德伯家的苔丝,约翰克里斯多夫,阿娜卡列尼娜,康素爱萝。还有时代特色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记得里面描写的孩子们过节了,到处都打扮的干干净净,脸上都是幸福和朝气的模样。还有那最著名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保尔和冬妮娅那少年时懵懂的感情,和那一章开始时描写的那一片蓝色的静谧的湖水。 那时我还很迷古典音乐,虽然也很喜欢小虎队,卡伦卡朋特的昨日在来,还有些别的流行歌曲。但古典音乐是我的最爱,其实也听不懂,就是觉得这个高雅,别人都不懂。买了一堆走私来的卡口带,逛磁带店成了逛书店之后的又一爱好。听贝多芬的英雄,田园,命运交响乐。印象很深的是还有一本书介绍古典音乐的唱片,里面罗列了从巴洛克到现代的各大作曲家和演奏家的经典唱片,文字描述的很美,让人憧憬向往。后来来了美国,那时候有音乐CD的俱乐部, 好像叫BMG, 很便宜就可以买到一大堆以前在书里才看得到的名家CD。不过买来后大部分在吃灰。 我觉得老天还是眷顾我的,虽然生活有些坎坷,但我读书一直都不错,也可能有了文学书籍里提供的安慰,心里有了寄托也没接触到太多生活里的复杂和诱惑,有个比较安稳的学习环境。那时候我数学物理学的很好,有一段还走火入魔了,老是怀疑公理定理。比如做题时需要牛顿第二定理,很简单的题套一下就出答案了,我在那会挣扎半天,要说服自己这就是定理,就是这样做的。心里又很害怕为什么就是这样,万一不对呢?不管怎么说,学习好帮我建立了自尊和价值感,一定程度弥补了别的方面的缺失。 上了大学,看到周围有大城市来的孩子,什么都接触过都懂,觉得有点自卑。那时候第一次追女孩子,awkward的不行,估计把人家也吓到了躲着我。自己突然看到了和别人有好大好大的不同,那时候第一次去了学校的心理咨询,记得那是个挺年轻的咨询师,告诉我说你要是有什么情绪,现在在这里可以随便做你想做的,砸桌子也行,我那时比较自我封闭放不开,好像就是拿手敲了敲桌子。印象最深的是他跟我说,你来这里我可以帮你,但最终的问题是要靠你自己的,只有你自己才能解决你的问题。 后来准备出国,在图书馆里发现了台湾的书和英文原版的教科书,好像那里人比较少,书也比较干净。经常喜欢去那里发呆。台湾的书好像都比较平和,算是个小世界。英文的原版的书有好多是大块头的本科生的教材,那时我发现了好多sociology, psychology, adolescence 的书,里面有好多彩色的照片和画,让书看起来生趣盎然。内容也很有趣轻松,了解到了好多心理学的知识。那时我最认同的是马斯洛的那一套理论。 benicebekind 发表于 2021-09-02 06:42
层主的原生家庭只是经济上不宽裕,但是很有爱啊。我觉得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长大的,都是幸运的,不太容易长歪。没钱还没爱的原生家庭,才让人窒息,能挣脱出来的孩子,就太难了。 逆境和挫折可能有利于成长的一面,但是我会希望我的孩子们从小幸福安康,不要过早经历对他们来说艰难的磨练,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 iammaja 发表于 2021-09-02 19:41
从回帖看,有些ID很好的认识到了问题,走出了逆境,并有升华拓展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些ID有时还被这些问题困扰,严重的还深受其苦,影响了正常的日常和家庭生活。
能不能讨论分享下这个话题,让更多的人受益走出阴霾开始美好的人生。
下面先说说我的理解和问题:
小时候各种逆境的环境是孩子在独立前没法选择的,小孩子在二十多岁前大脑的发育还没成熟,这时候引入的负面经历和影响会更容易地造成创伤及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严重的还会带来各种人格障碍。但是时什么让有些人能够顺利的走出逆境而让另一些人沉沦而失去走出逆境的动力和行动呢?
1.基因?不同的人大脑发育有先天的不同,对逆境的反应也不同? 2.人生中的机遇?比如虽然身处逆境,但有一边的父母还比较正常,或是身边还有积极的长辈亲戚朋友树立良好的model,或是有机会接触到正向有帮助的书籍并从中建立自己的心灵世界躲避外界不好的干扰? 3.有某种信仰引导。比如看到周围有人做善事被潜移默化的感召。 4.现在还没法解释的灵或神?类似上帝掷色子或投胎决定了一切?
请大家分享故事和讨论。
分享下我的经历,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小时候家里也不顺利,不过不算极端的例子吧,有些坎坷吧。直到来美国前,都有些自我封闭,自卑,还有些小的自私,socially awkward. 那时亲戚说我老是驼着背。
小时候对父母印像深的几件事,一件是四五岁大时我妈带我去她上班的地方,记得好像坐在她的桌子边上吃那种有点像现在日本超市里卖的朱古力豆。还有在幼儿园时,我爸带着我坐在他的自行车后面,骑在田间的路上,印象里路边都是金黄金黄的油菜花,现在想来像在梦里一样。还有一次在幼儿园接我时,他拿了一个像个火柴盒一样大的盒子,上面开了一个孔,里面装了一只他抓来的小鸟从孔里露出小脑袋和尖尖的嘴。
小学时有一次运来了一卡车电视机,那时我拉着我爸跑到卡车那里让他去买。记得那时我爸跑不动,我还挺不耐烦的。后来到了才知道要有票才可以买,我们没票买不了。我爸就是个普通工人,直到后来懂事之前,有时受了委屈,我还老想象为啥我没有像周恩来那样的大人物当我爸,要不我得多风光,呵呵。
后来上高中要住校,我爸自己动手给我做了一个木头的大箱子,还自己涂上清漆,给我放在宿舍里装东西。
上大学时,放假回家,坐车到家附近的车站天已经很黑了,车站里也没人了。就我爸一个人还在那里等着接我,那时候他也老了,驼着个背。回到家饭菜也准备好了,热热就可以吃了。现在想来都好温暖。
那时候放假了去老家,也有很好的亲戚,小孩子都差不多大,一起玩。印象最深的是记得有一次夏天很热,舅妈买来了冰镇的橘子汽水给孩子们配午饭,那个香味和冰爽的感觉到现在还都记得。后来舅妈去世了,希望菩萨一定多保佑表弟啊。
大概从中学时开始,我接触到了外国文学,那时很喜欢跑到书店去看架子上放的外国名著,也不是真看,就是看看封面摸摸,看看有没有又来了新的没见过的名著。记得那时最先看的好像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记得里面好像有个烂酒鬼的太太,对苦命的孩子特别好,后来好像很伤心的去世了。看着很感动掉眼泪,多希望能让好人回来有个幸福的结局。还有简爱,好像是不是开篇是"伸冤至我,我必报应"。还有些浪漫的小说,呼啸山庄,德伯家的苔丝,约翰克里斯多夫,阿娜卡列尼娜,康素爱萝。还有时代特色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记得里面描写的孩子们过节了,到处都打扮的干干净净,脸上都是幸福和朝气的模样。还有那最著名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保尔和冬妮娅那少年时懵懂的感情,和那一章开始时描写的那一片蓝色的静谧的湖水。
那时我还很迷古典音乐,虽然也很喜欢小虎队,卡伦卡朋特的昨日在来,还有些别的流行歌曲。但古典音乐是我的最爱,其实也听不懂,就是觉得这个高雅,别人都不懂。买了一堆走私来的卡口带,逛磁带店成了逛书店之后的又一爱好。听贝多芬的英雄,田园,命运交响乐。印象很深的是还有一本书介绍古典音乐的唱片,里面罗列了从巴洛克到现代的各大作曲家和演奏家的经典唱片,文字描述的很美,让人憧憬向往。后来来了美国,那时候有音乐CD的俱乐部, 好像叫BMG, 很便宜就可以买到一大堆以前在书里才看得到的名家CD。不过买来后大部分在吃灰。
我觉得老天还是眷顾我的,虽然生活有些坎坷,但我读书一直都不错,也可能有了文学书籍里提供的安慰,心里有了寄托也没接触到太多生活里的复杂和诱惑,有个比较安稳的学习环境。那时候我数学物理学的很好,有一段还走火入魔了,老是怀疑公理定理。比如做题时需要牛顿第二定理,很简单的题套一下就出答案了,我在那会挣扎半天,要说服自己这就是定理,就是这样做的。心里又很害怕为什么就是这样,万一不对呢?不管怎么说,学习好帮我建立了自尊和价值感,一定程度弥补了别的方面的缺失。
上了大学,看到周围有大城市来的孩子,什么都接触过都懂,觉得有点自卑。那时候第一次追女孩子,awkward的不行,估计把人家也吓到了躲着我。自己突然看到了和别人有好大好大的不同,那时候第一次去了学校的心理咨询,记得那是个挺年轻的咨询师,告诉我说你要是有什么情绪,现在在这里可以随便做你想做的,砸桌子也行,我那时比较自我封闭放不开,好像就是拿手敲了敲桌子。印象最深的是他跟我说,你来这里我可以帮你,但最终的问题是要靠你自己的,只有你自己才能解决你的问题。
后来准备出国,在图书馆里发现了台湾的书和英文原版的教科书,好像那里人比较少,书也比较干净。经常喜欢去那里发呆。台湾的书好像都比较平和,算是个小世界。英文的原版的书有好多是大块头的本科生的教材,那时我发现了好多sociology, psychology, adolescence 的书,里面有好多彩色的照片和画,让书看起来生趣盎然。内容也很有趣轻松,了解到了好多心理学的知识。那时我最认同的是马斯洛的那一套理论。
没错 一家俩孩子长大了还不一样的
同样出身贫寒,有人特别有动力挣钱,以后积累了大笔财富。有人就穷困潦倒一生。
谢谢这个层主说出来。我也同意这样的人就算表面成功光鲜,和家人的相处出现问题的几率就高太多,就像李阳,还有还有版上一些事例。我觉得有时候他们不是有意的,但是他们的成长经历里,有些事情就是可以做的,因为他们从小就是这样被对待的。
你不要这么想。harsh的那个人不是真正的你。你要相信你自己,真实的你是很好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很好的。
你已经意识到,就改了一半了。之后,好好对待自己,不要苛刻自己。然后,你就越来越温暖了。 不管怎样,不要再批评自己了。
以前你被“激发”够了,那是不正确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一切都自发的原动力,不需要激发。
哈哈 我得出一样的结论 都是命
就比如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相比哥哥弟弟,小女孩被严重忽视和虐待,难道就因为她是女性,这就是她的命吗?这种说法感觉受害者也要承担责任,因为这是你的命。
另外非常反感的一种说法是,你们没有母女缘,没有父女缘,或没有母子缘,没有父子缘。
这样的说法一样是在掩盖父母的失职。你父母遗弃你,不好好对待你,那是因为你们没有缘分……???
需要警惕中文里很多语言其实是在掩盖父母的垃圾。
就拿修炼来说。什么人会在什么时候动修炼这个念头,可能连神佛都控制不了。命运可以帮助人接触修炼,看到别人修炼啊,家里有人修炼啊,可是一个人是否会动这一念,然后真的去修炼,这是未知的,不可控的。
同样一个人在恶劣环境,遇到打击以后,到底会动善念还是恶念,我觉得还是以个人意志为主的。所以说,善恶不过一念之间。如果动了善念,这一念完全出自自己的灵魂,所以才珍贵。
本性纯良的人容易动善念。但是也不绝对。这真的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变数了吧。
宿命论源于因果。有人信,有人不信。这不是靠逻辑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宿命论解决的只是人会根据自己的德和业收获因果。并不能解释一个人面对挫折,不公平,打击之后,产生什么念头。
前面的人也说了,遇到差不多的事情。有人动了善念,有人却想要报复社会。这就和因果论没关系了。
我相信真心想改是能改掉的。
理解你的意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父母本身,就是一个人最大的命运。
幸运的人可能感受不大,因为可能以为世界上父母都是有爱的, 所以可能不知道父母的爱给了自己多少力量。。从小我们就被教育了么:父母最好,父母最好,父母最好,所以全社会都以为父母好。这些幸运儿,会拥有自信,美好,等众多帮助人生的品质。
不幸的人,可能可以深深明白这句话背后的血泪。人生,就是一环套一环。不是少吃了苹果,少吃了肉,。。。等等,这些其实不是多么可怕或者可恨的。是深入骨髓的各种影响,以及一些“小事”引起的难以undo的后果,才是最可怕的。 无解。只能每一天告诉自己:不放弃自己。努力往前走。每天进步一毫米,就是胜利。
我们说的是两码事,我说的是小孩和父母的关系,你说的是小孩长大以后和社会的关系。
我觉得小孩和父母的关系得靠一定的逻辑来解清楚,心理学家也是非常重视通过逻辑看待问题。只有通过逻辑,小孩才能知道不是自己的错,才能在心里生长出力量,认清好坏,正面对待自己和社会。如果小孩和父母的关系总是在和稀泥,根本不会好起来。
我最近看到阿德勒就是这个理论,感觉挺有意思的。
一种情况假设孩子是kid, 7岁吧。 另一种情况假设孩子是teen, 17岁吧。
请问你的运势怎么样?人生顺利吗?运气如何?想看看人的运势和行为之间有没有关系
赞同小时候大量阅读能有帮助少走弯路,我是个例子。我的出生、家庭环境让我从小自卑、不合群、不爱讲话,讨好型人格。大概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有机会大量阅读了国内杂志《家庭》和《人之初》,从中读到了很多不寻常的真人真事,见识了生活中真正的灾难与困难,自己就懂得有勇气继续前行,努力面对逆境。
我小时候家里也不顺利,不过不算极端的例子吧,有些坎坷吧。直到来美国前,都有些自我封闭,自卑,还有些小的自私,socially awkward. 那时亲戚说我老是驼着背。
小时候对父母印像深的几件事,一件是四五岁大时我妈带我去她上班的地方,记得好像坐在她的桌子边上吃那种有点像现在日本超市里卖的朱古力豆。还有在幼儿园时,我爸带着我坐在他的自行车后面,骑在田间的路上,印象里路边都是金黄金黄的油菜花,现在想来像在梦里一样。还有一次在幼儿园接我时,他拿了一个像个火柴盒一样大的盒子,上面开了一个孔,里面装了一只他抓来的小鸟从孔里露出小脑袋和尖尖的嘴。
小学时有一次运来了一卡车电视机,那时我拉着我爸跑到卡车那里让他去买。记得那时我爸跑不动,我还挺不耐烦的。后来到了才知道要有票才可以买,我们没票买不了。我爸就是个普通工人,直到后来懂事之前,有时受了委屈,我还老想象为啥我没有像周恩来那样的大人物当我爸,要不我得多风光,呵呵。
后来上高中要住校,我爸自己动手给我做了一个木头的大箱子,还自己涂上清漆,给我放在宿舍里装东西。
上大学时,放假回家,坐车到家附近的车站天已经很黑了,车站里也没人了。就我爸一个人还在那里等着接我,那时候他也老了,驼着个背。回到家饭菜也准备好了,热热就可以吃了。现在想来都好温暖。
那时候放假了去老家,也有很好的亲戚,小孩子都差不多大,一起玩。印象最深的是记得有一次夏天很热,舅妈买来了冰镇的橘子汽水给孩子们配午饭,那个香味和冰爽的感觉到现在还都记得。后来舅妈去世了,希望菩萨一定多保佑表弟啊。
大概从中学时开始,我接触到了外国文学,那时很喜欢跑到书店去看架子上放的外国名著,也不是真看,就是看看封面摸摸,看看有没有又来了新的没见过的名著。记得那时最先看的好像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记得里面好像有个烂酒鬼的太太,对苦命的孩子特别好,后来好像很伤心的去世了。看着很感动掉眼泪,多希望能让好人回来有个幸福的结局。还有简爱,好像是不是开篇是"伸冤至我,我必报应"。还有些浪漫的小说,呼啸山庄,德伯家的苔丝,约翰克里斯多夫,阿娜卡列尼娜,康素爱萝。还有时代特色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记得里面描写的孩子们过节了,到处都打扮的干干净净,脸上都是幸福和朝气的模样。还有那最著名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保尔和冬妮娅那少年时懵懂的感情,和那一章开始时描写的那一片蓝色的静谧的湖水。
那时我还很迷古典音乐,虽然也很喜欢小虎队,卡伦卡朋特的昨日在来,还有些别的流行歌曲。但古典音乐是我的最爱,其实也听不懂,就是觉得这个高雅,别人都不懂。买了一堆走私来的卡口带,逛磁带店成了逛书店之后的又一爱好。听贝多芬的英雄,田园,命运交响乐。印象很深的是还有一本书介绍古典音乐的唱片,里面罗列了从巴洛克到现代的各大作曲家和演奏家的经典唱片,文字描述的很美,让人憧憬向往。后来来了美国,那时候有音乐CD的俱乐部, 好像叫BMG, 很便宜就可以买到一大堆以前在书里才看得到的名家CD。不过买来后大部分在吃灰。
我觉得老天还是眷顾我的,虽然生活有些坎坷,但我读书一直都不错,也可能有了文学书籍里提供的安慰,心里有了寄托也没接触到太多生活里的复杂和诱惑,有个比较安稳的学习环境。那时候我数学物理学的很好,有一段还走火入魔了,老是怀疑公理定理。比如做题时需要牛顿第二定理,很简单的题套一下就出答案了,我在那会挣扎半天,要说服自己这就是定理,就是这样做的。心里又很害怕为什么就是这样,万一不对呢?不管怎么说,学习好帮我建立了自尊和价值感,一定程度弥补了别的方面的缺失。
上了大学,看到周围有大城市来的孩子,什么都接触过都懂,觉得有点自卑。那时候第一次追女孩子,awkward的不行,估计把人家也吓到了躲着我。自己突然看到了和别人有好大好大的不同,那时候第一次去了学校的心理咨询,记得那是个挺年轻的咨询师,告诉我说你要是有什么情绪,现在在这里可以随便做你想做的,砸桌子也行,我那时比较自我封闭放不开,好像就是拿手敲了敲桌子。印象最深的是他跟我说,你来这里我可以帮你,但最终的问题是要靠你自己的,只有你自己才能解决你的问题。
后来准备出国,在图书馆里发现了台湾的书和英文原版的教科书,好像那里人比较少,书也比较干净。经常喜欢去那里发呆。台湾的书好像都比较平和,算是个小世界。英文的原版的书有好多是大块头的本科生的教材,那时我发现了好多sociology, psychology, adolescence 的书,里面有好多彩色的照片和画,让书看起来生趣盎然。内容也很有趣轻松,了解到了好多心理学的知识。那时我最认同的是马斯洛的那一套理论。
因为不同时间家长的家境经济能力和养育孩子理念可能不同 我觉得贫寒有爱也很够
家境优越富足,可是父母吵架、气氛不和睦甚至打骂孩子,这些都是很负面的影响。
精炼点可能就是:
善意会带来更多的善意。My ID: benicebekind
层主的原生家庭只是经济上不宽裕,但是很有爱啊。我觉得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长大的,都是幸运的,不太容易长歪。没钱还没爱的原生家庭,才让人窒息,能挣脱出来的孩子,就太难了。
逆境和挫折可能有利于成长的一面,但是我会希望我的孩子们从小幸福安康,不要过早经历对他们来说艰难的磨练,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
一,性格,能力,机遇 二,人格,价值观,亲密关系
是的,我很感恩能有这样的爸妈和亲戚。
我从来都没被要求学习,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就是这样宽松的环境,给与一点正向的引导,反倒是件好事。有本书叫不管教的勇气,讲的也是类似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