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可以选择隐居,这是你们的自由,凭什么剥夺孩子的选择,让他只能成为一个放羊娃 whiterocklake 发表于 2021-08-29 23:08
好奇他写了什么文章惹怒了北大 elevenoclock 发表于 2021-08-30 02:49
张梅教过我大学英语,人很认真很冷淡,那会儿可能在进山过渡期,我记得她身上穿正常的衣服脚上违和的一双土布大黑棉鞋hippogirl 发表于 2021-08-30 11:37
學霸是什麼title麼?不過是名校畢業而已 書讀得迂腐了 Clarachang 发表于 2021-08-30 12:56
当时的单位为了训练干部的能力,组织背诵不加标点的文言文,500个电话号码等 什么sb单位 xh_123 发表于 2021-08-30 03:39
你是北大的, 还是普林或者剑桥的? 如果都不是 你应该写过啥书吧? 让我们膜拜一下 不要就一句没论据 就论点的话 让我们反应不过来 Jaelynleaf 发表于 2021-08-30 13:03
他老婆孩子都被他pua了 好可怜 风味烤鸭 发表于 2021-08-30 13:07
王青松说,这山里唯一的污染,是偶尔飞过的飞机,还有外来者。他雇了十来个工人帮他干活,绝不能晚上住在里面,平时不能抽烟,吃过、用过的东西每天要全带出去。他甚至觉得:“工人第一年在里面工作是带入污染的,应该给我钱。前3年我们互不相欠,我应该3年后再给他们工钱。 Clarachang 发表于 2021-08-30 13:00
我觉得他两次申请博士都没录取,还有老婆也没评上讲师,很可能跟他早年得罪过北大领导有关。因为后来他儿子向上北大附小,也因为他写的文章惹怒北大而失去上学机会。 baobao557 发表于 2021-08-29 22:57
这句话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甚至有人愿意放弃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去往大山深处过世外桃源的生活。
就像李子柒一样,每天浇花种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外界的浮华相隔离,过着“隐居”的小日子。
这其中,就有一个叫王青松的青年,他为了过上“隐居”的生活,不惜辞去了北大的工作,之后带着妻子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深山。
那么,后来他们怎么样了呢?
1.
上世纪60年代,王青松出生于河南洛阳新安县,从小就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高考恢复前,王青松就已经进入了信阳地委机要局工作。当时的单位为了训练干部的能力,组织背诵不加标点的文言文,500个电话号码等,凭借聪颖的头脑,王青松都能很快完成。
这些训练让王青松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拥有了一个特殊能力:过目不忘。
虽然王青松不愿承认自己是天才,但善于总结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高考恢复后,为了有更好的发展,王青松成为了万千考生中的一分子。
应对学习和考试,对他来说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1979年,王青松以洛阳市文科“状元”的身份,顺利地考上了北京大学,成为北大79级国政系的学生。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稀有,能够考上北京大学,那就代表着前途一片光明。
1983年,大学毕业的王青松又报考了北大的法律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后,王青松决定留校任教。
北大任职期间,恰逢当时国内的养生风刚刚兴起,自幼学过武术的王青松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他将自己的知识和古代气功相结合,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并在北大教授“养生课”。
一时间,王青松火遍全校,成为了有名的“气功大师”。
借着热度,王青松又开设了养生培训班,大量招收学生,每名学生收费10元,但因为数量较多,王青松很快就赚了几百万元。
据他的同学唐师曾讲,王青松的“养生班”最火的时候,有200万门徒。
在养生培训班,王青松认识了一位比他小12岁的女生,名叫张梅。
面对如此优秀的王青松,张梅也暗生情愫。很快,两人就坠入爱河,并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然而好景并没有持续多久,1990年后,养生潮的热度逐渐褪去,王青松的养生班也无法继续下去了。
谁也没想到,这只是他人生低谷的开始。
2.
养生之路走不通,为了生活和更好的发展,王青松报考了北大哲学系汤一介先生的博士生。王青松单科和总分都是第一名,可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刷下来了。
这件事给王青松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但他仍没有放弃。
第二年,他又报考了北大的法学系,同样是单科总分第一名,然而他又没有被录取。
社会的现实,生活得不顺,让王青松彻底崩溃了。
他再也不想在这个势利、虚伪的世界度日。于是,王青松和妻子张梅商量后决定搬出了北大,住在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山区。
他们在这里租了10亩地,靠种庄稼和蔬菜维持生活,正式开始了半隐居的生活。
虽然他们住在偏远地区,但是还在北大任职。
每天来往北大,他们都要坐5个小时的公交车,十分辛苦。长此以往,两人渐渐萌生了彻底隐居的想法。
正巧此时,已经在北大任教5年的张梅,连讲师都没有评上,这让他们隐居的想法更加坚定。
再加上科技的发展,学校要求老师学电脑,用电脑教学。这让张梅无法忍受,她说:“我最反感机器。”
两人对这份工作再也没有什么留恋的了,随即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辞职,去追寻心中的一片净土。
所有人都觉得他们疯狂甚至愚蠢,可是他们却依然义无反顾。
3.
1999年,辞去工作后,王青松夫妻两人彻底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
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夫妻二人尤显与众不同,村里人都觉得这夫妻俩是“神经病”,便白眼相加。
为了寻求更宁静的栖息地,夫妻俩远离村民,走向大山更深处,从此与世隔绝。每当亲朋好友向张梅的父母问询其女儿女婿,他们都回答“出国了”。
在这片山沟里,曾经住着23户人家,后来都陆续搬走了。
王青松认为,这里简直就是为他们准备的。于是毫不犹豫地就把这片山给租了下来,租期50年,租金只要不到20万。
王青松夫妇希望把这2500亩荒山建成一个纯天然的王国,他们对这些荒山重新开垦,种上了玉米、高粱、谷子、白菜、芹菜、萝卜等等,还种了各式各样的果树。
在院子外面,他们养了几头猪,十几头牛,几百只黑山羊,还有鸡,还有狗。
在建好小屋后,这里陡然间增添了一丝烟火气。为了方便劳作,他们还把石磨搬了进来,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他们吃的全都是自己种的不用化肥农药的有机食品,
一家的食粮和牲畜的饲料,都是碾的、磨的。
为了防止机动车废气污染,山外的车辆不准进入山里,平时采购物资、外送物资,都是夫妇二人和雇工们用担子挑进挑出。
两个人生活在这个理想国,没有外人进入,也没有尘世间的烦恼。
在平淡且幸福的日子里,小两口迎来了一个惊喜:张梅怀孕了。
怀孕后,张梅仍拒绝去医院检查和生产,她认为医院的污染太多,病毒太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在张梅的坚持下,丈夫成了“产婆”,亲手将儿子带到这个世界上,起名王小宇。
两人世界变成了三人世界,生活中也多了很多笑声。
平日里,王青松夫妻俩在田里忙活,儿子在地头玩泥巴。
不仅如此,他们还教儿子放牧、捕鱼等等。
王小宇3岁就开始放羊,整日与羊为伴,他就像是这群羊的司令,只要向羊群发出口令,羊群便“呼啦”围拢过来。
虽然田间地头的乐趣很多,但年幼的孩子仍然表现出对外界极大的好奇,经常会追问爸爸妈妈,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另一方面,在山里虽然可以自食其力,但因为面积较大,农忙时需要雇工人帮忙,每年就需要25万—30万,11年,大概花了350万。
这些除了原有的积蓄,大都是张梅编教材和卖农品的收入,但现在农产品很不好卖,积蓄也越变越少。
随即,王青松联系了在新华社任职的老同学唐师曾,此人是记者,有一定的声望。王青松给他说了自己的故事,并希望可以重回现实世界。
唐师曾亲自前往小山村,了解了他们的隐居生活,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故事一经曝出,吸引了无数网友的关注,在同学的帮助下也为孩子找到了合适的小学。
一切都很顺利。
按理说,凭借王青松夫妻俩的才能,重回现实社会还是很轻松的,但没多久后王青松却再次消失了。
直到2016年,在唐师曾的视频中我们才再次听到了王青松的消息,当年北大附小已经同意王小宇入学,但因为王青松发表了一篇文章,惹怒了北大,这件事就没有了后话。
从此,我们再也没有听到过关于王青松的消息。
如今王小宇也已经17岁了,关于《新桃花源》的书也没有问世,如果没有照片佐证,这一段故事就像没有发生一样。
有人猜测,被社会的现实打击后,王青松可能又重返山林了,他们心中的纯净,已经让他们无法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
然而,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都有资格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选择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愿与不愿,最终主动权在自己手中,只要不辜负时光和韶华,不违背初心,不后悔就好。文/小幸福
美国乡下也不少home school的怪人,一般都是原教旨教徒。
同好奇
什么sb单位
那你又凭什么剥夺孩子成为放牛娃的权利
北大不会怒,怒的只会是个人,
估计两口子都不喜欢或者不善于和人打交道
你是北大的, 还是普林或者剑桥的? 如果都不是 你应该写过啥书吧? 让我们膜拜一下 不要就一句没论据 就论点的话 让我们反应不过来
一朝权在手,便将令来行。
他说的是学霸没啥了不起。
而非说他是学霸。
在张梅的坚持下,丈夫成了“产婆”,亲手将儿子带到这个世界上,起名王小宇”
没有个好歹真是命大
他老婆跟他的生活理念显然是非常一致的,倒也难得,只是可怜了孩子。
【怀孕后,张梅仍拒绝去医院检查和生产,她认为医院的污染太多,病毒太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其他我都可以理解,但這兩條真不敢苟同,看來我還是太俗
這是自命清高到偏執狂了
太利益,太神经
可能是党政机关的机要部门吧
绝对的 印证了一个说法 只要在历害国能够一呼百应的都会被狠狠打压 跟你是干啥的哪个学校毕业的哪个地方工作的一点关系都没有 谁让他当年吸引了那么多人到他那里学习的
这想法很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