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国内读过《南方周末》?

e
elleyy
南方周末当年很犀利的,觉得比一般的报纸更揭露社会问题。
j
joeblackgod
回复 1楼ArizonaGreenTea的帖子
很多年以前读过。
韭菜地里长出一棵玉米的感觉:现在看跟好的媒体还是差距很大,但是矬子里拔大个比现在那些垃圾媒体好多了。
f
fodarea
读过。 南方是南周,北方是中青报的冰点。一时瑜亮。
dreamalittledream 发表于 2021-08-26 18:46

嗯嗯,两个都很喜欢
云彩飞扬
那时的南周! 总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k
kengdie
我啊,我最喜欢南方周末和读者了。
k
kengdie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三联出版社旗下《读书》杂志的老读者?这是我的启蒙读物,父母家里还有半书柜
孤傲招财猫 发表于 2021-08-26 18:52

我是读者的老读者
W
William_Zhu
回复 80楼spyj007的帖子
广州大道,我暨大的,每周踩单车回东山的家经过门口。
2
200K
看评论感受到了代沟,我上大学那会互联网已经普及了,女生宿舍看老友记和台湾综艺,男生宿舍打游戏,看你们回忆还挺羡慕你们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没被娱乐荼毒过的人生的
西
西门晓棠
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一到周末就去买南方周末,上海壹周,还有收获。南周的专题比如三峡,印尼海啸,地沟油等,关注普通人的点滴,读来生动又真实,现在都印象深刻。壹周风趣而幽默,最喜欢看我爱问连岳。收获有很多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反复阅读。
近猪者肥
我是读者的老读者
kengdie 发表于 2021-08-27 12:03

读书跟读者是两码事
q
qrwht
回复 10楼孤傲招财猫的帖子
有啊,非常喜欢,比较小众
旧梦无恙
90年代末和20世纪初真是南方周末的辉煌年代,那段时间正在广州一所大学读新闻系,同学都已能去南方报业实习为荣。那也是我们成长的年代思想最为开放的一段时日,报纸上还允许有不同的声音,深度报道还被人推崇。 一晃20年就要过去了,报纸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那一批新闻人也都不知所踪,回想起来真是一声叹息!
l
lemonheart
大学那时候我们学校的电视上还可以收到cnn,我们经常看,现在想想多么的不可思议。。。。。
河边垂钓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拿到手是傍晚,和朋友一起大声朗读完了吃火锅,热泪盈眶
W
William_Zhu
90年代末和20世纪初真是南方周末的辉煌年代,那段时间正在广州一所大学读新闻系,同学都已能去南方报业实习为荣。那也是我们成长的年代思想最为开放的一段时日,报纸上还允许有不同的声音,深度报道还被人推崇。 一晃20年就要过去了,报纸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那一批新闻人也都不知所踪,回想起来真是一声叹息!

旧梦无恙 发表于 2021-08-27 13:39

那个时候爆孙志刚事件直接剑指广州市局/省厅,现在别说批判公安系统,说说村长的不是都给你判个寻衅滋事。。。后来当时的老总主编等等全因为贪污,渎职之类原因被判刑了。
a
add
当然了,从宿舍去教室的路上路过小报亭买一份南方周末是对那段岁月印象最深的几个画面。 深入成就深度,多少年过后谈起南方周末依然有热血的感动。 还有小强填字,那也是课堂上无聊时候的派遣佳品。
B
BLKMJ
回复 12楼119ppp的帖子
我也是,看三联的读书,文史资识
a
add
看了这个帖子有些唏嘘,这才是心目中华人的模样。
a
add
南周之前有份杂志叫南风窗,我家也是每期必买
spyj007 发表于 2021-08-27 00:54

握手!!!
f
fefr
南方周末and 三聯生活周刊
M
MegMegMeg
太记得了! 从初中读到大学毕业. 以前传统报业的记者和编辑还是有点门槛的吧, 大都文笔流畅, 用词精准. 现在的自媒体就...大部分是网络流行语, 动不动就突发, 震惊, 不x不是中国人 ... 当然传统媒体就更差了, 全是模板八股文, 应该没人看.
键盘侠
有sample文章吗?发来看看是什么风格。
梦境行者
我,高中时每周二四必读,晚自习前都会去图书馆一趟花半小时读完。。。
O
Oixiyii
看了这个帖子有些唏嘘,这才是心目中华人的模样。
add 发表于 2021-08-27 14:07

是的,早上看到这个帖子竟然还能一直想着点回来看看,看看大家是不是一样的曾经热血,唏嘘不已。时代奔流倒退,却退不回那个时候了。希望这代华人们还记得那个年代。
g
godwot
是的,早上看到这个帖子竟然还能一直想着点回来看看,看看大家是不是一样的曾经热血,唏嘘不已。时代奔流倒退,却退不回那个时候了。希望这代华人们还记得那个年代。
Oixiyii 发表于 2021-08-27 16:08

1995~2005 70後80初逝去的青春,有幸成長於那十年 中國曾經擁有的朝華,社會改良的希望
w
whiterocklake
回复 38楼兔子过敏的帖子
还记得在拿着报纸回宿舍的路上读完这篇文字,泪流满面
c
cutie
读过!大学时候觉得有良心的媒体大陆就这么一家了!
f
frankiefrank1
南周 读书 中青报都看过
治愈堡12
回复 113楼William_Zhu的帖子
都出来了吧?估计很多都在美国。程益中在纽约,大家可以关注下他的FB。沈灝也出来好几年了,不知道在哪儿。进去得早没准躲过一劫,到现在还不知道啥情况呢。
治愈堡12
回复 120楼键盘侠的帖子
说实话,很多文章都挺矫情的……但比较起现在的中文媒体信息,那就是黄钟大吕了
天天啊
我当时还爱看环球时报呢,现在都不好意思提。
近猪者肥 发表于 2021-08-27 10:11

我一点也不想说我们全家看了十几年环球时报…感觉回想起来当年看着还没那么夸张?
南方报业后来被整的挺惨的,好多记者撰稿人都被迫离开了。。。。具体情况我不知道,请大家给扫盲
你们有人中学喜欢《世界知识画报》和《世界博览么》,文章都好好看,弄得我一度想学国际政治~~~哎
S
SkinnyKat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三联出版社旗下《读书》杂志的老读者?这是我的启蒙读物,父母家里还有半书柜
孤傲招财猫 发表于 2021-08-26 18:52

我没有买很多,但很喜欢"读书",九十年代大学时看过一些。后来每次回国碰到就买一本,或网上找些扫描版,总想着什么时候买些合订本。
有时觉得这本杂志像一个暗号,多年前回国和一个朋友的朋友吃饭,发现同好,瞬间有家乡遇故知的感觉。
孤傲招财猫
我没有买很多,但很喜欢"读书",九十年代大学时看过一些。后来每次回国碰到就买一本,或网上找些扫描版,总想着什么时候买些合订本。
有时觉得这本杂志像一个暗号,多年前回国和一个朋友的朋友吃饭,发现同好,瞬间有家乡遇故知的感觉。
SkinnyKat 发表于 2021-08-27 18:27

是啊,遇到知音是一件能让人心跳加快的事儿。这个世界上总有人跟我们差不多,虽然我们并不相识,但总有一些东西能在琐碎的生活之中给我们一些慰藉和期待
月亮的雨
为什么阳光要打在脸上,而不是洒在脸上,照在脸上?
s
somuch
小时候家里一堆读者文摘。现在回想起来很多鸡汤文。
Q
QQ.com
有,大学时候常看,也是在那个时候才知道,社会时事新闻其实还有除了新闻联播意外的解读方法。非常震撼人心。
H
Havealook
报纸这种纸质媒体早已是昨日黄花了......
《南方周末》的纸质比一般报纸白一些,文字排版也不像有的报纸那样黑乎乎的排得很密。读起来是一种享受,甚至舍不得很快读完。
记得有个女的写的散文《星巴克天天见》,说星巴克出的一个铁罐子是如何如何之好。让当时还没有星巴克的内地群众可以感受到沿海发达地区最早冒出的小资情调。
再回头来看中国城超市的免费报纸,纯粹就是浪费纸张油墨的垃圾。
g
godwot
南方报业后来被整的挺惨的,好多记者撰稿人都被迫离开了。。。。具体情况我不知道,请大家给扫盲
木 发表于 2021-08-27 18:07

南方週末編輯部雖然被清洗了幾輪,但還不算最慘的。最慘的是南方都市報在報導孫志剛案和SARS後,總經理喻華峰、總編程益中因所謂「經濟作風問題」相繼入獄,喻華峰甚至因此坐監四年。
g
godwot
附上兩篇6年前的中國調查記者歷史回顧:樸素的理想主義時代 2001-2008-2013-
《刺耳的聲音不見了?中國調查報導的冬天》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813-china-investigative-reporting-one/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814-china-investigative-reporting-two/
“各個報社的調查記者們藉助互聯網聯結在了一起。中國幅員遼闊,地方報紙之間的競爭並不激烈,反而,當重大新聞發生時,全國各地的記者聚攏在事發地,他們喬裝打扮、裏應外合,突破地方政府尚不嚴密的媒體防禦網,並迅速共用線索、聚合資源。
「我們共同的對手不是彼此,而是監管部門。」陸暉說。
2005年,時任《鳳凰週刊》記者的鄧飛組建了一個調查記者QQ群,取名「小刀」。小刀群很快達到了200名的人員上限,鄧飛又申請了一個可容納500位調查記者的超級QQ群,取名「藍衣」。不久,「藍衣」也滿員。
在「藍衣」群裏,各類飽滿多汁的料隨着QQ頭像的閃動在螢幕上爆開。「有人在群裏吆喝一聲:兄弟們,哪兒哪兒出事了!全國各地的記者就都跑過去了。」龍志記得,2007年湖南鳳凰縣在建的堤溪沱江大橋突然倒塌(事故共造成64人身亡,後被認定為「責任事故」),當地的記者立刻在QQ群裏放料,事故現場隨即被聞訊趕來的各地記者佔領了。
圈子裏衍生出一條默認的「行規」:A省記者爆料、B省記者接手,市縣級報紙難以吃下的題材讓給胃口更大、腰桿更硬的省級或全國性刊物,比如《南方都市報》和《南方週末》,甚至給友好的境外媒體同行。
「那個時候署名沒那麼重要。」時任《財經》記者的歐陽洪亮說,「大家有一個比較樸素的想法,把事情發出來。」
藍衣群孵化出一個臆想和現實交織的江湖。在那個江湖裏,調查記者以兄弟相稱,他們互通有無、行動一致,希望用自己的報導行俠仗義。「走到哪裏都有兄弟。」時任南都深度新聞部記者的龐皎明記得,他每去一個地方,當地的記者朋友都會幫忙找線索、安排車、請吃飯。
江湖也有「文人相輕」:六零年代生的王克勤被詬病為學養不深的草莽型記者;南方報業的報導被批評空有情懷;《財經》的稿子則被指為像圖書目錄一樣乾巴巴。記者們一邊惺惺相惜,一邊相互嫌棄。這種相愛相殺折射出一個行業的生機勃勃,它釋放的巨大能量也令當局驚懼。”
治愈堡12
回复 104楼kengdie的帖子
是读书不是读者。读者是中学文学读物,跟读书不是一回事儿….
治愈堡12
回复 109楼qrwht的帖子
大学和大学毕业以后都看了一阵子,总觉得一半的文章都很晦涩,得使劲儿读,另外一半讲点文人逸事,现在想来也是蛮无聊的。
治愈堡12
回复 110楼旧梦无恙的帖子
南方系很多名记都去了著名企业做公关….包括最近风口上的几个公司。很多记者出名的时候不过二十出头,一腔热血,一杆笔枪,满怀豪情,想的都是两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很快就被社会主义铁拳上下左右狠狠锤打,直面扇耳光扇到怀疑人生。灵活些的凭借旧时政商人脉下海做生意,操盘各种风投私募,稍微驽钝些的依托大企业做起大户人家的丫鬟,笔杆虽然还在,岂有豪情似旧时。
治愈堡12
回复 134楼月亮的雨的帖子
打有力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