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庸:读金庸小说

z
zhegufei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按:冯其庸,国学家,著名红学家。此文发表于1986年。毕生研究红楼梦的人,文学的品味,不会太差的。后世对金庸小说的研究,应该以此文为总纲。很多人一上来就把金庸作品归为类型小说通俗小说,没有文学价值。看看冯其庸先生怎么看待“文学价值”的。这才是大家。
一九八一年秋,我应美国斯坦福大学之邀,赴美讲学,住Palo Alto。居停主人陈治利先生和他的夫人王肖梅女士,都是金庸迷,家中藏金庸小说甚富,我因得以一一取读,这也是我读金庸小说的开头。
我每读金庸小说,只要一开卷,就无法释手,经常是上午上完了课,下午就开始读金庸的小说。往往到晚饭时,匆匆吃完,仍继续读,通宵达旦,直至第二天早晨吃早饭,才不得已暂停。如早饭后无事,则稍稍闭目偃卧一回,又继续读下去,直至终卷而止。记得第一部读的是《碧血剑》,我读了一个通宵。第二天白天,稍稍处理了一些事情,就将此书读完。以后每部书的开读,大抵都是如此。虽然书的卷数有多有少,读的时间也不完全相同,但通宵不寐地读金庸的小说,成了我最大的乐趣。后来我到耶鲁大学,遇余英时兄,畅谈的内容之一,就有金庸的小说。我在斯坦福大学图书馆,也遇见不少金庸迷,他们有的竟能背诵金庸小说里的诗词,有的还模仿着小说里人物的语气歌唱。
我后来碰到许多香港的朋友,他们也给我讲述金庸小说席卷欧美的情况,用过去的老典故“洛阳纸贵”来形容这种盛况,是远远不够的了。我在美国,一直读到把陈先生所藏的金庸小说统统读完,大约已占金庸小说的三分之二,才不得不暂时停止。但是,隔了些时候,就觉得当初读得太快,来不及品味,所以又回过头来重读了几部。
一九八二年回国后,一因事忙,二因无书(原先一九八〇年我从美国参加“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路过香港时,曾承金庸先生赠《天龙八部》一部,当时未及展卷。不久即再赴美国,故寒斋仅此一书),故虽在美时得快读金庸小说,归后仍无缘再读。前岁,复得金庸先生惠寄《鹿鼎记》一部,乃急而读之,虽在美时已读过一遍,但此时重读,如逢故友,颇有别来无恙之感。从此,我读金庸小说之积癖又大发作而不可复止矣。幸友人马力兄既知我此癖,次第为我罗致馈赠。乃得重温在加州时卧读金书通宵不寐之乐,虽于金庸小说尚不能得其全,且不及在加州所读之富,然亦已得其泰半,差堪告慰矣。
有的朋友问我,为何对金庸小说如此入迷?我简单地答复,那就是一个字:好。或者说,它对我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果要我详细回答,那就不是简单的谈话,而是对我进行考试了。说句老实话,我对金庸小说,也还没有能力做到看了一遍两遍就能做出像样的评论来,就我已经读过的三分之二以上的金庸小说来说,我认为,金庸小说所包含的历史的、社会的内容太广泛了,也就是说,金庸小说所包含的学问太广泛了,没有一定的历史的、社会的知识,不认真地当作学问来读他的书,当作学问来评论他的书,仅仅从传奇性、强烈的故事情节性来读他的书和评论他的书,恐怕是很难中肯的。或者,企图简单地搬用几条文艺学的理论来评论他的书,合乎条文的就认为好,不合条文的就不好,那也很难对金庸的小说做出中肯的评论。我自己既没有做到用做学问的态度来读他的书,自然也就做不到用做学问的态度来评论他的书了。
但是,我先说点读后的印象,当然也是可以的。因为印象有深有浅,它不算学问,出错了也无关紧要。
我认为:第一,金庸小说所包含的历史的、社会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当代的侠义小说作家中,是极为突出、极为罕见的。当然,他的作品并不是历史小说,而是侠义小说。其故事情节和人物主要是虚构的,即使有些确实是历史人物,但他也并不是按照正史的传记资料亦步亦趋地来写的,而是重新虚构创造的。但是尽管如此,他的小说仍然涉及历史和涉及广泛的社会。一位小说家具备如此丰富的历史、社会知识,而且文章如行云流水,情节似千寻铁链,环环相扣,不可断绝,而且不掉书袋,不弄玄虚,平平叙来,而语语引入,不可或已,这已是十分难得的了。何况他十多年来,所写小说之富,实在惊人,这在中国古今小说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见的。而这许多小说,虽然故事有的有连续性,但却无一雷同,无一复笔,这需要何等大的学问,何等大的才气,何等大的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学的修养!把他的小说加在一起看看,难道不感到是一个奇迹式的现实吗?难道不感到这许多卷帙,是一座艺术的丰碑吗?!
第二,金庸小说所涉及的思想,可以说是诸子百家、九流三教,几乎包罗一切,而在文学方面,则诗、词、歌、赋、对联、谜语、小曲应有尽有,而且都十分妥帖得体,毫无勉强做作或捉襟见肘之感,相反却使人感到游刃有余、长才未尽。然而其中最重要之一点,我感到他书中贯穿始终的思想,是一种浩然正气,是强烈的正义感和是非感!作为侠义小说,当然离不开侠和义,但是,他不是旧式的江湖帮会之间的恩恩怨怨,或者个人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不是忠臣义士、清官廉吏与奸党邪恶之间的矛盾斗争,我感到他的小说所要表达的主要的思想,即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远远高出以上这些旧式的侠义小说所习惯于表达的思想。读他的小说,常常使人感到他笔下的一些英雄人物,具有一种豪气干云、一往直前的气概,他给我以激励,给人以一种巨人的力量,一种要竭尽全力去为正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精神;并且,他笔下的人物,也使人感到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
第三,从艺术上来看,金庸所创造的一些人物,就其主要者来说,并不乏有血有肉的成功的形象,例如萧峰、陈家洛、文泰来、霍青桐、郭靖、黄蓉等这些艺术形象,都是令人难忘的,具有很强的感人力量的,有谁读过这几部小说而不被这些艺术形象感动的吗?我看,对这些艺术形象竟会无动于衷的读者,恐怕即使有也毕竟是极少数。当然,就金庸所创造的全部小说人物来说,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的,绝不止上面所提到的几个,这里只是略举一二而已。一个小说家,能够留下若干个艺术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不会忘记,能够在小说艺术形象的人物画廊里占有几席位置,这就是十分难得的了,这就是一个小说家成功的标志。
第四,我特别感到印象深刻的是金庸小说的文学性,它与一般旧式的和时行的侠义小说有显著的不同,它不仅是小说的语言雅洁、文学性高、行文流畅婉转,也不仅是有诗有词,而且都不是凑数之作,而是相当耐读的,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时时展现出一种诗的境界,一种特别美好的境界。用习惯的话来说,就是有各种各样的意境,读后,令人犹如身临其境,感到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一种令人陶醉的美感。这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文学素质,而不是仅仅如一般侠义小说以情节的紧张给人以吸引力。尤其应该指出的是金庸小说场面之阔大,意境之奇丽,是远远超越于以往的同类小说的。特别是金庸极善于写一个个大场面的斗争。如《书剑恩仇录》中写铁胆庄、写劫狱、写游湖、写霍青桐破敌等场面,《天龙八部》中写萧峰大战聚贤庄等的场面,都是惊心动魄、虎虎有生气的。我们读《水浒传》至闹江州,已经感到文章花团锦簇、热闹非凡,而又井然有序,好看极了;我读金庸小说中的许多大的斗争场面,时时感到作者的笔下虽然在驱遣着千军万马,但却运笔如椽,井井有条,文不让古人。
第五,金庸小说情节的柳暗花明,绝处逢生,或天外奇峰飞来,这种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往往随处可见。在未往下读时,已觉山穷水尽,再往下读后,又觉路转峰回,情随景移。合情合理。正是由于这些,常常令人手不能释卷,总让你要一看究竟。这一点,可以说金庸的小说大大发展了侠义小说的传奇性。传奇性,这本来是侠义小说本身应有的不可或缺的特点,如侠义小说而不带某种传奇性,反倒会令人不满足,甚或失去其特色。问题是在于这种奇峰天外飞来之笔的可信程度,前后情节连接的合理程度,也就是传奇性与可信性的一致,从这一点来说,金庸小说,常常又使你感到奇而不奇,甚至读而忘记其奇。
当然,我并不是说,金庸小说里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的、可能的而不是超现实的、想象的、虚幻的。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说,他的小说,从情节的发展来讲,虽然奇峰突起,意外之至,但却又使你感到来去自如,合情合理,并非信笔乱写,因此他能令人身临其境而忘记其奇。 有的朋友对我说,金庸小说,好则好矣,只是太奇太怪,荒诞不经。有一些赞者有这样的意见,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并没有必要强求一致。问题是对这类小说的要求,应与《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区别开来,就说是《红楼梦》吧,也还有太虚幻境之类的描写。侠义小说之有一定程度的或较大程度的超现实性或幻想式的神奇性,我认为是可以的,我们不能用评价现实主义小说的眼光去评价侠义小说。
以上这几点或者可以算我读金庸小说的一点简单的概括吧。当然,这样的概括,必有很多的疏漏,何况我临文之际,又无时间再稍稍检读,只能凭印象,因此,我并不敢希望自己的意见条条都对,充其量,只希望我的主要的意见,不要违背广大读者的共同感受,这就已经算是我的奢望了。——我相信我的这一点希望是实际的。
不过,我倒想说说我读金庸小说的一点点粗浅的体会:尽管金庸小说写得那么富于传奇性,带有较为浓厚的神奇色彩,但我在读他的小说时,第一步当然是进入小说的情节,为他的小说情节所紧紧吸引,甚或常常担心小说中某些人物的命运,被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所感染。在经过了这一步后,在已经熟悉了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作者所抒发的基本的思想以后,第二步我就常常试从这些人物、故事情节中跳出来,所谓“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筌”,换一个角度,从人生的哲理、从历史的哲理、从生活的哲理来咀嚼其意味。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金庸的小说,当然更是“满纸荒唐言”了,那么,究竟“其中味”是什么呢?难道不可以深长思之吗?我前面说过,他在小说里贯穿的那种浩然正气,那种强烈的正义感、是非感,那些英雄人物的磅礴的豪气,那种民族感、爱国心,不正是通过这些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传播给读者的吗?但是,我感到我所感受到的,还只是小说的思想、感情的部分内容,这是容易被我们感受到的内容,而金庸小说的思想内涵,我感到还有更值得探索的东西在,需要我们做认真的努力。而这,我当然不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讲的,而是指小说的积极意义。
文艺作品的社会作用当然是极为复杂的,如果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其社会效果只能起好的作用,那未免把复杂的事物看得简单化了。事实上,世界上恐怕从来就没有只起单纯作用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当然如果作品主要的方面是积极的,那么,其所起的积极作用也会超过其消极作用,因此对于作家来说,我们希望他们多创作出好的作品来。但是,我们绝不应该要求作者的作品只能起单一的好作用,这是作者所无力能做到的,就是施耐庵、罗贯中、曹雪芹,或者王实甫、关汉卿、汤显祖,他们都不能保证他们的作品只起好的单一的作用,因为作品的社会作用问题,作品本身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有读作品的人的动机、目的和他的文化素养等因素在,而这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一面。
金庸的小说所反映的历史生活面、社会生活面如此之广阔,在他的作品里,各色各样的人物都有,而且也确实不乏穷凶极恶之人,因为他所要写的是社会。而社会是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由此,他的小说所起的作用,当然也不是单一的。所以我赞成应该对他的小说做认真的研究,很好地来分析他的作品,引导人们来理解他的小说的积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前些时候,看到一篇文章,提倡要研究金庸的小说,而且他称关于研究金庸小说的学问,叫作“金学”。我想这位朋友的见解,是有道理的,不应该仅仅把它作为谈资。
C
Cinderella_smile
谢谢分享,慢慢看。
n
nnzz
文泰来是哪一本里面的人物?
屏蔽大法
文泰来是哪一本里面的人物?
nnzz 发表于 2021-08-24 10:05

书剑
x
xiaogh0903
书剑恩仇录里面的奔雷手文四爷,老婆骆冰被十四爷暗恋......尼玛怎么写出了步步惊心的感觉
p
pineappletin
书剑恩仇录里面的奔雷手文四爷,老婆骆冰被十四爷暗恋......尼玛怎么写出了步步惊心的感觉
xiaogh0903 发表于 2021-08-24 10:10

感觉是明恋了……其实李元芷很不值
z
zhegufei
书剑恩仇录里面的奔雷手文四爷,老婆骆冰被十四爷暗恋......尼玛怎么写出了步步惊心的感觉
xiaogh0903 发表于 2021-08-24 10:10

现在小说都有金庸小说的梗。。。
p
puyou
文泰来是哪一本里面的人物?
nnzz 发表于 2021-08-24 10:05

书剑恩仇录
x
xiaogh0903
感觉是明恋了……其实李元芷很不值
pineappletin 发表于 2021-08-24 10:14

骆冰也是,骂了一顿以后还对着余鱼同笑一下,驾驭男人之术极高。要是文泰来挂了,余鱼同显然是妥妥的备胎啊。
z
zhegufei
书剑恩仇录
puyou 发表于 2021-08-24 10:15

即使书剑恩仇录,水平也是远超其他同类作品。更不要说后期三大长篇。
我觉得冯其庸对小说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论述的特别好。他的这种描述真真切切的表达了我想表达的。
“我特别感到印象深刻的是金庸小说的文学性,它与一般旧式的和时行的侠义小说有显著的不同,它不仅是小说的语言雅洁、文学性高、行文流畅婉转,也不仅是有诗有词,而且都不是凑数之作,而是相当耐读的,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时时展现出一种诗的境界,一种特别美好的境界。用习惯的话来说,就是有各种各样的意境,读后,令人犹如身临其境,感到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一种令人陶醉的美感。这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文学素质。
阅读金庸小说的这种愉悦感,此后极少有。再次碰到,是阅读高阳的《慈禧全传》的第30章,讲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和62章,叙述李鸿章进京商办银行海军诸事。千头万绪外加几十个人物,高阳叙事有条不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而且人物性格极其合理。就这两章看,高阳才气犹胜金庸。
M
Microdisney
为什么毕生研究红楼梦的人文学品味就不会差。把金庸列为通俗是一种褒奖,意即读者众,难不成列为地摊小说。
n
nnzz
谢谢楼上几位的科普,书剑恩仇录是我最不喜欢的一本, 被陈家洛恶心的看了一次就没再看过第二次。
z
zhegufei
为什么毕生研究红楼梦的人文学品味就不会差。把金庸列为通俗是一种褒奖,意即读者众,难不成列为地摊小说。
Microdisney 发表于 2021-08-24 10:42

说通俗文学没问题啊,但是紧跟着就是批评没有文学价值。
f
fodarea
有水平的人可以写出这么一大段文字来赞美,而我,只能说一个好字,LOL。庆幸自己少年时代有金庸这样的大家写的这么多精彩的武侠小说可以读,自己已经集齐了金庸的小说,而且还不止一个出版社的,最喜欢的那套是三联书社出的,尺寸比较小,但设计古朴,特别是里面的插图,尤其优美且有古风, 选几张


o
oldbear1
有水平的人可以写出这么一大段文字来赞美,而我,只能说一个好字,LOL。庆幸自己少年时代有金庸这样的大家写的这么多精彩的武侠小说可以读,自己已经集齐了金庸的小说,而且还不止一个出版社的,最喜欢的那套是三联书社出的,尺寸比较小,但设计古朴,特别是里面的插图,尤其优美且有古风, 选几张



fodarea 发表于 2021-08-24 11:59

跟我小时候看得是同一套没错了!
o
oldbear1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大概3年纪,印象最深的是阿凡提给李沅芷的建议:男人就像驴,要他往东便往西,所以要反着来;要用胡萝片吊着驴。。。
似曾相识
其实金庸就是中国的大仲马,都是通俗小说的顶级作家,大仲马也是金庸最喜欢的作家,大仲马很长时间都被法兰西文学院看不上眼,而且他作品太多,良莠不齐,据说有些也是赶时间找人代笔的。 我品位不高,小时候读过那么多名著经典,最爱还是大仲马,后来到高中才读到金庸。
C
ChristinaW
金庸:呵呵。
金庸恐怕更在意梁羽生,倪匡这些挚友,这些真正作家们的评价。
z
zhegufei
回复 14楼fodarea的帖子
多谢分享。
z
zhegufei
金庸:呵呵。
金庸恐怕更在意梁羽生,倪匡这些挚友,这些真正作家们的评价。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1-08-24 12:34

不见得。金庸早就自我感觉和梁羽生倪匡这些挚友不在同一个层次的了。
金庸还是在意学术界人士的评价的;自己真么大年纪还跑去读博士。 冯其庸葬礼,金庸也出席;估计是因为这篇评论文章。 我觉得冯其庸这篇文章写得确实是好,也不是一般吹捧之作;算是比较中肯的评价了金庸小说,顺带也解释了自己的美学观。 以冯其庸的学术地位,也没有必要吹捧金庸。 而且,以当时的情形,正面评价金庸会招致主流学界的批评。 冯其庸估计读完之后,觉得真他妈写得好。

C
CleverBeaver
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就让我们看金庸和张爱玲的书
估计她也看过这篇评论?
z
zhegufei
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就让我们看金庸和张爱玲的书
估计她也看过这篇评论?
CleverBeaver 发表于 2021-08-24 12:53

小浣熊走了,你好像消停了不少。
张爱玲小说,入门不太容易;高中生不太容易体会其中之妙。
p
purplebasil
其实金庸就是中国的大仲马,都是通俗小说的顶级作家,大仲马也是金庸最喜欢的作家,大仲马很长时间都被法兰西文学院看不上眼,而且他作品太多,良莠不齐,据说有些也是赶时间找人代笔的。 我品位不高,小时候读过那么多名著经典,最爱还是大仲马,后来到高中才读到金庸。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1-08-24 12:30

大仲马情节取胜,个人认为文笔还不如金庸呢
s
shi557
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对象不同,内含不同,导向不同。
大内密探008
金庸的作品经得起解读,拿人名为例:
1、东邪黄药师,东方青龙甲乙木。 东方五行属木,颜色是青色。 所以东邪黄药师的名字里有“药”字, 而且桃花岛遍布桃树。 东邪黄药师的绝学落英神剑掌、 旋风扫叶腿、兰花拂穴手、 等名字都与草木有关, 制的独门灵药叫九花玉露丸,也属木。 而木最怕金来克, 西属金,金克木,故东邪的克星是西毒; 欧阳锋曾趁全真七子围攻黄药师之际, 偷袭黄药师, 若不是梅超风替黄药师挡了一杖, 黄药师已遭欧阳锋的毒手。
2、南帝一灯——南帝段王爷。 居南方大理,号一灯。 南方五行属火,颜色是红色。 “南为火”:一灯大师之“灯”待“火”点燃。 其秘技为“一阳指”,“阳”也是火。 “灯”与“阳”都是红色的, 段王爷也常年披着红色的袈裟。 在五行当中南火克西金, 所以西毒欧阳锋的蛤蟆功, 最怕的就是段王爷的一阳指。
3、西毒——欧阳锋。 他长居西域白驼山。 西方白虎庚幸金,西方五行属金, 颜色为白色。 所以,西毒欧阳锋的名字里有“锋”字, “锋”字,金字旁。 而且西毒门的弟子都穿白衣。 “锋”赖“金”利。他常备的乐器铁筝, 金属所制。欧阳锋发言,居然也掷地作金石声。
4、北丐——洪七公。 常在北方活动,北方五行属水,颜色是黑色。 所以洪七公的“洪”字就代表水, 洪七公的绝学是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 龙不用说,肯定与水有关, 因为狗属火,而水克火, 故而取名打狗棒法。 至于颜色,老叫花子明显是污衣帮的, 什么衣服穿久了都会成为黑色。
5、中神通——王重阳。 中方五行属土,颜色是黄色。 王重阳为历史人物, 是全真教开山祖师,原名“王喆”, 姓、名二字皆具“土”形,‘重’字亦然。 居终南山。他用黄色的布袋冠束发, 因此又被称作“黄冠”,也是土的象征。
g
greenishwampi
由50年代开始至6、7、80年代初, 梁羽生作为武侠小说的开山祖, 他的名气在香港一直远在金庸之上, 其时港台将他们的著作拍成电视剧、电影的, 也是梁羽生的远比金庸多. 只是梁羽生80年代退休后移民到澳洲不问世事, 而金庸一直活跃在文艺圈, 并且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和国内关系密切, 所以他的著作才更被国内人认识.
大内密探008
再看《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名字。
三位主角,乔峰、段誉、虚竹。
“乔”者,扮也,虚也。峰,高山之顶也。
“誉”者,名也,称也。原型即大理宣仁皇帝段和誉,也是三人中唯一有历史原型的人物。
“虚”者,假也,空也,竹,虚心也。
乔峰,他本是契丹人,姓萧,却被乔姓汉人收养,改姓乔。有乔装打扮的意思。其名“峰”,高山顶也。其父名远山。以此对应。乔峰非佛非道,有儒家的济世情怀,更有侠之大者的风范。鲁迅弟弟周建人字“寿松”,又字“乔峰”。
段誉,出身帝王之家,其家族崇佛,颇具有佛门情怀。
虚竹,本是佛门中人,虚竹之名却大有道家的意蕴,最终也做了道家的掌门。
再看其他。
阿朱、阿紫——出自《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三国时期何晏集解:“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以乱正色。”传统文化中以朱为正统颜色,紫为邪魅颜色。后以“朱紫”比喻以邪乱正或真伪混淆,又喻人品之高下。
用“朱、紫”为这对姐妹命名,足见金庸先生用心之深。
木婉清,“婉清”出自《诗经·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李秋水,出自《庄子·秋水篇》。
无涯子,出自《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慕容复,念念不忘“复”鲜卑燕国的大业,最终精神分裂。
王语嫣,语笑嫣然。
四大恶人:「恶贯满盈」段延庆,「无恶不作」叶二娘,「凶神恶煞」南海鳄神,「穷凶极恶」云中鹤,按恶字排名。云中鹤还是金庸表哥徐志摩的笔名之一。
C
ChristinaW
不见得。金庸早就自我感觉和梁羽生倪匡这些挚友不在同一个层次的了。
金庸还是在意学术界人士的评价的;自己真么大年纪还跑去读博士。 冯其庸葬礼,金庸也出席;估计是因为这篇评论文章。 我觉得冯其庸这篇文章写得确实是好,也不是一般吹捧之作;算是比较中肯的评价了金庸小说,顺带也解释了自己的美学观。 以冯其庸的学术地位,也没有必要吹捧金庸。 而且,以当时的情形,正面评价金庸会招致主流学界的批评。 冯其庸估计读完之后,觉得真他妈写得好。


zhegufei 发表于 2021-08-24 12:43

感觉这篇文章更多的是吹嘘他自己~~anyway,who care他是谁~~ 就好比古龙小说前言中说的他的那些找他索书的朋友一样。
金庸是相当在意梁羽生的评价的,十年写书后的十年修书, 把梁羽生提出的缺点,诗词不行,写邪派中的好人发力过猛,有些情节过于魔幻。。都改正了。
z
zhegufei
由50年代开始至6、7、80年代初, 梁羽生作为武侠小说的开山祖, 他的名气在香港一直远在金庸之上, 其时港台将他们的著作拍成电视剧、电影的, 也是梁羽生的远比金庸多. 只是梁羽生80年代退休后移民到澳洲不问世事, 而金庸一直活跃在文艺圈, 并且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和国内关系密切, 所以他的著作才更被国内人认识.

greenishwampi 发表于 2021-08-24 13:21

我最高读的就是梁羽生的天山系列。 名气不名气我不知道。 作品差几个段位。

z
zhegufei
回复 27楼大内密探008的帖子
我觉得吧,金庸的这些技术,是有才华的作家可以学习的。 难以学习的,是金庸塑造的人物和他们生活的世界。
C
ChristinaW
由50年代开始至6、7、80年代初, 梁羽生作为武侠小说的开山祖, 他的名气在香港一直远在金庸之上, 其时港台将他们的著作拍成电视剧、电影的, 也是梁羽生的远比金庸多. 只是梁羽生80年代退休后移民到澳洲不问世事, 而金庸一直活跃在文艺圈, 并且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和国内关系密切, 所以他的著作才更被国内人认识.

greenishwampi 发表于 2021-08-24 13:21

两人写书的时候齐名, 梁羽生是开山鼻祖,但是金庸发扬光大, 梁羽生更雅更传统,金庸更俗更现代。
但是梁羽生胸无大志,或者说是真正的潇洒风流,就这样一本一本写下去,就写滥了。 金庸封笔以后修书十年,修订版全集一出,两人的档次就不一样了。
7
789
金庸的作品经得起解读,拿人名为例:
1、东邪黄药师,东方青龙甲乙木。 东方五行属木,颜色是青色。 所以东邪黄药师的名字里有“药”字, 而且桃花岛遍布桃树。 东邪黄药师的绝学落英神剑掌、 旋风扫叶腿、兰花拂穴手、 等名字都与草木有关, 制的独门灵药叫九花玉露丸,也属木。 而木最怕金来克, 西属金,金克木,故东邪的克星是西毒; 欧阳锋曾趁全真七子围攻黄药师之际, 偷袭黄药师, 若不是梅超风替黄药师挡了一杖, 黄药师已遭欧阳锋的毒手。
2、南帝一灯——南帝段王爷。 居南方大理,号一灯。 南方五行属火,颜色是红色。 “南为火”:一灯大师之“灯”待“火”点燃。 其秘技为“一阳指”,“阳”也是火。 “灯”与“阳”都是红色的, 段王爷也常年披着红色的袈裟。 在五行当中南火克西金, 所以西毒欧阳锋的蛤蟆功, 最怕的就是段王爷的一阳指。
3、西毒——欧阳锋。 他长居西域白驼山。 西方白虎庚幸金,西方五行属金, 颜色为白色。 所以,西毒欧阳锋的名字里有“锋”字, “锋”字,金字旁。 而且西毒门的弟子都穿白衣。 “锋”赖“金”利。他常备的乐器铁筝, 金属所制。欧阳锋发言,居然也掷地作金石声。
4、北丐——洪七公。 常在北方活动,北方五行属水,颜色是黑色。 所以洪七公的“洪”字就代表水, 洪七公的绝学是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 龙不用说,肯定与水有关, 因为狗属火,而水克火, 故而取名打狗棒法。 至于颜色,老叫花子明显是污衣帮的, 什么衣服穿久了都会成为黑色。
5、中神通——王重阳。 中方五行属土,颜色是黄色。 王重阳为历史人物, 是全真教开山祖师,原名“王喆”, 姓、名二字皆具“土”形,‘重’字亦然。 居终南山。他用黄色的布袋冠束发, 因此又被称作“黄冠”,也是土的象征。

大内密探008 发表于 2021-08-24 13:16

“至于颜色,老叫花子明显是污衣帮的”


伪金庸迷。原作非常清楚,洪七公衣服非常干净。他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乞丐,平时也不跟那些人混。
f
fodarea
小浣熊走了,你好像消停了不少。
张爱玲小说,入门不太容易;高中生不太容易体会其中之妙。
zhegufei 发表于 2021-08-24 12:59

我中学看张爱玲的小说实在看不进去,太阴晦了,直到上大学,才读出她文字的精妙。
p
purplebasil
我最高读的就是梁羽生的天山系列。 名气不名气我不知道。 作品差几个段位。


zhegufei 发表于 2021-08-24 13:26

梁羽生的故事还是过于正统了,不如金庸的故事海阔天空光怪陆离
f
fodarea
由50年代开始至6、7、80年代初, 梁羽生作为武侠小说的开山祖, 他的名气在香港一直远在金庸之上, 其时港台将他们的著作拍成电视剧、电影的, 也是梁羽生的远比金庸多. 只是梁羽生80年代退休后移民到澳洲不问世事, 而金庸一直活跃在文艺圈, 并且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和国内关系密切, 所以他的著作才更被国内人认识.

greenishwampi 发表于 2021-08-24 13:21

是不是开山祖不知道,但你说“他的名气在香港一直远在金庸之上”那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了。
g
greenishwampi
是不是开山祖不知道,但你说“他的名气在香港一直远在金庸之上”那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了。
fodarea 发表于 2021-08-24 15:38

若你连他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开山祖都不知道, 看来没看过几本武侠小说吧. 请问哪来底气说我是胡说八道?!
f
fodarea
两人写书的时候齐名, 梁羽生是开山鼻祖,但是金庸发扬光大, 梁羽生更雅更传统,金庸更俗更现代。
但是梁羽生胸无大志,或者说是真正的潇洒风流,就这样一本一本写下去,就写滥了。 金庸封笔以后修书十年,修订版全集一出,两人的档次就不一样了。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1-08-24 13:32

梁羽生最好看的就是七剑下天山和白发魔女传,不觉得他的更雅,倒是更像传统武侠小说,金庸绝对不俗,小说更磅礴大气,可读性高很多
弹指芳华
实话实说,金庸小说,文字,情节这些都很好很好的。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性格的刻画,人性的反思,都是流于表面的。最中肯的评价就是通俗小说里的佳作。
z
zhegufei
两人写书的时候齐名, 梁羽生是开山鼻祖,但是金庸发扬光大, 梁羽生更雅更传统,金庸更俗更现代。
但是梁羽生胸无大志,或者说是真正的潇洒风流,就这样一本一本写下去,就写滥了。 金庸封笔以后修书十年,修订版全集一出,两人的档次就不一样了。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1-08-24 13:32

梁羽生再怎么修改,也就那样了。文笔叙事摆在那儿。 金庸连载文笔叙事就极佳。
z
zhegufei
我中学看张爱玲的小说实在看不进去,太阴晦了,直到上大学,才读出她文字的精妙。
fodarea 发表于 2021-08-24 15:33

张爱玲小说,你得从长篇开始读,比如18春,逐步熟悉她的阴冷的语言和叙事风格。再慢慢读她的短篇。
o
oldbear1
实话实说,金庸小说,文字,情节这些都很好很好的。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性格的刻画,人性的反思,都是流于表面的。最中肯的评价就是通俗小说里的佳作。
弹指芳华 发表于 2021-08-24 15:41

这点我同意。有人说金庸懂女人,我并不觉得他懂女人,只是懂观众罢了。知道怎么用文字感动观众。
s
skewers
梁羽生最好看的就是七剑下天山和白发魔女传,不觉得他的更雅,倒是更像传统武侠小说,金庸绝对不俗,小说更磅礴大气,可读性高很多
fodarea 发表于 2021-08-24 15:41

读过梁羽生几乎所有的小说,开始惊艳,后来感觉读起来都差不多,金庸的小说里的想象力,感染力,人物刻画能力是无与伦比的。
z
zhegufei
实话实说,金庸小说,文字,情节这些都很好很好的。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性格的刻画,人性的反思,都是流于表面的。最中肯的评价就是通俗小说里的佳作。
弹指芳华 发表于 2021-08-24 15:41

"人物心理的描写,性格的刻画,人性的反思,都是流于表面"
我不同意。这个版上,讨论这么多的金庸人物人物,为啥讨论?就是金庸对人物心理性格人性的描写太好了。
一般的小说,大家连讨论的兴趣都没有。 即便如白鹿原这种佳作,大家大多讨论都是在厘清故事细节,很少上升到人性讨论的地步(除了田小娥)。
通俗小说的标签并不消弱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

z
zhegufei
这点我同意。有人说金庸懂女人,我并不觉得他懂女人,只是懂观众罢了。知道怎么用文字感动观众。
oldbear1 发表于 2021-08-24 15:46

你应该举例说明为啥金庸不懂女人。 女人多种多样。金庸不懂哪种女人?
G
GreatRagen
小浣熊走了,你好像消停了不少。
张爱玲小说,入门不太容易;高中生不太容易体会其中之妙。
zhegufei 发表于 2021-08-24 12:59

年纪小读张真的不行,至少我不行,笔触太凉。
C
ChristinaW
读过梁羽生几乎所有的小说,开始惊艳,后来感觉读起来都差不多,金庸的小说里的想象力,感染力,人物刻画能力是无与伦比的。
skewers 发表于 2021-08-24 15:51

因为梁羽生写太多了,大家拿出顶尖的几部,梁羽生也不见得差。 特别在塑造人物方面,张丹枫一出,金庸这边就一个能打的都都没有了~~
梁羽生小说的一大好处,情节缓慢平淡,你可以忽略情节代入人物慢慢品~~ 比如我特喜欢于承珠,觉得其实铁境心很不错的,很有张丹枫的味道, 可惜后来作者因为政治正确,把他黑得不成样子了, 所以对散花女侠这本书就不是特别喜欢了。
F
FerrariF12
你应该举例说明为啥金庸不懂女人。 女人多种多样。金庸不懂哪种女人?

zhegufei 发表于 2021-08-24 16:01

金大侠经常被人说道的是塑造的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寥寥无几。 严格说,只有霍青桐和袁紫衣算的上,不是少民就是尼姑。 小魔女黄蓉,赵敏很大程度上都是恋爱脑。 连灭绝师太,赤练仙子李莫愁都深陷感情漩涡,影响一生。
相对比,梁羽生塑造了很多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女侠居多,女魔也有。 厉胜男,三代白发魔女(练霓裳 ,飞红巾, 易兰珠),吕四娘等等
z
zhegufei
金大侠经常被人说道的是塑造的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寥寥无几。 严格说,只有霍青桐和袁紫衣算的上,不是少民就是尼姑。 小魔女黄蓉,赵敏很大程度上都是恋爱脑。 连灭绝师太,赤练仙子李莫愁都深陷感情漩涡,影响一生。
相对比,梁羽生塑造了很多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女侠居多,女魔也有。 厉胜男,三代白发魔女(练霓裳 ,飞红巾, 易兰珠),吕四娘等等
FerrariF12 发表于 2021-08-24 16:15

先定义一下独立人格。不依赖于男人,没有恋爱脑就是独立人格?
如果是这样的话,描写的古代社会,又不是女拳社会,为啥非要独立人格?再说了,找个好老公,帮助老公发展事业,怎么就不是独立人格了?这么多剩女忙着找老公,是不是也没有独立人格呢?令狐冲看见小师妹就腿软,是不是也没有独立人格?
不知道灭绝师太也有感情故事,同人作品?
苗若兰她妈出轨田归农,是不是独立人格? 康敏玩弄男人于裙边,是不是独立人格? 程英有发之于情止乎以礼,是不是独立人格?
我觉得大家要看霸道女总裁。出门右转起点网。




p
purplebasil
"人物心理的描写,性格的刻画,人性的反思,都是流于表面"
我不同意。这个版上,讨论这么多的金庸人物人物,为啥讨论?就是金庸对人物心理性格人性的描写太好了。
一般的小说,大家连讨论的兴趣都没有。 即便如白鹿原这种佳作,大家大多讨论都是在厘清故事细节,很少上升到人性讨论的地步(除了田小娥)。
通俗小说的标签并不消弱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


zhegufei 发表于 2021-08-24 15:58

好不好都看跟谁比。前面有美女提到大仲马,金庸在这几方面(人物心理的描写,性格的刻画,人性的反思) 至少比大仲马强,节奏也控制得比他好,写起来不疾不徐。当然不能跟悲惨世界 安娜卡列尼娜比。
C
ChristinaW
前面有美女提到大仲马,金庸在这几方面(人物心理的描写,性格的刻画,人性的反思) 至少比大仲马强,节奏也控制得比他好,写起来不疾不徐
purplebasil 发表于 2021-08-24 16:36

100年的差距呢~~
别说100年,5年的差距就很大了。 比如金庸不少构想都是借鉴梁羽生的,但写出来都比梁羽生的要好。
f
fodarea
若你连他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开山祖都不知道, 看来没看过几本武侠小说吧. 请问哪来底气说我是胡说八道?!
greenishwampi 发表于 2021-08-24 15:41

金庸全套,古龙基本也都看全了,梁羽生温瑞安看过几部经典的,后来的黄易就看了他最火的两本,很多书名说不上只是年代久远记不清了,我说你胡说八道的是指你讲的“梁的名气在香港一直远在金庸之上”,读武侠的基本上都看果金庸古龙,看梁羽生和温瑞安的都不多。
F
FerrariF12
先定义一下独立人格。不依赖于男人,没有恋爱脑就是独立人格?
如果是这样的话,描写的古代社会,又不是女拳社会,为啥非要独立人格?再说了,找个好老公,帮助老公发展事业,怎么就不是独立人格了?这么多剩女忙着找老公,是不是也没有独立人格呢?令狐冲看见小师妹就腿软,是不是也没有独立人格?
不知道灭绝师太也有感情故事,同人作品?
苗若兰她妈出轨田归农,是不是独立人格? 康敏玩弄男人于裙边,是不是独立人格? 程英有发之于情止乎以礼,是不是独立人格?
我觉得大家要看霸道女总裁。出门右转起点网。





zhegufei 发表于 2021-08-24 16:29

您就是包不同的弟子。网络上遇到这样的,俺一般退避三舍。您随意。
p
purplebasil
100年的差距呢~~
别说100年,5年的差距就很大了。 比如金庸不少构想都是借鉴梁羽生的,但写出来都比梁羽生的要好。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1-08-24 16:37

不是简单的年代问题。悲惨世界 安娜卡列尼娜 也很老啦,人物心理的描写,性格的刻画,人性的反思这些方面比金庸强。 my point is: 金庸的书也许没有那么高级,但是也并没有那么差劲。
z
zhegufei
您就是包不同的弟子。网络上遇到这样的,俺一般退避三舍。您随意。
FerrariF12 发表于 2021-08-24 16:39

哈哈哈哈
p
purplebasil
金庸全套,古龙基本也都看全了,梁羽生温瑞安看过几部经典的,后来的黄易就看了他最火的两本,很多书名说不上只是年代久远记不清了,我说你胡说八道的是指你讲的“梁的名气在香港一直远在金庸之上”,读武侠的基本上都看果金庸古龙,看梁羽生和温瑞安的都不多。
fodarea 发表于 2021-08-24 16:38

梁羽生的确是新武侠的开山之人。 我觉得他写得太正派了,想象力上差距不小,但是他的确是牛人。
g
greenishwampi
金庸全套,古龙基本也都看全了,梁羽生温瑞安看过几部经典的,后来的黄易就看了他最火的两本,很多书名说不上只是年代久远记不清了,我说你胡说八道的是指你讲的“梁的名气在香港一直远在金庸之上”,读武侠的基本上都看果金庸古龙,看梁羽生和温瑞安的都不多。
fodarea 发表于 2021-08-24 16:38

请问你断章取义看我写的那句话了? 麻烦回去再看看完整的整句话.
抑或说你是那个年代的香港人还是认识很多那个年代的香港人并且他们跟你讨论过那时候的武侠小说? 不然你怎么下判断我是胡说八道? 到人胡说八道之前, 麻烦网上查查50年代到80年代初拍成电视电影的作品是梁羽生多还是金庸?
自己都不知道的事就嚷嚷别人胡说八道简直就是胡说八道的N次方!
至于为何后来金庸的名气更大? 因为年代不同了罢了.



m
meat1234
梁羽生写的过于传统了,正经了,可读性比起金庸的小说就差多了。我觉得冯的评论很准确的的。金庸的小说让我对武侠小说的印象大大改观。
c
cafe1123
按:冯其庸,国学家,著名红学家。此文发表于1986年。毕生研究红楼梦的人,文学的品味,不会太差的。后世对金庸小说的研究,应该以此文为总纲。很多人一上来就把金庸作品归为类型小说通俗小说,没有文学价值。看看冯其庸先生怎么看待“文学价值”的。这才是大家。
一九八一年秋,我应美国斯坦福大学之邀,赴美讲学,住Palo Alto。居停主人陈治利先生和他的夫人王肖梅女士,都是金庸迷,家中藏金庸小说甚富,我因得以一一取读,这也是我读金庸小说的开头。
我每读金庸小说,只要一开卷,就无法释手,经常是上午上完了课,下午就开始读金庸的小说。往往到晚饭时,匆匆吃完,仍继续读,通宵达旦,直至第二天早晨吃早饭,才不得已暂停。如早饭后无事,则稍稍闭目偃卧一回,又继续读下去,直至终卷而止。记得第一部读的是《碧血剑》,我读了一个通宵。第二天白天,稍稍处理了一些事情,就将此书读完。以后每部书的开读,大抵都是如此。虽然书的卷数有多有少,读的时间也不完全相同,但通宵不寐地读金庸的小说,成了我最大的乐趣。后来我到耶鲁大学,遇余英时兄,畅谈的内容之一,就有金庸的小说。我在斯坦福大学图书馆,也遇见不少金庸迷,他们有的竟能背诵金庸小说里的诗词,有的还模仿着小说里人物的语气歌唱。
我后来碰到许多香港的朋友,他们也给我讲述金庸小说席卷欧美的情况,用过去的老典故“洛阳纸贵”来形容这种盛况,是远远不够的了。我在美国,一直读到把陈先生所藏的金庸小说统统读完,大约已占金庸小说的三分之二,才不得不暂时停止。但是,隔了些时候,就觉得当初读得太快,来不及品味,所以又回过头来重读了几部。
一九八二年回国后,一因事忙,二因无书(原先一九八〇年我从美国参加“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路过香港时,曾承金庸先生赠《天龙八部》一部,当时未及展卷。不久即再赴美国,故寒斋仅此一书),故虽在美时得快读金庸小说,归后仍无缘再读。前岁,复得金庸先生惠寄《鹿鼎记》一部,乃急而读之,虽在美时已读过一遍,但此时重读,如逢故友,颇有别来无恙之感。从此,我读金庸小说之积癖又大发作而不可复止矣。幸友人马力兄既知我此癖,次第为我罗致馈赠。乃得重温在加州时卧读金书通宵不寐之乐,虽于金庸小说尚不能得其全,且不及在加州所读之富,然亦已得其泰半,差堪告慰矣。
有的朋友问我,为何对金庸小说如此入迷?我简单地答复,那就是一个字:好。或者说,它对我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果要我详细回答,那就不是简单的谈话,而是对我进行考试了。说句老实话,我对金庸小说,也还没有能力做到看了一遍两遍就能做出像样的评论来,就我已经读过的三分之二以上的金庸小说来说,我认为,金庸小说所包含的历史的、社会的内容太广泛了,也就是说,金庸小说所包含的学问太广泛了,没有一定的历史的、社会的知识,不认真地当作学问来读他的书,当作学问来评论他的书,仅仅从传奇性、强烈的故事情节性来读他的书和评论他的书,恐怕是很难中肯的。或者,企图简单地搬用几条文艺学的理论来评论他的书,合乎条文的就认为好,不合条文的就不好,那也很难对金庸的小说做出中肯的评论。我自己既没有做到用做学问的态度来读他的书,自然也就做不到用做学问的态度来评论他的书了。
但是,我先说点读后的印象,当然也是可以的。因为印象有深有浅,它不算学问,出错了也无关紧要。
我认为:第一,金庸小说所包含的历史的、社会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当代的侠义小说作家中,是极为突出、极为罕见的。当然,他的作品并不是历史小说,而是侠义小说。其故事情节和人物主要是虚构的,即使有些确实是历史人物,但他也并不是按照正史的传记资料亦步亦趋地来写的,而是重新虚构创造的。但是尽管如此,他的小说仍然涉及历史和涉及广泛的社会。一位小说家具备如此丰富的历史、社会知识,而且文章如行云流水,情节似千寻铁链,环环相扣,不可断绝,而且不掉书袋,不弄玄虚,平平叙来,而语语引入,不可或已,这已是十分难得的了。何况他十多年来,所写小说之富,实在惊人,这在中国古今小说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见的。而这许多小说,虽然故事有的有连续性,但却无一雷同,无一复笔,这需要何等大的学问,何等大的才气,何等大的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学的修养!把他的小说加在一起看看,难道不感到是一个奇迹式的现实吗?难道不感到这许多卷帙,是一座艺术的丰碑吗?!
第二,金庸小说所涉及的思想,可以说是诸子百家、九流三教,几乎包罗一切,而在文学方面,则诗、词、歌、赋、对联、谜语、小曲应有尽有,而且都十分妥帖得体,毫无勉强做作或捉襟见肘之感,相反却使人感到游刃有余、长才未尽。然而其中最重要之一点,我感到他书中贯穿始终的思想,是一种浩然正气,是强烈的正义感和是非感!作为侠义小说,当然离不开侠和义,但是,他不是旧式的江湖帮会之间的恩恩怨怨,或者个人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不是忠臣义士、清官廉吏与奸党邪恶之间的矛盾斗争,我感到他的小说所要表达的主要的思想,即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远远高出以上这些旧式的侠义小说所习惯于表达的思想。读他的小说,常常使人感到他笔下的一些英雄人物,具有一种豪气干云、一往直前的气概,他给我以激励,给人以一种巨人的力量,一种要竭尽全力去为正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精神;并且,他笔下的人物,也使人感到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
第三,从艺术上来看,金庸所创造的一些人物,就其主要者来说,并不乏有血有肉的成功的形象,例如萧峰、陈家洛、文泰来、霍青桐、郭靖、黄蓉等这些艺术形象,都是令人难忘的,具有很强的感人力量的,有谁读过这几部小说而不被这些艺术形象感动的吗?我看,对这些艺术形象竟会无动于衷的读者,恐怕即使有也毕竟是极少数。当然,就金庸所创造的全部小说人物来说,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的,绝不止上面所提到的几个,这里只是略举一二而已。一个小说家,能够留下若干个艺术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不会忘记,能够在小说艺术形象的人物画廊里占有几席位置,这就是十分难得的了,这就是一个小说家成功的标志。
第四,我特别感到印象深刻的是金庸小说的文学性,它与一般旧式的和时行的侠义小说有显著的不同,它不仅是小说的语言雅洁、文学性高、行文流畅婉转,也不仅是有诗有词,而且都不是凑数之作,而是相当耐读的,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时时展现出一种诗的境界,一种特别美好的境界。用习惯的话来说,就是有各种各样的意境,读后,令人犹如身临其境,感到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一种令人陶醉的美感。这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文学素质,而不是仅仅如一般侠义小说以情节的紧张给人以吸引力。尤其应该指出的是金庸小说场面之阔大,意境之奇丽,是远远超越于以往的同类小说的。特别是金庸极善于写一个个大场面的斗争。如《书剑恩仇录》中写铁胆庄、写劫狱、写游湖、写霍青桐破敌等场面,《天龙八部》中写萧峰大战聚贤庄等的场面,都是惊心动魄、虎虎有生气的。我们读《水浒传》至闹江州,已经感到文章花团锦簇、热闹非凡,而又井然有序,好看极了;我读金庸小说中的许多大的斗争场面,时时感到作者的笔下虽然在驱遣着千军万马,但却运笔如椽,井井有条,文不让古人。
第五,金庸小说情节的柳暗花明,绝处逢生,或天外奇峰飞来,这种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往往随处可见。在未往下读时,已觉山穷水尽,再往下读后,又觉路转峰回,情随景移。合情合理。正是由于这些,常常令人手不能释卷,总让你要一看究竟。这一点,可以说金庸的小说大大发展了侠义小说的传奇性。传奇性,这本来是侠义小说本身应有的不可或缺的特点,如侠义小说而不带某种传奇性,反倒会令人不满足,甚或失去其特色。问题是在于这种奇峰天外飞来之笔的可信程度,前后情节连接的合理程度,也就是传奇性与可信性的一致,从这一点来说,金庸小说,常常又使你感到奇而不奇,甚至读而忘记其奇。
当然,我并不是说,金庸小说里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的、可能的而不是超现实的、想象的、虚幻的。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说,他的小说,从情节的发展来讲,虽然奇峰突起,意外之至,但却又使你感到来去自如,合情合理,并非信笔乱写,因此他能令人身临其境而忘记其奇。 有的朋友对我说,金庸小说,好则好矣,只是太奇太怪,荒诞不经。有一些赞者有这样的意见,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并没有必要强求一致。问题是对这类小说的要求,应与《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区别开来,就说是《红楼梦》吧,也还有太虚幻境之类的描写。侠义小说之有一定程度的或较大程度的超现实性或幻想式的神奇性,我认为是可以的,我们不能用评价现实主义小说的眼光去评价侠义小说。
以上这几点或者可以算我读金庸小说的一点简单的概括吧。当然,这样的概括,必有很多的疏漏,何况我临文之际,又无时间再稍稍检读,只能凭印象,因此,我并不敢希望自己的意见条条都对,充其量,只希望我的主要的意见,不要违背广大读者的共同感受,这就已经算是我的奢望了。——我相信我的这一点希望是实际的。
不过,我倒想说说我读金庸小说的一点点粗浅的体会:尽管金庸小说写得那么富于传奇性,带有较为浓厚的神奇色彩,但我在读他的小说时,第一步当然是进入小说的情节,为他的小说情节所紧紧吸引,甚或常常担心小说中某些人物的命运,被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所感染。在经过了这一步后,在已经熟悉了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作者所抒发的基本的思想以后,第二步我就常常试从这些人物、故事情节中跳出来,所谓“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筌”,换一个角度,从人生的哲理、从历史的哲理、从生活的哲理来咀嚼其意味。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金庸的小说,当然更是“满纸荒唐言”了,那么,究竟“其中味”是什么呢?难道不可以深长思之吗?我前面说过,他在小说里贯穿的那种浩然正气,那种强烈的正义感、是非感,那些英雄人物的磅礴的豪气,那种民族感、爱国心,不正是通过这些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传播给读者的吗?但是,我感到我所感受到的,还只是小说的思想、感情的部分内容,这是容易被我们感受到的内容,而金庸小说的思想内涵,我感到还有更值得探索的东西在,需要我们做认真的努力。而这,我当然不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讲的,而是指小说的积极意义。
文艺作品的社会作用当然是极为复杂的,如果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其社会效果只能起好的作用,那未免把复杂的事物看得简单化了。事实上,世界上恐怕从来就没有只起单纯作用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当然如果作品主要的方面是积极的,那么,其所起的积极作用也会超过其消极作用,因此对于作家来说,我们希望他们多创作出好的作品来。但是,我们绝不应该要求作者的作品只能起单一的好作用,这是作者所无力能做到的,就是施耐庵、罗贯中、曹雪芹,或者王实甫、关汉卿、汤显祖,他们都不能保证他们的作品只起好的单一的作用,因为作品的社会作用问题,作品本身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有读作品的人的动机、目的和他的文化素养等因素在,而这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一面。
金庸的小说所反映的历史生活面、社会生活面如此之广阔,在他的作品里,各色各样的人物都有,而且也确实不乏穷凶极恶之人,因为他所要写的是社会。而社会是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由此,他的小说所起的作用,当然也不是单一的。所以我赞成应该对他的小说做认真的研究,很好地来分析他的作品,引导人们来理解他的小说的积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前些时候,看到一篇文章,提倡要研究金庸的小说,而且他称关于研究金庸小说的学问,叫作“金学”。我想这位朋友的见解,是有道理的,不应该仅仅把它作为谈资。

zhegufei 发表于 2021-08-24 08:04

红学家本身就是一个笑话。成天瞎琢磨曹雪芹的身世,不知道有什么意义。 金庸的小说呢,太脸谱化,和京剧也差不多,无非就是吃药练功,报仇雪恨。
m
mimikiki
金庸全套,古龙基本也都看全了,梁羽生温瑞安看过几部经典的,后来的黄易就看了他最火的两本,很多书名说不上只是年代久远记不清了,我说你胡说八道的是指你讲的“梁的名气在香港一直远在金庸之上”,读武侠的基本上都看果金庸古龙,看梁羽生和温瑞安的都不多。
fodarea 发表于 2021-08-24 16:38

我看过,包括但不限于,金庸,古龙,梁羽生,萧逸,温瑞安,卧龙生,陈青云,柳残阳。。。 最喜欢金庸,其次梁羽生,第三萧逸。。 我是从小听三侠五义,白眉大侠和隋唐演义长大的。。
l
luckyhm
梁羽生写的过于传统了,正经了,可读性比起金庸的小说就差多了。我觉得冯的评论很准确的的。金庸的小说让我对武侠小说的印象大大改观。
meat1234 发表于 2021-08-24 17:26

梁羽生的书太过于传统,文笔谋篇布局能力都不如金庸,可读性不高。
C
CleverBeaver
小浣熊走了,你好像消停了不少。
张爱玲小说,入门不太容易;高中生不太容易体会其中之妙。
zhegufei 发表于 2021-08-24 12:59

呵呵了
你就不能少卖弄一下?
y
yamasaki27
梁羽生的書我每一套看完的 都是看個開頭 後面看不下去 包括白髮魔女 7劍 唯一看完的是雲海玉弓緣
y
yamasaki27
書劍恩仇錄也是唯一不會看第二遍的
m
mimikiki
梁羽生的書我每一套看完的 都是看個開頭 後面看不下去 包括白髮魔女 7劍 唯一看完的是雲海玉弓緣
yamasaki27 发表于 2021-08-25 01:02

我非常喜欢云海玉弓缘,喜欢厉胜男。。
q
quyunyun1983
回复 46楼ChristinaW的帖子
在我的记忆里张丹枫就是个高大全的传统大侠形象,长得帅,有钱,气度非凡,三观特别正,武力值天花板,找个老婆也是武林第一美女,还活了九十多岁,……就是样样都好,简直挑不出啥毛病……但是很难让人共情
c
cafe1123
小浣熊走了,你好像消停了不少。
张爱玲小说,入门不太容易;高中生不太容易体会其中之妙。
zhegufei 发表于 2021-08-24 12:59

也许是她打了疫苗,种了芯片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