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社论:重建更好美国不能止于万亿基建(图)

c
comefory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侨报8月12日社论】经过数月博弈,联邦国会参议院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了1.2万亿美元基建法案,这些资金将被用于道路、桥梁、公交、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拜登强调,这项立法将会实现其“重建更好美国”(Build Back Better)的计划。不过法案最终命运走向仍有待众议院裁决,但参议院两党展现的罕见团结,足以让不少人感到欣慰。

纽约东区通道工程资料图
100多年前清末洋务大臣李鸿章访问美国时,曾被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和四通八达的道路震惊了。历史上的美国一度是不折不扣的“基建狂魔”。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纽约帝国大厦从动工到竣工仅用时410天;仅耗时几十年美国铁路里程便高居世界第一;被誉为世界桥梁的巴拿马运河是由美国施工完成……进入20世纪,伴随罗斯福推出“3R新政”、艾森豪威尔出台《联邦援助公路法案》、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美国公路、铁路、水坝、桥梁、网络、管道、港口、机场等基建再度迎来投资高潮。
近几十年来,美国基建行业却踩下了刹车,普遍呈现出损耗严重、老旧破败、年久失修的状态。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便曾吐槽行驶在纽约马路上“太颠”。全美基建也被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连续打了多年的“D”(意味着严重恶化,隐藏很大风险)。
民众为此要承受诸多不便以及安全风险。每逢大风大雨或极寒天气,供电、供水、供气系统经常失灵;密歇根州、内布拉斯加州等地高龄水坝近年接连崩溃或坍塌……这无不折射出美国在基建领域的“欠账”。更让人担忧的是,老化的基础设施正成为夺命元凶。2021年美国极寒天气导致的得州等地发电、供水、供电系统瘫痪,几十人因此丧命。基建落伍也削弱了美国国际竞争力,甚至成为了吸引“制造业回流”的绊脚石之一。
从小布什到奥巴马再到特朗普,这几位总统都想在改变基建现状上有所作为,但最终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究其原委,一是频繁卷入对外战事、过度介入国际事务、过多关注大国博弈导致美国国库“余额不足”;二是民主共和两党在对基建领域砸钱上分歧明显,导致基建法案要么难产,要么无法落实。奥巴马任内曾宣布要在加州、佛州、俄州等地修建高铁,但党政纷争让他雄心勃勃的高铁计划泡汤。
不过,这次基建法案在参议院成功闯关实属难得,这不仅象征着两党开始关注国内问题,也意味着两党展现出了务实合作姿态。美国国内的烦恼远不止基建设施的陈旧老化。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贫富悬殊加大、阶层对立加剧、种族分裂严重、就业压力增大,一场百年大疫在冲击美国经济之时,也让以上“病症”再度恶化。民粹主义加速抬头、数千示威者冲击国会山……美国社会公共安全也遭受着严峻挑战。疫情经过短暂缓和后近日再度反弹,日均确诊病例已多达11万例,创下半年来新高。如果不能及时阻止病毒反扑,恶化的“美国病”将成为国家无法承受之痛。
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中写道,美国当前所经历的困难是军费负担过于沉重,这些困难过去曾困扰过菲利普二世的西班牙、尼古拉二世的沙俄、希特勒的德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近期也发文称,战后以来美国遇事总怪别人、轻于责己,助长本土主义和仇外心理,导致更大军事支出,偏离了本应该做的事。
“重建更好美国”不能止于万亿基建。期待两党以基建法案为契机,凝聚共识化解纷争,调动资源聚焦国内问题,成就一个“更好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