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最喜欢的聊斋“女鬼画”,放大5倍后看她在干什么?网友:不敢细看(图)

T
Timllned
楼主 (北美华人网)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历史上所有的鬼怪故事都反应的是人心,也是作者的一句警示良言。

明清两代小说话本兴盛,明朝冯梦龙写了一本《警世通言》,清朝蒲松龄写了一本《聊斋志异》。
明清两代,科举制尤其腐败,即便步入官场也难以看到一条光明大道,这也催生了一大批读书人弃官回乡,在这黑暗时代,小说家收集鬼怪故事,抨击封建礼教。冯梦龙鬼怪故事很少,最为著名的还是《白蛇传》。冯梦龙的白蛇传,跟后世的爱情故事完全不一样,大致故事是这样的:
修炼一千年的白蛇化作美丽女子下山,偶遇药店主管许宣,白蛇见他英俊潇洒,就上前搭话,白蛇邀请许宣一同回家缠绵,许宣在白蛇家中住了七天,全身都散发腥臭,精神十分憔悴。

许宣感觉不对劲,就上了金山寺,跟法海讨要了钵盂,回家后照出了白蛇真身,并求法海将其镇压在雷峰塔下。冯梦龙写这个故事的宗旨,是告诉人们不要沉迷美色,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都是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多以人心为主,妖魔鬼怪很少,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完完全全是人和妖之间的故事。科举制到了清代,对汉人的压迫更加严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是以读书人为主角,比如女鬼聂小倩和穷苦书生宁采臣。

聂小倩和天山童姥就是科举路上的难关,宁采臣不惧鬼怪也要上京赶考。不仅如此,还感化了聂小倩,两人结婚后,生了三个儿子,宁采臣也考中的进士,后来又纳了小妾。
可以说,蒲松龄写得并不是爱情故事,而是黑暗的科举制。宁采臣作为一个读书人,为了荣华富贵,不惜跟鬼斗、跟鬼结婚,最终高中,这到底是人和妖之间的传奇爱情,还是封建制度的悲哀?蒲松龄出生在书香世家,他跟宁采臣一样,想要通过科举入仕,19岁他就考中的秀才,在诸多考试中皆为第一名,但在乡试考举人时,一再落榜。若能考中举人,等于一只脚跨入了官场,即便以后没有大成就,也能补一个一官半职。

然而蒲松龄屡次落榜,46岁补为廪膳生,72岁补为贡生。贡生也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一旦被选为贡生,就说明朝廷看中了你的才能,日后也有机会直接将贡生推荐给皇帝。蒲松龄终其一生,都没有考中举人,也没能被推荐给皇帝,平日里就靠着收取微博的田租、教书和做幕僚维持基本生活。蒲松龄失意官场,又喜欢民间鬼怪故事,于是写下了《聊斋志异》。

此书面世之后,引起人们极大的追捧,哪怕到了晚清,依旧是炙手可热的读本。
1894年,慈禧60大寿在即,各地官员都在筹集贺礼。其中一个官员就让画师画了一整套《聊斋图说》,全本共725幅,虽然比不上电影,但也是连环画,在当时算是宝贝了。这套《聊斋图说》最终成了慈禧的意外之喜,爱不释手,每天睡觉前都会翻一翻。

这是其中一副《窥窗见鬼图》,讲的同样也是一个读书人太原王生,他科举归来时,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这个女子身世可怜,孤苦伶仃,王生就将她带回了家,纳为小妾。
王生每天都跟女子生活在一起,妻子见他面色憔悴,就让他多注意身体。妻子外出时,遇到了一个道士,道士跟她说:“你丈夫带回来的是一个恶鬼”。
妻子十分担心丈夫,就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生,他自然不信,于是就悄悄捅破窗户——结果,他看到了一个恶鬼脱下了美丽女子的皮囊——将这幅图放大5倍看,能够看到恶鬼在给皮囊化妆。
《窥窗见鬼图》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看人不能光看外表,因为你永远不知道皮囊下的到底是美女,还是恶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