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君臣之礼问题 1.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明确地说过他经过老师指点后要给载沣行家礼,可见当时皇帝需要尊重生父的,而且古代以孝治天下。再者梁时泰为什么标注 seventh prince with younger son?相册一共60张照片,59张没标错,就这一张标错了太没有道理了。服装,年龄都没问题。外国人描写的光绪的形象都是大眼睛,大头,瘦弱,个子不高,下嘴唇前凸,有的甚至描写了他嘴巴张开并向左微倾,牙齿不齐等。这个少年你放大看一下,他的嘴巴也是微微张开的,有一点向左倾斜。并且醇亲王的嘴巴也是张开的,父子俩很像。 光绪生父生母合影 如果因为不符合君臣之礼就否定太武断了,总会受当时的情况影响的。况且当时醇亲王病的很严重,慈禧光绪一块去看望了四五次,光绪单独去看望了4次,如果醇亲王想在临终之前留下一张照片作为纪念呢。光绪尊重一下父亲让病重的父亲坐着也未尝不可。 同一时间醇亲王还和其他两个儿子拍了合照。这两张照片醇亲王的衣服都是一样的。注意坐着的小孩发型头上有两个啾啾,站着的小孩前面头发已经剃了,开始就辫子了。所以站着的比坐着的年龄要大。下面的对比图,很明显看出来坐着的胖一点的是1885年的载洵。所以站着的只能是1883年的载沣,而载涛1887年还在襁褓中。所以上面疑似光绪的少年绝不可能是载沣。
2. 而且这张疑似光绪的照片排序在相册里特别靠前,皇帝出生地方的照片后面就是这张合照。相册中,第1张是醇亲王本人照片,第2张府邸大门,第3张堂屋正门,第4张堂屋里醇亲王的宝座,第5张第6张供养神仙的屋,第7张就是皇帝出生的地方,第8张就是这张合影,9-24张介绍风景,25张醇亲王本人,醇亲王的二个儿子合影在第47张。可见这张照片少年的身份不同凡响,排在两个儿子之前那么多。 清史专家一直没有明确确认这是光绪的照片,也是因为君臣之礼问题。我一直认为这都是可以人为控制的,需要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不能一竿子打死。我已经把他当成光绪本人真实照片了,况且不止我一个人认为。这张照片是有争议的 关于身高不符合的疑问:据1980年测量,尸骨的长度为1.64米,光绪生前可能是1.67或1.68米左右。上面的文章外国人说光绪身高五英尺四英寸也就是1.62,德龄说他五英尺七英寸是1.7。可见光绪并不高 关于标注younger son 的问题,有人提出younger son更年轻的儿子,也就是次子,所以不可能是光绪。其实光绪的确是次子,奕譞有七子。第一个载瀚两岁,第二个光绪,第三个未命名,第四个载洸五岁,第五个载沣,第六个载洵,第七个载涛。古代就算孩子没活到成年也是要排次序的,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称载涛为七叔。就拿奕譞来说,道光有九个儿子,二儿子1岁,三儿子没到1岁,奕譞是第7个儿子,大家都叫他七王而不是五王爷。相册里标注的也是七王爷。 梁时泰拍摄的醇亲王府照片,这个相册现在被收藏在美国了。
奕譞其他儿子,载沣1883年出生,载洵1885年出生,载涛1887年出生。时间扩大到奕譞1891年去世,此时载沣8岁,载洵6岁,载涛4岁。这个少年怎么也不像是8岁的人。
1901年,18岁的载沣去德国的照片。根本不像上面的少年。
少年穿的是团龙图案衣服,这个只有皇族能穿。这个少年太像奕譞了,要么是奕譞亲生儿子,要么是奕譞兄弟姐妹的儿子,奕譞生母乌雅氏生了仨儿子一个女儿,只有奕譞有后代。
而且1887年醇亲王奕譞生病了,光绪多次单独看望奕譞。光绪孝顺强迫让生父坐下拍照不是没有可能,况且这是私人照片慈禧如何知道。
再说梁时泰标注七王爷和他年轻的儿子,他吃饱了撑的平白无故写这句话,相册里其他标注都没错,为什么单单这张照片错了?梁时泰186几年就给李鸿章拍过照片,他是李鸿章引荐给醇亲王的。梁时泰拍摄了大量官员照片,包括左宗棠,李鸿章,大量海军官员的照片,所以我认为他不可能瞎标注。
这个少年的一个耳朵往外翻,光绪画像也一样。
外国人描写的光绪,看看是否符合少年的形象?
1.他的形象是文雅而精致的,他的头部很大,前额发育得非常饱满(尽管有部分被冠帽遮去了),他的脸型是长圆形的,下颌刻削而前凸,在弓形的双眉下,他的一双大而悲伤的眸子中充满了智慧之光。他的嘴唇薄而敏利,经常是张开的并向左微倾。
2.美国女画师清宫回忆录写的光绪长相。这个女画家在皇宫待了大半年给慈禧画像。
从外表上看,他生得精巧而文雅,身高不超过五英尺四英寸。他的头型发育得非常好,显得十分睿智,高挑的眉毛下一双褐色的大眼睛,低垂着眼睑,一点也没有汉族人的特征。象大多数皇室成员那样,他的鼻梁很高——这是被称为“隆准”的高贵的面相,他生得大口薄唇,上唇较短,刻画出傲气的曲线,下唇微微突出,线条分明而刻削的颊腮,有力的下颌稍向前出,略高于前额。整个面部清矍瘦削,赋予他一种禁欲苦行者的气质。尽管他的身体显得单薄脆弱,但显然在其中蕴藏着强大的力量。
3.英国公使夫人回忆光绪
光绪帝今年据说已经36岁了,不过在我看来,他那样子似乎连26岁也不到。光绪帝的眼睛非常漂亮,又黑又大,只是眼神始终透着忧郁。光绪帝的脸基本属于四方形的,额头突出,颧骨很低,脸上的表情非常和蔼。
4.德龄回忆光绪
我们谈得热烈的时候,有一位年轻人一直静静地站在不远处。过了一会儿,太后说:“现在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当今皇上吧,不过,你们应该称呼他为万岁爷,称呼我为老佛爷。” 皇上腼腆地和我们握了握手。他是一个身高约五英尺七英寸的年轻人,非常瘦弱,高高的额头,眼睛大而明亮,挺直的鼻梁,大大的嘴巴,唇红齿白,形象优雅,气质突出。我们在场的时候,他一直微笑着。但我能够感觉的到,他文雅有礼的微笑背后,总有种掩饰不住的忧郁。
5.1908年纽约时报发表的一位美国人见到光绪的情况
看到我们这群外交官时,他的精神羞怯,那呆滞的眼神此时此刻可能是由于鸦片或咖啡的作用而有了光泽。他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悲伤的、疲惫和带有些孩子气的笑容。当他咧开双唇时,嘴里露出的是参差不齐的长长的黄牙齿,两侧脸颊上都出现了深深的凹坑。他的表情并非缺乏同情心,不过更多表现出的是麻木不仁。从他的容貌上,我们看不到一点生趣。事实上,光绪皇帝给我的印象是:克制、冷漠、无趣、缺乏精力、疲惫不堪,整个人就像是半死不活的样子。我感觉到,在他面前经过的任何事情都引不起他丝毫兴趣。并且,他是否理解这个礼仪的含义也无关紧要。当然,我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也许大清国皇帝陛下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君主,有教养、博学,是一位睿智的学者。有可能我完全错了,但此时此刻,我不相信自己错了。他拥有的竟是这样一副表情,就好像生活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一种负担,这样的人必定在走下坡路。我是按照我所见到的真实情况,按照‘天子’留给我的深刻印象来描述光绪皇帝,而不是按照别人希望我如何如何来描述他。当然,我这样做也必须要有十足的胆量。
总结:头大,眼睛大,个子不高,瘦弱,嘴巴张开向左微倾,腼腆。
关于君臣之礼问题
1.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明确地说过他经过老师指点后要给载沣行家礼,可见当时皇帝需要尊重生父的,而且古代以孝治天下。再者梁时泰为什么标注 seventh prince with younger son?相册一共60张照片,59张没标错,就这一张标错了太没有道理了。服装,年龄都没问题。外国人描写的光绪的形象都是大眼睛,大头,瘦弱,个子不高,下嘴唇前凸,有的甚至描写了他嘴巴张开并向左微倾,牙齿不齐等。这个少年你放大看一下,他的嘴巴也是微微张开的,有一点向左倾斜。并且醇亲王的嘴巴也是张开的,父子俩很像。
光绪生父生母合影
如果因为不符合君臣之礼就否定太武断了,总会受当时的情况影响的。况且当时醇亲王病的很严重,慈禧光绪一块去看望了四五次,光绪单独去看望了4次,如果醇亲王想在临终之前留下一张照片作为纪念呢。光绪尊重一下父亲让病重的父亲坐着也未尝不可。
同一时间醇亲王还和其他两个儿子拍了合照。这两张照片醇亲王的衣服都是一样的。注意坐着的小孩发型头上有两个啾啾,站着的小孩前面头发已经剃了,开始就辫子了。所以站着的比坐着的年龄要大。下面的对比图,很明显看出来坐着的胖一点的是1885年的载洵。所以站着的只能是1883年的载沣,而载涛1887年还在襁褓中。所以上面疑似光绪的少年绝不可能是载沣。
2. 而且这张疑似光绪的照片排序在相册里特别靠前,皇帝出生地方的照片后面就是这张合照。相册中,第1张是醇亲王本人照片,第2张府邸大门,第3张堂屋正门,第4张堂屋里醇亲王的宝座,第5张第6张供养神仙的屋,第7张就是皇帝出生的地方,第8张就是这张合影,9-24张介绍风景,25张醇亲王本人,醇亲王的二个儿子合影在第47张。可见这张照片少年的身份不同凡响,排在两个儿子之前那么多。
清史专家一直没有明确确认这是光绪的照片,也是因为君臣之礼问题。我一直认为这都是可以人为控制的,需要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不能一竿子打死。我已经把他当成光绪本人真实照片了,况且不止我一个人认为。这张照片是有争议的
关于身高不符合的疑问:据1980年测量,尸骨的长度为1.64米,光绪生前可能是1.67或1.68米左右。上面的文章外国人说光绪身高五英尺四英寸也就是1.62,德龄说他五英尺七英寸是1.7。可见光绪并不高
关于标注younger son 的问题,有人提出younger son更年轻的儿子,也就是次子,所以不可能是光绪。其实光绪的确是次子,奕譞有七子。第一个载瀚两岁,第二个光绪,第三个未命名,第四个载洸五岁,第五个载沣,第六个载洵,第七个载涛。古代就算孩子没活到成年也是要排次序的,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称载涛为七叔。就拿奕譞来说,道光有九个儿子,二儿子1岁,三儿子没到1岁,奕譞是第7个儿子,大家都叫他七王而不是五王爷。相册里标注的也是七王爷。
梁时泰拍摄的醇亲王府照片,这个相册现在被收藏在美国了。
那是他爹
这是在醇亲王府照的,而且此时奕譞病了,光绪还哭了好几次(翁同龢都有记载)。作为儿子私下尊敬父亲一下也有可能,况且溥仪作为皇帝都要给载沣行礼,光绪为什么不行?
清朝的皇族很奇葩的,他们生怕小孩吃多,所以只给很少吃的,比如吃虾只给半个。好多皇子是生生饿死的。有时候宫女看着皇子们太可怜,偷偷给点吃的,不然都得饿死。
已经不是了 是他叔 已经被过继给咸丰了
不仅满人,中国到处外瓜裂枣居多,别想象成演员模样。
我说怎么清朝皇帝都很瘦呢,还以为是他们天生基因好呢。要说日本幕府好像也有这个习惯,就因为当年老乌龟德川家康多吃了两条小煎鱼就挂了,后世好像也是不许将军吃多。
部分是照片的问题吧,附上一张载涛照片,还行。
这小身子骨。。
涛贝勒作为光绪的弟弟,一直活到了七十年代,也算是传奇人物了
他唯一的照片是下轿子时的一张俯拍
很多日本人是这个长相。
所以清朝到现在真的蛮近的,共产党国民党都是当年的大清子民。好像毛泽东指示优待溥仪的时候还说过,我们当年都是叫他皇上的。估计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敬畏,比列宁那时候灭沙皇的门还是强一些。中共骨子里还是更偏民族主义一些,共产主义更多是手段。
长知识了,,还有这种事情
爹也得跪着自称臣子。
确实,溥仪自传好像讲过吃不饱的事情。
去查了一下,还真的是这样。。
溥仪说自己小时候最清晰的记忆就是整天挨饿,有次实在饿得不行了,把宫女喂鱼的馒头给偷吃了,结果被发现后挨了骂。。
皇帝活成这样,也真是奇葩了。。
溥仪肚子饿了,对于食物的渴望就越加强烈,后来,有一次各个王府给太后送来了礼物,被溥仪看见了,他就随手开了一个盒子,发现里面装着香喷喷的酱肘子。他拿起这个肘子就啃,旁边的太监们看见都惊呆了,赶紧把肘子从他手上抢下来。溥仪虽然顽强抵抗,但是,这个肘子最终还是被他们拿走了。
后来,溥仪回忆起来,他仍然感慨这是一个好香好香的酱肘子。
卡尔一世 Karl I. (Österreich-Ungarn)
卡尔一世,全名卡尔·弗朗茨·约瑟夫·路德维希·胡伯特·格奥尔格·玛利亚·冯·哈布斯堡-洛林是哈布斯堡王朝与奥匈帝国的末代皇帝。 作为奥地利皇帝,称卡尔一世;作为匈牙利国王,称查理四世;作为波希米亚国王,称卡雷尔三世。
: 1887 年 8 月 17 日,
溥仪的弟弟饿死了俩,平时偷鱼食鸡食吃
奥匈帝国 1867年-1918年
奥匈帝国 (德语:Österreich-Ungarn;匈牙利语: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两个主权国共同组成, 其创立的法理依据来自《1867年奥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解体。
威廉二世 (Wilhelm II.)
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阿尔贝特·冯·普鲁士,史称威廉二世,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1888年-1918年在位。
: 1859 年 1 月 27 日,
比一般的中国人已经好很多很多了!!
19 世纪欧洲人拍的中国普通人的照片, 更加触目惊心, 脏的不像样子.
已经过继了就不能 好比嫁了皇帝的妃子们,父母都得先跪拜了
那个时候的皇上是营养不良还是缺乏锻炼啊?
19 世纪的中国,
你觉得有健身房 和 奥运会吗?
1854年的伊丽莎白。
茜茜公主
伊丽莎白·阿马利亚·欧根妮,通称“奥匈帝国的伊丽莎白”或“奥地利的伊丽莎白”,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之妻子,即奥地利帝国皇后兼匈牙利王后以及波希米亚及克罗地亚王后,她的美貌和魅力征服了整个欧洲,被世人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皇后”。 伊丽莎白出生在巴伐利亚的一个贵族家庭,通常被家人与朋友昵称为茜茜。
: 1837 年 12 月 24 日, : 1898 年 9 月 10 日,
茜茜公主
伊丽莎白·阿马利亚·欧根妮,通称“奥匈帝国的伊丽莎白”或“奥地利的伊丽莎白”,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之妻子,即奥地利帝国皇后兼匈牙利王后以及波希米亚及克罗地亚王后,她的美貌和魅力征服了整个欧洲,被世人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皇后”。 伊丽莎白出生在巴伐利亚的一个贵族家庭,通常被家人与朋友昵称为茜茜。
: 1837 年 12 月 24 日, : 1898 年 9 月 10 日,
传说中满人很注重骑射啊,拉大弓可费力了。看来皇帝不勤政,基本素养没培养好
蒙古人更厉害.
11-12 世纪的蒙古人 把中国打的团团转.
你觉得蒙古人漂亮吗?
关之琳、胡因梦、周海媚、金焰都是满人
别这么说, 满族美女挺多的
好象没有吧
这种地区属于蒙古
蒙古地区 长的漂亮的很少
中国长的漂亮的地区 主要在 江南, 江淮之间,
这个地方 是中国唯一 比较接近一点点欧洲的地方
其他的中国, 气候都很极端极端, 特别是蒙古, 满洲等地方
古代 有哪一个中国人敢去啊??
宁愿判处死刑, 估计也没有一个中国人想去蒙古, 满州受苦啊, 那种气候太残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