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锅盖王婆买瓜说,我觉得我也是一生被童年治愈的娃。哈哈哈。 不过最近刚好看了一些文章和书,都在强调快乐不应该是追求的目标,happiness is a great by-product when you do other things right, but happiness is terrible as a pursuit on its own。 我觉得我自己除了感受到源源不断的,无条件的爱,很多正能量,爸妈也给了足够的试错机会,没有过度保护我,所以成年后过独立人生的各方面技能还够用,遇到什么难关都觉得在能力范围内。 爸妈对孩子的馈赠,Jordan Peterson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the most important job of the parents is to teach the child the skillset to be able to successfully cooperate with others。我妈从小都会跟我强调类似的意思,就是说我早晚都要出去的,她和爸爸的任务就是帮助我适应社会,宁可我在她眼前吃苦,要好过我成年离家后无法融入社会吃苦。这个里头涵盖的内容就很多了,学习习惯,思想方法,沟通能力,心理抗打击能力的锻炼,等等,这些方面真的很感谢爸妈。其实仔细想想Jordan Peterson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成年人所有的事情其实都建立在能否和他人形成双赢的合作关系,把事情办好(事业,交友,婚姻,都包进去了)。 otokorashii_onna 发表于 2021-08-06 13:41
这个不是非黑即白,我觉得 advice vs define,以及 known vs unknown 的差别。 简单的说,父母走过的路,显然是一条对自身成功的路。但肯定不是唯一的路,是不是适合其他人,是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是个 open ended question。 而单纯的自立还是分工,都很难绝对地讲。就好比公司里有善于 collaboration 的 full stack engineer,也有善于 dig deep 的 domain expert。人无完人。
顶锅盖王婆买瓜说,我觉得我也是一生被童年治愈的娃。哈哈哈。 不过最近刚好看了一些文章和书,都在强调快乐不应该是追求的目标,happiness is a great by-product when you do other things right, but happiness is terrible as a pursuit on its own。 我觉得我自己除了感受到源源不断的,无条件的爱,很多正能量,爸妈也给了足够的试错机会,没有过度保护我,所以成年后过独立人生的各方面技能还够用,遇到什么难关都觉得在能力范围内。 爸妈对孩子的馈赠,Jordan Peterson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the most important job of the parents is to teach the child the skillset to be able to successfully cooperate with others。我妈从小都会跟我强调类似的意思,就是说我早晚都要出去的,她和爸爸的任务就是帮助我适应社会,宁可我在她眼前吃苦,要好过我成年离家后无法融入社会吃苦。这个里头涵盖的内容就很多了,学习习惯,思想方法,沟通能力,心理抗打击能力的锻炼,等等,这些方面真的很感谢爸妈。其实仔细想想Jordan Peterson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成年人所有的事情其实都建立在能否和他人形成双赢的合作关系,把事情办好(事业,交友,婚姻,都包进去了)。 otokorashii_onna 发表于 2021-08-06 13:41
顶锅盖王婆买瓜说,我觉得我也是一生被童年治愈的娃。哈哈哈。 不过最近刚好看了一些文章和书,都在强调快乐不应该是追求的目标,happiness is a great by-product when you do other things right, but happiness is terrible as a pursuit on its own。 我觉得我自己除了感受到源源不断的,无条件的爱,很多正能量,爸妈也给了足够的试错机会,没有过度保护我,所以成年后过独立人生的各方面技能还够用,遇到什么难关都觉得在能力范围内。 爸妈对孩子的馈赠,Jordan Peterson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the most important job of the parents is to teach the child the skillset to be able to successfully cooperate with others。我妈从小都会跟我强调类似的意思,就是说我早晚都要出去的,她和爸爸的任务就是帮助我适应社会,宁可我在她眼前吃苦,要好过我成年离家后无法融入社会吃苦。这个里头涵盖的内容就很多了,学习习惯,思想方法,沟通能力,心理抗打击能力的锻炼,等等,这些方面真的很感谢爸妈。其实仔细想想Jordan Peterson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成年人所有的事情其实都建立在能否和他人形成双赢的合作关系,把事情办好(事业,交友,婚姻,都包进去了)。 otokorashii_onna 发表于 2021-08-06 13:41
“我妈从小都会跟我强调类似的意思,就是说我早晚都要出去的,她和爸爸的任务就是帮助我适应社会,宁可我在她眼前吃苦,要好过我成年离家后无法融入社会吃苦。” 你妈妈真是睿智,我爸妈做的正好相反。我从小在家都是宠着,每次外面吃瘪,跟人闹矛盾,永远都是别人的错。包括批评我的老师(我小时候很调皮,但这个老师确实有些苛责),我爸生气的说这个老师水平太差。 我读书很好,一路名校,读到博士。但高考即巅峰,到了大学时跟室友们处不来,每周末都早早回家了。博士毕业后出来工作,每个工作都人事不顺利,被人欺负。不是一个地方做了很久也不升职,就是跟同事处不来不开心辞职回家,四十出头就彻底不干了。好在少年时听家里人的话,嫁的老公非常能干,出得厅堂,下得厨房。这辈子外人看应该算过得很好,但没有成就感,有时会觉得自己loser,还抑郁过两次。 好处是跟父母兄弟非常亲近,对家人有绝对的信任,结婚很多年后都一直觉得我爸妈家才是我的家。跟外人有矛盾,也不会被打击自信心,by default, 就认为是别人的错误😓 可以说一辈子都被家里人shield from real world。
我小时候爸妈下放,很少回家,完全放养。作为“优秀的别人家娃”,每个老师都及其待见偏爱,从而带来一种自信,very long lasting, 这种很多年后还没消失。 另外,板上有个高楼讲小时候被爸妈打,shock到了,天方夜谭一般。我爸妈别说没打过,提高声音说都没说过一句,出国前在家我也没干过活儿。我妈是大美女,脾气非常火爆,居然没骂过我也是奇迹了LOL
啊,我才发现刚刚只说了一方面。
错误的过强的自我,就会造成你说的这种情况。的确给身边的人造成很大的伤害。恰恰很多的所谓领导型的人格就是这样。给国家和民族造成极大的危害。
请教养什么“很多小动物”?
这个我也不懂其实。但我觉得 define another person’s life 不一定是因为自我意识过强。
自我意识过强的,常常不在意别人。
我好像,至少有一段时间,就是serotonin level低。我是通过放下生活中的过多的焦虑来摆脱这个状态的。
这应该算是理解了生活而不是远离了生活吧。而这就是真正的修行啊。
我觉得很重要一点是孩子长大过程中有没有学会为自己负责任,供探讨
这个应该是贴近生活。
我觉得首先的问题:这个 “是不是负责” 是谁定义的?是父母还是社会?
可能我没明白“define another person’s life”的具体含义。是指过度的干预他人吗?
安慰一下!会好的!
不是简单的干预,是定义别人的人生成功失败、人生价值、meaning of life 等等等等。
初中,那时男女性别意识开始有比较强了吧?可能是彼此有点心思了吧?
能感知到你满满的爱心。我也是因为女儿而被唤醒,导致了自己的疗愈。
我后来曾经有段时间,在她家里她妈妈的眼皮底下,和她一起写作业。应该是有潜意识的好感吧。
而且也是她把腿搁在我椅子后面的横栏上,搞得我没法移动椅子或者晃椅子。
点赞点赞!
这是judgmental吗?我专门思考过,人为什么会judgmental?至少有一部分人(平常很不错很和善有爱心)是因为自己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而导致的反射性的自我保护。
又想了想,好像我理解得还是不到点子。我大概知道你说的了。好像虚荣,自负,自卑,很强的优越感,jusgmwntal,都沾上一点吧。
我不是很理解你的问题,我的想法是根据正常社会的定义(撇开一些极端状况不说,比如文革、母系社会),这个定义应该是很普世的,我想可能被大部分“正常”父母认可的吧,比如要自立、分内的工作要完成、与人交往要有信用、尽量不给别人带来麻烦等等、合作分工要fair,长大后能做到这些的孩子应该就不是被溺爱坏了。
说的不错
这个不是非黑即白,我觉得 advice vs define,以及 known vs unknown 的差别。
简单的说,父母走过的路,显然是一条对自身成功的路。但肯定不是唯一的路,是不是适合其他人,是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是个 open ended question。
而单纯的自立还是分工,都很难绝对地讲。就好比公司里有善于 collaboration 的 full stack engineer,也有善于 dig deep 的 domain expert。人无完人。
这不完全是 judgemental。这更多的是 respect unknowns 和 respect diversification。
就好比我是 judgemental 的内心个性,但我不会去 define another person's life。我也就 judgemental 一下的同时,认知所有的 judgemental 都不可能是 impartial 的,也不会是 universal 的。
人是有灵魂的,每个灵魂的初始设定不同。
看到这个,我想到了我PhD导师。(我是男生,他是老头。)他有两个办公室,我经常占用他不常用的一间,看书,做研究,睡觉。好多次我在里面睡着了,他推门而入,看到我在睡觉,就静悄悄的退出去。去和其他学生挤到一起。🤪
我们是属于相互欣赏的师生。我自己亲人长辈当中给的温暖都比不上我导师给的。
我感觉,这不就是无名嘛,意识或者潜意识层面的。
不过我这个 judgemental 的天性,但不去 define another person’s life,不排除有部分可能是被童年治愈的。
其实 being judgemental 本身也不完全都是错。数理竞赛解 non-routine problem 的时候,先猜测用 solution path A 的解题方向,而不是 solution B 的时候,本质上就是非常的 judgemental。
不过童年生活的另一面,是父母对我整体上算是宽容的 。。。 加上班花们跟我也太不一样了,虽然我都不确定她们解数学题是不是基本靠背诵古文 。但她们也有她们的优点不是,有的是短跑队,有的是艺术团乐队,等等等等 。。。 而且初中就长得美的学渣,怎么感觉日子过得跟学霸一样开心?! 。。。 所以我的 judgemental 的天性也就这样了,judgemental 完,那就好了 。。。 难道还能因为 judgemental 就不跟班花散步压马路了吗?
问题儿童甚至罪犯有两类,一类是童年缺爱变的冷血,另一类是没有基本的是非观和良知,容易受到诱惑而堕落
坏处是太天真,工作了后磕磕绊绊自己摸索。 有了孩子后发现孩子根本不会像自己小时候那么乖。
我有一样的经历 只是同款的不是妈妈而是爸爸。他已经去世了 但是我偶尔梦到他 梦里还是在挨打挨骂。
相似的何止是基因。最近发现娃的八字属性方面(反映出来是性格)也和我有惊人的类似。
我的父母是很普通的父母,他们也吵架,也会把怒火发泄到我身上,也骂过我,偶尔揍我,有了妹妹以后还忽略过我。但是他们也很爱我,非常爱我,我不觉得自己有童年阴影。之前我还对父母有点小怨念,自己生孩子了以后,父母飞过来跟我住了半年,掏心掏肺的对我和宝宝好,我的所谓小小怨念都不见了。现在觉得有这样的父母真的很幸福,世上最爱我的就是我的父母。父母非完人,只要你和你先生婚姻大体上和睦,正常的爱孩子,多和孩子quality time,孩子会有一个童年来治愈他/她的一生,不要担心。
“妈妈说考不上一本就二本,不行还有专科,又不是只有一条路,爸爸妈妈支持你”
太感动人了!我爸从小就给我压力。考了98分会责骂我为什么会犯错,不考100分。高中我一直是班上上第一,年级前五前十的。但从来没有感受到快乐和踏实。
羡慕这种 学习了 希望能给娃一个好的童年!
有没有在养育你女儿的过程中更恨你的父母了? 我就是那个更恨父母的人,没有孩子之前我体会不到,直到有了孩子,原来可以这样去爱一个人,她就是小小的我,我把所有的缺失都投射在她身上,也因此更恨生我的人,是怎么做到从小虐待我,侮辱我,嫌弃我的?导致我一生没法正常做人。
我的原生家庭还有大家庭都是没有什么爱,处处是算计。明明是家里的独子,大家庭的独孙。内心感受却如同侠客行中的狗杂种(石破天)一般。从小被爸爸各种体罚,一搞就常常两三个小时。没感受到过什么爱和亲近,只有各种压力和责怪。妈妈愚昧,无原则的妥协,压根也不懂爱。在各种矛盾冲突下,没有人在乎我的心情,没有人在乎我开心不开心。到三十岁的时候,对自己的情感认知极度匮乏。对于自己的感受,只知道开心和不开心这两个词。还有从高一开始就在琢磨自杀了。
大二开学前买火车票,出了一点点小差错。我爸就没完没了的纠缠售票处的工作人员。只因我替对方说了一句话,他就发了疯似的,狂叫着要和我断绝父子关系。
经常性的,被他打骂完全取决于他的心情。突然间会有一巴掌甩过来。被打了还不能哭,更加没有任何辩解的机会。那只会招致更多的责骂。我明明是他人眼中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为何要遭受这些苦?
P.S. 补充一下。被打的时候,不仅是不许哭,连身体本能的抽泣都不允许有。被如此对待的时候,身体在颤抖,灵魂有点要出窍的感觉。
mark,这个很好
上大学的时候,家里给钱不多。晚上肚子饿了,买不起夜宵,看其他同学大吃羊肉串,我也只有眼馋的份。平时一起玩的是家境不好的同学。
但回想起来,那期间我爸给他自己买电脑,股票里面输掉很多钱。攒了很多钱换置到市中心的大房子,这样他可以经常到市里去玩。他从手缝中省出一点,我的生活就能有点色彩。
一直以为自己在乎金钱。等真的有了一些钱之后,才明白自己压根不在乎钱的。之前那是被生活逼迫。
妈妈给我很多consistent的爱。她从来没有把情绪发泄在我身上。我从来没挨打过。最多让我坐在沙发上反省一下。
她也给我很多自由。从来不拿我和别人比较。鼓励我独立。我大学想自己去报道,她也接受。我想自己挑专业,她也支持。我大学毕业出国留学,她也很鼓励,绝对不会让我觉得父母在不远游。
这样的童年,让我很自信,从来不会羡慕嫉妒别人,在逆境中也还是觉得有信心。缺点是比较自以为是,不是太有同理心。
“我妈从小都会跟我强调类似的意思,就是说我早晚都要出去的,她和爸爸的任务就是帮助我适应社会,宁可我在她眼前吃苦,要好过我成年离家后无法融入社会吃苦。”
你妈妈真是睿智,我爸妈做的正好相反。我从小在家都是宠着,每次外面吃瘪,跟人闹矛盾,永远都是别人的错。包括批评我的老师(我小时候很调皮,但这个老师确实有些苛责),我爸生气的说这个老师水平太差。
我读书很好,一路名校,读到博士。但高考即巅峰,到了大学时跟室友们处不来,每周末都早早回家了。博士毕业后出来工作,每个工作都人事不顺利,被人欺负。不是一个地方做了很久也不升职,就是跟同事处不来不开心辞职回家,四十出头就彻底不干了。好在少年时听家里人的话,嫁的老公非常能干,出得厅堂,下得厨房。这辈子外人看应该算过得很好,但没有成就感,有时会觉得自己loser,还抑郁过两次。
好处是跟父母兄弟非常亲近,对家人有绝对的信任,结婚很多年后都一直觉得我爸妈家才是我的家。跟外人有矛盾,也不会被打击自信心,by default, 就认为是别人的错误😓 可以说一辈子都被家里人shield from real world。
另外,板上有个高楼讲小时候被爸妈打,shock到了,天方夜谭一般。我爸妈别说没打过,提高声音说都没说过一句,出国前在家我也没干过活儿。我妈是大美女,脾气非常火爆,居然没骂过我也是奇迹了LOL
可怜, 抱一抱。
选几本印象深刻的: (我看书看的有点杂,下面几本都是好到我看完了还买了多余的copy送别人或者推荐别人看)
School of life: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https://www.amazon.com/School-Life-Emotional-Education/dp/191289145X/ref=sr_1_4?dchild=1&keywords=school+of+life&qid=1628441952&sr=8-4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https://www.amazon.com/dp/B076NVFT5P/ref=dp-kindle-redirect?_encoding=UTF8&btkr=1
Jordan Peterson: 12 rules for life https://www.amazon.com/12-Rules-Life-Antidote-Chaos-ebook/dp/B01FPGY5T0/ref=sr_1_3?dchild=1&keywords=jordan+peterson&qid=1628441892&s=digital-text&sr=1-3
12 more rules for life https://www.amazon.com/gp/product/B08NP6881K?notRedirectToSDP=1&ref_=dbs_mng_calw_1&storeType=ebooks
还有前两天刚看的一篇Atlantic的旧文章 How to land your kid in therapy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1/07/how-to-land-your-kid-in-therapy/3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