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元朝对汉人到底有多好?为何灭亡时有些人宁死都不投降明朝呢?(图)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8月1日 0点41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t
tadyone
接近 4 年
楼主 (北美华人网)
01
在历经了“元亡明兴”的惨烈元末农民战争后,初建的明王朝境内,也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群体:元朝遗民。
元朝遗民的构成也十分奇特,其绝大多数人,都是当时的汉族儒生文士。
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的印象里,大元朝对待当时的儒生文士,可以说是颇多刻薄。
就以古代儒生们的上升通道科举制度来说。
科举在元朝,曾经被长期停废,后来虽然恢复了科举,但录取却极不公正,广大汉族儒生不但录取率低,且即使金榜题名,也在官场上被边缘化。
在“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的元朝官场规矩下,大量的要害职务被各级贵族及其子弟把持。
而在民间野史里,更流传着元代九儒十丐的说法...
但是,哪怕明朝开国后,众多元朝贵族重臣们都纷纷改换门庭,摇身变成明朝大臣时,反而是许多当年受尽元朝排挤的文人儒生们,依然保持着对元朝的死忠。
清代《元八百遗民诗咏》里,就记录了八百零五位元朝遗民,其中大多数都是文人儒生。
而且这些遗民对于元朝的忠诚度,真不是一般的高。
比如可以看看他们的作品,元末明初的诗人戴良,明朝立国后就归隐山林,写了一票怀念元朝的诗,那对元朝“衰年不自禁”的怀念,“安得愁中满意斟”的咏叹,几乎句句是泪。
元末进士蔡子英更是离乡背井,跑进茫茫大漠寻找北逃的北元皇室。
元末明初的大诗人郭钰,甚至做梦都盼着大元打回来,写诗哀叹“白发遗民真可哀,途穷尤望北兵来”…
虽然总的来说,元朝遗民的数量并不多,但他们对元王朝的怀念之情,也让后世多少人唏嘘不已。
好些人更疑惑“难道元朝对他们太好”?
而真实的原因,却不止一个。
02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这其中的很多元朝遗民,对于君臣大义的坚守。
虽然在整个元朝年间,文臣一直都被边缘化。
但元朝同时也是程朱理学的蓬勃发展期。
比如后半辈子甘愿隐居山林,还写了一堆怀念元朝名诗的戴良,他的恩师柳贯等人都是程朱理学大儒。
另一位恩师余阙更为元朝死节。
在这一类遗民心中,元朝就是他们心中的“正统朝廷”,当然要拼死捍卫。
另一个原因是,元朝对待文人儒士,虽然各种排挤打压,却也有好的一面。
首先是儒户制度,将儒生们单独编户,免除各种差役。
而且虽然元朝不重视科举,却也完善了儒家的祭祀典礼,更在各地广设学校,还大力鼓励私学与民间社学。
所以,元代的儒生虽然仕途黯淡,却也在这九十多年里,享受了不少好处,好些人也因此分外怀念元朝。
也正因如此,一直到明朝年间,还有不少文士写文感慨,怀念元朝年间税轻、宽仁的景象,叫好些历史票友有了“元朝统治还不错”的印象。
那么,遗民们怀念元朝,真的是因为“元朝对他们好”?
03
其实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利益问题。
最能代表这一原因的,就是明初文学家苏伯衡的《送楼生用章赴国学序》。
苏伯衡在文章里感慨说:元代的文人虽然仕途无望,但元朝待士却很宽仁,明初的文人呢?倒是做官的机会多,但入仕之后,就要接受朝廷严厉的苛查。
这,也恰是明初时很多遗民不愿入仕的原因。
但这样的哀叹,真能证明元朝好?
事实却恰恰相反,元朝的九十七年国祚里,高官职位往往被权贵垄断,甚至“省臣无一人通文墨者”,统治阶层成了一群酒囊饭袋,对贪污腐化也就极度纵容。
于是末期的元朝,也就以惊人的速度“腐”下去,在元朝做官也就成了件轻松的事儿,只要钱送得到位,有权在手尽管捞。
以元朝民谣的说法,就是“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都啼天哭地”,然后,就是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
这样的教训,自然让明初统治者高度警觉。
以明太祖朱元璋的话说,就是绝不能让明朝的吏治“蹈胡元之弊”。
于是从明朝立国起,就对官员采取了极度严苛的监察制度,新任地方官要按照《授职到任须知》和《责任条例》,一板一眼做事,差了一件就要问责,每三年一次的考核更高度严格。
贪污腐败更成为零容忍的事情,涉及六十贯钱就有生命危险,几桩洪武大案更动辄叫数万官员落马,不是杀头就是服苦役…
换句话说,元朝年间官场上的小事儿,放在明初时就成了有生命危险的大事儿。
于是在明初年间,就出现了许多拒绝出仕的元朝遗民。
这其中的原因,自然不止因为忠诚度。
04
更让不少遗民怀念元朝的,还有明初时的经济制度。
为什么很多遗民、文臣都在感慨元朝税轻?
因为元朝立国后,完整保留了江南地区的地主经济,那些江南大地主们享有各种特权,结果就是“大家收粟,岁至数百万斛,而小民皆无盖藏”。
这才有了元朝税轻的景象。
可税轻的背后,却是千千万万自耕农和佃农的苦难,他们承担着高额的赋税与差役,各地“民大病”。
正是这税轻的好日子,最终造成元朝崩溃。
这样的教训,也让明王朝警醒,于是明朝立国后,对于曾经享有特权的东南豪强地主,进行了极其严厉的限制和打压,同时明初自耕农和佃农的身份也有所提升,甚至元朝时常见的“地主以佃农代役”的现象。
到了明初也必须“出米一石,资其费用”。
鼓励垦荒的政策增加了自耕农的数量,也限制了大地主的特权。
这一切,也自然得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催生了不少遗民。
05
但是,从宏观角度看,这些被遗民们反复哀叹抨击的国策,确实动了不少遗民的利益,却造就了明初经济的起飞,开国一片残破的明朝,不到三十年时间,耕地就突破八百五十万顷,农业产值甩开宋元鼎盛时期两倍多,成为“宇内富庶”的洪武盛世。
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就此开始,而怀念故国的遗民们,虽然数量不多,却也成了这个历史时期,特殊的历史注脚。
参考资料: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展龙《明初江南遗民的政治生态与命运沉浮》、罗云丹《明初士人研究》、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王彧《元代文化政策研究》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在历经了“元亡明兴”的惨烈元末农民战争后,初建的明王朝境内,也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群体:元朝遗民。
元朝遗民的构成也十分奇特,其绝大多数人,都是当时的汉族儒生文士。
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的印象里,大元朝对待当时的儒生文士,可以说是颇多刻薄。
就以古代儒生们的上升通道科举制度来说。
科举在元朝,曾经被长期停废,后来虽然恢复了科举,但录取却极不公正,广大汉族儒生不但录取率低,且即使金榜题名,也在官场上被边缘化。
在“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的元朝官场规矩下,大量的要害职务被各级贵族及其子弟把持。
而在民间野史里,更流传着元代九儒十丐的说法...
但是,哪怕明朝开国后,众多元朝贵族重臣们都纷纷改换门庭,摇身变成明朝大臣时,反而是许多当年受尽元朝排挤的文人儒生们,依然保持着对元朝的死忠。
清代《元八百遗民诗咏》里,就记录了八百零五位元朝遗民,其中大多数都是文人儒生。
而且这些遗民对于元朝的忠诚度,真不是一般的高。
比如可以看看他们的作品,元末明初的诗人戴良,明朝立国后就归隐山林,写了一票怀念元朝的诗,那对元朝“衰年不自禁”的怀念,“安得愁中满意斟”的咏叹,几乎句句是泪。
元末进士蔡子英更是离乡背井,跑进茫茫大漠寻找北逃的北元皇室。
元末明初的大诗人郭钰,甚至做梦都盼着大元打回来,写诗哀叹“白发遗民真可哀,途穷尤望北兵来”…
虽然总的来说,元朝遗民的数量并不多,但他们对元王朝的怀念之情,也让后世多少人唏嘘不已。
好些人更疑惑“难道元朝对他们太好”?
而真实的原因,却不止一个。
02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这其中的很多元朝遗民,对于君臣大义的坚守。
虽然在整个元朝年间,文臣一直都被边缘化。
但元朝同时也是程朱理学的蓬勃发展期。
比如后半辈子甘愿隐居山林,还写了一堆怀念元朝名诗的戴良,他的恩师柳贯等人都是程朱理学大儒。
另一位恩师余阙更为元朝死节。
在这一类遗民心中,元朝就是他们心中的“正统朝廷”,当然要拼死捍卫。
另一个原因是,元朝对待文人儒士,虽然各种排挤打压,却也有好的一面。
首先是儒户制度,将儒生们单独编户,免除各种差役。
而且虽然元朝不重视科举,却也完善了儒家的祭祀典礼,更在各地广设学校,还大力鼓励私学与民间社学。
所以,元代的儒生虽然仕途黯淡,却也在这九十多年里,享受了不少好处,好些人也因此分外怀念元朝。
也正因如此,一直到明朝年间,还有不少文士写文感慨,怀念元朝年间税轻、宽仁的景象,叫好些历史票友有了“元朝统治还不错”的印象。
那么,遗民们怀念元朝,真的是因为“元朝对他们好”?
03
其实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利益问题。
最能代表这一原因的,就是明初文学家苏伯衡的《送楼生用章赴国学序》。
苏伯衡在文章里感慨说:元代的文人虽然仕途无望,但元朝待士却很宽仁,明初的文人呢?倒是做官的机会多,但入仕之后,就要接受朝廷严厉的苛查。
这,也恰是明初时很多遗民不愿入仕的原因。
但这样的哀叹,真能证明元朝好?
事实却恰恰相反,元朝的九十七年国祚里,高官职位往往被权贵垄断,甚至“省臣无一人通文墨者”,统治阶层成了一群酒囊饭袋,对贪污腐化也就极度纵容。
于是末期的元朝,也就以惊人的速度“腐”下去,在元朝做官也就成了件轻松的事儿,只要钱送得到位,有权在手尽管捞。
以元朝民谣的说法,就是“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都啼天哭地”,然后,就是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
这样的教训,自然让明初统治者高度警觉。
以明太祖朱元璋的话说,就是绝不能让明朝的吏治“蹈胡元之弊”。
于是从明朝立国起,就对官员采取了极度严苛的监察制度,新任地方官要按照《授职到任须知》和《责任条例》,一板一眼做事,差了一件就要问责,每三年一次的考核更高度严格。
贪污腐败更成为零容忍的事情,涉及六十贯钱就有生命危险,几桩洪武大案更动辄叫数万官员落马,不是杀头就是服苦役…
换句话说,元朝年间官场上的小事儿,放在明初时就成了有生命危险的大事儿。
于是在明初年间,就出现了许多拒绝出仕的元朝遗民。
这其中的原因,自然不止因为忠诚度。
04
更让不少遗民怀念元朝的,还有明初时的经济制度。
为什么很多遗民、文臣都在感慨元朝税轻?
因为元朝立国后,完整保留了江南地区的地主经济,那些江南大地主们享有各种特权,结果就是“大家收粟,岁至数百万斛,而小民皆无盖藏”。
这才有了元朝税轻的景象。
可税轻的背后,却是千千万万自耕农和佃农的苦难,他们承担着高额的赋税与差役,各地“民大病”。
正是这税轻的好日子,最终造成元朝崩溃。
这样的教训,也让明王朝警醒,于是明朝立国后,对于曾经享有特权的东南豪强地主,进行了极其严厉的限制和打压,同时明初自耕农和佃农的身份也有所提升,甚至元朝时常见的“地主以佃农代役”的现象。
到了明初也必须“出米一石,资其费用”。
鼓励垦荒的政策增加了自耕农的数量,也限制了大地主的特权。
这一切,也自然得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催生了不少遗民。
05
但是,从宏观角度看,这些被遗民们反复哀叹抨击的国策,确实动了不少遗民的利益,却造就了明初经济的起飞,开国一片残破的明朝,不到三十年时间,耕地就突破八百五十万顷,农业产值甩开宋元鼎盛时期两倍多,成为“宇内富庶”的洪武盛世。
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就此开始,而怀念故国的遗民们,虽然数量不多,却也成了这个历史时期,特殊的历史注脚。
参考资料: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展龙《明初江南遗民的政治生态与命运沉浮》、罗云丹《明初士人研究》、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王彧《元代文化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