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宣布,批准美国Biogen公司和日本Eisai公司联合研发的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aducanumab(商品名为Aduhelm)以加速审批渠道上市,这也是FDA时隔18年再次批准新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上市。
SEVIGNY ET AL., NATURE, 537, 50 (2016)但是,对于该药物的有效性研究,许多科学家都提出了质疑。FDA通过审批前的顾问团会议上,评估成员更是几乎一致给出了否认意见。这款新药究竟能否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曙光?
希望之药 2016年,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的一篇封面文章展示了两个五彩斑斓的“大脑”。这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接受一种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54周的脑部成像图,而这种药物正是当时还处在I期临床试验阶段的aducanumab。试验的结果显示,在接受每月1次、持续1年的aducanumab注射后,具有阿尔茨海默病前驱症状或轻度患病的患者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量降低,认知功能衰退也得到了延缓。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不可逆的进行性脑部功能障碍,多初发于65岁左右的老年人。患者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会逐渐下降,直至不能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任务,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据估计,仅在美国就有超过600万人患有此病。此前,FDA已批准几种药物用于不同程度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尽管这些药物的机理有所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局限在减轻或延缓症状、维持患者完成日常任务的能力等,而不能治愈疾病。
棕色部分为β-淀粉样蛋白。(图片来源: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NIH)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中沉积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原因。这种蛋白会在患者大脑的神经元周围聚集形成斑块,阻断神经元间的通讯、导致突触功能紊乱,并最终杀死神经元。这一机制被称作“淀粉样蛋白假说”(amyloid hypothesis)。许多基础研究表明,针对β-淀粉样蛋白的疗法可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不过在临床上还没有疗法能实现这一点。 在aducanumab之前,已经有多种针对β-淀粉样蛋白的药物“折戟”,其中不乏默沙东(Merck & Co.)、罗氏(Roche)等医药巨头的产品。而aducanumab自己的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Biogen和Eisai曾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招募超过3000名患者,开展了2项为期18个月的III期临床试验,代号分别为301和302。2019年3月,两家公司宣布终止这两项试验,原因是中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aducanumab并无疗效。但是在同年10月,Biogen突然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向FDA申请aducanumab的上市许可。 原来,在相比中期分析纳入更多受试者的数据之后,分析结果发生了反转:在302试验中,与安慰剂组相比,高用药剂量组的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降低了22%,表明患者的认知功能衰退得到显著延缓,达到了主要终点(primary endpoint)。不过在301试验中,高剂量组受试者的认知功能衰退状况甚至比安慰剂组稍严重一些。而FDA也基于302试验的结果,决定给出加速审批的决定。
一意孤行? 不过,FDA的做法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担忧,认为此举是对药物标准的一波极其危险的冲击。耶鲁医学院的Joseph Ross长期研究FDA的管理政策,他认为“FDA对该款新药的批准可能给它以及整个医疗系统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FDA还从来没有这类先例,在一种药物没有获得临床改善证据的条件下,就改变它的标准批准程序,直接变成“加速审批”。aducanumab算是开了先河,而FDA作出决定的判断标准,就是该药可能能减少β-淀粉蛋白沉积。 实际上,FDA的举动确实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就在去年12月,独立的顾问团就已经对aducanumab的数据进行了审阅评估。在当时的会议上,FDA和Biogen的负责人就拿302试验作为例子,提出有很强的证据表明aducanumab能够有效。 Biogen神经退行发育方向的首席科学家Samantha Budd Haeberlein表示,他们没有忽视301试验的负面结果,“在与FDA合作后,我们找到了301试验失败的原因。”他们提出,相比于301试验,302试验之所以能看到效果,是因为参与这批研究的受试获得了持续高剂量的药物。另外,301试验的患者出现急速认知衰退的数量要更多(301试验有18名,302试验只有13名)。如果将301试验中这部分患者设置为与302试验一样,那么在该组同样可以看到高剂量aducanumab带来的认知衰退症状改善。FDA神经科学办公室也同意这种说法,认为301试验的负面结果,不能否定302试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