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加见识到了红色贵族学校史家胡同小学

d
dingdingdddd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中国式教育,打了两个死结 原创 宋富贵 米宅 前天 1

1
从北京地铁五号线灯市口站出来,往北走一点就来到了史家胡同。
在北京数不清的胡同之中,史家胡同并不是一条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它既没有南锣锅巷的商业繁华,也没有烟袋斜街的烟火之气。
然而就是这样看似一条普普通通的胡同,每年却吸引着大批研究中国教育史,高校史的专家学者探访。
因为在这里,有一处影响中国百年教育的古迹——游美学务处。

1909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设立游美学务处,其职能就是选择培训准备公费留美的中国儿童。而这个游美学务处后改名清华学堂(后迁往北京西郊),而这个清华学堂,便是我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源头。

可以说,这个史家胡同就是清华大学的最早发源地。
不过,今天当你再去找这个“源头”的时候,估计很难发现。
因为,游美学务处原址已经改成了一所著名的小学——史家胡同小学。

2
在每个东城区“正黄旗”家长的心中,“史家小学”都是一个圣地般的存在。

其拥有的资源,是绝大多数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所不能相比的。


这所学校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观察小学”的牌子。

该校是班禅活佛、著名演员濮存昕等一众名人的小学母校。

七十年校庆,该校在人民大会堂举办。

该校某年庆祝六一,请来了姚明、林丹、谢杏芳以及郭德纲与孩子们共庆。

某年该校承办区教育运动会,请来了中国首个奥运会冠军许海峰过来开赛。

频繁的外事活动,贝克汉姆曾经给该校的校足球队做控球示范。


国家领导人参观已经成为日常,各国政要,从大小布什到奥巴马也都抱着史小的学生合过影。
而学生的课程安排中,也体现出真正素质教育的感觉。

有专门的厨艺/陶艺教室,书法,音乐,科技,美术教室,琴房,体育馆,游泳池,图书馆,科技馆,美术走廊,教学楼顶还有小操场。

孩子课程从三年级开始每两周有游泳课(全年开课,可以想象应该是恒温泳池),四年级开设乒乓球课,还有低年级的形体和书法(硬笔)课,到高年级就成了踢踏舞和毛笔课。

从一年级开始学英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一直有外教。

学校有一堆活动和各种课外班和组织,最有名的是乐团和舞蹈队,差不多每年都能在国际拿奖。

更不要说设施设备,专门教室这些硬件,就是这些负责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也是中国99%的小学,可望而不可即的。
当然,在这里上学也非富即贵,网上论坛上一位网友曾经问自称史小的老师,自己的孩子怎么能进入这家名校,史小的老师是这样总结的:

第一梯队是正厅局级以上子女;

第二梯队是部级国企央企总经理、副总以上级别子女,军队副军级以上子女;

第三梯队是国际友人或其他国际机构驻京高官的子女,比如著名美国桥水基金董事长达利欧曾经就把孩子送到史小读书;

第四梯队是外地财务自由者子女;

第五梯队是东城区教育系统教职员工子女;

当然,最后,也是最末一级就是为数不多的史小划片“正黄旗”。

说实话,写到这里,我真的理解了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那么多北京家长,疯了一样想让孩子进入史小。
第二,为什么史小的学区房那么贵,但是依旧那么多人趋之若鹜。
图:2018年数据,可能有所变化,另外一部分高价房被系统屏蔽掉了,所以实际房价会更高。
对于上史小,说实话对家长来讲,已经不是应试成绩或者分数的问题。
对于孩子,在这里,史小六年的经历,就是一种圈层,一种资本积累,一种上升的台阶。

3
在北京,像史家胡同那样的超级小学,并不是一家。
西城的实验二,海淀的中关村三小、朝阳区芳草地,差不多都有相似的实力。这一点,从这几个学校的所属的学区房价格,就可以清晰看出来。

北京市教育局曾经做过统计,该市大约有700万余套存量房,其中被人追捧的重点学区房大约60万套,而这四个区占着60万套的80%以上。
这些房子房龄比平均房龄一般要高27%,然而房价却比同地段的非重点学区房高31%。
再往下分析,即使是这四个北京教育强区,东西二城这种“前浪区”,对于海淀、朝阳这种“后浪区”,也是碾压式的优势。
就以最典型的教育指标——师生数配比来说(2014年数据)。


在小学阶段,西城区平均是1比15,东城区是1比13。

而以高校资源闻名全国的海淀,这个指标分别是1比21。

也就是说在海淀,一个老师平均要管20个以上的孩子,但是在东城区一个老师只要管13个孩子,老师多,孩子少,当然每个孩子受到关注就会更多。

然而就是整个金字塔顶端的东城,教育资源仍然是极为不平衡。
东城顶级小学师生比,可能只是普通菜小的三分之二到一半。
而这些顶级学校每个生源获得的财政经费支持,可能就是旁边接受外地打工子弟学校的二倍到三倍。
我们经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现实却是,所有的孩子根本就没有一条统一画出来的起跑线。
因为,在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基础教育史上,学校本身就没有一条统一起跑线。

4
当然,像史小这种超级名校,从来不是一年甚至十年炼成的。
这种重点名校传统,甚至可以追溯到建国前乃至延安时代的办学经历,在那时党就仿效苏共开始了分层和重点教育模式。
图:来自网上
譬如,当时成立条件较好的红色保育院(幼儿园)、以及重点确保的党政军机关小学、中学,并不是所有军民都可以进入,需要核查父母的干部身份和工作单位,有着严格的审批程序。根据父母级别不同,待遇差别很大,教不同层次孩子的教师补贴也有很大差别。
当然,这种只向领导开放的上层托儿所、中小学引发群众不满,1955年,中央决定取消各地干部子弟学校,面向全民招生。
然而,面向全民招生,并不是所有的学校一律一视同仁,而是要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重点学校。

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说——“首先集中较大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以便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抓住重点,带动一般,是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

196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有重点的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的通知》,则把这种办学理念变成了法律落地。通知明确要求,选定一批重点中小学,资金,人员,物资,给予最大程度的倾斜,务必快出人才。

1965年统计,当年作为最重点的北京各个部委所属学校学生数和员工数为6比1,北京重点学校该比例为17比1,,北京一般学校比例为23比1,一般大城市这一比例为29比1,而农村小学为35比1。

从此之后,重点学校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名词,而这种强者愈强的重点学校办学趋势在改开之后则更加强化。

5
文革结束后,快速恢复和发展经济成为中央工作的头号任务,快出人才的教育效率目标再次压倒了教育公平化的目标。
1977年,邓公做了一系列关于高考恢复和教育发展的谈话,而每一次谈话中都批示要建设重点学校,前前后后共14次。
比如,1977年,他就强调“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注意普及、又要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学校和重点大学。”
当然,这种既要,又要的目标,自然必须有个重点,而重点不言自明则是重点学校而不是撒胡椒面的普通学校。
后来,这种重点学校为中心的办学思想更加强化:

在1978年的教育部制定《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中,明确提出全国重点学校要形成小金字塔结构,由此形成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的四级“层层重点”的格局,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方面对于重点学校重点倾斜。

1982年,国家对13个省348所重点中学进行调查显示,其中重点中学中70%在大城市,其余98所在县镇,在农村的重点学校只有2%。另外13个省中,7个省的农村没有一所重点中学。
而其中重点中学都得到财政大力支持,每所重点中学所得资金几乎等于9所非重点中学设备费用的总和。
这种只抓重点,放任普通的办教育模式,一直持续到2000年以后。比如当年准备每个大城市验收一批示范性高中,其思路还是重点学校的思路,只不过把“重点学校”这个备受争议的名词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当然,这种重点学校的培养思路,造成了整个国家的教育僵化。
几年前,学者杨东平曾经对北京、苏州、宁波等10个城市调查显示,只占人口比例不到五分之一的优势阶层(公务员、企业高级和中级管理人员,技术中层)子女80%在重点中学就读,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底层人口子女却只能占20%的名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重点学校的办学思想,已经让整个社会流动趋向于板结。
优势者优势更加明显,弱势者弱势代代强化。
知识无法改变命运,反而是强化了这种“世袭罔替”的命运。

6
当然,在察觉问题之后,政府也在开始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于是,在重点名校倾斜政策之外,中国也开始了另一个教育新政——就近入学。
1986年4月,六届人大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学,使儿童能够就近入学”,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就近入学”概念。
但,这个“就近”,并非我们理解的“就近”,而是深深的烙下了当时时代烙印——单位办学。
在那个时候,城市办学的主要力量不是政府,而是单位。主要是孩子家长的单位以“企业办社会”的原则,建设自己的子弟学校,让职工的子女能够就近入学。
而那时候,单位力量的大小则成了决定学校质量的关键。
在河南省的洛阳市,几大著名工厂所办的学校,洛拖(拖拉机厂)一中,洛轴(轴承厂)一中等厂矿中学,教学质量甚至长时间优于洛阳市政府办的市属重点公立中学。
图:雄伟壮观的洛阳一拖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这也是一种“私立”,因为按照原则只有这个厂的职工子弟才能入学,社会学生即使学习再好,离家再近也是无缘这种学校。
当然,如果父母的单位太小,不具备办学条件,则又有一种“共建办学”的方法让单位采用。


一般来说,就是入学单位每年支付一笔费用给有学校的单位,现在看来等于买了一批学位给自己的子弟。

这笔钱一般来说不是职工掏,而是单位掏。三四十年前,承担子弟的上学义务,是父母单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这种“共建”一般还有两个前提,第一学校足够好,一般来说只有重点学校才有这种被“搭讪”的机会。
第二出钱单位足够富,几十万到百万的“共建费用”的确不是一般清水衙门或破落工厂能承担的起。
这种入学方式持续很长时间,直到近几年才算终结。
2014年,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废除共建入学机制,同时明确表示禁止以其他非房产的形式来获取入学资格。
可以说,直到2014年,北京作为中国教育最发达的城市才全面进
美酒醇香
我去, 西城实验二这么牛吗?刚报名还不知道能不能上啊!
l
longtai
我侄女,就是史家毕业的,非富非贵非赵家,平民一个,好像是考什么试进去的。
美酒醇香
我侄女,就是史家毕业的,非富非贵非赵家,平民一个,好像是考什么试进去的。
longtai 发表于 2021-06-24 18:14

小学入学考试啊?现在都免试入学公立义务教育的啊
f
frankingcn2
实验二上过两年搬家转去了海淀那个有名的小学,我上学那会儿真的也都家是附近的小盆友。
b
boopy
就是说内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不优良,见仁见智,但由来已久。
大衣被禁
我去, 西城实验二这么牛吗?刚报名还不知道能不能上啊!
美酒醇香 发表于 2021-06-24 18:13

你这是不打算小孩回来了吧。
美酒醇香
你这是不打算小孩回来了吧。
大衣被禁 发表于 2021-06-24 18:22

回来呀,在那边上学时间长了跟不上啊。
k
kingboo
外交部定点共建。 这也是北京特色了,小学出身都能拿出来说事
大衣被禁
回来呀,在那边上学时间长了跟不上啊。
美酒醇香 发表于 2021-06-24 18:26

你打算什么时候让孩子们回来啊?
美酒醇香
你打算什么时候让孩子们回来啊?
大衣被禁 发表于 2021-06-24 18:39

秋天什么时候方便回去接吧,暂定11月左右。你之前问过我啊。
黄老歇
C
Cybercat
厅局级在北京也能算上第一梯队?比副军级还高了两个梯队?
c
claraoaoa
我听说有人非要上景山小学,有史家小学的名额也不去,最后都鸡飞蛋打了,不知道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t
teddywhite
以前都是就近入学的,虽然也要考试但是你得先住那一片儿才有资格考。红贵子弟主要是上景山的,黑芝麻也有一些是因为前,后圆恩寺住了很多国家级领导人。史家外交部子弟比较多。芳草地是各个大使馆的国际学生。北大,清华附小是自己子弟为主,其他高校和中科院各所的子弟去中关村三小得比较多。
s
superplayer0304
唯有羡慕。。。如果给我家孩子一个史家胡同小学名额,立马回国
s
[email protected]
我老姨孩子 王府井胡同回迁户 但那的老师收礼都是LV 十年前吧
p
pangpang168
还真不知道这学校这么牛。亲姐家孩子在那儿读四年级。感觉也没文中说的那么邪乎呀。我家就是普通人家,还不是北京土著。
J
Jane66
这么牛
M
Milesbob1679
恶心!我母校,挺压抑的。总有人爹比你官大!美国最棒!
大衣被禁
秋天什么时候方便回去接吧,暂定11月左右。你之前问过我啊。
美酒醇香 发表于 2021-06-24 18:43

你报名的时候跟学校说了只上3个月吗?
a
alanbeil
厅局级在北京也能算上第一梯队?比副军级还高了两个梯队?
Cybercat 发表于 2021-06-24 18:49

小编大概以为厅局级高于省部级吧,这么弱智的错误也能犯,呵呵 副军级相当于地方的副省级,或是国务院里的副部级
c
chengbuyi
其实,以前来说,正厅能排进第一梯队的小学在北京怎么能算顶级 西城某老太太校长说过:我没和那7个人同桌吃过饭,但每个人分别吃过饭 只是行情变了而已 十多年前某国级领导孙子出国读小学,一大群人欢送。早就流行小学就送出国读了,北京这些学校已经入不了上层法眼了 金立群这样的副部级干部,十多年前1997年就送女儿从人大附到美国读horace mann了(那时金立群是财政部部长助理,严格来说是厅级干部,部级备选)
f
feifeiduan
就近招生是史家胡同和内务部街两个胡同里的小孩儿。然后关系单位塞点儿小孩儿。以前大家都愿意去是因为离二中近,考上的也多,然后是一六六,后几年又有了景山。
e
eriecase
外交部定点共建。 这也是北京特色了,小学出身都能拿出来说事
kingboo 发表于 2021-06-24 18:38

我朋友认识的外交部使馆人员回去好像都上的是芳草地?不在史家。
e
eriecase
其实,以前来说,正厅能排进第一梯队的小学在北京怎么能算顶级 西城某老太太校长说过:我没和那7个人同桌吃过饭,但每个人分别吃过饭 只是行情变了而已 十多年前某国级领导孙子出国读小学,一大群人欢送。早就流行小学就送出国读了,北京这些学校已经入不了上层法眼了 金立群这样的副部级干部,十多年前1997年就送女儿从人大附到美国读horace mann了(那时金立群是财政部部长助理,严格来说是厅级干部,部级备选)
chengbuyi 发表于 2021-06-25 00:55

Horace Mann是在德州那个么?
k
kardelsharpeye
艹!老子小学就是这张表里倒数第三的景泰小学,那时候东城崇文还没合并,叫李村小学。。 不过老子高中上了人大附,终于出了口气把这帮权贵二代碾压成渣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