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西洋人镜头里的上海穷人生活

s
sscdz
楼主 (北美华人网)
1917年,上海已初具远东第一大城市的气象。 这一年,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开张,沪南体育场落成,先施百货公司在南京路浙江路口正式开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与老闸桥石路(今福建路)之间开通了有轨电车。然而,在繁华的都市每一个角落,都有穷苦的人为了生计四处奔波。

缝穷的妇人 两个妇人坐在码头附近的马路边上,专门给这里的单身搬运工人缝补破衣服,赚取极少的一点钱。

手推车和大车 这是旧中国最传统的运输工具,即便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穷人还要依靠这种工具搬运货物养家糊口。
卖草鞋 历史上,鞋子一直是穷人的痛。 从原始社会起,草鞋一直被中国人穿到民国。有些人连穿草鞋都觉得奢侈,干脆打赤脚。
黄浦江上的渡船 一群男子正试图从一条船跨到另一条船上,他们是一群码头工人,靠肩挑手抬、卖力流汗的搬运工作维系生计。
江上舢板 黄浦江上的399号舢板。当年这种小舢板的主要功能是运送乘客过江,也因此被洋人称为“水上出租车”。
木材运输 将木条捆扎在一起,做成了一只木筏,直接摆渡到目的地。
船上人家 一群在黄浦江上的船民,船是他们的房子,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工具。
卖柿子的小商贩 一名戴着礼帽的男子守着两箩筐水果。街道上人来人往,却鲜有人问津。在他身后,是一辆喷着外国字的汽车,表明他是身处繁华的大都市街头。
小木匠 在一处木器作坊门前,堆放着一些新打制的木箱子。一个小孩子正在用手钻给箱子打孔。在当年的上海滩上,这些的小学徒小童工随处可见。
晾晒衣服 这是一家洗衣店晾晒衣服的场所,搭起的绳架上挂满了白色的衣服,白色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色。
抬衣服 两名少年正在合力抬着装满晒干衣服送往店铺里熨烫。尽管大箩筐里装的是衣物,重量也不会太轻。
街头姐弟 两个孩子站在街头,姐姐抚着弟弟的后脖颈似乎在安慰他。你可能想不到,这个套着围裙的小女孩已经开始在外面做工了。
独轮车 木头轮,很笨重,再加上两名成年男子坐在上面,其重量可想而知。
郊区农忙 一群农民正在通过摔打豌豆秧的方式脱粒。扎着独辫子、着肥大的上衣的小姑娘穿,站在忙碌的大人旁边,随时等待被安排干活。
豌豆查看者 戴着礼帽的洋人正在查看豌豆的成色,他大概是一名从事农产品交易的商人。
转自:风吹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