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钊在该校肄业六年,均系自费。我家贫,只有薄田数十亩,学费所需,皆赖内人辛苦经营,典当挪借,始得勉强卒业。”
"现在,我的工作很忙,今后再也没有空闲的时间照顾家庭了,你应当坚强起来,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生活颠沛流离而焦急,应当振作起精神抚养和教育子女。我这次出国说不定什么时候回来。钟华的死确使我很伤心,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闲心想念她了。我已经为她写了一首长诗,作为对她最后的哀悼吧……"
深井冰啊🤔 ponzu 发表于 2021-06-19 08:35
童养媳,可怜的女人 有种说法是,张作霖杀李大钊,罪名是汉奸勾搭苏联人颠覆政府,也没严刑逼供问了就招了,李在北大私德很好朋友很多,不愿意被枪bi,张还斥资买了个jiao架给他用,颇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听起来像开玩笑一样。 不过成者为王败者寇,土共不会这么写。 Glissando 发表于 2021-06-19 12:22
李大钊和赵纫兰的缘分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 1884年,赵纫兰出生在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的富户人家,这一年,村里几个大户人家商量后,决定立堂号。 赵纫兰家立堂号为“福臻堂”,恰好村里另一户李姓人家则立堂号为“怀德堂”,似乎隐约在预示着什么。
尽管出生于富裕家庭,但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赵纫兰并没有接受过教育,不识得文字。 她6岁那年,村里的李姓人家新添了一个男孩。因为两家人既是远亲,又同居一村的缘故,闲来无事的赵纫兰经常会带着那个小自己6岁的男孩四处玩耍。 虽然长辈多次和赵纫兰提及男孩的名字,但“健忘”的她总是记不住,看着男孩憨憨的样子,脸蛋又圆得像个秤砣,赵纫兰便自作主张,给男孩取了个“憨陀”的外号。 此时的赵纫兰没有想到,这个外号在日后对她而言,意味着比生命更重要。
1899年,赵纫兰16岁了,按照当地的习俗,家里人得给她找一门亲事,那天,“憨陀”的祖父上门,和父亲悄悄说着话,不久之后,母亲便告诉赵纫兰,家里已经为她安排好了亲事,对方正是“憨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赵纫兰并没有感到意外,甚至还有些窃喜,毕竟相比于嫁给不认识的陌生人,从小玩到大的“憨陀”更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年,赵纫兰和“憨陀”结婚了,她看着眼前刚满10岁的“憨陀”,终于想起了他的本名:李大钊,字守常。
说是嫁入豪门,但对于其他家的少奶奶而言,赵纫兰的生活更像是“为奴为婢”。 正常的少奶奶,除了吃喝玩乐,找几个闺蜜打发时间,几乎是十指不沾阳春水,而赵纫兰却没有过上一天这样的生活,因为李家只有老人和孩子,能干活的家属只有她一人。 当别人在享受生活时,赵纫兰却是忙得双脚不着地,或是照顾祖父母,嘘寒问暖;或是照看田地里的农作物,确保不会出现问题;或是叮嘱10岁的“憨陀”要认真学习。
1904年,李大钊的祖母病逝,剩下祖父李如珍,为了不让老人操心,赵纫兰主动承担起家庭所有事物。一个女子想要管理偌大的家族并不容易,但自始至终赵纫兰都没有说过一句抱怨。 赵纫兰也有开心的时候。有时李大钊从学堂放学回来,提及自己被老师赞扬的事情,她就会像吃了蜜一般,高兴一整天,虽然在外人看来有些奇怪,但久了也就习以为常。 家里的琐事操碎了心,丈夫学业有进步便开心不已,不埋怨不自哀,又明事理,这样的赵纫兰,懂事得让人心疼。
而对于“憨陀”,赵纫兰始终只有一个要求。 那个年代,妻子很少敢去管丈夫的事情,同样嫁入豪门的其他女子皆是如此,在享受物质的同时,她们只希望丈夫不要抛弃自己。但赵纫兰却是个例外,不仅敢管,而且敢狠管。 她对丈夫的学业无比上心,哪怕明明自己没读过书,照样经常讲道理给“憨陀”听。赵纫兰曾多次对李大钊表示自己不贪图财富,只希望他能学有所成,扬名立业。 李大钊第一次参加童试时因发挥失常而落榜,心情很是低落,赵纫兰则在一旁细心安慰,鼓励他继续努力; 1905年,李大钊再次参加童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科举改革的原因,最终能成为生员的他最终只是被录取为学生,尽管如此,平日对自己扣得要紧的赵纫兰,还是一口气摆了好几桌酒席。
李大钊先生的事业,一半是靠赵纫兰撑起来的。 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局势更加动荡不安,也正是这一年,赵纫兰发现丈夫的志向变了,他不再注重个人功名利禄,转而开始追求改造社会。 身为没接受过教育的乡下妇女,赵纫兰并不理解丈夫口中的“家国存亡”是什么意思,但她知道丈夫是在做一番大事业,自己要支持他。 李大钊在《狱中自述》里写道: 如果没有赵纫兰,李大钊或许早已多次草草休学。
1913年,李大钊决定出国留学,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妻子,此时的赵纫兰不仅要照顾丈夫,身边还有三个孩子,可就算日子如此艰难,她依旧没有反对,只是在询问需要多少钱后,转身开始筹钱。 这场为期3年的修学,以李大钊和赵纫兰的小儿子病逝为代价,回国后的李大钊为理想而四处奔波,赵纫兰没有丝毫怨言,依旧为家庭勤恳操劳。 此后几年,随着李大钊在文化界的名气越来越大,赵纫兰也逐渐走进了外界的视线中。每次提起妻子时,李大钊的眼睛里总会带着羡煞旁人的爱意。 人们不禁好奇:到底是怎样一个奇女子,才能让博学多识的守常先生如此深爱? 一边是丈夫的事业理想蒸蒸日上,另一边却是家人的聚少离多,李大钊已经有4年未曾回家过春节。 这样的生活,持续到一件事的发生而被改变。
因为思念丈夫过度,加上常年操劳,赵纫兰在1917年4月一病不起,得到消息后的李大钊从北京匆忙赶回,悉心照顾妻子两个多月,直到她病好了才松了口气。 同时也让李大钊开始反思自己:只顾着为事业而奔波却忽视了妻子的感受,没有尽到一个丈夫的职责。 这件事发生后,李大钊带着家人来到北京一起生活,那段岁月,成了赵纫兰为数不多名声外传的时期。 因为丈夫的原因,赵纫兰在北京很快认识了一大群教授、学者的夫人,凭借着待人诚恳、处世随和的风格,很快就获得了诸多“学界夫人”的好评,是众人公认的贤妻良母。
《觉醒年代》中李大钊和赵纫兰的扮演者
一个目不识丁的乡下妇女,居然能获得“书香人家”的认可,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赵纫兰做到了,她不仅为李大钊撑起一个家,更是在外面为他撑起了颜面。 和心爱的“憨陀”在一起,又有子女相伴,丈夫事业有成,赵纫兰此时的生活,就像一场美妙的梦境,让她觉得一切都是如此完美。
美好的事物永远是短暂的,容易破碎。 1919年,对于赵纫兰来说,是命运发生转折的一年。所有的美好和幸福都在这一年被逐渐拆散,取而代之的是不安和恐慌。 先是自己和两个孩子染上副伤寒,险些危及生命,紧接着“五四运动”的爆发,丈夫被置身于危险之中,时常无法回家,继而是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一家人只能离开北京,回到大黑坨村。 除此之外,生活的经济来源更是让赵纫兰头疼不已。
此后几年,赵纫兰过上了躲藏的生活,在北京和大黑坨村不停往返。 1923年3月,李大钊奔赴武汉讲学,恰好碰上“二七惨案”,被北洋军阀政法通缉,之后又多次南下,与此同时家里频频出现意外。 长子李葆华在家门口玩耍被流氓殴打,一群人还闯入家中乱搜;次子李星华的奶母被闯入家中的疯狗咬伤;盗窃在屋顶伺机而动,时不时骚扰一家人的生活;尤其是三女儿染病误诊,不幸离世的事情,让赵纫兰悲痛到几乎发疯。 可就算身处在黑暗之中,她却依然仰望星空。
《觉醒年代》里曾出现这样一个片段: 赵纫兰和李大钊约定,等自己学会写字后,便写一封情书寄给对方。 在这位乡下妇女的认知中,这是她所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情,将对“憨陀”的爱情写在书信上,岁月抹之不去,让人遗憾的是,还没等到赵纫兰学会写字,丈夫就已经牺牲了。 守常先生,永远收不到那封情书。
就是孩子不是自己带的, 才会再没心思为孩子过世伤心。 一首诗了了。 看着非常欠揍
有种说法是,张作霖杀李大钊,罪名是汉奸勾搭苏联人颠覆政府,也没严刑逼供问了就招了,李在北大私德很好朋友很多,不愿意被枪bi,张还斥资买了个jiao架给他用,颇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听起来像开玩笑一样。
不过成者为王败者寇,土共不会这么写。
你就扯吧。有时间去看看民国警察局实录。当时20人被绞死,一个人绞死要半个小时。绞死的时候非常痛苦,并且面相非常不好看。就这样这20人都是平静受死。抛开主义啥的不说,这些人都绝对是人中龙凤,比那些只会躲在键盘后面造谣的人天上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