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个小村走出16名博士,30多名硕士,100多名本科生

j
jiushigan
楼主 (北美华人网)
2021年高考刚刚结束
每一位考生最大的梦想
就是考出理想的成绩
迈入理想的大学

在临沂郯城有这么一个村
村里不足500户,人口只有1800多人
却先后走出了
16名博士
30多名硕士
100多名本科生
这就是火爆网络的郯城县花园镇刘湖村
一个“硕士村”、”博士巷”
一这个村子到有什么“人才密码”呢?
初到刘湖村,与寻常村庄并没有什么不同,可很快你就能发现它的特别之处,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
郯城县花园乡刘湖村党支部书记 刘全启:“这就是我们刘湖村的博士巷,这条博士巷总长68米,出了9个博士、博士后。”
在刘湖村,博士巷是公认的“风水宝地”,博士巷里为啥能出博士?住在巷尾的退休教师刘宝民最有发言权。

郯城县花园乡刘湖村村民 刘宝民:“这是我老大,山东科大的博士生现在在中科院工作,老二是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博士生毕业。这是老三也是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读的双硕士。”
三个儿女,两个博士一个硕士,这让刘宝民成为了刘湖村教育子女成才的典范。
郯城县花园乡刘湖村村民 刘宝民:“在农村别的也没有什么出路,教育小孩(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学文化知识,没有知识的话,在农村打庄户也是不行。
已经74岁,简单朴实的刘保民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分享,他信守的教育理念就是悬挂在客厅当中的家训。”

郯城县花园乡刘湖村村民 刘宝民:“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忠就是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厚就是为人做事要厚道。”
刘宝民的一席话让我们相信,博士巷的出现并非偶然,良好的家风功不可没,这一点,在村支书刘全启这里得到了印证。

郯城县花园乡刘湖村党支部书记 刘全启:“我们村比的不是谁家有钱,比的是谁家的孩子优秀,考到哪里哪里的名牌大学,所以我们村里一家看一家。”
看中了这一优势,村子也在主动发力,如今的刘湖村,家家户户悬挂着家风家训的牌子,墙壁上,宣传栏上,随处可见各种古籍典故,崇文尚学成为村民的共识,良好家风,文明乡风引领起文化振兴的新风尚。

郯城县花园乡刘湖村党支部书记 刘全启:“这个就是我们村里正在建的大学堂。是为了我们村在外成才的这些人,能利用节假日回来,为我们村正在上学的这些孩子,给他们讲讲他们的求学历程,更加激励他们学习的这种劲头和氛围。”
令刘全启欣喜的是,他们的努力已经有了成果。这两年,村子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也进入快车道,越来越多优秀人才反哺家乡,为村子发展添砖加瓦。
郯城县花园乡刘湖村党支部书记 刘全启:“比如说我们村刘继芳,他在北京农科院科研所信息研究所,去年我们村开始种植五色米,所有的优良品种都是他帮我们去筛选、技术跟踪,所以说我们村这在外这些人才也为我们村做了很大的贡献。”

眼下,刘湖村又吹响了打造省级美丽乡村的冲锋号,大伙相信,文化打底,人才开路,将成为刘湖村乡村振兴最有力的“内核”。
l
lopnev
山东不愧是孔孟之乡
P
Pelosi
恐怖
受中原文化的毒害极其深
l
lukaka
还挺牛的
h
hudrum
很牛吗? 我们村规模挺多他们的1/6, 但是博士, 硕士和本科生肯定不止他们的1/6. 光我们家就有2博士。
c
caitlyn
喝了这个村的水肯定能考好
m
mylovedog
真厉害
M
McLarens
awareness很重要啊,相信这条路就会有人前赴后继走。
模拟人生
也就能农村和农村比,确实挺出人才的,而且30年前的大学生都计算在内了。现在一二线大城市里谁家没有个大学生阿。 最近10年农村考取大学的比率越来越小了,资源都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越来越好,农村的教学设施条件以及师资,20年都没变。 这个村公布一下每年考取人数和大学名字,应该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