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的38岁三轮车夫,如今怎么样了?

P
Placeonedas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蔡伟这个名字在38岁以前,于周围人眼中,只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符号,无异于隔壁老王,街口小张,甲乙丙丁,芸芸众生。1972年,蔡伟出生于辽宁锦州。父母都是工人,没有念过太多书,也没有像当下被教育内卷的焦虑,甚至从起跑线开始,就任由蔡伟自顾自晃悠,看古籍、练书法,全凭兴趣,不追不赶。从小学起,蔡伟就表现出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没事喜欢抱一本字典,翻着认字玩。以至于到后来,老师遇到不认识的生僻字,都直接找他要“答案”。

但对于其他学科,蔡伟却是缘浅情淡,相看两厌。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基本提不起劲去了解。到高中时,纵使语文成绩一枝独秀,但再也抵挡不了其他学科的偏废下滑,蔡伟的考试排名一落再落,令他自己也心灰意冷。于彷徨无措间,他一头扎进了诗赋辞集,将学习的苦闷索性化作兴趣的狂欢,任凭自己在古汉语的旷野里驰骋。稍有空闲,蔡伟便一个人跑去锦江图书馆,阅读各类“冷门”书籍,如饥似渴、乐以忘忧。

“读高中那会儿,最开始是读古典诗词方面,后来发现了蒋礼鸿的《义府续貂》,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就把图书馆里凡是语言文字类的书都一一找来读,图书馆找书、看书的那段经历开拓了我的眼界,也让我认清了我想追求的是什么。”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尚在念高中的蔡伟竟看完了300本书。
● 蔡伟自学留下的笔记
越是亲近古文字,越发热爱与心动。然而高考并不只针对语文一科。1991年,严重偏科的蔡伟在竞争激烈的考场,毫无悬念地——落榜。拿到高中毕业证的那一刻,他心里清楚:从今往后,自己可念的学校,只有“社会”一所。

就这样,蔡伟怀揣着自己的高中文凭,融入来来往往的人潮,在社会的波流里,开始寻找,栖身之所。
蔡伟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胶管厂小工,生活忽而进入与父辈重复的轨道,尽管工资微薄,但朝九晚五的稳定让他很是知足。然而,这样的生活仅仅持续了3年:3年后,胶管厂因经营不善倒闭,蔡伟也跟着下岗。工作没了,自然得另谋出路,可没有高学历,没有硬背景,一介凡夫,且不善社交,出路何在?

权衡之下,蔡伟选择了一份风吹日晒但门槛很低的苦差——摆地摊。于是在锦州某商场门口,每天都会出现一辆三轮车,车上放着香烟、饮料,夏天的时候还有雪糕,一个男人总是静静地蹲守一旁。
“他从来不想怎么挣钱,卖雪糕的时候只顾低头看书,也不吆喝。”即使在妻子张月看来,蔡伟的“沉默”也与小贩身份很是违和。
你不吆喝,如何招揽顾客?同是蹲点摆摊,同是日日奔劳,相较于能说会道的同行,蔡伟的收入不过勉强糊口。尽管如此,蔡伟却甘之如饴。他当初选择摆摊还有一个旁人不知道的小心思:摆摊闲暇多,可以有足够的时间看书。

“家里人不懂我在读什么,也不干涉,反正不花钱。”
有了喜欢的书本相伴,再苦的活计都变得可以忍受。锦州的冬天,零下10多度,蔡伟家里连续10多年没交过暖气费,最冷的时候,睡觉盖上三四床被子, 也时常出现半夜被冻醒的情况。两居室的屋内,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只有一台电脑、成堆的二手书籍和翻到泛黄的手抄笔记。如此境遇,妻子依然不离不弃:“他老实,最重要的是他有恒心钻研自己喜欢的东西。”
● 蔡伟与妻子张月的结婚照
十几年的摆摊岁月,让蔡伟一面混迹于小商贩中,艰难谋生,一面又得以有足够的时间潜心阅读,亲近古籍。也许,上天也被蔡伟的这份恒心打动,冥冥中安排了他与国学泰斗的“邂逅”。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蔡伟便关注起国学网,没事就上网与同好古文字的网友切磋交流。他给自己注册了一个账号,取名“抱小”,有“志向小学”(“小学”,中国古代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统称)的意思。彼时,裘锡圭先生已经是古文字学界的泰斗,蔡伟早在高二时,便拜读过先生的作品,仰慕久矣,很想找机会与大师交流。
● 裘锡圭先生
1995年,蔡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裘锡圭先生写了一封信。没想到十多天后,真的等来了裘老的回信。
● 裘锡圭先生写给蔡伟的回信
时隔多年之后,蔡伟回忆起这封手书,依旧无比感动:“这个信的内容如今都能背下来了。”裘锡圭先生在信中充分肯定了蔡伟自学的努力:“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1996年3月15日,蔡伟赶往北京,有了与裘锡圭先生的第一次见面。这短短的一面之缘,恍若一缕烛光,照亮了蔡伟孤寂漫长的求知路,让他在长达十几年默默无闻的摆摊生涯里,从未放弃思考与阅读。

1997年1月,裘锡圭先生在《文物》上发表《<神乌赋>初探》一文, 坦言对《神乌赋》中“佐子”一词未能找到合理解释。蔡伟看到文章后,很快写信给裘老,认为“佐子”应理解为“嗟子”,嗟,叹息的意思。裘老见信,茅塞顿开,连连点头,直呼蔡伟的说法“甚为有理”。
● 裘锡圭先生1998年发表在《文物》上的补充说明
此后,裘锡圭先生开始持续关注蔡伟在国学网上的动态,每有更新文章,都仔细阅读,越发觉得这个锦州“小贩”不一般,功底深厚,超乎常人。
“他写东西不多,很谨慎,难得的是,能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看。”
渐渐地,蔡伟的名字开始被更多学界人士知晓。但从2007年开始,他在国学网上的动态,变得越来越少。爱才心切的裘锡圭教授曾不止一次地建议蔡伟考研,但都被蔡伟婉拒,毕竟大龄又偏科的他,按照正常招考流程,很难通过。光英语一科,就足以将进入复旦的通道锁死。见蔡伟在国学网没有了动态,裘老更是担心他的情况。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蔡伟的妻子病了,原本摆摊的微薄收入难以负担治疗费用,无奈之下,这个朴实的男人只好改行当三轮车夫,赚钱付医药费。
“多的时候一天能挣30来块,比摆摊强,但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于生活的催逼之下,蔡伟只好放下爱好,闷声蹬车。
● 街头的人力车夫
闻此窘境,裘锡圭先生深感怜惜,不忍就此失掉一位古文字研究人才,决定帮蔡伟一把。2008年,复旦大学正好合作参与了《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的编纂工作。在裘锡圭先生的力荐之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研究中心特聘请蔡伟为临时员工,协助编纂。

一个三轮车夫,忽而加入古文字专家团队,放现在也是难以想象的奇景。更令人眼亮的是,这么一个没有任何头衔的三轮车夫,愣是凭着自己多年的自学积累,出色完成了任务,赢得了更多专家的认可与赏识。编纂工作一结束,蔡伟很快又陷入去留的两难。留下吧,工作已结束;回去吧,梦想难再续。一边是心心念念的古书,一边是养家糊口的三轮,理想与生活,蔡伟也很是无措:奈何不能两全,徒留一声叹息。然而在蔡伟纠结之时,一封由裘锡圭、李家浩、吴振武三位专家联名的推荐信和一份复旦大学的申请已经送达了教育部。蔡伟的人生正悄然改写。
2009年4月23日,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上,赫然出现了一个名字——蔡伟。从锦州的三轮车夫到复旦的博士,从市井尘埃到象牙塔尖,蔡伟,一夜之间,声名大噪。

韩愈曾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这辈子能遇到赏识自己的贵人,何其难得。蔡伟足够幸运,在38岁的“大龄”,终获伯乐相助,一举将理想变成了现实。几位教授的惜才爱才,复旦大学的开明变通,蔡伟自身的持续努力,最终促成了这段不可思议的逆袭佳话。

因着自己特殊的经历,蔡伟格外珍惜在复旦求学的日子:终于有充足的时间和一摞又一摞看不完的书了。由于自己只有高中基础,偏科严重,很多系统知识都存在漏洞,蔡伟的读博之路较于其他同学也显得格外艰辛。6年后,蔡伟终于修满各门课程学分,完成毕业答辩,从复旦大学毕业。复旦博士的学历,本可在求职场上占足先机,可44岁的年纪与高中的第一学历,让蔡伟投出的二三十份简历,全部石沉大海。

一转眼,半年过去了,工作依旧无望。最终,贵州安顺学院向蔡伟抛出了橄榄枝,破格录用他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 贵州安顺学院
而今,蔡伟继续在安顺从事古汉字相关的学术研究,负责给学生教授文字学和书法。2019年,他的博士论文《误字、衍文与用字习惯——出土简帛古书与传世古书校勘的几个专题研究》正式出版。


a
abmm
复旦洗地文吗?
P
Placeonedas
回复 2楼abmm的帖子
不是啊,只是看到了想分享一下
M
Mojdently
挺幸运的,遇到了伯乐
p
pop
真不容易,在当今社会能静得下心来研究这些东西,箪食瓢饮,安贫乐道,太难得了。 他妻子也不容易,要是一般女人看自己老公整天研究这些东西不认真赚钱,连暖气都用不起,早就离婚了。
s
strawberrykiwi
很棒的故事! 不过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这是学校和学者应该有的样子 求学和学问本来就不该有身份的门槛
F
Fhu
励志!可惜现在这种做学问会惜才的大师越来越少。养蛊下出来的基本就是鼠目寸光的虫子
S
Sundayday
回复 6楼strawberrykiwi的帖子
招他的那个人属于民国流派的学者,是民国教授培养出来的。
以前复旦还有好多这种民国教授,最有名的是陈寅恪的弟子蒋天枢。
这跟党员教授完全是两个门类。
c
chuckle
挺好的,偏科的人才,坚持自己的passion,算是终成正果
m
missyoungforever
佩服
x
xiashang
不离不弃的爱情!
s
servien
他44岁才找到一个贵州的学校,但是很开心的接受了。姜起点高,但是没有调整心态的能力。从复旦出来,找个比苏州大学还差的学校,我觉得还是找得到的。估计心高气傲,非复旦不可。做大事的人其实要flexible, 能屈能伸的,有韧劲(resilience)。 姜可能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加上确实运气也不好,总处在逆境。
c
crazyHat
这个事儿很诡异啊,当年的推荐信那可是"裘锡圭、李家浩、吴振武",怎么最后去了安顺学院?
我觉得还是基础不行,博士期间没有做好
霍伯森的选择
其实博物馆找个工作满适合他
今生无悔
感动
今生无悔
这个事儿很诡异啊,当年的推荐信那可是"裘锡圭、李家浩、吴振武",怎么最后去了安顺学院?
我觉得还是基础不行,博士期间没有做好
crazyHat 发表于 2021-06-10 22:25

也很有可能的大部分人还是太看重简历,从高中直接到博士,没有大学学历。
Z
Zryacbc
很励志
P
Perseus2000
回复 1楼Placeonedas的帖子
很暖的故事。难得伯乐,难得贤妻(也很漂亮)。
小猪QQ
励志感人,英雄本就不该问出处啊。
提大提大
真不容易,在当今社会能静得下心来研究这些东西,箪食瓢饮,安贫乐道,太难得了。 他妻子也不容易,要是一般女人看自己老公整天研究这些东西不认真赚钱,连暖气都用不起,早就离婚了。
pop 发表于 2021-06-10 22:02

参见马前泼水朱买臣休妻
P
Perseus2000
他44岁才找到一个贵州的学校,但是很开心的接受了。姜起点高,但是没有调整心态的能力。从复旦出来,找个比苏州大学还差的学校,我觉得还是找得到的。估计心高气傲,非复旦不可。做大事的人其实要flexible, 能屈能伸的,有韧劲(resilience)。 姜可能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加上确实运气也不好,总处在逆境。
servien 发表于 2021-06-10 22:25

个体差异总是有的。这两位在逆商上,可能一个是最高的1%,一个是最低的5%(随便一说,未必对,毕竟一个起点低期望低,一个起点高期望高)。但是人群里总是有最低的1%,5%。他们也要有出路才是。
c
crazyHat
回复 14楼霍伯森的选择的帖子
他在安顺学院就是图书馆的研究岗
c
crazyHat
回复 16楼今生无悔的帖子
不不,他这三个推荐人任何一个说一句话,这些都不是事儿
夏雪两相宜
很感动,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能潜心做自己热爱的事,还有理解支持他的伴侣,赏识维护他的伯乐,他过得比绝大多数普通人幸福
r
rose9999
这个真的好
t
tuldiyy
坚持做自己喜欢的,挺好的
s
shoeholic
Wow! 这些教授是真正的伯乐真正的学者,没有他们的惜才,他这一辈子可能只能做零工了。赞这些真正的学者!
S
SBGCD
回复 2楼abmm的帖子
😂😂看着很像啊
m
mouton
难得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没有埋没一个古籍人材。清醒定位,适应性强,生活容易幸福
h
huahua898
这才是复旦应该有的样子
s
sizhang
励志
a
archerzhao
shame,发这种文章来给自己洗地,把责任都推到章老师身上。那个fd党委书记jiao yang,宣传口的出来,好好的学校给搞成这样子。 这种例子一点不具有普遍性,是人都会要求好的物质条件的,不去反思为青年科研人员创造公平尊重的环境,却想拉高调子让研究者学习这位三轮车夫,这不符合人之常情。 当群众都是瞎子么
a
archerzhao
fd党委书记自己住豪宅,号召青年教师啃白菜做学问,不愧是宣传口出来的一把好手!
S
Shilry
正能量,挺好的
j
joybear2005
shame,发这种文章来给自己洗地,把责任都推到章老师身上。那个fd党委书记jiao yang,宣传口的出来,好好的学校给搞成这样子。 这种例子一点不具有普遍性,是人都会要求好的物质条件的,不去反思为青年科研人员创造公平尊重的环境,却想拉高调子让研究者学习这位三轮车夫,这不符合人之常情。 当群众都是瞎子么
archerzhao 发表于 2021-06-11 01:47

现在洗地也高级了。你看多少人被带偏了。
c
csliz
回复 8楼Sundayday的帖子
哦,这样啊!
l
laolezaiwai
这是复旦特意放出来的新闻吗……
k
kingboo
这个事儿很诡异啊,当年的推荐信那可是"裘锡圭、李家浩、吴振武",怎么最后去了安顺学院?
我觉得还是基础不行,博士期间没有做好
crazyHat 发表于 2021-06-10 22:25

英雄识英雄,🦍惜🦍啊。这种专业出来能找到对口工作已经很不错了,特别如果还是有编制的正式工作。
i
iweyr
复旦洗地文吗?
abmm 发表于 2021-06-10 21:56

哈哈哈,我刚也是这么想的,估计名声太差了,需要十几年前的好人好事来洗白
以前是白的,其实也不能否定它现在是黑的啊
怀念原来开放的坏境啊。。。
只为吐槽
佩服
c
citizenlv
其实我是指望着最后能有个更好的结局的,比如留在复旦做研究员,或者到老家某个大学做大学老师。当然到贵州还是比做三轮车夫更合适他。
l
lilimarah
总算有一个不错结局的新闻。很厉害。有天赋的人应该得到机会
l
luming
以前读到过,真是很不错,有坚持有天赋也务实。
N
NJ橘猫
现在这样的大师越来越少了。都只会朝钱看了
l
lifeisme
这样看,现在的教育体制还不如古代,至少古代没有年龄限制,没有学历轨迹要求。不过也有可能是人太多了,竞争太大,才有现在这么多的限制。
四处停停走走
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个例子是有正面意义的,老先生们古风犹在,愿意提携有热情的研究人才。他这样的人,比一些投机取巧只想着拿学位的人其实强多了。但另一方面楼里有人说的可能没错,这个车夫毕竟基础过于薄弱,有可能博士期间的成果没有出色到让人忽略他的出身背景,还是冷门学科,这样的结果也是人间真实。这说明系统的基础教育还是有科学性的,不能完成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很难构造全面的知识结构,限制了他的学术发展。
g
goodchange
贵州挺好。要不然那么大岁数才有个正式工作,房子都买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