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的非升即走政策

S
Shudongtucao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谈一下昨天发生在复旦的悲剧 Weiliang Weiliang的博士日记 Today 昨天发生在复旦的悲剧相信大家都看到了。都端这碗饭(当然我甚至还没端上这碗饭),真的能感受到这个悲。
传闻是因为非升级走没通过导致的。说下所谓的非升即走。我感觉总的来说这是这一轮国内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没有之一。大概的内容就是全面仿照美国制度,招人首先是一个3+3的合同,即首先签订三年合同,三年后中期审核,如果通过则续签3年。一共六年后需要评上副教授(有些学校是教授),副教授理论上就是终身教职(除非触犯政治等红线否则就是铁饭碗)。不能转正副教授就滚蛋。这也就是美国所谓的tenure制度。
在理工科,美国的tenure率一般是相当高的,大概在90%以上。也就是说,只要招了你,基本上就是要给你转终身教职的。就算tenure比例低得多的社科,至少中期审核基本上是不踢人的,也就是说会给足六年时间。因此,一般来说大家把tenure clock算作六年。
国内高校就不一样了。首先,tenure比例低到发指,目测在10%以下,而且三年就踢人的情况广泛存在。比如2018年武汉大学第一批三年合约到期,119人竟然只有四人通过评审,三年淘汰率高达97%...(更正:武大辟谣是69人到期通过6人)同样的,中山大学也出过类似的事情。
目前非升即走制已经在国内的主要大学全部铺开,能比较稳的拿到终身教职的情况我目测只有拿到四青,也就是万人拔尖,长江青年,优青基金和青年千人这四个帽子。拿到这四个帽子你就瞬间变成学校的资产,没拿到你的价值在学校眼里就非常存疑。当然社科方面主要是顶刊发的够多就行。
淘汰制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但是现在国内这种搞法完全是视青教为消耗品,一开始就打算让大部分人淘汰掉。这主要就是因为博士毕业生太多了,业界市场又消化不掉,最后这个学术就业市场变成完全的买方市场。因为高校招聘规模过大(反正是便宜临时工),每个青教能够获得的资源就非常有限了,自然就更难出成果...很多学校的青教甚至完全没有招生名额,要知道美国只要入职即是博导...没有学生支持,却多了很多事务压力和教学压力,研究效率可想而知。
如果说这个畸形的非升即走制度已经很可怕了,那么更可怕的就是中国特色的年龄歧视:入职tenure-track一般要求35岁(或40岁)以下...这种公开的年龄歧视基本上是全世界独一份。为啥有这个歧视呢?其实不能怪高校,因为四青的帽子就是带年龄要求的。其中申报青千不得超过40岁,申报青拔不得超过35岁,申报青年长江和优青不得超过38岁。以上都是理工科男性的情况,社科和女性会有适当放宽。但无论如何,在四青才是真正的资产得情况下,学校肯定要考虑招来的人成为资产的可能性。如果年龄太大,未来申请四青可能被硬条件卡掉,自然就不会招了。
这就使得非升级走失败的青教没有太多退路的空间。我们简单算一下,一个人本科毕业22岁,硕博毕业大约28岁,一轮博后2年,这就已经30岁了。非升级走6年后如果被淘汰,直接超35岁红线了。而万一之前读书多读了几年或者博后多做了一轮,可能都超40岁红线了,这就基本上彻底没机会了。同志们,40岁在中国社会重新找工作而且可能是跨行找工作,这是多么让人不寒而栗的事情。
至于入职后拿到的钱和入职前谈妥的钱不一致这种事情就不谈了,总之在纯粹的买方市场下劳动力是完全没有任何谈判能力的,想让你怎样就怎样。
所有在这个制度和压力下,指望青教们心理健康实在是一件过于奢侈的事情,毕竟连大部分博士都有心理问题。这本身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想想一个高校里,每天和大学生打交道的人大部分都有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那么大学的氛围会是怎样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永远不要把自己彻底卖给学术了,至少在中国不能这样。永远要给自己留好退路,留好选择,保住人生的主动权。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任。主动权就是你和畸形制度说不的底气。
在中国突飞猛进的科研指标背后,是无数青年科研人员的血与泪。
这不是比喻。是真的血。是真的泪。
今天写的很乱,请谅解。

 

🔥 最新回帖

糖小蛮
120 楼
早就知道国内高校水深了,没有big name罩着任你多有学术能量都没戏,教授分三六九等,永远觉得自己很卑微,特别惨。各种政治斗争避不开,非常浪费人生,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炮灰了。
S
Shirley9812
119 楼
不能死脑经,美国商科天牛低于20%,不行转战别的学校呗。上海高校多如牛毛,对他来说已经纯粹是个人恩怨,而不是去留问题。
e
elleanor
118 楼
+1
客观的分析。。。
其实相比之下,挂着名牌大学特聘的头衔,起码还有6年时间找出路,总好过入场券都没有。。

Namama 发表于 2021-06-08 15:59

这种入场券还是不要有的好,外面多的是机会,干嘛蹉跎。
e
elleanor
117 楼
这位层主写得好 国内博士太多是事实,但说国内博士除了高校没有就业机会就并不切实际,光我认识的就不少博士毕业回国去非高校的,都是家里什么背景都没有的十八线县城出身的人,在国外也非顶级名校毕业,有的还是学的天坑专业,国内机会还是很多的,找不到只能说自己不太行,或者说对自己的水平没有清醒的认识,水平一般却非得要进北上广去最顶级高校,那肯定不行,我认识挺多回国去了二线城市非名校或普通企业的,人家都过得挺好的, 想去有名气的大学做教授,卷不是很正常么,如果真的是学术水平那么厉害,就算国内学校不能转正也应该可以不太费力的找到国外的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工作,哦,如果到国外也要求必须是名校否则不去的话,那找不到工作真的不能怪社会了,国外的博士自己还卷的厉害呢,名校位置就那么几个,全球人竞争 国内名校招太多人进去淘汰,这和国内其它行业没任何区别,国内很多公司招人的时候都明说,多久后会淘汰人,你们自己竞争吧,说到底还不是中国人太多的原因?
非要说高校如何不地道,其实至少还给了你一个竞争的机会,如果不给机会,这些海归还是会不满的,至于竞争失败的后路,那真的只能自己找,想在国内混就只能接受疯狂的卷,不想疯狂的卷,海外读了博士就留在海外工作,比国内压力小很多,自己想回国做大事业,就得赌得起,美国博士毕业的,不管什么学科的,都是极少数人去走教授的路子,绝大多数人干什么的都有,中学老师有博士学位的也不少,拿不到tenure的,不也得一年时间找好下家么,都是去了档次更低的学校,而且基本换学校就要换州,需要卖房子搬家,混学术圈的饭,都得这样赌,之前说mit有个系忘了哪个了,多年来没有任何人拿到过tenure,就一直招人一直淘汰,谁知道原因,但这就是现实,哪儿都一样,都不容易,但是中国的海外留学生,博士学位你让他去国内中学做老师,很多人觉得那根本不可接受,那咋办? 中国人思维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想法,认为海外好学校博士毕业就应该有资格到最好的单位做最好的工作,问题是现实早就变了,现在中国的海外名校学历的人过剩得太严重了,含金量早就大打折扣了,留学的人期望值必须得跟着调整,还想着有海外学历就等于国内名校好学校教授职位,就有点像之前有个哥大毕业的说自己买不起房一样,谁说哥大毕业社会就得分套房子给你呢? 不是说海外留学高学历的人才不该被重视被优待,但问题是供极大过于求的时候,啥学历啥水平也不能保证任何东西了
magnoliaceae 发表于 2021-06-08 15:16

摆正心态是对,但内卷太疯狂真的太不人道。最主要还是年龄歧视。
P
Pelosi
116 楼
梅大媽畢竟是 共產黨區出身的
以為自己可以對付得了 刁
卻不知
村支書檔次的 沒有道德可言
phlin 发表于 2021-06-09 13:38

 

🛋️ 沙发板凳

c
charmanderr
tenure制度就这么被玩坏了。。。卡低端人口的有户口,卡知识分子的有编制
S
Shudongtucao
tenure制度就这么被玩坏了。。。卡低端人口的有户口,卡知识分子的有编制
charmanderr 发表于 2021-06-08 12:59

就是要求韭菜必须跪着,读再多书也没用,所有人都只能一级级地跪上去。
s
semiotics
不知道具体数字,但是如果facts都对的话,说得很道理。 我也有同学是非升即走制度的受害者。本来前一年就可以评tenure, 但是为了“照顾”老同志,保证他们能最后一年评上,拖到第二年,第二年又因为名额减少被挤掉。这是Top 2啊。当然我同学还算是专了岗成了staff,不算丢了饭碗,生活没被毁掉,也是幸运者。但是对于一个热爱教学的人,这个是非常残忍的。
l
littlebig
回复 1楼Shudongtucao的帖子
作为美国高校成功上岸的发考题,我说一句找骂的话:这事儿在国内现状下,无解。 这个很容易理解。永久坑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要么像武大中大那样招一堆人往死里卷,要么像这边tenure track那样严控入场券。比如按楼主武大的数据,69人到期通过6人,这个卷得确实惨烈。但永久坑位就6个,按照美国这边的搞法,最多招9个AP给资源好好培养,最终80%左右成功上岸。那么,开始的那69个中的60个,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卷的机会都没有。国内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和国家机构,博士是没什么高校以外的就业机会的。 所以结论是,研究型博士太多了...
b
burneremaiI
写的很好,干净扼要。
c
charmanderr
回复 1楼Shudongtucao的帖子
作为美国高校成功上岸的发考题,我说一句找骂的话:这事儿在国内现状下,无解。 这个很容易理解。永久坑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要么像武大中大那样招一堆人往死里卷,要么像这边tenure track那样严控入场券。比如按楼主武大的数据,69人到期通过6人,这个卷得确实惨烈。但永久坑位就6个,按照美国这边的搞法,最多招9个AP给资源好好培养,最终80%左右成功上岸。那么,开始的那69个中的60个,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卷的机会都没有。国内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和国家机构,博士是没什么高校以外的就业机会的。 所以结论是,研究型博士太多了...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3:10

没有机会人家可以早点去找其他生路,公司,培训机构,中小学。而不是压榨到35,一脚踢开啊
f
fluent
比如说有6个位置,应该规定,哪怕学校最多招12个人,通过率也有50%
现在倒好,6个位置,找69个人来填,通过率不到10%
这样的完全是学校收割青年教师的手段
S
Shudongtucao
回复 1楼Shudongtucao的帖子
作为美国高校成功上岸的发考题,我说一句找骂的话:这事儿在国内现状下,无解。 这个很容易理解。永久坑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要么像武大中大那样招一堆人往死里卷,要么像这边tenure track那样严控入场券。比如按楼主武大的数据,69人到期通过6人,这个卷得确实惨烈。但永久坑位就6个,按照美国这边的搞法,最多招9个AP给资源好好培养,最终80%左右成功上岸。那么,开始的那69个中的60个,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卷的机会都没有。国内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和国家机构,博士是没什么高校以外的就业机会的。 所以结论是,研究型博士太多了...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3:10

如果早早告知是69选6,作决定的人可以好好掂量一下,如果觉得希望渺茫,还可以趁着年轻找别的工作,不会盲目地被卷。因为家人和同学好多在高校的,经常和他们聊学校的事,但我是第一次听说69选6。
s
sunnywill
谢谢分享,理性的思考。很无奈。
l
ljoiooq
有知乎网友备份了原本最高赞的回答,现在已经删了。 https://files.fmbm.com.au/c/Free/知乎被消失的最高赞答案%20-%20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姜文华杀死党委书记王永珍.pdf
c
cllliff
风箱里的老鼠 哎 特别想问89那批人 到底是我们现在难还是你们那会难
阿凡达
归根结底还是人太多了
龙涎香
请教一下什么是青椒?
l
littlebig
回复 8楼fluent的帖子
哎,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啊。 我前面帖子说,武大不这么搞的话,那69个人里至少有60个连入场券都拿不到。 说的更严厉一点,实际上,这69个人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人“配得上”武大的入场券。 这么想(举假象例子,别对校名数字等较真),同期清华也招了69个卷,北大也有69个。如果不卷,那么清北各自招9个,多出来的120个去挤下一层的学校,然后南浙交复等等每家招9个,剩下60*n往下挤。到武大这儿,开始这69个早应该被挤到荆楚理工学院这个级别了吧。
n
niuheliang
请教一下什么是青椒?
龙涎香 发表于 2021-06-08 13:25

青年教师吧
s
squirrel40
以前的青千现在看来简直是太好的机会了。
l
ljmdtc
回复 1楼Shudongtucao的帖子
作为美国高校成功上岸的发考题,我说一句找骂的话:这事儿在国内现状下,无解。 这个很容易理解。永久坑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要么像武大中大那样招一堆人往死里卷,要么像这边tenure track那样严控入场券。比如按楼主武大的数据,69人到期通过6人,这个卷得确实惨烈。但永久坑位就6个,按照美国这边的搞法,最多招9个AP给资源好好培养,最终80%左右成功上岸。那么,开始的那69个中的60个,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卷的机会都没有。国内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和国家机构,博士是没什么高校以外的就业机会的。 所以结论是,研究型博士太多了...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3:10

是的,要么是进了学校卷,要么是进学校之前卷。供需关系严重不平衡的前提下,无解。
7
789
如果早早告知是69选6,作决定的人可以好好掂量一下,如果觉得希望渺茫,还可以趁着年轻找别的工作,不会盲目地被卷。因为家人和同学好多在高校的,经常和他们聊学校的事,但我是第一次听说69选6。
Shudongtucao 发表于 2021-06-08 13:18

难道从幼儿园入学开始不就是内卷过独木桥吗?怎么到了博后这一步反倒开始一脸懵逼?他念博后本身就说明他缺乏竞争力,没有在本科毕业找到好工作吧。
d
dragonfire
国内内卷真是全方位全阶层的啊
p
pattyandbump
一句话,想在国内搞学术,那是做梦
J
Jane66
比如说有6个位置,应该规定,哪怕学校最多招12个人,通过率也有50%


现在倒好,6个位置,找69个人来填,通过率不到10%


这样的完全是学校收割青年教师的手段
n
niuheliang
回复 1楼Shudongtucao的帖子
作为美国高校成功上岸的发考题,我说一句找骂的话:这事儿在国内现状下,无解。 这个很容易理解。永久坑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要么像武大中大那样招一堆人往死里卷,要么像这边tenure track那样严控入场券。比如按楼主武大的数据,69人到期通过6人,这个卷得确实惨烈。但永久坑位就6个,按照美国这边的搞法,最多招9个AP给资源好好培养,最终80%左右成功上岸。那么,开始的那69个中的60个,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卷的机会都没有。国内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和国家机构,博士是没什么高校以外的就业机会的。 所以结论是,研究型博士太多了...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3:10

作为生长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说一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个萝卜一个坑,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如此。
在苏式、英式体制下,教授是很稀罕的货色。我爸也是当了万年的助教、讲师,超龄了也完全没有升上去的希望那种。其中残酷内卷(要转专业方向)就不说了。
对年轻人我只能建议,导师和高校的作用极其巨大。挤不到好的导师就不要浪费自己时间了。跟着牛人自然抢课题发文章评职称都无往而不利。跟到牛人才不内卷,而是向外扩张搞学术垄断挤死其它高校的生存空间。
E
EEswine
回复 1楼Shudongtucao的帖子
作为美国高校成功上岸的发考题,我说一句找骂的话:这事儿在国内现状下,无解。 这个很容易理解。永久坑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要么像武大中大那样招一堆人往死里卷,要么像这边tenure track那样严控入场券。比如按楼主武大的数据,69人到期通过6人,这个卷得确实惨烈。但永久坑位就6个,按照美国这边的搞法,最多招9个AP给资源好好培养,最终80%左右成功上岸。那么,开始的那69个中的60个,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卷的机会都没有。国内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和国家机构,博士是没什么高校以外的就业机会的。 所以结论是,研究型博士太多了...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3:10

69个中60个拿不到入场卷,这挺好呀,早死早超生,30岁去业界,总比36+了再去好呀
l
lilywin
血淋淋的现实
w
wfmlover
这个事情本质上就是tenure没拿到吧 身边没拿到tenure,要换个学校的,太普遍了吧……
x
xuexuan
有知乎网友备份了原本最高赞的回答,现在已经删了。 https://files.fmbm.com.au/c/Free/知乎被消失的最高赞答案%20-%20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姜文华杀死党委书记王永珍.pdf
ljoiooq 发表于 2021-06-08 13:21

一个大学老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悲哀吧。
n
niuheliang
69个中60个拿不到入场卷,这挺好呀,早死早超生,30岁去业界,总比36+了再去好呀
EEswine 发表于 2021-06-08 13:39

你让那60个博士的导师脸往哪里搁。是否说明这60位的导师当初就不该带博士生。没有博士生他们就不该成为博导。如此继续内卷下去,当初他们就不该当教授。
每位博导一生中总不会只出一位博士。这是个指数爆炸的游戏。注定绝大多数博士都当不上天牛。
l
littlebig
69个中60个拿不到入场卷,这挺好呀,早死早超生,30岁去业界,总比36+了再去好呀
EEswine 发表于 2021-06-08 13:39

对于国内大部分学校的大部分专业的大部分博士毕业生来说,“去业界”是一个不存在的选项。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业界”适合某才貌平平的武汉科技大学纳米材料博士毕业生的位置是什么?
l
lazycat12345
69个中60个拿不到入场卷,这挺好呀,早死早超生,30岁去业界,总比36+了再去好呀
EEswine 发表于 2021-06-08 13:39

人都是吃亏难受占便宜没够。 拿不到入场券的喊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得给个机会是不是。 拿到入场券又开始跟美国比,抱怨没资源没人栽培
b
bayside
美国这里招人至少没有明面上的年龄歧视,有些半途转行的40+博士毕业也能找到tenure track,然后努力6年上下,最后留下来。 中国呢?一批招一堆人去,然后六年后淘汰大多数。很多人一轮淘汰了,因为年龄问题都拿不到第二次机会。这样的制度难道没有问题?还要别人感谢它给了“入场券”?
l
lazycat12345
美国这里招人至少没有明面上的年龄歧视,有些半途转行的40+博士毕业也能找到tenure track,然后努力6年上下,最后留下来。 中国呢?一批招一堆人去,然后六年后淘汰大多数。很多人一轮淘汰了,因为年龄问题都拿不到第二次机会。这样的制度难道没有问题?还要别人感谢它给了“入场券”?
bayside 发表于 2021-06-08 13:49

去哪不看年龄啊。。 美国的好处是不明说
l
lazycat12345
回复 1楼Shudongtucao的帖子
作为美国高校成功上岸的发考题,我说一句找骂的话:这事儿在国内现状下,无解。 这个很容易理解。永久坑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要么像武大中大那样招一堆人往死里卷,要么像这边tenure track那样严控入场券。比如按楼主武大的数据,69人到期通过6人,这个卷得确实惨烈。但永久坑位就6个,按照美国这边的搞法,最多招9个AP给资源好好培养,最终80%左右成功上岸。那么,开始的那69个中的60个,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卷的机会都没有。国内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和国家机构,博士是没什么高校以外的就业机会的。 所以结论是,研究型博士太多了...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3:10

是的,就是博士太多了。 发篇好paper就被忽悠做学术了,尤其是导师喜欢忽悠,多一个入行就多个帮手。 人多没办法
E
EEswine
对于国内大部分学校的大部分专业的大部分博士毕业生来说,“去业界”是一个不存在的选项。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业界”适合某才貌平平的武汉科技大学纳米材料博士毕业生的位置是什么?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3:45

不存在纳米材料博士的业界位置,那30岁认清这个现实,去考公务员、学编程转码,糙一点说法,去送外卖,30岁也比36岁体力强多了呀。
w
wcy19491983
一个是订婚 一个是选妃 肯定不同
n
niuheliang
美国这里招人至少没有明面上的年龄歧视,有些半途转行的40+博士毕业也能找到tenure track,然后努力6年上下,最后留下来。 中国呢?一批招一堆人去,然后六年后淘汰大多数。很多人一轮淘汰了,因为年龄问题都拿不到第二次机会。这样的制度难道没有问题?还要别人感谢它给了“入场券”?
bayside 发表于 2021-06-08 13:49

看看牛人的简历美国也一样。图灵奖大牛当初也是在伯克利转不上天牛,非升即走去的大家拿。
b
busybeaver
回复 1楼Shudongtucao的帖子
作为美国高校成功上岸的发考题,我说一句找骂的话:这事儿在国内现状下,无解。 这个很容易理解。永久坑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要么像武大中大那样招一堆人往死里卷,要么像这边tenure track那样严控入场券。比如按楼主武大的数据,69人到期通过6人,这个卷得确实惨烈。但永久坑位就6个,按照美国这边的搞法,最多招9个AP给资源好好培养,最终80%左右成功上岸。那么,开始的那69个中的60个,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卷的机会都没有。国内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和国家机构,博士是没什么高校以外的就业机会的。 所以结论是,研究型博士太多了...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3:10

重点不在于机会少,而在于69选6,大家都以为至少80%会通过,否则很多人可能趁早转行了,不会浪费这6年青春。
s
shanggj
美国这里招人至少没有明面上的年龄歧视,有些半途转行的40+博士毕业也能找到tenure track,然后努力6年上下,最后留下来。 中国呢?一批招一堆人去,然后六年后淘汰大多数。很多人一轮淘汰了,因为年龄问题都拿不到第二次机会。这样的制度难道没有问题?还要别人感谢它给了“入场券”?
bayside 发表于 2021-06-08 13:49

农民得感谢地主给了自己被剥削的机会, 要不然都没饭吃。
l
lazycat12345
如果早早告知是69选6,作决定的人可以好好掂量一下,如果觉得希望渺茫,还可以趁着年轻找别的工作,不会盲目地被卷。因为家人和同学好多在高校的,经常和他们聊学校的事,但我是第一次听说69选6。
Shudongtucao 发表于 2021-06-08 13:18

故落寡闻了吧。 十年前就这样了,青椒给副教授待遇,工资不低,但是不是tenure track。 一大半都要走的,一般三年就开始自谋出路了,大势已去的早早去业界,稳拿的不愁,不上不下的有的赶紧找下家去二线城市的tenure track,有的成心憋着论文不发,万一不得不走,去下家带好几篇,能快点拿tenure。 现在不是青千都不回去的。 其实大部分phd能力不够自己当老板,在美国起码跟导师近一些,合作多一些。不善于维持关系的回去了,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早晚得栽。不如国内土鳖phd,起码还有老板带带
y
yougotit
这个是真的吗?国内房价那么高 还卖不出去?
最惨的一种人,是北上广深买了房子,学的又是小众学科的海归,跳槽?清北复交或专业 大学之外,没有学校没有学科要你(比如说宗教、超算、法医学、科技考古、草业科学、 人类学等等,能接受你的学校就那么多),而且出成果也没有那么容易。卖房子?二手限 购,你得一直还房贷,等到有人接盘不知道猴年马月。 所以就算每天被人事处+院长爆菊,你也得忍着哭着咬着牙干着装作很享受的样子喊爽。 这也是很多一线城市高校建议外地来的老师买房甚至学校帮忙联系低息贷款的原因。 不是你不想走,是你没有走的资本,股市里有个词,叫套牢,成语关门打狗,三十六计上 房抽梯,都是这个意思。 对于上面这种老师,求职和买房一定要慎之又慎,要想好退路,绝不可自取灭亡。
F
FarInMountain
美国的tenure制度据我所知,招一个tenure track的老师,后面所有的钱就已经准备好。 保证如果你做的好就可以一直留下来。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呢。因为学校要准备好雇佣你一辈子!!! 所以tenure的位置难找。 每一个tenure的位子是单独的,不存在和别人的竞争关系。 和我们平时想的好不一样。


P
Pelosi
e
evaearly
难道从幼儿园入学开始不就是内卷过独木桥吗?怎么到了博后这一步反倒开始一脸懵逼?他念博后本身就说明他缺乏竞争力,没有在本科毕业找到好工作吧。
789 发表于 2021-06-08 13:31

不动别瞎说。数学专业做博后是normal practice
l
littlebig
美国的tenure制度据我所知,招一个tenure track的老师,后面所有的钱就已经准备好。 保证如果你做的好就可以一直留下来。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呢。因为学校要准备好雇佣你一辈子!!! 所以tenure的位置难找。 每一个tenure的位子是单独的,不存在和别人的竞争关系。 和我们平时想的好不一样。



FarInMountain 发表于 2021-06-08 14:05

本来就是这样。Tenure track的关键词不是tenure, 而是track。 招进来了以后,一人一个track。当然不努力不行,把车开翻了也不行。但一切正常的话,有八九成可能性把车沿着track平安开下去。国内这种n个人挤在一条track上?这算个p的track啊,你叫tenure pool / jungle / Colosseum 都可以,别糟蹋track这个词。
g
greengrass12
美国research faculty 拿tenure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然没有那么激烈,不过拿不到的也不少,一般也是非升即走,少数可以转non tenure track
P
Pelosi
f
fritillaria
本来就是这样。Tenure track的关键词不是tenure, 而是track。 招进来了以后,一人一个track。当然不努力不行,把车开翻了也不行。但一切正常的话,有八九成可能性把车沿着track平安开下去。国内这种n个人挤在一条track上?这算个p的track啊,你叫tenure pool / jungle / Colosseum 都可以,别糟蹋track这个词。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4:20

是的,美国是在博后阶段卷,能拿到tt ap的不多,算是上岸了一半。 国内是给你个所谓的tt title,然后内卷。
m
mouton
供大于求,欧美博士早就有去中学当老师的了,国内未来也是,大学消化不了的博士只能另谋出路,导师不是大牛的博士真没必要读,更别为了博士学位读,会越来越不值钱。拿了博士,有最低工资要求,职场还不如本科有优势,欧美这些问题目前也同样没解决。美国一堆改了title的博后,拿着低工资,还不如实验员。
e
evaearly
是的,根本就是人多内卷。现在国内面临的问题非常多。本科毕业不好找工作,那就读研,读完研也不好,那就继续读博,那读完博呢?另一边,是国内极度缺乏技术人员(包括蓝领),各大化工企业招不到需要一定技术理论支持的大学毕业生。国内的大学教育本质上还是计划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比如每年对各大学校招生名额都是直接派数字,并没有看具体的市场上的专业的需求。说回学术界,国内把美国学术界这套制度搬回去然后localized,玩坏了,最后还是拼山头。
天和地
很明显,一个职位招好几个海归,不仅仅为了学校,更重要的是科技引入!
以各种诱惑的条件、让海龟门竞争情愿把自己能在国外拿到科研成果科技带回来,用完了,踢之,这样科技输入,不愧为科技强国
P
Pelosi
供大于求,欧美博士早就有去中学当老师的了,国内未来也是,大学消化不了的博士只能另谋出路,导师不是大牛的博士真没必要读,更别为了博士学位读,会越来越不值钱。拿了博士,有最低工资要求,职场还不如本科有优势,欧美这些问题目前也同样没解决。美国一堆改了title的博后,拿着低工资,还不如实验员。
mouton 发表于 2021-06-08 14:26

德国不会
德国的职业教育 , 应用大学, 综合性大学 分的很清楚

美国和中国的所谓教育体制 很奇葩.

k
karenmxm
谈一下昨天发生在复旦的悲剧 Weiliang Weiliang的博士日记 Today 昨天发生在复旦的悲剧相信大家都看到了。都端这碗饭(当然我甚至还没端上这碗饭),真的能感受到这个悲。
传闻是因为非升级走没通过导致的。说下所谓的非升即走。我感觉总的来说这是这一轮国内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没有之一。大概的内容就是全面仿照美国制度,招人首先是一个3+3的合同,即首先签订三年合同,三年后中期审核,如果通过则续签3年。一共六年后需要评上副教授(有些学校是教授),副教授理论上就是终身教职(除非触犯政治等红线否则就是铁饭碗)。不能转正副教授就滚蛋。这也就是美国所谓的tenure制度。
在理工科,美国的tenure率一般是相当高的,大概在90%以上。也就是说,只要招了你,基本上就是要给你转终身教职的。就算tenure比例低得多的社科,至少中期审核基本上是不踢人的,也就是说会给足六年时间。因此,一般来说大家把tenure clock算作六年。
国内高校就不一样了。首先,tenure比例低到发指,目测在10%以下,而且三年就踢人的情况广泛存在。比如2018年武汉大学第一批三年合约到期,119人竟然只有四人通过评审,三年淘汰率高达97%...(更正:武大辟谣是69人到期通过6人)同样的,中山大学也出过类似的事情。
目前非升即走制已经在国内的主要大学全部铺开,能比较稳的拿到终身教职的情况我目测只有拿到四青,也就是万人拔尖,长江青年,优青基金和青年千人这四个帽子。拿到这四个帽子你就瞬间变成学校的资产,没拿到你的价值在学校眼里就非常存疑。当然社科方面主要是顶刊发的够多就行。
淘汰制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但是现在国内这种搞法完全是视青教为消耗品,一开始就打算让大部分人淘汰掉。这主要就是因为博士毕业生太多了,业界市场又消化不掉,最后这个学术就业市场变成完全的买方市场。因为高校招聘规模过大(反正是便宜临时工),每个青教能够获得的资源就非常有限了,自然就更难出成果...很多学校的青教甚至完全没有招生名额,要知道美国只要入职即是博导...没有学生支持,却多了很多事务压力和教学压力,研究效率可想而知。
如果说这个畸形的非升即走制度已经很可怕了,那么更可怕的就是中国特色的年龄歧视:入职tenure-track一般要求35岁(或40岁)以下...这种公开的年龄歧视基本上是全世界独一份。为啥有这个歧视呢?其实不能怪高校,因为四青的帽子就是带年龄要求的。其中申报青千不得超过40岁,申报青拔不得超过35岁,申报青年长江和优青不得超过38岁。以上都是理工科男性的情况,社科和女性会有适当放宽。但无论如何,在四青才是真正的资产得情况下,学校肯定要考虑招来的人成为资产的可能性。如果年龄太大,未来申请四青可能被硬条件卡掉,自然就不会招了。
这就使得非升级走失败的青教没有太多退路的空间。我们简单算一下,一个人本科毕业22岁,硕博毕业大约28岁,一轮博后2年,这就已经30岁了。非升级走6年后如果被淘汰,直接超35岁红线了。而万一之前读书多读了几年或者博后多做了一轮,可能都超40岁红线了,这就基本上彻底没机会了。同志们,40岁在中国社会重新找工作而且可能是跨行找工作,这是多么让人不寒而栗的事情。
至于入职后拿到的钱和入职前谈妥的钱不一致这种事情就不谈了,总之在纯粹的买方市场下劳动力是完全没有任何谈判能力的,想让你怎样就怎样。
所有在这个制度和压力下,指望青教们心理健康实在是一件过于奢侈的事情,毕竟连大部分博士都有心理问题。这本身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想想一个高校里,每天和大学生打交道的人大部分都有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那么大学的氛围会是怎样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永远不要把自己彻底卖给学术了,至少在中国不能这样。永远要给自己留好退路,留好选择,保住人生的主动权。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任。主动权就是你和畸形制度说不的底气。
在中国突飞猛进的科研指标背后,是无数青年科研人员的血与泪。
这不是比喻。是真的血。是真的泪。
今天写的很乱,请谅解。


Shudongtucao 发表于 2021-06-08 12:52

难道就没人说一下学术界的就业机制的问题吗?感觉这边对于去国内找工作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大力推荐,大概反正以后不在同一个圈子,为何不做个顺水人情,说不定学生将来发达了还能请过去顺便旅个游啥的。这种情况下国内招人单位的也很难,大多都是靠圈内华人教授推荐,但说实话,质量控制也不是太好。所以最后很多院校只有靠人多力量大的办法来摸石头过河。
有个朋友跟我抱怨,说他们领域给年轻人的推荐信,很多都说此人将来很有可能要拿诺奖云云。该领域的推荐制度,已经完全玩坏了。

P
Pelosi
k
karenmxm
回复 1楼Shudongtucao的帖子
作为美国高校成功上岸的发考题,我说一句找骂的话:这事儿在国内现状下,无解。 这个很容易理解。永久坑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要么像武大中大那样招一堆人往死里卷,要么像这边tenure track那样严控入场券。比如按楼主武大的数据,69人到期通过6人,这个卷得确实惨烈。但永久坑位就6个,按照美国这边的搞法,最多招9个AP给资源好好培养,最终80%左右成功上岸。那么,开始的那69个中的60个,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卷的机会都没有。国内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和国家机构,博士是没什么高校以外的就业机会的。 所以结论是,研究型博士太多了...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3:10

更糟糕的是,过渡竞争的市场机构下,最后能胜出的是否还是研究型的博士还真不好说。
c
charmanderr
这个事情本质上就是tenure没拿到吧 身边没拿到tenure,要换个学校的,太普遍了吧……

wfmlover 发表于 2021-06-08 13:42


你身边的tenure会一个系招十几个ap,最后留一个吗?
m
mousemouse

你身边的tenure会一个系招十几个ap,最后留一个吗?
charmanderr 发表于 2021-06-08 14:46

MIT
C
CC2020CC
MIT
mousemouse 发表于 2021-06-08 14:50

胡说八道。MIT很多系难留不假(很多资深教授投票时手很黑),但是FTE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可能招人的时候就打算裁掉若干比例。至少制度上没有毛病。


i
i机器人
你让那60个博士的导师脸往哪里搁。是否说明这60位的导师当初就不该带博士生。没有博士生他们就不该成为博导。如此继续内卷下去,当初他们就不该当教授。
每位博导一生中总不会只出一位博士。这是个指数爆炸的游戏。注定绝大多数博士都当不上天牛。

niuheliang 发表于 2021-06-08 13:45

国内那些导师动不动十几个博士的带 我感觉他们三五年带出来的博士比美国有的老师一辈子都多 好多人几个月也见不到学生一面 最后这事真是恶性循环再循环啊 归根结底人多导致的
i
isabel
回复 1楼Shudongtucao的帖子
作为美国高校成功上岸的发考题,我说一句找骂的话:这事儿在国内现状下,无解。 这个很容易理解。永久坑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要么像武大中大那样招一堆人往死里卷,要么像这边tenure track那样严控入场券。比如按楼主武大的数据,69人到期通过6人,这个卷得确实惨烈。但永久坑位就6个,按照美国这边的搞法,最多招9个AP给资源好好培养,最终80%左右成功上岸。那么,开始的那69个中的60个,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卷的机会都没有。国内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和国家机构,博士是没什么高校以外的就业机会的。 所以结论是,研究型博士太多了...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3:10

那60个人如果本来有其他机会但被画大饼给忽悠回去,那就丢了他们本来可能有的,次好的机会。说来说去,还是画饼忽悠不道德
z
zhegufei
一个是订婚 一个是选妃 肯定不同
wcy19491983 发表于 2021-06-08 13:57

美国Tenure Track是未婚妻 中国Tenure Track是炮友
m
magnoliaceae
回复 1楼Shudongtucao的帖子
作为美国高校成功上岸的发考题,我说一句找骂的话:这事儿在国内现状下,无解。 这个很容易理解。永久坑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要么像武大中大那样招一堆人往死里卷,要么像这边tenure track那样严控入场券。比如按楼主武大的数据,69人到期通过6人,这个卷得确实惨烈。但永久坑位就6个,按照美国这边的搞法,最多招9个AP给资源好好培养,最终80%左右成功上岸。那么,开始的那69个中的60个,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卷的机会都没有。国内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和国家机构,博士是没什么高校以外的就业机会的。 所以结论是,研究型博士太多了...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3:10

这位层主写得好 国内博士太多是事实,但说国内博士除了高校没有就业机会就并不切实际,光我认识的就不少博士毕业回国去非高校的,都是家里什么背景都没有的十八线县城出身的人,在国外也非顶级名校毕业,有的还是学的天坑专业,国内机会还是很多的,找不到只能说自己不太行,或者说对自己的水平没有清醒的认识,水平一般却非得要进北上广去最顶级高校,那肯定不行,我认识挺多回国去了二线城市非名校或普通企业的,人家都过得挺好的, 想去有名气的大学做教授,卷不是很正常么,如果真的是学术水平那么厉害,就算国内学校不能转正也应该可以不太费力的找到国外的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工作,哦,如果到国外也要求必须是名校否则不去的话,那找不到工作真的不能怪社会了,国外的博士自己还卷的厉害呢,名校位置就那么几个,全球人竞争 国内名校招太多人进去淘汰,这和国内其它行业没任何区别,国内很多公司招人的时候都明说,多久后会淘汰人,你们自己竞争吧,说到底还不是中国人太多的原因?
非要说高校如何不地道,其实至少还给了你一个竞争的机会,如果不给机会,这些海归还是会不满的,至于竞争失败的后路,那真的只能自己找,想在国内混就只能接受疯狂的卷,不想疯狂的卷,海外读了博士就留在海外工作,比国内压力小很多,自己想回国做大事业,就得赌得起,美国博士毕业的,不管什么学科的,都是极少数人去走教授的路子,绝大多数人干什么的都有,中学老师有博士学位的也不少,拿不到tenure的,不也得一年时间找好下家么,都是去了档次更低的学校,而且基本换学校就要换州,需要卖房子搬家,混学术圈的饭,都得这样赌,之前说mit有个系忘了哪个了,多年来没有任何人拿到过tenure,就一直招人一直淘汰,谁知道原因,但这就是现实,哪儿都一样,都不容易,但是中国的海外留学生,博士学位你让他去国内中学做老师,很多人觉得那根本不可接受,那咋办? 中国人思维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想法,认为海外好学校博士毕业就应该有资格到最好的单位做最好的工作,问题是现实早就变了,现在中国的海外名校学历的人过剩得太严重了,含金量早就大打折扣了,留学的人期望值必须得跟着调整,还想着有海外学历就等于国内名校好学校教授职位,就有点像之前有个哥大毕业的说自己买不起房一样,谁说哥大毕业社会就得分套房子给你呢? 不是说海外留学高学历的人才不该被重视被优待,但问题是供极大过于求的时候,啥学历啥水平也不能保证任何东西了
m
magnoliaceae
美国的tenure制度据我所知,招一个tenure track的老师,后面所有的钱就已经准备好。 保证如果你做的好就可以一直留下来。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呢。因为学校要准备好雇佣你一辈子!!! 所以tenure的位置难找。 每一个tenure的位子是单独的,不存在和别人的竞争关系。 和我们平时想的好不一样。



FarInMountain 发表于 2021-06-08 14:05

现在美国的学术界也有不少声音质疑tenure制度了,早晚也得改革,整个tenure制度其实并不是那么完全合理
b
bbalyssa
是的,根本就是人多内卷。现在国内面临的问题非常多。本科毕业不好找工作,那就读研,读完研也不好,那就继续读博,那读完博呢?另一边,是国内极度缺乏技术人员(包括蓝领),各大化工企业招不到需要一定技术理论支持的大学毕业生。国内的大学教育本质上还是计划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比如每年对各大学校招生名额都是直接派数字,并没有看具体的市场上的专业的需求。说回学术界,国内把美国学术界这套制度搬回去然后localized,玩坏了,最后还是拼山头。
evaearly 发表于 2021-06-08 14:26

就这样还三胎?那还拼个什么劲呀 完全没希望 早早躺平好了
m
magnoliaceae
那60个人如果本来有其他机会但被画大饼给忽悠回去,那就丢了他们本来可能有的,次好的机会。说来说去,还是画饼忽悠不道德
isabel 发表于 2021-06-08 14:58

招的太多人去竞争的确是不行,至少应该降低招人的数量,而且明确告知想来的人,这样可能有的人就劝退不来了
但是话说回来,招人的时候很多时候也不知道谁水平潜力怎么样,因为都很流弊,都是海外名校,都发过一堆文章,咋办,最简单的就是都招进来,说到底买方市场,出卖劳动力的打工仔实在是没有任何话语权
m
momosun
如果早早告知是69选6,作决定的人可以好好掂量一下,如果觉得希望渺茫,还可以趁着年轻找别的工作,不会盲目地被卷。因为家人和同学好多在高校的,经常和他们聊学校的事,但我是第一次听说69选6。
Shudongtucao 发表于 2021-06-08 13:18

确实,如果招人的时候明确我们有90%的淘汰率,你自己掂量。感觉教职无望可以早点转码,转商。现在这样纯属无耻。姜用党委书记的鲜血给所有海龟青椒敲了一记警钟,海龟前好好掂量一下,自己有自信成为那10%幸运儿么?
p
pinkkitty
回复 1楼Shudongtucao的帖子
作为美国高校成功上岸的发考题,我说一句找骂的话:这事儿在国内现状下,无解。 这个很容易理解。永久坑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要么像武大中大那样招一堆人往死里卷,要么像这边tenure track那样严控入场券。比如按楼主武大的数据,69人到期通过6人,这个卷得确实惨烈。但永久坑位就6个,按照美国这边的搞法,最多招9个AP给资源好好培养,最终80%左右成功上岸。那么,开始的那69个中的60个,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卷的机会都没有。国内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和国家机构,博士是没什么高校以外的就业机会的。 所以结论是,研究型博士太多了...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3:10

也不能说是博士太多了,高校确实需要多招青椒当劳动力来冲文章提排名作面子的,但编制名额又没这么多,就是把人先骗过来压榨六年,到时一脚踢开,再割下一波新韭菜。很残忍,还不如工厂打工的,他们没有读什么书,没有这么多教育投资成本,也就没有这么多期待和失望。
j
jack54321
回复 1楼Shudongtucao的帖子
作为美国高校成功上岸的发考题,我说一句找骂的话:这事儿在国内现状下,无解。 这个很容易理解。永久坑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要么像武大中大那样招一堆人往死里卷,要么像这边tenure track那样严控入场券。比如按楼主武大的数据,69人到期通过6人,这个卷得确实惨烈。但永久坑位就6个,按照美国这边的搞法,最多招9个AP给资源好好培养,最终80%左右成功上岸。那么,开始的那69个中的60个,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卷的机会都没有。国内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和国家机构,博士是没什么高校以外的就业机会的。 所以结论是,研究型博士太多了...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3:10

如果坑位只有6个,招个8个就可以了。那还有的60多个,也可以不耽误别人的时间。别人乘着年经,还可以找很多机会。如果拖了别人6年,别人年纪大了,压榨完了,再把别人一脚踢出去,很差劲的。
l
little_racoon
招的太多人去竞争的确是不行,至少应该降低招人的数量,而且明确告知想来的人,这样可能有的人就劝退不来了
但是话说回来,招人的时候很多时候也不知道谁水平潜力怎么样,因为都很流弊,都是海外名校,都发过一堆文章,咋办,最简单的就是都招进来,说到底买方市场,出卖劳动力的打工仔实在是没有任何话语权
magnoliaceae 发表于 2021-06-08 15:26

这样是不对的,好的hiring committee当然应该有能力判断一个人的水平和潜力,哪有一下招那么多人进来养蛊的?
b
bbalyssa
这样是不对的,好的hiring committee当然应该有能力判断一个人的水平和潜力,哪有一下招那么多人进来养蛊的?
little_racoon 发表于 2021-06-08 15:48

养蛊 好形象,好悲哀
N
Namama
回复 1楼Shudongtucao的帖子
作为美国高校成功上岸的发考题,我说一句找骂的话:这事儿在国内现状下,无解。 这个很容易理解。永久坑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要么像武大中大那样招一堆人往死里卷,要么像这边tenure track那样严控入场券。比如按楼主武大的数据,69人到期通过6人,这个卷得确实惨烈。但永久坑位就6个,按照美国这边的搞法,最多招9个AP给资源好好培养,最终80%左右成功上岸。那么,开始的那69个中的60个,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卷的机会都没有。国内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和国家机构,博士是没什么高校以外的就业机会的。 所以结论是,研究型博士太多了...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3:10

+1
客观的分析。。。
其实相比之下,挂着名牌大学特聘的头衔,起码还有6年时间找出路,总好过入场券都没有。。
z
zhegufei
这样是不对的,好的hiring committee当然应该有能力判断一个人的水平和潜力,哪有一下招那么多人进来养蛊的?
little_racoon 发表于 2021-06-08 15:48

就是故意的。
现在招的这些海量 青椒,才是最近几年中国论文飙升的秘诀。

s
star1991
入职的时候就知道吧。应该有心理准备呀
i
iberianstar
本来就是这样。Tenure track的关键词不是tenure, 而是track。 招进来了以后,一人一个track。当然不努力不行,把车开翻了也不行。但一切正常的话,有八九成可能性把车沿着track平安开下去。国内这种n个人挤在一条track上?这算个p的track啊,你叫tenure pool / jungle / Colosseum 都可以,别糟蹋track这个词。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4:20

哈哈哈 笑死人 老太太不扶就服你
作为制度内的,谁跟你说tenure rate理工是90% on average?三年不赶人?我经历到的走了的都是鬼吗?track是五年,五年底package都交了,第六年是等结果,但原则上这年有了成果也是可以加到package里。 批判瞎抄tt是对,但没批到点子上。这群人光抄人家怎么淘汰,不抄人家yip,不抄人家tp各级committee,不抄appeal protocal。最基本,美国大学faculty governance,抄吗?

幽幽寸草心
回复 1楼Shudongtucao的帖子
作为美国高校成功上岸的发考题,我说一句找骂的话:这事儿在国内现状下,无解。 这个很容易理解。永久坑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要么像武大中大那样招一堆人往死里卷,要么像这边tenure track那样严控入场券。比如按楼主武大的数据,69人到期通过6人,这个卷得确实惨烈。但永久坑位就6个,按照美国这边的搞法,最多招9个AP给资源好好培养,最终80%左右成功上岸。那么,开始的那69个中的60个,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卷的机会都没有。国内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和国家机构,博士是没什么高校以外的就业机会的。 所以结论是,研究型博士太多了...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3:10

不给入场券怎么不好?这就跟明明不想跟人家结婚, 直接连恋爱都不谈, 这个难道不是一个负责的人的做法吗? 年轻人28,30岁知道学术界这条路走不通, 即使进入工业界, 专业不好, 年轻还容易转码, 这才是对人才负责人的态度。 之前一个学妹就是找不到tenure track的职位, 为了留在美国,强行转码, 现在人家挣的钱比学术圈多多了, 活得特别开心。 年轻本身就是一种资本
c
caribou
谈一下昨天发生在复旦的悲剧 Weiliang Weiliang的博士日记 Today 昨天发生在复旦的悲剧相信大家都看到了。都端这碗饭(当然我甚至还没端上这碗饭),真的能感受到这个悲。
传闻是因为非升级走没通过导致的。说下所谓的非升即走。我感觉总的来说这是这一轮国内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没有之一。大概的内容就是全面仿照美国制度,招人首先是一个3+3的合同,即首先签订三年合同,三年后中期审核,如果通过则续签3年。一共六年后需要评上副教授(有些学校是教授),副教授理论上就是终身教职(除非触犯政治等红线否则就是铁饭碗)。不能转正副教授就滚蛋。这也就是美国所谓的tenure制度。
在理工科,美国的tenure率一般是相当高的,大概在90%以上。也就是说,只要招了你,基本上就是要给你转终身教职的。就算tenure比例低得多的社科,至少中期审核基本上是不踢人的,也就是说会给足六年时间。因此,一般来说大家把tenure clock算作六年。
国内高校就不一样了。首先,tenure比例低到发指,目测在10%以下,而且三年就踢人的情况广泛存在。比如2018年武汉大学第一批三年合约到期,119人竟然只有四人通过评审,三年淘汰率高达97%...(更正:武大辟谣是69人到期通过6人)同样的,中山大学也出过类似的事情。
目前非升即走制已经在国内的主要大学全部铺开,能比较稳的拿到终身教职的情况我目测只有拿到四青,也就是万人拔尖,长江青年,优青基金和青年千人这四个帽子。拿到这四个帽子你就瞬间变成学校的资产,没拿到你的价值在学校眼里就非常存疑。当然社科方面主要是顶刊发的够多就行。
淘汰制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但是现在国内这种搞法完全是视青教为消耗品,一开始就打算让大部分人淘汰掉。这主要就是因为博士毕业生太多了,业界市场又消化不掉,最后这个学术就业市场变成完全的买方市场。因为高校招聘规模过大(反正是便宜临时工),每个青教能够获得的资源就非常有限了,自然就更难出成果...很多学校的青教甚至完全没有招生名额,要知道美国只要入职即是博导...没有学生支持,却多了很多事务压力和教学压力,研究效率可想而知。
如果说这个畸形的非升即走制度已经很可怕了,那么更可怕的就是中国特色的年龄歧视:入职tenure-track一般要求35岁(或40岁)以下...这种公开的年龄歧视基本上是全世界独一份。为啥有这个歧视呢?其实不能怪高校,因为四青的帽子就是带年龄要求的。其中申报青千不得超过40岁,申报青拔不得超过35岁,申报青年长江和优青不得超过38岁。以上都是理工科男性的情况,社科和女性会有适当放宽。但无论如何,在四青才是真正的资产得情况下,学校肯定要考虑招来的人成为资产的可能性。如果年龄太大,未来申请四青可能被硬条件卡掉,自然就不会招了。
这就使得非升级走失败的青教没有太多退路的空间。我们简单算一下,一个人本科毕业22岁,硕博毕业大约28岁,一轮博后2年,这就已经30岁了。非升级走6年后如果被淘汰,直接超35岁红线了。而万一之前读书多读了几年或者博后多做了一轮,可能都超40岁红线了,这就基本上彻底没机会了。同志们,40岁在中国社会重新找工作而且可能是跨行找工作,这是多么让人不寒而栗的事情。
至于入职后拿到的钱和入职前谈妥的钱不一致这种事情就不谈了,总之在纯粹的买方市场下劳动力是完全没有任何谈判能力的,想让你怎样就怎样。
所有在这个制度和压力下,指望青教们心理健康实在是一件过于奢侈的事情,毕竟连大部分博士都有心理问题。这本身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想想一个高校里,每天和大学生打交道的人大部分都有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那么大学的氛围会是怎样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永远不要把自己彻底卖给学术了,至少在中国不能这样。永远要给自己留好退路,留好选择,保住人生的主动权。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任。主动权就是你和畸形制度说不的底气。
在中国突飞猛进的科研指标背后,是无数青年科研人员的血与泪。
这不是比喻。是真的血。是真的泪。
今天写的很乱,请谅解。


Shudongtucao 发表于 2021-06-08 12:52

美国tenure 率有90%? 藤校理科绝对不可能。不要说中国的缺点就无限美化美国。
E
EEswine
作为制度内的,谁跟你说tenure rate理工是90% on average?三年不赶人?我经历到的走了的都是鬼吗?track是五年,五年底package都交了,第六年是等结果,但原则上这年有了成果也是可以加到package里。 批判瞎抄tt是对,但没批到点子上。这群人光抄人家怎么淘汰,不抄人家yip,不抄人家tp各级committee,不抄appeal protocal。最基本,美国大学faculty governance,抄吗?


袁 发表于 2021-06-08 16:21

有中国特色的预聘/长聘教授制度,没说抄tenure制度,据说”长聘“两字也留下了以后赶走的空子呢
咸鱼红烧肉
长聘这个概念就是魔鬼
幽幽寸草心
美国这里招人至少没有明面上的年龄歧视,有些半途转行的40+博士毕业也能找到tenure track,然后努力6年上下,最后留下来。 中国呢?一批招一堆人去,然后六年后淘汰大多数。很多人一轮淘汰了,因为年龄问题都拿不到第二次机会。这样的制度难道没有问题?还要别人感谢它给了“入场券”?
bayside 发表于 2021-06-08 13:49

我见过55岁才博士毕业, 最终六年后在R1类大学拿到tenure的
幽幽寸草心
就是故意的。
现在招的这些海量 青椒,才是最近几年中国论文飙升的秘诀。


zhegufei 发表于 2021-06-08 16:12

同意。 这个就是秘诀。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人的人知道真相,越来越少人愿意被养蛊, 这个游戏很快就玩不下去了, 中国论文飙升的西洋镜也是时候该拆穿了
b
beidou
就是压榨,这些年轻人出文章多, 所以越多越好, 但是不给转正。
这不就是白X 吗, 还不给转正, N奶奋起反抗,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p
psyentistc
招的太多人去竞争的确是不行,至少应该降低招人的数量,而且明确告知想来的人,这样可能有的人就劝退不来了
但是话说回来,招人的时候很多时候也不知道谁水平潜力怎么样,因为都很流弊,都是海外名校,都发过一堆文章,咋办,最简单的就是都招进来,说到底买方市场,出卖劳动力的打工仔实在是没有任何话语权
magnoliaceae 发表于 2021-06-08 15:26

怎么可能,PhD毕业基本上是驴是马都差不多知道了,圈子里面的人谁做的东西行谁不行,哪个人能去什么层次的学校,大家都有数。要是真的分不出来谁有潜力,那只能是国内学校水平太差。我估摸国内学校狂招临时研究员,最大可能的动机就是雇廉价劳动力冲论文。。。国内业界不也特别喜欢搞什么赛马内部竞争吗。。。都是人多饼少的问题。好的资源已经不够分了,还要鼓励生三胎。。。以后干脆只允许20%的人上高中算了。。。
l
luckyweiwei
国内应该取消在职博士,提高录取博士生的门槛……真的不确定全职工作怎么能把博士读下来
B
Baguette
也不能说是博士太多了,高校确实需要多招青椒当劳动力来冲文章提排名作面子的,但编制名额又没这么多,就是把人先骗过来压榨六年,到时一脚踢开,再割下一波新韭菜。很残忍,还不如工厂打工的,他们没有读什么书,没有这么多教育投资成本,也就没有这么多期待和失望。
pinkkitty 发表于 2021-06-08 15:35

说到底还是自己的选择啊,就连华人网上大妈们都知道国内高校没手段搞不定,回国的博士们会完全不知道么,还不是觉得自己脑子好情商高能成为那10%么。。。
i
izz
国内的青年高校教师其实不光是业务上压力大,待遇好像也... 反正比在重点高中当老师的同学和同行据说是少挺多的。
新的明天
美国tenure率哪里高了,很多没拿到tenure去industry的faculty呢
f
flyflying
可是当你发现同一批进去的有69个人之后 不是就应该早想其他出路了么 不可能有哪个学校每年出来那么多的正副教授的坑吧
c
chikorita
如果早早告知是69选6,作决定的人可以好好掂量一下,如果觉得希望渺茫,还可以趁着年轻找别的工作,不会盲目地被卷。因为家人和同学好多在高校的,经常和他们聊学校的事,但我是第一次听说69选6。
Shudongtucao 发表于 2021-06-08 13:18

69选6也太夸张了,理工科不需要启动基金吗?什么学校这么有钱?
c
chikorita
重点不在于机会少,而在于69选6,大家都以为至少80%会通过,否则很多人可能趁早转行了,不会浪费这6年青春。
busybeaver 发表于 2021-06-08 13:59

学校找了69个人那会很明显吧?大家都不知道的吗?光办公室得包一栋楼吧?
p
panduolaa
这个政策问题太大了
c
chikorita

你身边的tenure会一个系招十几个ap,最后留一个吗?
charmanderr 发表于 2021-06-08 14:46

一般没有这样干的,但每年招俩人,连续五年没人拿到tenure并不罕见。
i
isabel
国内应该取消在职博士,提高录取博士生的门槛……真的不确定全职工作怎么能把博士读下来
luckyweiwei 发表于 2021-06-08 19:34

你这是想造反取消习大大的学问啊? 官员们都靠在职研究生拿学位的吧
R
Renshengkuduan
国内一不缺人 二不崇尚知识 所以
H
HUARENMM
学术大跃进 到了要翻车的时候了
c
charmanderr
一般没有这样干的,但每年招俩人,连续五年没人拿到tenure并不罕见。
chikorita 发表于 2021-06-08 23:07



报个学校专业给广大北美博士生个警戒吧,如果你的算数不是这样算的 00,01,02,03,04 每年招2个 00,01,02,03,04 每年没人tenure

我好歹也在学术界混过几年,连续五年招10个ap,最后一个tenure不给,这样的学校真心没听过
回复 1楼Shudongtucao的帖子
作为美国高校成功上岸的发考题,我说一句找骂的话:这事儿在国内现状下,无解。 这个很容易理解。永久坑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要么像武大中大那样招一堆人往死里卷,要么像这边tenure track那样严控入场券。比如按楼主武大的数据,69人到期通过6人,这个卷得确实惨烈。但永久坑位就6个,按照美国这边的搞法,最多招9个AP给资源好好培养,最终80%左右成功上岸。那么,开始的那69个中的60个,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卷的机会都没有。国内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和国家机构,博士是没什么高校以外的就业机会的。 所以结论是,研究型博士太多了...
littlebig 发表于 2021-06-08 13:10

re
c
chickenrib
多谢楼主科普。总而言之,铲党国就是一shithole
p
phlin
回复 1楼Shudongtucao的帖子
簡單說 理工宅男 別海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