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拉开孩子人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思维模式 -

C
Chowhound
楼主 (北美华人网)
2009年上映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当时看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转: 影片一经上映,便收获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不仅在上映10天内收获10亿卢比的票房,成为宝莱坞历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电影,还在时隔十余年的今天,在豆瓣上依然保持9.2的高分。 回味影片,这部著作之所以能够成为叫好又叫座的代表,不仅因为其故事情节是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小说《五点人》 所改编,最重要的是其中所反应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关注。 影片采用穿插回忆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三个家庭背景不一样、思想内核也各不相同的学生在“印度皇家理工学院”的疯狂经历。大部分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较量,认为这是一部抨击应试教育的佳作。 但我在重刷影片后发现,拉开兰彻与查尔图之间差距的,不是“应试”与“素质”教育的不同产物,而是源于二人不同思维的下的结果。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她的著作《终身成长》中提出,每个人在学习、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上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要素都归结为两种思维模式,一种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另一种为“成长型思维模式”。 剧中的查尔图则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而兰彻之所以能够获得阶段性的成功则是因为他具有“成长型思维”。在此,本文将结合故事内容着重阐述两种思维模式所造就的不同命运,在文章最后一部分将着重阐述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一、“固定型思维” 01.“固定型思维”的人通常只关注“成功”而非“成长” 剧中的查尔图,就是典型的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他希望自己能够考第一,为了考第一不惜找江湖郎中买一些可以“增加记忆”的三无药丸。不仅每天苦读18个小时,还为了保证自己名次而给其他竞争对手分发不良书刊,以求分散他们学习的注意力,认为只要别人发挥失常自己就可以稳居第一。 查尔图把自己的人生错误地定位于考第一,觉得考第一才是对自己能力的认证。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学习是为了求知,不是为了考试。所有的教育最终都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独立有担当的个体,成绩只是我们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 一个再成功的人,他的成功只是阶段性的,但成长却是终身的,因为成功只侧重于阶段性的结果,而成长则关注于过程,它追求的是量的变化与积累,当成长到一定程度,成功只是水到渠成的产物而已。 02.“固定型思维”的人喜欢推卸责任,不在自身找原因 查尔图做为学生代表在全体师生面前发言,为了保证自己的表现能够大放异彩,他找到了图书管理员帮忙。管理员帮他写了一篇堪称完美的演讲稿,但没想到被兰彻稍微做了点手脚,把“奉献”学生改成了“搞”学生。然而查尔图并没有发现其中有何不妥,依然选择一字不差的背诵下来,结果演讲当天,让自己和校长都成了全校的笑话。 查尔图愤愤不平的找到了兰彻,认为是他毁了自己,让自己在全校师生面前出了丑。其实到此观众也不难发现,查尔图自始至终就没有自我意识,觉得老师给的东西一定都是正确的,以至于都没有发现这么明显的错误。最可笑的是,他不仅没有总结自身的原因,反而怪罪兰彻让他颜面扫地。 影片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手法完成了对“固定型思维”的人推卸责任的讽刺,这部分人往往过分自我,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比周围的人聪明,自己从来不会犯错误,出了事则全是别人的错。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习惯将责任推给别人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就的,因为一个真正强大的人,遇到麻烦首先想到的是解决问题,他们不会第一时间把精力放在谁对谁错上,因为这毫无意义。 03.“固定型思维”的人总喜欢证明自己 整个故事是由一场赌约展开的,这场赌约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而它产生的背景,则是刚才提到的的查尔图被兰彻的恶作剧弄的下不来台之后产生的。兰彻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告诉所有跟查尔图一样不懂变通学生,即人不能没有自我意识。但查尔图并没有听进去,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他单方面的跟兰彻约定,看看十年之后到底谁会比较成功。 十年后,查尔图如约来到曾经跟兰彻打赌的地方,但未见兰彻的踪影,他高兴的以为兰彻是混的不好才不敢来赴约。实际上,是兰彻压根就没在意过这场赌约,他不来不是因为自己混的不好,相反他成为了一名拥有400多项专利的科学家,而且还是查尔图想要千方百计讨好的合作伙伴,他不来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什么。 查尔图总喜欢不断的想办法验证自我价值,其实这种人内心是非常自卑的,因为他根本不确定自己的价值所在,他需要外在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他不知道人生不是一道证明题,最重要的是,有没有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人。 影片以查尔图为代表,向观众阐述了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这种人往往惧怕挑战,总为自我设限。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所以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但是由于他们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一旦没有获得成功,就会把失败这种行为转变为他们的身份,很容易陷入挫败感中。 二、“成长型思维” 01.“成长型思维”的人从不惧怕挑战,并且善于在困难中找到出口 剧中的兰彻就是“成长型思维”的典范,导演在他一出场时就给予了清晰的形象刻画。 影片开场,他并没有像其他新生一样,对想树立权威的学长低三下四,反而急中生智利用初二物理时所学的导电知识电击了准备往门口尿尿的学长,当着大部分同学的面,用聪明的手段树立了自己临危不惧的形象。 这种形象上的刻画在影片的最后也有所体现,校长的女儿面临生产,恰逢那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外面的车进不来,里边的车出不去,就在大家陷入不知所措的危难关头时,兰彻在教室联合几个学生在教室搭建了临时“病床”,并通过与医生视频通话,成功的帮助校长女儿脱离险境。 反观影片,不管是不惧怕学长的权威,还是急中生智帮助校长女儿度过难关,皆因为兰彻从不惧怕挑战,这种心态能带给他解决问题的勇气。他认为凡事没有绝对,认为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这是典型的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思考方式,他觉得只要不固步自封,万事万物通过自己的参与都可以改变。 02.“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自我设限 乔伊也是被“固定型思维”所局限的学生,他喜欢科技,自己也在着手研发无人机,但仅因为校长的一次次打击以及不留余地的侮辱他的成果,便将自己研发一半的无人机扔进了垃圾桶。 兰彻看到了这一切,他把乔伊的无人机带回去进行研究,发现这个科技成果如果研发成功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方便。
那个家伙的设计很惊人,在直升机上装上摄像机可以用于路况和安全监管。
兰彻惊叹乔伊的设计,认为这将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他不应该因为校长的打击便轻易放弃,他决定偷偷的帮乔伊完成剩下还未完成的工作,希望以此告诉乔伊别人的看法并不能决定什么,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就一定会有希望。 可当他完成设计,把无人机飞到乔伊的窗口时,却意外发现乔伊选择了上吊自杀。 这件事情在很多人眼中认为校长要负很大的责任,但在我看来却是乔伊在面对挫折时的不堪所在的精神状态,他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他总会被别人的看法所影响,他害怕挫折,认为挫折一定意味着失败。 但事实上呢,失败和犯错是在所难免的,这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性过程,我们要知道,挫折可以让我们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习并获得新思考。 03.“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学习是终身的事情 影片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剧中对以查尔图为代表的“固定型思维”的人,和以兰彻为代表的“成长型思维”的人的深刻诠释,让每个人都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生活中有绝大多数人像剧中的查尔图一样,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而学习。也有大部分的家长认为成绩至上,就像剧中兰彻的朋友、法罕父亲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成绩从94分降为91分是一种毁灭性的失败,这样的思维模式会让孩子们误以为学习是阶段性的事情,认为只要考个好成绩,找份好工作就高枕无忧了。 但事实上呢,我们真正的人生是从步入社会才开始的,学习的本质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可以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而不是为了应付一次又一次的考试。 就如剧中的兰彻,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拥有400多项专利专利的科学家,是因为他把学习视为终极目标,这点在他上学时就显露无疑,不论是他抨击应试教育,还是劝说同学们不要把求知当成竞赛,都是为了告诉大家,学习不是阶段性的事情,决定我们人生高度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可贵之处,在于用喜剧的方式轻松的向观众展示出了不同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让我们笑过之后得出对于人生的某种思考。 它让我们得知,人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多地受到人类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这才是决定一个孩子人生高度的底层逻辑。 三、如何提高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01.关注“成长”而非“天赋” 随着教育意识的提高,很多家长意识到通过表扬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如果表扬的方法不对,不但不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反而有可能妨碍他将来的发展。 在我身边,我们常常听到大部分家长这样夸奖孩和子。
“宝贝你太聪明了” “宝贝你真棒”“宝贝你简直就是个天才”
这样的夸奖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表现好是因为聪明和天赋,如果想继续得到家长的夸奖和认可的话,他得保持很聪明很有天赋的样子。长此以往,孩子则会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智力主要由先天决定,后天的改变空间不大,他们的注意力就被转移到聪明上而不是后天的努力,从而形成固定式思维。 我们要把关注的点从天赋转移到成长,夸奖孩子的时候侧重于过程以及努力。
“我看到了你的努力,所以这次才考的这么好”“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把这件事做的这么好的?”“为什么这么做能够带来这么大的增长?”……
这种注重成长的夸赞方式,会让让孩子意识到他的成功他的进步,都是来自于他用了正确的方法,当他面对困难时,会选择迎接挑战,他会觉得努力是更有价值的,因为大家认可的是他的努力和勤奋。 02.可以批评,但要进行建设性批评 批评孩子是一门学问,它不仅帮你教育孩子,还对塑造孩子的未来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父母的批评和做法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孩子做错事时,大部分家长的批评方式通常是想用最差的方式寻求最佳的结果。比如当我们发现孩子做“错”事时,我们通常会提高嗓门大声斥责,甚至威胁恐吓,但事实上,责骂只是你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对孩子的教育并不能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让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要学会“建设性批评”,用一种友好的方式向孩子表达不带评判的、合理有效的批评。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把我们的负面情绪从体内抽离,学会客观的对待事情的本身,如果你很生气或沮丧,这些情绪会从你的肢体语言和语音语调中泄露出来,会让孩子你产生抗拒心理,从而很难接受你的批评。 我们要记住,批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批评,而是为了让孩子的行为能够良性地改善。 03.注重逆商的培养 心理学上表明,与情商、智商相比,逆商更是衡量个人人生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而提高孩子逆商的途径之一,则是要让他学会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 而孩子对待挫折的态度,则来源于父母对其教育的影响,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表现得焦虑,或者试图掩盖失败,会容易让孩子产生逃避挫折的思维模式。 父母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引导孩子面对和处理挫折,把挫折视作学习的好机会,让孩子明白,挫折可以让我们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可以督促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通过父母的支持、引导,形成抗挫折能力,这才是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真正核心。
b
bonnise
好看 这部剧
P
Presentgift
我去看看
c
clairehz
写的非常好
v
venusmm
Growth mindset, 儿子上K整整一年老师都在叫这个,真的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