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verage college accepts 6/10 applicants; only 46 accept fewer than 20%.” 这本书值得一读,尤其是有升学焦虑的。 IEC既然有市场,我想是有原因的。我只是目前不太能理解。 升学角度:耳熟能详的那几所学校是供小于求的,但是IEC不能保证能进(说能保证的反而是骗子)。而大多数不是耳熟能详的学校录取率都很高(60% 以上),其实也是很好的学校。这是大多数美国学校的情况,他们要靠发奖学金来吸引学生。这样的话,又何需IEC呢?另一方面真正优秀的孩子能进top学校的,确实也不需要IEC。这就是为什么有个层主说那些孩子的父母即使用了IEC也不推荐或”欲言又止“吧,估计因为性价比不够好。 教育角度:如果有外加value,比如增加soft skill(隔壁楼的IEC说这是她最喜欢的一部分),那其实就是孩子的成长,本应该是学校,家长和孩子一起经历的。现在加入第三方,适用的情况应该是父母没精力管,或者交流不畅,又不差钱,就把教育和成长外包,找人监督。但是前几年估计也就是一年见个几次。钱替代不了父母操心吧。还是个性价比问题,如果不差钱的话雇一个也无所谓。 IEC最有可能有用的是中等的孩子包装一下进了供小于求的牛校。但是如果孩子本身不适合,进了牛校对他们长期真的有好处吗? 一般认为IEC最硬核的部分是essay。毕竟这个是要英文功底的。父母和孩子可以自己做功课列大学单子,但是英文水平一下子提高不了。如果大学取消essay,很多IEC都作用有限。这也是为什么“Who gets in and why” 的作者Selingo建议essay应该是个限制时间的考试,当堂写,而不是现在这样谁有钱谁就雇人润色。
以前招生办的人,会了解现在的招生官的喜好吗?再说还有不同的招生官。 大面上的事情,不用顾问说也知道得差不多。靠包装打动招生官的只能看运气轮到哪个招生官了。
赚钱多,门槛低,必然趋之若鹜
这种难以相信只是靠包装。是有关系拿钱换吧
呵呵。“但是IEC不能保证能进(说能保证的反而是骗子)。“ 没有风险,只管赚钱。
听起来是Netflix那个纪录片的办法,就是fraud.
你想象力太好了,这点钱还不至于让人犯法吧哈哈
这个写的真实太好了。非常受教!
我觉得也不是这么看。
如果要说后悔,应该是养娃得18年里面有太多的错误可以反省学习。没有请顾问恐怕排在非常非常的后面。
天哪,还会有这样的啊。这个水平是的有多低,低于孩子家长的COMMON SENSE?
你这个例子期望还算合理,费用野花好。。一年3,4万那种我是觉得太离谱了。
我需要去开发一些不耳熟能详而又质量好的学校,哈哈
天哪。。。。这个信息太好用了啊。如果孩子或者价值知道将来要TARGET什么学校,这个简直太太太重要了。有的放矢就好了啊。或者,根据孩子的情况,挑选选人的准则毕竟对孩子有利和符合的,不就大大提高录取率了。还需要升学顾问么?这个工作感觉大部分华人家长都做的来啊。
MM泥太牛了。。。感觉泥的水平可能比好多顾问高了
嗯, 这个确实是我读了上面落地无声MM的转发,才意识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