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转自微博博主 游识猷 ‐---------------------------- [cp]过于自私、损害集体利益的人往往会被集体处罚,但是,如果是过于无私、为集体利益奉献得特别多的人呢? 读到几个研究,这样的“圣人”如果为人所知,也往往会被集体惩罚。 这种惩罚被称为“反社会惩罚”(Antisocial Punishment ),在很多社会里都有。 比如说,2010年有个实验是这样的—— 一个五人小组玩十轮游戏,每人每轮获得10点,可以选择将这10点里的一部分捐给集体账户。捐出去的点数将翻倍。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捐了2点,集体账户里就多了4点。 捐完每一轮后,每个人获得小组里其他四人捐出的账户的1/4。也就是说,个人的额外收益,取决于小组里其他成员的“奉献度”。 如此重复10轮。 10轮后,每个人的账户里既有自己留下的点数,也有来自其他成员的点数。点数越高,获得的现实里可用的优惠券越多。 另外,每个人总共奉献了多少,收获了多少,都是公开的。 最后,每个人还要填写自己希不希望跟另外的四个人继续组队。 *** 研究者预期,人们会不愿意跟那些奉献得特别少,收获得多的“自私鬼”组队。 然而,研究者没有料到的是,人们不但拒绝了“自私鬼”,也拒绝了“奉献多,收获少”的圣人。 最受欢迎的组队者,是要么奉献多收获多,要么奉献少收获也少的“公平者”。 驱逐“圣人”的理由往往是两种—— ① “圣人”让其他人的形象变差了,衬得其他人很自私。 ②“圣人”破坏了规则。说好大家都奉献一点点的,他拿出一大堆,别人该怎么做? 研究里的原话有—— “跟这种人在一起,让我觉得自己是坏人。但我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其他人都没有像ta那样做。ta让我们都难堪。” “别人会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像ta那样做。” “这个人让我感觉很糟糕,因为我会觉得我应该做得更多。” “一个人不断付出,却没有得到多少回报,这很奇怪。如果你多付出,你就应该多收获。” “除非超级富豪才能这么做,但ta拥有的和我们其他人差不多。” “如果团队中的其他人也这样做的话,就可以。但其他人都没有这样做,所以这是错误的。” “如果我没有看到其他人的选择,没有看到ta如此与众不同,我可能对ta没什么意见。但ta和我们其他人太不一样了。” *** 事实上,此前的研究还显示,人们不但不喜欢“特别慷慨的圣人”,也不喜欢那些特别能干的人,也不喜欢那些提供帮助的人,也不喜欢那些坚持道德立场的人。 因为我们不想让自己显得 笨/弱/自私/邪恶……而在这种特别好/能干/有道德的人身边,我们就被衬得黯淡无光。 尤其是被集体惩罚过的“自私鬼”,更是热衷于惩罚“圣人”。 如果你是个普普通通的好人,有着普普通通的能力,那么,你会比较容易融入集体。 但对于木秀于林的人来说,如果你所处的环境没有好的法治,也没有好的合作风气…… 那么,你做得越多,就可能被惩罚得越重。 Raihani, N. (2021). The social instinct : how cooperation shaped the worl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Herrmann, B., Thöni, C., & Gächter, S. (2008). Antisocial Punishment Across Societies. Science, 319(5868), 1362–1367. doi: 10.1126/science.1153808 Parks, C. D., & Stone, A. B. (2010). The desire to expel unselfish members from the grou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2), 303–310. doi.org/10.1037/a0018403[/cp]
读到几个研究,这样的“圣人”如果为人所知,也往往会被集体惩罚。
这种惩罚被称为“反社会惩罚”(Antisocial Punishment ),在很多社会里都有。
比如说,2010年有个实验是这样的——
一个五人小组玩十轮游戏,每人每轮获得10点,可以选择将这10点里的一部分捐给集体账户。捐出去的点数将翻倍。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捐了2点,集体账户里就多了4点。
捐完每一轮后,每个人获得小组里其他四人捐出的账户的1/4。也就是说,个人的额外收益,取决于小组里其他成员的“奉献度”。
如此重复10轮。
10轮后,每个人的账户里既有自己留下的点数,也有来自其他成员的点数。点数越高,获得的现实里可用的优惠券越多。
另外,每个人总共奉献了多少,收获了多少,都是公开的。
最后,每个人还要填写自己希不希望跟另外的四个人继续组队。
***
研究者预期,人们会不愿意跟那些奉献得特别少,收获得多的“自私鬼”组队。
然而,研究者没有料到的是,人们不但拒绝了“自私鬼”,也拒绝了“奉献多,收获少”的圣人。
最受欢迎的组队者,是要么奉献多收获多,要么奉献少收获也少的“公平者”。
驱逐“圣人”的理由往往是两种—— ① “圣人”让其他人的形象变差了,衬得其他人很自私。 ②“圣人”破坏了规则。说好大家都奉献一点点的,他拿出一大堆,别人该怎么做?
研究里的原话有—— “跟这种人在一起,让我觉得自己是坏人。但我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其他人都没有像ta那样做。ta让我们都难堪。” “别人会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像ta那样做。” “这个人让我感觉很糟糕,因为我会觉得我应该做得更多。” “一个人不断付出,却没有得到多少回报,这很奇怪。如果你多付出,你就应该多收获。” “除非超级富豪才能这么做,但ta拥有的和我们其他人差不多。” “如果团队中的其他人也这样做的话,就可以。但其他人都没有这样做,所以这是错误的。” “如果我没有看到其他人的选择,没有看到ta如此与众不同,我可能对ta没什么意见。但ta和我们其他人太不一样了。”
***
事实上,此前的研究还显示,人们不但不喜欢“特别慷慨的圣人”,也不喜欢那些特别能干的人,也不喜欢那些提供帮助的人,也不喜欢那些坚持道德立场的人。
因为我们不想让自己显得 笨/弱/自私/邪恶……而在这种特别好/能干/有道德的人身边,我们就被衬得黯淡无光。
尤其是被集体惩罚过的“自私鬼”,更是热衷于惩罚“圣人”。
如果你是个普普通通的好人,有着普普通通的能力,那么,你会比较容易融入集体。
但对于木秀于林的人来说,如果你所处的环境没有好的法治,也没有好的合作风气……
那么,你做得越多,就可能被惩罚得越重。
Raihani, N. (2021). The social instinct : how cooperation shaped the worl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Herrmann, B., Thöni, C., & Gächter, S. (2008). Antisocial Punishment Across Societies. Science, 319(5868), 1362–1367. doi: 10.1126/science.1153808
Parks, C. D., & Stone, A. B. (2010). The desire to expel unselfish members from the grou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2), 303–310. doi.org/10.1037/a0018403[/cp]
圣人如水。在我生命中让我尊敬的一般能力,人品或见识至少有一样高于我。但她还不会给我造成压力。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為善不欲人知"是很有道理的
其實在一切都是公開的條件下 所謂的"無私"也可能是一種策略 這並不是單純只是人們自私的想法 而真的可以是一個策略 因為你的"無私" 可能會"鼓勵"和你組隊的成員都多付出一些來增加團隊效應 團隊利益最後也會返回到個人 這個和我們說的真正的無私是兩個概念 試想 如果大家都"無私"的把自己的10點都捐出去 每輪大家得到的點數就是20點 (從另四人拿到10&4*2*1/4=20) 而且是團隊的每一人都拿到這麼多喔 也就是說大家愈"無私" 團隊績效愈高 個人平均值也愈高 只是在人性的驅使下 做不出如此聰明"無私"的決定
没错,圣人跟圣人组团就能最大化全队利益。按照游戏规则,奉献是本人决定的,收获是由队友决定的。奉献多收获少只能说明这个人倒霉地跟四个一毛不拔的自私鬼组了团,结果这四个自私鬼还要排挤他,全然不想想排挤走了圣人只会让自己收入更少。
所以这个故事教育我们,一定要选择好的大环境,离loser扎堆的地方远一点。
哈哈哈
“一个人不断付出,却没有得到多少回报,这很奇怪。如果你多付出,你就应该多收获。”----这个回答简直太华人了,翻译一下就是谁有良心谁就是另有企图。
“如果我没有看到其他人的选择,没有看到ta如此与众不同,我可能对ta没什么意见。但ta和我们其他人太不一样了。”----这是最nice最客气的回答,如果大众能这样就很不错了。但这个要求对很多人而言有点高。
东亚裔在美国也类似,说是收入高,不做公益活动,捐钱少,考试成绩高,看结果会如何?
1880年华人修美国铁路的,收入不高,努力工作,抢人家位置,还不理人家,结果如何?排华法案。
所以你准备怎样?多生孩子 还是入乡随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