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中华文字,原始真实残忍。敢这么教下一代中文么?汉字里的残酷战争,取、馘、聝三字让人毛骨悚然的原始意义解释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5月23日 8点42分 PT
共 (6)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雁
雁过
大约 4 年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不少古老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画面
,例如,“明”字是一幅柔和的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房间的恬静画面,“旦”字似圆圆的太阳刚刚跃出地平线,“晶”字(星)形如天上一颗颗闪亮的星星。
同时,古字形也为我们描述了温情的场景
,例如有人说“爱”字形如心有所系徘徊不前之状,“好”字形似母子相互偎依相向之情景,“孕”字形如母亲怀胎的画面。
“孕”字从字形看为独体象形字,像女人怀孕,且双手护着腹部,腹中隐隐约约可见“子”形。这也是我每次看到后都深受感动的汉字之一。
古文字形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它能记录美丽的场景,诉说温情的画面,而且更在于它能讲述当时社会的残酷现状,比如能倾诉古人征战时的心狠手辣和惨绝人寰。
今天我们就讲述“取”“馘”“聝”这三个与俘虏、杀戮有关的汉字。
这三个汉字字形上与“耳”或“首”有关,这也正描绘了来自远古时期割去敌人“头颅”或者“耳朵”的残忍画面。
“取”字并非掏耳朵,而是砍下耳朵
该字是甲骨文“取”字,由耳和手组成,我们千万不要误会是以手掏耳之形,古人并未单独为掏耳朵而造一字。 《说文解字》曰:“捕取也。从又(手),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
有人解释“取”之本义为捕获野兽之后割去左耳,此说实难理解,远古之时,古人打猎之后所获之物必整个带回,为何还要割去左耳?难道猎到动物直接就弃之?古人显然不会这么做,一定会带回去好好享用。可是,古文献中确实也有打猎之时割去动物“耳朵”的记载,以计数量作为赏功的参照,不过这应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事了,割动物耳朵当为后来意义之引申扩展。如: 《周礼·大司马》曰:“遂人狩田……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群四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含枚而进。大兽公之,小兽私之,获者取左耳。”
因此,下结论说“取”的原始义就是取动物之耳,显然不妥。从字形清晰可见,“取”字之“耳”为人之耳,古人造字之时很显然是以“人耳”为参照,而非动物之耳。因此,“取”是古代战争之时,杀死敌人而邀功论赏的一种衡量方法,且都以割左耳来记录数量。那为什么不两耳都割去呢?其实这个左耳应当是当时的约定,以免两耳都割下而难以准确统计士兵杀敌的数量。 “馘”字其中一个字形表示砍下首级,系于武器之上 除了“取”字之外,甲骨文亦有“馘”“聝”二字,二字为异体字,后来二字与“取”一样都有砍去“耳朵”之意。聝(馘)甲骨文(一期乙2948)字形如下:
该“馘”字字形如“戈”与“目”之组合,李孝定认为“戈”为垂纓之戈,目上之“戈”与“缨”一体,之后出现了讹变致使分离。下所从之“目”为眼睛,是首的省略,在古文字中多以“目”代替“首”。该字也是“聝”之或体,正如许慎所言: 《说文·耳部》:“聝,军战断耳也。《春秋传》曰‘以为俘聝’。从耳,或声。聝或从首。”
针对该字,于省吾先生认为“馘”字金文有从耳从戈会意之形,于说虽有一定道理,但是,此种说法缺乏辞例佐证,字形判断当为从“首”。发展至金文,“馘”多从首从或,亦有少数从戈者,从耳当为异体之变化。后来,有人把四版《金文编》所摹写的虢季子白盘里的“馘”字与原拓对比,结果发现摹本漏摹了一个小圈(注1)。认为虢季子白盘“馘”是从或而非从戈,此说比较可信,我们对比“馘”字金文及后来的篆书基本为从“或”。
摹写与原拓之别 互为异体字的“馘”与“聝”,从字形发展看“馘”字当先于“聝”而出现,“馘”(聝)之字形发展轨迹如下:
“馘”演变轨迹 我们把“馘”字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字形似“而”字甲骨字形;第二阶段从首从戈;第三阶段从“而”(形似)从或,虢季子白盘其实亦从“或”;在第四阶段出现“馘”“聝”并用。“聝”字经历了由简到繁的发展路径,我们看最初的甲骨文字形,看上去与甲骨文“而”字似无差别。 似“而”字之“馘”更是令人恐怖 甲骨文“而”字,最初之意为胡须,为象形字。《说文·而部》:“而,颊毛也。像毛形。”
甲骨文“而” “而”字后来又泛指有毛之部位,最后被假借为连词“而”,本义便消失很少为人所知。 我们接着分析“馘”字,从发展轨迹看,最早的甲骨文字形“馘”形似古文字“而”。很多人都对此有误解,认为此部分为“爪”,以此解释意义与“馘”相差甚远。刚才我们提到,“而”字后来泛指有毛之部位,
甲骨文最初“馘”字其实就是带有毛发的头皮,以此指称被杀之敌
。古人抓到俘虏不光砍头,更有甚者还要剥掉头皮,因此字形中才有头皮附有下垂之毛发的“而”字。 关于此说法林沄先生有着比较可信的论述:
(注2)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也解决了“馘”字最初为“而”形或含有古“而”字的问题
,“馘”字的二三阶段既有首又有带毛发之头皮。由此便知古人对战俘的残忍手段可见一斑。 那后来为什么又出现割“耳”之“聝”了呢?这跟古代对待战俘的处置方式不同有很大关系,试想如果战俘较少战胜者还可以带头回去领赏,当杀敌数量巨大之时遍地头颅如何处置?于是,战胜者就想出了取左耳之法。战胜之后,士兵皆串着几串儿左耳回去,想想这场景也让人毛骨悚然。 最后,我们再说说“取”与“馘”(聝)之别。 从字形上分析,“取”字由“又”(手)、耳组成,显然是表示一种动作,
因此“取”为动词,表示割取敌人的耳朵
。“馘”,从表示带毛发之头皮,到“戈”“首”的会意形体,再到“首”或“耳”与“或”构成的形声字
皆用为名词
,指称战场上被割下的敌人的“头颅”或者“左耳”。《司马法》:“载献馘。”《诗·大雅·皇矣》:“执讯练练,攸馘安安。”《鲁颂·泮水》:“在泮献馘。”其中之“馘”皆为名词。 结语
“取”为以手去取被杀敌人的耳朵之形,为动词。“馘”“聝”为异体字,为“俘馘”之意,最初的甲骨文为带有毛发的头皮,部分金文以戈取首或耳之形,金文至篆文该字从耳,或从首,“或”表声,常用作名词。
参考文献:1.田炜著,《西周金文字词关系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6.03。 2.林沄,《新版<金文编>正文部分释字商榷》,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八届年会论 文,1990年11月。
z
zhuzhu08
大约 4 年
2 楼
楼主查下 用 的本义。。。
n
nanako2008
大约 4 年
3 楼
Thanks for sharing
雁
雁过
大约 4 年
4 楼
楼主查下 用 的本义。。。
zhuzhu08 发表于 2021-05-23 11:06
感觉还好呀。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使用,采用) (2) 同本义 [use;employ] 用,可施行也。——《说文》 用,以也。——《苍颉篇》 利用为大作。——《易·益》 五行五用哉。——《虞书》 乃攘窃神胝之牺牷牺用。——《书·微子》 乘其财用出入。——《周礼·宰夫》 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周礼·小司徒》 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 管仲用之 齐, 子产用之 郑, 商君用之 秦, 仲长统言之 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宋· 王安石《上五事札子》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用水彩。——蔡元培《图画》 兼用激刺。 又用篆章。——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用不着(没办法);备用(准备着供随时使用);实用(实际使用);拆用(拆开使用);用功(使用功力);用长(使用长武器);用板(使用诏书);用计(使用计谋);用天因地(利用天时,顺应地利);用钱(使用钱币);用药(使用药物) (4) 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 [appoint] 不用尚书郎。——《乐府诗集·木兰诗》 用于昔日。——诸葛亮《出师表》 贤能为之用。——《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能用也。——《资治通鉴》 (5) 又如:大材小用(用人不当);重用(把某人放在重要的岗位上);叙用(任用);起用(重新起用已退职或已免职的人员);用才(任用人才);用臣(可任用之臣);用行舍藏(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用贤(任用贤人) (6) 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 [apply] 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孙子·用间》 (7) 又如:用间(运用间谍);用计铺谋(安排计谋;出谋划策);用长(运用其所长);用奇(指军事上运用出人意料的策略);用思(运用心思);用智(运用智谋) (8) 治理;管理 [administer] 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荀子》 (9) 又如:用民(治理和役使民众) (10) 出力;效命 [put forth one's strength] 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其国易破也。——《商君书》 (11) 又如:用精(专心一意) (12) 需要 [need]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李白《与韩荆州书》 (13) 又如:不用 (14) 吃;饮 [eat;drink]。如:用茶(饮茶,喝茶);用膳(吃饭);用餐(吃饭);用烟(吸烟,抽烟) (15) 执政;当权 [be in power]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史记》 (16) 行事;行动 [act] 经称鹏之用,其将飞也必待海之运,其飞也必以怒。——明· 徐渭《赡张君序》
词性变化
◎
用
yòng 〈名〉 (1) 功用;功能 [function] 小礼无所用。——《史记·魏公子列传》 彼虽善事,其用不足称也。——唐· 韩愈《原毁》 其用不足称。——唐· 韩愈《原毁》 灵用不同。——唐· 李朝威《柳毅传》 其用有二。——[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用头(用途) (3) 器用;物质 [material] 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资治通鉴》 (4) 又如:用器(器物;使用器物) (5) 费用,资财 [cost;expenses] 给其食用。——《战国策·齐策四》 多求妄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兵精足用。——《资治通鉴》 裹物之用。——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家常之用。 ◎
用
yòng 〈介〉 (1) 因;由 [with;on]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论衡》 (2) 又如:用逸待劳(以逸待劳);用情(以真实的感情相待) (3) 凭,拿 [rely on] 何用识夫婿。——《乐府诗集·陌上桑》 高蝉正用一枝鸣。——宋· 洪迈《容斋续笔》 (4) 因,因为 [because of;for] 必用此为务。——《史记·货殖列传》 用甲第为国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用此。——清· 方苞《狱中杂记》 ◎
用
yòng <连> (1) 表示结果,相当于“因而”、“于是” [hence;therefore;thus] 明淫于家,用殄厥也。——《书·益稷》 (2) 又如:用是(因此) (3) 表示目的,相当于“为了”、“为的是” [for] 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书·盘庚下
p
ppwar
大约 4 年
5 楼
多读读圣经即可解
g
ghostlover
大约 4 年
6 楼
肏,读音为cào、rì,字形为上下结构,属会意字。 肏本义指性交,引申义指忽悠,指争吵,也指吃饭时胡吃乱塞。如有肏攮、肏进分文等词。 肏是典型的会意字,意思是进入肉里。这里的“肉”字指的是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性交器官。 关联字有:朖、膣等。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孕”字从字形看为独体象形字,像女人怀孕,且双手护着腹部,腹中隐隐约约可见“子”形。这也是我每次看到后都深受感动的汉字之一。 古文字形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它能记录美丽的场景,诉说温情的画面,而且更在于它能讲述当时社会的残酷现状,比如能倾诉古人征战时的心狠手辣和惨绝人寰。 今天我们就讲述“取”“馘”“聝”这三个与俘虏、杀戮有关的汉字。这三个汉字字形上与“耳”或“首”有关,这也正描绘了来自远古时期割去敌人“头颅”或者“耳朵”的残忍画面。 “取”字并非掏耳朵,而是砍下耳朵
该字是甲骨文“取”字,由耳和手组成,我们千万不要误会是以手掏耳之形,古人并未单独为掏耳朵而造一字。 《说文解字》曰:“捕取也。从又(手),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
有人解释“取”之本义为捕获野兽之后割去左耳,此说实难理解,远古之时,古人打猎之后所获之物必整个带回,为何还要割去左耳?难道猎到动物直接就弃之?古人显然不会这么做,一定会带回去好好享用。可是,古文献中确实也有打猎之时割去动物“耳朵”的记载,以计数量作为赏功的参照,不过这应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事了,割动物耳朵当为后来意义之引申扩展。如: 《周礼·大司马》曰:“遂人狩田……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群四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含枚而进。大兽公之,小兽私之,获者取左耳。”
因此,下结论说“取”的原始义就是取动物之耳,显然不妥。从字形清晰可见,“取”字之“耳”为人之耳,古人造字之时很显然是以“人耳”为参照,而非动物之耳。因此,“取”是古代战争之时,杀死敌人而邀功论赏的一种衡量方法,且都以割左耳来记录数量。那为什么不两耳都割去呢?其实这个左耳应当是当时的约定,以免两耳都割下而难以准确统计士兵杀敌的数量。 “馘”字其中一个字形表示砍下首级,系于武器之上 除了“取”字之外,甲骨文亦有“馘”“聝”二字,二字为异体字,后来二字与“取”一样都有砍去“耳朵”之意。聝(馘)甲骨文(一期乙2948)字形如下:
该“馘”字字形如“戈”与“目”之组合,李孝定认为“戈”为垂纓之戈,目上之“戈”与“缨”一体,之后出现了讹变致使分离。下所从之“目”为眼睛,是首的省略,在古文字中多以“目”代替“首”。该字也是“聝”之或体,正如许慎所言: 《说文·耳部》:“聝,军战断耳也。《春秋传》曰‘以为俘聝’。从耳,或声。聝或从首。”
针对该字,于省吾先生认为“馘”字金文有从耳从戈会意之形,于说虽有一定道理,但是,此种说法缺乏辞例佐证,字形判断当为从“首”。发展至金文,“馘”多从首从或,亦有少数从戈者,从耳当为异体之变化。后来,有人把四版《金文编》所摹写的虢季子白盘里的“馘”字与原拓对比,结果发现摹本漏摹了一个小圈(注1)。认为虢季子白盘“馘”是从或而非从戈,此说比较可信,我们对比“馘”字金文及后来的篆书基本为从“或”。
摹写与原拓之别 互为异体字的“馘”与“聝”,从字形发展看“馘”字当先于“聝”而出现,“馘”(聝)之字形发展轨迹如下:
“馘”演变轨迹 我们把“馘”字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字形似“而”字甲骨字形;第二阶段从首从戈;第三阶段从“而”(形似)从或,虢季子白盘其实亦从“或”;在第四阶段出现“馘”“聝”并用。“聝”字经历了由简到繁的发展路径,我们看最初的甲骨文字形,看上去与甲骨文“而”字似无差别。 似“而”字之“馘”更是令人恐怖 甲骨文“而”字,最初之意为胡须,为象形字。《说文·而部》:“而,颊毛也。像毛形。”
甲骨文“而” “而”字后来又泛指有毛之部位,最后被假借为连词“而”,本义便消失很少为人所知。 我们接着分析“馘”字,从发展轨迹看,最早的甲骨文字形“馘”形似古文字“而”。很多人都对此有误解,认为此部分为“爪”,以此解释意义与“馘”相差甚远。刚才我们提到,“而”字后来泛指有毛之部位,甲骨文最初“馘”字其实就是带有毛发的头皮,以此指称被杀之敌。古人抓到俘虏不光砍头,更有甚者还要剥掉头皮,因此字形中才有头皮附有下垂之毛发的“而”字。 关于此说法林沄先生有着比较可信的论述:
(注2)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解决了“馘”字最初为“而”形或含有古“而”字的问题,“馘”字的二三阶段既有首又有带毛发之头皮。由此便知古人对战俘的残忍手段可见一斑。 那后来为什么又出现割“耳”之“聝”了呢?这跟古代对待战俘的处置方式不同有很大关系,试想如果战俘较少战胜者还可以带头回去领赏,当杀敌数量巨大之时遍地头颅如何处置?于是,战胜者就想出了取左耳之法。战胜之后,士兵皆串着几串儿左耳回去,想想这场景也让人毛骨悚然。 最后,我们再说说“取”与“馘”(聝)之别。 从字形上分析,“取”字由“又”(手)、耳组成,显然是表示一种动作,因此“取”为动词,表示割取敌人的耳朵。“馘”,从表示带毛发之头皮,到“戈”“首”的会意形体,再到“首”或“耳”与“或”构成的形声字皆用为名词,指称战场上被割下的敌人的“头颅”或者“左耳”。《司马法》:“载献馘。”《诗·大雅·皇矣》:“执讯练练,攸馘安安。”《鲁颂·泮水》:“在泮献馘。”其中之“馘”皆为名词。 结语 “取”为以手去取被杀敌人的耳朵之形,为动词。“馘”“聝”为异体字,为“俘馘”之意,最初的甲骨文为带有毛发的头皮,部分金文以戈取首或耳之形,金文至篆文该字从耳,或从首,“或”表声,常用作名词。 参考文献:1.田炜著,《西周金文字词关系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6.03。 2.林沄,《新版<金文编>正文部分释字商榷》,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八届年会论 文,1990年11月。
感觉还好呀。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使用,采用) (2) 同本义 [use;employ] 用,可施行也。——《说文》 用,以也。——《苍颉篇》 利用为大作。——《易·益》 五行五用哉。——《虞书》 乃攘窃神胝之牺牷牺用。——《书·微子》 乘其财用出入。——《周礼·宰夫》 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周礼·小司徒》 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 管仲用之 齐, 子产用之 郑, 商君用之 秦, 仲长统言之 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宋· 王安石《上五事札子》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用水彩。——蔡元培《图画》 兼用激刺。 又用篆章。——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用不着(没办法);备用(准备着供随时使用);实用(实际使用);拆用(拆开使用);用功(使用功力);用长(使用长武器);用板(使用诏书);用计(使用计谋);用天因地(利用天时,顺应地利);用钱(使用钱币);用药(使用药物) (4) 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 [appoint] 不用尚书郎。——《乐府诗集·木兰诗》 用于昔日。——诸葛亮《出师表》 贤能为之用。——《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能用也。——《资治通鉴》 (5) 又如:大材小用(用人不当);重用(把某人放在重要的岗位上);叙用(任用);起用(重新起用已退职或已免职的人员);用才(任用人才);用臣(可任用之臣);用行舍藏(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用贤(任用贤人) (6) 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 [apply] 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孙子·用间》 (7) 又如:用间(运用间谍);用计铺谋(安排计谋;出谋划策);用长(运用其所长);用奇(指军事上运用出人意料的策略);用思(运用心思);用智(运用智谋) (8) 治理;管理 [administer] 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荀子》 (9) 又如:用民(治理和役使民众) (10) 出力;效命 [put forth one's strength] 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其国易破也。——《商君书》 (11) 又如:用精(专心一意) (12) 需要 [need]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李白《与韩荆州书》 (13) 又如:不用 (14) 吃;饮 [eat;drink]。如:用茶(饮茶,喝茶);用膳(吃饭);用餐(吃饭);用烟(吸烟,抽烟) (15) 执政;当权 [be in power]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史记》 (16) 行事;行动 [act] 经称鹏之用,其将飞也必待海之运,其飞也必以怒。——明· 徐渭《赡张君序》 词性变化 ◎ 用 yòng 〈名〉 (1) 功用;功能 [function] 小礼无所用。——《史记·魏公子列传》 彼虽善事,其用不足称也。——唐· 韩愈《原毁》 其用不足称。——唐· 韩愈《原毁》 灵用不同。——唐· 李朝威《柳毅传》 其用有二。——[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用头(用途) (3) 器用;物质 [material] 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资治通鉴》 (4) 又如:用器(器物;使用器物) (5) 费用,资财 [cost;expenses] 给其食用。——《战国策·齐策四》 多求妄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兵精足用。——《资治通鉴》 裹物之用。——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家常之用。 ◎ 用 yòng 〈介〉 (1) 因;由 [with;on]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论衡》 (2) 又如:用逸待劳(以逸待劳);用情(以真实的感情相待) (3) 凭,拿 [rely on] 何用识夫婿。——《乐府诗集·陌上桑》 高蝉正用一枝鸣。——宋· 洪迈《容斋续笔》 (4) 因,因为 [because of;for] 必用此为务。——《史记·货殖列传》 用甲第为国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用此。——清· 方苞《狱中杂记》 ◎ 用 yòng <连> (1) 表示结果,相当于“因而”、“于是” [hence;therefore;thus] 明淫于家,用殄厥也。——《书·益稷》 (2) 又如:用是(因此) (3) 表示目的,相当于“为了”、“为的是” [for] 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书·盘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