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电影原著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这是一本记录真实事件的报告文学。整体是很悲观的。总之,写了一些准homeless的人,努力的抗争,努力的活着。对,活着。看过中国的《活着》吗。这就是美国版的活着。一些被社会边缘化,几乎被社会抛弃的人,努力活下去。有些人内心很强大,没有堕落,没有自杀,但是他们仍然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但是残酷的美国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他们只能坚强地坚持下去,等待机会。 书中的主角Linda,60岁失业,离65岁还有一段距离,因为没有了收入,就被女儿从家里赶出去。然后开始开车上路打零工(主要是Amazon)。书中涉及到很多最近讨论的问题,最低工资,比如加州最低工资9刀,她作为熟练工拿9.35,但是无法负担住房,所以只能住在车上。然后又厌恶Amazon的工作,因为她觉得在Amazon消费的人都是在资助资本家,最后会像她一样老了,没用了,被资本主义社会无情抛弃。所以打几天工,就不干了。过两天没钱了,就又回去。还有medicare,SSN,总之很多50到65岁的人,没有福利,收入低,只能苟活,希望能够活到有福利的日子。最后Linda,66岁,终于有些福利了,然后买了一片沙漠,定居下来。 作者最后写了自己的情况,很多非常近的亲戚朋友。说“We are what a modern family looks like"。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生活,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这是美国社会的严重问题。 书中的格言是“The capitalists don''t want anyone living off their economic grid". “The last free place in America is a parking spot". 赵婷的电影在忠于原著方面是做得很差的,把一个个悲惨故事拍得唯美了。不过这可能就是她得奖的原因。丧事喜办也是一种功力。所有Forrest Gump就更震撼,他有钱有房,选择独自奔跑,他是有选择的。可惜只是虚构的。
读了电影原著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这是一本记录真实事件的报告文学。整体是很悲观的。总之,写了一些准homeless的人,努力的抗争,努力的活着。对,活着。看过中国的《活着》吗。这就是美国版的活着。一些被社会边缘化,几乎被社会抛弃的人,努力活下去。有些人内心很强大,没有堕落,没有自杀,但是他们仍然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但是残酷的美国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他们只能坚强地坚持下去,等待机会。 书中的主角Linda,60岁失业,离65岁还有一段距离,因为没有了收入,就被女儿从家里赶出去。然后开始开车上路打零工(主要是Amazon)。书中涉及到很多最近讨论的问题,最低工资,比如加州最低工资9刀,她作为熟练工拿9.35,但是无法负担住房,所以只能住在车上。然后又厌恶Amazon的工作,因为她觉得在Amazon消费的人都是在资助资本家,最后会像她一样老了,没用了,被资本主义社会无情抛弃。所以打几天工,就不干了。过两天没钱了,就又回去。还有medicare,SSN,总之很多50到65岁的人,没有福利,收入低,只能苟活,希望能够活到有福利的日子。最后Linda,66岁,终于有些福利了,然后买了一片沙漠,定居下来。 作者最后写了自己的情况,很多非常近的亲戚朋友。说“We are what a modern family looks like"。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生活,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这是美国社会的严重问题。 书中的格言是“The capitalists don''t want anyone living off their economic grid". “The last free place in America is a parking spot". 赵婷的电影在忠于原著方面是做得很差的,把一个个悲惨故事拍得唯美了。不过这可能就是她得奖的原因。丧事喜办也是一种功力。
读了电影原著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这是一本记录真实事件的报告文学。整体是很悲观的。总之,写了一些准homeless的人,努力的抗争,努力的活着。对,活着。看过中国的《活着》吗。这就是美国版的活着。一些被社会边缘化,几乎被社会抛弃的人,努力活下去。有些人内心很强大,没有堕落,没有自杀,但是他们仍然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但是残酷的美国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他们只能坚强地坚持下去,等待机会。 书中的主角Linda,60岁失业,离65岁还有一段距离,因为没有了收入,就被女儿从家里赶出去。然后开始开车上路打零工(主要是Amazon)。书中涉及到很多最近讨论的问题,最低工资,比如加州最低工资9刀,她作为熟练工拿9.35,但是无法负担住房,所以只能住在车上。然后又厌恶Amazon的工作,因为她觉得在Amazon消费的人都是在资助资本家,最后会像她一样老了,没用了,被资本主义社会无情抛弃。所以打几天工,就不干了。过两天没钱了,就又回去。还有medicare,SSN,总之很多50到65岁的人,没有福利,收入低,只能苟活,希望能够活到有福利的日子。最后Linda,66岁,终于有些福利了,然后买了一片沙漠,定居下来。 作者最后写了自己的情况,很多非常近的亲戚朋友。说“We are what a modern family looks like"。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生活,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这是美国社会的严重问题。 书中的格言是“The capitalists don''t want anyone living off their economic grid". “The last free place in America is a parking spot". 赵婷的电影在忠于原著方面是做得很差的,把一个个悲惨故事拍得唯美了。不过这可能就是她得奖的原因。丧事喜办也是一种功力。所有Forrest Gump就更震撼,他有钱有房,选择独自奔跑,他是有选择的。可惜只是虚构的。
其他西方学者也从各种历史资料研究,得出过类似结论,不过不像佛教讲的这么斩钉截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eat_Renunciation Scholars have hypothesized that Siddhārtha Gautama conceived Rāhula to please his parents, to obtain their permission for leaving the palace and becoming a mendicant.[133] It was an Indian custom to renounce the world only after the birth of a child or grandchild.[134] Historian Hans Wolfgang Schumann [de] further speculated that Siddhārtha Gautama only conceived a son thirteen years after his marriage, because Yaśodharā initially did not want to bear a child, for fear that he would leave the palace and the throne as soon as the child was conceived.[135] Although many traditional accounts of the Buddha''''s life relate that Siddhartha left the palace in secret, Early Buddhist Texts clearly state that his parents were aware of his choice, as they are said to have wept at the time their son left them.[119][136] The motif of leaving the palace without the parents'''' permission might also originate in the early use of didactic canvases, Anālayo argues.[97] 至于儿子妻子,佛陀悟道后其实有回去度他们。他儿子,妻子最后也都皈依佛法了。从佛法角度看待这个事情,若以悟道、涅槃、了生死为世上最大的福报,我想能度自己家人,帮助他们走上解脱之道是最大的赠予了
其他西方学者也从各种历史资料研究,得出过类似结论,不过不像佛教讲的这么斩钉截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eat_Renunciation Scholars have hypothesized that Siddhārtha Gautama conceived Rāhula to please his parents, to obtain their permission for leaving the palace and becoming a mendicant.[133] It was an Indian custom to renounce the world only after the birth of a child or grandchild.[134] Historian Hans Wolfgang Schumann [de] further speculated that Siddhārtha Gautama only conceived a son thirteen years after his marriage, because Yaśodharā initially did not want to bear a child, for fear that he would leave the palace and the throne as soon as the child was conceived.[135] Although many traditional accounts of the Buddha''''s life relate that Siddhartha left the palace in secret, Early Buddhist Texts clearly state that his parents were aware of his choice, as they are said to have wept at the time their son left them.[119][136] The motif of leaving the palace without the parents'''' permission might also originate in the early use of didactic canvases, Anālayo argues.[97] 至于儿子妻子,佛陀悟道后其实有回去度他们。他儿子,妻子最后也都皈依佛法了。从佛法角度看待这个事情,若以悟道、涅槃、了生死为世上最大的福报,我想能度自己家人,帮助他们走上解脱之道是最大的赠予了 urthur 发表于 2021-04-28 18:48
他们的确是主动选择这样的生活的,他们也的确是因为遭受了一些挫折而这样选择的 问题是,如果有两个选择摆在他们面前,A是有钱有房生活无忧,B是流浪,他们还会选择流浪吗? 就很不一定了,因为世界上有钱有闲的人,很少选择流浪来治愈心灵,毕竟,有太多更舒适的治愈方式 电影里的这些人,其实都不具备A这个选项 (美国没这个福利) 你说的妹妹家,David家等等等等,都不是她自己的地方,一个中老年人,已经养成了很多固定的生活习惯,如果不是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可以自主的地方,是不会舒服的 说到底,这些人并没有更好的选择,只是出于无奈 说他们追求自由或追求治愈都有点象牙塔里看生活 我觉得这部片子所要肯定的,是女主在艰难的处境里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仇恨社会和他人,在没有什么可希翼的时候依然向前,这也就是赵婷在获奖感言里说的,hold on to the goodness no matter how hard it is
书中的主角Linda,60岁失业,离65岁还有一段距离,因为没有了收入,就被女儿从家里赶出去。然后开始开车上路打零工(主要是Amazon)。书中涉及到很多最近讨论的问题,最低工资,比如加州最低工资9刀,她作为熟练工拿9.35,但是无法负担住房,所以只能住在车上。然后又厌恶Amazon的工作,因为她觉得在Amazon消费的人都是在资助资本家,最后会像她一样老了,没用了,被资本主义社会无情抛弃。所以打几天工,就不干了。过两天没钱了,就又回去。还有medicare,SSN,总之很多50到65岁的人,没有福利,收入低,只能苟活,希望能够活到有福利的日子。最后Linda,66岁,终于有些福利了,然后买了一片沙漠,定居下来。
作者最后写了自己的情况,很多非常近的亲戚朋友。说“We are what a modern family looks like"。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生活,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这是美国社会的严重问题。
书中的格言是“The capitalists don''t want anyone living off their economic grid". “The last free place in America is a parking spot".
赵婷的电影在忠于原著方面是做得很差的,把一个个悲惨故事拍得唯美了。不过这可能就是她得奖的原因。丧事喜办也是一种功力。所有Forrest Gump就更震撼,他有钱有房,选择独自奔跑,他是有选择的。可惜只是虚构的。
为什么非要忠于原著?卧虎藏龙和原著也相去甚远,不妨碍得奖。
希望美国早日 通过 无条件基本收入 + 免费福利住房
倒逼 资本家 改善工作条件
小庆姐我挺你
我一直觉得电影活着比原著出色的多,当然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这世界自由和物质是二元互斥的 那么多数人都会都有神经分裂器质 所以中国人好几千年活成了cynics 而并没有活明白
这一点上比活着要高出一截
是的,美国人各种幼稚病,根源就是没有历史,拍脑袋想一出是一出。而且也不虚心学习其他国家的历史,傲慢的认为自己是例外,
中国人里cynics 真实不少 自以为活明白了
这种 loser 有什么好拍的,还引起一堆共鸣。
是的,healing,治愈自己,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意义,这也是我看电影的感受。
啥意思,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存在了200多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80几年。 你要算上以前的,那以前有欧洲有土著,和中国的前朝比比看? 你说美国没历史,笑话了吧。
你搞错了。 中国人几千年来已经研究出来了。 佛教说:不做狠心人,难得自了汉。 道教说:不要挣扎不要抗争,你心自由了人就自由了。 儒家说:自由是屌丝才追求的。不要无君无父,来来来努力上进。
美国人才没活明白,三天两头要找自己。
几句似是而非的话就是明白了吗 是你把放弃说成明白了
活着也很好,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都是讲在绝望中的坚持,活着是被动的坚韧,无依之地是主动的找寻,或许有民族性的差异,但都是人性的光辉,没有高下之分。。。。。。。。。
你可能不了中国文化,我解释给您听: 佛教说:别追求物质啦。 道教说:改变心态就自由了。 儒家说:别追求自由了。
这么看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归零游戏 白茫茫一片好干净 白活一场 完全farce
完全同意:要物质没自由,要自由没物质
我不认为自由和物质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束缚自由的也不止是物质。不是放下一切去流浪才叫自由,那只是一个形式。比如赵婷,做喜欢的事,拍喜欢的作品,做舒服的打扮,她这不是自由吗?我觉得想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并去践行,就是自由了。但想明白并不容易,不是听两句经,读点鸡汤就能明白的,高僧都还需要顿悟呢,所以才需要寻找。
这是existentialism 和cynicism 完全不同的地方 而中国文化则是把两级简单叠加 就下了一个零和的朴素结论 难怪去信仰唯物nihilism
“活着”书更好看,最后的结局更惨,但是更体现你说的这种生活态度。电影最后的结局相对好一点,但没有能特别体现这种感觉,反而是把集中力分散到社会动荡,政治的影响。
针对关于佛教的评语
佛陀其实鼓励弟子努力,称职,ethically工作,并取得一定经济基础,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修行以及尽义务(对家人,对雇主,对自己雇佣的人)。佛陀不鼓励的是过分追求金钱物质。。。
我知道一个人很想出家,但是师父一直劝别,说他心态不对,会有业报。后来硬是出家了,师父又苦口婆心劝他赡养父母。就这么感化他很多年,他总算妥善处理跟双亲的关系
说得真好 很赞同
看过中国的活着,这绝对不是美国版的活着。活着里没有边缘化的人,是普通人在时代潮流下无奈且艰难的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而已。哪里有什么心灵放逐,精神追求这些。只能说lz俩本书都没读懂。
真的了,这两本书完全两码事,不知道是怎么联想到一起的
要硬说相似处,只能说是主人公都活得艰难,但都坚持活着。。。但是,大部分悲剧书都是这样吧
楼主真的是没读懂
那个时代裹腹都是问题,何谈精神境界。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立意,不同的人生纠结,不觉得谁比谁高出一截,没有可比性。
哈哈哈,好爱你的总结啊!自由物质都想要?还要什么自行车?
应该说“活着”和nomadland讲的是不一样的精神。 我不觉得中国的活着只是活着而已。看他买老牛和耕田的时候跟老牛的对话,他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虽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精神追求,但也是态度上不屈服的精神。
很多人一直租房子住的。也有人贷款太多,房子被收回。
这是台湾佛教对俗家弟子的规劝。
你要是跟她一样的红三代富二代,当然也无需追求物质。 凤姐也想跟她一样生活啊,这不是实现不了吗?你真的觉得凤姐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佛教没有国界的,如果不符合佛陀的教义,就是对佛法不够了解,而不是地域的关系。单纯讲物质没关系,但是我没见过任何正规法师赞成弟子可以不工作不尽责,避世离俗 (你连续几个帖子的暗示)
比如我跟你的讲的这些,在英文原版出版书上就可以读到(写书人是斯里兰卡僧人),在中文版本上也可以读到(因为是台湾一个很有名的大师翻译的)
>>>佛陀其实鼓励弟子努力,称职,ethically工作,并取得一定经济基础,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修行以及尽义务(对家人,对雇主,对自己雇佣的人)。佛陀不鼓励的是过分追求金钱物质。。。
??
Forrest去跑步只是一时的情绪,并不是抛下过去开始过一种新的生活,跑完他不就回去了,和无依之地完全两码事
Forrest的震撼和他跑不跑步根本关系不大
那位层主的意思是,物质和自由不是对立的
追求物质拥有物质并不意味着失去自由
凤姐和赵婷都没有去流浪,但她们拥有的自由不会比流浪的人少
你自己不也说,红三代不用追求物质,那正是因为他们有不用追求的自由,一定程度上说,越有钱(拥有物质)越自由
我说了啊,这是对“俗家弟子”的要求。 请问出家弟子如何对父母尽责? 释迦摩尼对他父母王族国家尽责了吗?
中土大乘从来都是出世的。
佛陀是在取得父母允许后才出家的。 另外佛陀亲生母亲摩耶夫人生完孩子就去世了,他开悟之后也是想尽办法为母亲说法超度母亲,这就是大乘佛法经典《地藏经》的由来。
你既然提到中土大乘,那建议看看历代高僧如何孝亲的,比如蕅益大师为什么发心出家,睦州和尚编草鞋等
如果是存了私心为自己出家修行,是不太可能悟道的。还不如老老实实做个在家人尽应尽的责任
我们说的不是一个意思吗?我就是反驳我引用的层主有物质无自由的观点呀,
好奇你是不是也和习大大一样,马列学院毕业的?
本来就是一个故事,你们却拿出福尔摩斯探案的本事。
照你们这么起底,邱少云,黄继光,半夜鸡叫,狼牙山,通通全完蛋。
“有物质”和“要物质”是两回事。
女主的梦想是自己动手修一个earthship房子,这是一种环保的手建方法,她专门找到一块没有building code的地
释迦摩尼出家经过父亲同意,我从来没有听过。你从哪里得知? 就算他进过他父亲同意,他经过他还是婴儿的孩子的同意吗?他负责了吗?
他儿子罗候罗是他徒弟,跟他爹修行得了解脱。有这样的爹,生死问题都解决了。佛陀父母都被他度化,从无边无尽的生死业海上岸了。还要怎样负责。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佛陀证果的时候,跟随他一起得道的无数众生,慧解脱。还要如何。
关于佛陀出家,佛教里普遍认知: https://www.dizang.org/wj/nhjxd/p07.htm
释迦牟尼佛是绝对孝顺父母的。佛经上记载,佛要出家,父亲不准,要他讨了太太才可出家,他只好顺从。娶一个不行,要娶两个,他也照办。后来还要为他家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也同样没有违背父王的旨意。到最后,一切要求做到了,他父亲再也没有话说了,佛这才在夜里离宫出走,到各处参访明师,探求人生真谛。后来,佛的父亲过世,佛亲自回来举丧,一定要亲自为自己的父亲放入棺木中入殓,然后和他的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将父亲的棺木抬上他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地方‘灵山’安葬。像这样合情合理的做法,你说释迦牟尼佛孝还是不孝呢?
这些事实,很多研究佛学的人都不大留意,常常忽略过去。释迦牟尼佛的一生言行,无一不是孝的表现和扩大。佛一出生母亲就过世了,由姨妈一手带大,后来姨妈想出家,佛不答应,因为顾虑到女性出家,宗教团体内容易发生问题,恐怕影响佛法在世间的传布,但是由于阿难一再向佛请求,说姨妈自小养育您,您就许她出家修道嘛,最后不得已,佛才答应了这件事。佛在得了道后,也曾为了报答母亲怀胎十月之恩,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那时佛母摩耶夫人已因生佛功德,成为忉利天主,但是佛还是特别为她宣讲了令人感动的‘地藏经’。我们学佛的人对‘地藏经’都很熟悉,也时常诵念,看看它的内容,这不是多么可贵的孝道思想的流露吗?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传布,迅速而普遍地为中国民间社会所接受,正是因为它是一们重视孝道的宗教。中国佛教第一本讲孝道的经典‘父母恩难报经’是在后汉时期(约西元一八九年间)安世高翻译进来的。假使没有这部经的翻译,中国知识份子是会起来抗拒的。他们一看‘父母恩难报经’,哦,原来佛教文化也是讲究孝道的,和中国固有文化精神同路,二者便自然合流了。
其他西方学者也从各种历史资料研究,得出过类似结论,不过不像佛教讲的这么斩钉截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eat_Renunciation
Scholars have hypothesized that Siddhārtha Gautama conceived Rāhula to please his parents, to obtain their permission for leaving the palace and becoming a mendicant.[133] It was an Indian custom to renounce the world only after the birth of a child or grandchild.[134] Historian Hans Wolfgang Schumann [de] further speculated that Siddhārtha Gautama only conceived a son thirteen years after his marriage, because Yaśodharā initially did not want to bear a child, for fear that he would leave the palace and the throne as soon as the child was conceived.[135] Although many traditional accounts of the Buddha''''s life relate that Siddhartha left the palace in secret, Early Buddhist Texts clearly state that his parents were aware of his choice, as they are said to have wept at the time their son left them.[119][136] The motif of leaving the palace without the parents'''' permission might also originate in the early use of didactic canvases, Anālayo argues.[97]
至于儿子妻子,佛陀悟道后其实有回去度他们。他儿子,妻子最后也都皈依佛法了。从佛法角度看待这个事情,若以悟道、涅槃、了生死为世上最大的福报,我想能度自己家人,帮助他们走上解脱之道是最大的赠予了
世界的格局一直在变化。印度,罗马,中国,西班牙,英国,德国,美国,日本,风水轮转而已。唐朝的时候,无数外国人去长安留学,李白就是白人。各国各种文化都有各自特点,都有特别之处,不止美国。 现在国与国的差距也就在经济和尖端技术上了,差距远远小于几百年前。东方衰落是因为错过了工业革命错过了资本主义萌芽。以现在的交通和通讯状况,是不可能再有那种巨大断代的差距了 。无法想象的是都21世纪中页了,还有种族歧视和某某至上。那么多亚裔尤其是老人无辜被打,是不是也是你说的非主流和自由,md
唉,或者也可以说是美国福利不好的表现,这一点美国在发达国家中确实很特别
福利好的国家,就没有这样无奈选择流浪的
哦。原来你说的台湾佛教劝弟子尽责任,是说抛妻弃子是可以的,只要回度就可以了。那我同意你,佛教的确是劝人要尽责任的。
为什么一直提台湾佛教呢?不管哪家的言论,能提供一个reference来证明你的claim吗? 我的意思是不要让别人有更多借口为自己不如法行为开脱,这对他们没有好处(比如佛说如何, 但佛其实从来没讲过,正信的法师也不会那么讲)
至于抛妻弃子,佛陀也说在家人对小孩和妻子是要负责的,包括经济和教育上。 不知道佛教怎么分析他的婚姻生活,但佛陀自己出家悟道后就回来度自己小孩妻子,应该不算抛妻弃子。。。?他妻子和儿子在皇室生活长大,物质上应该没有问题。
台湾邪教聚集,坑蒙拐骗。 台湾很多节目都神搓搓的,各种封建迷信。
你真会这样认为吗?我朋友一天到晚给我发各种国内的僧侣丑闻包括少林寺。为了不起争执,也因为不了解情况,通常这些信息我都不怎么回,顶多解释一下正信要如何发心做事。不过我注意到最近一年微博上几个佛法认证号越来越奇怪了,各种寺庙住持开党会的新闻。。。。
末法时代修行挺难的,如果不是真正在扭曲佛法,对彼此都宽容些吧
对啊,就是这样。你自己查一下不就知道了。爆料出来也很多。有什么可争执的。就是个现象,和宽容不宽容没关系。
比如哪家的佛教宗派?
自己查吧,多的很。有些很是搞笑。
比如。。。???
自己查啊
wiki上写的很正常。。??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5%8F%B0%E7%81%A3%E4%BD%9B%E6%95%99
2015年,台湾佛教的信徒约有820.5万人,占全台湾2350万人口的35%,不过,此数字可能与道教、儒教或其他台湾民间信仰有重叠的情况。这里面又以净土宗、禅宗及无所属的宗派居多。如就佛教团体规模来看,则以慈济基金会、佛光山、法鼓山以及中台禅寺等四团体的影响力最大,被台湾佛教史家江灿腾博士列为战后台湾佛教四大事业道场[1]。另外,除了上述所说的四大山头外,还有苗栗境内的九华山大兴善寺和新北市的灵鹫山无生道场。这些山头的特色也和中国大陆传统汉传佛教也有所不同,有的强调禅净双修,有的更不再强调宗派之分,皆以“佛法生活化”为宣教重点。
台湾佛教名刹 参见:台湾佛教四大名山 慈济 - 创设者:释证严;宗派:临济宗(慈济宗);根据地:花莲县新城乡 佛光山 - 创设者:释星云;宗派:临济宗;根据地:高雄市大树区 法鼓山 - 创设者:释圣严;宗派:禅宗(临济宗、曹洞宗);根据地:新北市金山区 (发源地:台北市北投区) 中台山 - 创设者:释惟觉;宗派:临济宗;根据地:南投县埔里镇
不了解中台山,但净土,慈济,法鼓山这些多少在当地接触过,感觉还算正常
什么都能往那上面扯,真是醉了。这里讨论的自由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自由,而是人生意义上的自由,心灵的自由,跟国家,政治,种族
经济萧条背景下,美版三和大神的沦落史。一部看着很惨的电影。但凡有人无偿为其提供一个像样的住所,也没有这种故事。不得不的离开,本就是无奈之举。与心灵自由何干。
美国福利确实不好,不过电影里的大部分人都是自己选择了流浪,而不是无奈选择流浪的。他们有些因为挚爱离去无法面对,有些因为身患绝症不想死在病床上,有些因为朋友逝去领悟不能在工作上消耗生命,有些在绝境中挣扎回来决定善待自己,他们不是不能停下有一个安稳的生活,而是选择了在流浪中治愈自己,或者到达心目中的理想地。。。。女主其实有很多次都可以停下来,在她妹妹家,在David家,在Amazon仓库,甚至在翻肉饼的小店里,她不愿意罢了。
你真的看了这部电影吗?还是就看了国内宣传这是一部揭露美帝压榨下穷苦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的电影?只要你真了就不会写出“但凡有人无偿为其提供一个像样的住所”。另外我不认为这部电影主要是表达心灵自由的,我的理解更偏向治愈。是之前楼里的讨论是讨论心灵自由。
我朋友的观点是,女主不愿意停留就是因为她发现不断流浪才是她疗愈的方式。她一直就是一个不愿意安定下来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她毅然决然地随丈夫搬到了一个新兴的沙漠小镇。这种半探索式的生活才是最适合她的。 Swankie我觉得是更贴近普通人的nomad。她既有选择又没选择。有选择的是她能去医院(证明不是穷困潦倒),而面对绝症她却无能为力。这多多少少代表了普通人,一辈子努力,却很有可能败给病魔。对于她来说,治愈的方法不是躺在病床上接受化疗,而是再看一次触动她心灵的风景。
他们的确是主动选择这样的生活的,他们也的确是因为遭受了一些挫折而这样选择的
问题是,如果有两个选择摆在他们面前,A是有钱有房生活无忧,B是流浪,他们还会选择流浪吗?
就很不一定了,因为世界上有钱有闲的人,很少选择流浪来治愈心灵,毕竟,有太多更舒适的治愈方式
电影里的这些人,其实都不具备A这个选项 (美国没这个福利)
你说的妹妹家,David家等等等等,都不是她自己的地方,一个中老年人,已经养成了很多固定的生活习惯,如果不是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可以自主的地方,是不会舒服的
说到底,这些人并没有更好的选择,只是出于无奈
说他们追求自由或追求治愈都有点象牙塔里看生活
我觉得这部片子所要肯定的,是女主在艰难的处境里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仇恨社会和他人,在没有什么可希翼的时候依然向前,这也就是赵婷在获奖感言里说的,hold on to the goodness no matter how hard it is
对,女主让人感佩的是在貌似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放低物质的需求甚至情感需求,就有了可以保有自我的选择。但是说比《活着》高,值得商榷,或者说两者无法比。《活着》控诉的是社会性的绝境,那时候很多人只有死路一条,而美国是什么环境?最自由,生存成本最低的国家(相对女主的劳动和她的物质生活比)
文革故事里我最喜欢单田芳,身边其他文革前成名的同事都自杀了,他挨打受辱,到农村下放四年,为了避免饿死,又做了当时户籍制度下不可能的事,带家人流浪了四年。绝境中也不坐以待毙,
非常赞同 没有上帝视角 没有judge 也不试图告诉你什么道理 特别棒
金钱和自由的关系美国人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懂的多
余华的书是真的好
她当然自由啰。想拍电影老爸投资....有几个人能享受这种自由
写的好赞啊! 自由不是绝对的不穿衣服裸露身体,而更可能是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不去care别人的看法。 自由不是绝对的在海洋里横冲直撞,随意游动,而更可能是从中选好一条属于自己的河流,一直流淌。
👍
很多时候物质可以带来更大的自由 当然不是对立的 而是互相辅助的
三亿多人,连一千万的收拾都达不到,好莱坞的做派价值观主导下,电影已经脱离现实。就是要美化才能得奖。you own nothing,but you will be happier,LOL 骗傻子呢,骗老百姓接受不吃肉环保,然后自己出入私人飞机。
是呀。如果女主是那种就像找个地方安定下来的,她这样失业没资产的,领低收入福利没问题啊,低收入廉租房,还有食物券,foodbank。无数老黑老墨们都这么过的,他们一般也很少想要当什么nomad。就是女主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而选择流浪吧。就跟她不愿意做亚马逊的工作,那也是因为她有选择,要不然连饭都吃不饱了,还管什么资本主义的,只要不犯法有工作就干呗。其实就是一群原来还算中产的白人,沦落到底层后,还是要在精神上坚持一点自己的尊严,保持着心气儿,没法像最底层的老墨老黑那样生活在大城市的贫民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