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硅谷治疗产后抑郁症 (一)下坡之路 Downhill

c
changheruhailiu
可能我的说法有偏差吧,但我没说内向的人容易抑郁。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就因为学业和感情的双重压力爆发抑郁症quit了学位回国了。她一点都不内向,无比开朗,是最真心最真诚的那种人,如果不是真实发生了,我是万万不可能把她跟抑郁症联系在一起的。后来我思考了一下,排除基因和内分泌那些我也不能下结论的因素,我的朋友其实是非常敏感和在乎他人感受以及眼光的,也正是因为她的敏感,她才能很善良地做到事事为别人着想,越是这样,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发现她的问题,直到爆发。
luckluck 发表于 2021-03-14 01:22

完全同意
抑郁症有生理(内分泌,激素变化)和心理(紧张,焦虑,情绪大幅变化)的交错影响。highly sensitive people比较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预判失误,极度悲观
c
changheruhailiu
楼主,我试图理解你发病之前的状况。你说的孩子出生以后难带 其实大部分孩子出生以后对父母都是一个挑战,所以要么找人帮忙分担照顾孩子要么减少工作量,总之是要做出调整的。但是听上去楼主就干着急了,想知道是不是因为产后荷尔蒙的改变让楼主失去了调整自己的能力呢?
Maple2316 发表于 2021-03-14 04:39

学霸更容易被忧郁症困扰,学神和学渣好像不会
我觉得要看本人是不是有完美主义者的性格。很多学霸都是深藏不露的完美主义者,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是很高的,这样的性格能驱使自己多努力多坚持,但是也把自己对“成功”的胃口提高了。这样的性格容易拿自己和周围的别人(peer group)比,本身的焦虑感就很强。如果把握得好(比如读书),焦虑会转化为动力,事情会越做越好,这是正循环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有些时候自己能控制的因素不多,如果短期内得不到正面反馈,焦虑会迅速放大,像瓶子里放出来的魔鬼,摧毁自己的判断力。
所以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要学会“风物长宜放眼量”。真正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有时候阿Q精神也是保护自己的盔甲。这个有点像古代神话中海妖(Siren)的故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ren_(mythology)
u
uglybetty2007
回复 1楼深溪里的帖子
楼主妹妹,真的很棒。楼里有些人素质太差,太mean,不要放在心上。
d
dashen
回复 1楼深溪里的帖子
怎么觉得本来lz经历的自己也经历过,靠买买买挺过来了,情愿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给医院。。。看到lz住院治疗的经历,感觉最多病情3分,和精神病在一起,住成了8分。。。
P
Pinkcatdog
别生二胎了。。。产后一年抑郁不抑郁才刚开始,以后才麻烦。。。两个孩子的工作量是一个孩子的三倍。
n
newenglandchowder
这个作者老公真是不咋地,转院都不来接一下还要靠作者同事

斯坦福通知我出院时,我老公由于正在工作不能来接我。越南同事得知后说,“你不能自己出院,我马上下班来接你办理出院手续,带你去residential progrom”。
n
newenglandchowder
确实如此。我和我老公都是PhD,我学遗传学,他学计算机。17年前高考时,进入生科的难度可能走过的人都知道。后来读博谁也不比谁更轻松,然而他毕业后在公司做程序员工作稳定,薪水是在学校做“科研合同工”的我的5-6倍。我公公也曾在看过我们账户后对我说,“你就挣这么点钱?”
就像衡量优秀儿童的标准是成绩和听话度一样,成年人的世界里,尤其是华人世界里,职业和收入,就是一直贴你身上的price tags(价码)。
Z
Zigzag123
队友看着不太给力还生二胎吗?
E
Ehe2011
不知为什么就想起了挪威的森林,能走出来真的不容易,生二胎还是慎重为好,不仅仅为自己
l
lazycat12345
确实如此。我和我老公都是PhD,我学遗传学,他学计算机。17年前高考时,进入生科的难度可能走过的人都知道。后来读博谁也不比谁更轻松,然而他毕业后在公司做程序员工作稳定,薪水是在学校做“科研合同工”的我的5-6倍。我公公也曾在看过我们账户后对我说,“你就挣这么点钱?”
就像衡量优秀儿童的标准是成绩和听话度一样,成年人的世界里,尤其是华人世界里,职业和收入,就是一直贴你身上的price tags(价码)。

newenglandchowder 发表于 2021-03-14 10:42

一看开头就想说,在弯曲做博后,就算不生娃,也有可能抑郁。。
c
chongr
还要生二胎挑战自己吗?抑郁对后代基因也有影响的。mm就是太优秀了,什么都想完美,孩子都要标配。抑郁也是终生的疾病,不要以为一时好了就掉以轻心,bless!
w
waterlulu
根据我自己的观察,要想产后不抑郁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老公给力,二是有月嫂。
m
mylittlepoony
赞楼主,通过自己的经历让更多人了解忧郁症,我妈妈就是忧郁症走不出来走了,太轻视这个病了,不是靠周边亲人几句激励的话就有效的,国内的治疗方式和你说的大体一致,我在想要是我重视起来建议在国内的弟弟要求医生做电击会不会结果就不一样了。
l
livehappy
作者:庄蔸
作者简介
33岁,国内top5本科,美国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一胎产后重度抑郁症,经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十几次TMS,和22次ECT,一年后恢复。现居硅谷,自由职业者,二胎孕中。
前言
2020年底,我萌生了写下自己在硅谷治疗重度产后抑郁症的经历,并分享出来的想法。这样做的初衷,在于像每一个深受抑郁症折磨的人一样,我经历了滑向深渊的过程。所幸在他人的帮助和自救下,我慢慢地爬了出来。这个过程使我成长很多。
相比其他常见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脏病),人们对抑郁症,包括产后抑郁症,了解相对较少,误解更多;而且在国外治疗的信息更少。所以我想把自己对此病的了解和亲身经历分享出来。
不求深刻,只求简单。如果看到的病人和他们的亲友,一万人之中有一位能得到共鸣,我就很满足了。
这就是我的初衷。
第一章 下坡之路
2019年4月的一个凌晨,产后三个月时,我给产科医生发了一封邮件,说我的焦虑已经无法控制,需要帮助。
其实从孕期第四个月到此时,我已经时好时坏失眠九个月了。医生推荐我去Stanford Women's Wellness Clinic,这是斯坦福医院一个专门针对女性精神健康的诊所(相当于国内科室)。然而这里的医生日程已满,等待漫长的两周后,我见到了一位年轻的女医生和男学生(住院医生)。
斯坦福是教学医院,所以主治医生问诊时,都会带领住院医生同时教学。在男医生不经意透露的不解眼光中,我向女医生表述了病情。她询问了我发病之前的经历,并建议我服用治疗失眠的药物。当时我在母乳喂养,医生说有可以母乳喂养时服用的药物。由于担心对孩子有不良影响,在犹豫之中我拒绝了。医生建议我两周后复诊。
产后三个月时产假结束,我开始了工作。我的工作环境宽松,上下班时间自己安排,但是由于要定期汇报进展,我内心的压力也非常大。孩子此时全身爆发严重湿疹,需要精心护理。同时孩子从出生起就会进食后吐奶(reflux),使得进食后至少半小时到一小时竖抱在前胸。孩子也是入睡困难户,常常不明原因不停大哭(美国把这种排除饥饿和生病后,不明原因的大哭情况叫做colic)。抱着他站、走、轻摇、唱歌、放白噪音都无济于事,有时甚至数小时才能入睡。发生在深夜时更加让我和我妈妈、我老公三个人都身心俱疲。
繁忙中,我也错过了复诊。
到了2019年六月,我的失眠更加严重,不得不重新预约医生。见到医生前,我在YouTube上看到Stanford Women's Wellness Clinic的主任Dr. Williams关于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的讲座视频。其中关于症状的描述我个个都中了,比如自责/愧疚(guilty), 焦虑(anxiety),抑郁 (depression), 失眠 (insomnia)等等。
当时因为母乳不够,孩子皮肤湿疹爆发,吐奶大哭,睡眠不好,我陷入深深地焦虑和自责。并且深信不疑就是自己之前做错了某些事情,导致了孩子这些状况,而现在仅仅可以给与孩子的母乳还严重不足。
这种巨大的自责感让我陷入了旋涡。
碰巧的是,我有幸预约到了Dr. Williams。她见到我和我老公之后,建议我住院治疗。其实那时候作为经验丰富的医生,她已经预见到如果不及时干预,我会更加恶化。之后她甚至破例添加看病时间,在自己的办公室见我,表达对我病情的担忧,并致电住院部帮我争取床位。
但是我和老公当时都没有觉得需要住院的地步,加上还有孩子需要照顾,犹豫之下我们还是回家了。
此时我妈妈因为签证到期也在不久前回国了,我和老公都要工作,五个月大的孩子也开始进入托儿所。因为不适应新环境,孩子作息更乱,开始消化不良拉肚子,奶粉也需要换成难喝的水解奶粉。然而孩子拒喝水解奶粉,很快又感染病毒发烧了。由于老公工作忙,我夜里照顾孩子,测体温、擦身、喂奶、换尿布、拍嗝、哄睡,几乎几天几夜无眠。
很快,我的情况急转直下,午睡半小时后会忽然没有缘由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直接从梦中惊醒(panic attack)。夜里我也无法入睡,一天最多只能睡着1-2小时,白天无法思考,甚至感到窒息。我觉得自己精神在失控边缘。在复诊的前一天,由于我实在痛苦,联系了朋友陪同我去了斯坦福医院急诊室(Emergency Room)。
在美国,急性精神疾病和其他危及生命的重症一样,可以自愿去急诊室或者打911让警察带去。医生检查了常规的血压,血氧,抽血,验尿(包括检查是否有摄入毒品)。长久的等待中,好友一直不停地安慰我。急诊科医生说由于我第二天会看精神专科医生,他们更专业、更了解我的病情,所以建议我先暂时回家一晚。
第二天看了Dr. Williams后,我开始了服药。考虑我母乳喂养,Dr. Williams让我从从极低的药量开始服用慢慢增加。然而情况并没有改善,不久后,我的母乳也自动停止分泌了。
七月末的一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坐在公园的绿地上,拨通了Dr. Williams办公室的电话。当她的学生听到我说 “I can't take it anymore (我坚持不下去了)” 后告诉我说,你现在就去急诊室,直接告诉值班医生你的专科医生建议你住院,这样是最快得到治疗的方法。
于是,我又一次去了急诊室,开始了在斯坦福精神科住院部(内部称G2P)两周多的住院治疗。
住院的第一晚,医生就给我加了双倍药量,我问这样是否太快,瘦小的非洲裔男医生却忽然笑了,说你这个药量已经极小了,加倍也没有关系。
住院期间除了失眠焦虑,我的症状中增加了恐惧(fear),我开始担心自己如果不能好转,拖累家人,老公如果也倒下,孩子会被送去福利机构甚至无家可归(homeless)。或者我发展为精神失常,就像李安导演的电影《喜宴》中,俞飞鸿饰演的年轻妈妈一样,在时失神中看着澡盆中的孩子溺亡;或者失手伤害到孩子,被剥夺抚养权,孩子被不明家庭收养痛苦一生,等等这种滚雪球一样的担忧和恐惧感。
后来我知道,心理学上这叫做catastrophic thinking (坍塌式思维)。现在回头看,那时的想法是极度消极、且缺乏逻辑的,但在那时,这种想法就像是山巅呼啸而下的雪球,已经不受我的控制。 
住院部的医生和诊所医生不是同一批,所以遗憾无缘见到Dr. Williams。但他们中的一位白人女医生听到我说我担心自己会失控,而失手伤害孩子后,忧伤地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That's just your thoughts; that's not you. (那只是你的念头,那不是你)。”言下之意是,伤害孩子只是你的恐惧,并不代表你会真的这样做。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鼓励。
我和另一个精神分裂的女孩同住一个病房,她告诉我她由年轻时的抑郁症发展为了精神分裂。看着她因长期服药和疾病变得像黑洞一样无神的眼睛,我不禁想未来自己会不会和她一样。
病房宽敞明亮,我们之间隔着一个印有黄色郁金香和蓝天的屏风,我住在靠窗的床位,窗外正对着斯坦福急救室的门口。每当深夜时我就站在窗口听着滴滴的倒车声,呆呆看着闪烁的红色急救车灯。
清晨走出病房,穿过长长的走廊,尽头是一整面墙的玻璃窗,也是我们病人们吃饭和聊天的地方。在这里,我遇见了一个法国工程师。如果不是在住院部,他看起来完全正常,并不像生病的样子。他温和健谈,护士和病人们都喜欢他。巧合的是他也在我老公的公司任职,他的孩子两岁了,而不久前碰巧我先生还去他家买了一个孩子的摇椅。
亦或是都有孩子,亦或是和我老公同家公司,我们经常一起交谈。他说从年轻起,这已经是他第六次因为抑郁症住院了,之前他都是在法国住院,我听了很惊讶。他说不发病的时候,他照顾孩子和工作都没有问题;而发病的时候,他什么都做不了。
他的妻子来探视他,当看到他们在病房门口相拥,我也不禁眼睛湿润了。他听我说我现在的工作还有一年的奖学金和研究经费却犹豫是否继续时,很坚持地告诉我应该继续。我明白他的好意,但心中却觉得非常无力。
病人们每天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由护士带领到一个漂亮的花园。这里也是让我感到能有一丝喘息的地方。有个周末的早上,一位轮班医生在花园的长椅上坐在我身边,问我要不要试另一个药。我问她,我们知道这个药治疗的机理吗?她没有抬头,平静地说,No (不知道)。我呆住无语。我心想,不知道怎么作用的,怎么就敢用在病人身上呢?
后来我了解到,相比其他疾病,精神疾病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并没有太多突破性进展。抗抑郁药物有很多种,但是医生们也不清楚他们具体究竟是如何作用于人脑的,也不知道哪种药适用于你,只能凭经验尝试。
同一个药物在一个病人身上有效,但在另一个人身上可能完全无效,但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目前科学家们在研究这种个体差异是否源于我们的基因,并希望从每个人独特的基因组找到个性化的药物 (Personalized/Precision medicine)。
并且抗抑郁药物并不像速效救心丸,吃一颗下去病情马上得以控制。即便一个药对你有效,也常常需要至少6周的时间才能积累起作用。而对于重度的病人,无疑可能会撑不到6周就放弃了。更何况过了6周如果发现效果不佳,还需要再更久的时间尝试其他药物。这其中的痛苦挣扎,只有走过的人才知道。
我的病情仍旧恶化。
有一天我看到餐桌上的一张报纸,上面的每个英文词语我都认识,但我无法读懂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我丧失了阅读的能力。这让从事研究工作多年,依赖阅读写作的我十分惊恐。
我的一位要好的越南裔同事,带着我最喜欢吃的她母亲亲手做的花生糖来看我。听到我说已经无法阅读时,她很心疼。她说她跟老板告知了我的情况,暗示老板不要催我回去工作。老板让她带来同事们的一个礼物,一个印有斯坦福校徽的红色杯子。
药物让我白天精神萎靡,参加小组治疗也听不进去,医生说也可能是失眠太久现在大脑需要补觉。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大脑要补觉,但是我不知不觉开始想结束这一切,开始想到死亡,开始想到火车铁轨。
我想得到医生,心理治疗师,和社工的帮助。而医生们都繁忙无比,他们轮流来看病人。除了看病,还要做研究、带学生等等,每天分给每个病人的时间只有2-5分钟。每次医生都像一阵旋风一样来,身后跟着数个学生,要求你快速地陈述病情,仿佛病人是他们的日程中排在最后最不重要的那部分(lowest priority),所以我并没有太多时间和医生深入沟通。
我问医生为什么抗抑郁药物的说明书上说,副作用会可能会增加自杀的概率。一位胖胖的非洲裔学生快速地回答我说,其实是极重度的病人是无法起床和吃饭的,药物会帮助他们好转起床活动。而这时病人自杀倾向可能还很严重,药物无疑是帮助他们恢复了能够了结自己生命的脑力和体力,这样从而更增加了自杀风险。所以这个好转的初期,其实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我和一个社工(social worker)聊了关于死亡的念头,而她却说了让我惊讶的话。她问我是不是自己不想好起来,因为有些病人病久了仿佛就想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不再想好起来了。
我慌乱地低下头说,“我不是,我不知道如何能好起来。” 她说,很多人都有自杀的念头(suicidal thoughts),也可以带着这个念头熬一辈子。我很震惊,不知如何回答,只是感到彻骨地寒冷。

之后我跟我先生提到她的话,他说这个社工并不真的明白和理解这种病。我也和住院部的心理咨询师一对一咨询,而她只是说了一些无关痛痒的专业词汇就把我打发了。
斯坦福华丽明亮的住院部,让我感到的是与之不对称的高高在上的荒谬与冷漠。
金玉其外,大抵如此。
而与其他病人和家属的交流让我得到许多温暖。病房调整让我和一个大约同龄的墨西哥裔女孩住在一起。她不说话也没有表情,胖胖的身材走路迟缓,头上也有了明显的白发。她的父母常来看她,每次来也会给我带一些礼物,比如巧克力和鲜花。她的父亲也常常鼓励我,说 “Things are not as bad as you thought (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这让素不相识的我很感激。
他们坐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我也喜欢厚脸皮蹭过去坐着。他们从不说教,就像平时一样的交谈,却让我感到久违的轻松和温暖。这对墨西哥父母告诉我们他们曾经开了一个家庭托儿所(family daycare, 在美国可以在自己家开小型的12个孩子以下的托儿所),虽然孩子和家长们都很喜欢他们家,由于女儿的病情需要照顾,他们不得不关门了。
这个女孩也是从严重失眠开始发病,她母亲曾经开车带着她横穿美国求医都没有治好。当她的母亲给我看女儿生病前的照片,我无法相信照片里那曾经一头乌黑卷发、身材窈窕、穿着黑红色裙子、光芒耀眼的女孩,和眼前的她是同一个人。她的母亲说她的哥哥一提到她,就会落泪,无法接受自己的妹妹成了这样。
这里我也见到了斯坦福的高材生们。一位来自美洲国家的女孩,她细密的齐肩小卷发下,有着大而明亮空洞的眼睛,像极了欧洲雕塑极美的样子。她说自己得的是双相情感障碍(biopolar disorder), 当她处于manic (狂躁)期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聪明最棒的人,无所不能;而处于depressed (抑郁期)时,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还有一位亚裔姑娘,她是个运动员,她漂亮的直长发、健美的身材和光洁的淡棕色皮肤让人无法相信她也饱受抑郁之苦。我问她你服药有效吗,她说6周之后开始感到有效。她说自己打了911求助,很惊讶警察给她带上手铐送来医院的。为了防止病人自伤或伤害他人,警察会给病人戴手铐或者绑在急救车的床上送来医院。另一个女孩说,我也是这样来的。
重症病人们住在大厅另一端的病区,病区门口有厚重的铁门,只有护士医生刷卡才能出入。里面幽暗的光线让人陌生。我们和重症病人一起小组治疗,我深深记得有个十几岁的白人金发小男孩低着头苦笑着呐呐自语,他和哥哥从小失去了父母,现在哥哥在流浪(homeless), 而他努力考进了斯坦福,却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一个失去双亲和家庭的小孩,一路拼搏到世界最顶级的名校,期间的辛苦可想而知,心酸也可想而知。
在这我又遇到一位白发的白人老爷爷,他住在离这很远地方。他让我感到自然的亲切感,所以空闲时我们经常一起在走廊里来回走路当做锻炼。他的双眼看起来只是很疲倦但并不失神,但是其实这个老爷爷已经抑郁症十分严重。在医生建议下,他开始接受电休克治疗(ECT,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我没听说过这种治疗方法,只是听他说自己很担忧和恐惧。我记得他每次治疗完就躺在病床上的样子,看起来是那么平静。
他有一个年轻美丽的金发妻子和几个已经成年的孩子。当他们来看他时,一家人无比温馨。我告诉他你的妻子真年轻漂亮,他说 “是啊,如果不是因为她,我早就不在了(I would have been long gone if it's not for her)。”
我想,有时候,我们活下来只需要一个理由,也许是为一件事, 也许是为一个人。
也许是高额的医疗费,也许是紧张的病房,通常病人在斯坦福住院两周。所以我两周后我也从这里出院了。医生们知道我还没有好转,给我联系了一个所谓高档的住宅式的治疗点(Residential program),让我出院后不要回家,直接前往那里继续治疗。
美国的精神疾病治疗,按病情严重程度分几个等级。最严重时不能照顾自己时,会需要住院治疗(hospitalization),这里吃喝都有人照顾。住院治疗后如果病情还仍较重,不足以马上回家恢复平时生活,医生会推荐病人到 residential program。
这是一个类似于家庭式的小型医院,通常是在一个有五六个房间的家庭别墅里,容纳十个以下的病人,里面配备医护人员。与医院不同,病人在这里会轮流做饭做家务,这样既能开始逐渐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可以随时求助医护。所以这里作为医院和家庭之间的一个过渡。由于这样的治疗点很少,也是一床难求,斯坦福医护人员说我很幸运,得到一个位置。
斯坦福通知我出院时,我老公由于正在工作不能来接我。越南同事得知后说,“你不能自己出院,我马上下班来接你办理出院手续,带你去residential progrom”。
当我们来到residential program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我自己的病情,也许是当时房间里暗淡的光线,这里相对狭小而紧密的空间让我感到压抑和紧张。当看到一位双眼失神的年轻男孩一动不动躺在沙发上时,我更加难过,我怕自己也成为他的样子。
我问护士如果我中途不适应这里想离开可以吗,她说如果我的情况不适合离开,就必须签一个自愿违反医嘱(against doctor's advice)的文件。我担心如果这样会影响以后的保险开支,于是决定暂时离开这里。
虽然我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对是错,但我真的感觉无法在这里住下去。我的同事很理解我的决定,于是带我回家了。
而我不知道的是,这条下坡之路,才刚刚开始。

注:感谢您的关注,本文谢绝转载。
微信公众号:深溪里
深溪里 发表于 2021-03-13 16:53

恭喜妹妹走出来了,忽视心理阴暗的人的恶毒语言,曾经轻度抑郁,理解你,欣赏你能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走出来,God bless you!
n
noodlewo
严重抑郁症就是到住院有自杀倾向这个程度的我身边还没见过痊愈的,很容易复发,家里人都是尽量不给压力,各种谦让着。
c
cong53
楼主MM性格真好 要是我必须喷死楼里那几个大mean人
H
Happysheep
这样还敢生二胎,不怕复发吗
H
Happysheep
我同事第一胎产后抑郁,第二胎等了很久才敢怀。果然第二胎之后要一直服用药物控制,由于药物作用人也胖了至少五十磅
t
tropicalfog
我觉得作者无疑是高敏感人群,但是又太严肃严谨,严肃严谨+敏感 就有点沉重。住院见到重症 其他病人感觉对作者有很大副作用
c
coho
mm看了你的文章我才知道我那会儿抑郁的程度。 请问你家老大现在状态怎么样?就是情绪状态。
l
lbff
为什么要写top5? 还不如直接说学校名字呢,除了清北,其他的争议太大。博后又写学校了,这是要借斯坦福的招牌推广公众号?
t
territerri
抑郁是会遗传的,就算是为孩子负责也不要再生了。说避孕失败简直是搞笑。现在的技术想避孕没有避不了的。别再生老三了就好了。其实我不建议你上网来说这些事,感觉你性格太要强,太追求完美。而网上什么说法都有,自然有你不想听的。不如修身养性,好好养胎。
H
Happysheep
刚开始抑郁的时候果断断母乳吃药啊。不懂为什么这种情况还要挤那点奶
H
Honeycomb
为什么要写top5? 还不如直接说学校名字呢,除了清北,其他的争议太大。博后又写学校了,这是要借斯坦福的招牌推广公众号?
lbff 发表于 2021-03-14 12:53

所谓的标题党?
g
gblinda
回复 9楼liangmaomao的帖子
哈哈,我明白你的意思。回头看也觉得自己当时缺乏逻辑。这种状态是健康人很难理解的。这其实是长期失眠和生理紊乱引起的病理反应,我生病之前和恢复之后也没有这些想法了。所以我要写出来,希望大众能对抑郁症的心理状态有认识。
深溪里 发表于 2021-03-13 21:06

如果有保姆或者家人帮忙带娃是不是会好一些
m
momosun
作者:庄蔸
作者简介
33岁,国内top5本科,美国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一胎产后重度抑郁症,经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十几次TMS,和22次ECT,一年后恢复。现居硅谷,自由职业者,二胎孕中。
前言
2020年底,我萌生了写下自己在硅谷治疗重度产后抑郁症的经历,并分享出来的想法。这样做的初衷,在于像每一个深受抑郁症折磨的人一样,我经历了滑向深渊的过程。所幸在他人的帮助和自救下,我慢慢地爬了出来。这个过程使我成长很多。
相比其他常见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脏病),人们对抑郁症,包括产后抑郁症,了解相对较少,误解更多;而且在国外治疗的信息更少。所以我想把自己对此病的了解和亲身经历分享出来。
不求深刻,只求简单。如果看到的病人和他们的亲友,一万人之中有一位能得到共鸣,我就很满足了。
这就是我的初衷。
第一章 下坡之路
2019年4月的一个凌晨,产后三个月时,我给产科医生发了一封邮件,说我的焦虑已经无法控制,需要帮助。
其实从孕期第四个月到此时,我已经时好时坏失眠九个月了。医生推荐我去Stanford Women's Wellness Clinic,这是斯坦福医院一个专门针对女性精神健康的诊所(相当于国内科室)。然而这里的医生日程已满,等待漫长的两周后,我见到了一位年轻的女医生和男学生(住院医生)。
斯坦福是教学医院,所以主治医生问诊时,都会带领住院医生同时教学。在男医生不经意透露的不解眼光中,我向女医生表述了病情。她询问了我发病之前的经历,并建议我服用治疗失眠的药物。当时我在母乳喂养,医生说有可以母乳喂养时服用的药物。由于担心对孩子有不良影响,在犹豫之中我拒绝了。医生建议我两周后复诊。
产后三个月时产假结束,我开始了工作。我的工作环境宽松,上下班时间自己安排,但是由于要定期汇报进展,我内心的压力也非常大。孩子此时全身爆发严重湿疹,需要精心护理。同时孩子从出生起就会进食后吐奶(reflux),使得进食后至少半小时到一小时竖抱在前胸。孩子也是入睡困难户,常常不明原因不停大哭(美国把这种排除饥饿和生病后,不明原因的大哭情况叫做colic)。抱着他站、走、轻摇、唱歌、放白噪音都无济于事,有时甚至数小时才能入睡。发生在深夜时更加让我和我妈妈、我老公三个人都身心俱疲。
繁忙中,我也错过了复诊。
到了2019年六月,我的失眠更加严重,不得不重新预约医生。见到医生前,我在YouTube上看到Stanford Women's Wellness Clinic的主任Dr. Williams关于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的讲座视频。其中关于症状的描述我个个都中了,比如自责/愧疚(guilty), 焦虑(anxiety),抑郁 (depression), 失眠 (insomnia)等等。
当时因为母乳不够,孩子皮肤湿疹爆发,吐奶大哭,睡眠不好,我陷入深深地焦虑和自责。并且深信不疑就是自己之前做错了某些事情,导致了孩子这些状况,而现在仅仅可以给与孩子的母乳还严重不足。
这种巨大的自责感让我陷入了旋涡。
碰巧的是,我有幸预约到了Dr. Williams。她见到我和我老公之后,建议我住院治疗。其实那时候作为经验丰富的医生,她已经预见到如果不及时干预,我会更加恶化。之后她甚至破例添加看病时间,在自己的办公室见我,表达对我病情的担忧,并致电住院部帮我争取床位。
但是我和老公当时都没有觉得需要住院的地步,加上还有孩子需要照顾,犹豫之下我们还是回家了。
此时我妈妈因为签证到期也在不久前回国了,我和老公都要工作,五个月大的孩子也开始进入托儿所。因为不适应新环境,孩子作息更乱,开始消化不良拉肚子,奶粉也需要换成难喝的水解奶粉。然而孩子拒喝水解奶粉,很快又感染病毒发烧了。由于老公工作忙,我夜里照顾孩子,测体温、擦身、喂奶、换尿布、拍嗝、哄睡,几乎几天几夜无眠。
很快,我的情况急转直下,午睡半小时后会忽然没有缘由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直接从梦中惊醒(panic attack)。夜里我也无法入睡,一天最多只能睡着1-2小时,白天无法思考,甚至感到窒息。我觉得自己精神在失控边缘。在复诊的前一天,由于我实在痛苦,联系了朋友陪同我去了斯坦福医院急诊室(Emergency Room)。
在美国,急性精神疾病和其他危及生命的重症一样,可以自愿去急诊室或者打911让警察带去。医生检查了常规的血压,血氧,抽血,验尿(包括检查是否有摄入毒品)。长久的等待中,好友一直不停地安慰我。急诊科医生说由于我第二天会看精神专科医生,他们更专业、更了解我的病情,所以建议我先暂时回家一晚。
第二天看了Dr. Williams后,我开始了服药。考虑我母乳喂养,Dr. Williams让我从从极低的药量开始服用慢慢增加。然而情况并没有改善,不久后,我的母乳也自动停止分泌了。
七月末的一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坐在公园的绿地上,拨通了Dr. Williams办公室的电话。当她的学生听到我说 “I can't take it anymore (我坚持不下去了)” 后告诉我说,你现在就去急诊室,直接告诉值班医生你的专科医生建议你住院,这样是最快得到治疗的方法。
于是,我又一次去了急诊室,开始了在斯坦福精神科住院部(内部称G2P)两周多的住院治疗。
住院的第一晚,医生就给我加了双倍药量,我问这样是否太快,瘦小的非洲裔男医生却忽然笑了,说你这个药量已经极小了,加倍也没有关系。
住院期间除了失眠焦虑,我的症状中增加了恐惧(fear),我开始担心自己如果不能好转,拖累家人,老公如果也倒下,孩子会被送去福利机构甚至无家可归(homeless)。或者我发展为精神失常,就像李安导演的电影《喜宴》中,俞飞鸿饰演的年轻妈妈一样,在时失神中看着澡盆中的孩子溺亡;或者失手伤害到孩子,被剥夺抚养权,孩子被不明家庭收养痛苦一生,等等这种滚雪球一样的担忧和恐惧感。
后来我知道,心理学上这叫做catastrophic thinking (坍塌式思维)。现在回头看,那时的想法是极度消极、且缺乏逻辑的,但在那时,这种想法就像是山巅呼啸而下的雪球,已经不受我的控制。 
住院部的医生和诊所医生不是同一批,所以遗憾无缘见到Dr. Williams。但他们中的一位白人女医生听到我说我担心自己会失控,而失手伤害孩子后,忧伤地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That's just your thoughts; that's not you. (那只是你的念头,那不是你)。”言下之意是,伤害孩子只是你的恐惧,并不代表你会真的这样做。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鼓励。
我和另一个精神分裂的女孩同住一个病房,她告诉我她由年轻时的抑郁症发展为了精神分裂。看着她因长期服药和疾病变得像黑洞一样无神的眼睛,我不禁想未来自己会不会和她一样。
病房宽敞明亮,我们之间隔着一个印有黄色郁金香和蓝天的屏风,我住在靠窗的床位,窗外正对着斯坦福急救室的门口。每当深夜时我就站在窗口听着滴滴的倒车声,呆呆看着闪烁的红色急救车灯。
清晨走出病房,穿过长长的走廊,尽头是一整面墙的玻璃窗,也是我们病人们吃饭和聊天的地方。在这里,我遇见了一个法国工程师。如果不是在住院部,他看起来完全正常,并不像生病的样子。他温和健谈,护士和病人们都喜欢他。巧合的是他也在我老公的公司任职,他的孩子两岁了,而不久前碰巧我先生还去他家买了一个孩子的摇椅。
亦或是都有孩子,亦或是和我老公同家公司,我们经常一起交谈。他说从年轻起,这已经是他第六次因为抑郁症住院了,之前他都是在法国住院,我听了很惊讶。他说不发病的时候,他照顾孩子和工作都没有问题;而发病的时候,他什么都做不了。
他的妻子来探视他,当看到他们在病房门口相拥,我也不禁眼睛湿润了。他听我说我现在的工作还有一年的奖学金和研究经费却犹豫是否继续时,很坚持地告诉我应该继续。我明白他的好意,但心中却觉得非常无力。
病人们每天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由护士带领到一个漂亮的花园。这里也是让我感到能有一丝喘息的地方。有个周末的早上,一位轮班医生在花园的长椅上坐在我身边,问我要不要试另一个药。我问她,我们知道这个药治疗的机理吗?她没有抬头,平静地说,No (不知道)。我呆住无语。我心想,不知道怎么作用的,怎么就敢用在病人身上呢?
后来我了解到,相比其他疾病,精神疾病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并没有太多突破性进展。抗抑郁药物有很多种,但是医生们也不清楚他们具体究竟是如何作用于人脑的,也不知道哪种药适用于你,只能凭经验尝试。
同一个药物在一个病人身上有效,但在另一个人身上可能完全无效,但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目前科学家们在研究这种个体差异是否源于我们的基因,并希望从每个人独特的基因组找到个性化的药物 (Personalized/Precision medicine)。
并且抗抑郁药物并不像速效救心丸,吃一颗下去病情马上得以控制。即便一个药对你有效,也常常需要至少6周的时间才能积累起作用。而对于重度的病人,无疑可能会撑不到6周就放弃了。更何况过了6周如果发现效果不佳,还需要再更久的时间尝试其他药物。这其中的痛苦挣扎,只有走过的人才知道。
我的病情仍旧恶化。
有一天我看到餐桌上的一张报纸,上面的每个英文词语我都认识,但我无法读懂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我丧失了阅读的能力。这让从事研究工作多年,依赖阅读写作的我十分惊恐。
我的一位要好的越南裔同事,带着我最喜欢吃的她母亲亲手做的花生糖来看我。听到我说已经无法阅读时,她很心疼。她说她跟老板告知了我的情况,暗示老板不要催我回去工作。老板让她带来同事们的一个礼物,一个印有斯坦福校徽的红色杯子。
药物让我白天精神萎靡,参加小组治疗也听不进去,医生说也可能是失眠太久现在大脑需要补觉。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大脑要补觉,但是我不知不觉开始想结束这一切,开始想到死亡,开始想到火车铁轨。
我想得到医生,心理治疗师,和社工的帮助。而医生们都繁忙无比,他们轮流来看病人。除了看病,还要做研究、带学生等等,每天分给每个病人的时间只有2-5分钟。每次医生都像一阵旋风一样来,身后跟着数个学生,要求你快速地陈述病情,仿佛病人是他们的日程中排在最后最不重要的那部分(lowest priority),所以我并没有太多时间和医生深入沟通。
我问医生为什么抗抑郁药物的说明书上说,副作用会可能会增加自杀的概率。一位胖胖的非洲裔学生快速地回答我说,其实是极重度的病人是无法起床和吃饭的,药物会帮助他们好转起床活动。而这时病人自杀倾向可能还很严重,药物无疑是帮助他们恢复了能够了结自己生命的脑力和体力,这样从而更增加了自杀风险。所以这个好转的初期,其实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我和一个社工(social worker)聊了关于死亡的念头,而她却说了让我惊讶的话。她问我是不是自己不想好起来,因为有些病人病久了仿佛就想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不再想好起来了。
我慌乱地低下头说,“我不是,我不知道如何能好起来。” 她说,很多人都有自杀的念头(suicidal thoughts),也可以带着这个念头熬一辈子。我很震惊,不知如何回答,只是感到彻骨地寒冷。

之后我跟我先生提到她的话,他说这个社工并不真的明白和理解这种病。我也和住院部的心理咨询师一对一咨询,而她只是说了一些无关痛痒的专业词汇就把我打发了。
斯坦福华丽明亮的住院部,让我感到的是与之不对称的高高在上的荒谬与冷漠。
金玉其外,大抵如此。
而与其他病人和家属的交流让我得到许多温暖。病房调整让我和一个大约同龄的墨西哥裔女孩住在一起。她不说话也没有表情,胖胖的身材走路迟缓,头上也有了明显的白发。她的父母常来看她,每次来也会给我带一些礼物,比如巧克力和鲜花。她的父亲也常常鼓励我,说 “Things are not as bad as you thought (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这让素不相识的我很感激。
他们坐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我也喜欢厚脸皮蹭过去坐着。他们从不说教,就像平时一样的交谈,却让我感到久违的轻松和温暖。这对墨西哥父母告诉我们他们曾经开了一个家庭托儿所(family daycare, 在美国可以在自己家开小型的12个孩子以下的托儿所),虽然孩子和家长们都很喜欢他们家,由于女儿的病情需要照顾,他们不得不关门了。
这个女孩也是从严重失眠开始发病,她母亲曾经开车带着她横穿美国求医都没有治好。当她的母亲给我看女儿生病前的照片,我无法相信照片里那曾经一头乌黑卷发、身材窈窕、穿着黑红色裙子、光芒耀眼的女孩,和眼前的她是同一个人。她的母亲说她的哥哥一提到她,就会落泪,无法接受自己的妹妹成了这样。
这里我也见到了斯坦福的高材生们。一位来自美洲国家的女孩,她细密的齐肩小卷发下,有着大而明亮空洞的眼睛,像极了欧洲雕塑极美的样子。她说自己得的是双相情感障碍(biopolar disorder), 当她处于manic (狂躁)期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聪明最棒的人,无所不能;而处于depressed (抑郁期)时,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还有一位亚裔姑娘,她是个运动员,她漂亮的直长发、健美的身材和光洁的淡棕色皮肤让人无法相信她也饱受抑郁之苦。我问她你服药有效吗,她说6周之后开始感到有效。她说自己打了911求助,很惊讶警察给她带上手铐送来医院的。为了防止病人自伤或伤害他人,警察会给病人戴手铐或者绑在急救车的床上送来医院。另一个女孩说,我也是这样来的。
重症病人们住在大厅另一端的病区,病区门口有厚重的铁门,只有护士医生刷卡才能出入。里面幽暗的光线让人陌生。我们和重症病人一起小组治疗,我深深记得有个十几岁的白人金发小男孩低着头苦笑着呐呐自语,他和哥哥从小失去了父母,现在哥哥在流浪(homeless), 而他努力考进了斯坦福,却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一个失去双亲和家庭的小孩,一路拼搏到世界最顶级的名校,期间的辛苦可想而知,心酸也可想而知。
在这我又遇到一位白发的白人老爷爷,他住在离这很远地方。他让我感到自然的亲切感,所以空闲时我们经常一起在走廊里来回走路当做锻炼。他的双眼看起来只是很疲倦但并不失神,但是其实这个老爷爷已经抑郁症十分严重。在医生建议下,他开始接受电休克治疗(ECT,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我没听说过这种治疗方法,只是听他说自己很担忧和恐惧。我记得他每次治疗完就躺在病床上的样子,看起来是那么平静。
他有一个年轻美丽的金发妻子和几个已经成年的孩子。当他们来看他时,一家人无比温馨。我告诉他你的妻子真年轻漂亮,他说 “是啊,如果不是因为她,我早就不在了(I would have been long gone if it's not for her)。”
我想,有时候,我们活下来只需要一个理由,也许是为一件事, 也许是为一个人。
也许是高额的医疗费,也许是紧张的病房,通常病人在斯坦福住院两周。所以我两周后我也从这里出院了。医生们知道我还没有好转,给我联系了一个所谓高档的住宅式的治疗点(Residential program),让我出院后不要回家,直接前往那里继续治疗。
美国的精神疾病治疗,按病情严重程度分几个等级。最严重时不能照顾自己时,会需要住院治疗(hospitalization),这里吃喝都有人照顾。住院治疗后如果病情还仍较重,不足以马上回家恢复平时生活,医生会推荐病人到 residential program。
这是一个类似于家庭式的小型医院,通常是在一个有五六个房间的家庭别墅里,容纳十个以下的病人,里面配备医护人员。与医院不同,病人在这里会轮流做饭做家务,这样既能开始逐渐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可以随时求助医护。所以这里作为医院和家庭之间的一个过渡。由于这样的治疗点很少,也是一床难求,斯坦福医护人员说我很幸运,得到一个位置。
斯坦福通知我出院时,我老公由于正在工作不能来接我。越南同事得知后说,“你不能自己出院,我马上下班来接你办理出院手续,带你去residential progrom”。
当我们来到residential program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我自己的病情,也许是当时房间里暗淡的光线,这里相对狭小而紧密的空间让我感到压抑和紧张。当看到一位双眼失神的年轻男孩一动不动躺在沙发上时,我更加难过,我怕自己也成为他的样子。
我问护士如果我中途不适应这里想离开可以吗,她说如果我的情况不适合离开,就必须签一个自愿违反医嘱(against doctor's advice)的文件。我担心如果这样会影响以后的保险开支,于是决定暂时离开这里。
虽然我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对是错,但我真的感觉无法在这里住下去。我的同事很理解我的决定,于是带我回家了。
而我不知道的是,这条下坡之路,才刚刚开始。

注:感谢您的关注,本文谢绝转载。
微信公众号:深溪里
深溪里 发表于 2021-03-13 16:53

没看懂,产后抑郁,如此痛苦,出院的时候老公忙,都没来接。然后就是再生一个??
t
territerri
湾区生物公司大把大把的,没必要在学校做博后吧,赶上一个IPO说不定都财务自由了。我觉得抑郁症的人反倒不能一直待在家里,还是要出去工作,有规律的生活有好处。孩子送到daycare,中国人对母乳过多迷信,其实配方奶粉营养是一样的。我以前在医学院工作,住院医都是6周孩子就送daycare,孩子也长的很好。非要牺牲自己养孩子,即养不好孩子也伤了自己。并且这种养孩子思路以后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
l
lc226
楼主自己精神不好了还要坚持母乳喂养,其实很多事情可以comprise. 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路,把自己先照顾好最重要。有时候觉得是不是high expectation 又达不到这种期待是抑郁的一个原因呢
h
hello_kitty_aunt
bless LZ. 谢谢分享
p
peacemind
我觉得抑郁症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属于被生活中的难题挫折或重大不幸事件trigger,这种一般是靠时间对挫折事件的淡化,不需治疗,可以自己走出来的。一种是没有明显外因就可以抑郁,症状就非常严重,需要住院治疗,这基本属于器质精神范畴的疾病了。两种表现形式和症状有类似都被叫做抑郁但其实不是一码事。
郁闷星期三
算是比较敏感,而且记性太好,某种程度上讲这是我的一个“缺陷” :P
深溪里 发表于 2021-03-13 21:09

我记性也好,但是只记钱。小时候买个咸橄榄葡萄干我都记住某年某月某天价格涨了几次。别的有的没的懒得记,不抑郁
k
kellyfengart
谢谢你的分享,产后抑郁很多人或多或少有一点。尤其平时做脑力劳动的。而且大部分周围人都很难理解,包括自己最亲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国人根本看不了一个四肢健全的中年青年人,由于心理问题无法function的,希望别人对自己感同身受是件很难很难的事情。我也多少经历过一些产后抑郁,没有非常严重,我希望这也是一种涅槃重生吧,也感受到了我妈妈对我真正无私的爱,unconditional love, 世间真的可遇不可求。
深溪里
谢谢大家的关注!我以前没怎么来过华人网,之所我决定把文章以发在这里,是因为在这里看到单亲胃癌晚期妈妈Li Ling故事,为大家的热心和善良而感动。关于上面网友的几个问题,我简单回复一下,以后关于这些问题就不回复了。
1.是不是标题党? 是的,就是标题党。标题是一篇文章的概括,没有合适的标题,读者不会想看内容。
2.为什么要摆top5而不直接说大学名字? 这是我的隐私,我有权利不说,也没有义务说。
3.为什么要摆斯坦福,博士后头衔? 因为我要表明我对我写的东西不是一无所知。我写的关于看病、治疗方案、病理研究的内容,是我根据自己的学术上的知识考证过的,是深思熟虑后写的,不是信口开河,误导他人。
4.为什么转院老公不来接?老公是不是不好? 因为斯坦福当时是临时通知,下一个治疗点有床位,让我赶快过去占床位。老公公司离得远,同事就在校园里上班就马上来帮我了。另外,我老公对我很好,限于篇幅和文章主旨,我没有写。
5.为什么产后抑郁这么严重还要生二胎? 这个大家是为我的健康状况担心,我很感激。任何避孕措施都不是百分百成功率,二胎是个奇迹,我认为是老天给我的礼物。另外,我也恢复了,没有恢复也写不出这些文字。我会按照大家建议,及时关注自己的状况,避免复发。
6.是否还在这里更新? 我在考虑。鉴于我现在孕期身体状况,和孩子家庭需要照顾,我可能不能每天这里来和大家互动。目前我可能再发一下第二章。之后的章节,大家感兴趣就去公众号看,不感兴趣就不用去了。
关于我个人的私人情况,感谢大家关心; 虽然放在这里就不可避免被在放大镜下检视和质疑,但我可能以后不会私人情况有再过多回复。我还是希望大家更多关注关于抑郁症的治疗方法这方面,希望对有此病的病友,亲人,朋友有帮助。再次谢谢大家的关心,鼓励,帮助,质疑,等等! 这也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大家都加油吧!
郁闷星期三
按版上说法,top5 就是第五。大部分人认为清北复交是四个,第五是谁很有争议啊。
博士后是工作经历,不适合拿出来说。当然国内的人不懂,在美帝熬过的都懂
真要提学历就说本科和博士,而且说清楚是哪个牛校,否则别提,露怯。
抑郁症这玩意儿还没搞清楚遗传不遗传,楼主不好好计划生育也真是risky。祝一切顺利吧,多花钱少操心,富贵病得养着。



h
hr369
这是黑美国黑斯坦福么?干嘛不回国?!
H
Happysheep
看了lz经历,完全不敢去斯坦福看病了
麻辣烫
很开心楼主从抑郁症里走出来了,你的故事应该也会帮助到不少年轻妈妈们,另外你的住院求医经历也让更多人了解美国对于精神类疾病治疗的程序及水准,很好的分享! 不过还是要提醒你注意身体,不要太多时间花在网络上,另外平台是个容易被捧也容易被贬的地方,也希望你拥有强大的心理准备,面对一切。
2
2bornot2b
回复 1楼深溪里的帖子
真难!很高兴楼主现在痊愈了。想知道最终是什么方法起的效果。大宝现在几岁了呢?
深溪里
按版上说法,top5 就是第五。大部分人认为清北复交是四个,第五是谁很有争议啊。
博士后是工作经历,不适合拿出来说。当然国内的人不懂,在美帝熬过的都懂
真要提学历就说本科和博士,而且说清楚是哪个牛校,否则别提,露怯。
抑郁症这玩意儿还没搞清楚遗传不遗传,楼主不好好计划生育也真是risky。祝一切顺利吧,多花钱少操心,富贵病得养着。




郁闷星期三 发表于 2021-03-14 14:00

我对我的母校们很骄傲,不是露怯的问题,为什么不说我在130楼回复了。另外,抑郁症还真不是富贵病,是不分贫穷富贵的病。
深溪里
很开心楼主从抑郁症里走出来了,你的故事应该也会帮助到不少年轻妈妈们,另外你的住院求医经历也让更多人了解美国对于精神类疾病治疗的程序及水准,很好的分享! 不过还是要提醒你注意身体,不要太多时间花在网络上,另外平台是个容易被捧也容易被贬的地方,也希望你拥有强大的心理准备,面对一切。
麻辣烫 发表于 2021-03-14 14:14

你说的对,我之前没有完全做好心理准备,只是想单纯分享治疗经验。我现在心理大概有数了。谢谢建议!
c
couldbeworse
作者:庄蔸
作者简介
33岁,国内top5本科,美国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一胎产后重度抑郁症,经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十几次TMS,和22次ECT,一年后恢复。现居硅谷,自由职业者,二胎孕中。
前言
2020年底,我萌生了写下自己在硅谷治疗重度产后抑郁症的经历,并分享出来的想法。这样做的初衷,在于像每一个深受抑郁症折磨的人一样,我经历了滑向深渊的过程。所幸在他人的帮助和自救下,我慢慢地爬了出来。这个过程使我成长很多。
相比其他常见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脏病),人们对抑郁症,包括产后抑郁症,了解相对较少,误解更多;而且在国外治疗的信息更少。所以我想把自己对此病的了解和亲身经历分享出来。
不求深刻,只求简单。如果看到的病人和他们的亲友,一万人之中有一位能得到共鸣,我就很满足了。
这就是我的初衷。
第一章 下坡之路
2019年4月的一个凌晨,产后三个月时,我给产科医生发了一封邮件,说我的焦虑已经无法控制,需要帮助。
其实从孕期第四个月到此时,我已经时好时坏失眠九个月了。医生推荐我去Stanford Women's Wellness Clinic,这是斯坦福医院一个专门针对女性精神健康的诊所(相当于国内科室)。然而这里的医生日程已满,等待漫长的两周后,我见到了一位年轻的女医生和男学生(住院医生)。
斯坦福是教学医院,所以主治医生问诊时,都会带领住院医生同时教学。在男医生不经意透露的不解眼光中,我向女医生表述了病情。她询问了我发病之前的经历,并建议我服用治疗失眠的药物。当时我在母乳喂养,医生说有可以母乳喂养时服用的药物。由于担心对孩子有不良影响,在犹豫之中我拒绝了。医生建议我两周后复诊。
产后三个月时产假结束,我开始了工作。我的工作环境宽松,上下班时间自己安排,但是由于要定期汇报进展,我内心的压力也非常大。孩子此时全身爆发严重湿疹,需要精心护理。同时孩子从出生起就会进食后吐奶(reflux),使得进食后至少半小时到一小时竖抱在前胸。孩子也是入睡困难户,常常不明原因不停大哭(美国把这种排除饥饿和生病后,不明原因的大哭情况叫做colic)。抱着他站、走、轻摇、唱歌、放白噪音都无济于事,有时甚至数小时才能入睡。发生在深夜时更加让我和我妈妈、我老公三个人都身心俱疲。
繁忙中,我也错过了复诊。
到了2019年六月,我的失眠更加严重,不得不重新预约医生。见到医生前,我在YouTube上看到Stanford Women's Wellness Clinic的主任Dr. Williams关于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的讲座视频。其中关于症状的描述我个个都中了,比如自责/愧疚(guilty), 焦虑(anxiety),抑郁 (depression), 失眠 (insomnia)等等。
当时因为母乳不够,孩子皮肤湿疹爆发,吐奶大哭,睡眠不好,我陷入深深地焦虑和自责。并且深信不疑就是自己之前做错了某些事情,导致了孩子这些状况,而现在仅仅可以给与孩子的母乳还严重不足。
这种巨大的自责感让我陷入了旋涡。
碰巧的是,我有幸预约到了Dr. Williams。她见到我和我老公之后,建议我住院治疗。其实那时候作为经验丰富的医生,她已经预见到如果不及时干预,我会更加恶化。之后她甚至破例添加看病时间,在自己的办公室见我,表达对我病情的担忧,并致电住院部帮我争取床位。
但是我和老公当时都没有觉得需要住院的地步,加上还有孩子需要照顾,犹豫之下我们还是回家了。
此时我妈妈因为签证到期也在不久前回国了,我和老公都要工作,五个月大的孩子也开始进入托儿所。因为不适应新环境,孩子作息更乱,开始消化不良拉肚子,奶粉也需要换成难喝的水解奶粉。然而孩子拒喝水解奶粉,很快又感染病毒发烧了。由于老公工作忙,我夜里照顾孩子,测体温、擦身、喂奶、换尿布、拍嗝、哄睡,几乎几天几夜无眠。
很快,我的情况急转直下,午睡半小时后会忽然没有缘由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直接从梦中惊醒(panic attack)。夜里我也无法入睡,一天最多只能睡着1-2小时,白天无法思考,甚至感到窒息。我觉得自己精神在失控边缘。在复诊的前一天,由于我实在痛苦,联系了朋友陪同我去了斯坦福医院急诊室(Emergency Room)。
在美国,急性精神疾病和其他危及生命的重症一样,可以自愿去急诊室或者打911让警察带去。医生检查了常规的血压,血氧,抽血,验尿(包括检查是否有摄入毒品)。长久的等待中,好友一直不停地安慰我。急诊科医生说由于我第二天会看精神专科医生,他们更专业、更了解我的病情,所以建议我先暂时回家一晚。
第二天看了Dr. Williams后,我开始了服药。考虑我母乳喂养,Dr. Williams让我从从极低的药量开始服用慢慢增加。然而情况并没有改善,不久后,我的母乳也自动停止分泌了。
七月末的一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坐在公园的绿地上,拨通了Dr. Williams办公室的电话。当她的学生听到我说 “I can't take it anymore (我坚持不下去了)” 后告诉我说,你现在就去急诊室,直接告诉值班医生你的专科医生建议你住院,这样是最快得到治疗的方法。
于是,我又一次去了急诊室,开始了在斯坦福精神科住院部(内部称G2P)两周多的住院治疗。
住院的第一晚,医生就给我加了双倍药量,我问这样是否太快,瘦小的非洲裔男医生却忽然笑了,说你这个药量已经极小了,加倍也没有关系。
住院期间除了失眠焦虑,我的症状中增加了恐惧(fear),我开始担心自己如果不能好转,拖累家人,老公如果也倒下,孩子会被送去福利机构甚至无家可归(homeless)。或者我发展为精神失常,就像李安导演的电影《喜宴》中,俞飞鸿饰演的年轻妈妈一样,在时失神中看着澡盆中的孩子溺亡;或者失手伤害到孩子,被剥夺抚养权,孩子被不明家庭收养痛苦一生,等等这种滚雪球一样的担忧和恐惧感。
后来我知道,心理学上这叫做catastrophic thinking (坍塌式思维)。现在回头看,那时的想法是极度消极、且缺乏逻辑的,但在那时,这种想法就像是山巅呼啸而下的雪球,已经不受我的控制。 
住院部的医生和诊所医生不是同一批,所以遗憾无缘见到Dr. Williams。但他们中的一位白人女医生听到我说我担心自己会失控,而失手伤害孩子后,忧伤地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That's just your thoughts; that's not you. (那只是你的念头,那不是你)。”言下之意是,伤害孩子只是你的恐惧,并不代表你会真的这样做。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鼓励。
我和另一个精神分裂的女孩同住一个病房,她告诉我她由年轻时的抑郁症发展为了精神分裂。看着她因长期服药和疾病变得像黑洞一样无神的眼睛,我不禁想未来自己会不会和她一样。
病房宽敞明亮,我们之间隔着一个印有黄色郁金香和蓝天的屏风,我住在靠窗的床位,窗外正对着斯坦福急救室的门口。每当深夜时我就站在窗口听着滴滴的倒车声,呆呆看着闪烁的红色急救车灯。
清晨走出病房,穿过长长的走廊,尽头是一整面墙的玻璃窗,也是我们病人们吃饭和聊天的地方。在这里,我遇见了一个法国工程师。如果不是在住院部,他看起来完全正常,并不像生病的样子。他温和健谈,护士和病人们都喜欢他。巧合的是他也在我老公的公司任职,他的孩子两岁了,而不久前碰巧我先生还去他家买了一个孩子的摇椅。
亦或是都有孩子,亦或是和我老公同家公司,我们经常一起交谈。他说从年轻起,这已经是他第六次因为抑郁症住院了,之前他都是在法国住院,我听了很惊讶。他说不发病的时候,他照顾孩子和工作都没有问题;而发病的时候,他什么都做不了。
他的妻子来探视他,当看到他们在病房门口相拥,我也不禁眼睛湿润了。他听我说我现在的工作还有一年的奖学金和研究经费却犹豫是否继续时,很坚持地告诉我应该继续。我明白他的好意,但心中却觉得非常无力。
病人们每天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由护士带领到一个漂亮的花园。这里也是让我感到能有一丝喘息的地方。有个周末的早上,一位轮班医生在花园的长椅上坐在我身边,问我要不要试另一个药。我问她,我们知道这个药治疗的机理吗?她没有抬头,平静地说,No (不知道)。我呆住无语。我心想,不知道怎么作用的,怎么就敢用在病人身上呢?
后来我了解到,相比其他疾病,精神疾病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并没有太多突破性进展。抗抑郁药物有很多种,但是医生们也不清楚他们具体究竟是如何作用于人脑的,也不知道哪种药适用于你,只能凭经验尝试。
同一个药物在一个病人身上有效,但在另一个人身上可能完全无效,但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目前科学家们在研究这种个体差异是否源于我们的基因,并希望从每个人独特的基因组找到个性化的药物 (Personalized/Precision medicine)。
并且抗抑郁药物并不像速效救心丸,吃一颗下去病情马上得以控制。即便一个药对你有效,也常常需要至少6周的时间才能积累起作用。而对于重度的病人,无疑可能会撑不到6周就放弃了。更何况过了6周如果发现效果不佳,还需要再更久的时间尝试其他药物。这其中的痛苦挣扎,只有走过的人才知道。
我的病情仍旧恶化。
有一天我看到餐桌上的一张报纸,上面的每个英文词语我都认识,但我无法读懂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我丧失了阅读的能力。这让从事研究工作多年,依赖阅读写作的我十分惊恐。
我的一位要好的越南裔同事,带着我最喜欢吃的她母亲亲手做的花生糖来看我。听到我说已经无法阅读时,她很心疼。她说她跟老板告知了我的情况,暗示老板不要催我回去工作。老板让她带来同事们的一个礼物,一个印有斯坦福校徽的红色杯子。
药物让我白天精神萎靡,参加小组治疗也听不进去,医生说也可能是失眠太久现在大脑需要补觉。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大脑要补觉,但是我不知不觉开始想结束这一切,开始想到死亡,开始想到火车铁轨。
我想得到医生,心理治疗师,和社工的帮助。而医生们都繁忙无比,他们轮流来看病人。除了看病,还要做研究、带学生等等,每天分给每个病人的时间只有2-5分钟。每次医生都像一阵旋风一样来,身后跟着数个学生,要求你快速地陈述病情,仿佛病人是他们的日程中排在最后最不重要的那部分(lowest priority),所以我并没有太多时间和医生深入沟通。
我问医生为什么抗抑郁药物的说明书上说,副作用会可能会增加自杀的概率。一位胖胖的非洲裔学生快速地回答我说,其实是极重度的病人是无法起床和吃饭的,药物会帮助他们好转起床活动。而这时病人自杀倾向可能还很严重,药物无疑是帮助他们恢复了能够了结自己生命的脑力和体力,这样从而更增加了自杀风险。所以这个好转的初期,其实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我和一个社工(social worker)聊了关于死亡的念头,而她却说了让我惊讶的话。她问我是不是自己不想好起来,因为有些病人病久了仿佛就想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不再想好起来了。
我慌乱地低下头说,“我不是,我不知道如何能好起来。” 她说,很多人都有自杀的念头(suicidal thoughts),也可以带着这个念头熬一辈子。我很震惊,不知如何回答,只是感到彻骨地寒冷。

之后我跟我先生提到她的话,他说这个社工并不真的明白和理解这种病。我也和住院部的心理咨询师一对一咨询,而她只是说了一些无关痛痒的专业词汇就把我打发了。
斯坦福华丽明亮的住院部,让我感到的是与之不对称的高高在上的荒谬与冷漠。
金玉其外,大抵如此。
而与其他病人和家属的交流让我得到许多温暖。病房调整让我和一个大约同龄的墨西哥裔女孩住在一起。她不说话也没有表情,胖胖的身材走路迟缓,头上也有了明显的白发。她的父母常来看她,每次来也会给我带一些礼物,比如巧克力和鲜花。她的父亲也常常鼓励我,说 “Things are not as bad as you thought (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这让素不相识的我很感激。
他们坐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我也喜欢厚脸皮蹭过去坐着。他们从不说教,就像平时一样的交谈,却让我感到久违的轻松和温暖。这对墨西哥父母告诉我们他们曾经开了一个家庭托儿所(family daycare, 在美国可以在自己家开小型的12个孩子以下的托儿所),虽然孩子和家长们都很喜欢他们家,由于女儿的病情需要照顾,他们不得不关门了。
这个女孩也是从严重失眠开始发病,她母亲曾经开车带着她横穿美国求医都没有治好。当她的母亲给我看女儿生病前的照片,我无法相信照片里那曾经一头乌黑卷发、身材窈窕、穿着黑红色裙子、光芒耀眼的女孩,和眼前的她是同一个人。她的母亲说她的哥哥一提到她,就会落泪,无法接受自己的妹妹成了这样。
这里我也见到了斯坦福的高材生们。一位来自美洲国家的女孩,她细密的齐肩小卷发下,有着大而明亮空洞的眼睛,像极了欧洲雕塑极美的样子。她说自己得的是双相情感障碍(biopolar disorder), 当她处于manic (狂躁)期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聪明最棒的人,无所不能;而处于depressed (抑郁期)时,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还有一位亚裔姑娘,她是个运动员,她漂亮的直长发、健美的身材和光洁的淡棕色皮肤让人无法相信她也饱受抑郁之苦。我问她你服药有效吗,她说6周之后开始感到有效。她说自己打了911求助,很惊讶警察给她带上手铐送来医院的。为了防止病人自伤或伤害他人,警察会给病人戴手铐或者绑在急救车的床上送来医院。另一个女孩说,我也是这样来的。
重症病人们住在大厅另一端的病区,病区门口有厚重的铁门,只有护士医生刷卡才能出入。里面幽暗的光线让人陌生。我们和重症病人一起小组治疗,我深深记得有个十几岁的白人金发小男孩低着头苦笑着呐呐自语,他和哥哥从小失去了父母,现在哥哥在流浪(homeless), 而他努力考进了斯坦福,却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一个失去双亲和家庭的小孩,一路拼搏到世界最顶级的名校,期间的辛苦可想而知,心酸也可想而知。
在这我又遇到一位白发的白人老爷爷,他住在离这很远地方。他让我感到自然的亲切感,所以空闲时我们经常一起在走廊里来回走路当做锻炼。他的双眼看起来只是很疲倦但并不失神,但是其实这个老爷爷已经抑郁症十分严重。在医生建议下,他开始接受电休克治疗(ECT,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我没听说过这种治疗方法,只是听他说自己很担忧和恐惧。我记得他每次治疗完就躺在病床上的样子,看起来是那么平静。
他有一个年轻美丽的金发妻子和几个已经成年的孩子。当他们来看他时,一家人无比温馨。我告诉他你的妻子真年轻漂亮,他说 “是啊,如果不是因为她,我早就不在了(I would have been long gone if it's not for her)。”
我想,有时候,我们活下来只需要一个理由,也许是为一件事, 也许是为一个人。
也许是高额的医疗费,也许是紧张的病房,通常病人在斯坦福住院两周。所以我两周后我也从这里出院了。医生们知道我还没有好转,给我联系了一个所谓高档的住宅式的治疗点(Residential program),让我出院后不要回家,直接前往那里继续治疗。
美国的精神疾病治疗,按病情严重程度分几个等级。最严重时不能照顾自己时,会需要住院治疗(hospitalization),这里吃喝都有人照顾。住院治疗后如果病情还仍较重,不足以马上回家恢复平时生活,医生会推荐病人到 residential program。
这是一个类似于家庭式的小型医院,通常是在一个有五六个房间的家庭别墅里,容纳十个以下的病人,里面配备医护人员。与医院不同,病人在这里会轮流做饭做家务,这样既能开始逐渐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可以随时求助医护。所以这里作为医院和家庭之间的一个过渡。由于这样的治疗点很少,也是一床难求,斯坦福医护人员说我很幸运,得到一个位置。
斯坦福通知我出院时,我老公由于正在工作不能来接我。越南同事得知后说,“你不能自己出院,我马上下班来接你办理出院手续,带你去residential progrom”。
当我们来到residential program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我自己的病情,也许是当时房间里暗淡的光线,这里相对狭小而紧密的空间让我感到压抑和紧张。当看到一位双眼失神的年轻男孩一动不动躺在沙发上时,我更加难过,我怕自己也成为他的样子。
我问护士如果我中途不适应这里想离开可以吗,她说如果我的情况不适合离开,就必须签一个自愿违反医嘱(against doctor's advice)的文件。我担心如果这样会影响以后的保险开支,于是决定暂时离开这里。
虽然我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对是错,但我真的感觉无法在这里住下去。我的同事很理解我的决定,于是带我回家了。
而我不知道的是,这条下坡之路,才刚刚开始。

注:感谢您的关注,本文谢绝转载。
微信公众号:深溪里
深溪里 发表于 2021-03-13 16:53

希望 LZ 能早日 找到抗depression的方法 其實depression很難根治 需要時時提防 尤其当初期發現時 應立即處理 depression 会有負循环 愈滾愈大。朋友與家人支持真的很重要 祝好運
這裡有一些兲loser 只會cyber bully 雖然我不支持暴力 但我真想給他們臉上一拳 看到這些negative comment 直接跳過 不需要他們負面情緒影響 trigger 病情
深溪里
看了lz经历,完全不敢去斯坦福看病了
Happysheep 发表于 2021-03-14 14:11

斯坦福还是有很多很多好医护的,只是在当时住院部我恰好碰到的好医护不多。这一点必须说明了,希望没有以偏概全。
深溪里
为什么要写top5? 还不如直接说学校名字呢,除了清北,其他的争议太大。博后又写学校了,这是要借斯坦福的招牌推广公众号?
lbff 发表于 2021-03-14 12:53

请看130楼。 对啊,就是要推广公众号啊。不推广怎么会有人看到文章呢。
甜甜圈123
希望 LZ 能早日 找到抗depression的方法 其實depression很難根治 需要時時提防 尤其当初期發現時 應立即處理 depression 会有負循环 愈滾愈大。朋友與家人支持真的很重要 祝好運
這裡有一些兲loser 只會cyber bully 雖然我不支持暴力 但我真想給他們臉上一拳 看到這些negative comment 直接跳過 不需要他們負面情緒影響 trigger 病情
couldbeworse 发表于 2021-03-14 14:37

同想给楼里面哔哔个没完lz要不要生二胎,什么学校毕业的恶毒ID一拳,就和乱飞的苍蝇似的让人难受。
甜甜圈123
湾区生物公司大把大把的,没必要在学校做博后吧,赶上一个IPO说不定都财务自由了。我觉得抑郁症的人反倒不能一直待在家里,还是要出去工作,有规律的生活有好处。孩子送到daycare,中国人对母乳过多迷信,其实配方奶粉营养是一样的。我以前在医学院工作,住院医都是6周孩子就送daycare,孩子也长的很好。非要牺牲自己养孩子,即养不好孩子也伤了自己。并且这种养孩子思路以后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
territerri 发表于 2021-03-14 13:12

工作的人得抑郁症的也很多,这版上被toxic工作环境整抑郁的ID就有不少。另外产后抑郁很多是由于荷尔蒙激素变化导致,不是人为可以控制想不想得的。你这种何不食肉糜的说法真的很disturbing,典型的就是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说你怎么不开心点,开心点抑郁症就好了。或者对一个码农说,你怎么不去做airbnb头十号员工,做了ipo早发财了。
r
renhua16
请问除了产后忧郁症,有没有育娃忧郁症?家有不省心的娃,虽然已经不是BABY,没有吐奶等症状,但饭不好好吃,课不好好上,整天游戏DISCORD,和大人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和楼主帖子里提到的,作为家长,我也有自责/愧疚(guilty), 焦虑(anxiety),抑郁 (depression), 失眠 (insomnia)等等。请问这个算是忧郁症吗?我敢说,若是遇到一个天使娃,自推娃,全能娃,或者别人家的娃,保证这些症状能自愈。
c
coho
有很多人不知道产后抑郁症的表征是非常不reasonable 的 就是没有任何道理缘由的伤心、愤怒 比如生完以后我无法接受任何除了我老公之外的人抱孩子 比如我亲爹,他一抱孩子我就很崩溃,只好躲进卧室 这种情绪没有任何理由,别人看起来怎么这么作,但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z
zojirushi
楼主好坚强 bless 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n
nomorewaiting
祝福你早日康复
w
wingswhite
抱抱楼主 !
m
mooncake25
我特别能理解楼主,我产后两个月每星期都崩溃一次,也是抱着我老公大哭说 I cannot do this anymore. 不过后来娃大了慢慢晚上不需要喂那么多次,我才逐渐好转。美国医院很多母乳教,拼命灌输母乳才是最好的观念,有时候忽略了妈妈的身心健康,而且美国的产假福利是在不行,有时候担子妈妈一个人挑。楼上说得好,要有力的老公和月嫂,这样会好很多。
d
dog_xiaoxiao
楼主早日康复,华人网上啥人都有,有的人可能是疫情憋的,或者生活不如意的,或者见不得人家有二胎,或者见不得名校弯曲这些字眼的,原谅他们的阴暗。
h
hehemie2
特别理解楼主,抑郁症真是一种病,控制不住的,该吃药吃药,该就医就医。别搭理楼里一些缺德的人。
m
muniverse
抱抱楼主。我之前是轻度我产后抑郁,症状是跟老公歇斯底里地吵架,一个人躺在床上哭一整天。后来去医生那里问诊的时候,我一坐下来就哭得稀里哗啦。 当时也是有和楼主相似的想法,有自杀念头, 还害怕因为自己有产后抑郁而孩子被领走去foster family。 我没有住院,开了一些轻度的抗抑郁的药, 坚持吃了大半年才好起来。
l
littleflor
楼主写的真好。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极端的经历,但是或多或少,尤其是生过孩子,带过孩子,经历过工作家庭煎熬的妇女同志们都能理解楼主说的。多谢分享!
a
avest
看了那位的发言,除了觉得pathetic,还感觉她应该是学历特别差
大鱼吃小鱼 发表于 2021-03-13 22:00

发现是个川粉,一切就都好解释了
s
shiningfree
谢谢楼主分享,真是很不容易,不需要理会那些很mean的回帖。楼主应该是对自己要求很高,心思又敏感细腻的那种。妈妈养孩子,自己的身体是第一位的,这次生老二,要更好的爱护自己,身体方面,精神方面。
l
littleflor
请问除了产后忧郁症,有没有育娃忧郁症?家有不省心的娃,虽然已经不是BABY,没有吐奶等症状,但饭不好好吃,课不好好上,整天游戏DISCORD,和大人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和楼主帖子里提到的,作为家长,我也有自责/愧疚(guilty), 焦虑(anxiety),抑郁 (depression), 失眠 (insomnia)等等。请问这个算是忧郁症吗?我敢说,若是遇到一个天使娃,自推娃,全能娃,或者别人家的娃,保证这些症状能自愈。
renhua16 发表于 2021-03-14 14:54

多好的孩子也有不省心的时候。只能靠自己调整心态。
L
Lavenderfish
作者的经历其实很多人都有过,只是有些人经历完之后,也不太想再去提起。有的人还是请宽容一些吧,没有经历过这种疾病的人,是很难真正理解的。
夏日橙汁
楼主抑郁期间还能清醒的写这么多文字
l
lazycat12345
请问除了产后忧郁症,有没有育娃忧郁症?家有不省心的娃,虽然已经不是BABY,没有吐奶等症状,但饭不好好吃,课不好好上,整天游戏DISCORD,和大人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和楼主帖子里提到的,作为家长,我也有自责/愧疚(guilty), 焦虑(anxiety),抑郁 (depression), 失眠 (insomnia)等等。请问这个算是忧郁症吗?我敢说,若是遇到一个天使娃,自推娃,全能娃,或者别人家的娃,保证这些症状能自愈。
renhua16 发表于 2021-03-14 14:54

娃只是个引子。。生活中还有其他不如意的地方,然后加上娃就彻底崩溃了。 至于天使娃会不会好些,这个没法说。原本50分的压力,天使娃加上40,恶魔娃加60。反正临界是100,原本压力80的,多天使的娃也没用。 看十篇产后抑郁,不如看一篇劝人没ready别要娃。。
r
redfox_zjx
楼主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分享出来帮助别人真的了不起,希望你远离病情也远离不善良的人 what didn't kill you made you stronger.
y
yunella
楼主这么难都能挺过来,在楼里云淡风轻地回复喷子,已经是生活的超强者了,楼主加油
c
cuddleskip
回复 8楼公用马甲3的帖子
应该是谭恩美小说改编的的《喜福会》
y
yangyangzj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r
rosestory
谢谢MM分享,普通人对抑郁症的了解太少了, 希望MM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至少让更多人能了解这个疾病。祝福MM~~
深溪里
鉴于让大家爬楼看更新比较麻烦。我已经另开了一帖给第二章。谢谢关注。
深溪里
回复 8楼公用马甲3的帖子
应该是谭恩美小说改编的的《喜福会》
cuddleskip 发表于 2021-03-14 17:03

是的,已经改了,谢谢。
A
Adage
LZ能走出来真是不容易,愿你以后都能生活在阳光里!
h
happyyouni
有很多人不知道产后抑郁症的表征是非常不reasonable 的 就是没有任何道理缘由的伤心、愤怒 比如生完以后我无法接受任何除了我老公之外的人抱孩子 比如我亲爹,他一抱孩子我就很崩溃,只好躲进卧室 这种情绪没有任何理由,别人看起来怎么这么作,但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coho 发表于 2021-03-14 15:02

这放在远古时代是母亲保护新生儿的build in本能机制,放在现代,就是外人不理解、连自己都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的感受了。
就好像有些妈妈选择在幼儿打预防针的时候,由其他人负责抓住,自己到外面躲一下。也是一样的感受。
h
happyyouni
母亲保护新生儿的阶段,会容易焦虑,反应过激,这在动物界也很常见的。很多平时不具攻击性的动物,在带着幼儿的时候,会主动攻击。
只是这些行为在现代社会显得格格不入,才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v
vivianxy04
谢谢楼主mm的分享。从楼主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楼主是一个真诚认真的人,别理那些挑刺的评论了! 我自己也去斯坦福的大医院看过病,基本和楼主的感觉是一致的。硬件很好,楼很新,医生很忙,真正给每个病人的关注很少。而且很多医生都是高高在上,就算诊断错了,造成了病人的很多痛苦,也不会得到一句道歉。虽然也不是所有的医生都是这样,但是也不是少数。 而且现代医学的盲点就是这些拿funding比较难的项目,比如精神类疾病,比如得的人数比较少的疑难杂症。很多治疗方案完全就是试错。得了这些病的病人久病成医以后得出的经验可能比医生的治疗方案更靠谱。说不定有情况类似的人看到真的就有用了呢?再不济让也能让有类似情况的人觉得不再那么孤单了呢。支持楼主。抱抱楼主。
芷若魔头
lzmm好善良,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网上除了有同理心的人,其实什麽妖魔鬼怪都有,会说形形色色的伤人的话。希望lzmm不要受那些“邪恶”的言论的干扰。
A
AkanaRika
Bless
b
bgmay
我觉得过分宣扬母乳喂养导致了不少产后抑郁。母亲刚经过十月怀胎的辛苦,加上生产的痛苦,正是需要休息的时候。母乳喂养决定根本不可能休息好。睡觉好的人还能撑住,睡觉本来不好的人就是死路一条。而且母乳喂养时体内荷尔蒙的变化也会造成焦虑和抑郁。
o
oxiyijiju2
我之前还以为产后抑郁是纯激素变化,过一段时间自然就好了,没想到也会这么困难。
r
ripples23
谢谢分享
b
beckyyin
祝福楼主!有勇气写出来分享是值得赞许和鼓励的。 不亲自经历这种黑暗真的没法了解和理解。楼里一些回复尖酸刻薄,没法看,希望楼主不要在意。
再次祝福你!
j
jeansblu
好的标题重要,好的开头也很重要,开头两句看完让人很没动力看下去,不够真诚,也不接地气。。。
没有人要求你公布隐私,那为什么要提top 5呢?博后starford可以证明你对自己写的东西不是一无所知吗?只能嘿嘿了。。。
扫了文章大部分,和第一印象差不多,真心提一点建议,lz抑郁不像完全是产后抑郁,和lz性格有关,lz性格应该是比较自我中心的,多交朋友,多关注自己以外的事情,不要太care别人怎么看你,太把自己当回事容易想不开,或者说抑郁。
祝lz早日康复
b
bigmoney
请问除了产后忧郁症,有没有育娃忧郁症?家有不省心的娃,虽然已经不是BABY,没有吐奶等症状,但饭不好好吃,课不好好上,整天游戏DISCORD,和大人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和楼主帖子里提到的,作为家长,我也有自责/愧疚(guilty), 焦虑(anxiety),抑郁 (depression), 失眠 (insomnia)等等。请问这个算是忧郁症吗?我敢说,若是遇到一个天使娃,自推娃,全能娃,或者别人家的娃,保证这些症状能自愈。
renhua16 发表于 2021-03-14 14:54

我家娃大了,也是整天游戏discord,我倒是没有抑郁,但是感觉焦虑症是有的
a
alessa
先祝福楼主能真正走出来,也谢谢分享。我没有抑郁的经历,但是曾经因为渣男受过很深的伤害,好不容易走出来,一个朋友也碰上类似的事情,一直找我哭诉,直接就把我拉回了黑暗中,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果断跟那个朋友疏远了。楼主马上要二胎了,人正是脆弱的时候,我个人建议还是不要过多回忆过去的经历,再把自己拉回去。
木牛流马
好的标题重要,好的开头也很重要,开头两句看完让人很没动力看下去,不够真诚,也不接地气。。。
没有人要求你公布隐私,那为什么要提top 5呢?博后starford可以证明你对自己写的东西不是一无所知吗?只能嘿嘿了。。。
扫了文章大部分,和第一印象差不多,真心提一点建议,lz抑郁不像完全是产后抑郁,和lz性格有关,lz性格应该是比较自我中心的,多交朋友,多关注自己以外的事情,不要太care别人怎么看你,太把自己当回事容易想不开,或者说抑郁。
祝lz早日康复
jeansblu 发表于 2021-03-14 22:26

你真是又酸又mean
C
CMX2020
写这个之前真没想过做作家,只是单纯地想分享出来。写了之后有几位朋友鼓励我写作。谢谢这么高的评价!
深溪里 发表于 2021-03-14 00:41

LZ MM写作水平非常高。赞 有勇气写出来帮助别人, 也说明你应该是治好了。二胎一定要有妈妈帮忙或请个好的住家宝姆, MM不能累着以防复发。 祝福MM
y
youyouqiuqiu
对,我就是作者。产后抑郁会复发,我ob说第二胎可能比第一胎还严重,但是我已经有心理准备了,知道该怎么面对了。
深溪里 发表于 2021-03-14 00:48

楼主我能理解你,但是不能理解这样了还要二胎干什么。如果是我自己的女儿,我肯定不会让她要二胎的。女人为什么要这么执着于生育。
t
trinitysisu
非常不理解就这样还要二胎。自己明知道有精神方面的倾向应该就是花钱代孕也不要自己生的,明显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简直就是作死。这都是怎么想的。
l
leisure
太不容易了,恭喜mm恢复健康
咸鱼红烧肉
LZ MM写作水平非常高。赞 有勇气写出来帮助别人, 也说明你应该是治好了。二胎一定要有妈妈帮忙或请个好的住家宝姆, MM不能累着以防复发。 祝福MM
CMX2020 发表于 2021-03-14 23:45

我只想说,楼主二胎千万千万不要找父母公婆任何亲戚帮忙。保姆月嫂简直就是最值得花的钱。
d
dennyboy
回复里面纠结top5是哪所大学的id,都还是大学生吗?这么在乎本科学校名次? 如果已经工作多年,还把自己的名校光环当作最大的亮点,并且控制不住的要去窥探别人的本科学校,实在是需要检视一下自己在毕业后这么多年是否有成长。
感谢楼主mm分享这么私人的经历。这肯定能帮助其他受产后抑郁困扰的妈妈。诚然,在这个分享的过程中,你肯定会受到本不必要的外在压力。但文章本身对他人的帮助,则是你换来的意义和福报。
祝福楼主
l
littlefriend2014
鉴于让大家爬楼看更新比较麻烦。我已经另开了一帖给第二章。谢谢关注。
深溪里 发表于 2021-03-14 17:31

找不到啊,能给个link吗?
凯凯
好的标题重要,好的开头也很重要,开头两句看完让人很没动力看下去,不够真诚,也不接地气。。。
没有人要求你公布隐私,那为什么要提top 5呢?博后starford可以证明你对自己写的东西不是一无所知吗?只能嘿嘿了。。。
扫了文章大部分,和第一印象差不多,真心提一点建议,lz抑郁不像完全是产后抑郁,和lz性格有关,lz性格应该是比较自我中心的,多交朋友,多关注自己以外的事情,不要太care别人怎么看你,太把自己当回事容易想不开,或者说抑郁。
祝lz早日康复
jeansblu 发表于 2021-03-14 22:26

你可闭嘴吧你,看完LZ的文章,我觉得top5和斯坦福博后是也是焦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尤其是在湾区这种地方。这个信息在文章里是非常有用的,因为版上就是有很多Top5的博后在高消费地区苦撑,所以生完孩子工作焦虑,失眠,重压之下身体出现状况。
凯凯
确实如此。我和我老公都是PhD,我学遗传学,他学计算机。17年前高考时,进入生科的难度可能走过的人都知道。后来读博谁也不比谁更轻松,然而他毕业后在公司做程序员工作稳定,薪水是在学校做“科研合同工”的我的5-6倍。我公公也曾在看过我们账户后对我说,“你就挣这么点钱?”
就像衡量优秀儿童的标准是成绩和听话度一样,成年人的世界里,尤其是华人世界里,职业和收入,就是一直贴你身上的price tags(价码)。

newenglandchowder 发表于 2021-03-14 10:42

这个地方让人觉得非常toxic,想起前几天那个FB家长群,太压抑了。家长们比来比去的时候看看自己到底是有多牛逼,top5了问为什么不是top2,牛校博后了又问为什么才挣这么点。是啊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很多牛人挣的比tech民工少,他们的工作就不值得尊重吗?
j
jeansblu
你可闭嘴吧你,看完LZ的文章,我觉得top5和斯坦福博后是也是焦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尤其是在湾区这种地方。这个信息在文章里是非常有用的,因为版上就是有很多Top5的博后在高消费地区苦撑,所以生完孩子工作焦虑,失眠,重压之下身体出现状况。
凯凯 发表于 2021-03-15 19:24

这难道不是因为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吗?top5,stanford怎么啦,就该比别人过的好吗,多少年前的一点小小成绩还拿来当作压力,跟奇葩说里那个高考状元一样,太把自己当回事,那孩子也就20多点,也就算了,lz多大了
j
jeansblu
这个地方让人觉得非常toxic,想起前几天那个FB家长群,太压抑了。家长们比来比去的时候看看自己到底是有多牛逼,top5了问为什么不是top2,牛校博后了又问为什么才挣这么点。是啊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很多牛人挣的比tech民工少,他们的工作就不值得尊重吗?
凯凯 发表于 2021-03-15 19:30

你眼里的世界都是自己的内心映射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