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几篇读书随感--暖暖_恋尘MM请进

R
Riceball
楼主 (北美华人网)

管中窥豹说说俄国文化-- A gentleman in Moscow 读书笔记之一  美国作者Amor Towles出版于2016年的书, 时代背景是俄国最后的贵族在历史的惊澜中被拘捕一生的故事。 可圈可点之处太多, 好多次让我开车的时候或泪水朦胧。 或心如重击。 作者文笔细腻得比Amy Tan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同之处在于男作者Amor Towles多了对历史的表达。 
书里有一个场景, 吃饭邻桌的德国人英国人嘲笑俄国对欧洲文化的唯一贡献是伏尔加。 男主角站起身,细数俄国的三大贡献。
其一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其二是柴科夫斯基的核桃夹子芭蕾舞剧。 德国人嘟囔说故事源于德国作家。 男主说如果不是柴科夫斯基, 核桃夹子就永远只在德国, 而不会像现在这样是每一个欧洲孩子的梦中圣诞。 第三个是鱼子酱。 
作者草蛇灰线,浮脉千里。 后面的章节解释了俄国被西欧列强嘲笑的历史背景。 俄国除了彼得大帝在位时的一时强盛, 其他时间段都是西欧强国的穷亲戚,被西欧看不起。书中红军上校,苏联的特殊警察头目对男主痛心疾首说的一番话。

作者也借书中角色说出他对俄国国民性的一个理解: 鱼死网破的绝决。 比如19世纪拿破仑征服莫斯科,法军才住几个晚上,莫斯科就被俄国人放火烧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re_of_Moscow_(1812)
The 1812 Fire of Moscow broke out on 14 September 1812, when Russian troops and most of the remaining residents abandoned the city of Moscow just ahead of Napoleon''s vanguard troops entering the city after the Battle of Borodino.
再比如20年代苏联农业公有化, 俄国农民就宁愿把一半家禽都杀了,也不充公。 https://russiapedia.rt.com/of-russian-origin/collectivization/
In despair, people killed their own cattle and burned their own fields. Livestock population decreased to half its size. Riots started here and there, and after being suppressed they turned into acts of terror and sabotage.
再比如决斗。大诗人普希金就这样走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er_Pushkin#Death?
读书笔记被我写的干巴巴的。 其实原书的魅力之一是, 这些干巴巴的历史, 通过书中人物之口, 在有冲突的场景中被充满情感的表达出来, 让读者不仅理解前因后果, 而且可以relate in a personal level. 
 
R
Riceball
地理和历史对价值观的影响--World Order边读边写 题目这么大, 实在是因为自己半瓶子醋, 最近读书有所感慨, 一时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表达自己意思的题目。 
中世纪欧洲诸国林立, 在1648年的Peace of Westphalia签订之前是长达300年的为宗教为领土的战乱(https://en.wikipedia.org/wiki/European_wars_of_religion ),300年战乱下来死伤八百万。 问题是诸国之间此消彼长, 谁也没法一统欧洲。 

Peace of Westphalia的意义在于, 首次有了主权国家共存的概念, 由于权力平衡,国家间的侵略战争得到遏制,反对干预别国内政的准则开始得到认可。 而且增大了宗教自由度。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ace_of_Westphalia
与此对比的是中国, 每几百年的改朝换代,还是皇朝的大一统天下, 跟欧洲的诸国林立形成鲜明对比。 宗教上也往往是由皇朝统一尊崇某教。 (基辛格博士也提到伊斯兰教在意识形态上是一统的,是排异的, 我还没有细读) 
读到这里, 我的引申是, 正是这些地理和历史的原因, 欧美文化更懂得尊重不同个体, 包容不同价值。 
比如说个身边小事吧。 我在微信里发发家门口的花草云霞, 我家老太太就会留言:”女儿, 你要成熟些“。(为了哄她,我得再赶紧谢谢老太太关心) 我明白老太太的角度, 她的价值体系认为我这样是不务正业。 我知道美国的父母们一般是的确不会这样想,也不会这样做的。   
再说说俄国吧。 书中一章专门写俄国, 因为俄国的独特地理位置(既在欧洲也在亚洲), 书中说俄国总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着带来的其在宗教(东正教), 外交(以侵略扩张为己任)等等上面的独到之处。 也读到彼得大帝年轻时游历欧洲诸国,痛感俄国落后, 回来后去亚扬欧, 引进欧洲科技,把俄国带到欧洲第一流强国。 更读到彼得大帝在荒野里刺进一把剑, 宣称在此建城, 于是建成俄国第二大城市, 也是俄国文化中心--Saint Petersburg。 俄国的文学和音乐何尝不是有其独到之处呢? 
基辛格博士的书, 用词典雅, 以古论今, 历史观强, 逻辑严谨。 读他的书, 是一种享受。
R
Riceball
轻舟已过万重山--the age of innocence 读书笔记之一
有的文字,甲之质朴,乙之白水。 有的文字,甲之矫情,乙之清丽。 体验差别的原因,我想是有没有共鸣。共鸣的基础,则是读者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审美。 
the age of innocence, 近代美国女作家Edith Wharton的作品。 作者因为这本书成为第一个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女性作者。 文风在我眼里清丽缠绵,她的文字之间的万种风情,说与何人听?“何人"-- 真觉得是要有缘,会在阅读过程中好多的会心一笑。 

故事讲述的是19世纪底的一份背德之情, 地点在纽约。 男主爱上了未婚妻的表姐, 表姐是从欧洲回来的伯爵夫人,正在寻求离婚。 最后男主和表姐被纽约的两个家族分开, 此生永不相见。
作者实在太有洞察力,她的很多理解和表达, 过了100年,还是一点不过时。 书中诸多人物,就是在今天, 都非常有代表性。 
天马行空, 说说我的几个感慨。 
一个感慨是, 书里的两个性格对立的女主, 也许只是同一个人的生命不同阶段? 比如这本书里面男主的未婚妻和伯爵夫人两姐妹, 一个是无忧无虑的纽约newly-wed, 另一个是欧洲婚姻不幸的分居女人。 这不就正好对应了作者的人生不同阶段, 甚至连地点都对的上。
其实我现在觉得不少书都有这个意思。 比如“飘”里面任性暴躁的斯佳丽 vs.温和隐忍的梅兰妮。 很多当年长眉入鬓的飞扬少女们不就是在人生经历中一步步沉淀下来了吗? 再比如红楼里面的黛钗。 黛玉倘若当上管家奶奶,不得不背负起一大家子的荣辱,焉知会不会变得跟宝钗那样呢? 
另一个感慨是作者表达出来的人性的多面性。 男主是年轻有为的律师,思维理性严谨,但有幼稚感性的一面, 比如他对表姐说 “Where we shall be simply two human beings who love each other, who are the whole of life to each other; and nothing else on earth will matter.” 。 妻子幼稚天真,但其实早就识破他的情感纠葛,并且以种种手段控制他于掌心, 比如跟表姐谎称自己怀孕; 表姐经历丰富, 但其实有自己内心的坚持和自己的良心, 所以远走欧洲, 不再与男主相见。 当然这些也就都是我的解读。
到了男主到书结尾的那把熟透了的年纪, 我想, 哪怕午夜梦回,故人入梦, 醒后不过轻笑一声。 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在这里
mark一下
暖暖_恋尘
来了来了~ ~ 楼主MM读书多,涉猎广泛。腹有诗书气自华。 多谢分享读书笔记,容我慢慢来读读。
暖暖_恋尘
先要谢谢楼主MM之前在读书贴里推荐的Just Mercy,那本书我听完了,写了回帖。你很久没有来这里,估计没有看见了。再贴一次,如下
再次感谢推荐这本书!我也是用做饭,跑步,hiking 的零碎时间,花了2个礼拜将Just Mercy这本书听了2遍。今天是图书馆的due date ,刚刚还回去。整本书听下来,还是有挺多感叹的。最喜欢的是 chapter 15 "Broken",充满人文精神,更有信仰情怀。作者借着Walter McMillian在有缺陷的法律体系中遭遇的brokeness,看到更多人甚至律师自己的破碎,然后点出这本书的主题Mercy。的确,在一个破碎的世界里,we all need mercy...
https://forum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2641211&fid=398&page=17
R
Riceball
先要谢谢楼主MM之前在读书贴里推荐的Just Mercy,那本书我听完了,写了回帖。你很久没有来这里,估计没有看见了。再贴一次,如下
再次感谢推荐这本书!我也是用做饭,跑步,hiking 的零碎时间,花了2个礼拜将Just Mercy这本书听了2遍。今天是图书馆的due date ,刚刚还回去。整本书听下来,还是有挺多感叹的。最喜欢的是 chapter 15 "Broken",充满人文精神,更有信仰情怀。作者借着Walter McMillian在有缺陷的法律体系中遭遇的brokeness,看到更多人甚至律师自己的破碎,然后点出这本书的主题Mercy。的确,在一个破碎的世界里,we all need mercy...
https://forum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2641211&fid=398&page=17
暖暖_恋尘 发表于 2021-02-16 11:37

你的感想写的真好! 这个世界很大,我们知道/了解到的真是沧海一粟。 咱们都看看, 多了解了解, 也不负此生有幸为人了。
暖暖_恋尘
回复 1楼Riceball的帖子
关于这本书,这是你的第二篇读后感吗?和上一篇的视角略有不同。不过都看见了草蛇灰线,浮脉千里。
Bill Gates也写过书评,A Gentleman in Moscow has a little bit of everything。大约指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对很多东西都触及到一点,让人容易生发向外的联想和思考。
因为这样的读者观感,引发了我的好奇心。在Just Mercy之后,又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用整块的时间读书,有时候好像是件奢侈的事情。所以还是想用零碎干活的时间听听这本书。因为just Mercy,是non-fiction, 作者又是律师,写作条理清晰,整本书听下来非常顺畅。但这次遇到fiction,情况有些不顺利,听着听着一不留神就会 lost。明明细节都听清楚了,可是稍一走神,就get不到那一章的意思。更难听出书里的伏笔,体会出无一处闲笔的妙处。总之,这本书可能还得再借一遍,对于我来说,光听不行,需要直接阅读。
暖暖_恋尘
回复 3楼Riceball的帖子
“有的文字,甲之质朴,乙之白水。 有的文字,甲之矫情,乙之清丽。 体验差别的原因,我想是有没有共鸣。共鸣的基础,则是读者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审美。” 这个开头写得有趣,的确,能让不同经历不同审美的读者产生共鸣的作品,是很有感染力的。
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变化成质朴与白水,矫情与清丽的对比,有点意思。随手搜了一下,意外发现MM在文学城的博客。我在那边也玩过一阵子,不过很久没有去了。
暖暖_恋尘
你的感想写的真好! 这个世界很大,我们知道/了解到的真是沧海一粟。 咱们都看看, 多了解了解, 也不负此生有幸为人了。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2-16 12:04

的确,书像个窗口,能帮助我们看到另外一个天地,一个与我们现在生活空间不同的另外一个世界。
我只能寥寥数笔,应该多向楼主MM学习,静心读书写字。但有时候就是没有感动,宁可灌水,也静不下心写点什么。
找了一篇去年的旧文,也算是读后感,跟风唱和一下。:)
暖暖_恋尘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以女子柔情百转,细腻炽烈的的情感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绝望。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陌生的女人在生命弥留之际饱含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作家诉说了她潜隐一生的激情爱恋。小说发表伊始,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高尔基曾评价,“这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茨威格以真正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他深为震动。同名电影、话剧盛演不衰,文学批评更是层出不穷。徐静蕾版的电影则把这部西方小说背景改在了解放前的中国北平,一段狂热的西方单恋变成了我们熟稔的东方式暗恋。电影镜头精心设置,光与影仔细处理,画面构图都足够用心。钢琴和琵琶的配乐也非常出色,动人心弦。欢愉的镜头配上女声语调安静实则悲怆的独白,比小说更添了让人窒息的凝滞和绝望。在这样细腻沉静的独白中,一个痴情女子一生的爱恋故事被娓娓道来,热烈而孤独,幸福而痛苦。只因遇上是劫数,爱上是注定。
由于父亲早逝,女主与母亲相依为命,辛酸地过着日子。在她十三岁时,邻家搬来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作家。他的出现满足了少女对爱情的想象:风度翩翩,满腹才华,温柔体贴,他让她完全沦陷。可是不久,母亲改嫁,她跟随着离开。几年之后,当她出落成一个美丽少女的时候,为了将来能和他在一起,她独自回到北平,默默关注他的行踪,一边猎人一样寻找自己的猎物,一边准备成为他的猎物。终于,在日复一日望眼欲穿的痴情等待中,容貌出众的少女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们度过了销魂荡魄的三夜。她为他献上了处子之身,如同早已蓄谋已久的那样。然而他并没有认出她这个当年的邻家女孩,只是在贪恋与她炽热而短暂的欢愉,随后将她忘到九霄云外,奔赴下一段艳遇。可她却没办法逃走了,她的心已经永远被他拴牢了,仿佛被命运抓住了一般,她无处可逃。后来她有了他的孩子。为了孩子她不惜周旋游走委身于不同的男人,但又拒绝倾慕者们的求婚。她为的是保持自由之身,不受婚姻的牵绊。因为她在等待他的召唤,幻想将来有一天能够回到作家身边。她的世界里,只有他,其余的男人,只是路人。
然而,即便他们在同一个城市,他们也见面,甚至有相同的朋友,但作家始终没有认出她,没有认出她曾与他有过三个夜晚。终于有一天,他们又相遇了,她的妖娆,她的妩媚,再次吸引了他。她多么希望他认出她啊,她给了他很多暗示,但是他始终没有认出这个与他几度邂逅甚至在黑暗中欢爱的女人就是当年的邻家女孩,只是把她当作欢场中的风尘女子,无数风流艳遇中的一个。他与她共度了一晚之后,继续用旅行的话题告别。当他小心地把几张钞票塞进她的手袋里,那一刻她的心彻底碎了,仿佛瞬间坠入了万丈深渊。后来,大流感疫情爆发,他们的儿子患病而死。陌生女人也随后感染,临死前写下了这封长信,向作家告白了痴迷一生的爱恋。
有人说,年少时不能遇见太惊艳的人。作家才华横溢又风度翩翩。女主的爱,始于仰慕,始于新奇,然后一再沉沦。对于一个生活天地非常狭小的女孩来说,在另一个大世界里风流倜傥、博学多才的作家是一个让她无比向往的谜。她爱上他,是因为他向她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她原来窘迫生活的,优雅美好的世界,他让她知道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因为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她爱上了带她进入这个世界的人。
然而,他是唐磺似的人物,喜欢轻松、游戏、不沉重的一切,生性风流,飘忽如风。他那惯有的对女性温柔殷勤的态度,和打情骂俏的调情,并不意味着爱慕。可惜少不更事的女孩却误以为那柔情只是给她一个人的,从此沦陷。即使后来她意识到作家喜欢对所有女人都滥施爱情,也为时已晚,他已经成为她情感里不可逾越的标杆。她的生命就只剩下给予了,直到临死前写下一封信,完美地演绎了“我爱你,却与你无关”。 她对他的这种爱情近乎苦刑,施刑者是她自己。
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陌生女人的一生,都在卑微地爱着,而所爱的人却从来都不记得她是谁,更不会知道她的内心经历着什么样的惊涛骇浪。因为他并不爱她。那几个夜晚的肉体纠缠,对于他,不过是和很多个夜晚一样的情欲发泄;对于她,却是无数思念之后的全身心奉献。她希望他认出自己,希望他明白她,然而,他终究没有认出她。他没有兴趣了解她的内心,他只对她的肉体有短暂的兴趣,他们的心灵之间隔着千山万水重峦叠嶂。他很快又会遇到新的猎物,完全忘记她,像忘记身边的其他女人一样。
陌生女人在信中一直提到“我是个有着自尊的人,我不愿你在想起我的时候带有忧愁”。他不爱她,而她也不肯要他俯身相就。她骄傲得一再选择沉默。爱情是两情相悦,她宁可得不到,也不能容忍爱是她乞讨来的。虽然痛苦万分,但是她在极其骄傲的爱着一个人,没有一丝一毫的纠缠。对自己心意的忠贞,对对方爱情的绝望,她如同飞蛾扑火般决绝。她选择在死后让作家得知一切,因为一个死者不会要求别人的爱情,也不要求同情和慰藉。的确,如果两个人在一起只有责任,没有感情,这样的关系是否值得继续?这是爱情里一个致命的问题。
在读完小说,看完电影之后,读者和观众不禁会想,这样的爱情在这个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陌生女人对作家有着超乎虔诚的痴迷,痛苦到极致,却从未改变。也许你会怀疑这种感情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却很难怀疑否定它在这个女人身上的存在感,这要归功于茨威格用细腻的文字对女人内心精巧的刻画,将女人一生的心路历程诠释得极为到位。小说没有靠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众多的人物去支撑,却和读者达成了情感共鸣,这就是他的独到之处。
有人说,短篇小说的意义,或许就是让读者在一段短暂的时间里,回想起自己,在旁观中发现共鸣,像一面镜子,照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陌生女人所追求的纯粹爱情,纯粹到用感动、道德、责任、骨肉去维系她都觉得不屑。她点燃自己,照亮爱情,让读者观众看见了自己的爱情在尘世中投掷到地下的影子。她一生执迷,至死捍卫的爱情的纯粹,是理想主义的一种。世俗的评价标准,在为理想主义殉道的人面前,是全面崩溃的。正如小说作者茨威格后来因故乡沦亡于法西斯而自杀,这种生死不计的深情,是世人无法用是非对错来评价的。  
l
lovedarren
轻舟已过万重山--the age of innocence 读书笔记之一
有的文字,甲之质朴,乙之白水。 有的文字,甲之矫情,乙之清丽。 体验差别的原因,我想是有没有共鸣。共鸣的基础,则是读者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审美。 
the age of innocence, 近代美国女作家Edith Wharton的作品。 作者因为这本书成为第一个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女性作者。 文风在我眼里清丽缠绵,她的文字之间的万种风情,说与何人听?“何人"-- 真觉得是要有缘,会在阅读过程中好多的会心一笑。 

故事讲述的是19世纪底的一份背德之情, 地点在纽约。 男主爱上了未婚妻的表姐, 表姐是从欧洲回来的伯爵夫人,正在寻求离婚。 最后男主和表姐被纽约的两个家族分开, 此生永不相见。
作者实在太有洞察力,她的很多理解和表达, 过了100年,还是一点不过时。 书中诸多人物,就是在今天, 都非常有代表性。 
天马行空, 说说我的几个感慨。 
一个感慨是, 书里的两个性格对立的女主, 也许只是同一个人的生命不同阶段? 比如这本书里面男主的未婚妻和伯爵夫人两姐妹, 一个是无忧无虑的纽约newly-wed, 另一个是欧洲婚姻不幸的分居女人。 这不就正好对应了作者的人生不同阶段, 甚至连地点都对的上。
其实我现在觉得不少书都有这个意思。 比如“飘”里面任性暴躁的斯佳丽 vs.温和隐忍的梅兰妮。 很多当年长眉入鬓的飞扬少女们不就是在人生经历中一步步沉淀下来了吗? 再比如红楼里面的黛钗。 黛玉倘若当上管家奶奶,不得不背负起一大家子的荣辱,焉知会不会变得跟宝钗那样呢? 
另一个感慨是作者表达出来的人性的多面性。 男主是年轻有为的律师,思维理性严谨,但有幼稚感性的一面, 比如他对表姐说 “Where we shall be simply two human beings who love each other, who are the whole of life to each other; and nothing else on earth will matter.” 。 妻子幼稚天真,但其实早就识破他的情感纠葛,并且以种种手段控制他于掌心, 比如跟表姐谎称自己怀孕; 表姐经历丰富, 但其实有自己内心的坚持和自己的良心, 所以远走欧洲, 不再与男主相见。 当然这些也就都是我的解读。
到了男主到书结尾的那把熟透了的年纪, 我想, 哪怕午夜梦回,故人入梦, 醒后不过轻笑一声。 轻舟已过万重山。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2-16 11:00

这本我看过,读大学的时候,当时十分不理解妻子的去世会让男主角如释重负,当然现在明白了。
R
Riceball
回复 1楼Riceball的帖子
关于这本书,这是你的第二篇读后感吗?和上一篇的视角略有不同。不过都看见了草蛇灰线,浮脉千里。
Bill Gates也写过书评,A Gentleman in Moscow has a little bit of everything。大约指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对很多东西都触及到一点,让人容易生发向外的联想和思考。
因为这样的读者观感,引发了我的好奇心。在Just Mercy之后,又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用整块的时间读书,有时候好像是件奢侈的事情。所以还是想用零碎干活的时间听听这本书。因为just Mercy,是non-fiction, 作者又是律师,写作条理清晰,整本书听下来非常顺畅。但这次遇到fiction,情况有些不顺利,听着听着一不留神就会 lost。明明细节都听清楚了,可是稍一走神,就get不到那一章的意思。更难听出书里的伏笔,体会出无一处闲笔的妙处。总之,这本书可能还得再借一遍,对于我来说,光听不行,需要直接阅读。
暖暖_恋尘 发表于 2021-02-16 12:09

哈哈,懂你的意思。 我这会儿在读"MiddleMarch", by George Eliot, 是小说,也是这样, 做饭洗碗的时候听, 每个句子差不多听到了, 但不知所云。 后来我改成做饭的时候听新闻, 走路跑步的时候听"MiddleMarch", 就没这个问题了。
轻松的小说, 比如the Rosie Project, 就可以一边做饭一边听书
R
Riceball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以女子柔情百转,细腻炽烈的的情感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绝望。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陌生的女人在生命弥留之际饱含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作家诉说了她潜隐一生的激情爱恋。小说发表伊始,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高尔基曾评价,“这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茨威格以真正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他深为震动。同名电影、话剧盛演不衰,文学批评更是层出不穷。徐静蕾版的电影则把这部西方小说背景改在了解放前的中国北平,一段狂热的西方单恋变成了我们熟稔的东方式暗恋。电影镜头精心设置,光与影仔细处理,画面构图都足够用心。钢琴和琵琶的配乐也非常出色,动人心弦。欢愉的镜头配上女声语调安静实则悲怆的独白,比小说更添了让人窒息的凝滞和绝望。在这样细腻沉静的独白中,一个痴情女子一生的爱恋故事被娓娓道来,热烈而孤独,幸福而痛苦。只因遇上是劫数,爱上是注定。
由于父亲早逝,女主与母亲相依为命,辛酸地过着日子。在她十三岁时,邻家搬来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作家。他的出现满足了少女对爱情的想象:风度翩翩,满腹才华,温柔体贴,他让她完全沦陷。可是不久,母亲改嫁,她跟随着离开。几年之后,当她出落成一个美丽少女的时候,为了将来能和他在一起,她独自回到北平,默默关注他的行踪,一边猎人一样寻找自己的猎物,一边准备成为他的猎物。终于,在日复一日望眼欲穿的痴情等待中,容貌出众的少女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们度过了销魂荡魄的三夜。她为他献上了处子之身,如同早已蓄谋已久的那样。然而他并没有认出她这个当年的邻家女孩,只是在贪恋与她炽热而短暂的欢愉,随后将她忘到九霄云外,奔赴下一段艳遇。可她却没办法逃走了,她的心已经永远被他拴牢了,仿佛被命运抓住了一般,她无处可逃。后来她有了他的孩子。为了孩子她不惜周旋游走委身于不同的男人,但又拒绝倾慕者们的求婚。她为的是保持自由之身,不受婚姻的牵绊。因为她在等待他的召唤,幻想将来有一天能够回到作家身边。她的世界里,只有他,其余的男人,只是路人。
然而,即便他们在同一个城市,他们也见面,甚至有相同的朋友,但作家始终没有认出她,没有认出她曾与他有过三个夜晚。终于有一天,他们又相遇了,她的妖娆,她的妩媚,再次吸引了他。她多么希望他认出她啊,她给了他很多暗示,但是他始终没有认出这个与他几度邂逅甚至在黑暗中欢爱的女人就是当年的邻家女孩,只是把她当作欢场中的风尘女子,无数风流艳遇中的一个。他与她共度了一晚之后,继续用旅行的话题告别。当他小心地把几张钞票塞进她的手袋里,那一刻她的心彻底碎了,仿佛瞬间坠入了万丈深渊。后来,大流感疫情爆发,他们的儿子患病而死。陌生女人也随后感染,临死前写下了这封长信,向作家告白了痴迷一生的爱恋。
有人说,年少时不能遇见太惊艳的人。作家才华横溢又风度翩翩。女主的爱,始于仰慕,始于新奇,然后一再沉沦。对于一个生活天地非常狭小的女孩来说,在另一个大世界里风流倜傥、博学多才的作家是一个让她无比向往的谜。她爱上他,是因为他向她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她原来窘迫生活的,优雅美好的世界,他让她知道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因为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她爱上了带她进入这个世界的人。
然而,他是唐磺似的人物,喜欢轻松、游戏、不沉重的一切,生性风流,飘忽如风。他那惯有的对女性温柔殷勤的态度,和打情骂俏的调情,并不意味着爱慕。可惜少不更事的女孩却误以为那柔情只是给她一个人的,从此沦陷。即使后来她意识到作家喜欢对所有女人都滥施爱情,也为时已晚,他已经成为她情感里不可逾越的标杆。她的生命就只剩下给予了,直到临死前写下一封信,完美地演绎了“我爱你,却与你无关”。 她对他的这种爱情近乎苦刑,施刑者是她自己。
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陌生女人的一生,都在卑微地爱着,而所爱的人却从来都不记得她是谁,更不会知道她的内心经历着什么样的惊涛骇浪。因为他并不爱她。那几个夜晚的肉体纠缠,对于他,不过是和很多个夜晚一样的情欲发泄;对于她,却是无数思念之后的全身心奉献。她希望他认出自己,希望他明白她,然而,他终究没有认出她。他没有兴趣了解她的内心,他只对她的肉体有短暂的兴趣,他们的心灵之间隔着千山万水重峦叠嶂。他很快又会遇到新的猎物,完全忘记她,像忘记身边的其他女人一样。
陌生女人在信中一直提到“我是个有着自尊的人,我不愿你在想起我的时候带有忧愁”。他不爱她,而她也不肯要他俯身相就。她骄傲得一再选择沉默。爱情是两情相悦,她宁可得不到,也不能容忍爱是她乞讨来的。虽然痛苦万分,但是她在极其骄傲的爱着一个人,没有一丝一毫的纠缠。对自己心意的忠贞,对对方爱情的绝望,她如同飞蛾扑火般决绝。她选择在死后让作家得知一切,因为一个死者不会要求别人的爱情,也不要求同情和慰藉。的确,如果两个人在一起只有责任,没有感情,这样的关系是否值得继续?这是爱情里一个致命的问题。
在读完小说,看完电影之后,读者和观众不禁会想,这样的爱情在这个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陌生女人对作家有着超乎虔诚的痴迷,痛苦到极致,却从未改变。也许你会怀疑这种感情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却很难怀疑否定它在这个女人身上的存在感,这要归功于茨威格用细腻的文字对女人内心精巧的刻画,将女人一生的心路历程诠释得极为到位。小说没有靠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众多的人物去支撑,却和读者达成了情感共鸣,这就是他的独到之处。
有人说,短篇小说的意义,或许就是让读者在一段短暂的时间里,回想起自己,在旁观中发现共鸣,像一面镜子,照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陌生女人所追求的纯粹爱情,纯粹到用感动、道德、责任、骨肉去维系她都觉得不屑。她点燃自己,照亮爱情,让读者观众看见了自己的爱情在尘世中投掷到地下的影子。她一生执迷,至死捍卫的爱情的纯粹,是理想主义的一种。世俗的评价标准,在为理想主义殉道的人面前,是全面崩溃的。正如小说作者茨威格后来因故乡沦亡于法西斯而自杀,这种生死不计的深情,是世人无法用是非对错来评价的。  
暖暖_恋尘 发表于 2021-02-16 13:07

是MM写的吧? 真不错! 谢谢分享! 这种书有点不是我的茶, 原因是我不太喜欢这种立意--女人的世界就以感情为宇宙中心。
暖暖_恋尘
是MM写的吧? 真不错! 谢谢分享! 这种书有点不是我的茶, 原因是我不太喜欢这种立意--女人的世界就以感情为宇宙中心。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2-16 13:38

是,是我以前的旧文。与当时的心情有关,看老徐改编的电影,一直默默流泪,有了感动就写了下来。
R
Riceball
是,是我以前的旧文。与当时的心情有关,看老徐改编的电影,一直默默流泪,有了感动就写了下来。
暖暖_恋尘 发表于 2021-02-16 13:46

很棒! 其实我想,螺丝壳里可以做道场 -- 小情小感里面一样有大道。 再聊
暖暖_恋尘
很棒! 其实我想,螺丝壳里可以做道场 -- 小情小感里面一样有大道。 再聊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2-16 13:55

嗯,茨威格是非常出色的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以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而闻名于世。高尔基曾评价他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a
ajimm
谢谢mm的推荐和书评。上次你推荐了just mercy,我现在正在读,很棒的一本书
s
strawberrykiwi
这楼太棒了👏,mark mark
i
irislilimsvs
轻舟已过万重山--the age of innocence 读书笔记之一
有的文字,甲之质朴,乙之白水。 有的文字,甲之矫情,乙之清丽。 体验差别的原因,我想是有没有共鸣。共鸣的基础,则是读者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审美。 
the age of innocence, 近代美国女作家Edith Wharton的作品。 作者因为这本书成为第一个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女性作者。 文风在我眼里清丽缠绵,她的文字之间的万种风情,说与何人听?“何人"-- 真觉得是要有缘,会在阅读过程中好多的会心一笑。 

故事讲述的是19世纪底的一份背德之情, 地点在纽约。 男主爱上了未婚妻的表姐, 表姐是从欧洲回来的伯爵夫人,正在寻求离婚。 最后男主和表姐被纽约的两个家族分开, 此生永不相见。
作者实在太有洞察力,她的很多理解和表达, 过了100年,还是一点不过时。 书中诸多人物,就是在今天, 都非常有代表性。 
天马行空, 说说我的几个感慨。 
一个感慨是, 书里的两个性格对立的女主, 也许只是同一个人的生命不同阶段? 比如这本书里面男主的未婚妻和伯爵夫人两姐妹, 一个是无忧无虑的纽约newly-wed, 另一个是欧洲婚姻不幸的分居女人。 这不就正好对应了作者的人生不同阶段, 甚至连地点都对的上。
其实我现在觉得不少书都有这个意思。 比如“飘”里面任性暴躁的斯佳丽 vs.温和隐忍的梅兰妮。 很多当年长眉入鬓的飞扬少女们不就是在人生经历中一步步沉淀下来了吗? 再比如红楼里面的黛钗。 黛玉倘若当上管家奶奶,不得不背负起一大家子的荣辱,焉知会不会变得跟宝钗那样呢? 
另一个感慨是作者表达出来的人性的多面性。 男主是年轻有为的律师,思维理性严谨,但有幼稚感性的一面, 比如他对表姐说 “Where we shall be simply two human beings who love each other, who are the whole of life to each other; and nothing else on earth will matter.” 。 妻子幼稚天真,但其实早就识破他的情感纠葛,并且以种种手段控制他于掌心, 比如跟表姐谎称自己怀孕; 表姐经历丰富, 但其实有自己内心的坚持和自己的良心, 所以远走欧洲, 不再与男主相见。 当然这些也就都是我的解读。
到了男主到书结尾的那把熟透了的年纪, 我想, 哪怕午夜梦回,故人入梦, 醒后不过轻笑一声。 轻舟已过万重山。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2-16 11:00

Wharton早期的一些作品已经有纯真年代这个故事的雏形,比如罗马纪行的那个故事,也是表姊妹争一个男人。但是纯真年代的语言更成熟这个没有任何争议,而且有些冷笑话只有圈子里面的人才看得懂---大概这也是她的本意。
f
fyboc
matkmarkmark。
s
surreydays
好喜欢这帖子
0
0oyyrivero0
mark! 超爱a gentleman in moscow!
r
redfox_zjx
wow 谢谢lz分享!
爱吃鱼的猫
地理和历史对价值观的影响--World Order边读边写 题目这么大, 实在是因为自己半瓶子醋, 最近读书有所感慨, 一时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表达自己意思的题目。 
中世纪欧洲诸国林立, 在1648年的Peace of Westphalia签订之前是长达300年的为宗教为领土的战乱(https://en.wikipedia.org/wiki/European_wars_of_religion ),300年战乱下来死伤八百万。 问题是诸国之间此消彼长, 谁也没法一统欧洲。 

Peace of Westphalia的意义在于, 首次有了主权国家共存的概念, 由于权力平衡,国家间的侵略战争得到遏制,反对干预别国内政的准则开始得到认可。 而且增大了宗教自由度。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ace_of_Westphalia
与此对比的是中国, 每几百年的改朝换代,还是皇朝的大一统天下, 跟欧洲的诸国林立形成鲜明对比。 宗教上也往往是由皇朝统一尊崇某教。 (基辛格博士也提到伊斯兰教在意识形态上是一统的,是排异的, 我还没有细读) 
读到这里, 我的引申是, 正是这些地理和历史的原因, 欧美文化更懂得尊重不同个体, 包容不同价值。 
比如说个身边小事吧。 我在微信里发发家门口的花草云霞, 我家老太太就会留言:”女儿, 你要成熟些“。(为了哄她,我得再赶紧谢谢老太太关心) 我明白老太太的角度, 她的价值体系认为我这样是不务正业。 我知道美国的父母们一般是的确不会这样想,也不会这样做的。   
再说说俄国吧。 书中一章专门写俄国, 因为俄国的独特地理位置(既在欧洲也在亚洲), 书中说俄国总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着带来的其在宗教(东正教), 外交(以侵略扩张为己任)等等上面的独到之处。 也读到彼得大帝年轻时游历欧洲诸国,痛感俄国落后, 回来后去亚扬欧, 引进欧洲科技,把俄国带到欧洲第一流强国。 更读到彼得大帝在荒野里刺进一把剑, 宣称在此建城, 于是建成俄国第二大城市, 也是俄国文化中心--Saint Petersburg。 俄国的文学和音乐何尝不是有其独到之处呢? 
基辛格博士的书, 用词典雅, 以古论今, 历史观强, 逻辑严谨。 读他的书, 是一种享受。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2-16 10:55

谢谢楼主分享 这本也在我的list上 一定要看看
D
Dupre
地理和历史对价值观的影响--World Order边读边写 题目这么大, 实在是因为自己半瓶子醋, 最近读书有所感慨, 一时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表达自己意思的题目。 
中世纪欧洲诸国林立, 在1648年的Peace of Westphalia签订之前是长达300年的为宗教为领土的战乱(https://en.wikipedia.org/wiki/European_wars_of_religion ),300年战乱下来死伤八百万。 问题是诸国之间此消彼长, 谁也没法一统欧洲。 

Peace of Westphalia的意义在于, 首次有了主权国家共存的概念, 由于权力平衡,国家间的侵略战争得到遏制,反对干预别国内政的准则开始得到认可。 而且增大了宗教自由度。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ace_of_Westphalia
与此对比的是中国, 每几百年的改朝换代,还是皇朝的大一统天下, 跟欧洲的诸国林立形成鲜明对比。 宗教上也往往是由皇朝统一尊崇某教。 (基辛格博士也提到伊斯兰教在意识形态上是一统的,是排异的, 我还没有细读) 
读到这里, 我的引申是, 正是这些地理和历史的原因, 欧美文化更懂得尊重不同个体, 包容不同价值。 
比如说个身边小事吧。 我在微信里发发家门口的花草云霞, 我家老太太就会留言:”女儿, 你要成熟些“。(为了哄她,我得再赶紧谢谢老太太关心) 我明白老太太的角度, 她的价值体系认为我这样是不务正业。 我知道美国的父母们一般是的确不会这样想,也不会这样做的。   
再说说俄国吧。 书中一章专门写俄国, 因为俄国的独特地理位置(既在欧洲也在亚洲), 书中说俄国总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着带来的其在宗教(东正教), 外交(以侵略扩张为己任)等等上面的独到之处。 也读到彼得大帝年轻时游历欧洲诸国,痛感俄国落后, 回来后去亚扬欧, 引进欧洲科技,把俄国带到欧洲第一流强国。 更读到彼得大帝在荒野里刺进一把剑, 宣称在此建城, 于是建成俄国第二大城市, 也是俄国文化中心--Saint Petersburg。 俄国的文学和音乐何尝不是有其独到之处呢? 
基辛格博士的书, 用词典雅, 以古论今, 历史观强, 逻辑严谨。 读他的书, 是一种享受。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2-16 10:55

这书前面写的不错。后面再也无法坚持读下去了。都快读完了剩大概20%弃了。
r
rabbitfl
mark
L
Lqlqlq
Mark一下!感觉书评很动人
C
Clarus
我们有个英文读书群,有人读过gentleman in Moscow. 想加入的给我私信。我们已经坚持两年多了,二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