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趣史】西维吉尼亚的上海村

郭代伟
楼主 (北美华人网)
遗落在美国闭塞之地中国结,已经因岁月化为迷思
坐落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中段的西维吉尼亚州,是美国东部有名的”高山之州”,同时也因为其地理之闭塞而列入“默默无闻类”州。在地图上,西维吉尼亚州的东北部好像长了一条“长臂”,伸向维吉尼亚,马里兰及宾夕法尼亚等三州的交界之地。在它长臂的“手腕”弯曲部位,是一处典型的“山脊山谷”之地。
那里有一座南北纵贯的“北山”,北山西麓有一条南北蜿蜒流淌的“后河”。在北山与后河河谷之间的“山窝”处,依山傍水地隐蔽着一座小镇子,它的名字相当令人惊奇-那就是 Shanghai-上海。与中国最大、最有名的那座城市名字,一模一样。
之前的文章曾经探讨过:从18世纪80年代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加深后,“中国源”的名字-尤其是地名,在美国各地也逐渐出现,并且颇为流行。比如 我们知道的 Canton-广州、Pekin-北京、China-中国(或瓷器)等;另外还有 China Grove(楝树林)、Chinaman Hat(中国佬帽) 等延伸性地名。对于这些地名的历史来历,前面也都已经做了不少的介绍。
那么,西维吉尼亚州东北部山沟里的这个“上海”,又是怎么来的呢? 西维州的“上海“名义上为“镇”(Town),但实质上只是一个“非建制区”规模。更直接地说,这只是一个小村庄。只是它的上级单位,不是“市”,而是“郡”。美国的地方编制因地而异,因州有别。总体来说并不十分严谨,有时候会给人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上海村的上级政府,是伯克利郡。该郡最早的定居历史,是在美国建国前的几年。美国“内战“结束后,伯克利从维吉尼亚州分出,加入了西维吉尼亚州。由于伯克利郡的地理交通不便,传统上也并不是华人愿意涉足的地区。至今,在伯克利郡甚至整个西维吉尼亚州,尚没有发现有早期华人活动的历史记载。
上海村的布局非常简单,仅在村中心有两条州二级公路交叉于此。与公路交接的一些小路上,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一些民居房屋。除了村南公路旁有一家枪支用品店外,再也看不到其它的商业设施。离村子最近的加油站,也要十五分钟的车程。上海村中最古老的建筑,是一幢鲍德温-格兰瑟姆屋,也被称作“上海屋”。它的建造年头,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建国前的1749年。另外,村里还有一座“上海“新教教堂。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上海村里,是没有华人居住和生活的。 维基百科上对“上海”村的介绍,相当简单。但重要的一点,是它点出了“上海”村名字的来源:是以前本地有一家经营木材的公司,名为“上海制造业协会”。那么,这个“上海制造业协会”成立于何时?由什么人(华人还是白人)创建?尤其是,它的公司名称为什么会冠以“上海”二字呢?
维基百科引用的资料,是来自1945年编制的一本《西维吉尼亚地名》书。该书在第567页这样简略地记述道:“1873(年),上海(村);继续,1899(年),上海(村);上海,一座邮政村…名字来源于“上海制造业协会”-在这里碾碎树木及树皮,制造木料“。想再进一步深挖关于“上海制造业协会”的资料,却怎么也没有了下文。
查阅整个西维吉尼亚州的历史,与“上海”有关的资料几乎没有。仅在《西维吉尼亚人物传〉中有一则勉强性记载:19世纪80年代,马里恩郡(伯克利郡以西200公里处)一位名为费里德里克•艾斯的年轻人,因触犯法律而被判枪决。后来他的父亲等人“托关系”找到了时任总统格兰特。格兰特“念其年轻而赦免死罪”。那位艾斯大难不死,之后出洋成为一名船员,再后却来病死在了上海。不过,很难看出埃斯之死与上海村名字之间有什么关联。
事实上,在美国大陆,除了西维吉尼亚的这座上海村外,还有其它七个州也有以“上海“命名的村镇,社区甚至车站等。比如在德克萨斯州东南部的霍顿郡,有一个“上海“。据记载,1899年德州政府计划修建一个火车站,将其命名为“上海“。但后来却没有动工,“上海“便在地图上成了一座“鬼城”。另外,在密苏里州西南部的弗农郡,也有一座“上海“镇。美国“内战“中那里打过两次仗,镇子被摧毁,后来废弃成为农田。在密苏里州中西部的约翰逊郡,还有一座“上海“村,则建于1855年。当时这个村子以饲养“上海鸡”为主,故得名。上海鸡,也称为“婆罗门鸡”。据记载,这种鸡个大肉多,1850年美国人从上海引进后,进行改良。直到1930年代,上海鸡一直做为美国的主要肉品来源。
密苏里上海村“上海鸡“的出现,与上海开埠及美国人进驻上海的历史时间相吻合。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开放了包括上海在内的“通商五口”。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后,美国商人便在“外滩”设立了办事处。美国与上海之间的关系正式开端。想必有精明美国商人看到了上海鸡的商机,便带回来进行饲养,并成为了本土长期受欢迎的肉食品。
密苏里的“上海鸡“村,是美国诸多”上海”里,唯一一个有确切名称来历记载的。其它在阿拉巴马、伊利诺依、印第安纳、北卡罗来纳及维吉尼亚等地。也都有“上海”,但都是没有更具体的资料,尤其是名字来源与历史。 事实上,交通闭塞的西维吉尼亚州与“上海”的情结,远不止一个“上海“村那么简单。
从伯克利郡沿阿巴拉契亚山脉南去约300公里,有一座刘易斯堡。可以说,从原本的历史探讨角度来说,刘易斯堡这座西维吉尼亚东南部的小山城,是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的。但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过去一个多世纪来,一直有着一个神秘的传统。那就是:在每年新年的第一天(元旦),这里都会举行一个“上海游行”。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没有人知道这个“上海游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更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被会称做“上海”游行,而不是刘易斯堡或其它任何美国化名称的游行。
“上海游行”还有一个奇特的传统:当游行的人经过法官的审判台前时,组织者会发给每人一张崭新的2美元钞票。2美元钞票(注:始发行于1862年,发行量很低,现在主要作为联邦储备券或收藏用)这个传统的来源,也是无人知晓。由于“上海游行”一直以来都是随意参加,人们只要在上午当天上午11点排好队伍,便可参加当天的活动。所以组织者也永远不知道将会有多少人参加,有时候他们准备的2美元钞票会不够用。
大部分当地人认为,“上海游行”起源于19世纪晚期。这一代生活的,主要是苏格兰、爱尔兰及德国裔居民。在19世纪的每年圣诞节与新年期间,人们或者聚会,或者到乡间各地拜访邻居和朋友。他们通常会进行装扮,并戴上面具,以这样的方式"吓唬人"。
在19世纪时,这种“化妆”活动的传统,被称作 Colie Shangle。这是一个源自苏格兰的俚语,意思是“吵闹和争执”、“狗咬狗”。巧合的是,Colie 的拼法近似“苦力”(Coolie,指早期美洲的华人劳工);而Shangle 则与Shanghai 形似(19世纪中期,有不少华人从上海乘船前来美国,从事苦工或奴仆工作)。有可能在这里是一个(人或事物)名字的变音;也可能是传教士从中国带回的某种民间风俗的本地化称呼。当然,也可能是一位浪迹天涯的乐人,模仿“上海鸡“的鸣叫声。这又有谁能够确切知道呢? 有时候,传统的本身就是一个传统。 20世纪初,格林布莱尔学院(位于刘易斯堡)一位名叫做格雷比尔的学者,对“上海游行”的起源进行了深度研究。他认为,游行起源更早于19世纪中期,在美国“内战“前已经出现。这个时间点,与密苏里州的两个“上海”出现的年代所契合。但目前也沒有任何资料证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当地还有一个传说:19世纪后期,有一位来自亚洲的传教士居住在路易斯堡。那位传教士的名字或籍贯,与“上海“有着某种联系。这位亚洲传教士,有可能来自中国或曾经到过上海。19世纪40年代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战略意义日渐重要。美国教会(主要是新教)也开始以上海为据点,发展和培养中国教众。并带他们来美国学习和游历。同时,西维吉尼亚也有传教士去往上海传教和教学的记录。
有趣的是,当地还有一句“俗语”“Shanghai him-上海他。意思是“抓着聚会中的人,把他拉到下一场聚会去”。
最后补充一点,是关于中国汉字拉丁化(即汉语拼音)的历史。虽然早在17世纪初期已经有西方传教士系统为明清汉字注音,但拼音法真正地广为使用,则是在19中叶英国汉学家威妥玛制作拼音方案之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件》第二条中,出现有上海的拼音-Shanghai,与广州(Canton)、福州(Foochow)、厦门(Amoy)和宁波(Ningpo)一起被列为“通商五口”。威妥玛本人1842年即来到中国,1850年任英国驻上海副总领事。
其它城市(包括北京Pekin)的英文名字后来都被新式拼音取代,而上海(Shanghai)却一直保留着同一种拼写。这也使“上海”成为目前美、中两国共同拥有的、唯一一个字母拼法与读音完全相同的地名。

参考资源: Wikipedia/wv/shanghai Steepde in history :Shanghai Parade will come, Dec.27 2019 A mysterious West Virginia New Year Tradition, Dec.30 2015 Roadside Thoughts , Communities named Shanghai in America
h
hawk
谢谢科普这些历史知识,挺有意思的。
L
LEDlight
看半天没看懂厦门(Amoy)音的来源,后来想了想,那闽南话的 “厦门” 不就是 “A” 音开头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