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小A了,连流行病专家都很迷惑:全州市已经2个多月没有过确诊病例了,即便是全州市所在的全罗北道省,也已经1个多月没有过病例了。小A自己很老实的在学校和家之间两点一线。这是怎么被传染的呢?当地官员想必很着急,于是男主闪亮登场。 男主,Lee Ju-hyung(李朱亨,音译),国立全北大学医学院(Je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的一名教授。但跟所有侦探小说男主角一样,李教授除了当教授,还有个隐藏身份:当地政府的流行病调查员。
李教授如何能够发现小A从哪里感染的新冠病毒呢?按常理来说,应该一步步盘查小A都去过哪里,走访面谈所有她接触过的人,期待发现一些可能存在的传染源。不过,这个方法费时费力。对于流行病研究,如果能尽快找出传染源,就能及时控制疾病的扩散。幸运的是,韩国刚开发了一个研究流行病传播的大杀器:流行病调查支持系统(Epidemic Investigation Support System)。这是个在新冠期间开启的电子跟踪系统,综合手机GPS,信用卡消费纪录,CCTV监控录像,朝阳区大妈电子眼等多种数据,得到一个人的全部行踪。现代社会里不拿手机的人没几个,没被大妈发现,没被监控录像捕捉的就更少了。综合各种信息,这个系统对人群流动性把握非常准确,而且速度很快。原本调查走访需要几天的工作,如果用这个系统,快的话十几分钟就搞定了。
这里贴个图,描述一下餐厅环境。这个图里椭圆黄色圈是桌子,灰色的圆圈们是一个个座位,浅紫色标记V1,V2...的是有人坐的位置,其它是空位。红色的圈B是外省来客B的座位,红圈A为高中生A的座位。Door1 和 Door2为两扇门,浅蓝色的方块儿是屋顶空调出风口。右边肉粉色区域标记了每个人在餐馆里的时间。(图源:Kwon, et.al.J Korean Med Sci. 2020 Nov 30;35(46):e415.)
(重发自己公众号文章,贴图不太熟练,不过应该很快可以更新完。)
--- 突然发应过来应该把主帖子改成蓝色方便大家阅读。
--- 很快更完了就不加电梯了,谢谢大家捧场!以后继续讲故事,也欢迎关注作者亲子科普公众号“普林小虎队”。谢谢版主漂蓝~
🔥 最新回帖
有说法是飞机的filter很高级,病毒能滤掉,第二飞机的直上直下的换气系统
很多人都有下意识的举动,这个没办法啊
那在公司吃午餐呢🤔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KsppEjaCyPU
🛋️ 沙发板凳
男主,Lee Ju-hyung(李朱亨,音译),国立全北大学医学院(Je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的一名教授。但跟所有侦探小说男主角一样,李教授除了当教授,还有个隐藏身份:当地政府的流行病调查员。
按套路,下一步是该采访餐厅老板和服务员,再试图找出一个个在餐厅出现过的人,逐一排查。不用不用,今天不需要这么多群演,上文说的“流行病调查支持系统”也可以告诉你谁去过这个餐厅。很快,从用餐人员里,发现了一个可疑分子:外省推销员B。这个推销员B从外省到全州市参加一个会议,A和B二人都去过这个餐馆。外省推销员来自于一个新冠疫区,并已经确诊!
案情似乎出现了转机,可是很快发现,根据外省推销员手机GPS信号显示,二人同时在餐厅里出现,只有短短的五分钟。难道五分钟就被传染了?她们在餐馆发生了什么?
对的,这个高中生不戴口罩在人来人往的餐厅用餐一个多小时,本身现在这个行为就是高危行为,不得反而奇怪了。你要是天天待在家里一个人,最后还得的,那个破案一下,才有意思
事情发生在夏天,韩国当时已经感染人数很低,恢复正常餐饮了。
于是,刚刚被排除掉要去领盒饭的外省推销员B又回到了舞台中央。按现在的数据,传染源是她应该没错了。不过,餐馆里用餐这几个人彼此都没有什么联系,除了坐在B对面的D跟她有接触外,另两个人A和C的座位颇为分散,并不是直线距离跟她最近的人。餐馆里的其他人都没有被传染,包括服务B用餐的餐馆工作人员,跟A坐对面的V1,以及紧靠在C右边的V6。而且还有一些别的客人,比A跟B在餐馆共存的时间长多了。那么A和C是怎么被传染的呢?就是运气不好吗?
我三月到现在没进过餐馆一次,不管夏天有没有疫情好转,不管餐饮业有没有复工,餐馆本身就高危,人员混杂,进食这些都无法戴口罩,还有一边吃一边聊天的,戳沫横飞。除非跟我说本地疫情清零了,我才敢进餐馆
不去餐馆是对的,不过当时的人们没有都这么高警惕性,毕竟病毒偃旗息鼓很久了,政府也没有限制。
请耐心看到文末,会解释即便感染人数再少的地区,封闭的室内环境也不安全~
于是餐厅老板看着这群人莫名其妙的拿着这个东西“哔哔哔”的量着空气里看不见的东西。其实,他们正在分析自己所在位置的空气流动方向和速度。
对的对的 我看过推特上一个拿hamster做的实验
其实手接触的危险很小 室内气溶胶的危险很大 光6尺的社交距离是不够的
跟上图相比,这个图里添加了:餐厅里当时的风向(带箭头的黑线)和风速(标记在黑线旁边)。通过对餐厅空气流动的研究,李教授很快发现,B,C和A,正处于一个“风谷”。2号门旁边的空调出风口出来的风吹向传染源B,风在B身后撞墙,调转方向吹向A。这条风道非常牛,由于风速颇快,携带病毒大颗粒的能力也是杠杠的,坐风道里的A和C都被传染了。虽然只有短短五分钟,足够A吸入大量强风带来的病毒颗粒。其他没有正面迎接来自B的风的人,并没有被传染。
嗯嗯,病毒停留在物体表面再继续传染的几率很低,所以快递啥的没有太大隐患,但室内太危险了。
传染源B还带了口罩么?
可惜没有,她出差没有报告组织,只是被大数据系统发现的。传染源B后来还被人肉了。。。 当时韩国人的防范心理不严格,跟国内前一段时间大家到处玩差不多,大家都觉得没啥危险了。
这样看来,在密闭环境开着空调并且坐在风道上是挺恶心的事,吸进了大量别人的飞沫。
一起餐厅新冠聚集暴发案例:涉及3家10人,空调或推波助澜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2020-04-22 21:14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日前,来自广州市疾控中心和广州越秀区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疾控中心出版的《新发传染病》杂志(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快报“COVID-19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ir Conditioning in Restaurant, Guangzhou, China, 2020”,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为广州市疾控中心主任杨智聪。 这项研究回顾分析了今年1月在广州一家使用空调的餐厅发生的一次疫情传播,涉及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就餐的3个家庭,共10个人被确诊为COVID-19。研究认为在这次传播链中,飞沫传播是由空调通风引起的,感染的关键因素则是气流的方向。 目前,国内多地疫情虽基本平息,但复工、开学、旅行等多项涉及密集人群的活动仍在谨慎中推进。杨智聪等人通过这项研究提醒,为防止COVID-19在餐厅的传播,建议加强温度监控、增加桌子之间的距离和改善通风。 曾在同一餐厅就餐,桌位之间距离大约1米 论文细节显示,2020年1月26日至2月10日,来自中国广州3个家庭(A-C家庭)的10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他们曾经在同一家有空调的餐厅用餐。其中一个家庭刚刚从湖北武汉过来。 研究人员对这10个病例进行了详细调查。1月23日,A家庭从武汉出发,抵达广州。1月24日,指示病例(患者A1)与其他3名家庭成员(A2-A4)在X餐厅共进午餐。另外两个家庭B和C,坐在同一家餐厅相邻的桌子用餐。 当天晚些时候,A1患者出现发烧和咳嗽症状,入院治疗。截至2月5日,共有9人(A家4人、B家3人、C家2人)感染了COVID-19。 B和C家庭中受感染人员的唯一已知接触源是餐厅中的患者A1。研究人员确定,病毒在该餐厅中已传播给至少1名B家庭成员和至少1名C家庭成员,B和C家族的进一步感染是由家族内传播引起的。
赞赞赞 谢谢lz!
故事讲完了,这篇文章是去年发表在作者公众号“普林小虎队”上的,看到隔壁的lz的高楼,突然想搬运过来,希望能轻松一下压抑的氛围,谢谢大家!
如果传染源带了口罩应该就会好很多,飞沫就会被有效阻隔。
一开始没敢回你的帖子,怕剧透太早了
这个这个!
生活中很多东西不能细想。。。。。。
所以我去超市,都是快进快出,眼罩口罩戴好,而且尽量超市刚开门6点时候去,人特别少。现在除了超市,也没其他机会和陌生人待在一个封闭环境了
hmmmm... 游泳的时候......
泳池里有消毒水好些吧,不过泳池里尿液唾液汗液什么都有啊,想想确实也很恶心
千万别细想。。。
手动给你点个赞!
很想知道这个问题,如果B戴口罩,是不是即便有空调也不会传染别人?
游泳池,尤其是family/kids,小baby的,真的不能想。特别恶心🤢……我们在游轮上遇到过一次,真的是阴影面积太大了…
如果戴了密闭性好的口罩,能传播出去的病毒肯定大大减少,传染率应该很低。
可惜口腔也可以成为病毒的入口。。。
这个我严重同意,特别是参加了一次baby游泳培训班之后…
吃饭时通过口呼吸而入的病毒有没有可能达不到最低致病量?
是吧?! 我一直想,如果全民都做到只要出家门就时刻戴口罩,不碰触自己的脸部,主要不沾自己的唾液,一段时间后,空气里就不应该有病毒溶胶漂浮,户外户内都一样,工厂货运都一样,商品货物也会一样干净,但是,只是个理想状态……
春天看过一个研究“到底多少新冠病毒粒子可以致病”的文章,记得是十几个就可以了,不过后来又有很多新的研究不同意这个看法,再后来也没有继续follow这个方向的研究了,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定论。
韩国教授这个是用中国广东CDC研究人员的研究思路。韩国的11月才发表,中国的四月就发表了
无论同时接触多少病毒,以我的理解,只要一个病毒进入存活,就一定会致病。
是啊,在版上群嘲笑中国究的时候,中国传染链研悄悄领先了。。。
看来空调口危险性最小?
对啊不是所有吸入的病毒都能存活,复制,体内扩张,所以研究的是平均吸入多少个颗粒会致病,当然不同的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特别容易生病的就更得注意。
也不能这么说,根据这个研究,室内墙壁的分布可以导致气流各种旋转跳跃改变方向。。。
please google 先天免疫 or innate immunity
这个例子里五分钟能吸入大量病毒颗粒主要是坐在风口里了,正常户外传播应该没有这么快,不过小心些是好的!
对的。拼基因啊。。。
典型的空气传播,美国这里一直在否定的东西。
免疫的东西我还是知道一些的。需要免疫功好才能免灾。
解释一下什么叫
“只要一个病毒进入存活,就一定会致病。”
定义什么叫存活
就是活着啊,没有被免疫系统干掉,这有什么可以解释的?
嗯。同意。一句话:在外边,口罩不能摘。
这个工厂里找particle source听着很有趣!有视频可以看吗?
定义怎么叫病毒“活着”
什么叫没有被“干掉”
或者你说说天然免疫可以在什么地方干掉病毒
就像现在都说中国的冷链说是在甩锅,可能几个月后欧美疫情控制住了后,会出现某某研究表明冷链是会传播新冠。。。 全球一起合作1+1不好吗,非要自己研究自己的
在美国的大多数人都是住独栋
很多华人都是网购买菜,疫情后再也不去室内的公共场所
隔壁楼主都没满足这些条件
你这是考察我?好吧,满足你一下,我给你用大白话说一次:
这个病毒现在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有两个受体,ACE2是主要的。在病毒被受体识别并成功转运进细胞内后,一个单分子新毒就能开始自己我复制,折叠,组装。免疫系统通过几个途径,对外来蛋白,核酸RNA进行剪切,标记,降解,或者影响正常组装,比如现在研究的AIDS药物会影响蛋白正常。病毒折叠组装不能成功,就会导致病毒无法完成复制,病毒蛋白,RNA都分别被蛋白酶,RNA酶降解,病毒死亡,叫做被干掉了。如果免疫不行,不能识别,无法完成攻击,病毒就会开始无障碍复制,全功能存活,这就叫活着,就叫没有被干掉。活着的病毒开始感染第二个细胞。
这些都在高中课本上,你去自学一下吧。我就高中学了点生物学知识 。。。
我来散布一下恐慌
新加坡把一个病人关在病房里,然后测了下病毒在屋子里的分布, 最。最有意思的是换气窗上有不少病毒
也就是说你在街道上走,也许墙那边屋子里有人生病了病毒从排气扇排出来 o(╯□╰)o
那你要补的课可太多了 “病毒就会开始无障碍复制,全功能存活,这就叫活着,就叫没有被干掉。活着的病毒开始感染第二个细胞。”
一个病毒无障碍复制就叫活着
那什么东西可以让正在复制病毒的细胞死掉? 什么东西可以让活着的病毒不能感染第二个细胞? 什么东西可以让感染了第二个细胞的病毒无法复制?
这可不是高中知识能学到的。
你还好意思说 “我也知道一点免疫么” 我在graduate school学了一大本都不好意思说
嗯不过我记得物体表面病毒存活率不高,刚刚呼出体外的病毒的致病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