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说一句,新冠最近的发展有点跌破眼镜 这位也是学术界大牛了,最近也开始转向了 https://twitter.com/trvrb/status/1333885880054910976?s=21 David Relman summarizes this issue well here: https://t.co/TKJcKPSPfl Short answer is that I don't (and never did) consider lab accident hypothesis a "conspiracy theory" and believe it should be addressed scientifically. 如果真的是lab accident,Fauci带领下的一切不作为也都说得通了;最近的变异很有可能就是revert to wildtype pnas的文章,作者呼吁为了避免下一次像新冠一样的灾难再次来临,搞清楚新冠的来源是非常重要的 10个月了,Trevor这样的学术大牛终于可以正视这件事了,不容易的
顺便说一句,新冠最近的发展有点跌破眼镜 这位也是学术界大牛了,最近也开始转向了 https://twitter.com/trvrb/status/1333885880054910976?s=21 David Relman summarizes this issue well here: https://t.co/TKJcKPSPfl Short answer is that I don't (and never did) consider lab accident hypothesis a "conspiracy theory" and believe it should be addressed scientifically. 如果真的是lab accident,Fauci带领下的一切不作为也都说得通了;最近的变异很有可能就是revert to wildtype pnas的文章,作者呼吁为了避免下一次像新冠一样的灾难再次来临,搞清楚新冠的来源是非常重要的 10个月了,Trevor这样的学术大牛终于可以正视这件事了,不容易的
顺便说一句,新冠最近的发展有点跌破眼镜 这位也是学术界大牛了,最近也开始转向了 https://twitter.com/trvrb/status/1333885880054910976?s=21 David Relman summarizes this issue well here: https://t.co/TKJcKPSPfl Short answer is that I don''t (and never did) consider lab accident hypothesis a "conspiracy theory" and believe it should be addressed scientifically. 如果真的是lab accident,Fauci带领下的一切不作为也都说得通了;最近的变异很有可能就是revert to wildtype pnas的文章,作者呼吁为了避免下一次像新冠一样的灾难再次来临,搞清楚新冠的来源是非常重要的 10个月了,Trevor这样的学术大牛终于可以正视这件事了,不容易的
从网上借来的说明ADE(抗体依赖性病毒增强效应)的图解。这个我喜欢,因为把我们研究的补体系统也涉及了。补体活化产物通过连接病毒和补体受体将病毒带入细胞内,当然还有能与抗体结合的补体C1q受体。学术界始终存在Fc受体与补体受体谁更重要的争宠之战,每次总是Fc那帮家伙占上风,这位制图科学家给了补体学家一些公道。 正文
我在上篇倍受欢迎的题为《mRNA疫苗优于灭活疫苗的免疫学基础》的文章中说:“灭活疫苗也会刺激产生非中和性抗原的抗体,这些抗体容易让人担心产生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ADE),使再次感染病毒时病情加重,现在还没有在新冠中看到ADE”。 如今科学的进展飞速,尤其是关于新冠病毒的知识。现在有篇来自日本大阪大学的影印版论文证明,我的上面这段话需要修正,因为他们确实发现了新冠病毒的ADE现象。这是对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沉重一击,让我的心头一紧。如果这工作被重复的活,后果相当令人担忧。读了他们的论文才发现,他们的工作甚至可能涉及到只针对S蛋白的辉瑞和Moderna的mRNA疫苗,因为这个ADE是通过抗S蛋白的抗体实现的。 机体产生的抗体是让我们抵抗病毒的,为什么它们不干好事还参与做帮助病毒的坏事?免疫系统做坏事的时候多着呢,阿肯森这位终生为自身免疫病人操心的医生科学家甚至说,免疫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保护基因载体到17-18岁,以达到能够传基因的生殖年龄。他后面的话没有说的这么直白,让我来说:免疫系统为基因载体护过航后,在很多情况下就开治做坏事了,从脑里的多发性硬化症到腿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可以折磨得你痛不欲生。 ADE多见于Flavivirus, 风头正键的华大病毒学家Michael Diamond起家的病毒种类,像在泰国流行的登革热或南美流行的Zika。登革热病毒重复感染可以加重病情,如果出现体液渗出症那可是致命性的。但是ADE也存在于冠状病毒,萨斯和中东冠状病毒都有ADE的报道。 在日本的三大生物医学重镇(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和大阪大学)中,大阪大学的免疫学是最好的。因为发现IL-6的Tadamitsu Kishimoto在那里坐镇几十年,当然他的辉煌成就是与他在美国的训练密切相关的。从这点上看,我们应该选择相信这篇来自大阪的文章, 文章的前二位作者应该都是中国人。 我只有时间讲这日本大阪工作的大概,大家可以结合看我后面以前文章,去理解这里所说的ADE。写这种文章我是两头不讨好的,上篇文章居然有位不太懂免疫学的专业人士,错误地指出我说的通俗易懂的内容。 这项工作最为惊奇的发现是,造成新冠病毒感染力增强的抗体,不是来自我们通常认为的抗新冠病毒的非中和性抗原,而是直接抗中和性的S蛋白的抗体。我们知道S蛋白作为中和抗原的原因是因为它兼具与ACE2受体结合和随后的攻膜功能,所以我们打的辉瑞和Moderna疫苗都是针对S蛋白设计的。 大阪大学通过筛选新冠病人抗其实S蛋白区域的抗体发现,病人中存在的抗S蛋白N末端的多种抗体,能够十分明显地增加S蛋白与ACE2的结合力度,可以增加高达三倍。常见的D614G突变型已经增加了受体结合力,而抗N端抗体能再增加这种结合力三倍左右。他们还证明,这种增加的受体结合强度可以直接导致病毒的感染性增加。他们做了竞争实验和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定位,所有资料都相互支持结论。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在所测定的所有病人样品中都发现了这种具有ADE的抗体,从图谱上数他们至少做了10位新冠病人。这些拥有ADE的抗体只抗N末端区域,抗其他区域的抗体没有增加病毒感染的功能。这也可以理解因为N端在外面,受体结合区域(RBD)就在它的下游,它们直接协调涉及与ACE2受体的结合效力。 日本研究组还在48位非感染者中发现了3位拥有这种功能的抗体,说明有些人预先就存在抗这个S蛋白N末端的抗体。这个也好理解,因为冠状病毒早就存在于自然界,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感染过,交叉反应使我们拥有抗体。但是这些人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病情就会特别重,雪上加霜。 这些还要补充说说,新冠就是淘汰弱基因型的自然选择压力,很残酷但是我们只有面对。现在是免疫缺陷症患者的压力时刻,像最近发现的干扰素缺陷的病人如果感染新冠,那就十分不幸了,干扰素及其受体系统是抗病毒之王。我们能活还是死,有时就是天命注定的,后面有科学的支持,但是我们只知道那么一点点,绝大部分我们都不明白,看你人类还是否继续无限度地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 我们以前都认为ADE是灭活疫苗的担心,这个研究如果被证实,打辉瑞和Moderna疫苗的人也有可能不能幸免增强的病毒感染,如果大家的体内因为疫苗诱导了这类抗体的话。现在各种途经研发的疫苗,几乎都是希望诱导产生对S蛋白的抗体,所以这个发现是对所有疫苗的挑战。 辉瑞疫苗是抗整段S蛋白的,Moderna可能编码的S蛋白短些,但是它们应该都应该产生抗N末端的抗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会迫使BioNTech或Moderna重新设计他们的mRNA顺序,以避免编码出的S蛋白含有N末端,这样刺激产生的抗体就不会有ADE。但是这也有个担心,如果新疫苗不识别N末端很有可能会影响疫苗的有效性,因为N端可能协助RBD与受体结合的。但是对于灭活疫苗就远没有这么方便了,找到N末端缺陷的病毒并且大量培养它们做新代的疫苗难上加难,所以灭活疫苗面对ADE十分头痛。 但是日本结果不能解释辉瑞疫苗和Moderna疫苗的亮丽临床三期结果,为什么在疫苗组反复感染时都没有出现加重的现象?现在应该这样说,再漂亮的科学都有落实到临床试验的结果,能够具有保护力就是王道。 同济在美国做执业药师的校友补充到:“现在紧急上市以后的四期临床数据将有助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为什么现在的疫苗只达到紧急许可。这个后期数据(普通疫苗需一般是两年的数据)的缺失就是风险所在,不过从现在疫情和三期数据来看,打疫苗依然是正确选择。” 可从我以前的文章了解关于ADE的背景知识, 不能不佩服新冠的ADE又被华大前病理主任猜中了: “圣路易斯华大的前病理系主任Skip Virgin在Nature上发表长篇评述,谈及新冠病毒可能存在的抗体依赖的病毒增强效应(ADE)。虽然现在还没有确切地证明ADE在新冠中存在,但是这种可能性已经让我们警觉,所以这篇评述必将成为热读的文章。我们总是失去这样优秀的人才,传说Skip是在竞争哈佛或华大医学院院长失败后才萌生的去意,现在Vir做SVP,工资是CEO的2-3倍。 弄懂ADE的机理必须知道抗体的两个大致的结构,一个是Fc, 另一个为Fab。Fc通过与细胞膜上的Fc受体结合将抗体吸附在细胞膜上,Fab端则通常是抗体与病毒抗原结合的地方。也就是说抗体通过Fc受体的内吞功能将与Fab端结合的病毒带入细胞内,这是ADE现在的机理解释。中和抗体去执行消灭病毒,或阻止病毒与细胞受体粘附结合。具有ADE功能的抗体通常是亲和力低的非中和抗体,有些具有交叉反应性。当然,这个也不能绝对化,低亲和力的中和抗体也可能产生ADE。 但是抗体除了中和病原外,它们还可以通过与Fc受体结合和活化补体以产生免疫效应功能。这些功能也参与抗病毒免疫,比方说补体产生趋化作用和增强吞噬功能等,有时这些效应也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这是阿肯森经常说的一句话,在人类认识淋巴细胞之前,免疫学家除了研究抗体就是玩的补体,补体能够辅助抗体的产生。 人类关于Fc受体的大部分知识来自一个地方,洛克菲勒大学的Jeffrey Ravetch 实验室,早应该授予他诺贝尔奖了,今天才知道他本科也是耶鲁的。他人很难相处,但是为十分聪明的犹太人。Fc受体当然是起免疫活化功能的多,现在认为拥有四种活化性的Fc受体,但是Ravetch的杰出贡献包括发现了抑制的Fc受体(FcRIIB),所以这套复杂的受体系统也存在内在的平衡。另一个新颖的Fc受体称为初生Fc受体,它能够使抗体或其他循环蛋白的半衰期延长,也通过树突状细胞的内吞免疫复合物的功能使抗体循环应用,备受制药公司的亲睐。 现在发现在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和登革热都出现了ADE,抗体增强的病毒感染。ADE可以通过三种途经获得:前期的自然感染,打了疫苗以及为了治疗输入的抗体。这三种途径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机体里存在针对病毒的抗体。这些抗体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正好能活化补体的经典途经,所以遭遇ADE的病人的组织里通常会伴随补体C4d的沉淀。对于新冠病毒的ADE可能性小的支持证据是,ACE2和Fc受体一般不会同时在细胞上表达,但是现在更多受体发现后就难说了”。
楼主是《mRNA疫苗优于灭活疫苗的免疫学基础》的作者么?
mRNA疫苗优于灭活疫苗的免疫学基础之文的作者是半桶水。
浣熊是西贝货。
普通人以FDA, CDC信息为准就好了。
没必要恐慌。
对于ADE我也产生过这个疑问 谢谢lz的信息
我觉得在这件事上,由于种种未知的存在,物理防护远高于生物防护
我家就有还在in-person上班的人,因为重要性,被搬到通风系统最好的环境去干活了
希望班上不要再有拍胸脯保证哪一种疫苗一定高效安全的了,害人害己
是啊 cdc就是祸水
我觉得老人还是要尽快接种疫苗,儿童还是应该观望。儿童哪怕感染新冠病毒,对自身造成的威胁也非常小,疫苗的risk需要压得非常低,才能被那点儿微弱的benefits给cover掉。
默多克傻不傻?他的资讯会比你少?还是脑子不够用?
增强感染力也是可怕的不是吗?
等于说现在去打新型疫苗(除去差不多有流感疫苗10倍的过敏率和长期的不可知的影响) 有一部分可能以后感染的话重症率会低 有另一部分可能感染率本身会提高?
不好意思,华人上杠精太多,我不再回答任何关于疫苗的问题了,不想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吵架上。
关于“ADE”的问题内行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12.31.424729v1.full 外行可以继续带节奏制造各种恐慌。
手动点赞。美国输了那么多康复者血清了,ADE 一个没报道。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新冠的ADE 就是不明显
就是来带节奏的
可是专家你不是一直在说新冠灭活疫苗的大缺点就是ADE吗?这是制造恐慌?
就是支持越乱越好,不测就没有,群体免疫,也不用戴口罩的呗
这位也是学术界大牛了,最近也开始转向了
https://twitter.com/trvrb/status/1333885880054910976?s=21
David Relman summarizes this issue well here: https://t.co/TKJcKPSPfl Short answer is that I don't (and never did) consider lab accident hypothesis a "conspiracy theory" and believe it should be addressed scientifically.
如果真的是lab accident,Fauci带领下的一切不作为也都说得通了;最近的变异很有可能就是revert to wildtype
pnas的文章,作者呼吁为了避免下一次像新冠一样的灾难再次来临,搞清楚新冠的来源是非常重要的
10个月了,Trevor这样的学术大牛终于可以正视这件事了,不容易的
no no 我支持彻底搞清楚新冠的来源和变异追踪 可惜Fauci带领下的美国疫情监测几乎是零 都要靠别国告诉我们
查明真相正是减少无谓的恐慌的好方法
再退一步讲 不戴口罩的好多不都是觉得新冠就和自然界其他的冠状病毒一样小事一桩吗?如果最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他们会怎么想?会不会也乖乖的开始戴口罩呢?
我不太懂这句“这些背叛革命的抗体只是会加强病毒与ACE2的结合能力,结合得更好增加的只是病毒的感染力,并不见得会加重病情”,好像新闻也说“增加的只是病毒的感染力,并不见得会加重病情”, 可是更容易结合,那么同样时间内感染的病毒必然多,病毒多了为啥不见得会加重病情呢?即使重病是因为激发了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风暴,那也应该病毒感染的越多,越容易激发细胞因子风暴啊。
内行真有两把刷子的不是应该在专业期刊论坛上去和同行讨论那些装B词汇么?在这个外行的地方都漏洞百出了,还装什么呢,只会气急败坏的扣帽子看不出半点内行素质来啊
嗯嗯
这个估计是真的, 实验证明中和抗体和增强抗体的数量差不多, 不过这说明不了什么, 数量相同不等于效率相同。 1U的增强抗体可能提高感染效率2倍,但是1U中和抗体可能抑制病毒到10%。
很简单, 痊愈病人的血里既有增强抗体又有中和抗体比例差不多, 但是病人的血清能稀释50倍-1000倍中和病毒。
这个研究可以回答“为什么有的年轻人发病快重症快”的问题, 可能有增强抗体。 但是话又说回来,针对N蛋白抗体也是增强抗体,这个是早知道的。
jesus
流感有ade不用内行您告诉我们 维基百科就有啊
关键是好多自称内行的都忽悠说流感又没有ade啊
现在内行真的是好当
possible 但是需要指出这并不是疫苗载体-dependent的一个事
公平一点的说 并不是某个载体一定很多ade 我喜欢的疫苗载体就一定没有ade的
你说的有道理的
你把视角从人体切换到病毒。病毒最脆弱的时候,就是刚进人体,还没进细胞的时候。这时病毒和细胞的结合能力,决定了在第一步病毒是否能够逃脱免疫系统的围捕,成功进入到细胞内部去。结合力只是一般好的话,进个细胞都要费点功夫,可能没等进去直接就被免疫系统消灭了,没能成功感染这个人。结合力特别好,碰上细胞刺溜一下就进去了,这就差不多算感染了这个人体,可以直接在细胞里复制繁衍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了。都到了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时候了,病毒其实就没那么在意自己和细胞的结合力是否特别好了,差不多够用就行,生得够多总有进得去的,结合力好坏已经不是病毒的瓶颈了。此时病毒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更多是取决于免疫系统的反应,而不是病毒和细胞的结合能力。一开始病毒进细胞进得少的,免疫系统可能反应也慢半拍,等增殖了很多病毒才开始干仗;一开始病毒进细胞进得多的,免疫系统可能很快就发现不对劲,马上开始干仗。所以我觉得,一开始接触了多少病毒,虽然可能跟病情好坏正相关,但绝对不可能是线性相关。你接触10个病毒,和接触10万个病毒,区别可能就是没被感染和被感染。你接触10万个病毒,还是接触100万个病毒,只要都是被感染,可能病情区别根本都不大。
武汉爆发的源头都没找追踪清楚呢,如果lab accident 不一定是阴谋论的话,武汉的爆发为啥一直不让查。
支持新冠溯源,一提源头板上就很多人捂盖子。
不能有内行无私想给公众科普,以避免misinformation 满天飞吗? 结果被怀疑动机,也难怪内行心寒
现在想查也没法查了,10个月来,证据早就被毁了。
这些人不就是希望通过各种恶心人的方式把内行赶走,他们好独霸网络,尽情制造恐慌吗。很巧的是这几个人还都是很一致的都是给土共站台,睿大妈,平民白鸟。
捉一下班头
据说 ADE发生的情况下病毒进入细胞的方式和正常情况下是不一样的
看这里 https://twitter.com/markorgan/status/1342490023472590848?s=21
ADE to Covid-19 happens in vitro. If you take an mRNA vaccine like Pfizer's or Moderna's, then you are part of the in vivo experimental group.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10.08.20209114v1
Cellular entry was mediated via the engagement of FcγRII receptor through virus-cell membrane fusion, but not by endocytosis.
https://www.japantimes.co.jp/news/2020/11/25/national/science-health/japan-experts-coronavirus-vaccines-safety/
小浣熊mm不要理会那一小戳人。大部分华人都指着你的疫苗贴解惑呢。这个ade的报告到底该怎么理解?是真的很吓人吗?
大牛们也许本着严谨的态度到现在才发声,我等小民去年年初就高度怀疑是实验室泄露了,我共的各种操作都侧面支持这种怀疑。
同时bless一线医护。希望疫苗成功。
之前民间传说就是这个病毒起源于中美实验室的某个合作项目,武汉实验室泄露by accident,在当地爆发 ,但是该项目之前一直有美国NIH funding, 所以美国没法甩干净,也深陷其中。Trump之前说有证据,Fauci有口难言。中美上层心知肚明,手里都有把柄。
@最后一次吃糖 #COVID-19# 直到今天,关于SARS-CoV-2的ADE研究终于迎来了阶段性进展,我曾无数次地说过在SARS-CoV-2的体外发现ADE效应只是时间问题,后来也得到了验证,今天,在动物模型体内是否真的具有ADE也有了一定的结果,我简单总结一下(我看到的),ADE的背景就不过多介绍了(O新冠疫苗潜在风险:ADE效应究竟有多可怕?);
7月份,迈威生物和武汉病毒所在bioRxiv上公布了我看到的首个ADE研究(O最后一次吃糖),发现单抗MW05和MW07可以在体外通过Fc介导增强SARS-CoV-2假病毒对表达FcγRIIB的细胞系(Raji、THP-1和K562 )感染,通过在Fc端引入LALA 突变,可以消除ADE效应,并在猴子中具有保护效果。这篇文章后来在线Nature Communications,但整体数据质量不高,数据量也较少,没有阐述体外的ADE抗体是否在体内有实质性影响;
10月份,复旦大学和西湖大学在medRxiv上公布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ADE抗体的研究(O最后一次吃糖),这篇文章@张永振2001 张老师也是共同通讯之一。他们在不同疾病程度和不同病程的205个病人的康复血浆中发现,16个轻症和13个重症患者的血浆能够在体外剂量增强SARS-CoV-2假病毒对表达FcγRII的Raji细胞、K562细胞和原代B细胞的感染。进一步检查这29个患者,发现S蛋白(RBD和S1)特异性的高滴度抗体、重/危重、病程长的老年人的康复血浆中的ADE相对更明显。机制是抗体结合RBD,通过FcγRII介导促进细胞和病毒的膜融合。然后他们分离出了两个ADE抗体7F3和4L12,都是S1特异性的且都能够中和假病毒,但7F3有ADE作用,4L12没有,随后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发现了RBD的多个表位贡献了7F3结合和诱导的ADE作用,并且解析了结构。但这篇文章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是,ADE抗体是否在体内具有实质性影响;
12月份,大阪大学在bioRxiv上公布了另一种机制的SARS-CoV-2 ADE抗体(O最后一次吃糖),他们发现,从COVID-19患者中筛出的很对NTD特异性的抗体(如2369、2490、2582、8D2)能够显著增强S蛋白与ACE2的结合、以及SARS-CoV-2假病毒和真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进一步,通过突变分析发现,所有能够增强感染的抗体识别NTD的部分存在重叠。作者也确实在住院的COVID-19患者样本中检测到了这些抗体(在48名健康人的3名中也检测到了较低水平的),但ADE抗体与非ADE抗体的比例在不同患者中有所不同,对整体的中和活性影响有限。这篇文章的亮点这些NTD特异性的ADE抗体不依赖于Fc-FcγR,而是可能通过影响NTD-RBD相互作用,增加了RBD的“open”构象,进而有利于S蛋白与ACE2结合。但本文仍然缺少体内的直接证据,即这些抗体是否会增强感染以及是否会影响临床疾病进展;
昨天,杜克大学DHVI的Barton Haynes组在bioRxiv上公布了第一个体内的证据(p1)(O网页链接),发现即使直接把体外有很强ADE作用的抗体打进小鼠和猴子体内,也基本不发生感染增强作用,这篇文章提供了体外不能代表体内的直接证据,一作是@耶律不花 。
这篇文章再次验证了SARS-CoV-2的ADE抗体有至少两种机制,RBD特异性的依赖于Fc-FcγRII(不需要ACE2受体);NTD特异性的不依赖Fc(需要ACE2受体),而是通过改变构象影响结合(p2),并分别描述了特征,解析了各种结构(p3、p4),根据抗体之间是否能阻断,他们把RBD抗体分为两个clusters,同一个cluster的ADE抗体与非ADE抗体之间相互竞争表位,不同cluster之间则互不影响;同样地,NTD抗体也被分为两个clusters,但与RBD不同,中和性NTD抗体为一个cluster,可相互阻断,而ADE的NTD抗体形成第二个cluster,同样可相互阻断;RBD抗体与NTD抗体之间互不影响(p5)。
接下来,他们做了重要的体内实验,首先看RBD的ADE抗体,小鼠中,有ADE作用的DH1041和没有ADE作用的DH1050.1单独或结合(p6A、B)、都有中和且也具有ADE作用的DH1046和DH1047单独或结合(p6C、D),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都对能够降低SARS-CoV-2感染的小鼠肺部病毒载量(治疗有些稍差);猴子中,检测了DH1041、DH1043、DH1046和DH1047的预防作用(提前3天),发现这些抗体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能降低上、下呼吸道的病毒载量(p6E-O)。注射DH1046的其中一只猴子,肺部炎症评分有所增加(p6J),但没有血管周围免疫病理和肺水肿的证据,也没有BAL细胞因子异常的证据。整个DH1046组的猴子总病毒抗原减少(p6K),但N蛋白和E蛋白的sgRNA在某些时间点没有显著差异(p6L-O);
对于NTD的ADE抗体,在小鼠中,ADE抗体DH1052在小鼠中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P7A-F);在猴子中,和RBD的ADE抗体相似,DH1052组也有一只猴子肺部炎症评分有所增加(p7L),且表现出了炎症等现象,BAL细胞因子也有所上调。但整个DH1052组的猴子总病毒抗原有显著下降(p7M),在上、下呼吸道中也部分显示出了较少的病毒复制(p7N-Q)。
综上所述,即使是直接注射体外明确有强ADE作用的单克隆抗体,仍然未在体内表现出明显的影响如病毒载量提升、炎症等。相反,还具有部分的保护作用。作者在讨论中说到原因可能有两点:1)SARS-CoV-2本身不能在巨噬细胞中有效复制,而Fc介导的ADE抗体则主要进入巨噬细胞;2)Fc介导的效应器功能发挥了一定的保护作用(OBioArt生物艺术),总而言之,根据目前已有的证据,不支持SARS-CoV-2感染或接种疫苗能够诱导出明显的ADE效应。
👍👍👍
请问这些finding是对任何方式产生的抗体都适用还是只针对某种疫苗的综合反应适用?
我不是抬杠。我就是个外行,就着有限的gre阅读水平看几篇全是jargon的论文头都晕了。请层主帮忙科普一下。谢谢。
恐慌啥,美国这个鬼样子一年了,美国人民也没恐慌。
应该普适性比较强的。因为用的抗原都一样。因为研究focus的是NTD domain的抗体,现在已知已经在打的所有疫苗都有这个domain
👍
懂了。多谢科普!
这个大笔装的,满分,老子看不懂,你赢了
中文解读在52层,就是同一篇
谢谢
这里有个关于E484K(南非变异)的推,希望各位小伙伴们可以解读一下
https://twitter.com/quay_dr/status/1347423214515875840?s=21
@quay_dr As predicted in the 3800 yeast expression study, the E484K is one of the <0.5% AA changes that improves binding to ACE2. This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99.5% optimized 'Patient Zero' Spike Protein was a very strange finding...
https://www.cell.com/action/showPdf?pii=S0092-8674%2820%2931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