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高定”和“批发”的比喻特别好,这些书就像我衣橱里的衣服鞋子包包,不光要有小心对待的正装,还要有随便穿穿的带娃装。当我想阅读轻松作品时,就看有趣的案例分析;当我有大段时间准备好去接受深度复杂理论时,就看“高定”书籍。 好的书不是一拿起就放不下的书,而是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消化的书。有些书给我的感觉是一边看一边有刀子在心上扎洞,万分痛苦。但只要我攒够了勇气,就回到这些书里。跟手术一样,不经历痛苦,不能去除病根。 推荐的书都有英文版,我把作者全名写下来,他们都有大量作品,都值得阅读,亚麻上输入作者名就能找到。 M. Scott Peck Irvine D. Yalom Carl Rogers Rollo May Alice Miller Milton H. Erickson 他自己著书很少,其他人写了众多关于他催眠疗法的书: Jay Haley, Richard Bandler, Stephen G. Gilligan Erich Fromm Eckhart Tolle Eric Berne Martin Buber Susan Forward Eric H. Erikson Karen Horney
也不用一上来就要自己接受,可以先从 看见 开始:看见自己的情绪、看见别人的情绪、看见自己的能力和期望/欲望、看见自己的不接受自己。毕竟,知道best practice 是什么,不代表就一定要做到。先看见差距,再决定要不要做到,也是不错的开始。
mark
是的,看见和觉察是好的开始。要努力修炼内功,学习觉察,人会越来越灵活和智慧
MM这个说法很哲学,也很有活力,流动性也是灵活性的一种
😹 一样,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观点了,自然可以看出来他们的立论基于哪一方,有时候我还会针对这类言论在微博下面争论一下,辛亏大部分关注心理的都是女性,微博也是女性多,没有被追着骂过 o(╥﹏╥)o
脸皮厚不能厚到丢了羞耻感的底线
“有一个说法,一个人的开悟程度跟他/她可以停止思考的能力正相关。另外在养育方面,专家呼吁给孩子更多“无聊的时间”,不要被屏幕和有组织的活动占满,也是这个道理。“无聊”跟创造力相联的。”
这句话我后面专家说的我懂的,但前面我不太明白,一个人的开悟程度应该跟他无聊时的思考正相关吧,哲学家作家们都是在孤独地无聊中体悟出世间真谛的吧?
我是觉得人一定要孤独的时间,只要在孤独里才是自己灵魂活着的时候。。。所以大家都在说找soul mate,但真正有灵魂的人都是孤独地,也就是没有伴侣的。。。
MM来网上分享吧。看到这么多小伙伴,开心。我LG以前也对心理学不屑一顾,觉得伪科学,经过我数年执着的津津乐道他也开始觉得感兴趣了。确实是一群逻辑思辨比较清楚的人。有些观点有意思,也很有用。
mark mark,老是能见到高人啊。 不过我也赞楼主,我觉得愿意出来分享的都老好了
在停止思考后产生领悟和创新,在很多例子中都有体现:梵高的绘画,凯库勒梦见一条首尾相连的蛇而得出苯环的化学结构,《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感谢每天的冥想练习让他得以产生新的想法。冥想就是停止思考的一种形式。
爱因斯坦自己说过,有意识地思考只占他有效思考的一小部分,更多时候是各种元素在他头脑中以图像交互演化的方式进行,而他最后要思考如何用语言把这个过程描绘出来。他更像是一个容器和观察者,而不是纯粹的创造者。
莫扎特也表达过,新的音乐自然而然地在他脑中流淌,他要做的就是记录下来。他是一个中空的管道,把接收到的无形启示用形式表达出来。
当我们“思考”的时候,“语言”是必然的媒介,而不是凯库勒、爱因斯坦和莫扎特那种“观察者”状态。那问题就变成,语言可以代表世界的方方面面吗?甚至在现实中还没有创造出来的东西?当人们说起一个词的时候,在他们脑海里产生的画面叙事情绪都一模一样吗?
这进入了语言学的范畴,维特根斯坦,乔姆斯基,史蒂芬.平克都有自己的开创性观点。现在新兴的心理治疗分支NLP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神经语言程式就是基于语言可以影响思维,进而引起行为改变而建立,受启发于艾瑞克森(催眠疗法)、萨提亚(家庭疗法)、皮尔斯(完形疗法)等非传统心理治疗师。
这些治疗方法的共同特点是作用于人的无意识层面,利用无意识带来改变。“无意识”指的是脱离主动的理性思考,进入“观察者”的状态。就像在梦中,你看着周围的一切在发生,现实里什么都不存在,但梦境带来的各种情绪和信息却非常真实。
当一个人的“思考”达到强迫性的地步,比如睡不着,头脑里一个又一个想法不受控制地跑出来;比如该倾听对方说话的时候,打断对方发言,不加思索就妄下结论;再比如打着“都是为你好”的旗号,把自己的判断强加于别人身上。强迫性思考继续发展下去就是抑郁症分裂症妄想症,完全脱离真实世界而生活在头脑思维创造出来的世界中。
我不觉得靠追剧来寻求一种恋爱的感觉,是一种心理上很健康的行为啊。
可以找一些不贵的爱好发展发展?前面不是说爱好也是5个认识支柱之一么。
是的,你说的就是‘灵感’, inspiration. 很多有创造力的人,不管是不是灵性的追求者,其实都讲过就是这么一回事。 所以心理学也好科学也好,最终都回到灵性的spirituality上面来,在人的认知范围之外还有更大更广阔的力量。 个人觉得michael singer的'Untethered Soul'讲的非常直观。
用大脑(mind) 思考应该灵感和创造力的阻碍。 说的是要跳出用大脑思考的模式。
well said
我是心理学业余学习者,马上快进入咨询师上岗培训了,以我有限的认识,我趋向于同意这位层主的。 对我们正常人来说,如果没有做好自我察觉,所有的理论和鸡汤文是没有什么大差别的。如果真正从一言一行观察自己,去体会心理学最基本的动机,防御,条件反射,投射这些作用机理,理论才有实际意义,鸡汤才能被区别出来,甚至成为你分析的对象。(我对鸡汤无敌意,只是营养有限) 所以如果我建议的话,推荐看一些最基础的心理学入门和心理咨询访谈实例。没有镜子,人是无法知道自己的长相的,我们要先学会寻找“镜子”。
mark thx!
MM这个提醒很在点子上,有什么心理入门的书可以推荐嘛?
他以前是过于悲观了,又把国外理想化。他最新的新年直播我比较喜欢,不疾不徐,苦口婆心,没以前那么愤了。而且他说国外我没有住过,不了解情况,也是在反思
层主妹妹能给出作者和书名的英语名字吗?想看看
心理学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我觉得心理学有点像哲学。
我觉得“高定”和“批发”的比喻特别好,这些书就像我衣橱里的衣服鞋子包包,不光要有小心对待的正装,还要有随便穿穿的带娃装。当我想阅读轻松作品时,就看有趣的案例分析;当我有大段时间准备好去接受深度复杂理论时,就看“高定”书籍。 好的书不是一拿起就放不下的书,而是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消化的书。有些书给我的感觉是一边看一边有刀子在心上扎洞,万分痛苦。但只要我攒够了勇气,就回到这些书里。跟手术一样,不经历痛苦,不能去除病根。
推荐的书都有英文版,我把作者全名写下来,他们都有大量作品,都值得阅读,亚麻上输入作者名就能找到。
M. Scott Peck
Irvine D. Yalom
Carl Rogers
Rollo May
Alice Miller
Milton H. Erickson 他自己著书很少,其他人写了众多关于他催眠疗法的书: Jay Haley, Richard Bandler, Stephen G. Gilligan
Erich Fromm
Eckhart Tolle
Eric Berne
Martin Buber
Susan Forward
Eric H. Erikson
Karen Horney
今天一口气把妹妹强推的当下的力量看完了,非常好,打算明天再复习一下。看完了神清气爽,觉得开始觉察到了自己的思维,很多杂念,一些情绪,甚至开始挖掘以前的痛苦,开始观察它们,超越它们,不被他们控制。也开始学习沉浸到当下,什么都不想,感受真正的自我。不为过去纠结,不被因为未来的不确定而产生的恐惧所迷惑。用心感受当下。瓦解过去的痛苦,过好当下,不为未来制造痛苦,就可以减少痛苦。还有很多理念是源自佛教和道家,看了很亲切,不过又超越了这些古代哲思,很有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