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把自己身心精力心思时间都花在娃教育上的父母,你们是怎么想的?认真探讨。自己活着就不重要了吗?自己的人生体验就不重要了吗?生命只有一次,这样的付出努力真的值得吗? ccchhh 发表于 2021-01-02 09:59
北京中产怎么定义的?年收多少资产多少? Shirley9812 发表于 2021-01-02 12:52
文章不是说了么,三环内有房,父亲一人工资供全家,母亲全职给娃报了一堆课外班。这消费水平在北京确实算高薪中产了 gina3007 发表于 2021-01-02 13:01
家有7岁女娃 在华人聚集的湾区。我觉得不推肯定不行 但是首先保证身心发育正常,比如不能熬夜。 然后家长需要多动脑筋多做研究,找最好的资源(不管是教材还是老师),让娃学习效率最高,最后就是学也学了玩也玩了。 有张有弛,适当调节学习进度。yxfabroad 发表于 2021-01-02 13:26
另外还有多和孩子沟通多倾听 如果他很不喜欢的课,那就暂时不上。以后慢慢来。不能着急 yxfabroad 发表于 2021-01-02 13:28
家长学会做减法 哪些是简单的重复?我们周日必须留出来让娃放飞自我 多出去玩多出去感受大自然其实对娃身心及有好处的 我觉得美国有一点好就是不像国内那样分数什么的都公开了,家长无形中在比较会很焦虑 在美国很多时候自己跟自己比,可以把很多用于焦虑的时间用来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 yxfabroad 发表于 2021-01-02 13:31
少加几个推妈群就能减少焦虑 明朗少女 发表于 2021-01-02 13:38
三环内的房子500万?收入80万?这样理解会不会被挂起来丢白菜? Shirley9812 发表于 2021-01-02 13:23
让我来先丢一个,层主接好! kingboo 发表于 2021-01-02 14:50
交换在教育落后的波特兰?那肯定是很轻松,送到弯曲试试,按照北京这个收入比例换算到美国中上产,推的一点都不比国内少,完全就是误导观众 vanfee 发表于 2021-01-02 14:22
看了眼这个小姑娘周六也就4个班而已,尤克里里,声乐,舞蹈,西班牙语 虽然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学西班牙语 o(╯□╰)o 主要问题还是北京太大了,大多数时间都花在路上。 不然上午两个班下午两个班其实很轻松 underdoc 发表于 2021-01-02 17:13
我小姑家娃8岁,放学回家就要练琴,厕所都不让上,孩子经常憋的直哭,你说这是不是变态的父母呀 。 老鼠包 发表于 2021-01-02 19:29
回复 51楼的帖子 有了男孩, 上这种课才轻松。。 你看北京上海辅导班旁边都是什么咖啡美甲美发之类的。。 去年我家娃5岁,巴不得把他送出去上辅导 周六上午是橄榄球, 下午是钢琴中文课。 周日上午是市里足球league和小队训练,下午滑冰, 他也开心我也开心。 你坐旁边刷剧不比陪他玩小虫虫的故事舒服嘛。 等他回了家,安静的翻翻书做做乐高,晚上8点多眼睛就打架了,往床上一爬睡得死猪一样沉,9点到12点都是你的自由时间 只不过我这是农村,除了中文课远点,都是一脚油10分钟路程。我也不挑教学质量,北京那大姐肯定挑的要死。 我对我家娃没有任何期望,州立旗舰就行了。送娃上班纯粹是想我省事 underdoc 发表于 2021-01-02 17:36
不想扯上性别,但是有点好奇一个全职妈妈这么鸡血推女儿,是想要女儿过上怎么样的生活?万一女儿以后也选择做全职妈妈,然后也推自己的女儿,一代一代循环下去。 不是说当全职妈妈是错的,我自己也在面临一个选择。如果我生了女儿,我也尽全力培养,最后她也选择当全职,是不是我培养她的那部分就白费了?虽然说尊重孩子个人选择,我自己也是希望她能成为经济独立的个体。 反向思考是不是推男孩就百分百安全?因为毕竟当全职爸爸的还是少数 那话说回来,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如果今后选择在家,或者成为像我一样平淡无奇的人,是不是所有鸡血都浪费了。 絮絮叨叨也不懂意思传达没有,就是全职去推娃到底有什么帮助?如果娃以后也变成全职推娃的,这人生目的在哪里 lubboo 发表于 2021-01-02 21:07
人生不在于目的,在于体验,你不是为了把女儿培养成人上人,而是应该enjoy这个为人母的学习过程 从ups and downs里得到智慧和乐趣(人不是只有成功才会得到乐趣)。那假如她成不了人上人,那你就是个loser妈吗?你这辈子就白活了?如果按照目的论来看,大家都是普通人,培养出的大概率也都是螺丝钉,那是不是都是浪费空气和粮食? 全职妈妈有职业,叫homemaker, 感觉你的观念还是30年前国内的,全职妈妈不等于没有技能,不等于经济不独立。一堆堆的白人女生拿着藤校文凭回归家庭,你觉得她们是能力不够,还是他们的父母能力不够? 回到lz的话题,不是说不要推娃,而是说,除了最后的分数或者证书,还能从这个过程里得到什么。 Papyrus 发表于 2021-01-02 21:29
7岁小孩在中国学习西班牙语? 这一看就是以后打算来美国融入主流文化的。 bigjohn123456 发表于 2021-01-02 09:46
我高中同学在小孩三岁的时候问我要不要给小孩学高尔夫。 TylerEatsWorld 发表于 2021-01-02 23:53
家长好像都觉得玩儿不重要,其实自己会玩儿,比上兴趣班重要啊whitesides 发表于 2021-01-02 23:00
ukulele有啥好学的,真是有病 GreenSpring 发表于 2021-01-03 00:29
回复 69楼lubboo的帖子 高中毕业的全职妈妈和藤校毕业的全职妈妈的区别吧 后者更懂教育,更有自信,可以选择随时回去工作。可以找到一个更尊重全职妈妈的老公及其家庭。 yfang4 发表于 2021-01-02 23:04
就不能接受自己孩子是普通人吗? Namama 发表于 2021-01-03 01:07
“你给孩子报多少个兴趣班?” “从小到大,十几个吧…… 我告诉你这不多,我有朋友的孩子从周一上到周日呢。” 以上这个回答,来自7岁女孩汤笑嫣的妈妈张微。在北京卫视于2018年摄制的纪录片《起跑线》中,出镜的汤妈妈把头发梳成两个小辫儿,谈起对女儿的教育,头头是道,话语中却透着遮掩不住的焦虑。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当代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为67点,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对于80后家长和他们的00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最具挑战的时代。 基于如此现状,不同家长会为孩子选择不同路径——有人在竞争中跟风,也有人另辟蹊径。种种不同的选择就此汇聚在这部纪录片中,它记录了22个中产家庭、30个孩子面临的喜乐哀愁,堪称一部家庭教育“实录”。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事实上,对于每个家庭而言,选择无所谓对错,只有适合或不适合。而他们为孩子铺就“起跑线”时的所思、所惑、所为,也在无形中给予旁观者无尽的社会思考… 北京三环内一套房,一辆车,父亲做着稳定高薪的工作,母亲全职照顾。这是7岁北京女孩汤笑嫣的家庭,又或者在他人的眼中,这是典型的中产孩子的生活,虽算不得含着金钥匙出生,但衣食无忧、有本钱接受较好的教育,她已经比很多孩子幸运。 但是小小的人儿却不开心,因为她那个动不动就把“起跑线”挂在嘴边的母亲,正在思量着要不要给她再报一节“逻辑思维课”。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逻辑思维课很火的,好多孩子都在学!”母亲的声音远远地从客厅传来,汤笑嫣在书桌前默然不语。自打她记事以来,就已经与各类兴趣班、训练课为伴,母亲永远只有一句话,“你要学这个,咱不能输在起跑线”。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在纪录片的镜头下,这个来自北京中产家庭的小女孩,她的一天究竟是怎样的呢? 平时的上学放学暂且不说,每当来到周六日,汤笑嫣与妈妈就好像在瞬间化身为“战士”,要去打赢一场看不见、摸不着的仗。 周六早上七点多,汤笑嫣被妈妈从温暖的被窝中拽出。“快点快点,来不及了!” 在妈妈的声声催促中,汤笑嫣洗漱收拾,准备出门去上每周六固定的四个兴趣班。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上午九点到十点,是尤克里里弹奏课。在妈妈的注视中,汤笑嫣一边弹奏着曲子,一边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外文歌。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接着的十一点到十二点,汤笑嫣来到声乐老师家中,把嘴巴长到最大,练习发声。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中午下课的短暂时光,妈妈带汤笑嫣去吃面。可还没扒拉几口,又得放下筷子赶车。由于各个兴趣班分散在北京城的不同角落,赶车与担心迟到,一直被妈妈不停念叨。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下午一点到三点,汤笑嫣在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学习舞蹈,压肩胛带、下腰、踢腿……小姑娘的汗水洒在光洁的地板上。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等到进入西班牙语课堂时,汤笑嫣已经有些迟到。三个小时的课程,她强打着精神回答老师的问题,与同学互动。一直到下午五点下课,这一整天如赶场子一般的过程,才终于画下了一个短暂的句号。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用张微的话来说,每次陪女儿跑完一整天的兴趣班,估计自个儿都得瘦个两斤。因为除了上课,母女俩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赶车…… 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焦急。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可脑力和体力遭遇双重“透支”的汤笑嫣呢,她是否真的享受这些课并乐在其中?面向镜头,她有些扭捏,说道有的课是喜欢的,但还有一些并不感兴趣。但她不敢对妈妈的决定持相反意见,因为“妈妈会不高兴”。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主张还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汤爸爸曾多次对妻子表示,女儿上的课太多,能玩的时间太少,但每次都被怼了回去。张微会搬出“我一个朋友”、“我一个同学”的教子故事来论证,比汤笑嫣上更多兴趣班的孩子比比皆是,女儿要是不迎头赶上,恐怕就输了。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在北京,像张微这样用兴趣班填满孩子童年的家长并不少见。一项调查显示,2018年,有八成中产家庭的课外教育投入超过1万,有五成家庭超过2万。在跟风与攀比的气氛中,家长们纷纷自掏腰包,好像上了一节节兴趣班,就获得了孩子成功的保障。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兴趣班本身的存在是没错的,本义也是为了帮助孩子挖掘长处、陶冶性情,多一项技能,对未来也未必没有好处。然而“过犹不及”,在汤笑嫣的故事中,我们只看到一个疲惫的女孩被焦虑的母亲推动着前进。 镜头一转,正在美国波特兰市做为期半年小交换生的上海男孩孙涵阳,正和他的美国寄宿家庭闹脾气。才10岁的他,已经能用清晰流畅的英文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这些感受多半是愤怒、不安与无力。 “我不要不同!不同对我来讲就是坏事!”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孙涵阳所指的“不同”,是到美国留学后课堂变得崩塌式的简单,以及课后作业、各类培训大幅度减少。他一下子变得有太多空余时间,可以睡觉,可以玩耍,可以发呆,这和他在国内的生活截然不同。 可以想象,在上海,孙涵阳也是如汤笑嫣一般被全方位培养的孩子,被兴趣班包围是常态。但有所不同的是,孙涵阳早已习惯甚至接纳了这种紧锣密鼓的安排,因为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他需要这些东西让自己强大。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我要求上更多的课,做更多的作业。” 孙涵阳静静地提出抗议,他的美国寄宿妈妈一脸无奈。在“冷战”期间,美国妈妈找来了闺蜜一起商量对策,她谈道,孙涵阳的家庭始终在围着这一个孩子转,所有的安排都以孩子的教育为中心,这反而造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变得过于自我为中心。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在汤笑嫣的故事中,汤爸爸也提出过类似担忧。转变为全职妈妈后的妻子,将一切的重心都放在培养女儿成材,在孩子不堪重负的同时,大人也悄悄丢掉了自己。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孙涵阳一直与美国寄宿家庭僵持着,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此次交换留学项目的中方工作人员出动了,他们联系上了孩子在国内的父母,想通过父母的劝说来缓解局面。 “儿子,你记住,你将来是要出国留学的。留学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感受不同的文化,接纳各种不同…… ”隔着屏幕,孙涵阳的父母你一句我一句地劝着。对于儿子的“叛逆”,他们也显得有些无奈。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不逼孩子学吧,孙涵阳压根儿不会有如今的英文流利、成绩优异;但逼孩子学,谁都没料到会出现物极必反的情况,按照父母的期望出了国,反而倒变得不适应。 据纪录片中提及的数据,近年来,出国留学已日益在中产家庭中成为常态,而小小年纪就被父母往国外送的“降落伞一代”,更在十几年间增长了60多倍。孙涵阳在短期交换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可能只是新时代孩子低龄留学现象中一个特殊的剪影。在这股无法逆转的浪潮中,原生家庭教养模式带来的影响,竟会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无限放大。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片中对比最为强烈的是这两个孩子——郭建一与杨盛钧。他俩的口语都比较一般,达不到孙涵阳的水平,但个性上的相反,却直接导致了与寄宿家庭相处的不同结局。 郭建一与杨盛钧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郭建一内向沉默,在美交换期间,总是一个人默默地上课,默默地吃饭,默默地写作业,不发一言。望着那张沉默的脸,他的美国寄宿妈妈心里直打鼓,到底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他开心些?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杨盛钧却不同,他坦诚地说,自己听不懂美国寄宿家庭平时在说什么,上课也不太跟得上。但外向又爽快的他有两个法宝,一个是“连猜带蒙”,另一个是翻译软件。 在一个场景中,杨盛钧手舞足蹈地比划着要喝水,又拿出了快译通现场翻译,惹得美国寄宿家庭哈哈大笑。他的美国爸爸顺便教了教该怎样用英文表达需要某样东西,在欢乐的氛围中,杨盛钧的口语进步很快。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沉默的郭建一,活泼的杨盛钧,最后有了不同的结局——深觉无法满足孩子需要的美国家庭,与郭建一告别,将他转去了另一个家庭;而杨盛钧则在自己的寄宿家庭里稳定地待了半年,与这家人培养出深厚感情。 说到底,英文水平并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个性其实是适应海外环境的关键。纪录片也回答了两个孩子迥然相异的原因——郭建一从小缺少父亲陪伴,在成年男人的引导和教育方面是偏弱的;而杨盛钧的父母却陪伴极多,父母双方都发挥了各自的教养作用。 郭建一的父亲谈道 自己一出差就十天半个月见不着儿子都很普遍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走体制路线还是出国留学,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远比想象中大得多。当每个家长在教育问题上做出抉择,他们的一言一行,塑造的是孩子的未来。 之前提到,在当代中国的教育生态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是非常焦虑的。汤笑嫣的妈妈,算是在焦虑中跟风的一个典型,但纪录片也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有人正努力保持冷静,为下一代开辟不同的路径。 譬如,5岁女孩小鸟的父亲就拒绝拼名校、盲目上兴趣班,从幼儿园起,他自行制定教学计划,让孩子跟着自己在家学习。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6岁的何艾芸则被父母送进了以中文教育为主的国学私塾,童年的宝贵时光,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与传统美德的锤炼中成长。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这些与众不同的教育模式,虽说也各有利弊,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体现了家长们在大环境中对孩子教育的一种摸索。而4岁男孩贵贵所接受的“环游世界”式启蒙,则带给我们最多的反思与向往。 “我们不要把孩子的教育看成工程,而应看成园艺,每个孩子都有最佳的成长方式。” 这是贵贵的妈妈张海培抛出的一个观点,在她看来,“工程”只培养螺丝钉,而“园艺”才能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最好的样子。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对于自己的儿子而言,张海培选择的“园艺”就是环游世界,并在此过程中“插班”各地幼儿园,从而让孩子体会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文化氛围,成长为真正的世界公民。 3个月,16个国家,母子俩一点一点地用脚步丈量世界。在小男孩的心里,世界也开始有了雏形,那是不同肤色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和而不同,依旧能够彼此尊重。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在加勒比海的游轮上,贵贵进入了临时的托儿所,用英文和各国孩子交流玩耍; 每到一个国家,张海培就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当地的幼儿园,体验不同文化下的幼儿教育,从多元角度拼接知识习得的图景。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诚然,环游世界式的启蒙虽然烧钱也费时间,也只有中产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但张海培欣慰地看到,这种做法的成效是显著的。 每次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旅行,贵贵回到家乡的普通幼儿园,总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并结交多个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好友。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幼儿园老师告诉张海培,贵贵是班里人缘最好的孩子,对待陌生的环境与事物,他的观察、适应与包容能力都超出了老师的想象,这里面不能说没有环游世界的功劳。 面对亲戚们提出的总是带孩子环游世界、不好好上学考试的质疑,张海培也有过忧心。将来如果回归正常教育,孩子会不会跟不上?这样做是否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但思前想后,张海培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起跑线只是一时的,赢在起点未必意味着赢在终点。与之相比,在拥抱更广阔世界中所收获的观察与启蒙、尊重与引导,才是比知识灌输更为重要的“爱的教育”。 孩子的起点能否决定人生的终点? 不同的人必定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教育本身难辨对错。”这部纪录片以更为冷静的视角,通过对不同家庭、不同类型教育议题的关注与呈现,对这个问题进行正视和梳理。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但从中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家庭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成功的孩子,而是培养幸福的孩子;学校教育不是样板化的知识灌输,而是对个性的尊重,对人格的养成;社会教育要让孩子去感知生活、承担责任,这样的儿童教育,才能收获丰盛、生动和高贵的灵魂。
🔥 最新回帖
🛋️ 沙发板凳
北上广的话很正常,都很鸡娃的
如果自己的生命最重要, 就不要生娃。 生了就要对他负责, 让他能够更好的生存。 当然并不表示支持文章中的做法, 但是分掉本可以用在自己身上的时间精力钱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不是说了么,三环内有房,父亲一人工资供全家,母亲全职给娃报了一堆课外班。这消费水平在北京确实算高薪中产了
三环内的房子500万?收入80万?这样理解会不会被挂起来丢白菜?
另外还有多和孩子沟通多倾听 如果他很不喜欢的课,那就暂时不上。以后慢慢来。不能着急
家长学会做减法 哪些是简单的重复?我们周日必须留出来让娃放飞自我 多出去玩多出去感受大自然其实对娃身心及有好处的
我觉得美国有一点好就是不像国内那样分数什么的都公开了,家长无形中在比较会很焦虑
在美国很多时候自己跟自己比,可以把很多用于焦虑的时间用来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
少加几个推妈群就能减少焦虑
哈哈同意
五百万只能买六环的房子吧……去安居客看看就知道价位了 估计年收入怎么也得两百万以上吧 不然老婆不工作 感觉吃不消
让我来先丢一个,层主接好!
我琢磨着你这两个数字都要翻倍一下才能反应实际情况
哈哈哈,正好需要今晚吃白菜烂糊肉丝。
人家去波特兰还不是想感受真正的美国文化住在美国家庭
湾区白人推的也不厉害吧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drnBMAEA3AM
THE SOUND OF MUSIC (1965)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pLm07s8fnzM
The Sound of Music
主要问题还是北京太大了,大多数时间都花在路上。 不然上午两个班下午两个班其实很轻松
我很想问学尤克里里舞蹈声乐如果不走艺术人生对以后升学找工作有什么帮助。看了半天觉得国内这些东西就是学了个寂寞。当然我妈让我小时候也学过画画跳舞钢琴。我个人觉得不学这些,对我现在没有任何影响。我倒宁愿小时候多出去运动旅游呢,行万里路看万卷书呢。
一个美好的周六,要这么奔波。。。多累啊
我就想知道,一个孩子需要全职带嘛 lol 这当妈的是不是能力有点弱
有了男孩, 上这种课才轻松。。 你看北京上海辅导班旁边都是什么咖啡美甲美发之类的。。 去年我家娃5岁,巴不得把他送出去上辅导 周六上午是橄榄球, 下午是钢琴中文课。 周日上午是市里足球league和小队训练,下午滑冰, 他也开心我也开心。 你坐旁边刷剧不比陪他玩小虫虫的故事舒服嘛。 等他回了家,安静的翻翻书做做乐高,晚上8点多眼睛就打架了,往床上一爬睡得死猪一样沉,9点到12点都是你的自由时间
只不过我这是农村,除了中文课远点,都是一脚油10分钟路程。我也不挑教学质量,北京那大姐肯定挑的要死。 我对我家娃没有任何期望,州立旗舰就行了。送娃上班纯粹是想我省事
可以比对纪录片 extreme parenting 里的推娃家庭。
为了家长的遗憾吧。我是想学个钢琴或者吉他+声乐的,大学里容易找女朋友。 不过尤克里里好像不太吸引我。。。
你的回复太可爱了,害的我笑了半天。。。哈哈
很变态
纽约和弯曲都推得很猛啊,美国白人推体育也是疯狂的狠。全世界都一样,只要负担的起都会推娃。陶冶情操,少打游戏,强身健体,解放父母(除了钱)
re。我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有一学期,也是想着是不是报太多班太忙了,尝试了把大部分课后班都停一下试试,结果那个学期大人孩子都辛苦,无聊的不行。即使放学后在学校和朋友再多玩一个时,回家再看看书玩玩lego什么的,仔偶尔来点playdate,还是大把的时间不知道怎么打发。孩子也是同感,觉得上兴趣班更好玩。
现在俩娃大多了,更觉得让兴趣班占掉大部分课余时间的重要性,尤其是teenager,太容易闲下来没事找事了。
娃太可怜了。上次见到一北京同学的孩子上初中,压根睡眠不足。补课兴趣班,什么起跑线,父母尽是瞎扯
人生不在于目的,在于体验,你不是为了把女儿培养成人上人,而是应该enjoy这个为人母的学习过程 从ups and downs里得到智慧和乐趣(人不是只有成功才会得到乐趣)。那假如她成不了人上人,那你就是个loser妈吗?你这辈子就白活了?如果按照目的论来看,大家都是普通人,培养出的大概率也都是螺丝钉,那是不是都是浪费空气和粮食?
全职妈妈有职业,叫homemaker, 感觉你的观念还是30年前国内的,全职妈妈不等于没有技能,不等于经济不独立。一堆堆的白人女生拿着藤校文凭回归家庭,你觉得她们是能力不够,还是他们的父母能力不够?
回到lz的话题,不是说不要推娃,而是说,除了最后的分数或者证书,还能从这个过程里得到什么。
感谢提供这个思路。我提出问题不是为了争议,而是自己也在想是不是要全职。自认为自己做家务能力不够好,而且心态不好,不能打理好家庭而且正确推娃,还是老实上班比较好。 至于我最担心的的确还是经济独立,除非是在家还做点生意什么的,经济上的确是依附于工作的另一半。这个时候就很考验对方的人品,我自然会担心以后孩子另一半是不是个靠得住的人。我从来没有觉得当全职妈妈是能力不够的表现,是一个选择。不能不说上班还能从收入直接体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当homemaker的appreciation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人的认可,如果另一半不能感激,孩子也没有当回事,那妈妈一厢情愿为这个家付出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实现。
好多小朋友想参加课外活动,也有可能是受同学的影响,求着爸爸妈妈让他们多学点,那这种情况下爸妈舍得不让学吗?
这个,虽然穷养富养娃都能长大,但每个家长有自己养娃的方式,觉得自己人生体验最重要娃是累赘的就不养,大部分丁克不就是这么来的嘛。决定生了,还是该花精力养的。
楼主,全职妈妈分两种,一种是没有能力出去上班,只好家里蹲的,另一种是自己选择做全职妈妈的。 从我看到的样本来说,自己选择做全职妈妈的,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或者家里有矿,或者自己智慧能力超群。如果只是一般人,不要尝试做全职妈妈。一般人去做全职妈妈,很大可能是没有办法特别自律或者积极提升自己和家庭,到头来跟不上另一半和孩子前进的脚步,就会被各种嫌弃,对自己的身心都是很大的摧残。有时候,自己的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就会过得很窝囊。
和老墨 交流??
高中毕业的全职妈妈和藤校毕业的全职妈妈的区别吧 后者更懂教育,更有自信,可以选择随时回去工作。可以找到一个更尊重全职妈妈的老公及其家庭。
如果人生意义是事业 是金钱 是享受,那么没有必要去生孩子,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孩子是你人生意义的一部分,那么就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培养他;如此影响到事业金钱和享受了,就不应该抱怨。 一个人活着,决定幸福的是健康 金钱 情感 自我价值;自我价值包括事业和子女,事业带来金钱,子女带来情感,无论怎样保护自己的健康。这就是大多数人努力的方向了。
Size 0 的球杆就是给三岁娃用的阿。
兴趣爱好不是应该让娃多尝试,然后找到他们喜欢的项目吗?
随便干点儿什么也比看电视打游戏强。
都需要。娃会说话了能交流了就要尊重娃的意思。
不是所有娃都喜欢游戏机多过运动钢琴的。
就是啊,纯粹浪费孩子玩的时间
全职推娃的前提是嫁有钱人啊。。有钱不好么。。 我前年回国去健身房遇到过个非常漂亮的小姑娘,刚刚英国读硕回来,她妈压根不管她找工作,天天拉着健身跳舞做spa相亲
总是见到有人说, 藤校毕业的妈妈全职之后“可以选择随时回去工作”, 好奇是什么职业的,多少藤校毕业的没有gap中年被裁都不好找工作了。 藤校又不是职场终身护身符。
贫富差距大,上中产伦敦购物,下产骑摩托快递,阶层滑落很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