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发《Nature》的竟然是清朝人!被皇帝夸天下第一,他却觉得羞耻.......

a
angelen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大清亡了!这事在今天讲,算不得惊天动地,你听了之后,还可能微微一笑。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先闭关锁国,后又丧权辱国,造成百年前的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西方一大截。
但也是在清朝晚期,这样一个整体贫困、落后、愚昧的时代,在科技和军工方面,出了一个奇才。
他推翻了著名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约翰.丁铎尔关于伯努利定律的定论。 他在《Nature》上发表了第一篇属于中国人的论文。 他造了中国第一艘军舰和第一艘轮船。 他做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他开了中国第一场科学讲座。 他为中国人翻译了元素周期表。 他办了中国第一所专门教授科技知识的学校。
他就是清朝晚期一个没有接受过专门科技知识教育的落榜秀才——徐寿。


从神童到“不务正业”
1818年2月26日,徐寿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在他5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对他的期望就是日后能够高中状元,光耀门楣。
小时候的徐寿就已经是四邻八乡有名的“神童”,父老乡亲都觉得他日后一定会“有出息”。
可是,被寄予厚望的徐寿在“童子科”中,连个秀才都没考上。
在他17岁那年,母亲也因病去世。从此再没人逼徐寿考科举,他立马放弃了当大官的人生目标,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开始专攻一些“奇技淫巧”。
他非常坚决地说:“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

在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一个与大环境格格不入的人是非常难的。这个曾经美名在外的“神童”逐渐变成了乡亲们眼中的“不务正业”。
徐寿的兴趣非常广泛,音乐、力学、光学、电学等,反正他做啥都比考科举有劲!
22岁那年,徐寿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座右铭: 毋谈无稽之言 毋谈不经之语 毋谈星命风水 毋谈巫觋谶纬
事实证明,徐寿的确适合做个“匠人”。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仅仅通过翻阅历代的科技典籍,自制出了指南针等。又通过观察和拆解当时西方传进国内的“洋玩艺”,徐寿自制出了结构极其复杂的自鸣钟。

除此之外,由于喜欢音乐,他还复造出了好几种古代乐器。久而久之,他竟然拥有了一手精湛的修琴手艺。
徐寿的命运也就因为“琴”出现了转折点,开始了走向“天下第一匠”之路。有一次,徐寿正在修琴的时候,县里的举人华翼纶注意到他不凡的谈吐,于是决定聘用徐寿做自己小儿子华蘅芳的“玩伴”。
徐寿比华蘅芳大15岁,二人志趣相投,亦师亦友,当真是相见恨晚。这一次结缘,他们成了一生挚友。
左徐寿,右华蘅芳

从落榜秀才到闻名全国
当时,深受闭关锁国影响的国内没有多少科技类的书,更别说在一个小县城内找到什么“秘籍”。
徐寿和华蘅芳两人到处搜罗,谁要是找到一本,另一个人就赶紧抄一本留着。两个人不读四书五经,不写八股文章,高级的“文人”不做,非要去做个“匠人”,他们成了县里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随着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一边托人从外面买“科技书”回来,一边自己也到外地找。直到有一天,他们在上海找到一本叫《博物新编》的书。
这本书可是近代西方科技输入中国的第一本著作,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地理等无所不包。

徐寿看过这本书后,他深切的感受到清朝在科技方面有多么落后。
超模君大胆想象,大概就相当于从人力马车看到了飞机。两个人激动不已,立马就把书买回家,不仅看,他们还照着书中原理做实物。
然而,现实对他们来说太不利了,要工具没工具,要材料没材料。
但是,徐寿要是个不够执着的人,他就不会顶着流言蜚语一心一意搞“奇技淫巧”了。
要什么没什么是吧?没什么他就造什么!就算是一点点磨,一下下锉,他也要把实物给做出来!
为了验证光的折射和分色要用到三棱镜,他就把自己唯一的水晶图章磨掉了。
本来就顶着不务正业的名声,不读书、不种地、不当官,只顾“玩”,徐寿的“臭名”这下传的更远了。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要开工厂,办学堂,这也不是张张嘴就能做成的,得找懂的人来做。
不得不说,祸兮,福之所倚,老祖宗诚不欺他的子子孙孙。徐寿因为“臭名远扬”,反而被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一起注意到了。
1861年,曾国藩开设了安庆内军械所。徐寿在老家也受不了太平天国之乱,他就带着他的小儿子徐建寅和朋友华蘅芳一起投奔曾国藩了。

“天下第一匠”
那时候的清政府,真是被洋人欺负到家里了!
曾国藩:“眼见洋船上下长江,几如无日无之……念(洋人)纵横中原,无以御之,为之忧悸”,他愁的睡不着觉。

亲眼目睹洋人在自家地盘上横冲直撞,这跋扈劲是当中国没有人了吗?可还真的毫无办法,因为当时清政府的水师用的还是帆桨动力船,累死也追不上这群“匪徒”!
造船!造蒸汽机!不能再等了!不能让洋人一直这么欺负我们!
可是,一无图纸,二无材料,口号喊上天也没用!
徐寿的固执劲又上来了!他就不信洋人能做出来,他就做不出来!
徐寿就凭着《博物新编》上的图和简介,他跑到洋人船上研究了一整天,回去就开干!
徐寿做蒸汽机的零部件,华蘅芳的数学好,他负责测算和绘图,徐寿的小儿子也想帮忙,一边学习一边出谋划策。就这样,仅仅过了3个月,他们就造出来了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
洋人怎么也没想到,他们引以为傲的蒸汽机就这么被一个中国的“落榜秀才”给造出来了!
但是只有蒸汽机还是不行,得赶紧造船,造轮船。蒸汽机造出来三年后,徐寿和华蘅芳又造出了我国第一艘木制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
“黄鹄”号复原图
“黄鹄”号长55巿尺,排水量45吨,时速12.8公里,这对于科技落后数百年的大清,简直是“飞一般的速度”。
曾国藩激动地说:“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
同治帝听说了这个好消息后,大笔一挥,钦赐牌匾“天下第一巧匠”。

如果是一般人,皇上给赐了牌匾,还是亲笔御书,那肯定要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宴三日,好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出息了”!
可徐寿不是一般人!他可是知道现在西方的科技有多先进,“天下第一巧匠”要是挂出去了,别说他会脸红,要是让洋人知道了,指不定怎么笑话中国人呢!
就这样,徐寿把这块皇上赐的牌匾给藏起来了,藏的严严实实。

传播科技知识
1866年底,李鸿章、曾国藩要在上海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徐寿已经是皇上承认的“天下第一巧匠”了,这块砖必需得哪里需要哪里搬,于是他就被拉到上海负责襄办,一脚跨进了军工生产的大门。
从他先前的经历,我们也能看出来,徐寿是个有主见、有抱负的人,他的眼光看的要比很多同时代的人长远。如果只是由他们几个造造机器,没事仿制一下西方的枪炮什么的,当然没问题,可这不是长久之计。
要想不让洋人随意欺辱,必须要整个国家都强起来!
徐寿一上任,他马上给曾国藩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为译书 二为采煤炼铁 三为自造枪炮 四为操练轮船水师
曾国藩当时可没徐寿这么“激进”,他直接就给拒绝了。 “其轮船以外之事,勿遽推广言之”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是你老大,让你造船就造船,瞎操啥心!
行吧!你说造船那就造!
在徐寿的带领下,没过多久,我国近代第一艘军舰“惠吉号”诞生了!
“惠吉号”兵轮示意图
紧接着,也不知道是熟能生巧,还是装了外挂,"操江"、"测海"、"澄庆"、"驭远"等接连诞生。徐寿也成为了我国海军军工业的鼻祖。
前文说了,徐寿是个固执的人,他认定的事,“八头牛拉不回来”,还有一头牛被他用来“迂回前进”。
曾国藩四条建议一条也不给通过,可是不让“译书”是绝对不行。他自己经历过找书的艰难,只有翻译更多外国的书籍,才能帮助更多的像他这样的人,这个国家才能进步。
既然曾国藩那条路走不通,他就找到江南制造局的冯骏光和沈宝靖,劝说他们和自己一起译书。
左起徐建寅、华蘅芳、徐寿
这两人一听徐寿的设想,觉得可行,也不管曾国藩支不支持了,他们就这样开始了。不久之后,他们就把三本书翻译好了。
他这边前脚刚翻译好,后脚曾国藩就知道了,又激动了,直接给他们建了个“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徐寿任总管。
徐寿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又有公费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就把自己的铁哥们华蘅芳和儿子徐建寅等懂西学的人请来了。还请来了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伟烈亚力,一起翻译科技著作。
他这一翻译就是17年,共翻译作品13部,约290万字。其中西方近代化学著作6部63卷,包括《化学鉴原》《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
是徐寿把西方近代化学引入中国,为近代中国带来第一批化学教材,他也因此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化学的开拓者”。

这其中最让徐寿头疼的是“化学元素周期表”。
那时的中国别说“化学”,几乎连化学元素、化学术语都没有。
为了把这些罗马音翻译成汉字,可苦了徐寿,逼得他学仓颉造字。现在我们化学书上的元素周期表就是徐寿当年翻译的。

你是不是觉得化学元素汉字还挺难认的?有没有怀疑过翻译的人懒省事?
那可真错怪徐寿了,有对比才有“伤害”,不信你看日语的翻译,更难记!

有了翻译书的确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可只有在专门的学校,才能更快的学习到更专业的知识。国家急需人才,必须要大力培养人才!
一打定主意,徐寿说干就干,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成立。
这所学校开设有矿物、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专业,学校自己出题考试,一切为了提升专业技能而努力。
超模君是真的佩服这些学子,他们可是放弃了科举,这就等于放弃了高考啊!而且他们不是仅仅为了学手艺,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
但是,想要办一所学校,只有理想是不够的,是人就要吃饭的!为了让学校开下去,徐寿自己捐出了1000银元,而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凑钱,他又到处游说,最后发动各界一共筹集了7700银元,这所学校得以继续发展。
现在,这所学校已更名为上海格致中学,成为上海市的重点中学。2010年,从这所学校出来的学生,有51%进入清华北大等中国Top10大学。
格致中学校徽
另外,徐寿还开办了我国第一份科技期刊——《格致汇编》,他在期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1881年,他的一篇文章《考证律吕说》,推翻了著名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约翰.丁铎尔关于伯努利定律的定论。
还登上了国际顶级期刊《Nature》,这是我国第一篇发表在《Nature》的文章。让自视甚高的洋人对中国人有了新的认识!

就在这篇文章发表在《Nature》三年后,徐寿在他亲手创建的学校病逝。
徐寿离世后,《清史稿》第五〇五卷《徐寿传》评价他说:
“寿狷介,不求仕进,以布衣终。”
因为是个落榜秀才,他到死还在受世俗偏见。
徐寿的小儿子徐建寅沿着父亲的路继续为提高这个落后、封闭的国家的科技水平而奔走。 他成功研制出了硫酸,结束了中国近代硫酸靠进口的历史。 他亲自去欧洲为北洋水师买下了定远和镇远舰,成为甲午战争的主力舰 他一手筹建了保安火药局,结束了中国军队依赖外国火药的历程。
1901年,年仅56岁的徐建寅在汉阳钢药厂火药实验中被炸身亡,被找到时,只剩下一条被炸断的大腿。
徐寿儿子徐建寅
徐建寅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殉难于事业的科学家。

写在最后
徐寿,母亲在世,谨守孝心。母亲逝去,追随本心。
他研制机器、钻研技术、传播学问。这一生,他不求高官厚禄,随心而活,一心为国,尽心竭力。
f
facet
回复 1楼angelene的帖子
顶礼膜拜
B
BelleRLin
喜欢,谢谢分享
l
lianqiao
了不起
k
kattyliu2015
听说过他的名字,却不知道这个故事,谢谢分享。
d
doser
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
雁过
父母过世了,才能追随本心,做了当时中国没人去做的。。当父母的都好好想想,还要不要死命在后头推
s
seemoons
敬仰
g
gem
感动
w
woyaoshou
那个年代不容易。 我是来找恨国党,以及借古讽今流派的传人的。O(∩_∩)O哈哈~
1
119ppp
原来格致中学还有这个由来,我当年也考上了格致,不过没去。这群人真是执着啊。
p
pwwp
原来格致中学还有这个由来,我当年也考上了格致,不过没去。这群人真是执着啊。
119ppp 发表于 2020-12-01 12:19

我这首诗里也用了格致的典。。。但我写的是格至,供你参考。
广州印象(五) 中山大学
2017年3月6日,如丝细雨中,游中山大学。沿中道南门入,北门而出,历时30多分钟,有感而记之。
珠江水旁,岭南学堂 古树茵长,中路行凉 细雨惺亭,绿草悠旷 屏音静语,紫荆吐芳 学子川行,先贤垂望 新旧一统,格至书香 牌楼兴废,世事沧桑 学问思辨,行之为纲 中山戒训,大道煌煌
1
119ppp
回复 12楼pwwp的帖子
居然写得很有古风嘛,你功底很好啊。
i
iloveGelato
回复 7楼雁过的帖子
说明儒家宣扬的这一套孝顺理论简直是中国人头上的枷锁,遗害无穷。
f
frogette
回复 1楼angelene的帖子
真正的江南才子,了不起!
m
missvege
thanks for sharing
p
pwwp
回复 1楼angelene的帖子
真正的江南才子,了不起!
frogette 发表于 2020-12-01 12:40

谢谢。。。还有进步的空间
s
suowu
谢谢。。。还有进步的空间

pwwp 发表于 2020-12-01 13:01

别逗了,人家夸的是生于无锡,研究科学的徐寿
s
sharatan
顶礼膜拜
a
angelamela
真了不起!! 但我没明白他的英文是怎么学会的, 谁能解答一下吗?
a
ajassmine
了不起 谢谢科普
s
suowu
真了不起!! 但我没明白他的英文是怎么学会的, 谁能解答一下吗?
angelamela 发表于 2020-12-01 16:36

1881年,英国《自然》杂志以《声学在中国》为题,发表了传教士傅兰雅给著名物理学家丁铎尔的信。信中翻译了徐寿对丁铎尔著作《声学》的评论文章,指出了传统声学定律“空气柱的振动模式”(柏努利定律)的错误。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自然》上发表文章。虽然是由别人翻译而成,但文章最主要的内容是由徐寿独自完成的。
p
pwwp
别逗了,人家夸的是生于无锡,研究科学的徐寿
suowu 发表于 2020-12-01 13:24

别闹。。。装看不清很难吗?
p
pwwp
1881年,英国《自然》杂志以《声学在中国》为题,发表了传教士傅兰雅给著名物理学家丁铎尔的信。信中翻译了徐寿对丁铎尔著作《声学》的评论文章,指出了传统声学定律“空气柱的振动模式”(柏努利定律)的错误。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自然》上发表文章。虽然是由别人翻译而成,但文章最主要的内容是由徐寿独自完成的。
suowu 发表于 2020-12-01 17:02

我看完也没看清楚,是发表的论文啊还是letter to editor那种?
s
semiotics
从今以后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元素周期表了
s
suowu
1881年,英国《自然》杂志以《声学在中国》为题,发表了传教士傅兰雅给著名物理学家丁铎尔的信。信中翻译了徐寿对丁铎尔著作《声学》的评论文章,指出了传统声学定律“空气柱的振动模式”(柏努利定律)的错误。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自然》上发表文章。虽然是由别人翻译而成,但文章最主要的内容是由徐寿独自完成的。
suowu 发表于 2020-12-01 17:02

1878年夏天,刚刚创刊两年的中国近代最早的科学杂志《格致汇编》第七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考证律吕说》的文章。文章不长,研究的也是非常冷门的古代乐律之学。然而正是这样一篇毫不起眼的小论文,在近代中国科技史上,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一个半世纪前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所能达到的高峰。   中国古代一向采用弦音和管音相合的方式确定音律,以弦定律,以管定音。然而,现代物理学实践告诉我们,弦的振动和管的振动,有着根本的区别,对于这个问题,漫长的中国古代乐律史根本无能为力。   一直到1878年,一位中国学者开始注意到这个似乎是“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他用现代科学试验(尽管很简陋)的方式,否定了延续千年的“管弦结合论”,写成了这篇《考证律吕说》: 惟声出于实体者正半相应,故将其全体半之,而其声仍与全体相应也。至于空积所出之声,则正半不应,故将同径之管半之,其声不与全体相应,而成九与四之比例。 不久,这位年过花甲学者读到了自己儿子的译作——近代声学启蒙著作《声学》(Sound),它的作者是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约翰 · 丁铎尔(John Tydall)。他惊讶的发现,这本被欧洲物理学界称誉为19世纪声学集大成者的著作,却在管长与音高的问题上,犯了与中国古代音律学者同样的错误。   在创办格致书院的好友傅兰雅(John Fryer)的帮助下,这位学者将自己的论文翻译为英文,并誊写了两位,一份寄给丁铎尔教授,用实验数据与他进行商榷,另一份寄给了欧洲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自然》(Nature)。   尽管中国的挑战者始终没有等到丁铎尔的回信,但五个月后,《自然》杂志却以《声学在中国》为题,刊发了这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在编者按中,编辑斯通博士写道: (这篇论文)以真正的现代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的证实,竟来自那么遥远的(中国),而且是用那么简单的实验手段和那么原始期器具来实现的,这是非常出奇的。
△ 1881年3月10日刊载徐寿论文的《自然》杂志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也是中国人第一次正式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而这位“以真正的现代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的学者,名叫徐寿。
H
Heiniu
顶礼膜拜。
哎, 咱中华不缺聪明努力的人哪。想起中国古代女科学家王贞仪了。。 这样的奇才大器, 也是我出了国才听说过。国内对科学家的宣传太少了。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037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