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归及中美比较,不吐不快的一篇长文

L
Livewell
华人要努力在西方论坛唱衰中国。这样对中国更有好处。
生活上大陆还是第三世界国家当然生活质量没有美国好。 人均收人差那么多。 可预测这几年,大陆会发展地比美国快。事业机会自然比美国多,尤其对华人而言。 大陆现在比美国有活力的多,消费市场比美国还大,会有一大波新东西出来,软件硬件都是。 要发大的,大陆更适合华人。

guobaying 发表于 2021-01-15 13:26

适合年轻人去发展, 未必比作为华裔在美国混得差。 中年人就算了, 中国不需要中年人。
w
wasabi_chan
shou cang! xie xie lou zhu
C
CINA666
现在民主党 拿下 参院,跟楼主当初预计的有出入。期待楼主更新分享。谢谢
f
fopen
Mark一下和手动点赞
r
ruxiz
写的呕心沥血,字字值千金,多谢楼主!
m
missophia
文章很长,跳着看的,有些观点认同。楼主码字辛苦了。
P
Pinkcatdog
这个文章好啊! 谢谢楼主!
s
smilesansan

一大把年纪的大叔,在国内混了多年,迄今也仍然和国内各类三教九流继续保持联系,来美国后也呆了几个州,现在住在非典型城市纽约(之所以用非典型一词是因为纽约生活是非常不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有点像国内城市)。和见多识广的牛人没法比,但相对于大多数来美国时间比较长或者在国内完全没有进入过职场的人来说,对国内各方面情况了解算是更全面更深入一点儿。
大叔认为,对于大多数解决身份问题的人来说,如果能在美国安居乐业,就不要考虑海归了。但每个人都有特殊性,无法一言蔽之。大叔也完全可以理解某些人海归:熟悉和习惯中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冲突(譬如喜欢精英主义不喜欢平民主义);崇尚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国内相对容易;想当鸡头不愿意做凤尾,希望回国走上更高管理岗位;(独生)子女要回去孝顺父母;在国内有另一半至爱需要团圆对方又不想出来;在美国没有亲友,难以融入西方文化,缺乏归属感;国内家里有矿或有房或有人脉(小留这种情况比较多),能够提供舒适条件,不太想经历一代移民艰苦奋斗(不一定仅仅是物质上的,包括文化融入的艰苦);身份问题,想留留不下来;难以找到理想的职业(例如,美国博士毕业只有不到10%能够寻到教职,对于许多希望从事科研工作的留学党来说,回国能够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而对于人文社科商业专业,除了少数职业,美国找工作非常困难);国内提供的某个有吸引力的重大机会(譬如市场机遇、技术变现、创业机遇等,参见《中国合伙人》);或者小妈宝只需要一个理由(妈妈让我回去!);诸如此类。尤其是感觉华人上好像有很多尚未解决身份的小留,在当前的形势下,很多人也不愿意去经历漫长艰苦的获取绿卡的过程(只有H1B之类工签)。
但是,看到最近华人不少讨论海归的帖子,甚至有的在美国已经安居乐业的美华都在蠢蠢欲动,我感觉有不少人在考虑海归时,有的只看到了海归的好处,对风险估计十分不足;有的缺乏换位思考,呈现围城效应:在美国时觉得处处不习惯,回国之后随着阅历增加和进入新的人生阶段,才逐渐认识到某些好处。正如很多人在国内时对美国曾经有过不切实际的期望、过来之后又深感失落一样。其实,许多美华到美国之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开始,觉得某些制度、规则、现象不合理或很难理解,时间长了,才逐渐理解到背后的原因。
看了这些帖子后,大叔不免忍不住想倚老卖老、泛泛而谈聊几句。(当然如果你已经对海归这个问题思考比较周到,只需要一些特定的有针对性地信息,你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这个长文或许不太适合你。譬如,你和我讨论阿里P7待遇,可能不如直接上薪资分享网站或者找个朋友看内部论坛去,我毕竟不是HR或猎头行业,也不从事职业规划工作)
我来说说,如果海归,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吧!
1、你的家庭是否有充分的准备
首先是你如果不是单身,需要考虑你的家庭成员是否认同海归。一个人回去一个人留下?家庭分居有没有感情风险?全都回去,两个人是否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两个人是否对回去的决定达成一致意见,还是一方妥协并自认为付出了牺牲,为以后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埋下伏笔?(海归离婚的可不是少数,毕竟环境变了,两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心态、外部诱惑,都会发生改变)回去后两人能否齐心协力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不会互相抱怨?如果双方没有娃,是否考虑到有娃之后的情况?是否为接受国内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做好了思想准备(即使娃上国际学校,外部环境因素仍然会影响到娃的成长)?
如果你已经有娃,娃的教育和成长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你是否对娃未来的可能有过全面的考虑?譬如说,你回国后,娃申请海外学校,将是和国内学生竞争,录取概率会发生什么变化?(研究近年来录取情况,国内高中申请录取名额很大程度上被美高申请者挤占了。美国大学录取,主要根据所在高中表现。哪怕是美籍娃,在申请美国大学时,也在和国内学生竞争。正因为此,留学低龄化趋势越来越强。)娃以后来美国上大学,享受不到你现在能享受的州内公立大学的学费优惠或奖学金优先待遇(要求申请前若干年本州纳税年限)。开个玩笑,娃在美国考大学考不上名校,也许还能回国上北清,上其他985更容易,只需要HSK5级甚至还允许先录用再补汉语,但你的娃海归后就不行了(要求是外籍且申请前在国外三四年)。更别提如果你娃自小看好莱坞电影长大向往美国,长大后却发现不太容易,或者来美国太晚、难以融入美国社会,或许会抱怨你当年干嘛不留在美国让他人生轻松一些——
其次,如果你单身,你是否对未来生活有过充分打算和长远考虑。你要考虑你未来可能结婚生子,迟早要考虑子女教育问题。另外,你回国后的小环境里找到理想对象的概率,是否比美国更大?至于来自原生家庭,或者公公婆婆、岳父岳母以及其他亲朋好友的压力,那是显而易见的,毕竟你现在离他们更近了。或许,对于小留来说,控制欲很强的父母,当初劝告或赞成你回国,也许就是觉得能更好控制你呢。这个其实和海归都没啥关系了,你既然享受了他们给你买房买车的好处,你当然要尽一些义务。不仅逢年过节,你都需要面对父母亲友同事同学,关于你是否单身、对象收入、生男生女、一胎二胎,诸如此类的关心八卦甚至冷嘲热讽。如果你是单身男性,户口、房产、彩礼,这些都可能成为你结婚道路上的障碍;你是单身女性,可能大龄身份备受瞩目,婚后不久会面临催生,或者丧偶式育儿。这些因素,都是你在美国基本不需要考虑的事情。这种文化差异对年轻人的影响,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参见长沙37岁海归女博士疑因产后抑郁带着5个月的女儿跳楼自杀)
海归对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成员)的影响有显著差异。总体上,发展中国家的男权社会特征更加明显,大男子主义较为流行。在性别歧视方面,美国比中国弱很多,甚至为了抵消女性的弱势,在政策、制度上有很多倾斜。很多美华家庭感觉小中男处境严峻,不仅体现在申请大学,还体现在求职、寻偶及日常生活诸多方面,而小中女则困难少的多。这种现象的背景是美国社会对女性权利更充分的保障。
海归不仅对每个家庭成员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也会对婚姻关系产生直接间接影响。男性海归在中国离婚会付出的代价,比在美国低得多。美国女性离婚后不工作不再婚,前夫必须持续支出赡养费(无娃也需要支付)(具体规定各州略有差别)。前不久华人上就有个老先生已经给前妻支付二十年赡养费的案例。所以美国很多离婚男很穷,也不易再婚。前妻再婚他们不但不会嫉妒吃醋,反而是欢欣鼓舞如释重负。而在国内,富有男性离婚前隐瞒和转移资产非常普遍。如果孩子判给女方,男性支付的抚养费用,也远远低于两人维持婚姻关系时的水平。 海归男性当在国内获得相对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后,心态也会发生转变。首先是诱惑更多。在国内不顾尊严愿意给男人当小三的女性,可能比美国多的多。 其次是社会观念影响。(封建思想、男尊女卑,并非男性特有。我一位东北朋友和我讲过,他们职场中有一位女性,在单位和同事抱怨老公家庭暴力,结果所有女同事都认为她该挨揍。迄今在东北某些地区,女性不能和男性同桌吃饭。众所周知,无数被男尊女卑思想毒害的老一代女性,自身也成为封建思想的帮凶。抱怨儿媳不生男孩的甚至怂恿儿子因此离婚的,婆婆比公公往往更刻薄。) 因此,同是海归,婚姻中的女方和单身女性,要比男性付出更高的机会成本。此外,一般而言女性相对更重视家庭价值、更看重子女未来,权力欲更少,更不喜欢虚与委蛇社交应酬。(多年前建行总行某处团建后集体嫖娼全部被抓,处内唯一女职员幸免于难而在事后立刻被提拔为处长)但女性如果因为各种因素放弃个人事业,在家庭中的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护。已经有不少海归家庭中男性出轨、保养和离婚的案例。 因此,对于女性,海归应当更加谨慎。 在美国,女性面临更加平等、宽松、友好的环境。我希望我的女儿成长在一个对她更加友好的环境中,是我移民美国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
2、你是否拥有国内职场的生存能力
许多海归回国后发现自身竞争力不足。
如果是去体制内单位,过硬的关系和背景非常重要。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在没有关系时创造关系的能力。这不是牵强附会、攀上老乡同学的关系那么简单。表面上是人脉,背后其实是利益。有没有核心利益绑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才是让领导信任你,认为你真正可靠的关键。你需要为此付出足够的承诺成本。(譬如你需要和领导一起腐败,你需要背黑锅,你需要违法为领导利益相关方牟利。)在某案件中,一只小老虎被打之后,部下(有的其实已经调任其他单位)三个自杀。利益绑定太深,风险就很大。但是,如果利益绑定不深,就很难进入核心圈得到重用。站队须谨慎,站错有风险,不站就靠边。
有人会说,在西方,无论政界还是企业界,也是类似的,裙带关系、人身依附也很普遍。诚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无论中美欧日。但是,有两点不同。第一点,底线问题。发达国家更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宗教信仰,刚性和柔性地约束了底线。第二点,代价问题。在中国派系斗争失败的结果,比西方要惨烈的多,代价要大的多。第三点,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弱。美国法律体系中各种制衡,譬如辩诉交易、证人保护、媒体监督等,以及更强调个人利益,极大消弱了犯罪同谋和人身依附(Cohen的揭发)。法律的设计,是为了让社会利益最大化,因此应鼓励和保护知情人检举揭发。但国内,知情人检举反腐,往往未必会有好下场(参见各类小偷反腐、夫人反腐、情妇反腐甚至准儿媳反腐,有的案件讳莫如深,改用不公开审理。因为本质上就不敢鼓励内部揭露,否则天下大乱。)。所以在制度设计上实际上在变相放纵犯罪同谋,鼓励人身依附。(确实会看到有检举有功的,但要看检举的是谁)举例来说,美国在政治体制设计上,对于要求更高独立性的职务,如美联储主席,就是跨越总统任期的,以提高人事上的独立性(为此还争论了很久Trump是否有权免除Powell职务)。更别说三权分立等制度了。企业界也是如此。中国上市公司都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将上市公司当提款机、利益输送屡见不鲜。更别提数量更多的非上市公司了。权力集中与权力分散,哪个更容易产生人身依附,不言而喻。
国内高校不是净土。高校行政化是公认的事实。如果你有施一公饶毅的水平,或者至少有颜宁的水平,你可以随心所欲,反正大不了再归海。如果不是,你没有归海的后路,凭什么随心所欲呢?财会中心负责项目经费报销的会计看惯了大教授们的笑脸,连院长院士对他们说话都很客气,恐怕会难以习惯你公事公办的样子。你为什么天天呆在实验室,不出去跑跑关系混个脸熟呢?我所知某科研机构的副教授,对本市桑拿如数家珍,晚上亲自陪评审们洗脚搓背。如此明事理,自然回报丰厚,现在已经财富自由了。这些表面功夫很容易学会,但最难的还是能请得动别人。你需要一个对方信任的卖面子的介绍人。很多时候,在国内没有根基的海归缺乏条件。如果你有归海的退路,对方恐怕就更不放心了(你啥时候归海后举报他怎么办)。另外,如果你要出人头地,一定要放下道德的桎梏。因为在关系人脉的竞争中,你的对手往往没有底线。
关于高校,近年来见诸报端的各种报道太多了。涉及到海归应聘中的诚信问题,当年浙大海归涂序新的遗书中这样写道(据报道长达六页,但公布的只有66个字):“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当然,涂序新事件已经过去十一年了。相信这十一年,已经也有了进步。不管是浙大还是去浙大的海归,应该都吸取了教训。
如果是去民营企业,你可以凭本事吃饭。那么你是否具有足够的竞争力?不要以为你肯定比土狼竞争力强。即使是名校海归,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海归身份只是一块敲门砖,和国内名校毕业差别或许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大。更重要的是,进入企业后,你能否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你的价值?最基本的,领导可能不知道你的专业但知道你是海归,那你能否在领导和外方谈判时担任一个合格的翻译?(你可不能说你是因为英语不好才回国的吧?)
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其实还不是语言能力,而是业务能力、技术能力。如果是STEM,在国内已经小学生开始学习arduino或python、大学生兼职开发赚钱、全栈工程师到处都是,或者是财经,毕业前已经完成CFA、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之类专业资格考试(或者国内的基金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资格考试、证券资格考试)(甚至有人提前挂靠关系完成一些要求从业年限的考试)的本土本科或研究生中,你对专业知识或技术的熟悉程度,甚至从业资格方面,是否具有优势?你在海外公司实习或工作的经验,是否在国内企业眼里具有实际价值?(或许他们在你真的进去之后,会认为之前他们高估了)
你在海外学习时培养的严谨认真的态度,也许会导致你完成任务的时间过长,完全不符合国内高效率快进度的要求,完全不符合那个见识不高、根本分不清你的工作成果和同事的质量上的显著差异、却因为上台前没有拿到完美PPT的领导的期望。你的UI设计或许完全不符合国内用户习惯,你的广告文案不符合国内三俗网民的统计学特征,你起草的文件不符合企业公文八股要求,语句不通顺甚至几乎每个词都要修改(去看看恒大许老板签署的公文;很多民企老板崇拜毛式思想、军事化管理),领导会对你深深失望,聚餐的时候意味深长道:还是个海归呢。
好吧,也许你不再是这样的年轻人了,你已经在FANG工作N年了,现在你作为特殊人才引入某大型名企,去了直接是一个VP或者更高的职位了。那么,你需要习惯民企老板把酒品当人品(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习惯领导半夜给你打电话催你去公司加班、或者完全不管你个人情况要求你随时出差了。
至于国企,你就当成是公务员吧,事实上两者也差不太多。给你讲个故事,也是真事,某部长向某国级领导汇报,打印材料中有两页之间夹了一张白纸,领导大为光火。这件事情所体现的意义,也适用于体制内所有岗位。千万不要以为,作为企业,市场、客户、利润这些领导挂在嘴巴上的东西最重要。也许领导的讲话,看上去和民企老板也没什么区别,充满激情和蛊惑性,但在人事任免、职责安排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那些潜规则的意义了。你以为入职时领导和你讲”做人“是在讲人品,你就大错特错了。
不少人会觉得,中美企业都有类似的地方。譬如,有位国内民营企业的财务总监曾和我诉苦,就算做到多高的位置,老板也是把你当条狗啊!我安慰他道:美国人还不如你呢。纽约某千亿美元规模的公司大厦顶层的房间可以俯瞰华尔街,公司的老董事长下令,除了他自己、他的狗和他特别批准的人能上去,其他人包括高管层都不能上去。你看,美国年收数千万美刀的总裁,在老板眼里连狗都不如。是的,这当然是真的(不过也是大概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我还是想提醒你,除去某些个案,国内等级森严的观念和践踏人格的现象,还是比美国普遍不少。
如果帮助企业实现盈利或市场目标来看,作为海归,你是否对国内的市场、消费者行为、企业管理实践有足够的熟悉呢?不要以为MBA教科书上教给你了一切(事实上,我看到许多受到过系统商业训练的员工,在企业实践中完全忘记了一些基础的商业规则)。由于市场的巨大差异,许多跨国企业(包括我曾打交道的知名咨询公司)在国内都水土不服。在部分领域,国内现在跑的比较快,理论已经远远落后于实践,更不用说不接地气的外资企业了。二十年前一些外资IT巨头或咨询巨头凭借自身成熟的行业信息化经验在国内大做IT咨询、IT项目外包,现在很多企业直接从阿里腾讯或行业内领头羊挖人了。因为OPPO和拼多多这样的成功案例,国内很多企业包括互联网公司到传统企业,都纷纷搞渠道下沉,搞县域市场,大家都在琢磨如何竞争底层消费群体(包括月经贫困的拼多多用户)。对于购买散装卫生巾的用户,有人好心说:建议大家还是买有牌子的吧!这么便宜的三无产品也敢用?用在私处的也敢乱买?回复是“生活难”“我有难处”。而在高端市场已经拼成红海后,企业已经将目光投向这些过去忽视的底层人群。竞争如此激烈残酷的市场,常喝星巴克甚至自己磨豆子的海归小留们,是否能够对这类用户的体验感同身受,开发和销售出爆款产品? 在商业竞争手段上,连中国式过马路、公共场合大声说话都不耻的海归们,是否能适应国内商场各种无操守模式? 你是否知道,国内一些2C初创互联网公司地推时,作为创始人需要带着一群打手和竞争对手群殴?众筹互联网企业,需要伪造病历,或者在某个县级医院里和竞争对手争抢那些奄奄一息也许明天就会去世的病人作为客户?(曾和近年来的投资热点之一——民营医疗领域的某上市公司(老板背后有一个庞大的集团,涵盖整个供应链)交流,他们评估癌症病人的平均商业价值约为40万人刀,为发掘这类客户价值,他们和竞争对手都在拼命布局县域市场,买通基层医院相关科室,在第一时间获取病人信息)诸如此类,或许你不但需要习惯,还要身体力行。因为一方面是巨大的业绩压力,另一方面是国内的市场现实。(所以百度是没办法放弃被诟病多年的医疗搜索;高德导航会把你导航到很远的加油站,因为近处的没有交钱推广)
否则,国内对于海归的stereotype诸如坐而论道、眼高手低、不接地气之类就会加到你的头上。你必须拿出俞敏洪为了让新东方广告盖在其他培训学校广告上而和警察喝到昏迷不醒的勇气和魄力。其实国内有的外企就做的很好。譬如某欧企中国区老总就讲过为了打市场到处拼酒。(近年来随着禁酒令,体制内喝酒确实减少了;但企业界包括民企喝酒仍然盛行——看看茅台的供不应求就能明白。此外,除了喝酒,还有很多事情可以考验忠诚度——在整体诚信缺失的环境中,用喝酒伤身自残和其他某些手段譬如同谋一样,都是支付承诺成本、体现忠诚的一种方式而已,参照上梁山交投名状)
考虑到整个诚信环境,不要因为招聘时对方的殷勤而抱有幻想,在诚信体系缺失的社会中,去之前用人单位会珍惜人才对你赞誉有加,去了之后——就老老实实认命吧。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除了大企业,很多承诺能否兑现都不好说。即使劳动仲裁,你也很难赢。各地招商引资,企业都是香饽饽,劳动人事部门也需要考虑。企业裁人的时候更不会对你例外、恰恰相反,往往由于招聘你的薪酬更高,裁人时可能更优先(招聘海归很多时候是基于长远战略而非现金流拓展市场需要,海归多在研发部门、战略部门、企划部门等后台部门和海外市场产品部门,这些在企业里都是成本中心,裁人时优先一些。据我所知,安邦、碧桂园等高速发展时都在海外大规模招人,每两年这些海归都不得不再次找工作)而且,要做好国内企业除了欧美外企或有限的一些大企业外,很多企业解聘时没有N+1补偿的准备。
中小企业非常不规范,在用人时违法违规行为更为普遍。很多讲究实际的老板恨不得能和你直接签一个你帮他赚100他给你20的无底薪合同。要接受老板的格局。一是中小企业最看重利润(或者更看重现金流,如果随时准备跑路),二是毕竟聘请你的老板不是海归,可能就是靠前店后厂勤奋努力+投机倒把+找关系寻门路几个大项目捞的第一桶金。哪怕那些今天驰骋江湖的传奇,当年第一桶金都未必光彩。不要以为他们今天身价亿万或从事的是互联网,脑袋里的东西就换了。湖南倪福林、多益网络徐波(徐宥箴)、疯狂英语李阳、山木培训宋山木、新城王振华这样的可真不是个案。
如果你回去之后不适应,你需要考虑跳槽问题。和海归之前不同,此时你的选择可能更加有限,如果你走的是国内招聘渠道,国内企业这时有可能把你和其他国内应聘者同等考虑了(所以建议你仍保留Linkin之类海归渠道)。你也需要直接面对国内普遍的年龄歧视、性别歧视。
关于回国创业。我理解这通常是极少数牛人才有能力做的事情。无论是中美,创业成功率都非常低。(曾有美国知名风投家在其著作中提供了一个统计数据,即初创企业能够获得风投的比例只有2.4%,至于能最后走到IPO的就更低了。在中国也类似,更何况还经历过万众创业的政策推动时期)成功的创业企业千差万别,回国创业的应当具有相当丰富的商业经验和资源,因此成功率可能会高一些。但即便如此,机会成本也很大。拥有领先技术的海归或许开始相对容易一些(风投比较青睐海归带技术+国内市场的项目模式)。但也要注意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比较知名的有尚能太阳能施正荣、赛麟汽车王晓麟、深圳赛龙代小权等。其中代小权早已被逮捕、王晓麟现在被刑事立案。总体上,创业主要看个案情况,无法一概而论,海归也是如此。
3、你要去的目标单位的小环境和你生活城市的环境
海归回国,如果可以选择城市,我首推香港、深圳、广州珠三角地区。其次是长三角。不推荐北方城市。完全不建议回二三线城市。
目标单位,首推欧美外企,其次是大型民企。 不建议体制内和中小民企。建议去新兴行业,不去传统行业。
目标单位的小环境,需要具体分析。搞科研,要看学校或院所有没有能力提供足够的资源,专业大佬在业内情况,你和专业大佬的关系;去企业通常就更简单了,看向上汇报人是谁,自己的职权范围,KPI指标,高级人才通常都会一对一充分沟通,企业也怕找错人。
家里有人有矿除外。
居住:单身或虽然有娃但能解决上学问题的情况,建议租房。国内租房很划算。租售比很高。房产税确实不知何时出台,就是出台也不用担心,力度肯定不大,负担很轻。道理很简单,政策制定者自己得交得起。不推荐买房是不看好房价。
有娃:能找关系或接收单位照顾去重点公立学校为最佳方案。国内优质资源仍然集中在公立系统中。许多公校的国际班质量很好。如果能上,没必要上私校。国内近年来私校发展很快,但商业气息过重。(个人认为应该警惕那些追求硬件设施噱头的学校,这类学校比较迎合低素质暴发户家长价值观,但对孩子成长未必有益)如果上私校,可考虑国际知名私校在华分校。务必要考察学校教学理念,并验证其是否言行一致,观察学校人本管理的细节。一线城市面向外交人员、外籍人士的老牌私校都不错,可能比较难上。(这一点和美国差不多,越是难考、waitlist越长的学校往往越好,毕竟选择上私校的不差几个钱。国内好的私校,也是经过比较严格的招生程序,学生家长一块儿考的)

4、是否放弃身份,是一个最为重要的考虑
如果你本来就没有获得绿卡或美籍,那么其实你也没失去多少。放弃的只是一个可能机会,不要患得患失。
但是已经有绿卡或美籍的,需要多掂量。有个朋友海归后在某互联网公司当高管,绿卡回美也被关小黑屋,因为每年在美国呆的时间太短了。另外,这个朋友比较精,我很怀疑他没有如实报税,如果一直保留绿卡,恐怕以后会是定时炸弹。(身份选择,还需要考虑报税、社会保险、养老金等问题,尤其对一些半海归,两个各差不多一半时间)
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不会因为Biden当总统就会缓和多少。尽管两国经济很难完全脱钩,但战略性竞争或对抗将成为两国关系未来的长期主基调。左右钟摆型政治,下一次或下下次不知道是否会摆向保守极右那一边?在此背景下,以前的那些不变的常量,或许都会变成变量。 比如说: 在美出生的娃,以后在中国长大成人后,是否还能获得国籍选择权? 美国对在中国长期工作的公民或绿卡持有者,纳税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动?
我说过一个观点,就是人生不要投机,更不要两头投机。对选择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都是这样。
如果海归后混体制内的,通常不仅自己而且配偶子女都需要放弃绿卡和外籍。
相关政策参见如下链接: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Jo1Ex
http://www.scsio.ac.cn/jgsz/glbm/rsjyc/zcgz/gbgz/gjwj/201603/t20160311_4548813.htm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15/c1001-26211544.html
全国已清理3200余名副处级以上"裸官" 近千人被调岗
注意几点:
(a)根据报道,该规定至少适用副处级。再向下也是留有余地的,因为“重要岗位”这个定义非常宽泛。譬如,负责管钱管人管采购的岗位,通常也属于重要岗位。 (b)国内很多规定比较笼统。关键时候,可能会被你的竞争对手所利用。
关于体制内外籍特例。有人说海归回国进体制内,也可以保留外籍。确实有这样的案例。近年来有些体制内岗位搞全球人才选聘,不限制国籍。但是需要注意,这些岗位通常是按特例办理,因此也无法享受到很多体制内好处。譬如,这些特例岗位没有真正的行政级别,并不能在体制内平级调动。(参照**级别,和是**级别,天壤之别。)举个例子,大唐集团前办公室主任谢卫江任湖南省副省长。但一个享受厅级待遇的外籍海归是肯定不行的。《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必须具有中国国籍。公务员拿外籍是要被开除的。香港例外。 (更正一下,工行聘请德银中国区总裁张红力担任副行长(现已辞职),根据工行年报,其国籍是中国,并非外籍,张是八一农垦军队大院出身)
中国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现在财政拨款有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两类),属于体制内一部分。有些高校海归,回去之后为了不放弃身份,就先两边分居,或者在国内不担任行政职务,只当系主任助理、院长助理这种职务,看上去似乎可进可退。其实没啥用,也没什么前途。最后过几年都必须做出选择,熬不到娃长大。一两年、两三年还行,五年十年你在美国都呆不了几天,如果是绿卡的话保留美国身份都难。所以最后可能都变成完全回去、放弃身份了。通常而言,已经入籍的长期完全海归,还是非常罕见。(有些人专门在海归之前入籍,以留下归海后路。作这样考虑的,通常比较少进入体制内,也不会长期或永久性海归,只是为了短期利益而已)
所以建议,如果还想保留美国身份,进入体制内高校就不要担任行政职务,不要走仕途,老老实实搞学术搞科研。一技之长,以后到哪里都有饭吃。至于别人有行政职务可能比你资源多,心态放宽就好了。
进入民营企业的话,具体看Boss对你是否信任。对于国内Boss来说,肯定是你完全海归没有退路让他更放心一些。
5、你的个人特征和资源禀赋
回国的人,心态其实也不同。小留们可能是贪图国内丰富多彩、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年回国可能是希望出人头地有所作为或赌一把跨越阶层。 但是如果与个人性格特征背道而驰,有时候会很痛苦。 你的事业心有多重、权力欲又多大?美国社会对家庭更为看重。如果在美国家庭安定幸福,你是否愿意回国为了事业放弃部分家庭生活?
你是高智商还是高情商?内向还是外向?喜欢独处还是喜欢热闹?(毕竟除非去大城市,北美大农村好山好水好寂寞)如果你缺乏在复杂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的能力,又没有特别突出的技术专长,回国可能真的寸步难行呢!相对而言,美国比较适合比较单纯直率的技术人才。这里制度和规则都很成熟,老实人吃亏会少很多。如果工于心计、善于搞人际关系,在国内或许可以获得更多空间,在美国也许会缺乏用武之地。(当然,这都是相对而言的)
如果你依靠的是你的个人能力,那么你是否在国内的绩效考核体系下,具有足够的竞争力?(譬如对效率和数量的要求)如果你在国外只是螺丝钉,你是否为回国准备了充足的知识储备?国内很多岗位是万花油,专业性不够,但需要更全面的能力。如果你在国外已经是小负责人,那么回国后,如何将国外与国内结合起来将是挑战,从组织架构、团队文化都会有所不同。企业里越往上走,人事上涉及人脉人情,业务上涉及外部环境,从同业竞争、消费者行为到政府公关,都要求更高。如果你回国后位置有所提高,那么你将需要准备同时面临两方面的挑战。另外,某些企业吸纳海归看重的是国际化能力,为未来业务出海做准备。你在这方面是否有足够的积累,与你在国内享受的待遇或回报匹配呢?国内企业相对来说,耐心会小一点儿,压力会大一点儿。
如果你能力没有问题,你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禀赋呢?譬如,在科研界,你是否与某位院士过去有过机缘?或者拥有掌握资源分配权的人脉(从行政官员到专业大拿)?这些都可以帮助你获得竞争优势。虽然美国科研界一样需要人脉,青年学者拿项目也很困难,但相对而言,人脉关系影响还是稍微小一些。
转一个链接,反映的是小留们回国的感受,感觉还是比较反映实际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631774 30条海归回国后的喜与悲
个人价值观。其实价值观在影响是否海归的决策中作用很重要,但具体什么价值观没必要讨论。每个人没必要也很难通过他人的文字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大多数青少年时期就成型,只会在人生大事件发生时才会改变或调整。我们只需要在决策时考虑到,即使物质富足,在一个与自身价值观不一致的环境中长期生活,会很难受。所以,选择适合自己价值观的环境就好了。
有人说,海归回国可以成为人上人,享受特权。 其实,当人上人舒服不舒服,要看你上面要服务的人多不多。即使你官至厅局级,就一定会舒服吗?你上面会有部级,以及上级单位的同级甚至低级官员。 讲个例子吧。曾经有一位地方厅级领导的秘书和我讲这么件事情: 有年清明节,这位地方厅官去代北京的几位没时间回老家的领导给祖坟扫墓,回来和秘书抱怨说,**,老子清明节忙着给别人扫墓,连自家祖坟都没扫! 秘书赶紧汇报说,领导,忘记向您汇报了,您家的祖坟,***、***、***几位都和我说了,他们都去替您扫了! 这种你帮别人扫墓,别人帮你扫墓的人上人生活,你是否真的很期待呢?
6、不要被一个“也”字,蒙蔽了对两国巨大差异的认识
遇到许多华人比较国内和美国时,会说一个“也”字。 确实,很多事情,都是类似的。譬如说闻之色变的国内复杂的人际关系。其实美国也这样啊!你看美国职场上,安卓之父性侵丑闻,更露骨吧?
如果你和国内朋友们讨论国内很多现象,他们会说,美国也一样啊!我看到报道说,bla bla...
是的。美国社会也有很多问题,有时候看上去比国内更严重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看你如何比较。
总体上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事情,在一个国家是特例,在另一个国家是普遍。在一个国家的底线,比另一个国家的底线,要低一些。
我当然理解不同国家在社会、企业、政治等领域都共同存在的问题。(有的情况本身是可以理解的。企业内部的公司政治,政治家的谎言和无耻,在任何国家都是常见的)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上流社会,人们真正在乎的不过是金钱和权力。
但是,不应因为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和任何国家都存在的不足,就对整个社会愤世嫉俗,用一句“天下乌鸦一般黑”抹去不同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差异(我会在下一部分内容中讲这个差异的大背景是什么)。有时候,底线,只是一线之差而已。有网友说的很好,底线的背后是制度支撑。每个人经历不同,感受或许不同。但我相信,如果真的对中国和美国都认真观察和深入思考,还是能够理解我说的这些方面的区别。
其实即使在来美国之前,我也从没有将美国理想化。也许正是因为我没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所以我到美国后并没有失望。美国并不适合所有人,我也看到太多失望的移民。所以类似于本贴,对于打算移民的国内朋友,我常劝告他们一定要谨慎考虑。
这段的标题足以表达我的观点。
7、站在历史长河中看个人机遇
https://www.visualcapitalist.com/2000-years-economic-history-one-chart/ 2,000 Years of Economic History in One Chart 由图可见,1820年左右,中国GDP在全球占比达到顶峰,将近于美欧日总和。然而,那时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吗?显然不是。20年后,Opium War爆发。中国进入了灾难深重的漫长岁月。 图中中国GDP(PPP)已经超过了美国。 https://blogs.worldbank.org/opendata/tracking-gdp-ppp-terms-shows-rapid-rise-china-and-india 根据这篇世界银行的文章,2013年中国的GDP(PPP)就已经超过了美国。
很多人考虑海归,看的是眼前利益,非常现实,比如比较看重薪酬待遇。但即使主要考虑薪酬待遇,也要考虑薪酬结构、不确定性、缴税、社会保险或养老医疗保险(两边都有连续或累计缴费年限要求,对于中年海归都需要考虑)、几年后职业发展,比较种种不同因素。譬如在国内存在年龄歧视;有的行业或岗位虽然薪酬较高,但要求强制性跟投(譬如房地产行业普遍存在,如收入百万需要拿出80万跟投项目,有的甚至需要贷款)或强制性集资(尤其是某些民企,高速发展时采取激进战略大量招人,一旦发展降速现金流出问题,就强制性要求员工集资)。
其实我觉得,人生很长,保不准你以后会遇到什么机会,或者什么困境。但选择是否海归,尽管落脚于一个具体的工作,但背后可能不仅关系到个人职业发展,实际上还可能关系到未来几年、余生甚至你的后代生活的环境。所以,更宏观、更长久的视野也是需要的。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仍然坚信全球化、地球村、机遇和选择有无限可能的时候,多考虑孤立主义上升、甚至矛盾进一步尖锐、对抗更加激烈而带来的两国脱钩,也是非常必要的。(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回去了再也出不来,留下了再也回不去,这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即使很优秀的人来去自由,随时可以归海,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这种可能性也会比过去大大降低了。
如果选择了一个更适合的国家,机会并非只有一次(有这种想法的人,和被鼓动买某只股票的股市小散很像,老是以为发财机会就此一次,不买就晚了),何况有的机会,未必真的会属于你。看到国内现在发展很快,心里着急,往往可能冲动下做出错误选择。
人生短暂,所以确实需要某一时刻的机遇。如果放在更长时段思考,就会理解,为什么国内那么多富豪和官员,会送孩子出国读书。而且如果孩子能力较强,他们通常乐见孩子留居国外。其中一个原因恐怕就是,他们自己在国内虽然成功,但是他们并不敢确保,他们的孩子能够拥有同样的机遇。而在发达国家,从概率上讲,孩子过上富足的生活更高。事实上,就人生的规律来说,年轻人多相信只要奋斗努力,就会有光明未来;老年人更能理解,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只是随波逐流。正是经历了艰难的奋斗过程和偶然因素影响,许多成功人士对年轻人创业、奋斗更加谨慎,倾向于给孩子一个稳定高起点(高期望/低方差)的环境。
无论中美的媒体,都充满各种噪音。这些噪音,虽然可能是真实的,但也存在抽样偏差。基于这些样本的估计,恐怕很难得到无偏估计。最近以来,华人论坛上焦虑美国衰退的,感叹中国崛起的,如此种种,都是各种噪音下影响的结果。此文或许对中国的各种问题说的多了一些。但是,我从来不是逢中必反(我对以某种方式拿身份的美华向来是敬而远之的)。作为非常特殊的美华群体,成分复杂,对中国的感情也是复杂的。但任何族裔,包括古巴裔,哪怕在国内受迫害,对故土都是有深厚感情的。我遇到来自全球各地很多发展中甚至不发达国家,甚至是落后的君主制国家(不是君主立宪制)的新移民,也都是如此。我想,大多数华人也不会例外。选择留在美国,成为美国公民,也不意味着要抛弃原生文化。恰恰相反,作为移民国家,文化多元正是美国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正是文化的交融,才使美国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中华文化是美华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放弃它是愚蠢的。此外,作为无神论者占比较高的族裔,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也可以弥补由于没有宗教信仰导致的道德教育缺位的问题。(比较中美道德教育,美国的学校相对薄弱,很大程度上是由宗教进行的。如果没有宗教信仰,不额外开展道德教育,孩子的道德教育将会缺位。当然,要坚决摒弃很多封建糟粕) 动不动就要搞”忠诚度“测试,和动不动指责美华背叛祖国,都是非常不正确的。川普要把ANTIFA列为恐怖组织,也没人将此和他的德裔血统联系在一起。如果是美国公民,当然要忠诚于美国。而美华选择绿卡、H1B或者其他身份,只要是合法身份,也应当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 在这里,只想抛去利益的立场,客观讨论一下如何比较中美两国。 在此引用(略加修改)我曾经说过的几段话: “ 客观一点说,也不是"现在“中国情况很不好,而是中国情况一直就不是很好: 一,中国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整个物质生活和社会文明程度。这是绝对水平。 二,说中国很不好有点儿违背事实。改开以来中国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如果出国时间很久,回去之后能感受到巨大变化。所以,和过去比,中国确实已经好很多了。 三,尽管比过去好很多,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程度,要看人均GDP而不是GDP。而中国人均GDP,根据国内一些左派经济学家的预测,也要到2050年才赶上韩国,2100年才能赶上美国。 ” 所以,当我们比较两国时,一定不要忘记这个基本事实,中美差异的最大背景,就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发达国家。这是所有比较的大前提。很多人在讨论中美差异时,尤其是谈中国优点和美国问题时,把两个国家平行比较,却忘记了这个基本事实,忘记了两个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处于完全不同的阶段。而且不客气的说,相当一部分人在用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在中国正在被逐渐淘汰的封建时代的落后思想和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评价美国。
我曾经举一个例子:某一天,老村长得知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决定留在省会城市不回村了。大伙儿吃完晚饭摆龙门阵讨论此事,气氛热烈。最后老村长总结道:生活,无外乎吃穿住行。从吃看,城里人吃的都是我们打过农药的,就算施农家肥的也放了很多天,完全不新鲜,哪有我们做饭前在屋后地里现摘的新鲜;从住看,大学生和别人一起挤公寓,哪有我们的大瓦房明亮宽敞;从行看,听说大学生每天挤公交地铁单程就要大半个小时,哪有我们每天出门没几步就能下地种田。再说环境,从风气看,哪像我们民风淳朴,听说城里邻居老死不相往来,外面问个路都要先买份报纸,城里人都冷漠自私;从安全看,城里小偷小摸,还有流窜犯抢劫杀人,犯罪率很高。从家庭看,男人就应该像个男人,听说城里男人在家里地位都不高,有的男人在老婆来那个日子的时候还要帮老婆洗内衣,老婆动不动还要离婚,哪像咱们把门拴上随时收拾;城里人穿的也是花里胡哨,男不男女不女,好多男人穿的也像个二流子!最后大家一阵叹息,这个大学生现在好惨啊!大家对于大学生死犟着不回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好推断道,小伙子可能是被城里的一个小妖精迷住了,被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洗脑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个背景,对于理解中美之间差异,甚至比所谓体制更为重要。全球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中国家数量远比发达国家数量多。东欧、中南亚、南美、非洲,这些国家的日常社会生活中与中国的相似之处,可能远远多于他们与美国的相似之处。(当华人也在批评本族裔中国式过马路、缺乏诚信、缺乏社会公德的现象时,我想我们不要忘记,其实很多现象并非华人所特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民众都是类似的。譬如,众所周知东欧国家诚信水平远低于西欧国家。)
担心美国衰退大可不必。简单聊一下中美两国未来发展趋势吧:
(1) 美国会继续强大下去,至少100年之内不用担心。毋庸过虑。人均GDP方面,中国要赶上美国(现在美国是中国6.2倍左右),恐怕还要100年,如果不是更长、或者被打断的话(这是很有可能的)。为什么人均GDP/人均收入(二者通常成正比)如此重要呢?人均收入和人均GDP体现的是经济发达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 国家的强盛,核心是科技。只要美国仍然能吸引、积聚全球科技人才,美国就丝毫不用担心。美国高科技界充满了从贝索斯、马斯克到劈柴这样的一代或二代移民。这也是被Glassdoor评为最佳CEO的zoom袁征美签8次被拒仍矢志不渝的原因吧。只要美国在可贸易部门尤其是高科技部门保持全球竞争优势,美国仍然会保持富强。同时,美国还拥有农用土地、能源等资源禀赋方面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 很多人担心美国的教育。美国教育体系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要维系一个国家的强大,只需要少数顶尖人才。对于基础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没有人能否认,美国教育体系为不拘一格选拔顶尖人才提供了充足机遇。我们不能因为家里娃不是天才,拿在美国自由天地里散养的娃和国内亲友们鸡飞狗跳push出来的娃比较,就立马焦虑了,就认为美国未来会在国际竞争中会失利。这实在是有点儿杞人忧天呢。
(2) 美国短期风险很大。我曾经关于美国短期极左极右势头越来越强的判断已经得到了验证,而且短期内还会继续加强。代表温和派的拜登虽赢,但偏左的贺锦丽也当选副总统,民主党四朵金花风头正劲,民主党内极左激进自由派势力正在上升。但总体上,在两院选举中共和党实际上是赢家。我也不担心共和党会丢掉GA参议员席位。这种两头极端化的趋势对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影响呢?就是要对教育、税收、移民等政策的动荡反复有所心理准备。但是,天塌不下来!没有几个极端自由派或极端保守派,因为另一方总统上台而从美国移民出去的。
(3) 中国改开四十年发展迅速,值得肯定。 中国已经成为GDP(PPP)全球第一、制造业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全球第一。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催生了无数发展机遇。这不能否认。事实上,我建议所有的美华都应该督促孩子学好中文。这是美华天然的竞争优势。 总结中国改开的经验,主要动力为三点:(a) 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革。推行私有化,建立市场经济。改开之前,通过打苏联牌,在外交上获得突破。中国再次睁眼看世界,被深深震撼。1978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率团访问英国,深受震撼,回国后力推支持邓小平改革(见时任中国驻英大使柯华回忆录)。农村以安徽凤阳小岗村分田到户为标志,城市以国企、集体所有制等公有制企业产权改革及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为标志,实现私有化;推行市场优化配置资源。这个过程仍未结束。(b) 进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通过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与全球经济融合,享受全球化红利。通过国际化分工,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工贸易为开端,逐步成为全球贸易第一大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全面实现了工业化。(c) 人口红利。人口快速增长,教育程度提高,劳动力数量和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在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三者中,中国发挥了劳动力这一要素的资源禀赋优势。所以说,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人口红利,是中国改开四十年三座发动机。 中国是一个大国。因此,从制造业、贸易全球第一的数据,到互联网ATM(正如寻找美国悲观数据和案例一样不难),找乐观的统计数据并不难。更何况,中国改开40年成就斐然。然而,要客观认识中国这个巨大经济体的发展趋势,必须看宏观数据,看趋势,分析背后的因素。 最宏观的数据,就是GDP了。有人说,我的观点停留在多年以前。但在我眼里,恰恰相反,很多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年之前的高速增长之中(假设海归后享受10年中国高速发展的成果,那么从GDP增速来看,最好的海归时间是二十年前,甚至更早,改开刚开始那段时间)。中国近十年GDP增速已经一直在下降通道中。新冠之前,2019年二季度GDP增长6.2%,是1992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展望未来,无法乐观。如果看GDP增速,似乎会有一个印象,就是10年一个周期,也许现在又到谷底,未来增长可期?首先,当前还没有见底迹象。其次,在小周期之外还需要考虑大周期,一些深层次因素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三座发动机,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人口红利,第一个,早已进入深水区,需要触及许多既得利益群体,并面临意识形态上的压力;第二个,全球孤立主义、保守主义抬头,中国外部宽松环境正在日趋严峻;第三个,中国人口老龄化远比美国严重的多。这个更可控的内生变量,中国正在加大力度放开人口政策,但二胎放开后效果并不如人意,高昂的抚养成本、观念意识的变化,推动出生率不断下降。 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publication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2019-highlights.html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 Highlights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51145251 Chinese birth rate falls to lowest in seven decades,17 January,2020 消费降级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企业界渠道下沉、挖掘县级市场是微观上的反映),投资效率不断下降。消费和投资两架马车现在都动力不足。目前的希望在出口,一带一路和RCEP,前者已经被证明效果有限,后者尚待观察。
目前,中国私营经济涵盖人口远远超过公有制经济。2018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占比从1978年的0.2%提高到83.6%。(也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不匹配和未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参见《论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中外法学,2012年。很遗憾未能检索到2012年后相关研究。) 贫富差距不断加大。非官方关于基尼系数的计算已经到了惊人的水平。由此引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当美国选民激烈讨论拜登的年收40万美刀以上 1.8% of taxpayers加税,其中40-70万刀加收不到1%;沃伦和桑德斯的富人税,后者主张对32M美刀以上净资产征收超过1%、最高100亿美刀征收8%财富税,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个事实,就是美国的各种财产税,从房产税到遗产税,极大缓和了贫富差距,尽管美国不断增长的贫富差距令人诟病。相比之下,中国情况更令人担忧) 由于体制改革推进困难和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社会管理成本已经高到难以承受的水平(无论是从财政负担、还是企业负担)。 https://wohugb.github.io/northeast/chapter5/ 东北人不都是黑社会 这是一个东北人关于东北的博客汇集。东北不是中国的铁锈地带。美国铁锈地带是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分工、制造业转移的结果。但东北,在中国成为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全球第一的背景之下,拥有雄厚的资源和工业基础,为什么如此败落?气候因素+体制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观察折腾了很多年、始终振兴不起来的东北和自由生长、最具有经济活力的珠三角,更容易理解当前中国体制改革的困境。 当然,我们更期待官方的真实的统计数据。毕竟,个案只是个案。 总之,中国面临的挑战比美国大的多。未富先老、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法律欠缺、环境污染、诚信丧失、拜金主义、道德沦丧、资本+权力割韭菜,这些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早期经历过、甚至早期没有经历(如人口老龄化、如丧失奋斗精神的佛系、丧文化)的风险,中国现在或未来一个不少。弯道超车并不现实。欧美日经历过的问题,中国正在或未来都会经历。同样的路,还要再走一遍。而且成本可能更高(分析美国崛起的时机,与当前中国面临局面完全不同)。更不要轻易嘲笑美国存在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不理解美国的制度、文化、价值观,或者对很多事物的理解过于肤浅,没有真正了解其历史渊源、前因后果。事实上,历史上国内媒体曾嘲笑过的许多美国问题,现在国内也暴露出来了。(以史为鉴,当年赫鲁晓夫推行经济改革,人民日报九评苏共,嘲讽苏联推行经济改革,“竟然”出现了个体户雇佣员工进行资产阶级剥削、贫富差异加剧等等不可容忍的现象,如今国内一些媒体嘲讽美国,也颇有类似之处。一边嘲讽,默默学习。譬如嘲讽完西方的贫富差距之后,国内城市默默学习西方城市的贫富混居政策等)
如果对中美未来发展有更全面认识,那么对于过去二十年中国房价与家庭资产的高速增长,也就可以更冷静客观看待了。 很多美华和当年同学同事比较个人或家庭财富,心态失衡,这是可以理解的。国内一线城市民众相对于美华拥有的优越感,也往往来源于此。
不过,换个角度看一下: 首先,拥有美国公民的身份,这背后的含义,并不只是财富这么简单。自豪感、安全感、认同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认同、社会参与、尊重、个人实现、国际旅游便利,等等。参考马斯洛需求理论。 其次,要看增量。资产是存量,价格会上下浮动;收入是增量。向前看,看我们余生,看后代,增量更重要。(这道理其实也类似于中国GDP增速高涨、民众收入高速增长时,民众心态好于虽然收入绝对水平高于中国,但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众)。总体上,国内民众收入很低。真正超过美国中位数收入的人口,不到中国人口top 1%。 对中国人收入分布可参考如下两个2020年最新的研究: 下面这篇主要是研究中国top-income人群对收入不平等影响。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3951X20300924 从中可以看到,美国人名义收入中位数(5万多美刀),按汇率已经可以进入了中国的top-income class,中国top 0.8%人口了(作者以年收入12万人刀作为起始线,根据Table 13,只有1.5%中国人口超过12万人刀,超过20万人刀人口0.92%,超过30万人刀0.84%,超过40万人刀0.82%)。收入超过10万美刀的美华,已经进入中国top 0.02%的人口,100万美刀进入0.003%的人口。 由此可见,美华子女在中美两国,收入超过5万美刀的概率有天壤之别(50%:0.83%)。
http://www.stats.gov.cn/english/PressRelease/202001/t20200119_1723719.html#:~:text=Among%20them%2C%20the%20median%20per,89.8%20percent%20of%20the%20average. Households'''''''''''''''' Income an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in 2019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2020-01-19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人刀,不到5000美刀。中位线更低,2.6万人刀,4000美刀左右。注意,是年收不是月收。 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2020-06-15/doc-iircuyvi8570595.shtml “有6亿人月收入也就1000元”符合实际吗?统计局回应,June 2020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20/06/%E8%B4%A2%E6%96%B0%E7%BD%91%EF%BD%9C%E6%9C%88%E6%94%B6%E5%85%A5%E4%B8%8D%E8%B6%B3%E5%8D%83%E5%85%83%EF%BC%8C%E8%BF%996%E4%BA%BF%E4%BA%BA%E9%83%BD%E5%9C%A8%E5%93%AA%EF%BC%9F/ 财新网|月收入不足千元,这6亿人都在哪?6月 6, 2020 据财新网估计,不到1亿人月收入高于5000人刀,大约9.64亿人月收入低于2000人刀。 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20-06-05/zl-iirczymk5479646.shtml 夏春:中国只有70万人月收入超过2万元吗?2020年06月05日 这篇财富机构从业人员的文章对国内富人数量相当乐观,认为月收2万人刀(3000美刀)的人数超过1000万人。这是什么概念?目前中国大学生(含大专)毕业人数大概1个亿。(大学生毕业人数参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053402。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已有1.14亿)
(大部分海归月薪低于1万人刀,是真实可信的。查了一下,各类数据来源差异较大,海归月薪低于1万人刀的比例大约在70%-80%)
第三,国内富有中产的财产中,房产占比很高。房产是会降价的。
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2020-04-24/doc-iirczymi8100949.shtml 央行报告:城镇居民家庭资产分化明显 房产占比超七成 2020年04月24日,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
参考zillow关于中美城市房价比较: 由数据可见,深圳房价比纽约高一倍不止。 值得注意的是,除深圳之外,北京和上海的面积可大多了。偏远郊区延庆县密云县的那些不堵车到市区开车都要两三个小时的房子,大大拉低了北京市平均房价。 房价真的会维持当前高位吗?我不这么认为。理由很简单:(1)中国房产的高估值原因之一为持有成本极低。几年前我曾计算过美国房产房产税的影响。假设将要购买的纽约房产的房产税等按照长期国债贴现率计算等值国债,加上房产的售价,仍然比北京可比房产价格低。(实际上投资收益要高于国债收益,从而对应价格更低)反过来说,如果持有成本上升,房价可能下跌。但即使考虑这个下跌,房价仍然存在很大泡沫,原因主要在于第二条:(2)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大部分房产是没有流动价值的。并不能变成美元资产。(PPP购买力平价计算中,通常只考虑可贸易商品,很明显,房产作为不可贸易商品,是不会考虑在内的)或许有人会说,房产随时可以卖掉,然后变成美元啊!且不考虑通过非法方式兑换的风险,不妨想一想,日本房价泡沫时期,即使日元可以自由兑换(和中国当前相似,当时日本也是外汇管制的,日元直到1996年新外汇法出台之后才全面国际化),又有多少人卖掉房子变现为美元呢?(当时主要是日本企业买买买,但这受制于日本外汇储备)表面上看,房价周期比某只股票长很多,出手机会很多,但在日本房价下跌过程中,又有多大比例的人逃顶呢。事实上,房价泡沫破灭、房价漫长下跌过程中为了防止资本外逃,大力打击非法换汇,将是任何一个国家政府的必然选择。 就个人来说,凭运气得到的,会凭实力失去。国内太多人卖掉房子赚的钱,又在股市中输的精光。很难讲这种依赖于房价的资产,能在长期保值升值。 房价本质上是零和游戏。和公司股票背后是公司创造价值不同,在一个货币不可自由兑换的国家之内,房价就是国民之间的游戏。而背后则是货币因素和资源因素。首先,即使考虑M2统计口径不同,按照同口径计算M2/GDP,中国也大约是美国的两倍。其次,住房所绑定的各类公共资源和中国巨大的地区差距,加大了极差房价 [ 胡焕庸线东西部差距/城乡二元经济/不同线城市差距/不同地段(商业配套/交通)不同学区差距,绑定公共资源差距形成的级差地租/极差房价,而且租房的权益少的多]。国内这一代一线城市居民拥有一套或多套高价住宅,对应的是大多数人望房兴叹、代际阶层流动的天花板。由于巨大的极差房价导致的一个奇特现象是,拥有自住房率更高的中国(前面引用资料显示,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高达96.0%),老百姓对高房价的不满却比美国还大(哪怕是二线省会城市长大的年轻人,到一线城市买房都十分困难)(别说四五线城市了,深圳一个非重点学区的高考高分人数,也比不上北京一所重点学校;北京人大附中一所学校上北清的人数就超过了很多省全省总和;就算是同一城市,北京一所重点中学高考高分学生人数超过郊区一个区。 https://3g.163.com/dy/article_cambrian/FNCHVF1D0536H849.html?clickfrom=channel2016_money_all_newslist 全国最牛高中!人大附中2020高考成绩,清北人数不可思议 https://witreader.com/articles/978779800144/ 2020年海淀区18所中学中高考成绩一览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614460 2018年550分以上高分考生占比,北京市朝阳区是北京市平谷区(郊县)的十倍。 (这里只是讨论为什么中国房价这么高,和背后教育资源巨大的不公平有关。中美教育不公平的比较,则是另一个话题、需要另外一篇文章了。) 即使国内房价再涨,对于只有一套自住房的人来说,房产只是纸面财富。曾认识一位国内名校毕业的硕士生,北京土著,因为家中有个小房子(拆迁还建房),一直没有下决心买房,没有搭上房价飞涨的末班车。我去他家看过,在北京最繁华地段的一座国际奢侈品牌专卖店的商场旁边,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门向后走,一座终日没有光照的多层建筑的小两居,他和父母住在一起。这座他们唯一的自住房,按照市场价格可能也要近千万人刀了,如果兑换成美元,在美国也可以跻身富人阶层了,但这个纸面财富对他们又有什么意义呢?完全无法满足结婚生子的需要。北京上海有很多这样的基层员工(可能曾在某国营企业就职,拿着微薄的收入,平时省吃俭用)。 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国内房价上涨、失去留在中国的发财机会而患得患失,更不需要因此而焦虑,觉得中国遍地都是机会、美国没有前途。内卷化,在哪里都是存在的。 你在感叹美国发展缓慢的时候,国内也有相当一部分悲观的经济学家在说”今年是改开以来最差的一年,但仍是未来最好的一年“呢。(这个说法我最早听说是在2016年,到2019年变成“今年是过去10年来最差的一年,但仍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因为GDP增速到2019年断断续续下跌了将近10年) 第四,中国贫富差距很大。 参照前面的数据,中国1%年收30万人刀的人群,向下跌入更低阶层的概率,比美国中位数收入家庭5-6万美刀,向下跌入更低阶层的概率,明显大很多。 那些依靠房产跻身富人阶层的多数一线城市居民,下一代维持现有的百分位位置,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很多家里两三套房总价值四五千万的一线城市家庭,子女海归回国找到的工作月收不到一万人刀) 在改开浪潮中,还有大量民众被时代脚步抛弃。这和美国铁锈地带被全球化浪潮抛弃的贫民是类似的。不要以偏概全,看过几个城中村拆迁户成亿万富翁的新闻报道,就以为城市老居民拆迁都成富翁。看到自己当年的大学同学每家都有两三套房子,就以为人人如此(美华们不妨关注一下,微信朋友圈里凡尔赛文学体后面,那些沉默的同学们究竟怎么样呢?据大叔观察,活跃分子通常是混的中上的那批人,中等以下和最好的通常都沉默寡言) 事实上,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城市中历史上遗留的许多土著居民,居住面积很小,并不是一拆就富。拼多多的目标客户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一线城市的城市贫民。由于一线城市的人口控制政策,实际上是将低收入者逐渐驱离,如上海原贫民窟居住面积不到50平米,领取拆迁补偿后只能到浙江买房。 https://3g.163.com/v/video/VWNIB5HFA.html 上海阿姨老房拆迁,补偿款500多万,却满脸惆怅,听完后恍然大悟 更不要说,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到北上广那些被淘汰的老国企、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员工和家属了。不管是从东北的沈阳,到西南的攀枝花,下岗工人送早已年老色衰的妻子出卖色相,换取的只是极其微薄的收入,这些人的处境,一句“这些人就是懒惰,现在工厂都出现用工荒了,一个月工资开到五千!”又如何能概括呢?
(4)关于新冠。这场新冠使许多人改变了对美国和中国的看法。毋庸置疑,特朗普对新冠的应对政策过度政治化、反科学等难辞其咎。但对新冠的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在初期,民主党州长们也犯了很多错误。纽约当时也在宣传不戴口罩,以至于华人担心戴口罩遭歧视乃至殴打。在新冠疫情期间,出现了很多关于如何处理个人自由与公共卫生安全的关系的争议。我家娃也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需要根据一个事项的外部性特征界定个人自由的边界。(在家里的泳池裸泳没有外部性,属于个人自由;在NFL球场当着几万人裸奔,肯定是要被逮捕的。这种简单道理,实在没有理由引起歧义。)对此次新冠对于发达国家的教训,我的建议是,对于公共卫生这类社会外部性很强的社会公共事件(或公共服务产品),在现有代议制决策机制下,需要一种特殊的机制安排,更加高效、更加独立。譬如参照美联储或高等法院,设立一个专门的、独立的、跨越总统任期的、超越党派的、由科学家和专业人士为主导的机构,拥有独立的权力,由两院制约(如任免由总统提名,两院均需批准),日常决策不受总统干涉。同时在各州设立独立垂直执行机构,不受州长和州议会多数党影响。这些需要国会通过一些法律进行详细的规定。我相信,当新冠疫情过去,全社会盖棺论定、冷静反思后,美国未来会实施类似的措施。 但是,有人借新冠之机,带节奏掀起意识形态之争,就完全变味了。从社会风险角度来说,流行病的公共健康风险,与地震、洪水、干旱等一样,属于发生概率较低而损失巨大的风险。人类历史上经历过很多次自然灾害。不要因为这样一场新冠应对问题,就轻率得出一个关于体制优越性的结论。如果认为应对不当是导致天灾变成人祸的重要原因,那么,上世纪造成上千万人死亡的三年困难时期、44年前的24万到65万多人死亡的唐山大地震、12年前将近7万人死亡的汶川大地震(很多伤亡也是因为建筑质量不达标),同样也不应忽略。而许多研究者指出美国关于新冠的统计口径可能高于其他国家的意见,也不应完全忽视。 将某个局部不足上升为体制优越性,在中美比较中经常见到。譬如,国内媒体喜闻乐道美国枪支泛滥问题。数据统计表明,中国仅仅交通事故死亡率在非自然死亡率中的比例,超过美国的数字,就远远超过枪支死亡的占比。更不要说其他各种非自然死亡率了。Quora上有一个中国是否安全的提问,许多在中国生活多年的老外回答的非常中肯。他们表示,从刑事案件风险来说,中国由于禁枪,确实风险相对美国来说小得多。此外,老外在中国常常能享受到特权,发生治安案件时也通常会得到照顾。然而,如果把安全概念扩展到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医疗安全等更广泛范畴,中国并不安全。 根据BBC报道,在2013年统计的全球因为空气污染死亡人数550万人中,中国大约150万人。(前卫生部长陈竺同年公开发表文章认为是35-50万人) 相比之下,2017年美国枪支他杀死亡人数不到1.5万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un_violence_in_the_United_States#:~:text=In%202017%2C%20the%20most%20recent,suicide%20and%2014%2C542%20were%20homicides.
8、关于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
基于以上所讨论的基本国情,即使回国能当鸡头拥有特权,但许多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上,中美存在较大差距,在中国即使当人上人也难以享受到:
(a) 环境。首先是空气污染。国内雾霾严重时,上面领导很关注。P民们打趣说,就是住中南海,也要和咱呼吸一样的空气!我朋友圈中有位国内互联网公司合伙人,身价至少也有几十亿了,有次看到他在朋友圈求助治疗儿童鼻炎。其次是水系污染。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抗生素污染;湖南稻米重金属污染;以及遍布农村的农药污染。说到水质问题,知乎上有文章从专业性角度比较了中美自来水水质标准,认为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并不低于、甚至很多指标高于美国。因此得出中国自来水直接饮用并不是不如美国安全,中国人只是因为习惯才不直接饮用。这么说,难道我们小时候接受的千万不要直接喝自来水生水的教育是错误的吗?BBC有篇王维洛博士的文章专门讲了这个问题。中国标准高不代表执行好,2012年全国普查自来水合格率仅50%,无一城市可直接饮用。当时建设部“辟谣”说出厂自来水合格率高达83%,无法饮用主要是因为管网污染。然而,建设部的标准是依据2005年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并非是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b) 食品(包括各种假冒伪劣挂着原产地商标的农产品、缺乏公信力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任正非著名的《我的父亲》的背景是,他在陪温出访非洲时,接到家中紧急电话,他的父亲因为在街上买了过期饮料而急性病发作去世。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亿万富翁的父亲也难以逃脱被害。食品出问题后,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呢?三鹿奶粉受害者要去香港维权告外资母公司,因为国内法律无法帮助他们维护利益。我在美国购买泰国香米,和国内价格相差并不大,但感到味道好的多。后来看了国内媒体报道才恍然大悟,原来国内销售的泰国香米,90%都是假冒。
(c) 交通。典型的公共产品。在国内开车,很少能像美国大农村这么通畅。即使城市交通,美国也普遍比国内好的多。国内一线城市大多数人都需要忍受交通拥堵。即使是人上人有专职司机,也一样也要经常堵在路上。国内交通拥堵,原因一个确实是车辆太多,另一个是不守规则。而地铁丧失尊严,对女性来说还有色狼浑水摸鱼,夏天挤早晚高峰简直是噩梦。
(d) 就企业环境而言,民企即使做到很大规模,也未必就更宽松。参见安邦、海航。王健林卖海外资产,许家印写求救信,蚂蚁金服上市紧急叫停。国内人民币国际化遥遥无期,企业资金很难出海。企业经营、资本市场最担心的就是不确定性。国内不确定性比美国要高多了。(有人说国内期望水平低,方差大;美国期望水平高,方差小。从不确定性角度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e) 民生服务(及设施)。北美很多大郊区,county的公共图书馆,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更别提到处都是的儿童playground,都非常普及。(没有国内的全民健身设施,可能需求较少)城市绿化也比国内要好很多。(在环境方面,由于高层重视,国内近年来确实进步很大,尽管前不久出了深圳环评报告抄袭丑闻,但瑕不掩瑜,国内近年在环境保护方面进步还是很大的。) 中国目前总体来说,某些具有规模效应的基础设施或服务比美国强,譬如移动通信、公共交通等;但在不具备规模效应的领域,由于经济水平限制要弱于美国。 曾有位高收入的海归朋友,因为孩子自闭症而后来又归海了。原因是国内这方面的公共资源十分匮乏。在纽约,任何学校都可以根据需要提出特教老师的编制需求。如果霍金出生在发展中国家,恐怕生存都很困难。这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托底和支持的环境,一如女性的环境,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在中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f) 投资机会。通过被动收入实现财富自由,在美国要相对容易。在美国,投资机会遍及全球,各种金融工具方便快捷。在美国如果想投资大陆或香港股市,非常容易。但反过来就很难了。在美国融资投资的利率(包括人民币融资),远低于国内融资利率。这是美国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结果,国内远远不及。
(g) 与经济水平和国情高度相关的商业服务(严格来说这并不属于公共产品,但与规模效应有关)。譬如说,在美国,距离大型商超10-20分钟车程之内的价格适宜别墅,比比皆是,且价格适宜。在国内,可比别墅的价格往往会是天价。所以,从居住品质来说,海归回国之后,生活质量可能会大大下降。可贸易商品更是如此。事实上,商业上的规模效应,要结合细分市场来观察。正如前面引用的数据,美国收入5万刀的中产,对应国内收入30万人刀的Top 1%以内人口,因此他们同等品质生活方式对应的市场规模,在美国要远大于中国。这部分产品在美国具有更高规模效应,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中产以上(实际上是1%高收入人群)会感觉很多中产阶级使用的商品在美国的价格比中国便宜的原因。(包括为什么当初很多国人去日本采购智能马桶。当然,现在由于电商发展已经,增强了中国中上档次商品的规模效应)
总之,除了移动通信、公共交通等个别领域,总体上,美国普通老百姓能够享受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在国内即使成为人上人,也难以享受到。再有权有钱,你不能把家周围的公共图书馆、公园都建了,或者不出门在家里呼吸过滤的空气。这还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人均投入少(和人均GDP),国内公共资源竞争更加激烈。
最后想说,写这个贴子,不是为了劝大家不要海归。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决策。只是希望每个成年人不会为自己曾经的选择而后悔。华人讲“凡事预则立”。估计最糟糕情况和最大风险,或许可以让你未来轻松面对困难。
回去不是地狱。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中国也有发达地区,也有和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环境更接近的地区。在中国,能够拥有更多享受到传统中华文化的便利条件。如前所说,中国如此巨大的规模,机会也很多。如果你有能力、有才华,做好充足准备,海归照样能工作生活的开心。
重要的是深思熟虑后决定。“如果因为对国内情况不了解,或者家庭没有做好面对各种困境的准备,恐怕回去后不会顺利如愿。千万不要只看媒体报道、只看各种宣传忽悠而回去。回去之前对不利因素做好充分思想准备,而不是想当然认为回去之后就自带光环能大有用武之地。”仅此而已。
现在每年因为拿不到身份回去的全球海归有几十万(原来每年40万,2020年有80万)。其实,与国内亲友们从媒体上的感知不同,对于我们这些美华,看到的是:相比两边都有选择、在是否海归中举棋不定的人来说,更多人是没有选择。相比受到国内机会吸引那些已经在这边立足、想回去的人来说,更多人在拼命努力争取身份留下来、或者是没有身份被动海归。衬托之下,主动海归者才那么特立独行。
美国不是天堂。这里没有遍地黄金。这里也存在着不公。作为一代移民甚至是二代移民,都面临着诸多挑战。贫富差距、种族主义、拉美化,美国各界每天都在就问题争执不休。同时,美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发展也不均衡。有很多领域,还在探索之中。要理解,这是一个年轻的大国。很多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两面性,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模式,不适合用来思考美国问题(当然也不适合中国甚至任何国家任何问题)。当我们看到人们对美国社会种种问题的尖锐批评时,也不要因此而简单否定美国。给拜登投票的,未必赞成教育AA;反感加州轻罪法规的,也未必愿意搬到犹他州去让老公娶几个老婆。但很幸运,我们的基本权利可以得到保障。我们可以齐心协力共同推动进步。美国梦还在。对于新移民来说,这里仍然充满了机会。昨天看了《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感触良多。在那个黑暗的岁月里,仍然充满了希望。更何况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呢?
无论何时何地,希望我们能不忘初心!人性是相通的,价值观是相通的。无论在哪里定居,希望华人这个族裔名称所包含的深厚含义,不仅仅是美华,未来能够令我们的后代为之自豪。
希望大家未来都能居住自由,想住哪住哪。我就很想到处走走,譬如年纪大的时候整辆房车到处转悠(上次在阿拉斯加碰到一个中部州退休老先生,一个人开着房车在加拿大已经转了三个月了,真佩服啊),再到南美非洲看看,去欧洲住几年。世界那么大,担心走不完。
———————————————— 后记: 这篇帖子出乎预计写长了,断断续续写了几天。年纪大了东扯西拉,估计没几个人愿意看。并没有考虑说服谁,只是提供一些思路和案例。我不能完全排除我自身阅历的局限和偏见。正如有的朋友所说,其实大多数成人都很明确自己的选择;大多数人只是被动海归。这篇帖子如果对那些有双项选择、举棋不定、主要通过媒体、对国内目前情况不甚了解或者缺乏生活工作阅历的朋友有一定参考作用,就够了。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本文只是泛泛而谈,每个人情况不同。需要根据每个人自身情况,包括海归城市、行业、职业、具体工作、未来计划、家庭因素、个人价值观、性格、特长,诸如此类因素,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可能有的朋友自己的思考会比我的建议更加细致。
最后,感谢支持和点赞的朋友们,尤其是几位长期潜水的老ID也冒出来支持,令我这个才注册没几天的新ID受宠若惊,十分感动。谢谢你们。
感谢华人这个平台。
对各种批评我完全接受。本贴纯粹是有感而发,可能存在不少片面、疏忽、偏颇和局限。对一些文字上的错误,不影响理解,也懒得认真改了。对于本贴中冒犯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11/23/2020 修改整理于纽约




chengbuyi 发表于 2020-11-17 16:44

写的很好,赞。就是有点太长了。如果可以分几个帖子会更容易读
S
SOVOS
喜欢这个 专门的、独立的、跨越总统任期的、超越党派的、由科学家和专业人士为主导的机构,拥有独立的权力,由两院制约(如任免由总统提名,两院均需批准),日常决策不受总统干涉。同时在各州设立独立垂直执行机构,不受州长和州议会多数党影响。这些需要国会通过一些法律进行详细的规定。我相信,当新冠疫情过去,全社会盖棺论定、冷静反思后,美国未来会实施类似的措施。
后面写的竟然还不错,赞一个吧
风华正茂baby
写的太好了!
开心的时光
mark一下
m
mangooo26
原创?挺牛的,赞多方面数据分析
c
chenshuise
大概看完了,很幸运今晚睡不着看到这贴,可以安心睡了
s
somuch
手动点赞!收藏了! 有一点非常认同,就是不要患得患失两头都想得好处。
m
meimeitou2
写的很好,有理有据
s
singingIris
樓主的這篇文章不錯,詳盡有數據支持,讚理工男的critical thinking.

2
2good2betru
“我有时候和别人开玩笑,如果我不是有个女儿,我也许就回去了。回去感觉对不起她。”
这句话非常恶心


whatever. 发表于 2020-11-17 16:52

怎么恶心了?我感觉楼主说的挺实在的。国内的环境确实对女性来说更艰难。各种法律体系也不友好。比如家暴警察不管,离婚法律没保障,就算判了也得不到执行。职场内卷严重,有娃的女性很难两边兼顾。等等
w
wenhaoduoduo
赞!
T
Tianailu

一大把年纪的大叔,在国内混了多年,迄今也仍然和国内各类三教九流继续保持联系,来美国后也呆了几个州,现在住在非典型城市纽约(之所以用非典型一词是因为纽约生活是非常不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有点像国内城市)。和见多识广的牛人没法比,但相对于大多数来美国时间比较长或者在国内完全没有进入过职场的人来说,对国内各方面情况了解算是更全面更深入一点儿。
大叔认为,对于大多数解决身份问题的人来说,如果能在美国安居乐业,就不要考虑海归了。但每个人都有特殊性,无法一言蔽之。大叔也完全可以理解某些人海归:熟悉和习惯中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冲突(譬如喜欢精英主义不喜欢平民主义);崇尚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国内相对容易;想当鸡头不愿意做凤尾,希望回国走上更高管理岗位;(独生)子女要回去孝顺父母;在国内有另一半至爱需要团圆对方又不想出来;在美国没有亲友,难以融入西方文化,缺乏归属感;国内家里有矿或有房或有人脉(小留这种情况比较多),能够提供舒适条件,不太想经历一代移民艰苦奋斗(不一定仅仅是物质上的,包括文化融入的艰苦);身份问题,想留留不下来;难以找到理想的职业(例如,美国博士毕业只有不到10%能够寻到教职,对于许多希望从事科研工作的留学党来说,回国能够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而对于人文社科商业专业,除了少数职业,美国找工作非常困难);国内提供的某个有吸引力的重大机会(譬如市场机遇、技术变现、创业机遇等,参见《中国合伙人》);或者小妈宝只需要一个理由(妈妈让我回去!);诸如此类。尤其是感觉华人上好像有很多尚未解决身份的小留,在当前的形势下,很多人也不愿意去经历漫长艰苦的获取绿卡的过程(只有H1B之类工签)。
但是,看到最近华人不少讨论海归的帖子,甚至有的在美国已经安居乐业的美华都在蠢蠢欲动,我感觉有不少人在考虑海归时,有的只看到了海归的好处,对风险估计十分不足;有的缺乏换位思考,呈现围城效应:在美国时觉得处处不习惯,回国之后随着阅历增加和进入新的人生阶段,才逐渐认识到某些好处。正如很多人在国内时对美国曾经有过不切实际的期望、过来之后又深感失落一样。其实,许多美华到美国之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开始,觉得某些制度、规则、现象不合理或很难理解,时间长了,才逐渐理解到背后的原因。
看了这些帖子后,大叔不免忍不住想倚老卖老、泛泛而谈聊几句。(当然如果你已经对海归这个问题思考比较周到,只需要一些特定的有针对性地信息,你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这个长文或许不太适合你。譬如,你和我讨论阿里P7待遇,可能不如直接上薪资分享网站或者找个朋友看内部论坛去,我毕竟不是HR或猎头行业,也不从事职业规划工作)
我来说说,如果海归,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吧!
1、你的家庭是否有充分的准备
首先是你如果不是单身,需要考虑你的家庭成员是否认同海归。一个人回去一个人留下?家庭分居有没有感情风险?全都回去,两个人是否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两个人是否对回去的决定达成一致意见,还是一方妥协并自认为付出了牺牲,为以后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埋下伏笔?(海归离婚的可不是少数,毕竟环境变了,两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心态、外部诱惑,都会发生改变)回去后两人能否齐心协力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不会互相抱怨?如果双方没有娃,是否考虑到有娃之后的情况?是否为接受国内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做好了思想准备(即使娃上国际学校,外部环境因素仍然会影响到娃的成长)?
如果你已经有娃,娃的教育和成长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你是否对娃未来的可能有过全面的考虑?譬如说,你回国后,娃申请海外学校,将是和国内学生竞争,录取概率会发生什么变化?(研究近年来录取情况,国内高中申请录取名额很大程度上被美高申请者挤占了。美国大学录取,主要根据所在高中表现。哪怕是美籍娃,在申请美国大学时,也在和国内学生竞争。正因为此,留学低龄化趋势越来越强。)娃以后来美国上大学,享受不到你现在能享受的州内公立大学的学费优惠或奖学金优先待遇(要求申请前若干年本州纳税年限)。开个玩笑,娃在美国考大学考不上名校,也许还能回国上北清,上其他985更容易,只需要HSK5级甚至还允许先录用再补汉语,但你的娃海归后就不行了(要求是外籍且申请前在国外三四年)。更别提如果你娃自小看好莱坞电影长大向往美国,长大后却发现不太容易,或者来美国太晚、难以融入美国社会,或许会抱怨你当年干嘛不留在美国让他人生轻松一些——
其次,如果你单身,你是否对未来生活有过充分打算和长远考虑。你要考虑你未来可能结婚生子,迟早要考虑子女教育问题。另外,你回国后的小环境里找到理想对象的概率,是否比美国更大?至于来自原生家庭,或者公公婆婆、岳父岳母以及其他亲朋好友的压力,那是显而易见的,毕竟你现在离他们更近了。或许,对于小留来说,控制欲很强的父母,当初劝告或赞成你回国,也许就是觉得能更好控制你呢。这个其实和海归都没啥关系了,你既然享受了他们给你买房买车的好处,你当然要尽一些义务。不仅逢年过节,你都需要面对父母亲友同事同学,关于你是否单身、对象收入、生男生女、一胎二胎,诸如此类的关心八卦甚至冷嘲热讽。如果你是单身男性,户口、房产、彩礼,这些都可能成为你结婚道路上的障碍;你是单身女性,可能大龄身份备受瞩目,婚后不久会面临催生,或者丧偶式育儿。这些因素,都是你在美国基本不需要考虑的事情。这种文化差异对年轻人的影响,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参见长沙37岁海归女博士疑因产后抑郁带着5个月的女儿跳楼自杀)
海归对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成员)的影响有显著差异。总体上,发展中国家的男权社会特征更加明显,大男子主义较为流行。在性别歧视方面,美国比中国弱很多,甚至为了抵消女性的弱势,在政策、制度上有很多倾斜。很多美华家庭感觉小中男处境严峻,不仅体现在申请大学,还体现在求职、寻偶及日常生活诸多方面,而小中女则困难少的多。这种现象的背景是美国社会对女性权利更充分的保障。
海归不仅对每个家庭成员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也会对婚姻关系产生直接间接影响。男性海归在中国离婚会付出的代价,比在美国低得多。美国女性离婚后不工作不再婚,前夫必须持续支出赡养费(无娃也需要支付)(具体规定各州略有差别)。前不久华人上就有个老先生已经给前妻支付二十年赡养费的案例。所以美国很多离婚男很穷,也不易再婚。前妻再婚他们不但不会嫉妒吃醋,反而是欢欣鼓舞如释重负。而在国内,富有男性离婚前隐瞒和转移资产非常普遍。如果孩子判给女方,男性支付的抚养费用,也远远低于两人维持婚姻关系时的水平。 海归男性当在国内获得相对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后,心态也会发生转变。首先是诱惑更多。在国内不顾尊严愿意给男人当小三的女性,可能比美国多的多。 其次是社会观念影响。(封建思想、男尊女卑,并非男性特有。我一位东北朋友和我讲过,他们职场中有一位女性,在单位和同事抱怨老公家庭暴力,结果所有女同事都认为她该挨揍。迄今在东北某些地区,女性不能和男性同桌吃饭。众所周知,无数被男尊女卑思想毒害的老一代女性,自身也成为封建思想的帮凶。抱怨儿媳不生男孩的甚至怂恿儿子因此离婚的,婆婆比公公往往更刻薄。) 因此,同是海归,婚姻中的女方和单身女性,要比男性付出更高的机会成本。此外,一般而言女性相对更重视家庭价值、更看重子女未来,权力欲更少,更不喜欢虚与委蛇社交应酬。(多年前建行总行某处团建后集体嫖娼全部被抓,处内唯一女职员幸免于难而在事后立刻被提拔为处长)但女性如果因为各种因素放弃个人事业,在家庭中的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护。已经有不少海归家庭中男性出轨、保养和离婚的案例。 因此,对于女性,海归应当更加谨慎。 在美国,女性面临更加平等、宽松、友好的环境。我希望我的女儿成长在一个对她更加友好的环境中,是我移民美国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
2、你是否拥有国内职场的生存能力
许多海归回国后发现自身竞争力不足。
如果是去体制内单位,过硬的关系和背景非常重要。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在没有关系时创造关系的能力。这不是牵强附会、攀上老乡同学的关系那么简单。表面上是人脉,背后其实是利益。有没有核心利益绑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才是让领导信任你,认为你真正可靠的关键。你需要为此付出足够的承诺成本。(譬如你需要和领导一起腐败,你需要背黑锅,你需要违法为领导利益相关方牟利。)在某案件中,一只小老虎被打之后,部下(有的其实已经调任其他单位)三个自杀。利益绑定太深,风险就很大。但是,如果利益绑定不深,就很难进入核心圈得到重用。站队须谨慎,站错有风险,不站就靠边。
有人会说,在西方,无论政界还是企业界,也是类似的,裙带关系、人身依附也很普遍。诚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无论中美欧日。但是,有两点不同。第一点,底线问题。发达国家更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宗教信仰,刚性和柔性地约束了底线。第二点,代价问题。在中国派系斗争失败的结果,比西方要惨烈的多,代价要大的多。第三点,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弱。美国法律体系中各种制衡,譬如辩诉交易、证人保护、媒体监督等,以及更强调个人利益,极大消弱了犯罪同谋和人身依附(Cohen的揭发)。法律的设计,是为了让社会利益最大化,因此应鼓励和保护知情人检举揭发。但国内,知情人检举反腐,往往未必会有好下场(参见各类小偷反腐、夫人反腐、情妇反腐甚至准儿媳反腐,有的案件讳莫如深,改用不公开审理。因为本质上就不敢鼓励内部揭露,否则天下大乱。)。所以在制度设计上实际上在变相放纵犯罪同谋,鼓励人身依附。(确实会看到有检举有功的,但要看检举的是谁)举例来说,美国在政治体制设计上,对于要求更高独立性的职务,如美联储主席,就是跨越总统任期的,以提高人事上的独立性(为此还争论了很久Trump是否有权免除Powell职务)。更别说三权分立等制度了。企业界也是如此。中国上市公司都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将上市公司当提款机、利益输送屡见不鲜。更别提数量更多的非上市公司了。权力集中与权力分散,哪个更容易产生人身依附,不言而喻。
国内高校不是净土。高校行政化是公认的事实。如果你有施一公饶毅的水平,或者至少有颜宁的水平,你可以随心所欲,反正大不了再归海。如果不是,你没有归海的后路,凭什么随心所欲呢?财会中心负责项目经费报销的会计看惯了大教授们的笑脸,连院长院士对他们说话都很客气,恐怕会难以习惯你公事公办的样子。你为什么天天呆在实验室,不出去跑跑关系混个脸熟呢?我所知某科研机构的副教授,对本市桑拿如数家珍,晚上亲自陪评审们洗脚搓背。如此明事理,自然回报丰厚,现在已经财富自由了。这些表面功夫很容易学会,但最难的还是能请得动别人。你需要一个对方信任的卖面子的介绍人。很多时候,在国内没有根基的海归缺乏条件。如果你有归海的退路,对方恐怕就更不放心了(你啥时候归海后举报他怎么办)。另外,如果你要出人头地,一定要放下道德的桎梏。因为在关系人脉的竞争中,你的对手往往没有底线。
关于高校,近年来见诸报端的各种报道太多了。涉及到海归应聘中的诚信问题,当年浙大海归涂序新的遗书中这样写道(据报道长达六页,但公布的只有66个字):“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当然,涂序新事件已经过去十一年了。相信这十一年,已经也有了进步。不管是浙大还是去浙大的海归,应该都吸取了教训。
如果是去民营企业,你可以凭本事吃饭。那么你是否具有足够的竞争力?不要以为你肯定比土狼竞争力强。即使是名校海归,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海归身份只是一块敲门砖,和国内名校毕业差别或许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大。更重要的是,进入企业后,你能否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你的价值?最基本的,领导可能不知道你的专业但知道你是海归,那你能否在领导和外方谈判时担任一个合格的翻译?(你可不能说你是因为英语不好才回国的吧?)
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其实还不是语言能力,而是业务能力、技术能力。如果是STEM,在国内已经小学生开始学习arduino或python、大学生兼职开发赚钱、全栈工程师到处都是,或者是财经,毕业前已经完成CFA、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之类专业资格考试(或者国内的基金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资格考试、证券资格考试)(甚至有人提前挂靠关系完成一些要求从业年限的考试)的本土本科或研究生中,你对专业知识或技术的熟悉程度,甚至从业资格方面,是否具有优势?你在海外公司实习或工作的经验,是否在国内企业眼里具有实际价值?(或许他们在你真的进去之后,会认为之前他们高估了)
你在海外学习时培养的严谨认真的态度,也许会导致你完成任务的时间过长,完全不符合国内高效率快进度的要求,完全不符合那个见识不高、根本分不清你的工作成果和同事的质量上的显著差异、却因为上台前没有拿到完美PPT的领导的期望。你的UI设计或许完全不符合国内用户习惯,你的广告文案不符合国内三俗网民的统计学特征,你起草的文件不符合企业公文八股要求,语句不通顺甚至几乎每个词都要修改(去看看恒大许老板签署的公文;很多民企老板崇拜毛式思想、军事化管理),领导会对你深深失望,聚餐的时候意味深长道:还是个海归呢。
好吧,也许你不再是这样的年轻人了,你已经在FANG工作N年了,现在你作为特殊人才引入某大型名企,去了直接是一个VP或者更高的职位了。那么,你需要习惯民企老板把酒品当人品(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习惯领导半夜给你打电话催你去公司加班、或者完全不管你个人情况要求你随时出差了。
至于国企,你就当成是公务员吧,事实上两者也差不太多。给你讲个故事,也是真事,某部长向某国级领导汇报,打印材料中有两页之间夹了一张白纸,领导大为光火。这件事情所体现的意义,也适用于体制内所有岗位。千万不要以为,作为企业,市场、客户、利润这些领导挂在嘴巴上的东西最重要。也许领导的讲话,看上去和民企老板也没什么区别,充满激情和蛊惑性,但在人事任免、职责安排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那些潜规则的意义了。你以为入职时领导和你讲”做人“是在讲人品,你就大错特错了。
不少人会觉得,中美企业都有类似的地方。譬如,有位国内民营企业的财务总监曾和我诉苦,就算做到多高的位置,老板也是把你当条狗啊!我安慰他道:美国人还不如你呢。纽约某千亿美元规模的公司大厦顶层的房间可以俯瞰华尔街,公司的老董事长下令,除了他自己、他的狗和他特别批准的人能上去,其他人包括高管层都不能上去。你看,美国年收数千万美刀的总裁,在老板眼里连狗都不如。是的,这当然是真的(不过也是大概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我还是想提醒你,除去某些个案,国内等级森严的观念和践踏人格的现象,还是比美国普遍不少。
如果帮助企业实现盈利或市场目标来看,作为海归,你是否对国内的市场、消费者行为、企业管理实践有足够的熟悉呢?不要以为MBA教科书上教给你了一切(事实上,我看到许多受到过系统商业训练的员工,在企业实践中完全忘记了一些基础的商业规则)。由于市场的巨大差异,许多跨国企业(包括我曾打交道的知名咨询公司)在国内都水土不服。在部分领域,国内现在跑的比较快,理论已经远远落后于实践,更不用说不接地气的外资企业了。二十年前一些外资IT巨头或咨询巨头凭借自身成熟的行业信息化经验在国内大做IT咨询、IT项目外包,现在很多企业直接从阿里腾讯或行业内领头羊挖人了。因为OPPO和拼多多这样的成功案例,国内很多企业包括互联网公司到传统企业,都纷纷搞渠道下沉,搞县域市场,大家都在琢磨如何竞争底层消费群体(包括月经贫困的拼多多用户)。对于购买散装卫生巾的用户,有人好心说:建议大家还是买有牌子的吧!这么便宜的三无产品也敢用?用在私处的也敢乱买?回复是“生活难”“我有难处”。而在高端市场已经拼成红海后,企业已经将目光投向这些过去忽视的底层人群。竞争如此激烈残酷的市场,常喝星巴克甚至自己磨豆子的海归小留们,是否能够对这类用户的体验感同身受,开发和销售出爆款产品? 在商业竞争手段上,连中国式过马路、公共场合大声说话都不耻的海归们,是否能适应国内商场各种无操守模式? 你是否知道,国内一些2C初创互联网公司地推时,作为创始人需要带着一群打手和竞争对手群殴?众筹互联网企业,需要伪造病历,或者在某个县级医院里和竞争对手争抢那些奄奄一息也许明天就会去世的病人作为客户?(曾和近年来的投资热点之一——民营医疗领域的某上市公司(老板背后有一个庞大的集团,涵盖整个供应链)交流,他们评估癌症病人的平均商业价值约为40万人刀,为发掘这类客户价值,他们和竞争对手都在拼命布局县域市场,买通基层医院相关科室,在第一时间获取病人信息)诸如此类,或许你不但需要习惯,还要身体力行。因为一方面是巨大的业绩压力,另一方面是国内的市场现实。(所以百度是没办法放弃被诟病多年的医疗搜索;高德导航会把你导航到很远的加油站,因为近处的没有交钱推广)
否则,国内对于海归的stereotype诸如坐而论道、眼高手低、不接地气之类就会加到你的头上。你必须拿出俞敏洪为了让新东方广告盖在其他培训学校广告上而和警察喝到昏迷不醒的勇气和魄力。其实国内有的外企就做的很好。譬如某欧企中国区老总就讲过为了打市场到处拼酒。(近年来随着禁酒令,体制内喝酒确实减少了;但企业界包括民企喝酒仍然盛行——看看茅台的供不应求就能明白。此外,除了喝酒,还有很多事情可以考验忠诚度——在整体诚信缺失的环境中,用喝酒伤身自残和其他某些手段譬如同谋一样,都是支付承诺成本、体现忠诚的一种方式而已,参照上梁山交投名状)
考虑到整个诚信环境,不要因为招聘时对方的殷勤而抱有幻想,在诚信体系缺失的社会中,去之前用人单位会珍惜人才对你赞誉有加,去了之后——就老老实实认命吧。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除了大企业,很多承诺能否兑现都不好说。即使劳动仲裁,你也很难赢。各地招商引资,企业都是香饽饽,劳动人事部门也需要考虑。企业裁人的时候更不会对你例外、恰恰相反,往往由于招聘你的薪酬更高,裁人时可能更优先(招聘海归很多时候是基于长远战略而非现金流拓展市场需要,海归多在研发部门、战略部门、企划部门等后台部门和海外市场产品部门,这些在企业里都是成本中心,裁人时优先一些。据我所知,安邦、碧桂园等高速发展时都在海外大规模招人,每两年这些海归都不得不再次找工作)而且,要做好国内企业除了欧美外企或有限的一些大企业外,很多企业解聘时没有N+1补偿的准备。
中小企业非常不规范,在用人时违法违规行为更为普遍。很多讲究实际的老板恨不得能和你直接签一个你帮他赚100他给你20的无底薪合同。要接受老板的格局。一是中小企业最看重利润(或者更看重现金流,如果随时准备跑路),二是毕竟聘请你的老板不是海归,可能就是靠前店后厂勤奋努力+投机倒把+找关系寻门路几个大项目捞的第一桶金。哪怕那些今天驰骋江湖的传奇,当年第一桶金都未必光彩。不要以为他们今天身价亿万或从事的是互联网,脑袋里的东西就换了。湖南倪福林、多益网络徐波(徐宥箴)、疯狂英语李阳、山木培训宋山木、新城王振华这样的可真不是个案。
如果你回去之后不适应,你需要考虑跳槽问题。和海归之前不同,此时你的选择可能更加有限,如果你走的是国内招聘渠道,国内企业这时有可能把你和其他国内应聘者同等考虑了(所以建议你仍保留Linkin之类海归渠道)。你也需要直接面对国内普遍的年龄歧视、性别歧视。
关于回国创业。我理解这通常是极少数牛人才有能力做的事情。无论是中美,创业成功率都非常低。(曾有美国知名风投家在其著作中提供了一个统计数据,即初创企业能够获得风投的比例只有2.4%,至于能最后走到IPO的就更低了。在中国也类似,更何况还经历过万众创业的政策推动时期)成功的创业企业千差万别,回国创业的应当具有相当丰富的商业经验和资源,因此成功率可能会高一些。但即便如此,机会成本也很大。拥有领先技术的海归或许开始相对容易一些(风投比较青睐海归带技术+国内市场的项目模式)。但也要注意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比较知名的有尚能太阳能施正荣、赛麟汽车王晓麟、深圳赛龙代小权等。其中代小权早已被逮捕、王晓麟现在被刑事立案。总体上,创业主要看个案情况,无法一概而论,海归也是如此。
3、你要去的目标单位的小环境和你生活城市的环境
海归回国,如果可以选择城市,我首推香港、深圳、广州珠三角地区。其次是长三角。不推荐北方城市。完全不建议回二三线城市。
目标单位,首推欧美外企,其次是大型民企。 不建议体制内和中小民企。建议去新兴行业,不去传统行业。
目标单位的小环境,需要具体分析。搞科研,要看学校或院所有没有能力提供足够的资源,专业大佬在业内情况,你和专业大佬的关系;去企业通常就更简单了,看向上汇报人是谁,自己的职权范围,KPI指标,高级人才通常都会一对一充分沟通,企业也怕找错人。
家里有人有矿除外。
居住:单身或虽然有娃但能解决上学问题的情况,建议租房。国内租房很划算。租售比很高。房产税确实不知何时出台,就是出台也不用担心,力度肯定不大,负担很轻。道理很简单,政策制定者自己得交得起。不推荐买房是不看好房价。
有娃:能找关系或接收单位照顾去重点公立学校为最佳方案。国内优质资源仍然集中在公立系统中。许多公校的国际班质量很好。如果能上,没必要上私校。国内近年来私校发展很快,但商业气息过重。(个人认为应该警惕那些追求硬件设施噱头的学校,这类学校比较迎合低素质暴发户家长价值观,但对孩子成长未必有益)如果上私校,可考虑国际知名私校在华分校。务必要考察学校教学理念,并验证其是否言行一致,观察学校人本管理的细节。一线城市面向外交人员、外籍人士的老牌私校都不错,可能比较难上。(这一点和美国差不多,越是难考、waitlist越长的学校往往越好,毕竟选择上私校的不差几个钱。国内好的私校,也是经过比较严格的招生程序,学生家长一块儿考的)

4、是否放弃身份,是一个最为重要的考虑
如果你本来就没有获得绿卡或美籍,那么其实你也没失去多少。放弃的只是一个可能机会,不要患得患失。
但是已经有绿卡或美籍的,需要多掂量。有个朋友海归后在某互联网公司当高管,绿卡回美也被关小黑屋,因为每年在美国呆的时间太短了。另外,这个朋友比较精,我很怀疑他没有如实报税,如果一直保留绿卡,恐怕以后会是定时炸弹。(身份选择,还需要考虑报税、社会保险、养老金等问题,尤其对一些半海归,两个各差不多一半时间)
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不会因为Biden当总统就会缓和多少。尽管两国经济很难完全脱钩,但战略性竞争或对抗将成为两国关系未来的长期主基调。左右钟摆型政治,下一次或下下次不知道是否会摆向保守极右那一边?在此背景下,以前的那些不变的常量,或许都会变成变量。 比如说: 在美出生的娃,以后在中国长大成人后,是否还能获得国籍选择权? 美国对在中国长期工作的公民或绿卡持有者,纳税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动?
我说过一个观点,就是人生不要投机,更不要两头投机。对选择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都是这样。
如果海归后混体制内的,通常不仅自己而且配偶子女都需要放弃绿卡和外籍。
相关政策参见如下链接: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Jo1Ex
http://www.scsio.ac.cn/jgsz/glbm/rsjyc/zcgz/gbgz/gjwj/201603/t20160311_4548813.htm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15/c1001-26211544.html
全国已清理3200余名副处级以上"裸官" 近千人被调岗
注意几点:
(a)根据报道,该规定至少适用副处级。再向下也是留有余地的,因为“重要岗位”这个定义非常宽泛。譬如,负责管钱管人管采购的岗位,通常也属于重要岗位。 (b)国内很多规定比较笼统。关键时候,可能会被你的竞争对手所利用。
关于体制内外籍特例。有人说海归回国进体制内,也可以保留外籍。确实有这样的案例。近年来有些体制内岗位搞全球人才选聘,不限制国籍。但是需要注意,这些岗位通常是按特例办理,因此也无法享受到很多体制内好处。譬如,这些特例岗位没有真正的行政级别,并不能在体制内平级调动。(参照**级别,和是**级别,天壤之别。)举个例子,大唐集团前办公室主任谢卫江任湖南省副省长。但一个享受厅级待遇的外籍海归是肯定不行的。《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必须具有中国国籍。公务员拿外籍是要被开除的。香港例外。 (更正一下,工行聘请德银中国区总裁张红力担任副行长(现已辞职),根据工行年报,其国籍是中国,并非外籍,张是八一农垦军队大院出身)
中国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现在财政拨款有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两类),属于体制内一部分。有些高校海归,回去之后为了不放弃身份,就先两边分居,或者在国内不担任行政职务,只当系主任助理、院长助理这种职务,看上去似乎可进可退。其实没啥用,也没什么前途。最后过几年都必须做出选择,熬不到娃长大。一两年、两三年还行,五年十年你在美国都呆不了几天,如果是绿卡的话保留美国身份都难。所以最后可能都变成完全回去、放弃身份了。通常而言,已经入籍的长期完全海归,还是非常罕见。(有些人专门在海归之前入籍,以留下归海后路。作这样考虑的,通常比较少进入体制内,也不会长期或永久性海归,只是为了短期利益而已)
所以建议,如果还想保留美国身份,进入体制内高校就不要担任行政职务,不要走仕途,老老实实搞学术搞科研。一技之长,以后到哪里都有饭吃。至于别人有行政职务可能比你资源多,心态放宽就好了。
进入民营企业的话,具体看Boss对你是否信任。对于国内Boss来说,肯定是你完全海归没有退路让他更放心一些。
5、你的个人特征和资源禀赋
回国的人,心态其实也不同。小留们可能是贪图国内丰富多彩、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年回国可能是希望出人头地有所作为或赌一把跨越阶层。 但是如果与个人性格特征背道而驰,有时候会很痛苦。 你的事业心有多重、权力欲又多大?美国社会对家庭更为看重。如果在美国家庭安定幸福,你是否愿意回国为了事业放弃部分家庭生活?
你是高智商还是高情商?内向还是外向?喜欢独处还是喜欢热闹?(毕竟除非去大城市,北美大农村好山好水好寂寞)如果你缺乏在复杂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的能力,又没有特别突出的技术专长,回国可能真的寸步难行呢!相对而言,美国比较适合比较单纯直率的技术人才。这里制度和规则都很成熟,老实人吃亏会少很多。如果工于心计、善于搞人际关系,在国内或许可以获得更多空间,在美国也许会缺乏用武之地。(当然,这都是相对而言的)
如果你依靠的是你的个人能力,那么你是否在国内的绩效考核体系下,具有足够的竞争力?(譬如对效率和数量的要求)如果你在国外只是螺丝钉,你是否为回国准备了充足的知识储备?国内很多岗位是万花油,专业性不够,但需要更全面的能力。如果你在国外已经是小负责人,那么回国后,如何将国外与国内结合起来将是挑战,从组织架构、团队文化都会有所不同。企业里越往上走,人事上涉及人脉人情,业务上涉及外部环境,从同业竞争、消费者行为到政府公关,都要求更高。如果你回国后位置有所提高,那么你将需要准备同时面临两方面的挑战。另外,某些企业吸纳海归看重的是国际化能力,为未来业务出海做准备。你在这方面是否有足够的积累,与你在国内享受的待遇或回报匹配呢?国内企业相对来说,耐心会小一点儿,压力会大一点儿。
如果你能力没有问题,你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禀赋呢?譬如,在科研界,你是否与某位院士过去有过机缘?或者拥有掌握资源分配权的人脉(从行政官员到专业大拿)?这些都可以帮助你获得竞争优势。虽然美国科研界一样需要人脉,青年学者拿项目也很困难,但相对而言,人脉关系影响还是稍微小一些。
转一个链接,反映的是小留们回国的感受,感觉还是比较反映实际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631774 30条海归回国后的喜与悲
个人价值观。其实价值观在影响是否海归的决策中作用很重要,但具体什么价值观没必要讨论。每个人没必要也很难通过他人的文字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大多数青少年时期就成型,只会在人生大事件发生时才会改变或调整。我们只需要在决策时考虑到,即使物质富足,在一个与自身价值观不一致的环境中长期生活,会很难受。所以,选择适合自己价值观的环境就好了。
有人说,海归回国可以成为人上人,享受特权。 其实,当人上人舒服不舒服,要看你上面要服务的人多不多。即使你官至厅局级,就一定会舒服吗?你上面会有部级,以及上级单位的同级甚至低级官员。 讲个例子吧。曾经有一位地方厅级领导的秘书和我讲这么件事情: 有年清明节,这位地方厅官去代北京的几位没时间回老家的领导给祖坟扫墓,回来和秘书抱怨说,**,老子清明节忙着给别人扫墓,连自家祖坟都没扫! 秘书赶紧汇报说,领导,忘记向您汇报了,您家的祖坟,***、***、***几位都和我说了,他们都去替您扫了! 这种你帮别人扫墓,别人帮你扫墓的人上人生活,你是否真的很期待呢?
6、不要被一个“也”字,蒙蔽了对两国巨大差异的认识
遇到许多华人比较国内和美国时,会说一个“也”字。 确实,很多事情,都是类似的。譬如说闻之色变的国内复杂的人际关系。其实美国也这样啊!你看美国职场上,安卓之父性侵丑闻,更露骨吧?
如果你和国内朋友们讨论国内很多现象,他们会说,美国也一样啊!我看到报道说,bla bla...
是的。美国社会也有很多问题,有时候看上去比国内更严重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看你如何比较。
总体上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事情,在一个国家是特例,在另一个国家是普遍。在一个国家的底线,比另一个国家的底线,要低一些。
我当然理解不同国家在社会、企业、政治等领域都共同存在的问题。(有的情况本身是可以理解的。企业内部的公司政治,政治家的谎言和无耻,在任何国家都是常见的)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上流社会,人们真正在乎的不过是金钱和权力。
但是,不应因为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和任何国家都存在的不足,就对整个社会愤世嫉俗,用一句“天下乌鸦一般黑”抹去不同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差异(我会在下一部分内容中讲这个差异的大背景是什么)。有时候,底线,只是一线之差而已。有网友说的很好,底线的背后是制度支撑。每个人经历不同,感受或许不同。但我相信,如果真的对中国和美国都认真观察和深入思考,还是能够理解我说的这些方面的区别。
其实即使在来美国之前,我也从没有将美国理想化。也许正是因为我没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所以我到美国后并没有失望。美国并不适合所有人,我也看到太多失望的移民。所以类似于本贴,对于打算移民的国内朋友,我常劝告他们一定要谨慎考虑。
这段的标题足以表达我的观点。
7、站在历史长河中看个人机遇
https://www.visualcapitalist.com/2000-years-economic-history-one-chart/ 2,000 Years of Economic History in One Chart 由图可见,1820年左右,中国GDP在全球占比达到顶峰,将近于美欧日总和。然而,那时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吗?显然不是。20年后,Opium War爆发。中国进入了灾难深重的漫长岁月。 图中中国GDP(PPP)已经超过了美国。 https://blogs.worldbank.org/opendata/tracking-gdp-ppp-terms-shows-rapid-rise-china-and-india 根据这篇世界银行的文章,2013年中国的GDP(PPP)就已经超过了美国。
很多人考虑海归,看的是眼前利益,非常现实,比如比较看重薪酬待遇。但即使主要考虑薪酬待遇,也要考虑薪酬结构、不确定性、缴税、社会保险或养老医疗保险(两边都有连续或累计缴费年限要求,对于中年海归都需要考虑)、几年后职业发展,比较种种不同因素。譬如在国内存在年龄歧视;有的行业或岗位虽然薪酬较高,但要求强制性跟投(譬如房地产行业普遍存在,如收入百万需要拿出80万跟投项目,有的甚至需要贷款)或强制性集资(尤其是某些民企,高速发展时采取激进战略大量招人,一旦发展降速现金流出问题,就强制性要求员工集资)。
其实我觉得,人生很长,保不准你以后会遇到什么机会,或者什么困境。但选择是否海归,尽管落脚于一个具体的工作,但背后可能不仅关系到个人职业发展,实际上还可能关系到未来几年、余生甚至你的后代生活的环境。所以,更宏观、更长久的视野也是需要的。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仍然坚信全球化、地球村、机遇和选择有无限可能的时候,多考虑孤立主义上升、甚至矛盾进一步尖锐、对抗更加激烈而带来的两国脱钩,也是非常必要的。(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回去了再也出不来,留下了再也回不去,这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即使很优秀的人来去自由,随时可以归海,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这种可能性也会比过去大大降低了。
如果选择了一个更适合的国家,机会并非只有一次(有这种想法的人,和被鼓动买某只股票的股市小散很像,老是以为发财机会就此一次,不买就晚了),何况有的机会,未必真的会属于你。看到国内现在发展很快,心里着急,往往可能冲动下做出错误选择。
人生短暂,所以确实需要某一时刻的机遇。如果放在更长时段思考,就会理解,为什么国内那么多富豪和官员,会送孩子出国读书。而且如果孩子能力较强,他们通常乐见孩子留居国外。其中一个原因恐怕就是,他们自己在国内虽然成功,但是他们并不敢确保,他们的孩子能够拥有同样的机遇。而在发达国家,从概率上讲,孩子过上富足的生活更高。事实上,就人生的规律来说,年轻人多相信只要奋斗努力,就会有光明未来;老年人更能理解,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只是随波逐流。正是经历了艰难的奋斗过程和偶然因素影响,许多成功人士对年轻人创业、奋斗更加谨慎,倾向于给孩子一个稳定高起点(高期望/低方差)的环境。
无论中美的媒体,都充满各种噪音。这些噪音,虽然可能是真实的,但也存在抽样偏差。基于这些样本的估计,恐怕很难得到无偏估计。最近以来,华人论坛上焦虑美国衰退的,感叹中国崛起的,如此种种,都是各种噪音下影响的结果。此文或许对中国的各种问题说的多了一些。但是,我从来不是逢中必反(我对以某种方式拿身份的美华向来是敬而远之的)。作为非常特殊的美华群体,成分复杂,对中国的感情也是复杂的。但任何族裔,包括古巴裔,哪怕在国内受迫害,对故土都是有深厚感情的。我遇到来自全球各地很多发展中甚至不发达国家,甚至是落后的君主制国家(不是君主立宪制)的新移民,也都是如此。我想,大多数华人也不会例外。选择留在美国,成为美国公民,也不意味着要抛弃原生文化。恰恰相反,作为移民国家,文化多元正是美国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正是文化的交融,才使美国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中华文化是美华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放弃它是愚蠢的。此外,作为无神论者占比较高的族裔,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也可以弥补由于没有宗教信仰导致的道德教育缺位的问题。(比较中美道德教育,美国的学校相对薄弱,很大程度上是由宗教进行的。如果没有宗教信仰,不额外开展道德教育,孩子的道德教育将会缺位。当然,要坚决摒弃很多封建糟粕) 动不动就要搞”忠诚度“测试,和动不动指责美华背叛祖国,都是非常不正确的。川普要把ANTIFA列为恐怖组织,也没人将此和他的德裔血统联系在一起。如果是美国公民,当然要忠诚于美国。而美华选择绿卡、H1B或者其他身份,只要是合法身份,也应当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 在这里,只想抛去利益的立场,客观讨论一下如何比较中美两国。 在此引用(略加修改)我曾经说过的几段话: “ 客观一点说,也不是"现在“中国情况很不好,而是中国情况一直就不是很好: 一,中国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整个物质生活和社会文明程度。这是绝对水平。 二,说中国很不好有点儿违背事实。改开以来中国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如果出国时间很久,回去之后能感受到巨大变化。所以,和过去比,中国确实已经好很多了。 三,尽管比过去好很多,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程度,要看人均GDP而不是GDP。而中国人均GDP,根据国内一些左派经济学家的预测,也要到2050年才赶上韩国,2100年才能赶上美国。 ” 所以,当我们比较两国时,一定不要忘记这个基本事实,中美差异的最大背景,就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发达国家。这是所有比较的大前提。很多人在讨论中美差异时,尤其是谈中国优点和美国问题时,把两个国家平行比较,却忘记了这个基本事实,忘记了两个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处于完全不同的阶段。而且不客气的说,相当一部分人在用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在中国正在被逐渐淘汰的封建时代的落后思想和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评价美国。
我曾经举一个例子:某一天,老村长得知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决定留在省会城市不回村了。大伙儿吃完晚饭摆龙门阵讨论此事,气氛热烈。最后老村长总结道:生活,无外乎吃穿住行。从吃看,城里人吃的都是我们打过农药的,就算施农家肥的也放了很多天,完全不新鲜,哪有我们做饭前在屋后地里现摘的新鲜;从住看,大学生和别人一起挤公寓,哪有我们的大瓦房明亮宽敞;从行看,听说大学生每天挤公交地铁单程就要大半个小时,哪有我们每天出门没几步就能下地种田。再说环境,从风气看,哪像我们民风淳朴,听说城里邻居老死不相往来,外面问个路都要先买份报纸,城里人都冷漠自私;从安全看,城里小偷小摸,还有流窜犯抢劫杀人,犯罪率很高。从家庭看,男人就应该像个男人,听说城里男人在家里地位都不高,有的男人在老婆来那个日子的时候还要帮老婆洗内衣,老婆动不动还要离婚,哪像咱们把门拴上随时收拾;城里人穿的也是花里胡哨,男不男女不女,好多男人穿的也像个二流子!最后大家一阵叹息,这个大学生现在好惨啊!大家对于大学生死犟着不回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好推断道,小伙子可能是被城里的一个小妖精迷住了,被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洗脑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个背景,对于理解中美之间差异,甚至比所谓体制更为重要。全球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中国家数量远比发达国家数量多。东欧、中南亚、南美、非洲,这些国家的日常社会生活中与中国的相似之处,可能远远多于他们与美国的相似之处。(当华人也在批评本族裔中国式过马路、缺乏诚信、缺乏社会公德的现象时,我想我们不要忘记,其实很多现象并非华人所特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民众都是类似的。譬如,众所周知东欧国家诚信水平远低于西欧国家。)
担心美国衰退大可不必。简单聊一下中美两国未来发展趋势吧:
(1) 美国会继续强大下去,至少100年之内不用担心。毋庸过虑。人均GDP方面,中国要赶上美国(现在美国是中国6.2倍左右),恐怕还要100年,如果不是更长、或者被打断的话(这是很有可能的)。为什么人均GDP/人均收入(二者通常成正比)如此重要呢?人均收入和人均GDP体现的是经济发达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 国家的强盛,核心是科技。只要美国仍然能吸引、积聚全球科技人才,美国就丝毫不用担心。美国高科技界充满了从贝索斯、马斯克到劈柴这样的一代或二代移民。这也是被Glassdoor评为最佳CEO的zoom袁征美签8次被拒仍矢志不渝的原因吧。只要美国在可贸易部门尤其是高科技部门保持全球竞争优势,美国仍然会保持富强。同时,美国还拥有农用土地、能源等资源禀赋方面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 很多人担心美国的教育。美国教育体系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要维系一个国家的强大,只需要少数顶尖人才。对于基础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没有人能否认,美国教育体系为不拘一格选拔顶尖人才提供了充足机遇。我们不能因为家里娃不是天才,拿在美国自由天地里散养的娃和国内亲友们鸡飞狗跳push出来的娃比较,就立马焦虑了,就认为美国未来会在国际竞争中会失利。这实在是有点儿杞人忧天呢。
(2) 美国短期风险很大。我曾经关于美国短期极左极右势头越来越强的判断已经得到了验证,而且短期内还会继续加强。代表温和派的拜登虽赢,但偏左的贺锦丽也当选副总统,民主党四朵金花风头正劲,民主党内极左激进自由派势力正在上升。但总体上,在两院选举中共和党实际上是赢家。我也不担心共和党会丢掉GA参议员席位。这种两头极端化的趋势对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影响呢?就是要对教育、税收、移民等政策的动荡反复有所心理准备。但是,天塌不下来!没有几个极端自由派或极端保守派,因为另一方总统上台而从美国移民出去的。
(3) 中国改开四十年发展迅速,值得肯定。 中国已经成为GDP(PPP)全球第一、制造业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全球第一。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催生了无数发展机遇。这不能否认。事实上,我建议所有的美华都应该督促孩子学好中文。这是美华天然的竞争优势。 总结中国改开的经验,主要动力为三点:(a) 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革。推行私有化,建立市场经济。改开之前,通过打苏联牌,在外交上获得突破。中国再次睁眼看世界,被深深震撼。1978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率团访问英国,深受震撼,回国后力推支持邓小平改革(见时任中国驻英大使柯华回忆录)。农村以安徽凤阳小岗村分田到户为标志,城市以国企、集体所有制等公有制企业产权改革及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为标志,实现私有化;推行市场优化配置资源。这个过程仍未结束。(b) 进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通过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与全球经济融合,享受全球化红利。通过国际化分工,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工贸易为开端,逐步成为全球贸易第一大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全面实现了工业化。(c) 人口红利。人口快速增长,教育程度提高,劳动力数量和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在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三者中,中国发挥了劳动力这一要素的资源禀赋优势。所以说,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人口红利,是中国改开四十年三座发动机。 中国是一个大国。因此,从制造业、贸易全球第一的数据,到互联网ATM(正如寻找美国悲观数据和案例一样不难),找乐观的统计数据并不难。更何况,中国改开40年成就斐然。然而,要客观认识中国这个巨大经济体的发展趋势,必须看宏观数据,看趋势,分析背后的因素。 最宏观的数据,就是GDP了。有人说,我的观点停留在多年以前。但在我眼里,恰恰相反,很多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年之前的高速增长之中(假设海归后享受10年中国高速发展的成果,那么从GDP增速来看,最好的海归时间是二十年前,甚至更早,改开刚开始那段时间)。中国近十年GDP增速已经一直在下降通道中。新冠之前,2019年二季度GDP增长6.2%,是1992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展望未来,无法乐观。如果看GDP增速,似乎会有一个印象,就是10年一个周期,也许现在又到谷底,未来增长可期?首先,当前还没有见底迹象。其次,在小周期之外还需要考虑大周期,一些深层次因素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三座发动机,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人口红利,第一个,早已进入深水区,需要触及许多既得利益群体,并面临意识形态上的压力;第二个,全球孤立主义、保守主义抬头,中国外部宽松环境正在日趋严峻;第三个,中国人口老龄化远比美国严重的多。这个更可控的内生变量,中国正在加大力度放开人口政策,但二胎放开后效果并不如人意,高昂的抚养成本、观念意识的变化,推动出生率不断下降。 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publication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2019-highlights.html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 Highlights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51145251 Chinese birth rate falls to lowest in seven decades,17 January,2020 消费降级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企业界渠道下沉、挖掘县级市场是微观上的反映),投资效率不断下降。消费和投资两架马车现在都动力不足。目前的希望在出口,一带一路和RCEP,前者已经被证明效果有限,后者尚待观察。
目前,中国私营经济涵盖人口远远超过公有制经济。2018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占比从1978年的0.2%提高到83.6%。(也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不匹配和未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参见《论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中外法学,2012年。很遗憾未能检索到2012年后相关研究。) 贫富差距不断加大。非官方关于基尼系数的计算已经到了惊人的水平。由此引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当美国选民激烈讨论拜登的年收40万美刀以上 1.8% of taxpayers加税,其中40-70万刀加收不到1%;沃伦和桑德斯的富人税,后者主张对32M美刀以上净资产征收超过1%、最高100亿美刀征收8%财富税,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个事实,就是美国的各种财产税,从房产税到遗产税,极大缓和了贫富差距,尽管美国不断增长的贫富差距令人诟病。相比之下,中国情况更令人担忧) 由于体制改革推进困难和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社会管理成本已经高到难以承受的水平(无论是从财政负担、还是企业负担)。 https://wohugb.github.io/northeast/chapter5/ 东北人不都是黑社会 这是一个东北人关于东北的博客汇集。东北不是中国的铁锈地带。美国铁锈地带是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分工、制造业转移的结果。但东北,在中国成为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全球第一的背景之下,拥有雄厚的资源和工业基础,为什么如此败落?气候因素+体制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观察折腾了很多年、始终振兴不起来的东北和自由生长、最具有经济活力的珠三角,更容易理解当前中国体制改革的困境。 当然,我们更期待官方的真实的统计数据。毕竟,个案只是个案。 总之,中国面临的挑战比美国大的多。未富先老、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法律欠缺、环境污染、诚信丧失、拜金主义、道德沦丧、资本+权力割韭菜,这些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早期经历过、甚至早期没有经历(如人口老龄化、如丧失奋斗精神的佛系、丧文化)的风险,中国现在或未来一个不少。弯道超车并不现实。欧美日经历过的问题,中国正在或未来都会经历。同样的路,还要再走一遍。而且成本可能更高(分析美国崛起的时机,与当前中国面临局面完全不同)。更不要轻易嘲笑美国存在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不理解美国的制度、文化、价值观,或者对很多事物的理解过于肤浅,没有真正了解其历史渊源、前因后果。事实上,历史上国内媒体曾嘲笑过的许多美国问题,现在国内也暴露出来了。(以史为鉴,当年赫鲁晓夫推行经济改革,人民日报九评苏共,嘲讽苏联推行经济改革,“竟然”出现了个体户雇佣员工进行资产阶级剥削、贫富差异加剧等等不可容忍的现象,如今国内一些媒体嘲讽美国,也颇有类似之处。一边嘲讽,默默学习。譬如嘲讽完西方的贫富差距之后,国内城市默默学习西方城市的贫富混居政策等)
如果对中美未来发展有更全面认识,那么对于过去二十年中国房价与家庭资产的高速增长,也就可以更冷静客观看待了。 很多美华和当年同学同事比较个人或家庭财富,心态失衡,这是可以理解的。国内一线城市民众相对于美华拥有的优越感,也往往来源于此。
不过,换个角度看一下: 首先,拥有美国公民的身份,这背后的含义,并不只是财富这么简单。自豪感、安全感、认同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认同、社会参与、尊重、个人实现、国际旅游便利,等等。参考马斯洛需求理论。 其次,要看增量。资产是存量,价格会上下浮动;收入是增量。向前看,看我们余生,看后代,增量更重要。(这道理其实也类似于中国GDP增速高涨、民众收入高速增长时,民众心态好于虽然收入绝对水平高于中国,但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众)。总体上,国内民众收入很低。真正超过美国中位数收入的人口,不到中国人口top 1%。 对中国人收入分布可参考如下两个2020年最新的研究: 下面这篇主要是研究中国top-income人群对收入不平等影响。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3951X20300924 从中可以看到,美国人名义收入中位数(5万多美刀),按汇率已经可以进入了中国的top-income class,中国top 0.8%人口了(作者以年收入12万人刀作为起始线,根据Table 13,只有1.5%中国人口超过12万人刀,超过20万人刀人口0.92%,超过30万人刀0.84%,超过40万人刀0.82%)。收入超过10万美刀的美华,已经进入中国top 0.02%的人口,100万美刀进入0.003%的人口。 由此可见,美华子女在中美两国,收入超过5万美刀的概率有天壤之别(50%:0.83%)。
http://www.stats.gov.cn/english/PressRelease/202001/t20200119_1723719.html#:~:text=Among%20them%2C%20the%20median%20per,89.8%20percent%20of%20the%20average. Households'''''''''''''''' Income an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in 2019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2020-01-19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人刀,不到5000美刀。中位线更低,2.6万人刀,4000美刀左右。注意,是年收不是月收。 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2020-06-15/doc-iircuyvi8570595.shtml “有6亿人月收入也就1000元”符合实际吗?统计局回应,June 2020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20/06/%E8%B4%A2%E6%96%B0%E7%BD%91%EF%BD%9C%E6%9C%88%E6%94%B6%E5%85%A5%E4%B8%8D%E8%B6%B3%E5%8D%83%E5%85%83%EF%BC%8C%E8%BF%996%E4%BA%BF%E4%BA%BA%E9%83%BD%E5%9C%A8%E5%93%AA%EF%BC%9F/ 财新网|月收入不足千元,这6亿人都在哪?6月 6, 2020 据财新网估计,不到1亿人月收入高于5000人刀,大约9.64亿人月收入低于2000人刀。 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20-06-05/zl-iirczymk5479646.shtml 夏春:中国只有70万人月收入超过2万元吗?2020年06月05日 这篇财富机构从业人员的文章对国内富人数量相当乐观,认为月收2万人刀(3000美刀)的人数超过1000万人。这是什么概念?目前中国大学生(含大专)毕业人数大概1个亿。(大学生毕业人数参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053402。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已有1.14亿)
(大部分海归月薪低于1万人刀,是真实可信的。查了一下,各类数据来源差异较大,海归月薪低于1万人刀的比例大约在70%-80%)
第三,国内富有中产的财产中,房产占比很高。房产是会降价的。
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2020-04-24/doc-iirczymi8100949.shtml 央行报告:城镇居民家庭资产分化明显 房产占比超七成 2020年04月24日,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
参考zillow关于中美城市房价比较: 由数据可见,深圳房价比纽约高一倍不止。 值得注意的是,除深圳之外,北京和上海的面积可大多了。偏远郊区延庆县密云县的那些不堵车到市区开车都要两三个小时的房子,大大拉低了北京市平均房价。 房价真的会维持当前高位吗?我不这么认为。理由很简单:(1)中国房产的高估值原因之一为持有成本极低。几年前我曾计算过美国房产房产税的影响。假设将要购买的纽约房产的房产税等按照长期国债贴现率计算等值国债,加上房产的售价,仍然比北京可比房产价格低。(实际上投资收益要高于国债收益,从而对应价格更低)反过来说,如果持有成本上升,房价可能下跌。但即使考虑这个下跌,房价仍然存在很大泡沫,原因主要在于第二条:(2)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大部分房产是没有流动价值的。并不能变成美元资产。(PPP购买力平价计算中,通常只考虑可贸易商品,很明显,房产作为不可贸易商品,是不会考虑在内的)或许有人会说,房产随时可以卖掉,然后变成美元啊!且不考虑通过非法方式兑换的风险,不妨想一想,日本房价泡沫时期,即使日元可以自由兑换(和中国当前相似,当时日本也是外汇管制的,日元直到1996年新外汇法出台之后才全面国际化),又有多少人卖掉房子变现为美元呢?(当时主要是日本企业买买买,但这受制于日本外汇储备)表面上看,房价周期比某只股票长很多,出手机会很多,但在日本房价下跌过程中,又有多大比例的人逃顶呢。事实上,房价泡沫破灭、房价漫长下跌过程中为了防止资本外逃,大力打击非法换汇,将是任何一个国家政府的必然选择。 就个人来说,凭运气得到的,会凭实力失去。国内太多人卖掉房子赚的钱,又在股市中输的精光。很难讲这种依赖于房价的资产,能在长期保值升值。 房价本质上是零和游戏。和公司股票背后是公司创造价值不同,在一个货币不可自由兑换的国家之内,房价就是国民之间的游戏。而背后则是货币因素和资源因素。首先,即使考虑M2统计口径不同,按照同口径计算M2/GDP,中国也大约是美国的两倍。其次,住房所绑定的各类公共资源和中国巨大的地区差距,加大了极差房价 [ 胡焕庸线东西部差距/城乡二元经济/不同线城市差距/不同地段(商业配套/交通)不同学区差距,绑定公共资源差距形成的级差地租/极差房价,而且租房的权益少的多]。国内这一代一线城市居民拥有一套或多套高价住宅,对应的是大多数人望房兴叹、代际阶层流动的天花板。由于巨大的极差房价导致的一个奇特现象是,拥有自住房率更高的中国(前面引用资料显示,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高达96.0%),老百姓对高房价的不满却比美国还大(哪怕是二线省会城市长大的年轻人,到一线城市买房都十分困难)(别说四五线城市了,深圳一个非重点学区的高考高分人数,也比不上北京一所重点学校;北京人大附中一所学校上北清的人数就超过了很多省全省总和;就算是同一城市,北京一所重点中学高考高分学生人数超过郊区一个区。 https://3g.163.com/dy/article_cambrian/FNCHVF1D0536H849.html?clickfrom=channel2016_money_all_newslist 全国最牛高中!人大附中2020高考成绩,清北人数不可思议 https://witreader.com/articles/978779800144/ 2020年海淀区18所中学中高考成绩一览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614460 2018年550分以上高分考生占比,北京市朝阳区是北京市平谷区(郊县)的十倍。 (这里只是讨论为什么中国房价这么高,和背后教育资源巨大的不公平有关。中美教育不公平的比较,则是另一个话题、需要另外一篇文章了。) 即使国内房价再涨,对于只有一套自住房的人来说,房产只是纸面财富。曾认识一位国内名校毕业的硕士生,北京土著,因为家中有个小房子(拆迁还建房),一直没有下决心买房,没有搭上房价飞涨的末班车。我去他家看过,在北京最繁华地段的一座国际奢侈品牌专卖店的商场旁边,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门向后走,一座终日没有光照的多层建筑的小两居,他和父母住在一起。这座他们唯一的自住房,按照市场价格可能也要近千万人刀了,如果兑换成美元,在美国也可以跻身富人阶层了,但这个纸面财富对他们又有什么意义呢?完全无法满足结婚生子的需要。北京上海有很多这样的基层员工(可能曾在某国营企业就职,拿着微薄的收入,平时省吃俭用)。 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国内房价上涨、失去留在中国的发财机会而患得患失,更不需要因此而焦虑,觉得中国遍地都是机会、美国没有前途。内卷化,在哪里都是存在的。 你在感叹美国发展缓慢的时候,国内也有相当一部分悲观的经济学家在说”今年是改开以来最差的一年,但仍是未来最好的一年“呢。(这个说法我最早听说是在2016年,到2019年变成“今年是过去10年来最差的一年,但仍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因为GDP增速到2019年断断续续下跌了将近10年) 第四,中国贫富差距很大。 参照前面的数据,中国1%年收30万人刀的人群,向下跌入更低阶层的概率,比美国中位数收入家庭5-6万美刀,向下跌入更低阶层的概率,明显大很多。 那些依靠房产跻身富人阶层的多数一线城市居民,下一代维持现有的百分位位置,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很多家里两三套房总价值四五千万的一线城市家庭,子女海归回国找到的工作月收不到一万人刀) 在改开浪潮中,还有大量民众被时代脚步抛弃。这和美国铁锈地带被全球化浪潮抛弃的贫民是类似的。不要以偏概全,看过几个城中村拆迁户成亿万富翁的新闻报道,就以为城市老居民拆迁都成富翁。看到自己当年的大学同学每家都有两三套房子,就以为人人如此(美华们不妨关注一下,微信朋友圈里凡尔赛文学体后面,那些沉默的同学们究竟怎么样呢?据大叔观察,活跃分子通常是混的中上的那批人,中等以下和最好的通常都沉默寡言) 事实上,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城市中历史上遗留的许多土著居民,居住面积很小,并不是一拆就富。拼多多的目标客户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一线城市的城市贫民。由于一线城市的人口控制政策,实际上是将低收入者逐渐驱离,如上海原贫民窟居住面积不到50平米,领取拆迁补偿后只能到浙江买房。 https://3g.163.com/v/video/VWNIB5HFA.html 上海阿姨老房拆迁,补偿款500多万,却满脸惆怅,听完后恍然大悟 更不要说,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到北上广那些被淘汰的老国企、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员工和家属了。不管是从东北的沈阳,到西南的攀枝花,下岗工人送早已年老色衰的妻子出卖色相,换取的只是极其微薄的收入,这些人的处境,一句“这些人就是懒惰,现在工厂都出现用工荒了,一个月工资开到五千!”又如何能概括呢?
(4)关于新冠。这场新冠使许多人改变了对美国和中国的看法。毋庸置疑,特朗普对新冠的应对政策过度政治化、反科学等难辞其咎。但对新冠的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在初期,民主党州长们也犯了很多错误。纽约当时也在宣传不戴口罩,以至于华人担心戴口罩遭歧视乃至殴打。在新冠疫情期间,出现了很多关于如何处理个人自由与公共卫生安全的关系的争议。我家娃也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需要根据一个事项的外部性特征界定个人自由的边界。(在家里的泳池裸泳没有外部性,属于个人自由;在NFL球场当着几万人裸奔,肯定是要被逮捕的。这种简单道理,实在没有理由引起歧义。)对此次新冠对于发达国家的教训,我的建议是,对于公共卫生这类社会外部性很强的社会公共事件(或公共服务产品),在现有代议制决策机制下,需要一种特殊的机制安排,更加高效、更加独立。譬如参照美联储或高等法院,设立一个专门的、独立的、跨越总统任期的、超越党派的、由科学家和专业人士为主导的机构,拥有独立的权力,由两院制约(如任免由总统提名,两院均需批准),日常决策不受总统干涉。同时在各州设立独立垂直执行机构,不受州长和州议会多数党影响。这些需要国会通过一些法律进行详细的规定。我相信,当新冠疫情过去,全社会盖棺论定、冷静反思后,美国未来会实施类似的措施。 但是,有人借新冠之机,带节奏掀起意识形态之争,就完全变味了。从社会风险角度来说,流行病的公共健康风险,与地震、洪水、干旱等一样,属于发生概率较低而损失巨大的风险。人类历史上经历过很多次自然灾害。不要因为这样一场新冠应对问题,就轻率得出一个关于体制优越性的结论。如果认为应对不当是导致天灾变成人祸的重要原因,那么,上世纪造成上千万人死亡的三年困难时期、44年前的24万到65万多人死亡的唐山大地震、12年前将近7万人死亡的汶川大地震(很多伤亡也是因为建筑质量不达标),同样也不应忽略。而许多研究者指出美国关于新冠的统计口径可能高于其他国家的意见,也不应完全忽视。 将某个局部不足上升为体制优越性,在中美比较中经常见到。譬如,国内媒体喜闻乐道美国枪支泛滥问题。数据统计表明,中国仅仅交通事故死亡率在非自然死亡率中的比例,超过美国的数字,就远远超过枪支死亡的占比。更不要说其他各种非自然死亡率了。Quora上有一个中国是否安全的提问,许多在中国生活多年的老外回答的非常中肯。他们表示,从刑事案件风险来说,中国由于禁枪,确实风险相对美国来说小得多。此外,老外在中国常常能享受到特权,发生治安案件时也通常会得到照顾。然而,如果把安全概念扩展到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医疗安全等更广泛范畴,中国并不安全。 根据BBC报道,在2013年统计的全球因为空气污染死亡人数550万人中,中国大约150万人。(前卫生部长陈竺同年公开发表文章认为是35-50万人) 相比之下,2017年美国枪支他杀死亡人数不到1.5万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un_violence_in_the_United_States#:~:text=In%202017%2C%20the%20most%20recent,suicide%20and%2014%2C542%20were%20homicides.
8、关于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
基于以上所讨论的基本国情,即使回国能当鸡头拥有特权,但许多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上,中美存在较大差距,在中国即使当人上人也难以享受到:
(a) 环境。首先是空气污染。国内雾霾严重时,上面领导很关注。P民们打趣说,就是住中南海,也要和咱呼吸一样的空气!我朋友圈中有位国内互联网公司合伙人,身价至少也有几十亿了,有次看到他在朋友圈求助治疗儿童鼻炎。其次是水系污染。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抗生素污染;湖南稻米重金属污染;以及遍布农村的农药污染。说到水质问题,知乎上有文章从专业性角度比较了中美自来水水质标准,认为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并不低于、甚至很多指标高于美国。因此得出中国自来水直接饮用并不是不如美国安全,中国人只是因为习惯才不直接饮用。这么说,难道我们小时候接受的千万不要直接喝自来水生水的教育是错误的吗?BBC有篇王维洛博士的文章专门讲了这个问题。中国标准高不代表执行好,2012年全国普查自来水合格率仅50%,无一城市可直接饮用。当时建设部“辟谣”说出厂自来水合格率高达83%,无法饮用主要是因为管网污染。然而,建设部的标准是依据2005年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并非是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b) 食品(包括各种假冒伪劣挂着原产地商标的农产品、缺乏公信力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任正非著名的《我的父亲》的背景是,他在陪温出访非洲时,接到家中紧急电话,他的父亲因为在街上买了过期饮料而急性病发作去世。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亿万富翁的父亲也难以逃脱被害。食品出问题后,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呢?三鹿奶粉受害者要去香港维权告外资母公司,因为国内法律无法帮助他们维护利益。我在美国购买泰国香米,和国内价格相差并不大,但感到味道好的多。后来看了国内媒体报道才恍然大悟,原来国内销售的泰国香米,90%都是假冒。
(c) 交通。典型的公共产品。在国内开车,很少能像美国大农村这么通畅。即使城市交通,美国也普遍比国内好的多。国内一线城市大多数人都需要忍受交通拥堵。即使是人上人有专职司机,也一样也要经常堵在路上。国内交通拥堵,原因一个确实是车辆太多,另一个是不守规则。而地铁丧失尊严,对女性来说还有色狼浑水摸鱼,夏天挤早晚高峰简直是噩梦。
(d) 就企业环境而言,民企即使做到很大规模,也未必就更宽松。参见安邦、海航。王健林卖海外资产,许家印写求救信,蚂蚁金服上市紧急叫停。国内人民币国际化遥遥无期,企业资金很难出海。企业经营、资本市场最担心的就是不确定性。国内不确定性比美国要高多了。(有人说国内期望水平低,方差大;美国期望水平高,方差小。从不确定性角度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e) 民生服务(及设施)。北美很多大郊区,county的公共图书馆,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更别提到处都是的儿童playground,都非常普及。(没有国内的全民健身设施,可能需求较少)城市绿化也比国内要好很多。(在环境方面,由于高层重视,国内近年来确实进步很大,尽管前不久出了深圳环评报告抄袭丑闻,但瑕不掩瑜,国内近年在环境保护方面进步还是很大的。) 中国目前总体来说,某些具有规模效应的基础设施或服务比美国强,譬如移动通信、公共交通等;但在不具备规模效应的领域,由于经济水平限制要弱于美国。 曾有位高收入的海归朋友,因为孩子自闭症而后来又归海了。原因是国内这方面的公共资源十分匮乏。在纽约,任何学校都可以根据需要提出特教老师的编制需求。如果霍金出生在发展中国家,恐怕生存都很困难。这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托底和支持的环境,一如女性的环境,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在中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f) 投资机会。通过被动收入实现财富自由,在美国要相对容易。在美国,投资机会遍及全球,各种金融工具方便快捷。在美国如果想投资大陆或香港股市,非常容易。但反过来就很难了。在美国融资投资的利率(包括人民币融资),远低于国内融资利率。这是美国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结果,国内远远不及。
(g) 与经济水平和国情高度相关的商业服务(严格来说这并不属于公共产品,但与规模效应有关)。譬如说,在美国,距离大型商超10-20分钟车程之内的价格适宜别墅,比比皆是,且价格适宜。在国内,可比别墅的价格往往会是天价。所以,从居住品质来说,海归回国之后,生活质量可能会大大下降。可贸易商品更是如此。事实上,商业上的规模效应,要结合细分市场来观察。正如前面引用的数据,美国收入5万刀的中产,对应国内收入30万人刀的Top 1%以内人口,因此他们同等品质生活方式对应的市场规模,在美国要远大于中国。这部分产品在美国具有更高规模效应,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中产以上(实际上是1%高收入人群)会感觉很多中产阶级使用的商品在美国的价格比中国便宜的原因。(包括为什么当初很多国人去日本采购智能马桶。当然,现在由于电商发展已经,增强了中国中上档次商品的规模效应)
总之,除了移动通信、公共交通等个别领域,总体上,美国普通老百姓能够享受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在国内即使成为人上人,也难以享受到。再有权有钱,你不能把家周围的公共图书馆、公园都建了,或者不出门在家里呼吸过滤的空气。这还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人均投入少(和人均GDP),国内公共资源竞争更加激烈。
最后想说,写这个贴子,不是为了劝大家不要海归。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决策。只是希望每个成年人不会为自己曾经的选择而后悔。华人讲“凡事预则立”。估计最糟糕情况和最大风险,或许可以让你未来轻松面对困难。
回去不是地狱。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中国也有发达地区,也有和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环境更接近的地区。在中国,能够拥有更多享受到传统中华文化的便利条件。如前所说,中国如此巨大的规模,机会也很多。如果你有能力、有才华,做好充足准备,海归照样能工作生活的开心。
重要的是深思熟虑后决定。“如果因为对国内情况不了解,或者家庭没有做好面对各种困境的准备,恐怕回去后不会顺利如愿。千万不要只看媒体报道、只看各种宣传忽悠而回去。回去之前对不利因素做好充分思想准备,而不是想当然认为回去之后就自带光环能大有用武之地。”仅此而已。
现在每年因为拿不到身份回去的全球海归有几十万(原来每年40万,2020年有80万)。其实,与国内亲友们从媒体上的感知不同,对于我们这些美华,看到的是:相比两边都有选择、在是否海归中举棋不定的人来说,更多人是没有选择。相比受到国内机会吸引那些已经在这边立足、想回去的人来说,更多人在拼命努力争取身份留下来、或者是没有身份被动海归。衬托之下,主动海归者才那么特立独行。
美国不是天堂。这里没有遍地黄金。这里也存在着不公。作为一代移民甚至是二代移民,都面临着诸多挑战。贫富差距、种族主义、拉美化,美国各界每天都在就问题争执不休。同时,美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发展也不均衡。有很多领域,还在探索之中。要理解,这是一个年轻的大国。很多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两面性,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模式,不适合用来思考美国问题(当然也不适合中国甚至任何国家任何问题)。当我们看到人们对美国社会种种问题的尖锐批评时,也不要因此而简单否定美国。给拜登投票的,未必赞成教育AA;反感加州轻罪法规的,也未必愿意搬到犹他州去让老公娶几个老婆。但很幸运,我们的基本权利可以得到保障。我们可以齐心协力共同推动进步。美国梦还在。对于新移民来说,这里仍然充满了机会。昨天看了《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感触良多。在那个黑暗的岁月里,仍然充满了希望。更何况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呢?
无论何时何地,希望我们能不忘初心!人性是相通的,价值观是相通的。无论在哪里定居,希望华人这个族裔名称所包含的深厚含义,不仅仅是美华,未来能够令我们的后代为之自豪。
希望大家未来都能居住自由,想住哪住哪。我就很想到处走走,譬如年纪大的时候整辆房车到处转悠(上次在阿拉斯加碰到一个中部州退休老先生,一个人开着房车在加拿大已经转了三个月了,真佩服啊),再到南美非洲看看,去欧洲住几年。世界那么大,担心走不完。
———————————————— 后记: 这篇帖子出乎预计写长了,断断续续写了几天。年纪大了东扯西拉,估计没几个人愿意看。并没有考虑说服谁,只是提供一些思路和案例。我不能完全排除我自身阅历的局限和偏见。正如有的朋友所说,其实大多数成人都很明确自己的选择;大多数人只是被动海归。这篇帖子如果对那些有双项选择、举棋不定、主要通过媒体、对国内目前情况不甚了解或者缺乏生活工作阅历的朋友有一定参考作用,就够了。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本文只是泛泛而谈,每个人情况不同。需要根据每个人自身情况,包括海归城市、行业、职业、具体工作、未来计划、家庭因素、个人价值观、性格、特长,诸如此类因素,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可能有的朋友自己的思考会比我的建议更加细致。
最后,感谢支持和点赞的朋友们,尤其是几位长期潜水的老ID也冒出来支持,令我这个才注册没几天的新ID受宠若惊,十分感动。谢谢你们。
感谢华人这个平台。
对各种批评我完全接受。本贴纯粹是有感而发,可能存在不少片面、疏忽、偏颇和局限。对一些文字上的错误,不影响理解,也懒得认真改了。对于本贴中冒犯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11/23/2020 修改整理于纽约




chengbuyi 发表于 2020-11-17 16:44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and effort.
n
nj_guy
写的好!
b
bluedolphin
留个脚印,写的不错
c
carrot123
写的很好,有理有据
j
jc999
GDP的增长除了双方发展速度还需要考虑汇率的变化,100年太悲观。例如2000年的中日
a
azurepiggy~2代
我去,大叔您这是用生命在写作啊。
x
xixixihahaha
大叔好厉害,有这么多时间码这么长的文章。
s
srph10
o
onlytoto
這一篇必須加精呀!
P
PositivelyNaked
大叔写的真好,可惜要回去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懒惰,不愿意在美国好好学英文学人家的文化,拿文化差异做借口心安理得的偷懒,这种不脚踏实地的人往往还特别好高骛远,所谓的出人头地,要当鸡头,光宗耀祖,这种人应该回去,浪费来美国的名额,让其他愿意学习追求个人进步的来美国
w
woshizhuyilong

一大把年纪的大叔,在国内混了多年,迄今也仍然和国内各类三教九流继续保持联系,来美国后也呆了几个州,现在住在非典型城市纽约(之所以用非典型一词是因为纽约生活是非常不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有点像国内城市)。和见多识广的牛人没法比,但相对于大多数来美国时间比较长或者在国内完全没有进入过职场的人来说,对国内各方面情况了解算是更全面更深入一点儿。
大叔认为,对于大多数解决身份问题的人来说,如果能在美国安居乐业,就不要考虑海归了。但每个人都有特殊性,无法一言蔽之。大叔也完全可以理解某些人海归:熟悉和习惯中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冲突(譬如喜欢精英主义不喜欢平民主义);崇尚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国内相对容易;想当鸡头不愿意做凤尾,希望回国走上更高管理岗位;(独生)子女要回去孝顺父母;在国内有另一半至爱需要团圆对方又不想出来;在美国没有亲友,难以融入西方文化,缺乏归属感;国内家里有矿或有房或有人脉(小留这种情况比较多),能够提供舒适条件,不太想经历一代移民艰苦奋斗(不一定仅仅是物质上的,包括文化融入的艰苦);身份问题,想留留不下来;难以找到理想的职业(例如,美国博士毕业只有不到10%能够寻到教职,对于许多希望从事科研工作的留学党来说,回国能够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而对于人文社科商业专业,除了少数职业,美国找工作非常困难);国内提供的某个有吸引力的重大机会(譬如市场机遇、技术变现、创业机遇等,参见《中国合伙人》);或者小妈宝只需要一个理由(妈妈让我回去!);诸如此类。尤其是感觉华人上好像有很多尚未解决身份的小留,在当前的形势下,很多人也不愿意去经历漫长艰苦的获取绿卡的过程(只有H1B之类工签)。
但是,看到最近华人不少讨论海归的帖子,甚至有的在美国已经安居乐业的美华都在蠢蠢欲动,我感觉有不少人在考虑海归时,有的只看到了海归的好处,对风险估计十分不足;有的缺乏换位思考,呈现围城效应:在美国时觉得处处不习惯,回国之后随着阅历增加和进入新的人生阶段,才逐渐认识到某些好处。正如很多人在国内时对美国曾经有过不切实际的期望、过来之后又深感失落一样。其实,许多美华到美国之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开始,觉得某些制度、规则、现象不合理或很难理解,时间长了,才逐渐理解到背后的原因。
看了这些帖子后,大叔不免忍不住想倚老卖老、泛泛而谈聊几句。(当然如果你已经对海归这个问题思考比较周到,只需要一些特定的有针对性地信息,你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这个长文或许不太适合你。譬如,你和我讨论阿里P7待遇,可能不如直接上薪资分享网站或者找个朋友看内部论坛去,我毕竟不是HR或猎头行业,也不从事职业规划工作)
我来说说,如果海归,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吧!
1、你的家庭是否有充分的准备
首先是你如果不是单身,需要考虑你的家庭成员是否认同海归。一个人回去一个人留下?家庭分居有没有感情风险?全都回去,两个人是否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两个人是否对回去的决定达成一致意见,还是一方妥协并自认为付出了牺牲,为以后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埋下伏笔?(海归离婚的可不是少数,毕竟环境变了,两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心态、外部诱惑,都会发生改变)回去后两人能否齐心协力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不会互相抱怨?如果双方没有娃,是否考虑到有娃之后的情况?是否为接受国内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做好了思想准备(即使娃上国际学校,外部环境因素仍然会影响到娃的成长)?
如果你已经有娃,娃的教育和成长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你是否对娃未来的可能有过全面的考虑?譬如说,你回国后,娃申请海外学校,将是和国内学生竞争,录取概率会发生什么变化?(研究近年来录取情况,国内高中申请录取名额很大程度上被美高申请者挤占了。美国大学录取,主要根据所在高中表现。哪怕是美籍娃,在申请美国大学时,也在和国内学生竞争。正因为此,留学低龄化趋势越来越强。)娃以后来美国上大学,享受不到你现在能享受的州内公立大学的学费优惠或奖学金优先待遇(要求申请前若干年本州纳税年限)。开个玩笑,娃在美国考大学考不上名校,也许还能回国上北清,上其他985更容易,只需要HSK5级甚至还允许先录用再补汉语,但你的娃海归后就不行了(要求是外籍且申请前在国外三四年)。更别提如果你娃自小看好莱坞电影长大向往美国,长大后却发现不太容易,或者来美国太晚、难以融入美国社会,或许会抱怨你当年干嘛不留在美国让他人生轻松一些——
其次,如果你单身,你是否对未来生活有过充分打算和长远考虑。你要考虑你未来可能结婚生子,迟早要考虑子女教育问题。另外,你回国后的小环境里找到理想对象的概率,是否比美国更大?至于来自原生家庭,或者公公婆婆、岳父岳母以及其他亲朋好友的压力,那是显而易见的,毕竟你现在离他们更近了。或许,对于小留来说,控制欲很强的父母,当初劝告或赞成你回国,也许就是觉得能更好控制你呢。这个其实和海归都没啥关系了,你既然享受了他们给你买房买车的好处,你当然要尽一些义务。不仅逢年过节,你都需要面对父母亲友同事同学,关于你是否单身、对象收入、生男生女、一胎二胎,诸如此类的关心八卦甚至冷嘲热讽。如果你是单身男性,户口、房产、彩礼,这些都可能成为你结婚道路上的障碍;你是单身女性,可能大龄身份备受瞩目,婚后不久会面临催生,或者丧偶式育儿。这些因素,都是你在美国基本不需要考虑的事情。这种文化差异对年轻人的影响,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参见长沙37岁海归女博士疑因产后抑郁带着5个月的女儿跳楼自杀)
海归对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成员)的影响有显著差异。总体上,发展中国家的男权社会特征更加明显,大男子主义较为流行。在性别歧视方面,美国比中国弱很多,甚至为了抵消女性的弱势,在政策、制度上有很多倾斜。很多美华家庭感觉小中男处境严峻,不仅体现在申请大学,还体现在求职、寻偶及日常生活诸多方面,而小中女则困难少的多。这种现象的背景是美国社会对女性权利更充分的保障。
海归不仅对每个家庭成员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也会对婚姻关系产生直接间接影响。男性海归在中国离婚会付出的代价,比在美国低得多。美国女性离婚后不工作不再婚,前夫必须持续支出赡养费(无娃也需要支付)(具体规定各州略有差别)。前不久华人上就有个老先生已经给前妻支付二十年赡养费的案例。所以美国很多离婚男很穷,也不易再婚。前妻再婚他们不但不会嫉妒吃醋,反而是欢欣鼓舞如释重负。而在国内,富有男性离婚前隐瞒和转移资产非常普遍。如果孩子判给女方,男性支付的抚养费用,也远远低于两人维持婚姻关系时的水平。 海归男性当在国内获得相对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后,心态也会发生转变。首先是诱惑更多。在国内不顾尊严愿意给男人当小三的女性,可能比美国多的多。 其次是社会观念影响。(封建思想、男尊女卑,并非男性特有。我一位东北朋友和我讲过,他们职场中有一位女性,在单位和同事抱怨老公家庭暴力,结果所有女同事都认为她该挨揍。迄今在东北某些地区,女性不能和男性同桌吃饭。众所周知,无数被男尊女卑思想毒害的老一代女性,自身也成为封建思想的帮凶。抱怨儿媳不生男孩的甚至怂恿儿子因此离婚的,婆婆比公公往往更刻薄。) 因此,同是海归,婚姻中的女方和单身女性,要比男性付出更高的机会成本。此外,一般而言女性相对更重视家庭价值、更看重子女未来,权力欲更少,更不喜欢虚与委蛇社交应酬。(多年前建行总行某处团建后集体嫖娼全部被抓,处内唯一女职员幸免于难而在事后立刻被提拔为处长)但女性如果因为各种因素放弃个人事业,在家庭中的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护。已经有不少海归家庭中男性出轨、保养和离婚的案例。 因此,对于女性,海归应当更加谨慎。 在美国,女性面临更加平等、宽松、友好的环境。我希望我的女儿成长在一个对她更加友好的环境中,是我移民美国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
2、你是否拥有国内职场的生存能力
许多海归回国后发现自身竞争力不足。
如果是去体制内单位,过硬的关系和背景非常重要。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在没有关系时创造关系的能力。这不是牵强附会、攀上老乡同学的关系那么简单。表面上是人脉,背后其实是利益。有没有核心利益绑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才是让领导信任你,认为你真正可靠的关键。你需要为此付出足够的承诺成本。(譬如你需要和领导一起腐败,你需要背黑锅,你需要违法为领导利益相关方牟利。)在某案件中,一只小老虎被打之后,部下(有的其实已经调任其他单位)三个自杀。利益绑定太深,风险就很大。但是,如果利益绑定不深,就很难进入核心圈得到重用。站队须谨慎,站错有风险,不站就靠边。
有人会说,在西方,无论政界还是企业界,也是类似的,裙带关系、人身依附也很普遍。诚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无论中美欧日。但是,有两点不同。第一点,底线问题。发达国家更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宗教信仰,刚性和柔性地约束了底线。第二点,代价问题。在中国派系斗争失败的结果,比西方要惨烈的多,代价要大的多。第三点,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弱。美国法律体系中各种制衡,譬如辩诉交易、证人保护、媒体监督等,以及更强调个人利益,极大消弱了犯罪同谋和人身依附(Cohen的揭发)。法律的设计,是为了让社会利益最大化,因此应鼓励和保护知情人检举揭发。但国内,知情人检举反腐,往往未必会有好下场(参见各类小偷反腐、夫人反腐、情妇反腐甚至准儿媳反腐,有的案件讳莫如深,改用不公开审理。因为本质上就不敢鼓励内部揭露,否则天下大乱。)。所以在制度设计上实际上在变相放纵犯罪同谋,鼓励人身依附。(确实会看到有检举有功的,但要看检举的是谁)举例来说,美国在政治体制设计上,对于要求更高独立性的职务,如美联储主席,就是跨越总统任期的,以提高人事上的独立性(为此还争论了很久Trump是否有权免除Powell职务)。更别说三权分立等制度了。企业界也是如此。中国上市公司都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将上市公司当提款机、利益输送屡见不鲜。更别提数量更多的非上市公司了。权力集中与权力分散,哪个更容易产生人身依附,不言而喻。
国内高校不是净土。高校行政化是公认的事实。如果你有施一公饶毅的水平,或者至少有颜宁的水平,你可以随心所欲,反正大不了再归海。如果不是,你没有归海的后路,凭什么随心所欲呢?财会中心负责项目经费报销的会计看惯了大教授们的笑脸,连院长院士对他们说话都很客气,恐怕会难以习惯你公事公办的样子。你为什么天天呆在实验室,不出去跑跑关系混个脸熟呢?我所知某科研机构的副教授,对本市桑拿如数家珍,晚上亲自陪评审们洗脚搓背。如此明事理,自然回报丰厚,现在已经财富自由了。这些表面功夫很容易学会,但最难的还是能请得动别人。你需要一个对方信任的卖面子的介绍人。很多时候,在国内没有根基的海归缺乏条件。如果你有归海的退路,对方恐怕就更不放心了(你啥时候归海后举报他怎么办)。另外,如果你要出人头地,一定要放下道德的桎梏。因为在关系人脉的竞争中,你的对手往往没有底线。
关于高校,近年来见诸报端的各种报道太多了。涉及到海归应聘中的诚信问题,当年浙大海归涂序新的遗书中这样写道(据报道长达六页,但公布的只有66个字):“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当然,涂序新事件已经过去十一年了。相信这十一年,已经也有了进步。不管是浙大还是去浙大的海归,应该都吸取了教训。
如果是去民营企业,你可以凭本事吃饭。那么你是否具有足够的竞争力?不要以为你肯定比土狼竞争力强。即使是名校海归,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海归身份只是一块敲门砖,和国内名校毕业差别或许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大。更重要的是,进入企业后,你能否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你的价值?最基本的,领导可能不知道你的专业但知道你是海归,那你能否在领导和外方谈判时担任一个合格的翻译?(你可不能说你是因为英语不好才回国的吧?)
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其实还不是语言能力,而是业务能力、技术能力。如果是STEM,在国内已经小学生开始学习arduino或python、大学生兼职开发赚钱、全栈工程师到处都是,或者是财经,毕业前已经完成CFA、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之类专业资格考试(或者国内的基金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资格考试、证券资格考试)(甚至有人提前挂靠关系完成一些要求从业年限的考试)的本土本科或研究生中,你对专业知识或技术的熟悉程度,甚至从业资格方面,是否具有优势?你在海外公司实习或工作的经验,是否在国内企业眼里具有实际价值?(或许他们在你真的进去之后,会认为之前他们高估了)
你在海外学习时培养的严谨认真的态度,也许会导致你完成任务的时间过长,完全不符合国内高效率快进度的要求,完全不符合那个见识不高、根本分不清你的工作成果和同事的质量上的显著差异、却因为上台前没有拿到完美PPT的领导的期望。你的UI设计或许完全不符合国内用户习惯,你的广告文案不符合国内三俗网民的统计学特征,你起草的文件不符合企业公文八股要求,语句不通顺甚至几乎每个词都要修改(去看看恒大许老板签署的公文;很多民企老板崇拜毛式思想、军事化管理),领导会对你深深失望,聚餐的时候意味深长道:还是个海归呢。
好吧,也许你不再是这样的年轻人了,你已经在FANG工作N年了,现在你作为特殊人才引入某大型名企,去了直接是一个VP或者更高的职位了。那么,你需要习惯民企老板把酒品当人品(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习惯领导半夜给你打电话催你去公司加班、或者完全不管你个人情况要求你随时出差了。
至于国企,你就当成是公务员吧,事实上两者也差不太多。给你讲个故事,也是真事,某部长向某国级领导汇报,打印材料中有两页之间夹了一张白纸,领导大为光火。这件事情所体现的意义,也适用于体制内所有岗位。千万不要以为,作为企业,市场、客户、利润这些领导挂在嘴巴上的东西最重要。也许领导的讲话,看上去和民企老板也没什么区别,充满激情和蛊惑性,但在人事任免、职责安排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那些潜规则的意义了。你以为入职时领导和你讲”做人“是在讲人品,你就大错特错了。
不少人会觉得,中美企业都有类似的地方。譬如,有位国内民营企业的财务总监曾和我诉苦,就算做到多高的位置,老板也是把你当条狗啊!我安慰他道:美国人还不如你呢。纽约某千亿美元规模的公司大厦顶层的房间可以俯瞰华尔街,公司的老董事长下令,除了他自己、他的狗和他特别批准的人能上去,其他人包括高管层都不能上去。你看,美国年收数千万美刀的总裁,在老板眼里连狗都不如。是的,这当然是真的(不过也是大概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我还是想提醒你,除去某些个案,国内等级森严的观念和践踏人格的现象,还是比美国普遍不少。
如果帮助企业实现盈利或市场目标来看,作为海归,你是否对国内的市场、消费者行为、企业管理实践有足够的熟悉呢?不要以为MBA教科书上教给你了一切(事实上,我看到许多受到过系统商业训练的员工,在企业实践中完全忘记了一些基础的商业规则)。由于市场的巨大差异,许多跨国企业(包括我曾打交道的知名咨询公司)在国内都水土不服。在部分领域,国内现在跑的比较快,理论已经远远落后于实践,更不用说不接地气的外资企业了。二十年前一些外资IT巨头或咨询巨头凭借自身成熟的行业信息化经验在国内大做IT咨询、IT项目外包,现在很多企业直接从阿里腾讯或行业内领头羊挖人了。因为OPPO和拼多多这样的成功案例,国内很多企业包括互联网公司到传统企业,都纷纷搞渠道下沉,搞县域市场,大家都在琢磨如何竞争底层消费群体(包括月经贫困的拼多多用户)。对于购买散装卫生巾的用户,有人好心说:建议大家还是买有牌子的吧!这么便宜的三无产品也敢用?用在私处的也敢乱买?回复是“生活难”“我有难处”。而在高端市场已经拼成红海后,企业已经将目光投向这些过去忽视的底层人群。竞争如此激烈残酷的市场,常喝星巴克甚至自己磨豆子的海归小留们,是否能够对这类用户的体验感同身受,开发和销售出爆款产品? 在商业竞争手段上,连中国式过马路、公共场合大声说话都不耻的海归们,是否能适应国内商场各种无操守模式? 你是否知道,国内一些2C初创互联网公司地推时,作为创始人需要带着一群打手和竞争对手群殴?众筹互联网企业,需要伪造病历,或者在某个县级医院里和竞争对手争抢那些奄奄一息也许明天就会去世的病人作为客户?(曾和近年来的投资热点之一——民营医疗领域的某上市公司(老板背后有一个庞大的集团,涵盖整个供应链)交流,他们评估癌症病人的平均商业价值约为40万人刀,为发掘这类客户价值,他们和竞争对手都在拼命布局县域市场,买通基层医院相关科室,在第一时间获取病人信息)诸如此类,或许你不但需要习惯,还要身体力行。因为一方面是巨大的业绩压力,另一方面是国内的市场现实。(所以百度是没办法放弃被诟病多年的医疗搜索;高德导航会把你导航到很远的加油站,因为近处的没有交钱推广)
否则,国内对于海归的stereotype诸如坐而论道、眼高手低、不接地气之类就会加到你的头上。你必须拿出俞敏洪为了让新东方广告盖在其他培训学校广告上而和警察喝到昏迷不醒的勇气和魄力。其实国内有的外企就做的很好。譬如某欧企中国区老总就讲过为了打市场到处拼酒。(近年来随着禁酒令,体制内喝酒确实减少了;但企业界包括民企喝酒仍然盛行——看看茅台的供不应求就能明白。此外,除了喝酒,还有很多事情可以考验忠诚度——在整体诚信缺失的环境中,用喝酒伤身自残和其他某些手段譬如同谋一样,都是支付承诺成本、体现忠诚的一种方式而已,参照上梁山交投名状)
考虑到整个诚信环境,不要因为招聘时对方的殷勤而抱有幻想,在诚信体系缺失的社会中,去之前用人单位会珍惜人才对你赞誉有加,去了之后——就老老实实认命吧。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除了大企业,很多承诺能否兑现都不好说。即使劳动仲裁,你也很难赢。各地招商引资,企业都是香饽饽,劳动人事部门也需要考虑。企业裁人的时候更不会对你例外、恰恰相反,往往由于招聘你的薪酬更高,裁人时可能更优先(招聘海归很多时候是基于长远战略而非现金流拓展市场需要,海归多在研发部门、战略部门、企划部门等后台部门和海外市场产品部门,这些在企业里都是成本中心,裁人时优先一些。据我所知,安邦、碧桂园等高速发展时都在海外大规模招人,每两年这些海归都不得不再次找工作)而且,要做好国内企业除了欧美外企或有限的一些大企业外,很多企业解聘时没有N+1补偿的准备。
中小企业非常不规范,在用人时违法违规行为更为普遍。很多讲究实际的老板恨不得能和你直接签一个你帮他赚100他给你20的无底薪合同。要接受老板的格局。一是中小企业最看重利润(或者更看重现金流,如果随时准备跑路),二是毕竟聘请你的老板不是海归,可能就是靠前店后厂勤奋努力+投机倒把+找关系寻门路几个大项目捞的第一桶金。哪怕那些今天驰骋江湖的传奇,当年第一桶金都未必光彩。不要以为他们今天身价亿万或从事的是互联网,脑袋里的东西就换了。湖南倪福林、多益网络徐波(徐宥箴)、疯狂英语李阳、山木培训宋山木、新城王振华这样的可真不是个案。
如果你回去之后不适应,你需要考虑跳槽问题。和海归之前不同,此时你的选择可能更加有限,如果你走的是国内招聘渠道,国内企业这时有可能把你和其他国内应聘者同等考虑了(所以建议你仍保留Linkin之类海归渠道)。你也需要直接面对国内普遍的年龄歧视、性别歧视。
关于回国创业。我理解这通常是极少数牛人才有能力做的事情。无论是中美,创业成功率都非常低。(曾有美国知名风投家在其著作中提供了一个统计数据,即初创企业能够获得风投的比例只有2.4%,至于能最后走到IPO的就更低了。在中国也类似,更何况还经历过万众创业的政策推动时期)成功的创业企业千差万别,回国创业的应当具有相当丰富的商业经验和资源,因此成功率可能会高一些。但即便如此,机会成本也很大。拥有领先技术的海归或许开始相对容易一些(风投比较青睐海归带技术+国内市场的项目模式)。但也要注意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比较知名的有尚能太阳能施正荣、赛麟汽车王晓麟、深圳赛龙代小权等。其中代小权早已被逮捕、王晓麟现在被刑事立案。总体上,创业主要看个案情况,无法一概而论,海归也是如此。
3、你要去的目标单位的小环境和你生活城市的环境
海归回国,如果可以选择城市,我首推香港、深圳、广州珠三角地区。其次是长三角。不推荐北方城市。完全不建议回二三线城市。
目标单位,首推欧美外企,其次是大型民企。 不建议体制内和中小民企。建议去新兴行业,不去传统行业。
目标单位的小环境,需要具体分析。搞科研,要看学校或院所有没有能力提供足够的资源,专业大佬在业内情况,你和专业大佬的关系;去企业通常就更简单了,看向上汇报人是谁,自己的职权范围,KPI指标,高级人才通常都会一对一充分沟通,企业也怕找错人。
家里有人有矿除外。
居住:单身或虽然有娃但能解决上学问题的情况,建议租房。国内租房很划算。租售比很高。房产税确实不知何时出台,就是出台也不用担心,力度肯定不大,负担很轻。道理很简单,政策制定者自己得交得起。不推荐买房是不看好房价。
有娃:能找关系或接收单位照顾去重点公立学校为最佳方案。国内优质资源仍然集中在公立系统中。许多公校的国际班质量很好。如果能上,没必要上私校。国内近年来私校发展很快,但商业气息过重。(个人认为应该警惕那些追求硬件设施噱头的学校,这类学校比较迎合低素质暴发户家长价值观,但对孩子成长未必有益)如果上私校,可考虑国际知名私校在华分校。务必要考察学校教学理念,并验证其是否言行一致,观察学校人本管理的细节。一线城市面向外交人员、外籍人士的老牌私校都不错,可能比较难上。(这一点和美国差不多,越是难考、waitlist越长的学校往往越好,毕竟选择上私校的不差几个钱。国内好的私校,也是经过比较严格的招生程序,学生家长一块儿考的)

4、是否放弃身份,是一个最为重要的考虑
如果你本来就没有获得绿卡或美籍,那么其实你也没失去多少。放弃的只是一个可能机会,不要患得患失。
但是已经有绿卡或美籍的,需要多掂量。有个朋友海归后在某互联网公司当高管,绿卡回美也被关小黑屋,因为每年在美国呆的时间太短了。另外,这个朋友比较精,我很怀疑他没有如实报税,如果一直保留绿卡,恐怕以后会是定时炸弹。(身份选择,还需要考虑报税、社会保险、养老金等问题,尤其对一些半海归,两个各差不多一半时间)
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不会因为Biden当总统就会缓和多少。尽管两国经济很难完全脱钩,但战略性竞争或对抗将成为两国关系未来的长期主基调。左右钟摆型政治,下一次或下下次不知道是否会摆向保守极右那一边?在此背景下,以前的那些不变的常量,或许都会变成变量。 比如说: 在美出生的娃,以后在中国长大成人后,是否还能获得国籍选择权? 美国对在中国长期工作的公民或绿卡持有者,纳税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动?
我说过一个观点,就是人生不要投机,更不要两头投机。对选择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都是这样。
如果海归后混体制内的,通常不仅自己而且配偶子女都需要放弃绿卡和外籍。
相关政策参见如下链接: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Jo1Ex
http://www.scsio.ac.cn/jgsz/glbm/rsjyc/zcgz/gbgz/gjwj/201603/t20160311_4548813.htm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15/c1001-26211544.html
全国已清理3200余名副处级以上"裸官" 近千人被调岗
注意几点:
(a)根据报道,该规定至少适用副处级。再向下也是留有余地的,因为“重要岗位”这个定义非常宽泛。譬如,负责管钱管人管采购的岗位,通常也属于重要岗位。 (b)国内很多规定比较笼统。关键时候,可能会被你的竞争对手所利用。
关于体制内外籍特例。有人说海归回国进体制内,也可以保留外籍。确实有这样的案例。近年来有些体制内岗位搞全球人才选聘,不限制国籍。但是需要注意,这些岗位通常是按特例办理,因此也无法享受到很多体制内好处。譬如,这些特例岗位没有真正的行政级别,并不能在体制内平级调动。(参照**级别,和是**级别,天壤之别。)举个例子,大唐集团前办公室主任谢卫江任湖南省副省长。但一个享受厅级待遇的外籍海归是肯定不行的。《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必须具有中国国籍。公务员拿外籍是要被开除的。香港例外。 (更正一下,工行聘请德银中国区总裁张红力担任副行长(现已辞职),根据工行年报,其国籍是中国,并非外籍,张是八一农垦军队大院出身)
中国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现在财政拨款有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两类),属于体制内一部分。有些高校海归,回去之后为了不放弃身份,就先两边分居,或者在国内不担任行政职务,只当系主任助理、院长助理这种职务,看上去似乎可进可退。其实没啥用,也没什么前途。最后过几年都必须做出选择,熬不到娃长大。一两年、两三年还行,五年十年你在美国都呆不了几天,如果是绿卡的话保留美国身份都难。所以最后可能都变成完全回去、放弃身份了。通常而言,已经入籍的长期完全海归,还是非常罕见。(有些人专门在海归之前入籍,以留下归海后路。作这样考虑的,通常比较少进入体制内,也不会长期或永久性海归,只是为了短期利益而已)
所以建议,如果还想保留美国身份,进入体制内高校就不要担任行政职务,不要走仕途,老老实实搞学术搞科研。一技之长,以后到哪里都有饭吃。至于别人有行政职务可能比你资源多,心态放宽就好了。
进入民营企业的话,具体看Boss对你是否信任。对于国内Boss来说,肯定是你完全海归没有退路让他更放心一些。
5、你的个人特征和资源禀赋
回国的人,心态其实也不同。小留们可能是贪图国内丰富多彩、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年回国可能是希望出人头地有所作为或赌一把跨越阶层。 但是如果与个人性格特征背道而驰,有时候会很痛苦。 你的事业心有多重、权力欲又多大?美国社会对家庭更为看重。如果在美国家庭安定幸福,你是否愿意回国为了事业放弃部分家庭生活?
你是高智商还是高情商?内向还是外向?喜欢独处还是喜欢热闹?(毕竟除非去大城市,北美大农村好山好水好寂寞)如果你缺乏在复杂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的能力,又没有特别突出的技术专长,回国可能真的寸步难行呢!相对而言,美国比较适合比较单纯直率的技术人才。这里制度和规则都很成熟,老实人吃亏会少很多。如果工于心计、善于搞人际关系,在国内或许可以获得更多空间,在美国也许会缺乏用武之地。(当然,这都是相对而言的)
如果你依靠的是你的个人能力,那么你是否在国内的绩效考核体系下,具有足够的竞争力?(譬如对效率和数量的要求)如果你在国外只是螺丝钉,你是否为回国准备了充足的知识储备?国内很多岗位是万花油,专业性不够,但需要更全面的能力。如果你在国外已经是小负责人,那么回国后,如何将国外与国内结合起来将是挑战,从组织架构、团队文化都会有所不同。企业里越往上走,人事上涉及人脉人情,业务上涉及外部环境,从同业竞争、消费者行为到政府公关,都要求更高。如果你回国后位置有所提高,那么你将需要准备同时面临两方面的挑战。另外,某些企业吸纳海归看重的是国际化能力,为未来业务出海做准备。你在这方面是否有足够的积累,与你在国内享受的待遇或回报匹配呢?国内企业相对来说,耐心会小一点儿,压力会大一点儿。
如果你能力没有问题,你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禀赋呢?譬如,在科研界,你是否与某位院士过去有过机缘?或者拥有掌握资源分配权的人脉(从行政官员到专业大拿)?这些都可以帮助你获得竞争优势。虽然美国科研界一样需要人脉,青年学者拿项目也很困难,但相对而言,人脉关系影响还是稍微小一些。
转一个链接,反映的是小留们回国的感受,感觉还是比较反映实际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631774 30条海归回国后的喜与悲
个人价值观。其实价值观在影响是否海归的决策中作用很重要,但具体什么价值观没必要讨论。每个人没必要也很难通过他人的文字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大多数青少年时期就成型,只会在人生大事件发生时才会改变或调整。我们只需要在决策时考虑到,即使物质富足,在一个与自身价值观不一致的环境中长期生活,会很难受。所以,选择适合自己价值观的环境就好了。
有人说,海归回国可以成为人上人,享受特权。 其实,当人上人舒服不舒服,要看你上面要服务的人多不多。即使你官至厅局级,就一定会舒服吗?你上面会有部级,以及上级单位的同级甚至低级官员。 讲个例子吧。曾经有一位地方厅级领导的秘书和我讲这么件事情: 有年清明节,这位地方厅官去代北京的几位没时间回老家的领导给祖坟扫墓,回来和秘书抱怨说,**,老子清明节忙着给别人扫墓,连自家祖坟都没扫! 秘书赶紧汇报说,领导,忘记向您汇报了,您家的祖坟,***、***、***几位都和我说了,他们都去替您扫了! 这种你帮别人扫墓,别人帮你扫墓的人上人生活,你是否真的很期待呢?
6、不要被一个“也”字,蒙蔽了对两国巨大差异的认识
遇到许多华人比较国内和美国时,会说一个“也”字。 确实,很多事情,都是类似的。譬如说闻之色变的国内复杂的人际关系。其实美国也这样啊!你看美国职场上,安卓之父性侵丑闻,更露骨吧?
如果你和国内朋友们讨论国内很多现象,他们会说,美国也一样啊!我看到报道说,bla bla...
是的。美国社会也有很多问题,有时候看上去比国内更严重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看你如何比较。
总体上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事情,在一个国家是特例,在另一个国家是普遍。在一个国家的底线,比另一个国家的底线,要低一些。
我当然理解不同国家在社会、企业、政治等领域都共同存在的问题。(有的情况本身是可以理解的。企业内部的公司政治,政治家的谎言和无耻,在任何国家都是常见的)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上流社会,人们真正在乎的不过是金钱和权力。
但是,不应因为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和任何国家都存在的不足,就对整个社会愤世嫉俗,用一句“天下乌鸦一般黑”抹去不同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差异(我会在下一部分内容中讲这个差异的大背景是什么)。有时候,底线,只是一线之差而已。有网友说的很好,底线的背后是制度支撑。每个人经历不同,感受或许不同。但我相信,如果真的对中国和美国都认真观察和深入思考,还是能够理解我说的这些方面的区别。
其实即使在来美国之前,我也从没有将美国理想化。也许正是因为我没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所以我到美国后并没有失望。美国并不适合所有人,我也看到太多失望的移民。所以类似于本贴,对于打算移民的国内朋友,我常劝告他们一定要谨慎考虑。
这段的标题足以表达我的观点。
7、站在历史长河中看个人机遇
https://www.visualcapitalist.com/2000-years-economic-history-one-chart/ 2,000 Years of Economic History in One Chart 由图可见,1820年左右,中国GDP在全球占比达到顶峰,将近于美欧日总和。然而,那时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吗?显然不是。20年后,Opium War爆发。中国进入了灾难深重的漫长岁月。 图中中国GDP(PPP)已经超过了美国。 https://blogs.worldbank.org/opendata/tracking-gdp-ppp-terms-shows-rapid-rise-china-and-india 根据这篇世界银行的文章,2013年中国的GDP(PPP)就已经超过了美国。
很多人考虑海归,看的是眼前利益,非常现实,比如比较看重薪酬待遇。但即使主要考虑薪酬待遇,也要考虑薪酬结构、不确定性、缴税、社会保险或养老医疗保险(两边都有连续或累计缴费年限要求,对于中年海归都需要考虑)、几年后职业发展,比较种种不同因素。譬如在国内存在年龄歧视;有的行业或岗位虽然薪酬较高,但要求强制性跟投(譬如房地产行业普遍存在,如收入百万需要拿出80万跟投项目,有的甚至需要贷款)或强制性集资(尤其是某些民企,高速发展时采取激进战略大量招人,一旦发展降速现金流出问题,就强制性要求员工集资)。
其实我觉得,人生很长,保不准你以后会遇到什么机会,或者什么困境。但选择是否海归,尽管落脚于一个具体的工作,但背后可能不仅关系到个人职业发展,实际上还可能关系到未来几年、余生甚至你的后代生活的环境。所以,更宏观、更长久的视野也是需要的。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仍然坚信全球化、地球村、机遇和选择有无限可能的时候,多考虑孤立主义上升、甚至矛盾进一步尖锐、对抗更加激烈而带来的两国脱钩,也是非常必要的。(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回去了再也出不来,留下了再也回不去,这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即使很优秀的人来去自由,随时可以归海,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这种可能性也会比过去大大降低了。
如果选择了一个更适合的国家,机会并非只有一次(有这种想法的人,和被鼓动买某只股票的股市小散很像,老是以为发财机会就此一次,不买就晚了),何况有的机会,未必真的会属于你。看到国内现在发展很快,心里着急,往往可能冲动下做出错误选择。
人生短暂,所以确实需要某一时刻的机遇。如果放在更长时段思考,就会理解,为什么国内那么多富豪和官员,会送孩子出国读书。而且如果孩子能力较强,他们通常乐见孩子留居国外。其中一个原因恐怕就是,他们自己在国内虽然成功,但是他们并不敢确保,他们的孩子能够拥有同样的机遇。而在发达国家,从概率上讲,孩子过上富足的生活更高。事实上,就人生的规律来说,年轻人多相信只要奋斗努力,就会有光明未来;老年人更能理解,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只是随波逐流。正是经历了艰难的奋斗过程和偶然因素影响,许多成功人士对年轻人创业、奋斗更加谨慎,倾向于给孩子一个稳定高起点(高期望/低方差)的环境。
无论中美的媒体,都充满各种噪音。这些噪音,虽然可能是真实的,但也存在抽样偏差。基于这些样本的估计,恐怕很难得到无偏估计。最近以来,华人论坛上焦虑美国衰退的,感叹中国崛起的,如此种种,都是各种噪音下影响的结果。此文或许对中国的各种问题说的多了一些。但是,我从来不是逢中必反(我对以某种方式拿身份的美华向来是敬而远之的)。作为非常特殊的美华群体,成分复杂,对中国的感情也是复杂的。但任何族裔,包括古巴裔,哪怕在国内受迫害,对故土都是有深厚感情的。我遇到来自全球各地很多发展中甚至不发达国家,甚至是落后的君主制国家(不是君主立宪制)的新移民,也都是如此。我想,大多数华人也不会例外。选择留在美国,成为美国公民,也不意味着要抛弃原生文化。恰恰相反,作为移民国家,文化多元正是美国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正是文化的交融,才使美国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中华文化是美华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放弃它是愚蠢的。此外,作为无神论者占比较高的族裔,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也可以弥补由于没有宗教信仰导致的道德教育缺位的问题。(比较中美道德教育,美国的学校相对薄弱,很大程度上是由宗教进行的。如果没有宗教信仰,不额外开展道德教育,孩子的道德教育将会缺位。当然,要坚决摒弃很多封建糟粕) 动不动就要搞”忠诚度“测试,和动不动指责美华背叛祖国,都是非常不正确的。川普要把ANTIFA列为恐怖组织,也没人将此和他的德裔血统联系在一起。如果是美国公民,当然要忠诚于美国。而美华选择绿卡、H1B或者其他身份,只要是合法身份,也应当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 在这里,只想抛去利益的立场,客观讨论一下如何比较中美两国。 在此引用(略加修改)我曾经说过的几段话: “ 客观一点说,也不是"现在“中国情况很不好,而是中国情况一直就不是很好: 一,中国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整个物质生活和社会文明程度。这是绝对水平。 二,说中国很不好有点儿违背事实。改开以来中国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如果出国时间很久,回去之后能感受到巨大变化。所以,和过去比,中国确实已经好很多了。 三,尽管比过去好很多,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程度,要看人均GDP而不是GDP。而中国人均GDP,根据国内一些左派经济学家的预测,也要到2050年才赶上韩国,2100年才能赶上美国。 ” 所以,当我们比较两国时,一定不要忘记这个基本事实,中美差异的最大背景,就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发达国家。这是所有比较的大前提。很多人在讨论中美差异时,尤其是谈中国优点和美国问题时,把两个国家平行比较,却忘记了这个基本事实,忘记了两个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处于完全不同的阶段。而且不客气的说,相当一部分人在用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在中国正在被逐渐淘汰的封建时代的落后思想和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评价美国。
我曾经举一个例子:某一天,老村长得知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决定留在省会城市不回村了。大伙儿吃完晚饭摆龙门阵讨论此事,气氛热烈。最后老村长总结道:生活,无外乎吃穿住行。从吃看,城里人吃的都是我们打过农药的,就算施农家肥的也放了很多天,完全不新鲜,哪有我们做饭前在屋后地里现摘的新鲜;从住看,大学生和别人一起挤公寓,哪有我们的大瓦房明亮宽敞;从行看,听说大学生每天挤公交地铁单程就要大半个小时,哪有我们每天出门没几步就能下地种田。再说环境,从风气看,哪像我们民风淳朴,听说城里邻居老死不相往来,外面问个路都要先买份报纸,城里人都冷漠自私;从安全看,城里小偷小摸,还有流窜犯抢劫杀人,犯罪率很高。从家庭看,男人就应该像个男人,听说城里男人在家里地位都不高,有的男人在老婆来那个日子的时候还要帮老婆洗内衣,老婆动不动还要离婚,哪像咱们把门拴上随时收拾;城里人穿的也是花里胡哨,男不男女不女,好多男人穿的也像个二流子!最后大家一阵叹息,这个大学生现在好惨啊!大家对于大学生死犟着不回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好推断道,小伙子可能是被城里的一个小妖精迷住了,被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洗脑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个背景,对于理解中美之间差异,甚至比所谓体制更为重要。全球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中国家数量远比发达国家数量多。东欧、中南亚、南美、非洲,这些国家的日常社会生活中与中国的相似之处,可能远远多于他们与美国的相似之处。(当华人也在批评本族裔中国式过马路、缺乏诚信、缺乏社会公德的现象时,我想我们不要忘记,其实很多现象并非华人所特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民众都是类似的。譬如,众所周知东欧国家诚信水平远低于西欧国家。)
担心美国衰退大可不必。简单聊一下中美两国未来发展趋势吧:
(1) 美国会继续强大下去,至少100年之内不用担心。毋庸过虑。人均GDP方面,中国要赶上美国(现在美国是中国6.2倍左右),恐怕还要100年,如果不是更长、或者被打断的话(这是很有可能的)。为什么人均GDP/人均收入(二者通常成正比)如此重要呢?人均收入和人均GDP体现的是经济发达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 国家的强盛,核心是科技。只要美国仍然能吸引、积聚全球科技人才,美国就丝毫不用担心。美国高科技界充满了从贝索斯、马斯克到劈柴这样的一代或二代移民。这也是被Glassdoor评为最佳CEO的zoom袁征美签8次被拒仍矢志不渝的原因吧。只要美国在可贸易部门尤其是高科技部门保持全球竞争优势,美国仍然会保持富强。同时,美国还拥有农用土地、能源等资源禀赋方面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 很多人担心美国的教育。美国教育体系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要维系一个国家的强大,只需要少数顶尖人才。对于基础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没有人能否认,美国教育体系为不拘一格选拔顶尖人才提供了充足机遇。我们不能因为家里娃不是天才,拿在美国自由天地里散养的娃和国内亲友们鸡飞狗跳push出来的娃比较,就立马焦虑了,就认为美国未来会在国际竞争中会失利。这实在是有点儿杞人忧天呢。
(2) 美国短期风险很大。我曾经关于美国短期极左极右势头越来越强的判断已经得到了验证,而且短期内还会继续加强。代表温和派的拜登虽赢,但偏左的贺锦丽也当选副总统,民主党四朵金花风头正劲,民主党内极左激进自由派势力正在上升。但总体上,在两院选举中共和党实际上是赢家。我也不担心共和党会丢掉GA参议员席位。这种两头极端化的趋势对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影响呢?就是要对教育、税收、移民等政策的动荡反复有所心理准备。但是,天塌不下来!没有几个极端自由派或极端保守派,因为另一方总统上台而从美国移民出去的。
(3) 中国改开四十年发展迅速,值得肯定。 中国已经成为GDP(PPP)全球第一、制造业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全球第一。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催生了无数发展机遇。这不能否认。事实上,我建议所有的美华都应该督促孩子学好中文。这是美华天然的竞争优势。 总结中国改开的经验,主要动力为三点:(a) 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革。推行私有化,建立市场经济。改开之前,通过打苏联牌,在外交上获得突破。中国再次睁眼看世界,被深深震撼。1978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率团访问英国,深受震撼,回国后力推支持邓小平改革(见时任中国驻英大使柯华回忆录)。农村以安徽凤阳小岗村分田到户为标志,城市以国企、集体所有制等公有制企业产权改革及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为标志,实现私有化;推行市场优化配置资源。这个过程仍未结束。(b) 进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通过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与全球经济融合,享受全球化红利。通过国际化分工,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工贸易为开端,逐步成为全球贸易第一大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全面实现了工业化。(c) 人口红利。人口快速增长,教育程度提高,劳动力数量和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在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三者中,中国发挥了劳动力这一要素的资源禀赋优势。所以说,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人口红利,是中国改开四十年三座发动机。 中国是一个大国。因此,从制造业、贸易全球第一的数据,到互联网ATM(正如寻找美国悲观数据和案例一样不难),找乐观的统计数据并不难。更何况,中国改开40年成就斐然。然而,要客观认识中国这个巨大经济体的发展趋势,必须看宏观数据,看趋势,分析背后的因素。 最宏观的数据,就是GDP了。有人说,我的观点停留在多年以前。但在我眼里,恰恰相反,很多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年之前的高速增长之中(假设海归后享受10年中国高速发展的成果,那么从GDP增速来看,最好的海归时间是二十年前,甚至更早,改开刚开始那段时间)。中国近十年GDP增速已经一直在下降通道中。新冠之前,2019年二季度GDP增长6.2%,是1992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展望未来,无法乐观。如果看GDP增速,似乎会有一个印象,就是10年一个周期,也许现在又到谷底,未来增长可期?首先,当前还没有见底迹象。其次,在小周期之外还需要考虑大周期,一些深层次因素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三座发动机,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人口红利,第一个,早已进入深水区,需要触及许多既得利益群体,并面临意识形态上的压力;第二个,全球孤立主义、保守主义抬头,中国外部宽松环境正在日趋严峻;第三个,中国人口老龄化远比美国严重的多。这个更可控的内生变量,中国正在加大力度放开人口政策,但二胎放开后效果并不如人意,高昂的抚养成本、观念意识的变化,推动出生率不断下降。 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publication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2019-highlights.html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 Highlights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51145251 Chinese birth rate falls to lowest in seven decades,17 January,2020 消费降级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企业界渠道下沉、挖掘县级市场是微观上的反映),投资效率不断下降。消费和投资两架马车现在都动力不足。目前的希望在出口,一带一路和RCEP,前者已经被证明效果有限,后者尚待观察。
目前,中国私营经济涵盖人口远远超过公有制经济。2018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占比从1978年的0.2%提高到83.6%。(也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不匹配和未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参见《论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中外法学,2012年。很遗憾未能检索到2012年后相关研究。) 贫富差距不断加大。非官方关于基尼系数的计算已经到了惊人的水平。由此引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当美国选民激烈讨论拜登的年收40万美刀以上 1.8% of taxpayers加税,其中40-70万刀加收不到1%;沃伦和桑德斯的富人税,后者主张对32M美刀以上净资产征收超过1%、最高100亿美刀征收8%财富税,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个事实,就是美国的各种财产税,从房产税到遗产税,极大缓和了贫富差距,尽管美国不断增长的贫富差距令人诟病。相比之下,中国情况更令人担忧) 由于体制改革推进困难和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社会管理成本已经高到难以承受的水平(无论是从财政负担、还是企业负担)。 https://wohugb.github.io/northeast/chapter5/ 东北人不都是黑社会 这是一个东北人关于东北的博客汇集。东北不是中国的铁锈地带。美国铁锈地带是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分工、制造业转移的结果。但东北,在中国成为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全球第一的背景之下,拥有雄厚的资源和工业基础,为什么如此败落?气候因素+体制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观察折腾了很多年、始终振兴不起来的东北和自由生长、最具有经济活力的珠三角,更容易理解当前中国体制改革的困境。 当然,我们更期待官方的真实的统计数据。毕竟,个案只是个案。 总之,中国面临的挑战比美国大的多。未富先老、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法律欠缺、环境污染、诚信丧失、拜金主义、道德沦丧、资本+权力割韭菜,这些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早期经历过、甚至早期没有经历(如人口老龄化、如丧失奋斗精神的佛系、丧文化)的风险,中国现在或未来一个不少。弯道超车并不现实。欧美日经历过的问题,中国正在或未来都会经历。同样的路,还要再走一遍。而且成本可能更高(分析美国崛起的时机,与当前中国面临局面完全不同)。更不要轻易嘲笑美国存在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不理解美国的制度、文化、价值观,或者对很多事物的理解过于肤浅,没有真正了解其历史渊源、前因后果。事实上,历史上国内媒体曾嘲笑过的许多美国问题,现在国内也暴露出来了。(以史为鉴,当年赫鲁晓夫推行经济改革,人民日报九评苏共,嘲讽苏联推行经济改革,“竟然”出现了个体户雇佣员工进行资产阶级剥削、贫富差异加剧等等不可容忍的现象,如今国内一些媒体嘲讽美国,也颇有类似之处。一边嘲讽,默默学习。譬如嘲讽完西方的贫富差距之后,国内城市默默学习西方城市的贫富混居政策等)
如果对中美未来发展有更全面认识,那么对于过去二十年中国房价与家庭资产的高速增长,也就可以更冷静客观看待了。 很多美华和当年同学同事比较个人或家庭财富,心态失衡,这是可以理解的。国内一线城市民众相对于美华拥有的优越感,也往往来源于此。
不过,换个角度看一下: 首先,拥有美国公民的身份,这背后的含义,并不只是财富这么简单。自豪感、安全感、认同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认同、社会参与、尊重、个人实现、国际旅游便利,等等。参考马斯洛需求理论。 其次,要看增量。资产是存量,价格会上下浮动;收入是增量。向前看,看我们余生,看后代,增量更重要。(这道理其实也类似于中国GDP增速高涨、民众收入高速增长时,民众心态好于虽然收入绝对水平高于中国,但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众)。总体上,国内民众收入很低。真正超过美国中位数收入的人口,不到中国人口top 1%。 对中国人收入分布可参考如下两个2020年最新的研究: 下面这篇主要是研究中国top-income人群对收入不平等影响。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3951X20300924 从中可以看到,美国人名义收入中位数(5万多美刀),按汇率已经可以进入了中国的top-income class,中国top 0.8%人口了(作者以年收入12万人刀作为起始线,根据Table 13,只有1.5%中国人口超过12万人刀,超过20万人刀人口0.92%,超过30万人刀0.84%,超过40万人刀0.82%)。收入超过10万美刀的美华,已经进入中国top 0.02%的人口,100万美刀进入0.003%的人口。 由此可见,美华子女在中美两国,收入超过5万美刀的概率有天壤之别(50%:0.83%)。
http://www.stats.gov.cn/english/PressRelease/202001/t20200119_1723719.html#:~:text=Among%20them%2C%20the%20median%20per,89.8%20percent%20of%20the%20average. Households'''''''''''''''' Income an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in 2019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2020-01-19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人刀,不到5000美刀。中位线更低,2.6万人刀,4000美刀左右。注意,是年收不是月收。 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2020-06-15/doc-iircuyvi8570595.shtml “有6亿人月收入也就1000元”符合实际吗?统计局回应,June 2020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20/06/%E8%B4%A2%E6%96%B0%E7%BD%91%EF%BD%9C%E6%9C%88%E6%94%B6%E5%85%A5%E4%B8%8D%E8%B6%B3%E5%8D%83%E5%85%83%EF%BC%8C%E8%BF%996%E4%BA%BF%E4%BA%BA%E9%83%BD%E5%9C%A8%E5%93%AA%EF%BC%9F/ 财新网|月收入不足千元,这6亿人都在哪?6月 6, 2020 据财新网估计,不到1亿人月收入高于5000人刀,大约9.64亿人月收入低于2000人刀。 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20-06-05/zl-iirczymk5479646.shtml 夏春:中国只有70万人月收入超过2万元吗?2020年06月05日 这篇财富机构从业人员的文章对国内富人数量相当乐观,认为月收2万人刀(3000美刀)的人数超过1000万人。这是什么概念?目前中国大学生(含大专)毕业人数大概1个亿。(大学生毕业人数参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053402。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已有1.14亿)
(大部分海归月薪低于1万人刀,是真实可信的。查了一下,各类数据来源差异较大,海归月薪低于1万人刀的比例大约在70%-80%)
第三,国内富有中产的财产中,房产占比很高。房产是会降价的。
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2020-04-24/doc-iirczymi8100949.shtml 央行报告:城镇居民家庭资产分化明显 房产占比超七成 2020年04月24日,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
参考zillow关于中美城市房价比较: 由数据可见,深圳房价比纽约高一倍不止。 值得注意的是,除深圳之外,北京和上海的面积可大多了。偏远郊区延庆县密云县的那些不堵车到市区开车都要两三个小时的房子,大大拉低了北京市平均房价。 房价真的会维持当前高位吗?我不这么认为。理由很简单:(1)中国房产的高估值原因之一为持有成本极低。几年前我曾计算过美国房产房产税的影响。假设将要购买的纽约房产的房产税等按照长期国债贴现率计算等值国债,加上房产的售价,仍然比北京可比房产价格低。(实际上投资收益要高于国债收益,从而对应价格更低)反过来说,如果持有成本上升,房价可能下跌。但即使考虑这个下跌,房价仍然存在很大泡沫,原因主要在于第二条:(2)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大部分房产是没有流动价值的。并不能变成美元资产。(PPP购买力平价计算中,通常只考虑可贸易商品,很明显,房产作为不可贸易商品,是不会考虑在内的)或许有人会说,房产随时可以卖掉,然后变成美元啊!且不考虑通过非法方式兑换的风险,不妨想一想,日本房价泡沫时期,即使日元可以自由兑换(和中国当前相似,当时日本也是外汇管制的,日元直到1996年新外汇法出台之后才全面国际化),又有多少人卖掉房子变现为美元呢?(当时主要是日本企业买买买,但这受制于日本外汇储备)表面上看,房价周期比某只股票长很多,出手机会很多,但在日本房价下跌过程中,又有多大比例的人逃顶呢。事实上,房价泡沫破灭、房价漫长下跌过程中为了防止资本外逃,大力打击非法换汇,将是任何一个国家政府的必然选择。 就个人来说,凭运气得到的,会凭实力失去。国内太多人卖掉房子赚的钱,又在股市中输的精光。很难讲这种依赖于房价的资产,能在长期保值升值。 房价本质上是零和游戏。和公司股票背后是公司创造价值不同,在一个货币不可自由兑换的国家之内,房价就是国民之间的游戏。而背后则是货币因素和资源因素。首先,即使考虑M2统计口径不同,按照同口径计算M2/GDP,中国也大约是美国的两倍。其次,住房所绑定的各类公共资源和中国巨大的地区差距,加大了极差房价 [ 胡焕庸线东西部差距/城乡二元经济/不同线城市差距/不同地段(商业配套/交通)不同学区差距,绑定公共资源差距形成的级差地租/极差房价,而且租房的权益少的多]。国内这一代一线城市居民拥有一套或多套高价住宅,对应的是大多数人望房兴叹、代际阶层流动的天花板。由于巨大的极差房价导致的一个奇特现象是,拥有自住房率更高的中国(前面引用资料显示,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高达96.0%),老百姓对高房价的不满却比美国还大(哪怕是二线省会城市长大的年轻人,到一线城市买房都十分困难)(别说四五线城市了,深圳一个非重点学区的高考高分人数,也比不上北京一所重点学校;北京人大附中一所学校上北清的人数就超过了很多省全省总和;就算是同一城市,北京一所重点中学高考高分学生人数超过郊区一个区。 https://3g.163.com/dy/article_cambrian/FNCHVF1D0536H849.html?clickfrom=channel2016_money_all_newslist 全国最牛高中!人大附中2020高考成绩,清北人数不可思议 https://witreader.com/articles/978779800144/ 2020年海淀区18所中学中高考成绩一览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614460 2018年550分以上高分考生占比,北京市朝阳区是北京市平谷区(郊县)的十倍。 (这里只是讨论为什么中国房价这么高,和背后教育资源巨大的不公平有关。中美教育不公平的比较,则是另一个话题、需要另外一篇文章了。) 即使国内房价再涨,对于只有一套自住房的人来说,房产只是纸面财富。曾认识一位国内名校毕业的硕士生,北京土著,因为家中有个小房子(拆迁还建房),一直没有下决心买房,没有搭上房价飞涨的末班车。我去他家看过,在北京最繁华地段的一座国际奢侈品牌专卖店的商场旁边,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门向后走,一座终日没有光照的多层建筑的小两居,他和父母住在一起。这座他们唯一的自住房,按照市场价格可能也要近千万人刀了,如果兑换成美元,在美国也可以跻身富人阶层了,但这个纸面财富对他们又有什么意义呢?完全无法满足结婚生子的需要。北京上海有很多这样的基层员工(可能曾在某国营企业就职,拿着微薄的收入,平时省吃俭用)。 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国内房价上涨、失去留在中国的发财机会而患得患失,更不需要因此而焦虑,觉得中国遍地都是机会、美国没有前途。内卷化,在哪里都是存在的。 你在感叹美国发展缓慢的时候,国内也有相当一部分悲观的经济学家在说”今年是改开以来最差的一年,但仍是未来最好的一年“呢。(这个说法我最早听说是在2016年,到2019年变成“今年是过去10年来最差的一年,但仍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因为GDP增速到2019年断断续续下跌了将近10年) 第四,中国贫富差距很大。 参照前面的数据,中国1%年收30万人刀的人群,向下跌入更低阶层的概率,比美国中位数收入家庭5-6万美刀,向下跌入更低阶层的概率,明显大很多。 那些依靠房产跻身富人阶层的多数一线城市居民,下一代维持现有的百分位位置,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很多家里两三套房总价值四五千万的一线城市家庭,子女海归回国找到的工作月收不到一万人刀) 在改开浪潮中,还有大量民众被时代脚步抛弃。这和美国铁锈地带被全球化浪潮抛弃的贫民是类似的。不要以偏概全,看过几个城中村拆迁户成亿万富翁的新闻报道,就以为城市老居民拆迁都成富翁。看到自己当年的大学同学每家都有两三套房子,就以为人人如此(美华们不妨关注一下,微信朋友圈里凡尔赛文学体后面,那些沉默的同学们究竟怎么样呢?据大叔观察,活跃分子通常是混的中上的那批人,中等以下和最好的通常都沉默寡言) 事实上,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城市中历史上遗留的许多土著居民,居住面积很小,并不是一拆就富。拼多多的目标客户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一线城市的城市贫民。由于一线城市的人口控制政策,实际上是将低收入者逐渐驱离,如上海原贫民窟居住面积不到50平米,领取拆迁补偿后只能到浙江买房。 https://3g.163.com/v/video/VWNIB5HFA.html 上海阿姨老房拆迁,补偿款500多万,却满脸惆怅,听完后恍然大悟 更不要说,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到北上广那些被淘汰的老国企、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员工和家属了。不管是从东北的沈阳,到西南的攀枝花,下岗工人送早已年老色衰的妻子出卖色相,换取的只是极其微薄的收入,这些人的处境,一句“这些人就是懒惰,现在工厂都出现用工荒了,一个月工资开到五千!”又如何能概括呢?
(4)关于新冠。这场新冠使许多人改变了对美国和中国的看法。毋庸置疑,特朗普对新冠的应对政策过度政治化、反科学等难辞其咎。但对新冠的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在初期,民主党州长们也犯了很多错误。纽约当时也在宣传不戴口罩,以至于华人担心戴口罩遭歧视乃至殴打。在新冠疫情期间,出现了很多关于如何处理个人自由与公共卫生安全的关系的争议。我家娃也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需要根据一个事项的外部性特征界定个人自由的边界。(在家里的泳池裸泳没有外部性,属于个人自由;在NFL球场当着几万人裸奔,肯定是要被逮捕的。这种简单道理,实在没有理由引起歧义。)对此次新冠对于发达国家的教训,我的建议是,对于公共卫生这类社会外部性很强的社会公共事件(或公共服务产品),在现有代议制决策机制下,需要一种特殊的机制安排,更加高效、更加独立。譬如参照美联储或高等法院,设立一个专门的、独立的、跨越总统任期的、超越党派的、由科学家和专业人士为主导的机构,拥有独立的权力,由两院制约(如任免由总统提名,两院均需批准),日常决策不受总统干涉。同时在各州设立独立垂直执行机构,不受州长和州议会多数党影响。这些需要国会通过一些法律进行详细的规定。我相信,当新冠疫情过去,全社会盖棺论定、冷静反思后,美国未来会实施类似的措施。 但是,有人借新冠之机,带节奏掀起意识形态之争,就完全变味了。从社会风险角度来说,流行病的公共健康风险,与地震、洪水、干旱等一样,属于发生概率较低而损失巨大的风险。人类历史上经历过很多次自然灾害。不要因为这样一场新冠应对问题,就轻率得出一个关于体制优越性的结论。如果认为应对不当是导致天灾变成人祸的重要原因,那么,上世纪造成上千万人死亡的三年困难时期、44年前的24万到65万多人死亡的唐山大地震、12年前将近7万人死亡的汶川大地震(很多伤亡也是因为建筑质量不达标),同样也不应忽略。而许多研究者指出美国关于新冠的统计口径可能高于其他国家的意见,也不应完全忽视。 将某个局部不足上升为体制优越性,在中美比较中经常见到。譬如,国内媒体喜闻乐道美国枪支泛滥问题。数据统计表明,中国仅仅交通事故死亡率在非自然死亡率中的比例,超过美国的数字,就远远超过枪支死亡的占比。更不要说其他各种非自然死亡率了。Quora上有一个中国是否安全的提问,许多在中国生活多年的老外回答的非常中肯。他们表示,从刑事案件风险来说,中国由于禁枪,确实风险相对美国来说小得多。此外,老外在中国常常能享受到特权,发生治安案件时也通常会得到照顾。然而,如果把安全概念扩展到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医疗安全等更广泛范畴,中国并不安全。 根据BBC报道,在2013年统计的全球因为空气污染死亡人数550万人中,中国大约150万人。(前卫生部长陈竺同年公开发表文章认为是35-50万人) 相比之下,2017年美国枪支他杀死亡人数不到1.5万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un_violence_in_the_United_States#:~:text=In%202017%2C%20the%20most%20recent,suicide%20and%2014%2C542%20were%20homicides.
8、关于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
基于以上所讨论的基本国情,即使回国能当鸡头拥有特权,但许多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上,中美存在较大差距,在中国即使当人上人也难以享受到:
(a) 环境。首先是空气污染。国内雾霾严重时,上面领导很关注。P民们打趣说,就是住中南海,也要和咱呼吸一样的空气!我朋友圈中有位国内互联网公司合伙人,身价至少也有几十亿了,有次看到他在朋友圈求助治疗儿童鼻炎。其次是水系污染。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抗生素污染;湖南稻米重金属污染;以及遍布农村的农药污染。说到水质问题,知乎上有文章从专业性角度比较了中美自来水水质标准,认为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并不低于、甚至很多指标高于美国。因此得出中国自来水直接饮用并不是不如美国安全,中国人只是因为习惯才不直接饮用。这么说,难道我们小时候接受的千万不要直接喝自来水生水的教育是错误的吗?BBC有篇王维洛博士的文章专门讲了这个问题。中国标准高不代表执行好,2012年全国普查自来水合格率仅50%,无一城市可直接饮用。当时建设部“辟谣”说出厂自来水合格率高达83%,无法饮用主要是因为管网污染。然而,建设部的标准是依据2005年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并非是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b) 食品(包括各种假冒伪劣挂着原产地商标的农产品、缺乏公信力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任正非著名的《我的父亲》的背景是,他在陪温出访非洲时,接到家中紧急电话,他的父亲因为在街上买了过期饮料而急性病发作去世。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亿万富翁的父亲也难以逃脱被害。食品出问题后,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呢?三鹿奶粉受害者要去香港维权告外资母公司,因为国内法律无法帮助他们维护利益。我在美国购买泰国香米,和国内价格相差并不大,但感到味道好的多。后来看了国内媒体报道才恍然大悟,原来国内销售的泰国香米,90%都是假冒。
(c) 交通。典型的公共产品。在国内开车,很少能像美国大农村这么通畅。即使城市交通,美国也普遍比国内好的多。国内一线城市大多数人都需要忍受交通拥堵。即使是人上人有专职司机,也一样也要经常堵在路上。国内交通拥堵,原因一个确实是车辆太多,另一个是不守规则。而地铁丧失尊严,对女性来说还有色狼浑水摸鱼,夏天挤早晚高峰简直是噩梦。
(d) 就企业环境而言,民企即使做到很大规模,也未必就更宽松。参见安邦、海航。王健林卖海外资产,许家印写求救信,蚂蚁金服上市紧急叫停。国内人民币国际化遥遥无期,企业资金很难出海。企业经营、资本市场最担心的就是不确定性。国内不确定性比美国要高多了。(有人说国内期望水平低,方差大;美国期望水平高,方差小。从不确定性角度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e) 民生服务(及设施)。北美很多大郊区,county的公共图书馆,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更别提到处都是的儿童playground,都非常普及。(没有国内的全民健身设施,可能需求较少)城市绿化也比国内要好很多。(在环境方面,由于高层重视,国内近年来确实进步很大,尽管前不久出了深圳环评报告抄袭丑闻,但瑕不掩瑜,国内近年在环境保护方面进步还是很大的。) 中国目前总体来说,某些具有规模效应的基础设施或服务比美国强,譬如移动通信、公共交通等;但在不具备规模效应的领域,由于经济水平限制要弱于美国。 曾有位高收入的海归朋友,因为孩子自闭症而后来又归海了。原因是国内这方面的公共资源十分匮乏。在纽约,任何学校都可以根据需要提出特教老师的编制需求。如果霍金出生在发展中国家,恐怕生存都很困难。这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托底和支持的环境,一如女性的环境,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在中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f) 投资机会。通过被动收入实现财富自由,在美国要相对容易。在美国,投资机会遍及全球,各种金融工具方便快捷。在美国如果想投资大陆或香港股市,非常容易。但反过来就很难了。在美国融资投资的利率(包括人民币融资),远低于国内融资利率。这是美国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结果,国内远远不及。
(g) 与经济水平和国情高度相关的商业服务(严格来说这并不属于公共产品,但与规模效应有关)。譬如说,在美国,距离大型商超10-20分钟车程之内的价格适宜别墅,比比皆是,且价格适宜。在国内,可比别墅的价格往往会是天价。所以,从居住品质来说,海归回国之后,生活质量可能会大大下降。可贸易商品更是如此。事实上,商业上的规模效应,要结合细分市场来观察。正如前面引用的数据,美国收入5万刀的中产,对应国内收入30万人刀的Top 1%以内人口,因此他们同等品质生活方式对应的市场规模,在美国要远大于中国。这部分产品在美国具有更高规模效应,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中产以上(实际上是1%高收入人群)会感觉很多中产阶级使用的商品在美国的价格比中国便宜的原因。(包括为什么当初很多国人去日本采购智能马桶。当然,现在由于电商发展已经,增强了中国中上档次商品的规模效应)
总之,除了移动通信、公共交通等个别领域,总体上,美国普通老百姓能够享受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在国内即使成为人上人,也难以享受到。再有权有钱,你不能把家周围的公共图书馆、公园都建了,或者不出门在家里呼吸过滤的空气。这还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人均投入少(和人均GDP),国内公共资源竞争更加激烈。
最后想说,写这个贴子,不是为了劝大家不要海归。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决策。只是希望每个成年人不会为自己曾经的选择而后悔。华人讲“凡事预则立”。估计最糟糕情况和最大风险,或许可以让你未来轻松面对困难。
回去不是地狱。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中国也有发达地区,也有和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环境更接近的地区。在中国,能够拥有更多享受到传统中华文化的便利条件。如前所说,中国如此巨大的规模,机会也很多。如果你有能力、有才华,做好充足准备,海归照样能工作生活的开心。
重要的是深思熟虑后决定。“如果因为对国内情况不了解,或者家庭没有做好面对各种困境的准备,恐怕回去后不会顺利如愿。千万不要只看媒体报道、只看各种宣传忽悠而回去。回去之前对不利因素做好充分思想准备,而不是想当然认为回去之后就自带光环能大有用武之地。”仅此而已。
现在每年因为拿不到身份回去的全球海归有几十万(原来每年40万,2020年有80万)。其实,与国内亲友们从媒体上的感知不同,对于我们这些美华,看到的是:相比两边都有选择、在是否海归中举棋不定的人来说,更多人是没有选择。相比受到国内机会吸引那些已经在这边立足、想回去的人来说,更多人在拼命努力争取身份留下来、或者是没有身份被动海归。衬托之下,主动海归者才那么特立独行。
美国不是天堂。这里没有遍地黄金。这里也存在着不公。作为一代移民甚至是二代移民,都面临着诸多挑战。贫富差距、种族主义、拉美化,美国各界每天都在就问题争执不休。同时,美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发展也不均衡。有很多领域,还在探索之中。要理解,这是一个年轻的大国。很多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两面性,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模式,不适合用来思考美国问题(当然也不适合中国甚至任何国家任何问题)。当我们看到人们对美国社会种种问题的尖锐批评时,也不要因此而简单否定美国。给拜登投票的,未必赞成教育AA;反感加州轻罪法规的,也未必愿意搬到犹他州去让老公娶几个老婆。但很幸运,我们的基本权利可以得到保障。我们可以齐心协力共同推动进步。美国梦还在。对于新移民来说,这里仍然充满了机会。昨天看了《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感触良多。在那个黑暗的岁月里,仍然充满了希望。更何况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呢?
无论何时何地,希望我们能不忘初心!人性是相通的,价值观是相通的。无论在哪里定居,希望华人这个族裔名称所包含的深厚含义,不仅仅是美华,未来能够令我们的后代为之自豪。
希望大家未来都能居住自由,想住哪住哪。我就很想到处走走,譬如年纪大的时候整辆房车到处转悠(上次在阿拉斯加碰到一个中部州退休老先生,一个人开着房车在加拿大已经转了三个月了,真佩服啊),再到南美非洲看看,去欧洲住几年。世界那么大,担心走不完。
———————————————— 后记: 这篇帖子出乎预计写长了,断断续续写了几天。年纪大了东扯西拉,估计没几个人愿意看。并没有考虑说服谁,只是提供一些思路和案例。我不能完全排除我自身阅历的局限和偏见。正如有的朋友所说,其实大多数成人都很明确自己的选择;大多数人只是被动海归。这篇帖子如果对那些有双项选择、举棋不定、主要通过媒体、对国内目前情况不甚了解或者缺乏生活工作阅历的朋友有一定参考作用,就够了。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本文只是泛泛而谈,每个人情况不同。需要根据每个人自身情况,包括海归城市、行业、职业、具体工作、未来计划、家庭因素、个人价值观、性格、特长,诸如此类因素,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可能有的朋友自己的思考会比我的建议更加细致。
最后,感谢支持和点赞的朋友们,尤其是几位长期潜水的老ID也冒出来支持,令我这个才注册没几天的新ID受宠若惊,十分感动。谢谢你们。
感谢华人这个平台。
对各种批评我完全接受。本贴纯粹是有感而发,可能存在不少片面、疏忽、偏颇和局限。对一些文字上的错误,不影响理解,也懒得认真改了。对于本贴中冒犯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11/23/2020 修改整理于纽约




chengbuyi 发表于 2020-11-17 16:44

"1820年左右,中国GDP在全球占比达到顶峰,将近于美欧日总和"
这玩意儿看看就行,别当真。当时清朝政府自己都没个统计,你怎么算得出当时中国的GDP的?
l
lulu3331
感谢分享!
w
wind4txxm
我从川普当上总统以后,就觉得美国在走下坡路。2020年的美国,让我决定退休以后,离开美国。我很大可能退休以后回中国生活。但是我也不喜欢中国溜须拍马的工作环境,所以我不会回中国工作。
但是,说美国职场没有歧视,也不正确啊!这样说的人,在美国工作过吗?
D
DLB
回复 1楼chengbuyi的帖子
深刻中肯,愿意看
c
csliz
其实很简单,有体制内路子,有人脉,可以归;安定不下来的,只有归; 其它的就 老实呆着吧,饿不死!
a
azhe
谢谢楼主分享!
a
azhe
最近看了看国内论坛,很多女性刚到40就失业了,过了40就混日子等退休了。延退的消息一出来职业女性们都很反感。 有人总结二十几的时候用人单位担心你很快要结婚生娃,生了娃担心你要管娃无心工作,娃大了点担心你要生二胎,生了二胎觉得你岁数太大了。更可笑的是,我一个初中同学本来想生二胎, 她家老大在学校说了这事,结果班主任居然跟她儿子说“你妈妈要是生了二胎就不会管你学习了”。 简直匪夷所思。
tigerpi314 发表于 2020-11-18 11:53

说得太透彻了!
H
Honeypumpkin
谢谢楼主分享!可惜很多人看不透也体会不到。特别同意楼主说的站在历史的长河看问题。中美两国都有自己的问题,历史潮流是无法阻挡的。做出归与不归决定前,得好好思考衡量承担选择的结果(后果)。可惜很多人并不会真正的思考。这个论坛早已被占领了,楼主心里清楚就好
k
kwirky
分析到位
z
zxy2018
楼主码字不容易,谢谢。现在这样实实在在的文字真心不多啦。很多年前在国内工作过几年,当时是一家外企,996这些就不用提啦,特别正常。你哪天9点之前下班,那一定是团队聚餐喝酒,还必须得参加的,然后话题永远都会有问组里所有未婚女性为啥还没结婚,即使刚毕业,刚20出头。国内办事确实不容易,不知道现在是否有改进,反正我那会去换个身份证,开个证明什么的,都战战兢兢,陪着笑脸,生怕那句话没说好,人家窗户一关让你下次再来。印象很深一次夏天大热天中饭间隙去办事,要求身份证复印件,赶忙去边上小店复印了,结果火眼金睛大妈说你这是扫描了打印的,不是复印的,不收。又跑回小店,人家还是借口不收。后来来了一个不知道是不是他们领导,他们嫌我碍着他们聊天,就用他们自己的复印机帮我复印一份完事,我当时心里百感交集啊……
rainner 发表于 2021-01-15 21:01

你出国太早了,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年代。
现在国内的政府机关,银行啥的,服务态度好得很
b
bululu
怎么恶心了?我感觉楼主说的挺实在的。国内的环境确实对女性来说更艰难。各种法律体系也不友好。比如家暴警察不管,离婚法律没保障,就算判了也得不到执行。职场内卷严重,有娃的女性很难两边兼顾。等等
2good2betru 发表于 2021-02-28 02:58

有儿子的绝对应该归,国内太优待男性了,美国太打压亚裔男性了
b
buswell
你出国太早了,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年代。
现在国内的政府机关,银行啥的,服务态度好得很
zxy2018 发表于 2021-06-04 10:37

好个鬼,我弟弟海归了,在上海数一数二的大公司,要办上海户口,需要原籍中学的证明,就这么一件事,被上海办事处卡,而且他说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态度特别不好。找茬说一看就是自己复印寄出来的,必须从学校办公室寄出来的,但十八线的中学根本没有这么个办公室给你办这个事,后来一直托关系找到校长,专门指定一个老师跑前跑后,完全按要求做了一个表,重新编写了整个高中的老师的评语,盖了十几个公章,伪造了一份完全真实的毕业生登记表直接寄到上海才算过关。我妈妈说,其实造一份假证明也不过如此了。倒是要求美国高校给出的学位证明,轻松搞定,一封email就解决了。
还有最近一次在中国坐火车,给娃买票的时候用的美国护照号码,车站换票带错旅行证,同样的名字同样的照片,不管怎么说都不给出票,只能退了再买,再买不是同一个车厢,上车后再好说歹说和人换票才解决。我就感觉有些办事人员,那就是鸡毛当令箭,卡死你没得说。 当然肯定也有态度不错,人性化的时候,但总体提升空间还非常大。
F
Formosa
赞楼主一个,我认真读完了,觉得楼主分析的很贴合实际。 我一个朋友和她老公去年中美断航前海龟,她面试了几家公司, HR 都会问她准备什么时候生孩子, 搞得她很崩溃。 前段时间找到工作了, 她跟HR 保证未来5年不会要孩子,专心搞事业。我真的觉得国内需要出台相关政策保护女性权益, 尤其是现在开放三胎。 总不能一边想让人生孩子提高人口率, 一边又歧视有生育能力的女性, 限制她们的职业发展。
f
fopen
给楼主点赞!
g
gatobarb
好个鬼,我弟弟海归了,在上海数一数二的大公司,要办上海户口,需要原籍中学的证明,就这么一件事,被上海办事处卡,而且他说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态度特别不好。找茬说一看就是自己复印寄出来的,必须从学校办公室寄出来的,但十八线的中学根本没有这么个办公室给你办这个事,后来一直托关系找到校长,专门指定一个老师跑前跑后,完全按要求做了一个表,重新编写了整个高中的老师的评语,盖了十几个公章,伪造了一份完全真实的毕业生登记表直接寄到上海才算过关。我妈妈说,其实造一份假证明也不过如此了。倒是要求美国高校给出的学位证明,轻松搞定,一封email就解决了。
还有最近一次在中国坐火车,给娃买票的时候用的美国护照号码,车站换票带错旅行证,同样的名字同样的照片,不管怎么说都不给出票,只能退了再买,再买不是同一个车厢,上车后再好说歹说和人换票才解决。我就感觉有些办事人员,那就是鸡毛当令箭,卡死你没得说。 当然肯定也有态度不错,人性化的时候,但总体提升空间还非常大。

buswell 发表于 2021-06-04 11:20

这个确实,在国外呆久了,回国去游玩还好,要真办事觉得寸步难行。
w
whatever.
我从川普当上总统以后,就觉得美国在走下坡路。2020年的美国,让我决定退休以后,离开美国。我很大可能退休以后回中国生活。但是我也不喜欢中国溜须拍马的工作环境,所以我不会回中国工作。
但是,说美国职场没有歧视,也不正确啊!这样说的人,在美国工作过吗?
wind4txxm 发表于 2021-03-16 15:28

其实从奥巴马当选开始,就是美国衰落的明显转折点
选民已经不再关注实质的内容,而是被网红化的宣传所吸引

w
whatever.
好个鬼,我弟弟海归了,在上海数一数二的大公司,要办上海户口,需要原籍中学的证明,就这么一件事,被上海办事处卡,而且他说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态度特别不好。找茬说一看就是自己复印寄出来的,必须从学校办公室寄出来的,但十八线的中学根本没有这么个办公室给你办这个事,后来一直托关系找到校长,专门指定一个老师跑前跑后,完全按要求做了一个表,重新编写了整个高中的老师的评语,盖了十几个公章,伪造了一份完全真实的毕业生登记表直接寄到上海才算过关。我妈妈说,其实造一份假证明也不过如此了。倒是要求美国高校给出的学位证明,轻松搞定,一封email就解决了。
还有最近一次在中国坐火车,给娃买票的时候用的美国护照号码,车站换票带错旅行证,同样的名字同样的照片,不管怎么说都不给出票,只能退了再买,再买不是同一个车厢,上车后再好说歹说和人换票才解决。我就感觉有些办事人员,那就是鸡毛当令箭,卡死你没得说。 当然肯定也有态度不错,人性化的时候,但总体提升空间还非常大。

buswell 发表于 2021-06-04 11:20

你家不明明在国内么,为什么装外宾
国内的任何用来做证明的文件,都需要有出具单位的公章
如果真要卡你,那应该跟你要求美国高校盖公章
至于带错证件不出票,登记信息不一致,无法出票,你们为啥就觉得自己有特权呢
要喷就喷国内证件造假和文件造假太严重,导致办事机构对国内出具的文件有更高的要求
这跟人性化根本是两码事情

w
whatever.
这论坛的政治正确是,美国一切都糟糕,中国一切都是最好的,要不然一堆熟悉id没黑天没白天的骂你。可惜了楼主写了这么多
minions.huaren 发表于 2021-06-04 11:58

你没说全
这个论坛有两批政治正确,一批是美国什么都是好的,中国马上要完蛋了,一批才是你说的那种
b
buswell
你家不明明在国内么,为什么装外宾
国内的任何用来做证明的文件,都需要有出具单位的公章
如果真要卡你,那应该跟你要求美国高校盖公章
至于带错证件不出票,登记信息不一致,无法出票,你们为啥就觉得自己有特权呢
要喷就喷国内证件造假和文件造假太严重,导致办事机构对国内出具的文件有更高的要求
这跟人性化根本是两码事情


whatever. 发表于 2021-06-04 12:05

都盖了公章好不,只是是复印件再盖公章,自己寄出去的。而且十八线小城市的中学根本没人干这事,要不是老家有人,还不知道怎么办。而且办户口要学籍证明,大学证明硕士证明博士证明都出具了,但中学证明就要卡住你,你去哪里哭。 至于坐火车那个,是我带错了证件,但是出票其实主要验证人是不是真实的,出票员不给通融确实没办法。我朋友从加拿大回美国,绿卡在加拿大丢了,都让入境了。 规则是一回事,但我觉得还是应该以人为本。 你一定要说国内做得对做得好,你可以保留你的意见,每个人的经历和看法都不同,无可厚非;总之我弟弟办户口这件事,我父母和说,还是留在美国吧,回国办事求人看人脸色太难了。当然有关系有特权的肯定如鱼得水,应该觉得很好。 LZ的文章看了,虽然不一定全对,但是从LZ自身经历出发,说得非常中肯。
s
southparkcm
半年以后看这个觉得时代都不一样了,lz回去的时间太久远,也没能混出来,这个就是存粹混不下去的劝人不要回去,并不客观。。
M
MaJia9981
给楼主手动点赞,字字珠玑啊! 在两国都呆过很长时间的老人很有共鸣! 人生经验都是要自己体验出来,这些智慧的总结,年轻人未必听得进去。
f
fly11
必须赞👍
h
happyeating
给楼主手动点赞,写的鞭辟入里,深入浅出,有共鸣,受教了
a
agape2020
回复 10楼chengbuyi的帖子
是这样的
E
EvenOdd
<如果可以选择城市,我首推香港>
English friendly for kids!
s
summerline
再来点个赞
蜜汁无锡排骨
赞原创,分析的很好
德州土老冒
赞楼主
水蓝
字字珠玑,先赞再细细拜读👍
高科技已经把地球村全球化了,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村儿里的一分子。统治阶级要割的,是全世界的韭菜。如何取舍,不仅仅是国界这么简单。
Z
ZHC
回复 532楼Formosa的帖子
" 总不能一边想让人生孩子提高人口率, 一边又歧视有生育能力的女性, 限制她们的职业发展。"
感觉上面的思维就是要限制她们的职业发展,才能让她们回家生孩子!眼见这种风自二胎开放已吹了好几年了!
e
elephantdance
谢谢楼主
s
shiashia
赞👍
s
shiashia
回复 549楼ZHC的帖子
是的
z
zx1269
不敢说了解美国,也同意一定阶层都是同样的人性,但感觉至少美国斗起来没有国内那么赤裸裸恶狠狠和下三滥,会给一个体面的台阶。本质上还是人均资源的问题,听说印度国内斗起来比中国还厉害。
zhaopk 发表于 2020-11-17 22:56

曾经在学校政治斗争中跟错了老板的人,可以以亲身经历告诉你,大体是不会给你一个体面的台阶的。。。也不是人均资源的问题,就是生怕自己吃了一点亏,就斗到两败俱伤,最后输得一方被扫地出门了,其实也根本没有人赢。
谢谢楼主,写得真好
k
kwirky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美国是未来全球最佳居住地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oQOrjsFoR3A
w
whatever.
都盖了公章好不,只是是复印件再盖公章,自己寄出去的。而且十八线小城市的中学根本没人干这事,要不是老家有人,还不知道怎么办。而且办户口要学籍证明,大学证明硕士证明博士证明都出具了,但中学证明就要卡住你,你去哪里哭。 至于坐火车那个,是我带错了证件,但是出票其实主要验证人是不是真实的,出票员不给通融确实没办法。我朋友从加拿大回美国,绿卡在加拿大丢了,都让入境了。 规则是一回事,但我觉得还是应该以人为本。 你一定要说国内做得对做得好,你可以保留你的意见,每个人的经历和看法都不同,无可厚非;总之我弟弟办户口这件事,我父母和说,还是留在美国吧,回国办事求人看人脸色太难了。当然有关系有特权的肯定如鱼得水,应该觉得很好。 LZ的文章看了,虽然不一定全对,但是从LZ自身经历出发,说得非常中肯。

buswell 发表于 2021-06-04 12:21

好吧,我自己办过海归上海户口,材料里根本没有原籍中学证明这个要求,我刚刚查了下要求,目前也还是没有
另外海外学历是需要学历认证的,不存在高校出封email就搞定了的情况
要么你们办理的不是海归上海户口路线,要么卡你们的不是办理海归路线的人才大厦那边的办事处
h
huanger
质量很高的一篇文章
d
doubt
都盖了公章好不,只是是复印件再盖公章,自己寄出去的。而且十八线小城市的中学根本没人干这事,要不是老家有人,还不知道怎么办。而且办户口要学籍证明,大学证明硕士证明博士证明都出具了,但中学证明就要卡住你,你去哪里哭。 至于坐火车那个,是我带错了证件,但是出票其实主要验证人是不是真实的,出票员不给通融确实没办法。我朋友从加拿大回美国,绿卡在加拿大丢了,都让入境了。 规则是一回事,但我觉得还是应该以人为本。 你一定要说国内做得对做得好,你可以保留你的意见,每个人的经历和看法都不同,无可厚非;总之我弟弟办户口这件事,我父母和说,还是留在美国吧,回国办事求人看人脸色太难了。当然有关系有特权的肯定如鱼得水,应该觉得很好。 LZ的文章看了,虽然不一定全对,但是从LZ自身经历出发,说得非常中肯。

buswell 发表于 2021-06-04 12:21

国内的很多规章制度从制定到实施都跟以人为本没啥关系....要是能理解这一点,回国的挫折感能少一大半
h
huashan2018
半年以后看这个觉得时代都不一样了,lz回去的时间太久远,也没能混出来,这个就是存粹混不下去的劝人不要回去,并不客观。。
southparkcm 发表于 2021-06-04 12:41

说得好像这半年里回国的很多都混出来了似的。。
楼主不就是针对大多数人的情况说的吗,因为多数人回国去大概率是混不出个什么样的。
b
buswell
好吧,我自己办过海归上海户口,材料里根本没有原籍中学证明这个要求,我刚刚查了下要求,目前也还是没有
另外海外学历是需要学历认证的,不存在高校出封email就搞定了的情况
要么你们办理的不是海归上海户口路线,要么卡你们的不是办理海归路线的人才大厦那边的办事处
whatever. 发表于 2021-06-04 17:23

你怎么办的我不管,我只说我家遇到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呀,而且就是几个月前遇到的事情。国外学历学位认证那个是说你去和国外的学校要求,他们很快处理好了,因为有专门的流程和部门处理这个。但是我家小县城的中学真没人管这个,上海那边又一定要,这不是为难人么。但是不管合理不合理的事情,只要能找到关系,不要说真的,假的也能给你办出来。
b
buswell
国内的很多规章制度从制定到实施都跟以人为本没啥关系....要是能理解这一点,回国的挫折感能少一大半
doubt 发表于 2021-06-04 17:57

是,遇到很挫败,只能接受。
h
hylei
年度最好文章!手动点赞楼主!
c
cannie
好个鬼,我弟弟海归了,在上海数一数二的大公司,要办上海户口,需要原籍中学的证明,就这么一件事,被上海办事处卡,而且他说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态度特别不好。找茬说一看就是自己复印寄出来的,必须从学校办公室寄出来的,但十八线的中学根本没有这么个办公室给你办这个事,后来一直托关系找到校长,专门指定一个老师跑前跑后,完全按要求做了一个表,重新编写了整个高中的老师的评语,盖了十几个公章,伪造了一份完全真实的毕业生登记表直接寄到上海才算过关。我妈妈说,其实造一份假证明也不过如此了。倒是要求美国高校给出的学位证明,轻松搞定,一封email就解决了。
还有最近一次在中国坐火车,给娃买票的时候用的美国护照号码,车站换票带错旅行证,同样的名字同样的照片,不管怎么说都不给出票,只能退了再买,再买不是同一个车厢,上车后再好说歹说和人换票才解决。我就感觉有些办事人员,那就是鸡毛当令箭,卡死你没得说。 当然肯定也有态度不错,人性化的时候,但总体提升空间还非常大。

buswell 发表于 2021-06-04 11:20

难以相信在上海还会发生外国护照买不了火车票的事儿, 现在好像外国护照都直接刷脸进站了吧。
c
cannie
我从川普当上总统以后,就觉得美国在走下坡路。2020年的美国,让我决定退休以后,离开美国。我很大可能退休以后回中国生活。但是我也不喜欢中国溜须拍马的工作环境,所以我不会回中国工作。
但是,说美国职场没有歧视,也不正确啊!这样说的人,在美国工作过吗?
wind4txxm 发表于 2021-03-16 15:28

也可能是在美国职位太低, 感受不到歧视和政治斗争。 美国中高层个个都是ruthless
p
prettypretty
理解。但这确实是我移民美国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国内对女性的歧视使我非常担心女儿。
chengbuyi 发表于 2020-11-17 17:12

同意,女性无论成功与否,还是在美国这边好些
宝宝
好全面!得看好几遍
S
SBGCD
很有深度的文章 只看了开头和结尾 给楼主点个赞👍👍
p
philip7275
也赞一下作者,有事实有经历有水平!
d
darkhair
难得一见的好文。深刻深邃!
l
layala
楼主辛苦了,好文,点赞!
公用马甲10
楼主站在制高点指点江山。可惜你对美国的职场了解不深,对中国的各类企业现状也知之甚少。你的很多观念有点过时了
NJ橘猫 发表于 2020-11-17 16:58

这个论坛上观点不过时的几乎没有
l
lebesuge
写这么多,就是没写习近平上台,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脆弱的政治生态和平衡。基本已经走向个人专制。 任何一个政体,如果无法解决权利的继承问题,是长不了的。
R
RR.Cream
难得一见的好文!谢谢楼主分享!
s
siliconshoe
想转发到知乎.... 嘿嘿😁
X
Ximilara
赞赞赞
a
avplus
写的太长了,以至于让人觉得是cp来的
水墨江山
楼主辛苦。 写这么洋洋洒洒的长文,有内涵有见解,可以帮助很多人。 谢谢。
M
Maple2316
国内人当上人有随时被自杀的危险
M
Maple2316
顶楼主,很客观也诚恳。在这里煽呼人海龟的肯定要反对了,楼主别往心里去。
M
Maple2316
lz写了好多字。。。 其实谈起海归的都是一代移民。亲人朋友同学一大堆,自己也对国内的了解甚至胜于对美国的了解。无论回国还是在美国都是在自己小圈子里混口饭吃,别人的经验教训参考价值不大。 能被论坛上拿钱发帖的人发的帖忽悠做决定的人,估计美国中国都不需要也不在乎这种sb在不在自己国家做贡献。
buguake 发表于 2020-11-17 23:18

你错了,这里估计在美国生活的时间比在中国长的人大有人在,别拿自己的有限的经历替别人操心
M
Maple2316
写的太长,反而没人看
todd6034 发表于 2020-11-17 23:40

翻墙出来的吧?肯定看不懂,读了你也用不上,省省吧
M
Maple2316
一直不明白一个逻辑,如果是外宣花钱上来发帖带节奏,目的是要骗大妈们回去吗?华人的大妈回去还能干啥?国内年轻人又聪明又好用,大妈们回去发展凡学吗?
bluecrab 发表于 2020-11-18 08:15

你们上级没有给你指示吗?还要努力啊,明显的不是自己人
k
kissdimple
楼主涉及面太广了 就没有重点,太长了 实在看不下去了
M
Maple2316
就是一个选择问题,在美国收入高,但是没什么价值感,成就感,没什么影响力,只是一个高级打工仔,回中国充满无限可能,可能成为企业家,高管,亿万富豪,受人敬仰和尊重,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会有极大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世界和平 发表于 2020-11-20 17:52

那是没有能耐在美国玩不出来,回中国只不过退而求其次,自己骗自己,有能耐在美国搞大
M
Maple2316
好个鬼,我弟弟海归了,在上海数一数二的大公司,要办上海户口,需要原籍中学的证明,就这么一件事,被上海办事处卡,而且他说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态度特别不好。找茬说一看就是自己复印寄出来的,必须从学校办公室寄出来的,但十八线的中学根本没有这么个办公室给你办这个事,后来一直托关系找到校长,专门指定一个老师跑前跑后,完全按要求做了一个表,重新编写了整个高中的老师的评语,盖了十几个公章,伪造了一份完全真实的毕业生登记表直接寄到上海才算过关。我妈妈说,其实造一份假证明也不过如此了。倒是要求美国高校给出的学位证明,轻松搞定,一封email就解决了。
还有最近一次在中国坐火车,给娃买票的时候用的美国护照号码,车站换票带错旅行证,同样的名字同样的照片,不管怎么说都不给出票,只能退了再买,再买不是同一个车厢,上车后再好说歹说和人换票才解决。我就感觉有些办事人员,那就是鸡毛当令箭,卡死你没得说。 当然肯定也有态度不错,人性化的时候,但总体提升空间还非常大。

buswell 发表于 2021-06-04 11:20

就是这样,不同的阶层整人的方法不一样但是一定整的你没有脾气
M
Maple2316
好吧,我自己办过海归上海户口,材料里根本没有原籍中学证明这个要求,我刚刚查了下要求,目前也还是没有
另外海外学历是需要学历认证的,不存在高校出封email就搞定了的情况
要么你们办理的不是海归上海户口路线,要么卡你们的不是办理海归路线的人才大厦那边的办事处
whatever. 发表于 2021-06-04 17:23

大外宣的路子
X
Xiaoxiaohai
好个鬼,我弟弟海归了,在上海数一数二的大公司,要办上海户口,需要原籍中学的证明,就这么一件事,被上海办事处卡,而且他说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态度特别不好。找茬说一看就是自己复印寄出来的,必须从学校办公室寄出来的,但十八线的中学根本没有这么个办公室给你办这个事,后来一直托关系找到校长,专门指定一个老师跑前跑后,完全按要求做了一个表,重新编写了整个高中的老师的评语,盖了十几个公章,伪造了一份完全真实的毕业生登记表直接寄到上海才算过关。我妈妈说,其实造一份假证明也不过如此了。倒是要求美国高校给出的学位证明,轻松搞定,一封email就解决了。
还有最近一次在中国坐火车,给娃买票的时候用的美国护照号码,车站换票带错旅行证,同样的名字同样的照片,不管怎么说都不给出票,只能退了再买,再买不是同一个车厢,上车后再好说歹说和人换票才解决。我就感觉有些办事人员,那就是鸡毛当令箭,卡死你没得说。 当然肯定也有态度不错,人性化的时候,但总体提升空间还非常大。

buswell 发表于 2021-06-04 11:20

“伪造了一份完全真实的毕业生登记表”。。。。哈哈哈哈,看到这不知为啥,很想笑
y
yhpeace
回复 1楼chengbuyi的帖子
万字好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