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房子构造跟欧洲有什么不同?---- 美国 PK 德国 ----- 自由资本主义 PK 国家社会主义

P
Pelosi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转贴 --------- 美国的房子构造跟欧洲有什么不同?以德国为例

美国和德国的房子有很大差异。
去美国旅游过的人,很多都发现美国的房屋很有自己的特色。大部分房子都由木头或砖块建成,除非是定质的房子,大多数的结构都差不多,只是在外观上只有细微差异。 而在德国,房子不是木头的,各家各户的结构也很不一样。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两国到底不一样在哪儿。
1.“租”和“买”的:
你要是问一个美国人,他的“美国梦”是什么,大多数人会告诉你——买套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家。二战后,美国的城市发展迅速,人口也迎来了巨大的“婴儿潮”,政府和银行给了当时的美国人不少购房福利,首付越来越低,买房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便宜。(除去2008年的金融危机,住房是美国家庭的最佳投资之一,因为升值空间巨大。) 然而在德国,租房是一种常态。虽然德国的房屋所有权确实存在,但通常产权和建筑成本都十分昂贵,房子建好也一般情况会租出去。另外,两国租期也不太一样,在美国,一签一年的情况很常见,但是在德国,一般会签很长的租约。有一次我们的房东觉得3年太短了,差点儿不让我们搬进去。
2. 建筑材料
美国幅员辽阔,和整个欧洲差不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木材也就成为了一种主要建材。 美国的房屋通常是木质框架搭建而成,上边是混凝土。墙壁采用玻璃纤维绝缘材料,内墙采用石膏板。屋顶是不同颜色的玻纤沥青瓦(一般是灰黑)。 在德国,不用木材作建材,房屋大多是钢筋砖混的结构,砖外面刷一层白色的石灰。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这样的材料会被用来绝缘,屋顶通常用石板瓦盖一层。
*不同建筑材料的优缺点 木材的优点是成本低,施工时间短;缺点是不太耐用;砖混材料的优点是非常隔热 。
3. 制冷和供暖问题 在美国各州,即使是北部,大多数家庭也会有中央空调或者其他制冷设备。在炎热潮湿的夏季,美国家庭都希望屋内保持舒适(而且大多数美国人也习惯了冷气。 然而在德国,大多家庭都没有空调,因为德国的夏季天气不炎热。偶尔也会有超过三十度的天气,但通常不会持续太久。
在美国的冬天,每家每户都会使用电力或者烧天然气供热。有些房子也会有壁炉,但大多数都用来加热客厅或者单纯装饰。 在德国,大多数家庭都是通过集中供暖的暖气热水管来辐射散热,因为是砖混墙的原因,屋子里不需要太多的热量来加热。但是这种供暖方式会让房子里湿度增加,所以需要时常开窗通风。美国家里有排风口,不存在这个问题。
4. 窗户 美国和德国窗户的样式不同。
5. 窗帘 德国人的很多反正房子都配有卷帘,可以把太阳挡在外边,这是一个很好的设计。虽然在美国的房间里也有百叶窗,但主要用作装饰。 现在德国人已经把百叶窗的使用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他们在外边的窗户上也安了卷帘,可以手动也可以自动,有些可以根据阳光的位置自动调整。 夏天可以阻挡阳光进来,保持房子尽可能的凉爽;平常要补觉的时候,也可以让房间完全变黑。
6. 用电 在美国,家庭用电是120伏,电源插座可以在美洲很多国家使用,特征是一圆两扁; 德国的家庭用电是220-240V,使用欧洲标准的转换插座,特征是两个圆头。
7. 卫生间
在这一点上,美国和德国也有所不同。在美国,大多数厕所都有一个按下冲水的手柄。德国的卫生间,冲水的地方一般是抽水盖的两个按钮(两个按钮水量也有所不同)。 还有两国的用水量也不同。在美国,比较旧的马桶每冲一下会消耗3.6加仑(约13.6升)的水,新一点儿的差不多是1.6加仑(约6升)。德国的两个按钮差不多是2加仑(约7.5升)和1加仑(约3.8升)。

8. 厨房 在美国住进一个新房子的话,会很自然地期待厨房里一切都有(至少是烤箱和水槽)。在德国,厨房里除了水和插座之外什么也没有,因为德国人搬家的话,通常会带走厨房的各种电器。因为前面提到了,德国人不像美国人那样频繁地搬家。
9. 院子 美国人的房子前通常会有大片的草坪,很多人家还有自己的后院。这都是为了让房子(尤其是沿街的那些)看起来更好看。而德国家庭的前院一般都很小,后院或者花园比较大,即使是那些看起来不怎么样的公寓,屋子后边也会藏着一个很好的小花园。
我个人猜测,是因为大部分德国人都注重隐私,不是那种喜欢“炫耀”的人,而美国人很乐于展示自己的房子,房子前面有一个大院子。但我必须要说,德国人的这种后院有很好的私密感,尤其是大家一起烤肉的时候。
P
Pelosi




美国的房屋
P
Pelosi


德国的房屋
P
Pelosi


美国的城市 ----- 旧金山

P
Pelosi



德国的城市 ---- 慕尼黑
P
Pelosi


美国最大城市 ---- 纽约
P
Pelosi


德国的最大城市 ---- 柏林
P
Pelosi



美国最大城市 --- 纽约
P
Pelosi


德国最大城市 --柏林
P
Pelosi



美国第二大都市 ---洛杉矶
l
lianqiao
美国比德国大得多,美国跟欧洲比吧,楼主接着来。坐等
d
damaicha
德国这种不就是apartment和townhouse吗?和美国的独门大院的single family house怎么比?拿个美国最差的房子来比,也太low了

P
Pelosi


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
P
Pelosi
美国比德国大得多,美国跟欧洲比吧,楼主接着来。坐等
lianqiao 发表于 2020-10-14 21:28


美国绝大部分人是德国人的后代啊. 但是美国的社会体制,城市规划完全和德国天壤之别.
P
Pelosi

美国枢纽大都市---芝加哥
g
greverbal
很显然德国的房屋结构更节省能源。电气结构电压高也更节电能。 美国的生活方式不可持续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g
ghostlover
回复 12楼damaicha的帖子
就是啊。
美国的房子, 还有后院烧烤。 德国的公寓无法比啊。
P
Pelosi



德国枢纽大城市--法兰克福
g
greverbal

美国绝大部分人是德国人的后代啊. 但是美国的社会体制,城市规划完全和德国天壤之别.

Pelosi 发表于 2020-10-14 21:33

美国只有18%的德裔,18%的英裔,15%的再就是各种拉丁裔爱尔兰法国意大利八国联军了
P
Pelosi
很显然德国的房屋结构更节省能源。电气结构电压高也更节电能。 美国的生活方式不可持续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greverbal 发表于 2020-10-14 21:44


德国的秋天冬天阴雨连绵,冬天天天都是铺天盖地的狂风暴雨啊.
房屋要节省能源,节省暖气啊
P
Pelosi
美国只有18%的德裔,18%的英裔,15%的再就是各种拉丁裔爱尔兰法国意大利八国联军了
greverbal 发表于 2020-10-14 21:46


德国和美国2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相差十万八千里啊.
美国的汽车,还有别墅太多太多了.
P
Pelosi
很显然德国的房屋结构更节省能源。电气结构电压高也更节电能。 美国的生活方式不可持续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greverbal 发表于 2020-10-14 21:44


不知道民主党上台后,
美国的城市如何规划啊
是不是也要节省能源?
P
Pelosi
回复 12楼damaicha的帖子
就是啊。
美国的房子, 还有后院烧烤。 德国的公寓无法比啊。

ghostlover 发表于 2020-10-14 21:45

德国一般人很少买房. 城市里绝大部分租房.
大城市的黄金地带,公寓都掌握在合作社,国有住房公司的手里,是不能私有化和买卖的. 哎
P
Pelosi



柏林现代住宅群落 是1910至1933年为改善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建造的,是城市规划、建筑园林设计的杰出范例。 这些现代住宅群落为城市建筑提供了全新的设计方案和审美创新,为 20 世纪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奠定了基础。
P
Pelosi


世界文化遗产——柏林现代住宅群落
柏林现代住宅群落位于德国首都柏林,是德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2008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该遗产是对1910年至1933年间特别是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创新型住宅政策的见证。
在那段时期里,柏林市在社会、政治、文化方面的发展尤为迅速。当时的建筑改革运动通过城镇规划、建筑及园林设计极大改善了低收入工人人群的住房与生活状况,而该遗产正是那场运动的突出代表。这些建筑同时也是新型城市及建筑类型学的独一无二的象征,以新颖的设计方案以及技术与美学创新为其鲜明特征。布鲁诺•陶特,马丁•瓦格纳以及瓦尔特•格罗佩斯均是这些工程中的杰出建筑师,这些建筑对世界范围内的住宅建设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P
Pelosi


福利住宅建筑的重要见证
19世纪时,柏林逐渐发展为国际大都市,住宅问题随之日益凸显。工厂工人居住在狭小、昏暗、有多个后院的出租屋里。19世纪末期的法律修订以及房屋建筑互助协会的成立,使得社会改良式住宅建筑成为了可能,全新的福利住房文化及生活设计规划得以实现,英式花园城市成为效仿的范例,而光线与空气则是追捧的目标。为了改变工人的居住条件,柏林现代派建筑师们提出了“让穷人也活得有尊严”的口号,他们决定为工人建造温暖、明亮、结实、便宜的住宅。在他们设计的现代住宅中,阳光撒满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住宅楼的外面环绕着清水池塘和绿荫碧草。
住宅群落建于1919至1934年间,是上世纪20年代住宅建筑的经典代表。这些住宅空间明亮、光线通透,与帝国时期柏林住宅建筑后院昏暗、空间狭窄、缺乏日照、卫生条件差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这批建筑是当时及整个20世纪福利住宅建筑的重要见证。
P
Pelosi


德国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同时也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 大半人口居住在不足10%的国土区域内。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城市。 德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开始于1847年。当时住房合作社开始在德国城市出现。合作社的运行方式是依靠社员入社资金,并从国家和银行获取一定的贷款,建房出租给社员居住。
公共福利住房制度
从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德国共建造公共福利性住宅780万套,占同期新建住宅总数的49%。到2005年,德国先后建造近1000万套公共福利房。承租家庭每年要向政府住房局进行家庭收入申报。凡收入超过规定标准的应退出福利住宅,否则将收取市场租金。房租标准由政府核定,一般为市场平均租金的50%~60%。 公共福利住房,是德国在战后房荒严重而国内既缺乏储蓄资金又缺乏资本市场的情况下,用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住宅建设的一项政策。主要方式是政府资助,由个人、非营利住宅公司、自治团体建造,向多子女家庭、残疾人、低收入者以及养老金少或领救济金的居民出售或出租,这其中包括大中型企业用自有资金建造并在税收上得到国家优惠的职工住宅。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公共福利住房的建造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运用联邦、州、行政区政府的住房建设基金建造的公共福利住房,另一种是房屋投资商或私人在自有资金达到项目投资的15%以上时,向政府申请免息或低息(利率仅为0.5%)贷款,建造的公共福利住房。公共福利住房建成后,必须以成本租金出租给低收入家庭居住,房租标准由政府核定,一般为市场平均租金的50%~60%。1950年,大约50%的家庭居住在政府转租的房屋中。从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德国共建造公共福利性住宅780万套,占同期新建住宅总数的49%。90年代后,德国住房短缺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每年新建或政府购买的公共福利住宅数量已大大减少。
到2005年,德国先后建造近1000万套公共福利房,在保障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P
Pelosi

从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德国共建造公共福利性住宅780万套,占同期新建住宅总数的49%。
到2005年,德国先后建造近1000万套公共福利房。
P
Pelosi



从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德国共建造公共福利性住宅780万套,占同期新建住宅总数的49%。 到2005年,德国先后建造近1000万套公共福利房。
P
Pelosi


从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德国共建造公共福利性住宅780万套,占同期新建住宅总数的49%。 到2005年,德国先后建造近1000万套公共福利房。
P
Pelosi


汉堡市,全称为汉堡汉萨自由市,位于德国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汉堡拥有近189万人口,是仅次于柏林的德国第二大城市,欧盟第八大城市。 作为一个城市州,其行政级别有其联邦州议会和州立法委员会。 汉堡及其周围城镇共有274万人口,而汉堡大城市群则有500万人口。 汉堡港位于易北河出海口,是德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上第20大港口。
P
Pelosi


慕尼黑(德语:München [ˈmʏnçn̩] 聆听)或德语发音:[ˈmʏnçən][2]巴伐利亚语Minga [ˈmɪŋ(ː)ɐ] 聆听)), 也称明兴,是德国巴伐利亚自由州州府
若以人口计,它以约150万居民成为巴伐利亚的最大城市,也是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汉堡)、德语区第四大城市(仅次于柏林、维也纳和汉堡)以及欧盟第十二大城市
共有逾290万人口居住在慕尼黑城市规划区[3],而在慕尼黑大都市区内则拥有约600万居民(2015年)。[4]
P
Pelosi


维也纳是奥地利共和国的首都,也是该国最大城市,同时是奥地利九个邦之一。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要型都市,有着188.9万人口,并且是奥地利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该市人口数在欧盟城市中名列第七。
P
Pelosi


法兰克福,正式全名为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是德国中西部黑森州的第一大城市,也是德国第五大城。 城区拥有73万2688人,含周边城镇约有230万人,而整个法兰克福莱茵-美因大都会区则约有五百万人口, 是德国仅次于莱茵-鲁尔的第二大都会区。由于位居德国中部,法兰克福也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P
Pelosi


科隆, 又译古龙 或歌伦,是德国第四大城市,是北威州最大的城市,亦是德国内陆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莱茵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 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中世纪科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会中心和艺术知识中心。
P
Pelosi



杜塞尔多夫,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首府,位于莱茵河畔。 杜塞尔多夫市区人口约62万人,是德国广告、服装和通讯业的重要城市。 杜塞尔多夫也是19世纪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出生地。 杜塞尔多夫位于莱茵-鲁尔都会区核心地带,该都会区人口超过1,100万人。
P
Pelosi


波茨坦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州府,其北部与柏林相邻。 波茨坦坐落于哈弗尔河边,是柏林/勃兰登堡大都市区的一部分,它是勃兰登堡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该州的一个中心。 波茨坦曾经是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地点。波茨坦之于德国正如温莎之于英国:其为普鲁士国王和德国皇帝的夏宫所在,直到1918年。
P
Pelosi


德累斯顿是德国萨克森自由州的首府,德国东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 它位于德国的东南部,易北河谷地,南面离捷克边界仅30公里,距捷克首都布拉格150公里, 北面距离德国首都柏林200公里,离西北部萨克森州另一个大城市莱比锡100公里。
P
Pelosi



纽伦堡是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弗兰肯行政区的中心城市,巴伐利亚州的第二大城市, 仅次于首府慕尼黑,是世界著名大企业集团西门子公司的诞生地。 纽伦堡与它的两座姊妹城市菲尔特和埃朗根相邻极近,城区相连,常被称作“大纽伦堡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曾在此举行针对纳粹德国战犯的纽伦堡审判。
P
Pelosi


汉萨城罗斯托克位于德国北部,人口接近二十万,是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最大的城市。瓦尔诺河流经市区,在瓦尔讷明德汇入波罗的海。 公元600年左右,开始有斯拉夫部落在瓦尔诺河下游定居,瓦尔诺河在入海前约13千米处由窄变宽, 早期居民称这一景象为Roztoc,并以此命名其据点,这也是今天城市名称Rostock的起源
P
Pelosi



什未林,德国的一座古老城市,位于什未林湖区。 什未林曾属于东德,在两德统一后,成为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的首府。: 9 万
P
Pelosi



包豪斯学校(德语:Staatliches Bauhaus),通常简称包豪斯(Bauhaus),是一所德国的艺术和建筑学校,讲授并发展设计教育。“Bauhaus”由德文“Bau”和“Haus”组成(“Bau”为“建筑”,动词“bauen”为建造之意,“Haus”为名词,“房屋”之意),由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在1919年时创立于德国魏玛。学校经历了三个时期:1919年至1925年魏玛时期、1925年至1932年德绍时期和1932年至1933年柏林时期,以及三任校长:1919年至1925年的沃尔特·格罗皮乌斯、1925年至1930年的汉那士·梅耶以及1930至1933年的密司·凡·得罗,1933年在纳粹政权的压迫下,包豪斯宣布关闭,同年也是魏玛共和的结束。
由于包豪斯学校对于现代建筑学的深远影响,今日的包豪斯早已不单是指学校,而是其倡导的建筑流派或风格的统称,注重建筑造型与实用机能合而为一。而除了建筑领域之外,包豪斯在艺术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现代戏剧、现代美术等领域上的发展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作为艺术学校起家的包豪斯
1919年,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成为新成立的国家包豪斯学院的院长。该校是萨克森大公爵美术学校和魏玛应用艺术学院合并的产物。虽然格罗皮乌斯是科班出身的建筑师,但是直到1927年这所艺术和建筑设计学院才有了自己的建筑系。
既培养工匠也培养艺术家 1919年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宣言中写道:“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工匠协会,工匠和艺术家之间没有傲慢之墙,没有等级之分。”受现代主义、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建构主义的影响,他提出了设计应该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将功能放在首位 包豪斯运动的基本原则是:“形式服从功能”。建筑或物品应根据其功能使用简单而优雅的几何形状进行设计。例如哈特维格(Josef Hartwig)设计的国际象棋游戏,就可以看出棋子可能的走向和优先顺序。
创作一件“整体艺术作品” 通过艺术学校的跨学科方式,视觉艺术、版画设计、建筑学以及产品与家具设计系的教授和学生一起就“在一个现代化世界如何生活”问题展开了辩论。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整体艺术品”的理想化方案。
P
Pelosi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德语: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德国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设计学校先驱包豪斯的创办人。
1883年,格罗皮乌斯出生于德国柏林,在颇具艺术渊源的家族背景中成长。父亲是位建筑师,叔父马丁·格罗皮乌斯(Martin Gropius)是德国十九世纪的建筑师与艺术教育工作者,曾参与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与担任过“柏林艺术工艺学院”(Academy of Applied Art, Berlin)教员,普鲁士艺术教育主管官员等要务。马丁·格罗皮乌斯致力于提高德国设计水准,对新材料的研究与德国设计艺术的努力,给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很大的启示,也影响到日后他在包豪斯的经营,与在美国哈佛大学教学的态度。
格罗皮乌斯与他的包豪斯学生兼同事马歇尔·布鲁耶(Marcel Breuer)移民至麻省剑桥,并一同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任教,以及合作进行宾州新肯辛顿铝城的住宅区计划(Aluminum City Terrace project in New Kensington, Pennsylvania)。格罗皮乌斯在1944年入籍美国公民。
P
Pelosi


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1781年3月13日-1841年10月9日)生于勃兰登堡,逝世于柏林,名字亦可写成Carl,成立申克尔学校普鲁士建筑师都市规划师画家,被誉为普鲁士古典主义者。出生德国勃兰登堡州境内的新鲁滨,6岁时父亲死于一场大火,后来他成为弗里德里希·基利的学生。
申克尔以古典主义者,受其师弗里德里希·基利(Friedrich Gilly)影响,他的老师从法国大革命时期建筑师转为古典主义。1810年为普鲁士时期营建最高代表(Ober-Bau-Deputation),是当时最高的建筑专业检验与指导官方机关。他这个时候的努力,至1830年擢升为最营建机关主管(Ober-Bau-Direktor),当时最高的营建类官方职位。任内除了努力为旧建筑保存作推广,并将历史建筑列册,描述当时的存留状况,到现在从事德国纪念物保存专业人士仍将他当时的列册做为参考。这些是先旧建筑与纪念物列册与指导的官方机构设置,比法国早先几年,成为欧洲纪念物保存史中重要的里程碑之一。此外,他也是铁十字勋章的设计人。
重要代表作 1800年, Pomonatempel auf dem Pfingstberg in 波茨坦 1815年, 维特斯托克的格利尼克的教堂 1818年, 新岗哨(Neue Wache),柏林 1818年, 柏林音乐厅,位于柏林御林广场 1823年, 柏林夏洛滕堡区的路易丝教堂(Luisenkirche) 1824年, 柏林新博物馆(现称为柏林旧博物馆),柏林 1825年, 柏林弗里德里希韦尔德教堂和 Kirche Schöneberg 1827年, 埃里森温泉(Elisenbrunnen),阿亨 1830年, 尼可拉斯教堂,波茨坦 1831年, 老城主冈哨,德累斯顿 1832年, 柏林建筑学院 1832年, 柯尔别格(Kolberg)市政厅,波兰 1833年, 波茨坦罗马氏浴池,波茨坦 1834年, 巴别斯别格堡,波茨坦 1834年, 柏林Moabit, 威丁格森布鲁能区的教堂 1834年, 与弗兰兹·古斯塔夫·佛尔斯曼(Franz Gustav Forsmann)合作耶尼施之屋(Jenisch Haus),汉堡 小建筑作品 1802/03, Verwalter- und Molkenhaus auf dem Vorwerk Bärwinkel(在新哈登贝格) 路易莎纪念碑(Luisen-Denkmal)(格兰泽),1810年后,皇家普鲁士铸铁厂铸造 新哈登贝格(Neuhardenberg)的城堡,教堂和周边的办公室 施特劳皮茨(Straupitz)/Spreewald的教区教堂 第六次反法同盟阵亡纪念碑(Denkmal an die Gefallenen der Befreiungskriege)(施潘道区),1816年,德国浪漫主义风格 庆祝第六次反法同盟胜利的国家纪念碑(Nationaldenkmal),1821年,柏林克罗伊茨贝格区 绘画 他的绘画作品在柏林皆可见 旧国家艺廊(Alte Nationalgalerie) (3.05厅) 柏林国家美术馆(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P
Pelosi


柏林现代聚落(德语:Siedlungen der Berliner Moderne)于2008年7月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世界文化遗产。包含六个聚落区,呈现当年柏林不同都市分区结构。这些地区约于1913至1934年起建,建筑师以现代风格设计。聚落区位在今日柏林的邦斯多夫(Bohnsdorf)、布里茨(Britz)、夏洛滕堡(Charlottenburg),普伦茨劳尔贝格(Prenzlauer Berg)、赖尼肯多夫(Reinickendorf)与威丁(Wedding)区等。他们代表的是战后社群住宅区的时空意向。清楚与新颖的造型是当时社会期待的样式,他决定二十世纪建筑与都市房屋的走向。
当时具代表性的设计规划者为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马丁·瓦格纳(Martin Wagner),当然汉斯·夏隆(Hans Scharoun)或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亦参与规划。柏林现代聚落最老的区是由陶特设计的法尔肯贝格公园城(Gartenstadt Falkenberg),1930年代初新即物主义风潮影响了白城与西门子大聚落城的规划风格。


平民乐园
建筑师陶特(Bruno Taut)设计的这片居民区位于柏林布里茨区。 一战后德国住房缺乏,工人生活贫困,这个马蹄铁形状的小区有2000套社会福利住房。 房屋简单实用,但大片绿地和外墙的鲜明色彩避免给人单调的感觉。
P
Pelosi


芝加哥失败的公共住房计划:将穷人圈在一起,只会建成贫民窟
21世纪初,在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随处可见废墟和坍塌的大楼,显得颇为破败苍凉。这些大楼曾是政府为低收入者建造的公共住房。 早在1930年代,芝加哥的公共住房曾给数以万计无家可归者提供庇护所,为这座大萧条中的城市带来一丝希望。 然而时光演进,“公共住房”逐渐成为了犯罪、贫穷与种族问题的代名词。最终,它们又被政府从地图上彻底抹去。
P
Pelosi



美国公共住宅的历程及失败
公共住宅政策上,美国走了一条非常曲折的道路。
大萧条后的1937年,联邦政府通过住房方案Housing ACT 1937,可以说是美国公共住宅政策的开始。法案确定联邦政府全额资助公共住宅,由地方政府分散管理,以公有的出租住宅形式提供可负担的住房。当时,全美设立了3000多个公共住房局进行大规模的公共住宅建设,以高层住宅为主,现在中国许多大型开发商做的就是当年美国做过的事情。但由于问题太多,该法案从1973年起减少投资,1982年停止。
这其中一个经典案例,就是在圣路易斯供黑人居住的高层公共住宅Pruitt–Igoe,由雅马萨奇设计,1954年建成。起初因为便捷的基础设施广受入住的居民好评,但很快社区开始出现暴力事件, 治安不断恶化,因此在1972年,政府又亲手炸掉了它。
P
Pelosi



德国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
很多人都说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发展福利制度的国家,但是最先启动社会保障住房立法的,其实是德国。德国于二十年代五十年代便首先颁布了社会保障住房法律,德式的“社会化国家”思想具有深厚传统,鲜明地体现在德国立法之中。德国社会的基本模式即在于强调市场经济、国家干预与社会保障的整合,其公共租赁住房和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元素,焦点在于保障国家、企业投资住房的经济效益、有益于社会发展。
德国的住房政策在国家公共政策中居于重要位置,特别是在二战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战后德国住房严重受损,外加涌入大量移民,住房短缺成为沉重而又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此,德国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私人购买住房和促进住房投资建设,其先后施行了“房租管制制度”、“社会福利住房制度”、“住房金制度”、“住房储蓄制度”以及“购建房减免税优惠政策”等措施,总称为“社会住房计划”。二十一世纪初以来,虽然住房需求在德国逐渐呈现饱和态势,但在政府的住房政策引导下,德国继续实施社会福利房政策,并通过金融财政和税收调动适应老龄化的节能环保型住宅建设。同时,德国政府还从四个方面对住房保障进行政策干预:保证足够的住房建设,防止住房过剩;保证住房质量和环境保护;住房结构和房价能够让居民承受;住房能够满足各阶层需求。
P
Pelosi

德国多管齐下解决低收入者住房      为广大市民和劳动阶层提供经济上可承受的住房,德国称之为社会福利住房,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廉租房。19世纪末,德国出台的《合作社法》至今仍然是合作社方式建房的重要法律依据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国大量住房毁于战火。在联邦德国,由于采取了多种途径鼓励社会福利用房建设,到上世纪70年代以后,住房紧张状况逐步得到缓解。    联邦德国一般是采取政府资助,由个人、非营利性住宅公司或自治团体,例如住房建设合作社等具体投资建设的方式建造社会福利房,另外,联邦德国也对自有产权房子建设提供资助,使社会福利用房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显现多种多样的形式。    指导德国建设社会福利住房的重要法律是在50年代先后出台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福利住房建设法》。尤其是第二部《福利住房建设法》,经过多次修改完善,至今仍然是社会福利住房建设的重要法律依据。该法律规定,德国联邦、联邦州地方政府有义务采取措施,为广大普通大众建设从面积到设施恰当的住房。
P
Pelosi



中国的城市建筑 --乱七八糟, 乌烟瘴气,没有规划,没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