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是说小时候被bullying的人大了也容易被bullying,我觉得是那种无助的眼神和体态告诉别人这个人好欺负。 lz去看看心理医生吧,心里有了安全感,眼神体态也不一样的,祝好 羞羞草 发表于 2020-10-09 23:04
“除非你是来自一种极端差劲的原生家庭, 大多人进入社会遇到的外人的"欺压和虐待", 比他们的dysfunctional 原生家庭要残忍不知多少倍!” 你举的例子是幼儿园时的经历,我不觉得这个可以作为“进入社会”的例子。在孩子小的时候,在外被欺负而父母不作为,一方面当然要问责外人,但也不能忽略父母的失职,不也是差劲家庭的体现吗。 至于真正成人、“进入社会”了,确实,很多事情比家里的纠纷更加赤裸裸。但那时候人也长大了不少。而原生家庭的伤害之所以残忍,就是因为被伤害的是软弱无力的孩子啊。 blindbox 发表于 2020-10-09 22:12
是的,楼上说得都对。差异是父母真正影响其实你根本没有记忆了,而且会不自觉地美化,因为这是你看世界的template。后面的种种其实对有安全感的孩子或者成人来说都是可以处理的。幼儿除了被动接受是完全没有办法处理父母的伤害的。 而且你举的这个例子正说明你原生家庭的问题。不toxic的父母会站出来维护你,同时教会你如何stand-up for yourself。这件事情如果不是你父母的问题,本来也不会给你那么大伤害的。因为有责任保护你的是父母啊。 gulage 发表于 2020-10-09 23:07
虽然我也承认我们从小到长大成人的这段时间,或多或少都隐藏着父母的影响:为人,目标,轨迹,人格状态都多少有些他们的痕迹。但我发现一部分人是以下情况: 比如我, 原生家庭不好,但我大学毕业工作, 直到出国前的一段日子, 才发现, 其实外人(同事, 朋友的父母, 没血缘关系的长辈, 和陌生人)给我的直接伤害, 间接伤害, 欺压, 和言行暴力更严重。 我突然有点怀疑 《原生家庭理论》有失偏颇: 除非你是来自一种极端差劲的原生家庭, 大多人进入社会遇到的外人的"欺压和虐待", 比他们的dysfunctional 原生家庭要残忍不知多少倍!
比如我自己的经历: 我童年因为胆小连舞蹈彩排都不敢, 被幼儿园老师当众孩面扇嘴巴直到牙龈喷血,其他孩子尖叫。而事后发生的却是我父母不出头,认为我给老师带来麻烦了所以被体罚。而除了部分善良的同学家长对我表示同情外, 一位同学的家长居然说我"胆小不敢排练就是拖集体后腿,活该被打"
以上类似的事情很多, 我举例出来的只是沧海一滴。因步入社会多年了, 我还是观察到: 除非原生家庭烂到极点, 很多时候外人对你的虐待,残忍, 和消损, 远超过你差劲的父母。
所以我想了解, 原生家庭不好, 但社会上的外人更不爱你, 社会上外人对你的欺压虐待比你dysfunctional 的父母还坏, 怎么办
我父母从来不体罚我, 他们给我的伤害就是我被外人欺负后,他们无所作为, 更不会挺我。 但对我体罚的在我童年时回忆, 都是外人啊
你举的例子是幼儿园时的经历,我不觉得这个可以作为“进入社会”的例子。在孩子小的时候,在外被欺负而父母不作为,一方面当然要问责外人,但也不能忽略父母的失职,不也是差劲家庭的体现吗。
至于真正成人、“进入社会”了,确实,很多事情比家里的纠纷更加赤裸裸。但那时候人也长大了不少。而原生家庭的伤害之所以残忍,就是因为被伤害的是软弱无力的孩子啊。
而且你举的这个例子正说明你原生家庭的问题。不toxic的父母会站出来维护你,同时教会你如何stand-up for yourself。这件事情如果不是你父母的问题,本来也不会给你那么大伤害的。因为有责任保护你的是父母啊。
这就是原生家庭问题的可怕之处。因为从婴儿就开始洗脑,孩子长大往往觉得原生家庭的环境是正确的,不仅会继续给自己洗脑去维护这个环境,还会以同样的方法对待别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代代相传。
lz如果要认清原生家庭到底是不是你问题的根源,最好找专业的人聊聊,或者多写些你的经历,让网友好判断。
是的。我小的时候父母说,外人都会捡好听的说,你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我们就是要说实话。所以他们永远都是批评,从头到尾从里到外。我以前上班总被人欺负,他们让我好好自省,为啥总是说被人欺负?人家怎么不找别人?说我有很大的问题。
原创 一席YiXi 一席 今天
臧寅垠,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
面对经历过重大创伤以及躯体损害的人,我就觉得当时学到的许多心理咨询技巧和支持性的方法显得非常苍白和无力。我当时非常想知道,什么样的技术和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缓解他们心理上的痛苦。抱着这样一个目的,我在博士期间就把对我国地震PTSD患者的治疗作为主要的研究项目。
一席 臧寅垠:PTSD来自一席00:0034:34 PTSD2020.08.23 杭州
大家好,我叫臧寅垠,来自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作为一位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者,PTSD是我过去10年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要了解PTSD,可以先从几个关键词开始。 一个关键词是“一战”。PTSD的症状得到临床心理学家或临床医生的重视是从一战开始的,后来主要是在越南战争退伍的士兵身上发现了这些反应和症状。当时这种症状还不叫PTSD,当时给它起的名字叫做“炮弹休克”或者“战争神经症”。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临床上案例的逐步发现,PTSD在1980年被收录到《神经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里,我们简称为DSM。到2020年,已经有40年的历史了。 另一个关键词是“一个月”。这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创伤的一个月之后,他还有非常强烈的应激反应,还会感到非常痛苦,症状不仅没有消失的趋势,反而会加重,那么我们才怀疑他可能有PTSD,也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在经历创伤的一个月之内,这种反应通常叫做急性应激障碍,它的英文名是ASD。
01 说到创伤后应激障碍,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创伤,是不是我们生命中、生活中所有的负性事件都叫创伤呢?比方说今天你失恋了,或者你被老板痛骂了一顿,都是创伤吗? 先请大家看几张图片。这个是2013年发生于美国波士顿的马拉松爆炸案,它是一件人为的集体性创伤事件。 第二张图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它是2008年发生于我国的大地震,它不是人为的事件,它是自然灾害造成的集体创伤。 除了集体性创伤之外,我们个人也可能会受到一对一的物理上的攻击或者侵犯。 总的来说,什么叫做创伤事件呢?它就是那些会对我们的生命和躯体产生实际伤害或者威胁的事件。 在这个定义下来看,如果我们目睹到死亡或者伤害、身体躯体受到了攻击、我们参与了战争、受到了性侵、经历了一些意外事故——比方说车祸、经历了自然灾害、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受到了虐待和性侵等等,这些事件是常见的创伤事件。
大家看到上面这些图,可能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WHO在2002年的一个数据统计表示,全球所有人群中60%的女性和50%的男性,在一生中至少都会经历一次创伤事件,这其中20%的女性和8%的男性会逐步发展出PTSD。在所有的这些PTSD患者中,会有30%的人可能没有资源而得不到治疗,那么PTSD就会变成伴随他们终身的状况。
02 PTSD这种精神障碍或者心理疾病到底有什么样的具体表现,它的诊断标准是怎么样的?PTSD的一个核心症状叫做闯入再体验 。也就是说PTSD的患者,会经常觉得重新回到了创伤发生时的当下,同时伴随有非常严重的应激生理反应,比方说手抖、心跳加速、脉搏加速、出汗、紧张等等。在睡眠中也会做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噩梦,或者大脑中会经常出现创伤场景的闪回。 第二点,由于一些关于创伤的刺激物会让患者产生焦虑,患者就会出现一些回避的症状,他会极力地去回避与创伤整个事件有关的人、事、物,甚至地点和想法等等。 第三类症状叫高警觉。我们可以用非常简单的一句谚语来总结,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就是说我们会因为一些没有威胁的人或事物而处在一种战斗状态。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应激的状态,我们就会经常失眠、焦躁,甚至出现一些对其他人的攻击行为。 第四类症状是最近被加入到诊断标准中的,它结合了近十年对PTSD的临床研究。学者们发现,在PTSD患者中不但出现了前三类症状表现,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出现了非常消极的改变,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再安全,觉得自己是有罪的,长期处在悔恨之中等等,慢慢变得愤怒、麻木,这个就叫做情感和认知的消极改变。 随着临床神经影像学的研究,我们也逐步发现,PTSD患者的大脑与普通人的大脑也是不同的。我们大脑中管理情绪、让我们产生应激反应的脑区,叫做杏仁核;负责让我们理智决策的部分,叫做前额叶皮层。 在正常人群中,通常是理智去控制我们的情绪,也就是说前额叶皮层去调控我们的杏仁核。然而在PTSD患者中,这种循环可能出现了障碍,反而可能是情绪去调配我们的理智。
03
临床心理学家是怎样研究PTSD的?大概分为三大类,首先是流行病学,就像其他任何一种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一样,我们需要知道这种疾病对人群的危害是怎么样的。一个好的流行病学研究通常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跟踪调查。 对于PTSD的流行病学研究,我们可能需要在大的创伤性事件发生之后,进行几十年的跟踪。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对PTSD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特别好的,特别结构化的关于PTSD的流行病学研究给我们提供一些临床上特别权威的数据。 第二类叫做心理病理学,大家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临床学家想了解这种病的发病机制是怎么样的,从而进一步指导我们进行第三类的干预研究,也就是帮助我们去开发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这个图就是流行病学得出来的结论,大家可以看到,经历不同创伤事件后患PTSD的概率其实是不同的。最高的比方说绑架和强奸等,它的发病率能到50%,相对而言,最轻的是这种公共的非人为恶行的自然灾害,相对比较低,是2.3%左右。 在不同的PTSD高风险人群中,发病概率也是不同的。在这些人为的恶性的事件中,受虐待的儿童,被施暴的妇女,它的发病率相对是较高的,也是在50%左右;警察、救火员等等,他们的发病率是在百分之十几。 ▲ PTSD在不同高风险人群中的发生率 从这些数据大家可以看到,PTSD是一种小部分群体可能会发展出的心理疾病。在临床中,我们就非常关注哪类人容易在创伤后发展出PTSD,或者有哪些特征会更容易发展出PTSD。在临床上我们会进行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研究。 根据之前的研究结果,女性、精神病史、蓄意恶行造成的创伤、儿童期有受虐待的历史、创伤发生后缺少社会支持,是发生PTSD的风险因素。 相对而言,如果一个个体有比较强的能力与掌控感,对死亡这件事有比较实际的认识,而且有稳定的自我意识,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比较健康的身体和体魄,有比较好的社会支持,就可以帮助我们远离PTSD的侵扰。 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风险因素还是保护因素,更多的是创伤前或者创伤中的因素,就是说,我们在创伤发生之后很难做出改变。
但是最后一点——社会支持,却是我们在创伤发生后可以增强和改进的因素。这就提醒我们,如果我们身边有经历过创伤的人,我们需要提供更多的情感和资源的支持,这样对他们的症状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之前在美国的现役军人群体中做过一个研究,在366位已经被诊断患有PTSD的军人当中,如果他们有比较好的社会支持,他们的PTSD症状也会相应地较轻。所以我们提供支持从来都不会为时过晚。 04 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如果我们不去管它或者不去治疗它,会发生什么呢? 其实在我们国家,很多人可能有一些心理疾病或者处于一种亚临床的状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主动去求医。PTSD这种疾病相对于其他的心理疾病是非常严重的。在美国的整个心理健康的策略体系中,它是受到了极大重视的。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政府花了大量的研究经费去研究这类疾病。 PTSD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会有比较高的伴随疾病,就是共病率。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的PTSD患者,将近有50%的人除了有PTSD的症状之外,他们还会有一些抑郁发作的情况。 ▲ PTSD共病(伴随疾病)率 对于男性来说,最高的共病率是酒精滥用,也就是我们说的酒精依赖,这可能也体现了男女在面对痛苦时不同的应对方式,男性可能更多的选择一些逃避或者麻痹自己的方式。 其他的共病还包括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社交障碍、广场恐怖、酒精滥用,以及物质滥用等等。 为什么PTSD的患者会逐步发展出其他共病呢?举个例子,一个女性她受到了侵犯,发展出了PTSD,侵犯她的人可能有一些体貌特征,比方说他是一个戴着眼镜、有一些胡子的男性,那么PTSD的症状就会影响患者对有这类体貌特征的人都会产生一些应激反应,她会害怕接触这类人群。 随着症状的发展,逐步地泛化,他们会开始对更多的人,即使没有这些体貌特征的人也产生恐惧。他们就会逐渐地害怕人群,远离人群,认为人群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就可能逐步发展出社交障碍,不能跟人进行交流,甚至会演变成广场恐怖,不能去到空旷的人很多的地方。 05
就像其他的心理疾病一样,PTSD的治疗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心理干预,还有一种是药物治疗。对于PTSD的心理治疗又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叫做聚焦于创伤
羡慕国内的朋友能到处旅游
学会爱自己!
真的假的?不可思议……敢动我孩子的话,估计要把这个狗比老师给千刀万剐了。
父母作为“天”,他们的不作为给孩子是这样的一个概念:“我同意/认可别人abuse你”,“就是你的错”,“你不值得被我们保护”。小孩得到的信息就是这个,自己是不配被保护被爱的,安全感一定是缺失的。
就是这样,如果说别人的abuse是你身上的一道疤,你父母的不作为是你心口无法愈合的伤。连父母都不爱我,还有谁会?
我八岁多和我爸去操场练自行车,不小心差点碰到旁边的小孩,被那家长说了一顿。我脸皮薄,差点闯祸+被人骂是天大的事了。骑回我爸跟前他说看看看,我就知道。。。我装作若无其实回到家,一见到我妈就崩溃了。我爸说这娃外面不吭声,反而回家了闹我们,我妈说“你咋能这样,娃娃家在外面吓到了回家是这样的呀”。虽然并没有继续安慰我,但有这一句话就够了。我的原生家庭也各种问题,和我妈的心结成年后一直很努力地在解开,但一想到这件事心里很温暖,至少当时的我那么信任她,说明她真的很爱我,也努力做到最好了。
很多人童年父母力挺原生家很好, 但出了家庭保护进社会, 还是会被虐。 而且因为以前过太好, 没不好经历就没经验化解
不一定, 我有几个朋友看起来就不好欺负, 但她们从小被虐过有阴影
如果父母挺,也许欺负你的外人会少一些。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不因为做了父母就变得完美,他们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太正常了。 总体来说,我觉得从小被保护得好的孩子长大了更懂得保护自己,父母懂得保护好孩子的话,一般也会教孩子吧。从小被欺负的孩子长大了可能继续被欺负,或者提防心重带刺的样子。
很多成功人士幼年原生家庭更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