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try and Irish是爱尔兰特有的类型音乐,它融合了美国乡村音乐与爱尔兰音乐,凯尔特音乐,在出身自爱尔兰家族的歌手纳森.卡特Nathan Carter的努力下,这个沉寂许久的类型音乐在英国,爱尔兰,苏格兰的乐坛重新复甦,在专辑裡,Nathan Carter持续展现爱尔兰音乐的亲和力与美国地方音乐纯朴风情,专辑蝉连爱尔兰专辑榜与乡村专辑榜冠军,同时挺进英国专辑榜TOP 40,专辑中有著感染力十足的动人歌曲"Temple Bar",挑动人心的乡村舞曲"Wanna Dance",令人怦然心动的乡村小调"Wontcha Come Down"等…. Country and Irish是爱尔兰特有的类型音乐,它融合了美国乡村音乐与爱尔兰音乐,凯尔特音乐,它在爱尔兰的中部与西北部地区深受欢迎,也是爱尔兰移民最喜欢的音乐。在出身自爱尔兰家族的歌手Nathan Carter的努力下,这个沉寂许久的类型音乐在英国,爱尔兰,苏格兰的乐坛重新复甦,自2012年起,他接连以五张录音室专辑与两张现场演唱专辑连续挺进爱尔兰专辑榜TOP 10,其中,2013年的录音室专辑「Where I Wanna Be」,2013年推出的现场演唱专辑「The Wagon Wheel Show – Live」,2015年的录音室专辑「Beautiful Life」,2016年的录音室专辑【Stayin' Up All Night】全都登上冠军王座。 1990年5月28日出生于英国利物浦的Nathan Carter,他的父母亲来自于北爱尔兰的城市Newry,四岁时,Nathan在学校的音乐会上担任手风琴的演出,几年后,他成了利物浦儿童合唱团的主唱,还与合唱团一起获邀至罗马为教宗献唱。十二岁时,Nathan赢得全爱尔兰的音乐大赛中赢得独唱与手风琴的冠军金牌。Nathan Carter随后加入The Liverpool Céili Band乐团,在乐团中担任键盘式手风琴与钢琴的弹奏,过没多久,Nathan开始在利物浦,伦敦,爱尔兰展开个人演出。 Nathan Carter在2007年发行首张专辑「Starting Out」,他在2008年搬离利物浦,定居爱尔兰。2009年4月,Nathan到多尼戈尔郡开唱,以谱写爱尔兰歌手Marc Roberts参加1997年欧洲歌唱大赛的参赛曲"Mysterious Woman"著称的歌曲创作者John Farry在Buncrana看到Nathan Carter的演出,随后决定成为Nathan的音乐事业伙伴,John Farry与Nathan Carter合作过五张专辑的七人乐团一起合作,努力复兴country and Irish这个古老的类型音乐。 Nathan Carter在2012年重新诠释纳许维尔的传统民谣弦乐团Old Crow Medicine Show的创始团员Ketch Secor在2004年延续民谣歌手Bob Dylan在1973年的demo歌曲"Rock Me Mama"创作而成的歌曲"Wagon Wheel",Nathan以这首翻唱曲成就个人首支爱尔兰乡村榜冠军纪录,歌曲累计在榜长达53週之久,而与单曲同名的专辑「Wagon Wheel」也在专辑榜上挺进至第六名。 Nathan Carter在2013年以专辑「Where I Wanna Be」登上爱尔兰专辑榜冠军,专辑的销售超越同期发片的One Direction,Michael Bublé,Koda 等歌手与乐团的专辑,写下自乡村歌手Garth Brooks在2007年以精选辑「The Ultimate Hits」称霸爱尔兰专辑榜冠军以来,另一张登上排行榜冠军的乡村专辑。Nathan在2015年再以专辑「Beautiful Life」登上爱尔兰专辑榜冠军,专辑同时也转进英国专辑榜TOP 40。Nathan Carter在2015年底集结专辑「Beautiful Life」与圣诞专辑「Christmas Stuff」而成的双CD专辑「Beautiful Life At Christmas」晋升爱尔兰专辑榜TOP 5。 在【彻夜高歌Stayin' Up All Night】专辑裡,Nathan Carter持续展现爱尔兰音乐的亲和力与美国乡村音乐纯朴风情,专辑蝉连爱尔兰专辑榜与乡村专辑榜冠军,同时挺进英国专辑榜TOP 40,专辑中有著感染力十足的动人歌曲"Temple Bar",挑动人心的乡村舞曲"Wanna Dance",令人怦然心动的乡村小调"Wontcha Come Down",触动心弦的情歌"Island Town",怀念成长故乡利物浦的抒情小品"Liverpool",还有真情传唱乡村歌王Kenny Rogers与蓝草乡村音乐歌后Alison Krauss,1990年代走红的乡村歌手Billy Dean合唱的全美乡村单曲榜冠军曲"Buy Me A Rose"。
坦普尔酒吧区(英语:Temple Bar,爱尔兰语:Barra an Teampaill)是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市中心利菲河南岸的一个区域。与周边地区不同的是,坦普尔酒吧区保留了中世纪的街道格局,有许多狭窄的鹅卵石街道。它被当作“都柏林的文化区”,拥有热闹的夜生活,吸引了许多游客。 坦普尔酒吧区北到利菲河,南到 Dame 街,东到威斯特摩兰街,西到菲山伯街。它可能得名于17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坦普尔家族。1609年都柏林三一学院教务长威廉坦普尔爵士的房子和花园位于此处。坦普尔酒吧区的菲山伯街是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的《弥赛亚)》在1742年4月13日的首演地点。在每年的同一天,在同一地点都会表演《弥赛亚》。共和革命团体爱尔兰人团结协会于1791年在尤斯塔斯街的一家小酒馆成立。在19世纪,该地区的声望逐渐下降,在20世纪经历了都市衰退,有许多废弃的建筑物。但也因此逃过了都柏林的地产开发商,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破坏了该市的大部分历史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国有的爱尔兰运输公司(Córas Iompair Éireann)建议购买并拆除这一地区的产业,在此兴建一个巴士总站。在规划阶段,运输公司将所购买的楼宇以低租金租出,吸引了小商店,艺术家和画廊来到该区。由于居民和商人的抗议,导致取消公交总站项目,爱尔兰总理查尔斯·豪伊负责确保资金[1]。在1991年,爱尔兰政府成立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称为坦普尔酒吧区产业(Temple Bar Properties),以监督该区域作为都柏林文化区的再生[2]。今日,许多爱尔兰的文化机构都设在该区域,包括爱尔兰摄影中心、爱尔兰电影学会、坦普尔酒吧区音乐中心,坦普尔酒吧区画廊和工作室等,以及爱尔兰证券交易所和爱尔兰中央银行。入夜后,该区域是主要的夜生活中心,有许多面向游客的夜总会,餐馆和酒吧。近年来修复了两个广场— 聚会所广场(Meetinghouse Square)和坦普尔酒吧区广场(Temple Bar Square)。周六和周日在坦普尔酒吧区广场举办坦普尔酒吧区图书集市。聚会所广场(Meetinghouse Square)得名于附近的贵格会聚会所,在夏季放映户外电影。自2004年夏天以来,聚会所广场每个星期六还举办演说广场(Speaker's Square)项目和坦普尔酒吧区食品市场(Temple Bar Food Market)。每周六.在牛巷举办时尚和设计集市“牛巷市场”(Cow's Lane Market)。
都柏林圣三一大学 (英语:Trinity College Dublin, The University of Dublin;爱尔兰语:Ollscoil Átha Cliath)成立于1592年,正式名称为College of the Holy and Undivided Trinity of Queen Elizabeth near Dublin(都柏林附近伊丽莎白女王神圣和不可分割的三一学院),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创办和颁授特许,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爱尔兰最古老的大学、亦是不列颠及爱尔兰七所古典大学之一。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亦与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和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三者互相结成姐妹学院。 著名校友
欧内斯特·托马斯·辛顿·沃尔顿(英语:Ernest Thomas Sinton Walton,1903年10月6日-1995年6月25日),爱尔兰物理学家,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与约翰·考克饶夫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剑桥大学做“原子撞击”实验,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以人为方式分裂原子的人,因此开创了核时代。沃尔顿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爱尔兰人。
不好意思晓庆姐,Nathan的歌还是不能代表典型的爱尔兰乡村音乐,太多的打击乐器参与和美国的现代pop乡村音乐太像,有点儿闹。建议听听起源于爱尔兰得blue grass music风格,乐器以小提琴,曼陀铃,吉他,banjo琴(长得像中国的琵琶,但是脖子短,琴盘更圆,而不是椭圆的)。很少用到打击乐器。其更重注个人单唱,对于歌手的本色音质要求较高,而和音部分更加具有乡村高山或者草原上一望无际得赶脚。 不住在欧洲,只知道美国的bluegrass的歌手。美国比较有名气得bluegrass歌手Alison Krauss音色纯净,犹如天籁之音。她和union station合作得歌曲也是值得收藏。她和union station也是电影O Brother,Where Art Thou?里面歌曲的主唱,其中 man of constant sorrow也是bluegrass歌曲中最著名的一首男生合唱歌曲 Sara Jarosz是年轻一代得bluegrass歌手,她得Ring Them Bells运用了banjo琴作为主打乐器,极大地发挥了banjo琴的亦欢快亦寂寞得特色
因父之名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3)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盖瑞(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饰)生活于当年战火纷飞的北爱尔兰,那时北爱共和军正致力于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年轻的盖瑞整日无所事事,偷鸡摸狗,无意间得罪了北爱共和军。 无奈之下,其父(皮特•波斯尔思韦特 Pete Postlethwaite 饰)只能送他到英国闯天下。孰料,刚到英国的盖瑞就被当地心急立功的警察诬蔑为北爱共和军的恐怖分子,还连累了在英国的姑妈一家一同被当作恐怖分子关进了监狱。 其父四处陈情,最后也被关进了监禁。父子俩在监狱受尽苦头。直到多年之后,一位英国的女律师才开始从头调查这件极其荒谬的冤案。这件冤案最后能否得以平反,父子能否重见生天?
因爱之名 The Boxer (1997) 丹尼(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饰)曾是一名热血沸腾的革命青年,因为加入了北爱尔兰共和军而遭到了逮捕,艰苦的牢狱生活一过就是十四载。终于熬过了漫长的不自由的时光,重回社会的丹尼决定洗心革面,做一个低调的普通人。 出狱后的丹尼重拾旧业成为了一名拳击教练,培养了一批和他一样热爱这项运动的年轻人。一场意外让丹尼和曾经的恋人玛姬(艾米丽·沃森 Emily Watson 饰)重逢了,此时的玛姬,独自一人抚养着十四岁的儿子林恩,日子过得十分艰辛。旧日爱情的火花在丹尼和玛姬之间死灰复燃,然而,曾经灰暗的过去亦让丹尼充满了犹疑和怯懦。
Country and Irish是爱尔兰特有的类型音乐,它融合了美国乡村音乐与爱尔兰音乐,凯尔特音乐,在出身自爱尔兰家族的歌手纳森.卡特Nathan Carter的努力下,这个沉寂许久的类型音乐在英国,爱尔兰,苏格兰的乐坛重新复甦,在专辑裡,Nathan Carter持续展现爱尔兰音乐的亲和力与美国地方音乐纯朴风情,专辑蝉连爱尔兰专辑榜与乡村专辑榜冠军,同时挺进英国专辑榜TOP 40,专辑中有著感染力十足的动人歌曲"Temple Bar",挑动人心的乡村舞曲"Wanna Dance",令人怦然心动的乡村小调"Wontcha Come Down"等….
Country and Irish是爱尔兰特有的类型音乐,它融合了美国乡村音乐与爱尔兰音乐,凯尔特音乐,它在爱尔兰的中部与西北部地区深受欢迎,也是爱尔兰移民最喜欢的音乐。在出身自爱尔兰家族的歌手Nathan Carter的努力下,这个沉寂许久的类型音乐在英国,爱尔兰,苏格兰的乐坛重新复甦,自2012年起,他接连以五张录音室专辑与两张现场演唱专辑连续挺进爱尔兰专辑榜TOP 10,其中,2013年的录音室专辑「Where I Wanna Be」,2013年推出的现场演唱专辑「The Wagon Wheel Show – Live」,2015年的录音室专辑「Beautiful Life」,2016年的录音室专辑【Stayin' Up All Night】全都登上冠军王座。
1990年5月28日出生于英国利物浦的Nathan Carter,他的父母亲来自于北爱尔兰的城市Newry,四岁时,Nathan在学校的音乐会上担任手风琴的演出,几年后,他成了利物浦儿童合唱团的主唱,还与合唱团一起获邀至罗马为教宗献唱。十二岁时,Nathan赢得全爱尔兰的音乐大赛中赢得独唱与手风琴的冠军金牌。Nathan Carter随后加入The Liverpool Céili Band乐团,在乐团中担任键盘式手风琴与钢琴的弹奏,过没多久,Nathan开始在利物浦,伦敦,爱尔兰展开个人演出。
Nathan Carter在2007年发行首张专辑「Starting Out」,他在2008年搬离利物浦,定居爱尔兰。2009年4月,Nathan到多尼戈尔郡开唱,以谱写爱尔兰歌手Marc Roberts参加1997年欧洲歌唱大赛的参赛曲"Mysterious Woman"著称的歌曲创作者John Farry在Buncrana看到Nathan Carter的演出,随后决定成为Nathan的音乐事业伙伴,John Farry与Nathan Carter合作过五张专辑的七人乐团一起合作,努力复兴country and Irish这个古老的类型音乐。
Nathan Carter在2012年重新诠释纳许维尔的传统民谣弦乐团Old Crow Medicine Show的创始团员Ketch Secor在2004年延续民谣歌手Bob Dylan在1973年的demo歌曲"Rock Me Mama"创作而成的歌曲"Wagon Wheel",Nathan以这首翻唱曲成就个人首支爱尔兰乡村榜冠军纪录,歌曲累计在榜长达53週之久,而与单曲同名的专辑「Wagon Wheel」也在专辑榜上挺进至第六名。
Nathan Carter在2013年以专辑「Where I Wanna Be」登上爱尔兰专辑榜冠军,专辑的销售超越同期发片的One Direction,Michael Bublé,Koda 等歌手与乐团的专辑,写下自乡村歌手Garth Brooks在2007年以精选辑「The Ultimate Hits」称霸爱尔兰专辑榜冠军以来,另一张登上排行榜冠军的乡村专辑。Nathan在2015年再以专辑「Beautiful Life」登上爱尔兰专辑榜冠军,专辑同时也转进英国专辑榜TOP 40。Nathan Carter在2015年底集结专辑「Beautiful Life」与圣诞专辑「Christmas Stuff」而成的双CD专辑「Beautiful Life At Christmas」晋升爱尔兰专辑榜TOP 5。
在【彻夜高歌Stayin' Up All Night】专辑裡,Nathan Carter持续展现爱尔兰音乐的亲和力与美国乡村音乐纯朴风情,专辑蝉连爱尔兰专辑榜与乡村专辑榜冠军,同时挺进英国专辑榜TOP 40,专辑中有著感染力十足的动人歌曲"Temple Bar",挑动人心的乡村舞曲"Wanna Dance",令人怦然心动的乡村小调"Wontcha Come Down",触动心弦的情歌"Island Town",怀念成长故乡利物浦的抒情小品"Liverpool",还有真情传唱乡村歌王Kenny Rogers与蓝草乡村音乐歌后Alison Krauss,1990年代走红的乡村歌手Billy Dean合唱的全美乡村单曲榜冠军曲"Buy Me A Rose"。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5z9WM0WwDt4
Nathan Carter - Home to Donegal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S6V4k-CKrUM
Nathan Carter - Summer in Dublin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kM2UQ_1yhaU
Nathan Carter - May the Road Rise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nNZElYMa_mw
Nathan Carter - Caledonia
拜登大叔的故乡 ----- 美丽的爱尔兰
爱尔兰 ---- 浪漫之地
看过哈利波特,读过叶芝的诗,见过穿裙子的爱尔兰小伙,也品尝过痞子蔡《爱尔兰咖啡》的苦涩,而这一切都或多或少和爱尔兰这个神圣可爱的国度有关。这个风景如画的漂亮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这里有翠绿的乡村绵延的沙滩,以及蜿蜒曲折的河流湖泊。
欧洲本来就是一个浪漫的地方,但是爱尔兰的浪漫却显得格外清新,《美国地理杂志》曾评价爱尔兰西部为“全世界最美丽的地方”,陡峭的悬崖,宁静的湖泊,浪漫的小径等,都让爱尔兰成为一个非常浪漫的地方。这里的风光非常美丽,置身在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中,绝对能让整个人都有一种治愈感。
上帝在打翻彩色盘的时候偏爱了爱尔兰,全国上下的绿植覆盖率高达90%,所以它也被称作“绿岛”。有人说这里是全世界最适合养老的国家,不仅有引以为傲的社会福利,而且全年气候宜人,夏季平均气温不超过20℃,冬季平均气温不低于5℃,这里的文化也比较多元,安居乐业的人们在这里每天都会发现新的乐趣。
爱尔兰人,狭义上指爱尔兰共和国的公民,广义上来讲是自古居住在爱尔兰岛上的人们。 广义的爱尔兰人属于凯尔特(Celtic)人种。爱尔兰岛分为两部分,南部是爱尔兰共和国,北部是北爱尔兰,由英国统治。但无论南北,都属于广义的爱尔兰人。 爱尔兰人(Irish: Muintir na hÉireann or na hÉireannaigh; Ulster-Scots: Airisch or Airish fowk)是欧洲西北部的爱尔兰岛的一个种族。 爱尔兰岛有人居住的历史达9000年(根据考古学研究,详见史前爱尔兰) 关于爱尔兰人的祖先,传说中他们是 Nemedians族、佛摩尔族、伯克族、 Tuatha Dé Danann族和米利都人中一族的后人。一本爱尔兰神学书Lebor Gabála Érenn说Tuatha Dé Dananns是Scythian 人的后代。 与爱尔兰主族的相互影响的有皮克特人、苏格兰人和维京人。归功于这中影响,冰岛人也以有爱尔兰血统而著称。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R9kvYm9XTBQ
Nathan Carter - Where I Wanna Be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wnSMqnzmltw
Nathan Carter - On The Boat To Liverpool
都柏林是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以及最大的城市,靠近爱尔兰岛东岸的中心点, 位处都柏林郡的利菲河河口、都柏林地区的中心。 都柏林自中世纪以来一直是爱尔兰首都城市,也是爱尔兰岛上最大的城市。 由于很多高技术企业聚集,亦有欧洲的硅谷之称。 Dublin这个字起源于爱尔兰语的Dubh Linn.
历史上最早记载都柏林的是公元140年,希腊天文学家和地图学家托勒密,当时他称都柏林为爱布拉纳。Dubh Linn最早的居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Baile Átha Cliath或者简称为Áth Cliath在998年左右建立。这两个城镇最终融合成一个城镇。现在的城市仍然保留了前半部分的英语化的爱尔兰名字和后半部分的纯爱尔兰名字。在诺曼底人入侵爱尔兰之后,都柏林便取代了塔拉丘成为爱尔兰的首都。从公元14世纪一直到16世纪末期,都柏林和其附近地区——被称为帕莱地区——是英国人在爱尔兰唯一控制的地区。
从17世纪开始,城市在宽阔街道事务委员会的帮助下开始迅速扩张。都柏林曾一度是大英帝国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城市。很多都柏林的优秀建筑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1916年的复活节起义使城市处于不稳定的情况,英爱战争和爱尔兰内战则给城市造成了很大损失,很多精美的建筑都被摧毁。爱尔兰自由邦重建了城市的许多建筑,并把议会搬到了伦斯特府,但是没有重新组阁。
二战之后,都柏林仍旧是一个过时的首都,现代化发展十分缓慢,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有起色。但在70年代,都柏林也发生了多次炸弹袭击,令人恐慌。 最近几年,都柏林的城市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观,国有和私人的房地产业,运输业和商业都蓬勃发展。
都柏林拥有为数众多的绿地,每平方公里比起任何欧洲国家首都还要高,城市里97%的居民住宅距离最近的公园少于300米。市议会提供2.96公顷,(7.3亩)的公共绿地,平均每1,000人,255个比赛场。理事会还种植约5,000棵树木,每年管理著超过1,500公顷(3,700英亩)的公园。
都柏林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爱尔兰经济增长奇迹的中心点,这一时期爱尔兰经济经常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被称为凯尔特之虎的年代。该市的生活水准已经有了戏剧性的增长,同时生活费用也已经暴涨。2008年,都柏林名列世界最富裕城市的第5位[8]。根据一份资料,都柏林现在名列全球最昂贵城市的第16名(在欧洲名列第8,不包括俄罗斯城市)[9]。它还被列为世界上生活开支第3高的城市[10]。
都柏林拥有世界闻名的文学历史,曾经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文学家,例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巴特勒·叶芝、萧伯纳和塞缪尔·贝克特。来自该市的其他有影响的作家和剧作家包括奥斯卡·王尔德、乔纳森·斯威夫特和《德拉库拉》的作者布拉姆·斯托克。不过,可以认为,最著名的还是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所写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内容是关于20世纪早期该市居民的性格和城中发生的事件。他最著名的作品《尤利西斯》,地点也设定在都柏林,其中充满了对该市细节的描绘。来自该市的著名作家还有约翰·沁孤、肖恩·奥凯西、布兰登·贝汉、梅芙·宾奇和罗迪·道伊尔。爱尔兰最大的图书馆和文学博物馆都位于都柏林,包括爱尔兰国家印刷博物馆和爱尔兰国家图书馆。爱尔兰国家印刷博物馆,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爱尔兰国家画廊,大型地方画廊,切斯特·比替图书馆都位于都柏林。在众多画廊之间,大多数都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爱尔兰国家博物馆的四个分馆中有三个分馆都位于都柏林:考古学分馆在基尔代尔街,装饰艺术和历史分馆在柯林斯军营,而自然史分馆在梅林街[12]。
都柏林拥有活跃的夜生活,它据认为是欧洲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估计50%的居民年龄不到25岁。此外在2007年,它还被选为欧洲最友善的城市[13]。和其他爱尔兰城市一样,该市的整个市中心充满了酒馆。在圣斯蒂芬绿地周围的地区,尤其是夏悫街,卡姆登街,韦克斯福德街和李森街- 是都柏林一些最受欢迎的夜总会和酒吧的中心。
科克(爱尔兰语:Corcaigh,发音[korkɪɟ]意思是“沼泽”,英语:Cork)是爱尔兰共和国的第二大城市和爱尔兰岛的第三大城市(位于都柏林和贝尔法斯特之后)。它是科克郡的主要城市和行政中心,也是芒斯特省最大的城市。2019年科克市区扩张后 [4][5],大科克都会区人口约305,000人,大科克都会区面积约820平方公里 [1]。科克郡获得了“反叛之郡”的绰号,而科克通常称为“真正的爱尔兰首都”的城市,和自己的“反叛派”。城市建立在利河的两边。利河穿城而过,从科克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港口之一,也是爱尔兰的大型港口之一)注入凯尔特海。
据说科克最初是由圣芬巴尔(Saint Finbarr)在公元6世纪时所建立的修道院居所 [6]。之后维京人在此定居并建立贸易港口,科克在公元915年至922年间达到了城市的规模 [7]。有人认为,科克像都柏林一样,是斯堪的纳维亚全球贸易网络中的重要贸易中心 [8]。教会定居者与维京人发展出一种共生关系,维京人为修道院提供了原本无法获得的商品,或许还提供了军事援助 [9]。 公元1185年,约翰王子授予该市的宪章 [10]。这座城市曾经建有石墙围绕,今天仍然保留了部分围墙和大门 [11]。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科克城是一个盖尔人对抗古老英语文化的主要前哨站,它与英国政府统治的都柏林附近帕莱地区隔绝。当时科克人口约为2,100人,政府由大约12至15个商人家庭所控制,他们的财富来自于与欧洲大陆的贸易,特别是羊毛和皮革的出口,以及盐、铁和葡萄酒的进口。 公元1349年,当黑死病到达城镇时,几乎一半的居民死于鼠疫,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沉重的打击。1491年,科克参与了英国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间,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的玫瑰战争,珀金·沃贝克(Perkin Warbeck)伪装成英国王位来到这座城市,并试图争取支持以推翻英格兰的亨利七世。当时的科克市长和几个重要的公民随沃贝克一起去了英格兰,但叛乱失败后,他们全部被俘虏并处决。 自19世纪以来,科克一直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城市,民众广泛支持爱尔兰的自治与独立。1910年,科克出生的下议院议员威廉·奥布莱恩(William O'Brien)创立了“全爱尔兰党”(All-for-Ireland Party),并在当地出版报纸《科克自由报》(Cork Free Press)。在爱尔兰独立战争中,科克的市中心被英国黑棕部队焚毁 [12],被称为“燃烧的科克”。在爱尔兰内战期间,科克曾一度被反对英爱条约的部队控制,直到支持条约的国民军在一次海上袭击中将其收复为止。
沃特福德 (英语:Waterford、爱尔兰语:Port Láirge;古诺斯语:Veðrafjǫrðr“公羊峡湾”或“大风的峡湾”;爱尔兰语:Port Láirge“多山的海岸”)[1]是爱尔兰东南部的一座城市。 位于舒尔河下游。2006年人口49,240人 (市区45,775人;郊区3,465人),是该国第五大城市。也是沃特福德郡郡治。建于914年,是爱尔兰最古老的城市。
戈尔韦(英语:Galway,/ˈɡɔːlweɪ/;爱尔兰语:Gaillimh,爱尔兰语发音:[ˈɡalʲɪvʲ]),爱尔兰共和国西部大西洋畔的城市,也是戈尔韦郡的郡治所在。 它位于科里布河河畔,2016年人口79,934,是爱尔兰第六大城市。
利默里克 (Limerick /ˈlɪmrɪk/;爱尔兰语: Luimneach)[4]是爱尔兰西部的一个城市,位于香农河河口。是利默里克郡郡治。 2006年人口90,778人。
多尼戈尔郡(County Donegal;爱尔兰语:Contae Dhún na nGall),俗称County Tyrconnel(爱尔兰语:Tír Chonaill),是爱尔兰的一个郡,位于爱尔兰岛最北部。历史上属阿尔斯特省。在爱尔兰独立后,东邻北爱尔兰,仅靠与利特里姆郡的一段边界与爱尔兰其他地区接壤。面积4,841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146,956人。首府利福德。
民主党的拜登大叔就是爱尔兰人的后代!! 特别风度翩翩啊!! 老川是德国人的后代, 比较凶一些. 哈哈哈
爱尔兰文化包括爱尔兰岛上和爱尔兰人的风俗、传统、音乐、艺术、文学、民宿、饮食和体育。爱尔兰的文化以盖尔文化为主,也受到盎格鲁-诺曼、英格兰和苏格兰文化的影响。12世纪,盎格鲁-诺曼人入侵爱尔兰。而16至17世纪,爱尔兰又被英国政府。现在,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仍然明显的文化差异。
爱尔兰文化包括爱尔兰岛上和爱尔兰人的风俗、传统、音乐、艺术、文学、民宿、饮食和体育。爱尔兰的文化以盖尔文化为主,也受到盎格鲁-诺曼、英格兰和苏格兰文化的影响。12世纪,盎格鲁-诺曼人入侵爱尔兰。而16至17世纪,爱尔兰又被英国政府。现在,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仍然明显的文化差异。
由于众多爱尔兰人移民海外,爱尔兰文化具有全球影响力,一些节日如圣派翠克节、万圣节和十二节在世界各地被庆祝[1]。爱尔兰文化被爱尔兰侨民继承和改良,并反过来影响爱尔兰本国。
萧伯纳[注 1](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直译为乔治·伯纳德·萧,英国/爱尔兰剧作家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联合创始人。早年靠写作音乐和文学评论谋生,后来因为写作戏剧而出名。萧伯纳一生写过超过60部戏剧,擅长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来揭露社会问题。
1926年因为“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192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Alan Lerner曾改编其喜剧作品《卖花女》(Pygmalion)成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该音乐剧又改编为好莱坞同名卖座电影而家喻户晓。
萧伯纳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出生。父亲是法院小官吏,后经商破产,酗酒成癖,母亲带他离家出走到伦敦教授音乐。受到母亲的熏陶,萧伯纳从小就爱好音乐和绘画。中学毕业后,15岁便当了抄写员,后又任会计,并在报章写剧评和乐评、从事新闻工作。刻苦自学期间,他会浏览伦敦美术馆及国家画廊,又去大英博物馆图书室读书,在那儿读到马克思的《资本论》。1884年他加入费边社,为该社编小册子及演说,以社会改革为己任。1931年访问苏联,1933年访问中国。萧伯纳的文学始于小说创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他一共创作了52部剧本。
萧伯纳出身贫寒,家境破落,既没有赞助人,也没有人指点迷津。但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半个世纪中文学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世界名人。既有伏尔泰的文笔与影响,也有卢梭的思想与道德观念。
威廉·巴特勒·叶芝(英语: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凯尔特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
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的薄暮》便属于这种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叶芝不仅仅是艾比剧院的决策者之一,也曾担任爱尔兰国会参议员一职。他十分重视自己的这些社会职务,是爱尔兰参议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奋者。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1934年,他和拉迪亚德·吉卜林共同获得歌德堡诗歌奖。
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20世纪爱尔兰、法国作家,创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
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他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工程估价员,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法国新教徒。幼时,他曾在德国人开设的幼儿园和法国人开设的中学接受教育,这些都培养了他杰出的语言才能,为他日后用英、法两种语言创作打下基础。 贝克特的板球打得十分出色,是一名左手击球手和左臂中速投球手。曾代表都柏林大学和北安普敦郡打过两场一级比赛。因此,他成为唯一一位被选入号称板球圣经的维斯登板球年鉴(Wisden Cricketers' Almanack)的诺贝尔奖得主。
1927年,贝克特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学学士学位。1928年,他因出色的多语言才华而被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用为英文教师,并移居巴黎。在巴黎期间,贝克特的思想日益成熟。他结识了同样旅居巴黎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他们共同翻译了很多爱尔兰的文学作品。
1930年,贝克特离开巴黎,回到都柏林三一学院教授法文,并开始钻研笛卡尔的哲学,并获得哲学硕士学位。两年后,贝克特因不喜欢枯燥的教书工作而辞职,开始漫游欧洲。彼时的爱尔兰推行所谓“神权政治”和严格的书籍检查法令,这些都让贝克特非常反感。于是他于1938年起正式定居巴黎。 贝克特与他的母亲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他曾在多部作品中描写过这种心理体验。即使在巴黎定居后,贝克特每年都要回国探望母亲。然而,母亲对宗教的虔敬信仰却并未影响到贝克特。他曾说过:“对我来说,信仰是一种无聊的感觉,因此我放弃了它。”与此相反,从青年时代开始,贝克特就喜欢新潮哲学,并对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思潮产生浓厚兴趣。20年代与乔伊斯的结识,使得贝克特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他甚至专门撰写过题为《但丁、布鲁诺、维柯与乔伊斯》(1930年)和《论普鲁斯特》(1931年)的论文。这些研究工作是日后贝克特创作的重要理论支柱。
贝克特一生行事低调,埋头创作,很少谈论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在他的祖国爱尔兰,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和同时代的许多大师一样,贝克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在战争中所遭遇的劫难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深刻的、理性的思考。旅居法国期间,他就曾经参加过巴黎的地下反纳粹组织,并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大战结束后,他也曾为爱尔兰红十字会工作。直到1945年底返回巴黎,他才开始从事专职的文学创作。早年的这些阅历使贝克特的作品始终将人类的命运和存在状态作为思索和描述的对象。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HXwak2ZNU5E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w4trcfY-1sY
Nathan Carter - Good Morning Beautiful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njnEMHSidN4
Nathan Carter - Temple Bar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R9kvYm9XTBQ
Nathan Carter - Where I Wanna Be
坦普尔酒吧区(英语:Temple Bar,爱尔兰语:Barra an Teampaill)是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市中心利菲河南岸的一个区域。与周边地区不同的是,坦普尔酒吧区保留了中世纪的街道格局,有许多狭窄的鹅卵石街道。它被当作“都柏林的文化区”,拥有热闹的夜生活,吸引了许多游客。
坦普尔酒吧区北到利菲河,南到 Dame 街,东到威斯特摩兰街,西到菲山伯街。它可能得名于17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坦普尔家族。1609年都柏林三一学院教务长威廉坦普尔爵士的房子和花园位于此处。坦普尔酒吧区的菲山伯街是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的《弥赛亚)》在1742年4月13日的首演地点。在每年的同一天,在同一地点都会表演《弥赛亚》。共和革命团体爱尔兰人团结协会于1791年在尤斯塔斯街的一家小酒馆成立。在19世纪,该地区的声望逐渐下降,在20世纪经历了都市衰退,有许多废弃的建筑物。但也因此逃过了都柏林的地产开发商,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破坏了该市的大部分历史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国有的爱尔兰运输公司(Córas Iompair Éireann)建议购买并拆除这一地区的产业,在此兴建一个巴士总站。在规划阶段,运输公司将所购买的楼宇以低租金租出,吸引了小商店,艺术家和画廊来到该区。由于居民和商人的抗议,导致取消公交总站项目,爱尔兰总理查尔斯·豪伊负责确保资金[1]。在1991年,爱尔兰政府成立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称为坦普尔酒吧区产业(Temple Bar Properties),以监督该区域作为都柏林文化区的再生[2]。今日,许多爱尔兰的文化机构都设在该区域,包括爱尔兰摄影中心、爱尔兰电影学会、坦普尔酒吧区音乐中心,坦普尔酒吧区画廊和工作室等,以及爱尔兰证券交易所和爱尔兰中央银行。入夜后,该区域是主要的夜生活中心,有许多面向游客的夜总会,餐馆和酒吧。近年来修复了两个广场— 聚会所广场(Meetinghouse Square)和坦普尔酒吧区广场(Temple Bar Square)。周六和周日在坦普尔酒吧区广场举办坦普尔酒吧区图书集市。聚会所广场(Meetinghouse Square)得名于附近的贵格会聚会所,在夏季放映户外电影。自2004年夏天以来,聚会所广场每个星期六还举办演说广场(Speaker's Square)项目和坦普尔酒吧区食品市场(Temple Bar Food Market)。每周六.在牛巷举办时尚和设计集市“牛巷市场”(Cow's Lane Market)。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YtY_6brQOuE
Wanna Dance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h1NZUJ2FyAw
Temple Bar
都柏林圣三一大学 (英语:Trinity College Dublin, The University of Dublin;爱尔兰语:Ollscoil Átha Cliath)成立于1592年,正式名称为College of the Holy and Undivided Trinity of Queen Elizabeth near Dublin(都柏林附近伊丽莎白女王神圣和不可分割的三一学院),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创办和颁授特许,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爱尔兰最古老的大学、亦是不列颠及爱尔兰七所古典大学之一。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亦与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和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三者互相结成姐妹学院。
著名校友
奥斯卡·王尔德,诗人、剧作家,《快乐王子与其他故事》、《道林·格雷的画像》作者 伯兰·史杜克,小说家,《德古拉》(吸血僵尸)作者 乔纳森·斯威夫特,小说家,《格列佛游记》、《一只桶的故事》作者 奥利弗·戈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诗人、剧作家、小说家。 乔治.柏克莱,哲学家,柏克莱加州大学前身加州学院的校董欣赏他诗句"westward the course of empire takes its way"体现加州开发精神而采用其名,耶鲁大学的Berkeley College亦以他命名 欧内斯特·沃尔顿,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爱尔兰的人口稀少啊, 就算英国的一个很小省份吧. 哈哈哈
乔治·贝克莱(英语:George Berkeley,1685年3月12日-1753年1月14日),著名爱尔兰[1]哲学家[2],同时为圣公会驻爱尔兰科克郡克洛因镇的主教,与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被认为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中的三大代表人物[3]。他著有《视觉新论》(1709年)和《人类知识原理》(1710年)等作品。美国加州的贝克莱市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耶鲁大学也有一个本科寄宿学院是以他命名。
欧内斯特·托马斯·辛顿·沃尔顿(英语:Ernest Thomas Sinton Walton,1903年10月6日-1995年6月25日),爱尔兰物理学家,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与约翰·考克饶夫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剑桥大学做“原子撞击”实验,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以人为方式分裂原子的人,因此开创了核时代。沃尔顿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爱尔兰人。
爱尔兰是拜登大叔和奥巴马大叔的故乡.
大家有空, 来爱尔兰旅游旅游吧!! 看看气候湿润的地方 是多么的美啊!!
再看看美国的气候多么恶劣啊!!
哎
罗南·帕特里克·约翰·基廷(英语:Ronan Patrick John Keating,1977年3月3日-),爱尔兰流行歌手,男孩特区(Boyzone)成员。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F7QXrZYE8N8
Winter Song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w6-yCmASzUo
Ring Them Bells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H_gM2tXRrvo
The Wild Mountain Thyme
都柏林的夏天,这是一段花草树木肆无忌惮生长的日子,海蓝色的夏天是一场华丽的狂欢。这个城市有画廊,酒吧,咖啡馆,剧院和悲伤的历史。记忆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如果它有味道,有颜色,那么也许都柏林的味道则是Guinness的醇厚酒香混着Bewley's的咖啡香。百年咖啡老店Bewley's坐落于爱尔兰最繁华的街道,那是一栋三层的老式建筑,忧郁的色彩和古朴的风格独具爱尔兰特色。在黑夜里,你离开主街漫步于利菲河边,时常听见各种有名的曲子;利菲河旁遍地都是有历史底蕴的小酒吧,整个城市都飘浮着Guinness的味道。
这是一个灰色的城市亦是一个彩色的城市。
在市中心有火车直达海边,从热闹到宁静的距离只有二十分钟。从市区开车到旁边的小镇也很近,去阿舍山花园喝咖啡,去宝尔势格庄园逛AVOCA顺便享受花园下午茶,去Howth看海。在这个万花筒般的城市里,从灰色转换到宝石蓝色是一种常态。岁月太长,可以丰富,亦可以荒芜,灰色和宝石蓝色像潮水一样把你从头到脚淹没,可是你睁开眼,它们变如黑夜退去般,让你的心成了一所无人居住的房子,阳光通过玻璃窗照射进来,窗外是无尽的宝石蓝色,似乎是世界的尽头,但无法触碰,只有风在优雅舞蹈,诉说着那些曾经的历史。
要探索爱尔兰音乐,不能不首先浏览爱尔兰民族以及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不知是远古时代的哪一年,一种拨弦乐器———竖琴在爱尔兰诞生了。竖琴形状像满弦的弓,据说它的发明是有感于箭发弓鸣,而竖琴被拨动时发出的声音也确实如箭出弓弦时般干净、单纯,只是少了刺耳的锐利破空声。竖琴的发明使爱尔兰有了堪与苏 格兰风笛媲美的民族乐器,它很快成为爱尔兰的象征:爱尔兰国徽的图案是竖琴;街上许多建筑物的门首上都有竖琴浮雕;甚至在美国的俚语里,爱尔兰人就叫做“ 竖琴”。
竖琴是由凯尔特人发明的。爱尔兰早期居民凯尔特人是个很有音乐艺术才能的民族。他们在劳动中创作了大量歌曲,如纺织歌 曲、磨谷歌曲、捕鱼歌曲等等,并且还有专门的弹唱诗人,他们用竖琴歌唱生活,是古代专业音乐诗歌艺术大师。今天爱尔兰的许多民歌中还能找到那时的影子。
凯尔特人对音乐的热爱从此一脉传承,而爱尔兰民族跌宕起伏的历史又不断为爱尔兰音乐添加灵感。十二世纪时,爱尔兰竖琴家精湛的演奏技 巧已经享誉欧洲大陆。他们举办的竖琴大赛一时成为欧洲爱乐人心目中的盛典。此后爱尔兰被英格兰统治,这项赛事也一时停办。直到十八世纪,爱尔兰民族解放运 动、反封建运动高涨,爱尔兰民族文化全面复兴,不仅竖琴大赛得到恢复,西欧大陆的音乐也在爱尔兰放出异彩,从那时起,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开始成为欧洲的一个 重要音乐中心———民歌与戏剧在爱尔兰结出绚丽之花。
爱尔兰民歌对欧洲音乐的影响至深。在1814年到1816年,两年间贝多芬曾改编了六十二首爱尔兰歌曲;都柏林钢琴家、作曲家约翰·菲尔德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小夜曲,这些小夜曲对比他小三十岁的肖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十八世纪都柏林诗人汤麦斯·摩尔为民歌《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花》作词:“夏天里最后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所有它可爱的伴侣都已凋谢死亡。再没有鲜花陪伴,映照它绯红脸庞,与它一同叹息悲伤”。当全世界都沉浸在这首歌伤感的意境中时,爱尔兰民歌征服了所有人,而都柏林也奠定了在音乐王国里不可动摇的地位。看看如今的爱尔兰吧,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国家像它那样每年举办如此之多的国际性、民族性的音乐节:每年一次的科克国际合唱与民间舞蹈节;在爱尔兰东南城市韦克斯福德每 年举行一次的古典歌剧节;南部城市沃特福德每年举行一次的国际轻歌剧节;都柏林每年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国际歌剧节、国际风琴节……
而戏剧在都柏林更是璀璨无比,爱尔兰被称作“戏剧之邦”,都柏林则是欧洲的“剧都”。早在1637年,都柏林就有了剧院。但是它上演的全部是英国征服者的剧目。1742年,历史上最重要的戏剧之一、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经典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的清唱剧《弥赛亚》在都柏林首演,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十八世 纪,都柏林雄辩的政治家、议员理查德·谢立丹创作了几部出色的喜剧,其中最著名的是讽刺、挖苦都柏林人爱饶舌的《造谣学校》。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在都柏林出生。他的杰出剧作《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和用法语创作的剧本《莎乐美》是欧洲剧坛上脍炙人口的作品。1856年,在都柏林出生了十九 世纪文坛上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文豪肖伯纳,他对戏剧艺术的伟大贡献为“剧都”作了最好的注脚。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都柏林阿贝剧院为中心,爱尔兰的戏剧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从这时起,都柏林成为欧洲的“剧都”,每年要举办各种形式的戏剧节。尽管戏剧是以对话为载体的艺术,但音乐在戏剧中的作用以及戏剧艺术对音乐的推动是互相的,由戏剧的繁荣可见音乐的昌盛。音乐与戏剧造就了都柏林,而都柏林的艺术氛围又不断提升爱尔兰人的艺术水准,如此才能使爱尔兰音乐不至灵感枯竭,长久不衰。
傲气盖天 Michael Collins (1996)
迈克尔·约翰·“米克”·柯林斯是爱尔兰革命领导人,爱尔兰共和国财政部长,爱尔兰共和军情报首长,英爱条约谈判爱尔兰代表团成员,爱尔兰临时政府主席和爱尔兰国民军总司令。
1916年爱尔兰武装叛乱失败、反叛领袖被处决说起。作为叛军年轻指挥官的迈克尔.柯林斯也被关押。获释后,他与哈利.勃兰德一起再展反旗。这次,他们放弃大规模武装起义,而是开展游击战和暗杀行动。在一次行动时,柯林斯受伤,由凯蒂进行护理,并逐渐建立起恋情。后来,柯林斯被迫放弃暗杀行动,进行大规模作战,爱尔兰共和军因此受到重创。柯林斯在充当停火协议的主要谈判者期间惨遭暗杀。
风吹麦浪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2006)
20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爆发爱尔兰独立战争。 原本拥有光明前途的医科大学生达米安(Cillian Murphy 饰)得知战争爆发,毅然投笔从戎。他回到家乡,与弟弟泰迪(Padraic Delaney 饰)、好友丹(Liam Cunningham 饰)一起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这群青年凭借满腔热血以及出色的战术,一次次挫败受雇于英国政府的“黑与棕”民兵部队。他们的反抗迫使英军同意签订条约,然而,这也成为昔日战友分道扬镳的岔路口……
本片荣获2006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2006年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奖、2007年爱尔兰电视电影奖观众奖最佳爱尔兰影片和IFTA最佳男配角(Liam Cunningham)及最佳影片奖。
血腥星期天 Bloody Sunday (2002)
1972年,北爱人民因不满英国政府未经审讯便予以拘留的不人道做法,决定在1月30日这天举行一场游行。英国陆军将军福特(Tim Pigott-Smith 饰)同时发表声明,定义这是一次非法游行,并将进行镇压。双方的矛盾冲突在前一夜便凸显开来,形势一触即发。北爱温和派议员库普(James Nesbitt 饰)意识到形势严峻,四处奔波告诫人们要克制,千万不可使用暴力。而另一方面英国派来一队伞兵作为先锋部队,防止北爱共和军的人伺机作乱。游行在紧张的气氛下展开,前半段的有条不紊被随之而来的混乱彻底破坏。一群激动的年轻人偏离游行路线,向驻防的的英国军队抗议并投掷石块。英国方面用高压水龙头、催泪弹和橡皮子弹还击。接着事态愈演愈烈,英军开始用真枪实弹向百姓射击,连臂膀上扎了白色手帕(以示和平)的老人也不放过。惶恐的人们四散逃窜,许多人倒在了血泊中不再起来。暴乱结束后,军方对外声称只有三人丧生……
曾经 Once (2007)
这是一部由音乐开启的爱尔兰电影。 卖花女(Marketa Irglova)被街头艺人(Glen Hansard饰)的音乐所吸引,开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浪漫故事。他们不是王子和公主,各自有着琐碎的生活,但是他们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对音乐的热爱。在一次合奏中,他们找到了彼此间惊人的默契。这个发现让他们兴奋,很快他们找到了另外的一个同伴,组成了一个乐队,并通过优秀的表现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肯定。与此同时,爱情也在逐渐萌芽。音乐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之一,塑造了极其浪漫唯美的氛围。
因父之名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3)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盖瑞(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饰)生活于当年战火纷飞的北爱尔兰,那时北爱共和军正致力于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年轻的盖瑞整日无所事事,偷鸡摸狗,无意间得罪了北爱共和军。 无奈之下,其父(皮特•波斯尔思韦特 Pete Postlethwaite 饰)只能送他到英国闯天下。孰料,刚到英国的盖瑞就被当地心急立功的警察诬蔑为北爱共和军的恐怖分子,还连累了在英国的姑妈一家一同被当作恐怖分子关进了监狱。 其父四处陈情,最后也被关进了监禁。父子俩在监狱受尽苦头。直到多年之后,一位英国的女律师才开始从头调查这件极其荒谬的冤案。这件冤案最后能否得以平反,父子能否重见生天?
饥饿 Hunger (2008)
北爱共和军领导人鲍比•桑兹(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因为领导反对当局的游行而被捕。在梅兹监狱中,他依然没有放弃斗争。监狱里都是六平方米的封闭牢房,这里关押着北爱共和军的囚犯,他们赤身裸体拒绝穿囚衣,以此对抗撒切尔夫人剥夺囚犯权利的法令。他们用污浊的食物和排泄物掩盖着变形门下的沟渠,以此传递消息。 通过一台蒙混过关的收音机,囚犯们得以及时了解共和军与英国政府斗争的消息。最后,在桑兹决定以绝食抗争的时候,他与神父多米尼克•莫朗(利亚姆•坎宁安 Liam Cunningham 饰)有过一场精彩的辩论,然而结果却于事无补……
因爱之名 The Boxer (1997)
丹尼(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饰)曾是一名热血沸腾的革命青年,因为加入了北爱尔兰共和军而遭到了逮捕,艰苦的牢狱生活一过就是十四载。终于熬过了漫长的不自由的时光,重回社会的丹尼决定洗心革面,做一个低调的普通人。 出狱后的丹尼重拾旧业成为了一名拳击教练,培养了一批和他一样热爱这项运动的年轻人。一场意外让丹尼和曾经的恋人玛姬(艾米丽·沃森 Emily Watson 饰)重逢了,此时的玛姬,独自一人抚养着十四岁的儿子林恩,日子过得十分艰辛。旧日爱情的火花在丹尼和玛姬之间死灰复燃,然而,曾经灰暗的过去亦让丹尼充满了犹疑和怯懦。
安琪拉的灰烬 Angela's Ashes (1999)
当初因为宗教问题,安吉拉(艾米丽·沃森 Emily Watson 饰)和丈夫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亲友的赞许。如今他们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可是在美国生活得并不如意,贫穷折磨再加上不久前的丧子之痛,这家人决定搬回家乡爱尔兰,以祈求在那里获得富裕一点的生活。 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在家乡,他们仍然遭遇着亲友冷眼,开始了艰难为继的新生活。每当丈夫没有勇气干些琐碎活扛起家庭重担时,是安吉拉义无反顾的担负起一切又脏又累又卑微的活儿。命运一次次给这个坚强的母亲以打击。她的一对双胞胎孩子相继去世,丈夫到英国谋生却没能改善困窘的家境,安吉拉从不放弃地寻求救助,并教会儿子弗兰克(乔·布林Joe Breen 饰)生存的尊严,母亲的光辉在弗兰克的一生里都不会褪色。
帅气的恶魔 Handsome Devil (2016)
Ned和Conor被迫住进了寄宿学校的同一间宿舍,一个是在橄榄球疯狂的学校里被欺负的文艺少年,一个是新到而被寄于厚望的球星队员, 他们俩却悄悄地发展出一段深厚的友谊,直到引起了其他人的质疑。
爱尔兰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了,7000多年来,她经过多次入侵和侵略,结果形成了她丰富而复杂的世系和传统。第一批定居者主要是来自英国的猎人,他们带来了中石器时代的文化。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追随他们而来的农民,在这里饲养动物和耕种土地。在这些新石器时代的定居者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了探矿者和金属制造工。到公元前6世纪时,一波又一波来自欧洲的凯尔特入侵者开始达到爱尔兰。凯尔特人虽然在政治上从未统一爱尔兰,但他们统一了爱尔兰的文化和语言。
公元5世纪,基督都开始进入爱尔兰。传统上,人们把这归于圣·帕特里克的功劳,尽管有证据表明,早在他到来之前爱尔兰岛上就有了基督徒。与大多数西欧国家不同,爱尔兰从未经历过中世纪早期的野蛮入侵,所以,在6世纪和7世纪,以寺院为中心的爱尔兰艺术、学术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繁荣。在公元800年前那段时期,爱尔兰僧人给欧洲的很多地方带去了基督教。在9世纪到10世纪期间,爱尔兰经常受到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袭击。但他们同时也是商人,为丰富都柏林、科克和沃特福德的生活做出了贡献。1014年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克隆塔夫(Clontarf)被爱尔兰王布莱恩·博茹(Brian Boru)打败,此后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影响逐渐消退。在12世纪,以前定居于苏格兰和威尔士的诺曼底人抵达爱尔兰。此时的爱尔兰已经走上建立一个由一个君王集中统治的国家的道路,这些人的到来破坏了这个进程。诺曼底人很快就掌握了爱尔兰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这些地区后来置于了苏格兰国王的政治影响之下。在随后的400年里,诺曼底人和他们的后裔在爱尔兰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该国的很多地区仍然掌握在爱尔兰人的手中,到16世纪初,英格兰出现了广为流传的恐惧感,那就是英格兰的影响有瓦解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盖尔族人的入侵,另一方面是诺曼底定居者的逐渐盖尔化。
盖尔族爱尔兰的逐渐衰落
这段时间英格兰的宗教变革对爱尔兰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被称为老英格兰人的爱尔兰,即诺曼底定居者的后裔,对已经导致了爱尔兰(英国)国教成立的新教改革基本上持敌对态度。此外,爱尔兰作为一个既靠近不列颠又靠近大陆欧洲的岛屿,处于中央战略要地的地位,因此很可能成为英格兰不满者或外国敌人的据点。这使解决爱尔兰问题具有几个世纪以来不曾有过的紧迫性。 作为对宗教分歧和对英格兰国王从不列颠引入新定居者的反应,盖尔族人在爱尔兰发动了一系列叛乱。他们的反抗最终被压制,到了1603年,最后一个盖尔族堡垒,乌尔斯泰(Ulster)也被归入英格兰国王的统治之下。后来把很多英格兰和苏格兰定居者带到了乌尔斯泰的乌尔斯泰种植园,对该省的宗教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爱尔兰在17世纪的政治史,与英格兰和苏格兰发生的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包括内战、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起义、查尔斯二世复辟、让威廉姆和玛丽登上英格兰王位的光辉革命(1688年)。以信奉旧教的老英格兰人和盖尔族爱尔兰人为一方,以信奉新教的新苏格兰人(包括其他新定居者)为另一方,双方开始争夺至高权,整个这个时期,经过无数次此起彼伏的争斗,最后在博伊奈(1690年)和奥格里姆(Aughrim)(1691年)战役中尘埃落定。老英格兰人和盖尔族爱尔兰人被打败,随后,他们的领导人和追随者(‘野鹅’)大多离开爱尔兰去国外继续他们的军事、宗教或商业生涯。成了国教的新教徒垄断了政治权和土地所有权,并制定了歧视旧教(天主教)的刑法。
十八世纪
爱尔兰的经济在18世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亚麻生意兴隆,特别是在乌尔斯泰,爱尔兰羊毛、牛肉、黄油和猪肉也是重要的出口。新教势力逐渐把自己看作是爱尔兰民族的代表,并发展成了充满活力和独具特色的议会传统。持续的爱尔兰移民潮也始于18世纪,成千上万的长老会教友和数量较少的基督徒前往新大陆。 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与她在北美的殖民地之间的分歧日益扩大,促成了激进爱国主义传统的形成,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最终产生了联合爱尔兰人社会(Society of United Irishmen)。1789年,联合爱尔兰人社会在爱尔兰举行了一次起义,虽然这次反叛留下了一些宗派色彩的暴力印记,但起义的目标是要成立一个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让所有宗教享受平等地位。这次起义被镇压后,1800年的《合并法》在英国和爱尔兰之间成立了完全的议会联盟。
然而,到这时英国和爱尔兰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经济和人口方面。英国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爱尔兰(除乌尔斯泰外)实际上离工业化越来越远,迅速增加的人口中绝大部分越来越依赖土豆为生。19世纪40年代末,由于土豆连年大规模歉收,发生了一次悲惨的大饥荒:100万人饿死,另有100万人逃出爱尔兰。10年(1846-1856)之内,爱尔兰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即800到600万),随着移民海外成为爱尔兰社会的显著特征,爱尔兰人口后来又进一步减少。
在政治方面,追求旧教解放(从18世纪末期开始,刑法逐渐放松,1829年,由丹尼尔·釉康乃尔(Daniel O'Connell)领导的旧教赢得了参加议会的权利)在19世纪初期居支配地位。此后,进行了一连串改革或解散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盟的活动。“大饥荒”不仅是惨烈的人间悲剧和社会经济分水岭,而且有着意义深远的政治影响。在广大民众的心目中,应对不列颠政府提起诉讼,大多数爱尔兰选民寻求某种形式自治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在“大饥荒”后的几十年里,爱尔兰地主也受到了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至20世纪初,经历持续不断的农民动乱,终于通过了诱使大地主把土地出售给佃户的立法。为佃户提供贷款,肥使他们有能力购买自己的租借地。 但是,自治或者说“地方自治”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丹尼尔·奥康乃尔和艾萨克·巴特(Issac Butt)在19世纪40年代和19世纪70年代所做的努力没有什么结果。但是,19世纪80年代,在查尔斯·斯图尔特·帕乃尔(Charles Stewart Parnell)的领导下,爱尔兰议会党把爱尔兰问题入到了英国政治的中心。1886年,W.E.格累斯顿领导的自由党终于支持爱尔兰实行有限形式的自治。 “地方自治”的前景刺激了爱尔兰的统一主义者。他们主要是新教徒,占乌尔斯泰省的多数。与英格兰那些害怕爱尔兰地方自治可能导致大英帝国分裂的同盟者一道,统一主义者开始阻止通过“地方自治”法案。尽管如此“地方自治法案”最终还是在1914年获得了通过。
寻求独立
在一种日益军事化的氛围中,秘密组建的准军事部队(北爱尔兰志愿军和爱尔兰志愿者)开始了行军和操练,二者之间的敌对只在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由此导致的“地方自治”推迟期间称有缓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一切:1916年在宣布都柏林成立一个共和国,并发动了一次武装起义。民众最初对这次起义的支持率极低,起义最终遭到镇压。但它的支持者,充分利用了公众对处决起义领导人的厌恶情绪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引入的爱尔兰兵役制的反对态度,在1918年的大选中获得了胜利。那次大选,他们以压倒多数击败了争取“地方自治”的议会党。这次选举的获胜者,新芬党(意为‘我们自己’),成立了第一个Dali(议会),随后爆发了民族独立战争。至1921年签订《英爱条约》时,东北乌尔斯泰的6个郡,还有当时约三分之二的统一主义者多数派,已经组建北爱尔兰政府。签订《英爱条约》的结果是,其余26个郡组成在英帝国内部享有自治领域地位的爱尔兰自由国。自由国成立不久,就在那些视《条约》提供了有效自治的人和那些坚持要成立一个完全共和国的人之间爆发了一次短暂的内战。这次内战尽管短暂,却注定要在后来的几十年影响人们的态度和确定政治立场。
爱尔兰国
新自由国的第一届政府首脑是后来的‘Fine Gael’党‘Cumman na nGaedheal’的W.T. 科斯格拉夫(Cosgrave)。从20世纪30年代起,伊蒙·瓦勒拉(Eamon de Valera)成立的‘Fianna Fail’党一直支配着爱尔兰政治。1955年,爱尔兰获准加入联合国(UN),1973年,爱尔兰加入了现在的欧洲联盟(EU)。新经济发展政策带来了实质性的迅速发展。与欧洲其它国家一样,联合执政在爱尔兰已成平常事,通常是两个较大的政党之中的一个与劳动党或进步民主党组成政府。在爱尔兰于1922年获得独立后的前20年里,自由国进行了机构合并,并形成了政治稳定的传统。1937年的宪法和1948年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切断了爱尔兰与英国最后的正式联系。二次大战期间,爱尔兰保持中立,它不属于任何军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