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合影左边的那个是她女儿吗? 看着更婉约些,董的长相更英气些,第一排照片里最右边一张像是她女儿的照片。 加贺 发表于 2020-09-17 13:21
徐明的老婆田海蓉饰演过董竹君,还真像本人。 philchenko 发表于 2020-09-17 13:21
李媛媛演过电视剧董竹君 Susanxian 发表于 2020-09-17 14:14
有知道她的子女和后代现在什么情况的吗? ethes 发表于 2020-09-17 13:13
有一阵子关注过一个公众号,上面全是讲知名女性,我得以把民国时期知名女性的大概情况了解了个遍。看了一大圈下来,还就是董竹君的结局是最好的,包括有些家世才貌都好的,也是把一手好牌打烂了,比如陆小曼,弄得臭名昭著、孑然一身。还有如才女如张爱玲、萧红等,孤独潦倒的,贫病交加的。 反观董竹君真的是把一手烂牌打好,抓住每个机会,武装自己,最后可以在那个年代变成为数不多的不依附男人的、独立自主干了一番事业,物质精神都独立都优越的女性,并且培养了健康优秀的孩子们。所以说,女性的物质和精神双重独立都太重要了。什么出身、名媛、气质,都是浮云,先有立足的本事再扯这些有的没的。 Michelle_Fit 发表于 2020-09-17 14:37
誰告訴你張愛玲孤獨潦倒貧病交加的。張愛玲一輩子金錢、情感、精神都很獨立的好吧。她老年以後的確是一個人過,不過那是因爲她不喜歡熱鬧,人家有工作,有大把的存款,但是人家主動選擇過簡樸的生活。你可以看看張愛玲後半輩子和朋友的通信,溫情滿滿,人家主動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大隱隱於市的生活,這就是一種自由自在。 芷若魔头 发表于 2020-09-17 14:58
真遇上较真的了,我这里没有详细展开说,我把是把萧红和张爱玲这两个才女放在一起笼统说的。我是个张爱玲书迷,还真就不怕有人跟我较真,张爱玲一大段时间确实是很穷困潦倒的,后期(九十年代前后)张爱玲的书在华语世界又盛行起来,她的经济才好起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一位香港导演(没记错的话是许鞍华)为张爱玲争取了邵氏影业拍电影的版权费,解决了张困顿的燃眉之急。她和朋友的通信’‘温情满满‘’?你确定你说的是张爱玲,她连她的弟弟也才通了一两封信,一度谢绝见所有的人,包括为数不多一两个她信任的人。主动选择?WELL,你要非把没有选择说成主动选择,我也没有办法,她的成长经历,以及对人性的认识,让她不想也不能成就任何亲密的,温情满满的关系。喜欢是一回事,实事求是又是另一回事了。 Michelle_Fit 发表于 2020-09-17 15:17
我觉得人的容貌随着年代而进化,这个容貌放在现在就是中上,可能在那个年代是很好了 ray_golden 发表于 2020-09-17 14:30
回复 19楼shoeholic的帖子 确实啊,放在今天十五岁时能有这么清醒的认知和决断力的都很少见啊。 Michelle_Fit 发表于 2020-09-17 15:18
十五岁的时候就有这么清醒的脑瓜和决断力,确实牛。 shoeholic 发表于 2020-09-17 15:10
真的好漂亮啊。是我见过照片的那个时代的顶级美女了 aipple 发表于 2020-09-17 15:24
你是張愛玲的書迷,但是你的確對張愛玲生平瞭解甚少。你是有多麽的不瞭解張愛玲才能否定張愛玲和摯友們溫情滿滿的書信。請仔細讀一讀張愛玲和莊信正夫婦、宋淇夫婦,一生溫情滿滿的通信和友誼。是否和弟弟通信本來就是個人選擇,并不是有血緣關係就一定要强迫和“弟弟”通信,成人后主動和兄弟姐妹斷聯係的多了去了,因爲本來就不是一路人。你認爲張愛玲和弟弟不通信沒有溫情,那你可以看看張愛玲和她姑姑一生的溫情。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收錄了1966年6/26-1994/12/16期間的張愛玲給莊的信件。我截取裏面一些張愛玲的信給你:“從志清処聽到修笠已經有了個弟弟,實在可喜可賀。榮華想必好?伯父母也好?你們倆忙累的情形可以想象。”以及莊對此信的注解:“修笠是我女兒,她弟比她小兩歲。從此張先生來信結尾大都會向這兩個孩子致意,叫他們“二修”,“兩小”等。我父母1976年來美國定居,她也禮貌地問候,不能不説與傳統教養有關。” 隨便給你摘錄一段張愛玲致宋淇太太的信:“你這一向忙得怎樣?我一想到你忙累了情形,實在覺得内疚。匆匆寫這信,許多值得一提的瑣事只好暫時略去,但是你來信告訴我一些所示總使我非常快樂。希望你和孩子們這一向都沒有生病。” 再比如1991年張愛玲致宋淇夫婦的信:Stephen還咳血,真使人心焦。 1991年張愛玲致宋淇夫婦的信:(有關)遺囑。。。還有剩下的錢的話,我想。。。(二)給你們倆買點東西留念。 1992年2月張愛玲致宋淇夫婦的信:你們這張照片真自然,倆人都是歷險后重聚的喜悅中帶點驚喜的申請,非常感動人。。。知道Stephen咳血的原因(我)就放心了。 1992年9月張愛玲致宋淇夫婦的信:本來這些時沒收到Stephen的信,已經恐慌起來,猜著是病了進醫院,就怕你要百忙中偷空寫信給我,我一點忙都幫不上,白着急,毫無益處。。。。(麻煩你做各種事),我實在良心上過不去,很難受。 等等其它感情如,對朋友的關心,人情味的流露,對朋友的安慰,鼓勵,隨處可見。 另外,宋淇的兒子宋以朗對張愛玲和他父母的關係的評價是:“他們這段歷時四十多年的深厚友誼,素來只是默存於心,以至一般人都不太明瞭。” 宋淇太太對張愛玲的評價是:“她風趣可愛,韻味無窮。外間傳説她“孤芳自賞”“拒人于千里之外”很可能是由於誤解。例如,她患近視頗深,又不喜歡戴眼鏡,有時在馬路上與相識的人迎面而過,她沒有看出是誰,別人卻怪她不理睬人。再者,她有輕度敏感症,飲食要特別小心,所以不能隨便外出敷衍。。。。我相信“話不投機半句多”這種感覺是任何人都有過的。在陌生人面前,她似乎沉默寡言,不善辭令;可是遇到只有二三知己時,她恍惚如變另一個人,談笑風生,妙語連珠。” 張愛玲的確符合你説的:最后可以在那个年代变成为数不多的不依附男人的、独立自主干了一番事业,物质精神都独立都优越的女性。唯一的區別是:她沒有培养了健康优秀的孩子们。那是因爲她根本就不需要孩子。從這個角度講,她比董更幸運。董不得不為夏生孩子、養孩子。而張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要孩子。 張愛玲的前半生有事業(小説、劇本是其他人無法逾越的高度),後半生有工作(文字工作),一輩子自己養的起自己,一輩子有摯友,有姑姑,對摯友溫情脈脈,對丈夫(胡蘭成和萊雅,萊雅去世後,張愛玲一直以賴雅夫人自居)仁至義盡,也不用和別人維護虛假的、逢迎的關係,“顯得”自己很熱鬧,婚姻上獨立,不需要屈就婚姻,很多女人在不情願結婚的時候結婚,不情願生孩子的時候生孩子,為對方養孩子(比如董)。 最重要的是,張愛玲的確比董竹君(以及董所代表的一大批人有男有女)有眼光多了,張早早就選擇了離開大陸,而董則需要後半生留在大陸,過著大家可以想象出的劫難生活。 當然,董也的確是受人尊重的奇女子。只是實事求是地講,她比張愛玲“結局好”“有本事”,或者張愛玲“貧困潦倒”“不溫情”,這樣的結論完全不成立。 芷若魔头 发表于 2020-09-17 15:24
青楼女子从小四周围着各式各样黑白两道的人长大的, 你看那潘玉良,赛金花什么的哪个活的不精彩? 脑子不太好使的就是陆小曼这种锦衣玉食长大的 rosemary 发表于 2020-09-17 15:50
陆小曼明显被宠坏了。。。。小女孩混青楼能接触到各式人等,还有一个画家潘玉良,不是美女,抓到机会也是很珍惜的。。。通过教育得到翻身。。。。男的话小时候穷去当铺这些地方工作也是很锻炼人的,能接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能锻炼和人打交道,察言观色的能力,聪明能干的那些等长大了也是不得了的狠角色 心澄 发表于 2020-09-17 19:11
回复 26楼rosemary的帖子 确实,陆小曼是自己作的,和她齐名的唐瑛,“北陆南唐”,结局比她好多了 fansl88 发表于 2020-09-17 17:53
青楼女子不知道有多少都填埋在火坑里了,董竹君这个成功翻身比率infinitesmall接近于零。street smart你觉得厉害那是跟书呆子比,要混黑帮圈子这点street smart还真不够用。 像陆小曼属于读书人里的极端可以忽略,属于有文化没脑子。 Papyrus 发表于 2020-09-17 19:27
我来活个稀泥:这两位奇女子都各有各的出色,也各有各的无奈。 斯人已去,剩下的不过是你我面对历史的碎片,进行带有个人色彩的解读罢了。董竹君我不太了解,但你说张爱玲的这些事迹,有多少是无奈,又有多少是主动选择,这还真不好说。就拿生育这一件事来讲,你怎么知道张爱玲发自内心不想要孩子,又怎么知道董竹君就是被迫地要孩子的呢? 前面有id是不应该拿董竹君来踩张爱玲,但你这个解读我觉得也有矫枉过正之嫌。 Papyrus 发表于 2020-09-17 18:55
超级推荐李媛媛演的董竹君的电视剧《世纪人生》,30集,我从小到大的最爱,真的是特别推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iPdKugDjI&list=PLjjPL6UFQG6rdjIItsUltEaOxxhC8JOmn&index=2 李媛媛演的是成年以后的董竹君,田海蓉演的是少年时期的董竹君 liegroup 发表于 2020-09-17 21:00
对,董竹君其实还是靠了男人,夏之时至少对她不渣,如果遇到渣男比如顾维钧, 死都不知道怎么死。 yulingxi 发表于 2020-09-17 21:12
谢谢和事佬,很高兴这里有和我一样对这些民国奇女子感兴趣的人,能和大家一起讨论,是疫情中难得的消遣。看得出那位ID是非常喜爱张爱玲的人,我也一样,所以我能理解。 我也没有要拿董竹君踩张爱玲的意思,因为我知道张爱玲独自在公寓中离世,许久才被发现,真的感到很唏嘘,觉得她这样的才女、出身应该有更好的结局。 Michelle_Fit 发表于 2020-09-17 21:51
很多事情外人看了唏嘘,当事人浑然不觉,或者外人看了光鲜,内里多少无奈只有自己知道。 张爱玲的性格来说,让她四世同堂含饴弄孙肯定非常难受,所以能选择自己的路走到底也是一种独立的潇洒。她也许后悔过自己的抉择,但起码那是自己的决定,不用受人制肘,对于这样的女性来说,人生的过程更加重要,而不是世俗的标准,比如攒了几个米,生了几个娃,生前是不是高朋满座,死后是不是风光大葬,来总结陈词。 Papyrus 发表于 2020-09-17 22:14
回复 1楼ethes的帖子真是个外表美内心美的美丽女人, a beatiful woman!她带着4个孩子和丈夫分居时, 才29岁。。 现在社会好多人在29岁时还是巨婴呢。不知道她这本自传在北美看不看得到。想看。 Heiniu 发表于 9/17/2020 10:00:33 PM
按你的说法,把好牌打烂的还有好多好多,我对那个时代混的好的,反而持怀疑态度呢。最励志的是江青?不好意思,抬杠了。 .Cheers. 发表于 2020-09-17 22:04
瞎讲两句,国内的环境,甚至到现在,女性能保持独立人格已属不易,同时还要混的好,获得世俗的成功,,,,这种情况下,我是不以世俗成功为标准的,只看两点,要么有人格,要么有才。董算是阿庆嫂式的人物吧,看建国后的待遇,非常识时务的,应该也很坚韧,但是学不来。 .Cheers. 发表于 2020-09-17 22:28
才看到你这层楼,你的想法和我要说的一摸一样啊,为啥拿出江青来抬杠呢? Michelle_Fit 发表于 2020-09-17 22:38
也是看不得你贬张爱玲啊,呵呵。 .Cheers. 发表于 2020-09-17 22:47
张爱玲不是自己作的,是命运决定性格,性格又决定命运 Michelle_Fit 发表于 2020-09-17 22:54
我同意楼上几位和你讨论的,张爱玲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什么不好。 .Cheers. 发表于 2020-09-17 22:56
小时候看过那本书,现在中年了惊叹于她这样的出身和经历哪里来的这种远见和气魄。苏童笔下的颂恋还上过大学呢,一样最后只知道取悦男人。董如果不是那么美,如果没遇见夏,还是这种人生么? nasdaq 发表于 2020-09-17 23:56
这男的这么丑还英俊潇洒? 爹国对男人要求可真低 xh_123 发表于 2020-09-17 23:14
最近正在重温呢,所以遇上这个帖子了才来了兴致,从万年潜水员到积极讨论 Michelle_Fit 发表于 2020-09-17 21:54
小时候看过李媛媛演的电视剧,印象深刻。可惜李媛媛那么漂亮的人,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temphan 发表于 2020-09-18 02:34
多谢认真的回复,我也认真的看了,这些书信集我确实没有看过,但是凡是提到张爱玲的任何文字我都不放过,东拼西凑的试图拼出她的人生轨迹,今天看你的回复又涨知识了。 张爱玲是风趣的我是知道的,她和她姑姑要好我也是知道的,只是姑姑的爱和方式都还达不到无条件的爱这个程度,可以说,张爱玲出身名门却没有享受过无条件的爱,这一点很令人唏嘘。 有很长时间她是贫困潦倒的,也是确实的,她在给别人的信中说她一直搬家,家里有虫子,咬到她了等等。。。 我并没有踩张爱玲的意思,我今早还无意识的想到,我几乎前后脚看了琼瑶和张爱玲的书,一个把人间的爱情、关系描写美轮美奂,一个那样冷眼看清世间冷暖,明明我可以借着张爱玲的眼睛阅历提前了解世态炎凉,却偏要脑残的相信一个空中楼阁般的描述,结果一路搞得吃亏上当。 因此,我可以说,无论从张的文字还是从她的睿智来讲都是喜欢她的,也当然希望她过得好的,她这样有才情的人过得好,才能让人相信这是个公平合理的世界。但就生活质量和家庭来说,她确实比董竹君要孤苦,她的孤苦我觉得真的不见得是她自己选择的,她内心的悲凉是她想治愈而不能的,这是不幸,也是命运。 Michelle_Fit 发表于 2020-09-17 21:44
我妈特别喜欢她,说李媛媛是大陆最漂亮的女演员 rosemary 发表于 2020-09-18 09:09
我感觉童年那三五年对一个人的性格塑造很重要的。张爱玲出生后她妈妈就去英国了,能看出来她一生渴望母爱 jiayusong 发表于 2020-09-18 09:19
我的意思是对董的人格是存疑的,我也没证据,所以承认自己是抬杠。张爱玲的才气和心性被拿来和董比打牌,,,,江青是革命青年,当时敢去延安的,建国后是有资格鄙视不去的。 .Cheers. 发表于 2020-09-17 22:54
我同意你。董如果在解放後能在大陸立身,全身而退,必定要屈尊于CCP的政權。要不然她的後半輩子說身不由己的話,做身不由己的事地委屈活著,要不然就是人品有問題地完全認同地CCP活著,即使這樣,也沒有保全自己,蹲了好幾年大獄。 而張愛玲就不一樣了,作爲一個作家,她寫土改,不按照CCP的“贊美土改”的風向寫,而是直寫自己看到的血腥。 從1949年后的經歷來講,張愛玲真是按照自己的選擇,遵從自己的内心過了一輩子。 芷若魔头 发表于 2020-09-18 11:05
虽然我很反感ccp,但要说活在ccp统治下就是人品有问题,我持保留意见。那选择离开大陆的都是人品没问题了么? 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时代的洪流里身不由己只求survive的,除非是主动充当ccp的打手去害人,整人的,其他的我认为不应该是人品问题,可以算是个人意识形态的选择吧,和人品没关系。 就拿张爱玲来说,我认为她离开大陆也不是什么高风亮节,而是她太清楚自己作为作家,在ccp的意识形态下只有死路一条(而且作家都有白纸黑字的留下,什么时候都能成为把柄),她的性格也决定了她做不了墙头草或者变色龙,所以离开是唯一的路。 说到底,还是一种survive的本能。 再补充一句,我认为对一位作家真正的尊重,是be empathetic, 而不是一味粉丝滤镜地吹捧。 Papyrus 发表于 2020-09-18 12:04
你可以自己查一下董的經歷: 建国后,为响应党政府号召,董竹君无偿将锦江捐献给了政府。 董竹君建国后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你自己可以查一下,什麽樣政治心氣的人,要多麽認同CCP的人,才會在1949年后做政協委員。 張雖然不是高風亮節,但是人家作爲一個獨立的人,不做墻頭草,不做變色龍,不投靠CCP,這就比普通人強了一大截。 芷若魔头 发表于 2020-09-18 13:03
这就是你说的人品差么?不管她主动还是被迫的,这跟人品有啥关系,按你这逻辑宋庆龄也一样差。她有拿个皮带像红卫兵一样去抽人抄家吗,有像郭沫若这种为ccp去忽悠老百姓么? 都说了这两位女性都是奇女子,你也不比为了捧张爱玲把董竹君踩在脚底下。张爱玲起码有文字流传可以窥见她性格一二,董竹君这种只能都是他人的视角有只言片语的记录留存。 Papyrus 发表于 2020-09-18 13:08
張愛玲不需要捧,她的成就和人品有目共睹。 張愛玲不追捧CCP,而董在建國前後在行爲上認同CCP,這都是事實。 張愛玲離開了CCP控制的土地,保全了後半生,而董後半生都在這篇土地上,被辱入獄;這就是兩個人眼光的區別。 芷若魔头 发表于 2020-09-18 13:16
张爱玲和董竹君的人品我都不清楚,只是张爱玲有文字传世大概可以窥见她性格一二(但性格不等于人品),董竹君就更不好说了,只有他人视角下的只言片语记录。 你可能是轮子,所以闻ccp色变,连理智讨论都做不到,只会像AI一样反复喊口号。我还是撤吧,跟你这种NC粉讨论真是丢份儿,拜拜~ Papyrus 发表于 2020-09-18 13:20
为嘛我看了这个故事,总想知道她背后的贵人们都有谁? sioc 发表于 2020-09-17 23:05
这就是你说的人品差么?不管她主动还是被迫的,这跟人品有啥关系,按你这逻辑宋庆龄也一样差。她有拿个皮带像红卫兵一样去抽人抄家吗,有像郭沫若为ccp去忽悠老百姓么?都说了这两位女性都是奇女子,你也不比为了捧张爱玲把董竹君踩在脚底下。这社会对女性已经很不公了,你还挑动女性窝里斗,分个三六九等出来。 张爱玲那是有条件流亡,就像现在有几国国籍懂几国语言碰到乱世自然选择更多,你换个小老百姓试试。当然肯定也有她主观因素不认同ccp, 但这是个主客观的双向选择,她容不下ccp, ccp容不下她,没必要拔高,这种无脑拔高只会拉低张爱玲的档次,劝你还是不要秀智商下线了。 Papyrus 发表于 2020-09-18 13:08
楼上两位能谈到这个深度,肯定都是爱思考的人。我添两句哈。 人品和人格是两个概念,一般做事不损人利己说话算话就是人品不错了,人格却有个自由意志的问题,最起码得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原来那位层主把董和张比较并不妥,我觉得甚至陆小曼人格上也是不错的。张就不说了,我们都同意她是主动地逃离了要说违心话的环境,付出了代价但是成全了自己。现在说董,用历史环境推测她有没有说过违心话,没有实锤,但是做有和无的判断还是可以的。就不说张志新,林昭了,文革后,比较一下巴金,她在那个位子上,有什么程度的反思和忏悔吗?有发声吗?没有的话,也不能怪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评头论足,质疑她的人格啦。 .Cheers. 发表于 2020-09-18 16:18
没想到,因为董张的比较又起了争论CCP的高楼,也有ID怪我拿没有可比性的两者拿来比惹了是非,又牵扯到了人品、人格的区别问题。.Cheers, 我之所以比较两者,根本与人品人格无关,所以就不针对你的论点展开讨论了。政治立场也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呢,所以相关讨论也搁下不表。 我之所以拿董张二人做比,是因为我对意识形态问题一直在思考。为了避免政治立场讨论,我们假设董也看清形势移民美国,那在美国这样的环境里谁会过得好呢?是张爱玲那样要做自己的理想主义者,还是董竹君那样懂得经营生意和人生的务实主义者?当然,这个世界需要多元的人才,既需要董竹君那样的务实者来建设物质世界,也需要张爱玲这样纯粹的人建设精神世界,都是杰出的女性。正因如此,董竹君写不出张爱玲的文章,张爱玲也经营不出董竹君的事业。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因此我再把命题换一下,其实是我一直在问自己,我是要做一个张爱玲那样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做董竹君那样的务实主义者。 看了民国诸多知名女性的人生后,我宁可做董竹君那样的务实主义者,在世俗的世界活得从容一些。 最近疫情时间稍微宽裕,我又看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强烈推荐对历史、意识形态或者哲学感兴趣的JMS看这本书,非常科学、系统,却又不枯燥,可读性很强。在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今天这混乱的世界,因为利益、意识形态的不同而空前的割裂。其实,人从来没有变过,人心没有,人性也没有。万历朝前后,有狗苟蝇营的大多数官员、也有廉洁刚直的海瑞、有励精图治试图变法的张居正、还有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黄老先生从各个角度剖析了这些人物,这里不多赘述,简而言之,就是海瑞虽刚直却举步维艰,更不消说有所作为,所以有人评价他只能做傲雪的万年青,却不能做家国的栋梁。张居正呕心沥血想挽即倒于狂澜,却由于急于求成、过于严苛,在身后被朝野清算。戚继光在武将里算有学问的,但还毕竟没有被科举、孔孟之道弄得过于理想,比较务实,非常清楚当时的状况是不可能有大的变革,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才得以为民族立下不世功勋。 再说近一些的伟人,曾国藩。他第一次出仕时,因为信奉孔孟之道而过于廉洁刚直,和海瑞有相同的境遇,不但没有立功,而且遭人排挤,举步维艰,就连他为之鞠躬尽瘁的君主也容不下他,让他卸职回家。这期间他思考了很多,所以他第二次出仕,务实了很多,他可以仍然廉洁刚直,但是允许别人(甚至自己下属)苟苟蝇营。也就是说他向大环境妥协了,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忠于自己的内心,施展自己的才能,同时也给予他人方便和理解。若非如此,他连立足尚且不能,何以立功、立德、立言。 可能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主义: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热爱生活。 网络时代,大家留下的都只是只言片语,难免被人断章取义。我无意比较谁成功谁失败,谁好谁不好,只是借鉴他人的经历对自己的人生做思考。如果你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感到焦虑,你也在意识形态的洪流中挣扎,也在网络的世界里党同伐异,我的思考也只是一种声音,同意不同意在你,实在没有必要引起争端。大家喜欢一类话题的人走到一起各抒己见,是多么有趣的事,何必非得争个你输我赢呢,不值得。 Michelle_Fit 发表于 2020-09-18 18:32
张爱玲晚年的确一大段时间穷困潦倒,她给夏志清的信里说,为了去穷人免费诊所看病,要坐公交车挺长时间,到那里还要排队,这样看一次病,几乎一天就没了。 abc2000 发表于 2020-09-18 18:52
你覺得董在1949年后活得從容嗎?入獄多年,這是好日子?她後來的保全自身、名氣,都是靠投靠CCP來的,請參見她入獄之前之後都擔任人大代表一職。 我不知道張是不是理想主義者,我只知道她前半生寫了好文章,後半生靠自己養活自己,不用投靠政權。 另外,張愛玲晚年有足夠的存款。你讀她寫的信就知道,她租房是她主動選擇過簡樸的生活,她頻繁搬家是她大家猜測她有皮膚病,以及不想被別人打擾,想過平靜的生活。 另外,張愛玲自己説過,她就是喜歡寫文章。她靠寫文章自食其力,養活了自己一輩子。 另外,董從1945年后,就已經“認清形式”了,否則,她不可能多年支持CCP的革命工作,董從1945年后,與CCP的engagement/interaction,都可以在網上查到。 我不知道董在1949年后的行爲是不是可以用“務實”形容,至少,在我眼中,務實是一個褒義詞,務實的人有底綫,那就是不能參與惡事。而董從1949年后,就沒有事業了,只能靠參與CCP,保全自己的後半生,這是事實。 芷若魔头 发表于 2020-09-18 18:47
有这样一个人,她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被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从一个卖唱的青楼女子到锦江饭店的女掌门;从出生于贫民窟逆袭成为商业大亨;从沦落风尘到绝代风华;从不堪夫权统治而走上独立之路;她就是阿金最佩服的民国女子即锦江饭店的创始人 — —董 竹 君。 伴随着她曾经走过的九十八载人生,有不幸、有努力、有坚强、有果决、有聪慧、有才智、有辉煌、有磨难,也有短暂的幸福。 她这一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堪称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而真正成就她的,是她对命运的抗争、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每次选择背后的决策智慧。
1 第一次选择:逃离青楼,获得重生 1900 年 2 月,董竹君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贫民窟里,父亲是个黄包车夫,母亲是个保姆。 因为穷,董竹君的妹妹因营养不良、无钱治病而夭折了;她 4 个月大的弟弟,又因奶水不足,不幸活活饿死。 为了供董竹君念书,双亲拼命劳作且省吃俭用,不料其父突如其来的一场重病,使得家境每况愈下,其母只好常年在家照看他,而一家老少靠着借高利贷度日。 两年后,高利贷越滚越多,走投无路之下,董竹君的父母只好狠心将她以 300 大洋的价格抵押到一家青楼卖唱 3 年。 就这样,13岁的董竹君被抵押在了妓院,从此被迫沦落风尘(只卖唱不卖身)。 面对客人的捧场,她总是不苟言笑,大家都叫她“冷西施”。
当时的夏之时是蜀军政府副都督、革命军总指挥,他在辛亥革命中以新军军官身份领兵起义,战功赫赫。 俏丽动人的董竹君和英俊豪放的夏之时,两人可谓郎才女貌,接触下来都互有好感,很快两人便谈起了恋爱。 可就在此时,因为反对袁世凯,作为革命党人的夏之时正被通缉,只能藏身于日本租界的旅馆,董竹君冒着生命危险前去看他。 在朝不保夕的时刻,夏之时提出要为董竹君赎身并娶她。而董竹君却坦言: “我不要这样,我又不是一件东西,以后做夫妻哪天你一不高兴就说,你是我花钱买的,我可受不了。” “赎我,你一个铜板都不必花,要是花钱买我就不跟你结婚。如果你答应我几件事,我会自己想办法跳出火坑。” 董竹君提出的三个条件是: “不做小老婆;到了日本,送我去求学;将来从日本读书回来,组建一个好家庭,你管国家大事,我管家务,当你的内助。”
董竹君不愿夏之时为其赎身,因为她知道失去的机会成本不是靠赎身钱就能换来的,如果答应,就意味着她永远丧失了和夏之时平等的夫妻关系地位。 钱没有可以赚,但身份地位失去了,一辈子也就很难赚回来了。 夏之时都答应了,他佩服这个女子的果断和深谋远虑,不由地对她刮目相看。那时刚巧夏之时收到家中电报:太太因患肺病过世了。他心中最大的一个顾虑顿时烟消云散。为了接应董竹君,夏之时冒险留在上海。 而这个为爱不顾一切的女子,为了追随夏之时,在严密的看守下,也巧妙地开始实施她的逃跑计划。 一天深夜,董竹君先是佯装生病,然后趁看管她的人不备,伺机逃走,金银首饰全留了下来。 但由于董竹君出身青楼,他们在一起遭到了许多革命党人的反对,但夏之时态度坚决,两周后在松田洋行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当天,董竹君身着一件白纱裙和一双旧皮鞋,夏之时一身西装革履,可谓是郎才女貌。 那一年,夏之时 27 岁,董竹君只有 15 岁。
就这样,这个从小乖巧懂事的姑娘,在15岁那年,为了爱情做出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的决定。 对待爱情,她敢爱敢恨,不将就,不依附。 董竹君向着自己的方向勇敢地追寻,最终她收获了爱情,得到了重生。
2 第二次选择:眼前利益是小,未来受益是大 从她青楼出逃时,把身上的金银首饰和值钱的东西都留下的那一刻开始,就可以看出她打定主意只为自己未来谋划的勇气和决心。 尤其是后来的三个条件,更是给她带来了终身受用的收益。 首先,她得到了与丈夫平起平坐的底气。 不用担心以后被奚落说“你是我花钱买来的”,就不会为此低人一等。 其次,她争取到了留学日本的机会。 婚后几天,董竹君随新婚丈夫去了日本,女儿出生后她一边学习、一边带孩子。 3年多的时间里,她读完了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的所有课程。后来孩子学了法语。 因为在日本见多识广,董竹君在办大型宴会很是拿手,对于小型家庭聚会更是驾轻就熟,这些后来都成了她在上海商界打拼的重要资本。 最后,最受益的莫过于在子女教育方面。 对待子女,她敢吃苦,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因为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她把孩子的教育看得尤为重要,无论男女。 哪怕丈夫极力反对,她还是坚持让孩子们读书、学习。 她将女儿们送到了寄宿学校,由于担心孩子们被宗教影响,受帝国主义思想毒害,每逢周末,她都会给孩子们讲些人生和爱国的道理,找些文艺读物给孩子们看。 她让孩子学着做家务 ,培养她们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精神品格。还常常带她们亲近大自然,养成胸怀开朗和积极乐观的习性。 女儿在外地读书期间,她书信不断,常常教育孩子们要有责任感、光明正直、处事理智...... 庆幸的是,女儿们也没有辜负她的良苦用心。后来,四个女儿都是高学历,大女儿和二女儿还是留学生。 这时董竹君还只是个20多岁的年轻少妇,却已经表现出了惊人的决策能力。
如果当初,她服从了夏之时的意志,放弃了对女儿的教育,女儿们也许就沦为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失去了改变人生的机会。 这个民国时期的女子,以身实践了教育儿女的秘诀: 自己要有端正的思想,跟上时代的潮流; 对孩子们关爱有加,却从不溺爱孩子; 严格要求子女,练就本领,不要被社会所淘汰。 这颗珍贵崇高的母亲心,正是那个时代最稀缺的珍品。而她勇敢和乐观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3 第三次选择:人生自由与经济独立之间的抉择 起初是因为夏之时重男轻女,极力反对 4 个女儿读书,夫妻经常为孩子读书的事争吵不休。这令董竹君对丈夫失望不已。
4 受益终身的选择:广结善缘,眼光长远 对待事业,她敢想敢做,有智慧,有坚持。 离婚后,初到上海时,迫于生计,董竹君成天出入于典当行。她手头拮据,一再搬家,住过最便宜阴暗的房间。 后来,她努力去奔走集资,东拼西凑借到了4000元,开办了纱管厂。厂子刚红火起来,却被淞沪战役的炮火摧毁,被迫停工。 就在她陷入人生的低谷时,一个军火采购员听说董竹君有经商的才能,愿意借她2000元合伙做生意。 这一次,董竹君破釜沉舟,经过多番考察和再三考虑后,她用这笔钱开了一家川菜馆,取名“锦江小馆”。于 1935 年 3 月 15 日正式开业。
她非常有商业头脑,她开菜馆,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的目的,而是要把它当做文化产业来经营。 她改进川菜的色香味和改善餐馆的装饰,使之格调高雅富有文化,并引进了西方经营管理理念,没成想一炮而红,引领了当时餐饮业的潮流。 另外,除了要应付饭店里的各种事物,她还必须面对当时上海滩的各种势力。她用自己的智慧和非凡气质,赢得了黑白两道人的尊敬和捧场。 在董竹君的经营下,锦江菜馆的生意愈加红火。董竹君扩建了饭店,还投资分设了“锦江茶室”。
由于董竹君见多识广,善于精益管理,店里生意火爆。很多中外知名人士都慕名而来,比如美国大使商务参赞、卓别林,还有当时负责城市工作的周恩来等大人物都特意来拜访。
她是挺漂亮的!而且很有主见的一个。
4上面那个是她女儿,开头那个是她不同时期的?
确实田和她长得有点像。 田现在又嫁人了吗?
我看过这个电视剧
脸是真美。
我看电视的时候,她好像有4个孩子,分两派,2个参加共产党,2个参加国民党。
誰告訴你張愛玲孤獨潦倒貧病交加的。張愛玲一輩子金錢、情感、精神都很獨立的好吧。她老年以後的確是一個人過,不過那是因爲她不喜歡熱鬧,人家有工作,有大把的存款,但是人家主動選擇過簡樸的生活。你可以看看張愛玲後半輩子和朋友的通信,溫情滿滿,人家主動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大隱隱於市的生活,這就是一種自由自在。
真遇上较真的了,我这里没有详细展开说,我把是把萧红和张爱玲这两个才女放在一起笼统说的。我是个张爱玲书迷,还真就不怕有人跟我较真,张爱玲一大段时间确实是很穷困潦倒的,后期(九十年代前后)张爱玲的书在华语世界又盛行起来,她的经济才好起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一位香港导演(没记错的话是许鞍华)为张爱玲争取了邵氏影业拍电影的版权费,解决了张困顿的燃眉之急。她和朋友的通信’‘温情满满‘’?你确定你说的是张爱玲,她连她的弟弟也才通了一两封信,一度谢绝见所有的人,包括为数不多一两个她信任的人。主动选择?WELL,你要非把没有选择说成主动选择,我也没有办法,她的成长经历,以及对人性的认识,让她不想也不能成就任何亲密的,温情满满的关系。喜欢是一回事,实事求是又是另一回事了。
确实啊,放在今天十五岁时能有这么清醒的认知和决断力的都很少见啊。
你是張愛玲的書迷,但是你的確對張愛玲生平瞭解甚少。你是有多麽的不瞭解張愛玲才能否定張愛玲和摯友們溫情滿滿的書信。請仔細讀一讀張愛玲和莊信正夫婦、宋淇夫婦,一生溫情滿滿的通信和友誼。是否和弟弟通信本來就是個人選擇,并不是有血緣關係就一定要强迫和“弟弟”通信,成人后主動和兄弟姐妹斷聯係的多了去了,因爲本來就不是一路人。你認爲張愛玲和弟弟不通信沒有溫情,那你可以看看張愛玲和她姑姑一生的溫情。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收錄了1966年6/26-1994/12/16期間的張愛玲給莊的信件。我截取裏面一些張愛玲的信給你:“從志清処聽到修笠已經有了個弟弟,實在可喜可賀。榮華想必好?伯父母也好?你們倆忙累的情形可以想象。”以及莊對此信的注解:“修笠是我女兒,她弟比她小兩歲。從此張先生來信結尾大都會向這兩個孩子致意,叫他們“二修”,“兩小”等。我父母1976年來美國定居,她也禮貌地問候,不能不説與傳統教養有關。”
隨便給你摘錄一段張愛玲致宋淇太太的信:“你這一向忙得怎樣?我一想到你忙累了情形,實在覺得内疚。匆匆寫這信,許多值得一提的瑣事只好暫時略去,但是你來信告訴我一些所示總使我非常快樂。希望你和孩子們這一向都沒有生病。”
再比如1991年張愛玲致宋淇夫婦的信:Stephen還咳血,真使人心焦。 1991年張愛玲致宋淇夫婦的信:(有關)遺囑。。。還有剩下的錢的話,我想。。。(二)給你們倆買點東西留念。 1992年2月張愛玲致宋淇夫婦的信:你們這張照片真自然,倆人都是歷險后重聚的喜悅中帶點驚喜的申請,非常感動人。。。知道Stephen咳血的原因(我)就放心了。 1992年9月張愛玲致宋淇夫婦的信:本來這些時沒收到Stephen的信,已經恐慌起來,猜著是病了進醫院,就怕你要百忙中偷空寫信給我,我一點忙都幫不上,白着急,毫無益處。。。。(麻煩你做各種事),我實在良心上過不去,很難受。
等等其它感情如,對朋友的關心,人情味的流露,對朋友的安慰,鼓勵,隨處可見。 另外,宋淇的兒子宋以朗對張愛玲和他父母的關係的評價是:“他們這段歷時四十多年的深厚友誼,素來只是默存於心,以至一般人都不太明瞭。” 宋淇太太對張愛玲的評價是:“她風趣可愛,韻味無窮。外間傳説她“孤芳自賞”“拒人于千里之外”很可能是由於誤解。例如,她患近視頗深,又不喜歡戴眼鏡,有時在馬路上與相識的人迎面而過,她沒有看出是誰,別人卻怪她不理睬人。再者,她有輕度敏感症,飲食要特別小心,所以不能隨便外出敷衍。。。。我相信“話不投機半句多”這種感覺是任何人都有過的。在陌生人面前,她似乎沉默寡言,不善辭令;可是遇到只有二三知己時,她恍惚如變另一個人,談笑風生,妙語連珠。”
張愛玲的確符合你説的:最后可以在那个年代变成为数不多的不依附男人的、独立自主干了一番事业,物质精神都独立都优越的女性。唯一的區別是:她沒有培养了健康优秀的孩子们。那是因爲她根本就不需要孩子。從這個角度講,她比董更幸運。董不得不為夏生孩子、養孩子。而張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要孩子。
張愛玲的前半生有事業(小説、劇本是其他人無法逾越的高度),後半生有工作(文字工作),一輩子自己養的起自己,一輩子有摯友,有姑姑,對摯友溫情脈脈,對丈夫(胡蘭成和萊雅,萊雅去世後,張愛玲一直以賴雅夫人自居)仁至義盡,也不用和別人維護虛假的、逢迎的關係,“顯得”自己很熱鬧,婚姻上獨立,不需要屈就婚姻,很多女人在不情願結婚的時候結婚,不情願生孩子的時候生孩子,為對方養孩子(比如董)。
最重要的是,張愛玲的確比董竹君(以及董所代表的一大批人有男有女)有眼光多了,張早早就選擇了離開大陸,而董則需要後半生留在大陸,過著大家可以想象出的劫難生活。
當然,董也的確是受人尊重的奇女子。只是實事求是地講,她比張愛玲“結局好”“有本事”,或者張愛玲“貧困潦倒”“不溫情”,這樣的結論完全不成立。
这个如果按照现在的装扮,那也是top的,当然气质差别很大
真觉得现代人读书都读傻了,那些家庭不好早早出来谋生的就不一样,像杨超越这种,很小就自己出来闯,确实知道如何讨好人,也有脑子。
青楼女子从小四周围着各式各样黑白两道的人长大的, 你看那潘玉良,赛金花什么的哪个活的不精彩? 脑子不太好使的就是陆小曼这种锦衣玉食长大的
还有几个很美的。张伯驹的老婆就很美。
确实,陆小曼是自己作的,和她齐名的唐瑛,“北陆南唐”,结局比她好多了
这个徐明是那个徐明吗?
我来活个稀泥:这两位奇女子都各有各的出色,也各有各的无奈。
斯人已去,剩下的不过是你我面对历史的碎片,进行带有个人色彩的解读罢了。董竹君我不太了解,但你说张爱玲的这些事迹,有多少是无奈,又有多少是主动选择,这还真不好说。就拿生育这一件事来讲,你怎么知道张爱玲发自内心不想要孩子,又怎么知道董竹君就是被迫地要孩子的呢?
前面有id是不应该拿董竹君来踩张爱玲,但你这个解读我觉得也有矫枉过正之嫌。
陆小曼明显被宠坏了。。。。小女孩混青楼能接触到各式人等,还有一个画家潘玉良,不是美女,抓到机会也是很珍惜的。。。通过教育得到翻身。。。。男的话小时候穷去当铺这些地方工作也是很锻炼人的,能接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能锻炼和人打交道,察言观色的能力,聪明能干的那些等长大了也是不得了的狠角色
青楼女子不知道有多少都填埋在火坑里了,董竹君这个成功翻身比率infinitesmall接近于零。street smart你觉得厉害那是跟书呆子比,要混黑帮圈子这点street smart还真不够用。
像陆小曼属于读书人里的极端可以忽略,属于有文化没脑子。
李媛媛演的是成年以后的董竹君,田海蓉演的是少年时期的董竹君
陆小曼就是瞎作+良心坏,她前夫对她那么好,她还要堕胎,最后自己后遗症,不仅再生不出孩子,而且一直被疼痛折磨,被别人引诱吸鸦片止痛。
对,董竹君其实还是靠了男人,夏之时至少对她不渣,如果遇到渣男比如顾维钧, 死都不知道怎么死。
多谢认真的回复,我也认真的看了,这些书信集我确实没有看过,但是凡是提到张爱玲的任何文字我都不放过,东拼西凑的试图拼出她的人生轨迹,今天看你的回复又涨知识了。 张爱玲是风趣的我是知道的,她和她姑姑要好我也是知道的,只是姑姑的爱和方式都还达不到无条件的爱这个程度,可以说,张爱玲出身名门却没有享受过无条件的爱,这一点很令人唏嘘。 有很长时间她是贫困潦倒的,也是确实的,她在给别人的信中说她一直搬家,家里有虫子,咬到她了等等。。。 我并没有踩张爱玲的意思,我今早还无意识的想到,我几乎前后脚看了琼瑶和张爱玲的书,一个把人间的爱情、关系描写美轮美奂,一个那样冷眼看清世间冷暖,明明我可以借着张爱玲的眼睛阅历提前了解世态炎凉,却偏要脑残的相信一个空中楼阁般的描述,结果一路搞得吃亏上当。 因此,我可以说,无论从张的文字还是从她的睿智来讲都是喜欢她的,也当然希望她过得好的,她这样有才情的人过得好,才能让人相信这是个公平合理的世界。但就生活质量和家庭来说,她确实比董竹君要孤苦,她的孤苦我觉得真的不见得是她自己选择的,她内心的悲凉是她想治愈而不能的,这是不幸,也是命运。
看过这部电视剧,叫世纪人生,非常好看
谢谢和事佬,很高兴这里有和我一样对这些民国奇女子感兴趣的人,能和大家一起讨论,是疫情中难得的消遣。看得出那位ID是非常喜爱张爱玲的人,我也一样,所以我能理解。 我也没有要拿董竹君踩张爱玲的意思,因为我知道张爱玲独自在公寓中离世,许久才被发现,真的感到很唏嘘,觉得她这样的才女、出身应该有更好的结局。
最近正在重温呢,所以遇上这个帖子了才来了兴致,从万年潜水员到积极讨论
八卦的问一下,顾维钧怎么渣了?
真是个外表美内心美的美丽女人, a beatiful woman!
她带着4个孩子和丈夫分居时, 才29岁。。 现在社会好多人在29岁时还是巨婴呢。
不知道她这本自传在北美看不看得到。想看。
按你的说法,把好牌打烂的还有好多好多,我对那个时代混的好的,反而持怀疑态度呢。最励志的是江青?不好意思,抬杠了。
很多事情外人看了唏嘘,当事人浑然不觉,或者外人看了光鲜,内里多少无奈只有自己知道。
张爱玲的性格来说,让她四世同堂含饴弄孙肯定非常难受,所以能选择自己的路走到底也是一种独立的潇洒。她也许后悔过自己的抉择,但起码那是自己的决定,不用受人制肘,对于这样的女性来说,人生的过程更加重要,而不是世俗的标准,比如攒了几个米,生了几个娃,生前是不是高朋满座,死后是不是风光大葬,来总结陈词。
夏之时好像49年后被镇压了
我年轻时也是这么想的,中年了,尤其是有孩子了以后就变了,要不然我也不会跑到这里来说这些显而易见的废话了。
抬杠的,我就问一句,董竹君是靠自己丰衣足食的,她江青算是怎么回事?这是本质的区别。 董在那个年代,感觉到和丈夫三观不合了,就敢净身出户,独自抚养四个孩子,她江青除了押对了宝,打着男人旗号狐假虎威,在自己男人面前就是个狗奴才,是一回事吗?
才看到你这层楼,你的想法和我要说的一摸一样啊,为啥拿出江青来抬杠呢?
也是看不得你贬张爱玲啊,呵呵。
我的意思是对董的人格是存疑的,我也没证据,所以承认自己是抬杠。张爱玲的才气和心性被拿来和董比打牌,,,,江青是革命青年,当时敢去延安的,建国后是有资格鄙视不去的。
张爱玲不是自己作的,是命运决定性格,性格又决定命运
我同意楼上几位和你讨论的,张爱玲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什么不好。
知己,握手
董比田海蓉漂亮多了
风尘女子见识多,才更知道男人靠不住,不值得一棵树上吊死。 你们也不要瞧不起出身差的,其实很多时候出身差的姑娘特别漂亮姑娘才更务实,也更有奋斗精神。
是啊,丑而且按文章说的性格还差。
握手握手,听你一说重温,那首主题歌开始在我脑子里回放了,还记得歌词呢 春也相随秋也相随,人生有梦才算美 苦也相随乐也相随,人世沧桑从容对 向着一片光明的海,我的梦在飞 向着一片自由的天,我把梦来追
看过。暴露年龄了
我妈特别喜欢她,说李媛媛是大陆最漂亮的女演员
是的,这温情满满实在说不过去,小团圆是张爱玲的人生独白,那叫一个冰冷彻骨。 可惜天才离开了她的土壤
我感觉童年那三五年对一个人的性格塑造很重要的。张爱玲出生后她妈妈就去英国了,能看出来她一生渴望母爱
她真的当得起这个称号,骨相极美。她演的苏文纨,真的是当得起赵新楣的妈妈说那句话:看见文纨小姐,眼睛都舒服。可惜了,那么早就走了。
小团圆里算是比较准确反映她跟她妈妈的关系,就是一辈子生活在仰慕母亲怕被嫌弃,自卑自傲夹杂的一种情绪里。
李媛媛是我奶奶最喜欢的女演员,说颜值气质演技绝佳,她去世后我奶奶还难过唏嘘了很久,也算是李媛媛的忠实老粉丝了
是啊,就这点来说,她真的比不上董竹君幸运,董竹君的父母是尽自己所能爱她的。所以看这些古人,我也常常想给孩子一个健康有爱的生活氛围比给他/她什么锦衣玉食的环境都重要。
我同意你。董如果在解放後能在大陸立身,全身而退,必定要屈尊于CCP的政權。要不然她的後半輩子說身不由己的話,做身不由己的事地委屈活著,要不然就是人品有問題地完全認同地CCP活著,即使這樣,也沒有保全自己,蹲了好幾年大獄。
而張愛玲就不一樣了,作爲一個作家,她寫土改,不按照CCP的“贊美土改”的風向寫,而是直寫自己看到的血腥。
從1949年后的經歷來講,張愛玲真是按照自己的選擇,遵從自己的内心過了一輩子。
虽然我很反感ccp,但要说活在ccp统治下就是人品有问题,我持保留意见。那选择离开大陆的都是人品没问题了么?
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时代的洪流里身不由己只求survive的,除非是主动充当ccp的打手去害人,整人的,其他的我认为不应该是人品问题,可以算是个人意识形态的选择吧,和人品没关系。
就拿张爱玲来说,我认为她离开大陆也不是什么高风亮节,而是她太清楚自己作为作家,在ccp的意识形态下只有死路一条(而且作家都有白纸黑字的留下,什么时候都能成为把柄),她的性格也决定了她做不了墙头草或者变色龙,所以离开是唯一的路。
说到底,还是一种survive的本能。
再补充一句,我认为对一位作家真正的尊重,是be empathetic, 而不是一味粉丝滤镜地吹捧。
mark,回头看
你可以自己查一下董的經歷: 建国后,为响应党政府号召,董竹君无偿将锦江捐献给了政府。 董竹君建国后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另外,“建国前,为了党的革命需要,董竹君还出资创办了永业、协森、美文等印刷厂,印刷了大量革命进步书籍、期刊、传单。上海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市委大量印发的《告上海市市民书》,就有一部分是在董竹君创办的印刷厂印刷的。” 我并沒有說董能活下來是人品有問題,但是你自己可以查一下,建國后的CCP已經很殘暴了,要多麽認同CCP的人,才會在1949年后做政協委員。
張雖然不是高風亮節,但是人家作爲一個獨立的人,不做墻頭草,不做變色龍,不投靠CCP,這就比普通人強了一大截。
这就是你说的人品差么?不管她主动还是被迫的,这跟人品有啥关系,按你这逻辑宋庆龄也一样差。她有拿个皮带像红卫兵一样去抽人抄家吗,有像郭沫若为ccp去忽悠老百姓么?都说了这两位女性都是奇女子,你也不比为了捧张爱玲把董竹君踩在脚底下。这社会对女性已经很不公了,你还挑动女性窝里斗,分个三六九等出来。
张爱玲那是有条件流亡,就像现在有几国国籍懂几国语言碰到乱世自然选择更多,你换个小老百姓试试。当然肯定也有她主观因素不认同ccp, 但这是个主客观的双向选择,她容不下ccp, ccp容不下她,没必要拔高,这种无脑拔高只会拉低张爱玲的档次,劝你还是不要秀智商下线了。
張愛玲不需要捧,她的成就和人品有目共睹。
張愛玲不追捧CCP,而董在建國前後在行爲上認同CCP,這都是事實。
虽然董没有像郭沫若一样,可以靠自己的笔大规模的忽悠老百姓,但是你可以看到她和CCP的关系:例如,策反杨虎,作政协主席,等等。
張愛玲離開了CCP控制的土地,保全了後半生,而董後半生都在這篇土地上,被辱入獄;這就是兩個人眼光的區別。
张爱玲和董竹君的人品我都不清楚,只是张爱玲有文字传世大概可以窥见她性格一二(但性格不等于人品),董竹君就更不好说了,只有他人视角下的只言片语记录。
你可能是轮子,所以闻ccp色变,连理智讨论都做不到,只会像AI一样反复喊口号。我还是撤吧,跟你这种NC粉讨论真是丢份儿,拜拜~
你用不着别人说了你不认同的话就对别人人身攻击。至少我不会像你 一样骂人。再见。 張愛玲作爲一個文人,沒有和別人起駡戰,也從不對人口出惡言(至少我不知道)。所以我也會學習她,好好回答你,每句話都好好說。 你自己可以查一下张爱玲在建国后写的土改:《秧歌》《赤地之恋》,在如此的政治高压下,不做墙头草,不歌颂土改,直寫人民的生活,寫自己看到的,而不是CCP要求的,這就是張愛玲的與衆不同。
另外,坊間對張愛玲爲什麽寫《赤地之戀》也沒有固定的説法,有人説她是“授權”寫的,有人説不是,都無法被證明,但是張愛玲自己承認過,她對這本書“很不滿意”,因爲是“被要求寫的”,以後只想寫“自己熟悉的話題”。
我説的都是客觀事實,你願意信就信,不願意信就不信。如果你想繼續駡人,駡我,人身攻擊我,就不用回復了。
我也纳闷孤儿寡母怎么借到巨资的。
既然你已經開始用難聽的話展開人身攻擊了,我就不回復你了。再見。
另外,不用給我亂扣帽子。我不接受“跳動女性窩裏鬥,分割三六九等”這種話。我只是在客觀討論張愛玲和董竹君在某方面的行爲。
還有,張愛玲的檔次是由張愛玲自己的一生決定的,與我這個無名小卒如何評論她沒有任何關係。
我很同意你。
我認爲,從目前人們掌握的資料來看,張愛玲從不談論政治,也從來不參與政治,也從不談論善與惡,或者她自己的性格、善惡。但是可貴的一點是,她在1949年后,從不參與這個殘暴的政治,別的文人主動或被動地為新社會唱贊歌,從目前公開的資料來看,張并沒有(《十八春》中張愛玲安排了一個光明而紅色的結局,後來離開大陸后,張愛玲又刪去了這個結局),并且主動離開了這個殘暴的政治統治的地方。
從目前董的行爲來看,如果1949年後,她只是做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人,并且默默無聞到死,那她也許和CCP無瓜葛。我不知道她是不是黨員,但事實是她選擇了參與CCP,1949年前就參與了大量支持CCP的活動(可以自己上網查),例如策反楊虎,為CCP印刷宣傳資料,連續7年當選人大代表,她的後半生都和CCP眉來眼去。她的资料网上都可以查到,文革前,她担任了(可能是)7年人大代表,她老年、出狱后,依然当了很多年人大代表。如果不是董和CCP保持良好的關係,CCP不可能允許她晚年被追捧,被火爆出書。
相反,張愛玲,這個無人出其右的女作家,至今在國内只能被低調、小範圍的提起,她的才華和能力不能得到大範圍的討論和肯定。
這就是人和人的不同。
當然,我是非常佩服董在做生意,不屈從于夫家,等等方面的超人能力的。
没想到,因为董张的比较又起了争论CCP的高楼,也有ID怪我拿没有可比性的两者拿来比惹了是非,又牵扯到了人品、人格的区别问题。.Cheers, 我之所以比较两者,根本与人品人格无关,所以就不针对你的论点展开讨论了。政治立场也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呢,所以相关讨论也搁下不表。 我之所以拿董张二人做比,是因为我对意识形态问题一直在思考。为了避免政治立场讨论,我们假设董也看清形势移民美国,那在美国这样的环境里谁会过得好呢?是张爱玲那样要做自己的理想主义者,还是董竹君那样懂得经营生意和人生的务实主义者?当然,这个世界需要多元的人才,既需要董竹君那样的务实者来建设物质世界,也需要张爱玲这样纯粹的人建设精神世界,都是杰出的女性。正因如此,董竹君写不出张爱玲的文章,张爱玲也经营不出董竹君的事业。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因此我再把命题换一下,其实是我一直在问自己,我是要做一个张爱玲那样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做董竹君那样的务实主义者。 看了民国诸多知名女性的人生后,我宁可做董竹君那样的务实主义者,在世俗的世界活得从容一些。 最近疫情时间稍微宽裕,我又看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强烈推荐对历史、意识形态或者哲学感兴趣的JMS看这本书,非常科学、系统,却又不枯燥,可读性很强。在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今天这混乱的世界,因为利益、意识形态的不同而空前的割裂。其实,人从来没有变过,人心没有,人性也没有。万历朝前后,有狗苟蝇营的大多数官员、也有廉洁刚直的海瑞、有励精图治试图变法的张居正、还有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黄老先生从各个角度剖析了这些人物,这里不多赘述,简而言之,就是海瑞虽刚直却举步维艰,更不消说有所作为,所以有人评价他只能做傲雪的万年青,却不能做家国的栋梁。张居正呕心沥血想挽即倒于狂澜,却由于急于求成、过于严苛,在身后被朝野清算。戚继光在武将里算有学问的,但还毕竟没有被科举、孔孟之道弄得过于理想,比较务实,非常清楚当时的状况是不可能有大的变革,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才得以为民族立下不世功勋。 再说近一些的伟人,曾国藩。他第一次出仕时,因为信奉孔孟之道而过于廉洁刚直,和海瑞有相同的境遇,不但没有立功,而且遭人排挤,举步维艰,就连他为之鞠躬尽瘁的君主也容不下他,让他卸职回家。这期间他思考了很多,所以他第二次出仕,务实了很多,他可以仍然廉洁刚直,但是允许别人(甚至自己下属)苟苟蝇营。也就是说他向大环境妥协了,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忠于自己的内心,施展自己的才能,同时也给予他人方便和理解。若非如此,他连立足尚且不能,何以立功、立德、立言。 可能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主义: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热爱生活。 网络时代,大家留下的都只是只言片语,难免被人断章取义。我无意比较谁成功谁失败,谁好谁不好,只是借鉴他人的经历对自己的人生做思考。如果你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感到焦虑,你也在意识形态的洪流中挣扎,也在网络的世界里党同伐异,我的思考也只是一种声音,同意不同意在你,实在没有必要引起争端。大家喜欢一类话题的人走到一起各抒己见,是多么有趣的事,何必非得争个你输我赢呢,不值得。
你覺得董在1949年后活得從容嗎?入獄多年,這是好日子?她後來的保全自身、名氣,都是靠投靠CCP來的,請參見她入獄之前之後都擔任人大代表一職。
我不知道張是不是理想主義者,我只知道她前半生寫了好文章,後半生靠自己養活自己,不用投靠政權。
另外,張愛玲晚年有足夠的存款。你讀她寫的信就知道,她租房是她主動選擇過簡樸的生活,她頻繁搬家是她大家猜測她有皮膚病,以及不想被別人打擾,想過平靜的生活。
另外,張愛玲自己説過,她就是喜歡寫文章。她靠寫文章自食其力,養活了自己一輩子。
另外,董從1945年后,就已經“認清形式”了,否則,她不可能多年支持CCP的革命工作,董從1945年后,與CCP的engagement/interaction,都可以在網上查到。
我不知道董在1949年后的行爲是不是可以用“務實”形容,至少,在我眼中,務實是一個褒義詞,務實的人有底綫,那就是不能參與惡事。而董從1949年后,就沒有事業了,只能靠參與CCP,保全自己的後半生,這是事實。
张爱玲晚年的确一大段时间穷困潦倒,她给夏志清的信里说,为了去穷人免费诊所看病,要坐公交车挺长时间,到那里还要排队,这样看一次病,几乎一天就没了。
就是她老公的人脉圈子啊。离婚了,也是前督军夫人,有人会上门投资求合作。好像开始光顾她饭馆的,都是老公以前朋友部下。她后来做过时装,客人也是太太圈子的。他老公固然比较封建,但绝对不是渣男。她也确实有本事手腕。找到了一个正确的平台,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人生高光,平台机遇才能缺一不可。她是比较务实的人吧。不能离开大陆,只有跟ccp合作。
她移民到美國之後的確過了一段拮据的生活。這也很好理解,移民一代,沒有娘家的給力支持,萊雅也不是會賺大錢的人,肯定很難大富大貴。我沒説她“大富大貴”,只是說她不窮,能養活自己,但是經濟上過不了上層人的生活。
理智务实的人,知道何时该停,我现在要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