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绍-沃利茨园林王国以英国景观公园为典范,是欧洲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公园。 起建由帝候雷欧波三世·(安哈尔特-德绍)弗里德里西·弗兰兹(Leopold III. Friedrich Franz von Anhalt-Dessau)开始,他沿着易北河中部在占地142公里平方做水域生态保护景观区。 从2000年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世界遗产,范围包括路易西欧皇宫(Schloss Luisium),莫奚高皇宫(Schloss Mosigkau)与乔治皇宫(Schloss Georgium),及安阿特画廊等。
启蒙运动(英语:Enlightenment,德语:Aufklärung),又称启蒙时代(法语:Siècle des Lumières;英语:Age of Enlightenment)与理性时代(英语:Age of Reason)[1],指一场在17世纪及18世纪于欧洲发生的哲学及文化运动[2][3],该运动相信理性发展知识可以解决人类实存的基本问题[4]。人类历史从此展开在思潮、知识及媒体上的“启蒙”,开启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发展历程[5]。 德意志哲学家康德以“Sapere aude”(拉丁语,意为Dare to know,敢于求知)的启蒙精神来阐述人类的理性担当[6][7]。他认为启蒙运动是人类的最终解放时代,将人类意识从不成熟的无知和错误状态中解放[8]。 启蒙时代不同于过往以天主教神学权威为主作为知识权威与传统教条,而是相信理性并敢于求知,认为科学和艺术的知识的理性发展可以改进人类生活[4][9]。 承接17世纪的科学宇宙观及以理性寻找知识的方法,启蒙运动相信普世原则及普世价值可以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对传统存有的社会习俗和政治体制以理性方法检验并改进,产生出启蒙时代包含自由与平等概念的世界观[3]。
英国园林是近、现代西方园林艺术的主流。到了18世纪,绿色雕刻、图案式的植坛、几何式的规则格局被干净利落地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派自然风貌。
英国园林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时期。“庄园园林化”时期、“画意式园林”时期、“园艺派”时期。欧洲的造园艺术,有过三个最重要的时期:从16世纪中叶往后的100年,是意大利领导潮流;从17世纪中叶往后的100年,是法国领导潮流;从18世纪中叶起,领导潮流的就是英国。英国造园艺术可以说是西方艺术中的一个例外。英国早期园林艺术,也受到了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影响,但由于唯理主义哲学和古典主义文化在英国的根子比较浅,英国人更崇尚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所以,造园上,他们怀疑先验的几何比例的决定性作用。
进入18世纪,英国造园艺术开始追求自然,有意模仿克洛德和罗莎的风景画。到了18世纪中叶,新的造园艺术成熟,叫做自然风致园。全英国的园林都改变了面貌,几何式的格局没有了,再也不搞笔直的林荫道、绿色雕刻、图案式植坛、平台和修筑得整整齐齐的池子了。花园就是一片天然牧场的样子,以草地为主,生长着自然形态的老树,有曲折的小河和池塘。
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渐渐兴起, 英国造园家不满足于自然风致园的过于平淡,追求更多的曲折、更深的层次、更浓郁的诗情画意,对原来的牧场景色加工多了一些,自然风致园发展成为图画式园林,具有了更浪漫的气质,有些园林甚至保存或制造废墟、荒坟、残垒、断碣等,以造成强烈的伤感气氛和时光流逝的悲剧性。
英式庭园起源于十八世纪的英国园艺造景。建造的灵感,来自于十七世纪法国画家普桑、克罗德·洛林和北欧风景画家诗情画意的明媚风景画, 此外,还深受英国诗人普贝抒情的田园诗影响。 在哲学家卢梭朴素的自然思潮和废墟画家于柏特.
在哲学家卢梭(Rousseau)朴素的自然思潮和废墟画家于柏特.罗伯尔的影响下,法国候爵佶拉尔丹(Girardin)将巴黎近郊的艾美诺于尔(Ermenon Ville),改造为法国首座自然的英国花园后,在十八世纪中期更是掀起建造英式花园的风潮。
英式花园走的风格是精致典雅的洛可可,所以花园主要组成为雕像、潺潺流水和融入当地自然景观的风景。欧洲公认的花园包括数个浪漫景观:池塘湖上有桥柱的小桥、希腊式亭阁、中式凉亭、圆塘、石柱、岩石山洞等如诗如画的意境。
著名的英式花园有德国慕尼黑的英国花园(Englischer Garten)和沃利茨园(Dessau-Wörlitz Garden Realm)、英国伦敦的圣詹姆斯公园(The pond in Sheffield Park Garden)等。 著名园艺设计师包括了斯蒂芬·瑞士(1682 -1745)、威廉·肯特(1685 – 1745)、查尔斯·布里奇曼(1690 -1738)、兰斯洛·布朗(1716 -1783)、约翰·凡布鲁(1664 -1726)。
大家谈谈,
为什么英国人特别会造园林和花园呢? 特别特别的浪漫气息呢?
而中国人到了现在, 建筑和公园越来越丑陋无比呢?
英国人在花园, 园林方面是强项啊, 学习了各国的经验,
造就了浪漫的气息啊.
而中国人好象没有什么浪漫了!!
哎
傲慢和偏见里的达西先生的庄园真美啊!!
真希望 把中国的农村 能改造为英国啊!!
这样一来大家也不用出国了!!
哎
英国的有钱人在 18, 19世纪留下了一大批漂亮的庄园和园林啊,
遍布英国的乡村啊!!
再看看中国的有钱人, 都留下了什么啊? 全是垃圾建筑!!
18 世纪的时期, 英国人的生活很精致.
现在呢?
现在英国有钱人的生活也不错啊 哈哈哈
英国公园是德国慕尼黑的一个公园,从市中心向东北方伸展直到城市边界。它是由本杰明·汤普森于1789年兴建。 英国公园占地约3.7 公里²,比纽约中央公园大,但小于都柏林凤凰公园,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它的名称来自于其景观的风格;英式庭园,这种风格在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早期在英国很受欢迎
中国人崇拜钱权,浪漫能当饭吃吗
哪的有钱人生活都不错,我们这是普通人家。
上次这里又个英国的说英国一个月5千都算高薪了,不觉得按英国的物价能有多高的生活水平。
十几年前去过一次英国,走马观花,好像路边的联排比较普遍,没看到类似美国大sfh的社区,倒是类似这种加州黑屋的风格
世界文化遗产--德绍-沃利茨园林
Dessau-Wörlitz Garden Realm
德绍-沃利茨园林王国以英国景观公园为典范,是欧洲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公园。 起建由帝候雷欧波三世·弗里德里西·弗兰兹开始,他沿着易北河中部在占地142公里平方做水域生态保护景观区。从2000年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世界遗产,范围包括路易西欧皇宫,莫奚高皇宫与乔治皇宫,及安阿特画廊等。
德绍-沃利茨园林王国以英国景观公园为典范,是欧洲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公园。
起建由帝候雷欧波三世·(安哈尔特-德绍)弗里德里西·弗兰兹(Leopold III. Friedrich Franz von Anhalt-Dessau)开始,他沿着易北河中部在占地142公里平方做水域生态保护景观区。
从2000年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世界遗产,范围包括路易西欧皇宫(Schloss Luisium),莫奚高皇宫(Schloss Mosigkau)与乔治皇宫(Schloss Georgium),及安阿特画廊等。
启蒙运动(英语:Enlightenment,德语:Aufklärung),又称启蒙时代(法语:Siècle des Lumières;英语:Age of Enlightenment)与理性时代(英语:Age of Reason)[1],指一场在17世纪及18世纪于欧洲发生的哲学及文化运动[2][3],该运动相信理性发展知识可以解决人类实存的基本问题[4]。人类历史从此展开在思潮、知识及媒体上的“启蒙”,开启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发展历程[5]。
德意志哲学家康德以“Sapere aude”(拉丁语,意为Dare to know,敢于求知)的启蒙精神来阐述人类的理性担当[6][7]。他认为启蒙运动是人类的最终解放时代,将人类意识从不成熟的无知和错误状态中解放[8]。
启蒙时代不同于过往以天主教神学权威为主作为知识权威与传统教条,而是相信理性并敢于求知,认为科学和艺术的知识的理性发展可以改进人类生活[4][9]。
承接17世纪的科学宇宙观及以理性寻找知识的方法,启蒙运动相信普世原则及普世价值可以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对传统存有的社会习俗和政治体制以理性方法检验并改进,产生出启蒙时代包含自由与平等概念的世界观[3]。
魏玛的古典主义是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乐观主义,和狂飙突进运动的个人主义、创造事业的激情的总和。它克服了两种运动的单一性,它的目标是不同力量之间的和谐。 对于魏玛的古典主义来说,古典时期(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及其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古典时期的艺术被视为具有恒久价值的典范。 魏玛的古典主义的作品诞生于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瓦解了。法国大革命改变了世界。艺术家们希望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创造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作品。人类的力量应该以一种受到抑制的、和谐的形式被表现出来。极端的东西应该避免。(启蒙运动:太多理性,狂飙突进运动:太多感情。)
法国大革命,以它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要求构成了魏玛的古典主义的基础。追求和谐地调和矛盾是古典主义艺术观的核心问题。通过模仿古代的艺术理想,人们寻求完美及内容和形式上的一致。
当歌德在自然中寻找可以体现所有现象间普遍联系的模型的时候,席勒以历史研究作为最重要的出发点。
其它的标志有: 研究法国大革命 不通过暴力颠覆(如:法国大革命),而是以社会进化式的进步发展(缓慢的改善)来达到理性的社会。 使美育计划和时代的动荡形成对比:人们应该通过艺术和文学的教育实现人性,成熟地面对社会的变化。 教育的目标是“美丽的灵魂”,即:在人的行动中,责任和愿望一致(理想:一个平静的、头脑清晰地、内心平和的人)。 以不受任何时代背景影响的事物作为思考对象的历史阶段永远有价值。 追求和谐 人性
魏玛的古典主义的最重要的主题包括人道和宽容。
英国园林-- 为自然而革命
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革命。在世界园林史上,恐怕再没有比18世纪的英国更为坚定的革命者了。
上图不是一张风景画,而是英国切兹渥斯庄园花园的一角,鲜花、树丛、溪流、山石,都富有野趣。在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影响英国,追求自由的英国人完全摒弃了此前规整的几何式园林,重新发现自然,追求自然之风。这与中国士大夫在园林中的追求相近。
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君主专制时期,英国园林脱不开意大利和法国的影子。可到了18世纪,一切都被颠覆了。绿色雕刻、图案式的植坛、几何式的规则格局被干净利落地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派自然风貌。美国散文家欧文在《英国乡村》中有一段优美的文字,将这种自然风致的英国园林描写得十分真切:
景物的妍丽确实天下无双。那真的是处处芳草连天,翠绿匝地,其间巨树蓊郁,浓荫翳日;在那悄静的林薮与空旷处,不时可以看见结队的鹿群、四处窜逸的野兔与突然扑簌而起的山鸡;一湾清溪,蜿蜒迂徐,极具天然曲折之美,时而又汇潴为一带晶莹的湖面;远处幽潭一泓,林木倒映其中,随风摇漾,把水面的落叶轻轻送入梦乡;而水下的鳟鱼,往来疾迅,正腾跃戏舞于澄澈的素波之间;周围的一些破败的庙宇雕像,虽然粗鄙简陋,霉苔累累,却也给这个幽僻之境添了某种古拙之美。
腐国人对园林的执着——英国自然风景园林
林语堂说过: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
欧洲的园林发展,有三个重要的阶段:从16至17世纪的意大利园林,到17至18世纪的法国园林;而在18世纪中叶之后的英国园林,吸取意大利台地园林及法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又受到中式园林的影响后自成一派,形成了西方各国效仿的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
对于英国而言,无论王室贵族,还是普通民众,都把园艺看作是体现自身品味和修养的象征,这些园林反映了主人的身份和喜好甚至当时的时尚风潮。
英国园林---园林是英国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g0CNyoYhZNo
爱玛里的英国风光真是漂亮啊 每一个镜头都如同油画一样的美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