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吧,《故事会》还活着——转帖

d
dingdingdddd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没想到吧,《故事会》还活着zt 
作者|麻薯,来源|公众号“Epoch故事小馆”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故事会》是什么时候从你生活中退场的? 无论如何,对于一些人来说,它一直存在。比如一位浙江的拆迁户,家里有三套拆迁房,其中有一套专门用来存放两千多本《故事会》。 其实这本杂志仍然在持续地更新、发售,并被人阅读。甚至还有人在怀着热爱和赤诚做这些事情。 01 编辑部
盛夏的上海绍兴路绿树成荫,是少数阳光不至于灼热的小马路,虽然步行距离就是繁华的商圈,但闹中取静。在这里工作的人,总是要被人羡慕“环境真好”的。 《故事会》的编辑部就在绍兴路上的一座小白楼里。办公室的设施有些老旧了,行道树的枝叶伸到楼上的窗前,天气好的时候,阳光会透进来,让老旧也变得像是一种风格。 《故事会》最近两次出圈,一次是因为《隐秘的角落》原著的作者紫金陈提起,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受到了小时候读《故事会》的影响,“朱朝阳买增高药”的桥段也来自《故事会》封底广告的启发。 另一次,是五条人的仁科,说自己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于是读了大量《故事会》。
五条人专辑《故事会》 编辑部对于这些讯息并不迟钝,甚至还会感到一种微妙的愉快——“总比前些年被凤姐cue要好一些吧?” 外面在发生什么、流行什么,他们全都知道。只是小白楼的里面和外面好像是不同的时间系统,刘宁有时候也感到恍惚,自己怎么就在这里不声不响地度过了十年。 刘宁今年三十五岁,十年前,她找到这份工作的时候,心里一惊:这本杂志居然还活着。 现在编辑部有95年前后出生的年轻人,反应和十年前的刘宁一模一样。 纸媒日薄西山,网络四通八达,《故事会》的江河日下,是无需费脑就想象得出的事。 九十年代是《故事会》的“黄金时代”,峰值发行量超过700万册,读者人数超过15亿人次,无论风格与风评如何变化,从数据来看,说是“国民杂志”丝毫不为过。 但如今,编辑部对发行量已经讳莫如深了好几年,刘宁期期艾艾地给了个大概的数字: “几年前的话,几十万左右吧?这些年应该还在下降的。” 衰老的不只是这本杂志,是一整套关于阅读和传播的场景。 在过去,《故事会》最主要的售卖渠道是报刊亭和火车站,长途火车上乘务员推着小推车叫卖杂志的场景,几乎成了春运回忆中的标配,《故事会》也由此奠定了“农民工返乡必备读物”的江湖地位。
这些年,事情都变得太快了。除了网络传播对于传统故事的冲击之外,报刊亭被取缔、高铁系统覆盖城市,要回忆起上次见到《故事会》实体刊物是什么时候都变得很困难。 现在最主要的发售途径是邮政订阅——但又有谁还在使用邮政系统呢?在这个人们不再写信、不再阅读实体报刊、快递几乎全面取代邮件的今天。 邮政系统倒也上线了一系列线上服务,比如吃货助农、寄收快递、便民缴费。几乎每一样功能都找得到更为人熟知的替代品。 订阅杂志可能是唯一不太能找到替代项的业务——只要那些杂志还有读者的话。 但或许,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尽管已经经历了时代的好几轮冲刷,《故事会》仍有几十万读者,正是这些读者的存在,使得这本杂志仍然能够自负盈亏。 就像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以外还有一个舞台,还在继续演出,并且始终有观众捧场。 这些读者不存在于大城市、CBD、高薪高收入的人群,他们存在于十八线县城、留守的小镇青年、快递送不太到的地方。他们仍然喜闻乐见那些朴素易读的故事,不计较它是否曾有一个更辉煌的过去。 刘宁曾接到过中学生打到编辑部的电话,对面情绪激动地质问,你们过去的故事这么好看,现在怎么越来越不好看了? 她回复说,那我也没什么办法呀。 写作者在大量流失。影视行业是一个来钱快的转向,那些曾经可以写出跌宕情节的作者,有许多转行做了编剧。 现在剩下的写作者,以公务员、老师、学生群体居多,他们有时间、有讲述的欲望,并且正好够不到更加“高大上”的媒体平台。能看到自己的作品发表在《故事会》上,对他们来说已经很高兴。 “东北、河南、山东一带的作者特别多……我知道东北文艺复兴,不过我们的作者很少写这类现实主义的题材。东北作者好像尤其喜欢写闯关东的故事传说,可能也是在怀念某种往日的荣光?” 工作到第十年,刘宁显得心平气和:“有时候看看这些稿件里的故事,会觉得这才是真的中国。而那些所谓大城市精英的视角也挺狭隘的。” 她自小读的是上海老牌名校,非常洋派。小学老师教英语,已经在教同学们长大要成为“ladies”和“gentlemen”。从小到大,她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是同一批人,一路念名校,前赴后继奔跑在迈向社会精英的道路上,进大公司成为高层,年入百万的比比皆是。 刚工作的时候,她会退回那些她觉得“太假”的稿件。怎么可能,现在还有村庄仍然在靠媒婆说媒?怎么可能,六千块在故事里会是一笔比天还大的巨款? 作者回复她,这就是现实生活里的故事。 后来她认识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亚洲-中东学院的系主任盖玛雅。盖玛雅是研究了《故事会》多年的学者,她某年出席笔会,发言说,我们何必用精英主义的视角来看待《故事会》?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趣味和价值观念。通俗文学,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刘宁的父母和丈夫有时候都会问她,你为什么不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言下之意,她明明可以、也应当走那条精英的道路。 她也不知道自己是哪一步开始和原本所处的圈层分开的。她从名校电影专业毕业,闯荡了两年影视圈,觉得实在不适合需要大量社交和处理复杂人事关系的剧组生活,之后就坐进了绍兴路的小楼。 一坐下来,时间倏忽过了10年。 刚坐进来的时候,她还有些年轻文青的清高,只当这里是混日子的国企,不乐意搭理人。时间久了,她发现身边同事各有各的小世界。 “其实大家都挺文艺的,但也都比较内向,不太擅长和人打交道,又都比较排斥加班、没什么事业上的野心。平时相处也很融洽,办公室政治之类的,在这里肯定不会有,本来也没什么可争的……可以说我们都是有些边缘的人”。 这不是政治性的边缘,他们是自动地站在了时代的边角处。小楼外面在讲狼性、讲996、追求网感和热点,年轻人频繁跳槽。小楼里面轻声细语、埋头工作、到点下班、十年如一日,人员流动很少。编辑部还有一位七十多岁退休返聘的老编辑,像定海神针一样,定住了这片城市心脏不为人知的海域。 编辑部每隔几年开笔会,邀请全国各地的作者来上海培训、开会,这成了社恐患者见面会。 刘宁有次见一个作者,作者特别真诚,给她带来了一个巨大的不怎么好看的花瓶作为礼物;同时,作者也特别内向,他和刘宁相对无言,埋头吃饭。 笔会结束后,作者再也没有给刘宁投过稿。 “大概就是见光死了?”刘宁想不明白这件事。 这样的关系也很不“当代”,当代生活是要不断地建立新联系、维护旧人脉的,内向往往同时意味着内耗。但在《故事会》的系统里,内向者结成了无声的联盟,维持着让人安心的距离感。 刘宁现在和作者交流沟通,仍然是邮件一来一回的形式。据说过去的编辑会给作者打电话沟通,这个习惯在现在的编辑部也逐渐淡出。 其实投稿量还算是可观。刘宁的邮箱几天不看就会堆满几百封投稿的邮件,里面有不少是群发的笑话与幽默故事。 这又是一个当代生活经验以外的存在:这些老派的杂志往往都还保留着“笑话”栏目,于是有人每天会搜罗大量的笑话,群发给大量编辑,一旦录用,也能有个一条几十的收入贴补家用。尽管段子满天、脱口秀崛起的今天,那些笑话已经显得太难笑了。 刘宁会把这些邮件一一看过,基本上逐条回复,并选出还不错的故事,纳入审稿的流程:初审,复审,终审,分别要打分、还要写审稿评语,审稿评语简短,有稳定的句式。像是一个老派编辑部的本分。 最后的定稿还要审读一轮。审稿老师七十多岁了,有些年轻人的梗已经理解不了,大家也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好像这在《故事会》是理所当然的事。 甚至这本杂志偶尔想要追热点都显得笨拙,八月的刊物,封面上第一次出现了“拍一拍”的梗,像一个努力时髦的老人。
故事会风格的七夕祝福,图源@故事会官博
他们甚至还有自己的新媒体矩阵,《故事会》的微信公众号粉丝接近80万,抖音和快手短视频也在持续地更新。但很少有完全原创的内容:这不是一家新媒体公司,旧的叙事根深蒂固,好像很难想象一个全新的《故事会》用新的方式讲故事。 “其实也有做过市场调查,调查大家究竟喜欢看什么样的故事。结果后来又不了了之,也没什么变化。”刘宁打了个比方,“感觉像一匹蒙住眼睛的马车跑过时代,但一直看不到时代到底在发生什么变化,那个旧的惯性也太大,好像改变方向也很难……现在会不会已经跑到悬崖边上了?我也不知道。” 尽管如此,她还是觉得自己至少可以专心当一个好的编辑。而且时间久了,刚进来时怎么都看不上眼的故事,现在时不时地让她觉得“真的还蛮好看的”。 有时候她会带回去逼着丈夫阅读,丈夫闪躲着,不愿意看。 02 头号粉丝
图源《故事会》读者私人收藏
这样一本衰老的杂志,其实是有痴心的忠实粉丝的。 刘宁给我看《故事会》的粉丝群,里面正在因为一些观点的分歧发生口角。群主栾源表现得非常严肃,把吵架的人请出了群。后来才知道他是顾及到了刘宁的感受,“我不想编辑老师觉得,《故事会》的粉丝是这个素质。” 去年,《故事会》和电台合作办节目,听众组成了一个群,并像大多数活动群一样,几天之内迅速沉寂。 栾源感到很可惜,他建了这个新群,把看起来对《故事会》有兴趣的粉丝都拉了进来,像打捞一艘沉船上的零件,并且试图拼成新船重新入水。 几乎每天,他都会往群里分享《故事会》的故事,有时候会间隔几天,有时候会一天发好几个。 上滑聊天记录,能看到1995年7月刊的《死人说真话》、1989年8月刊的《夜走鬼谷》、1989年12月刊的《魂系狼窝口》……多是八九十年代的旧文扫描件,文件名里,刊号和标题清清楚楚。 这些都是栾源自己精选、扫描、整理的,但他不扫描全本,因为担心会“涉及版权问题”。这种顾虑并不仅是怕陷入纠纷,更是出于喜爱和尊重,正如他的分享行为一样。 文章的来源是他的个人收藏:1982-2005年的全套《故事会》,300多本,一本不差。但他表示这在圈子里算不了什么,他的收藏行为也是受一位书迷朋友的影响:
图源《故事会》读者私人收藏
“那位朋友人在浙江,是本地的拆迁户,家里有三套拆迁房,其中有一套专门用来存放两千多本《故事会》。”

图源《故事会》读者私人收藏
“相比之下,我的收藏真的没什么了不起,如果硬要说我有什么特别,至多是我有一些分享精神吧?这是有传奇性的杂志,但大部分人其实都看不到那些旧书上的故事,我想让大家看到”。 他有他的使命感,但有意无意地,他喜欢强调自己只是个“普通读者”。他的生活看起来也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节奏:在上海青浦的互联网公司上班,安家在无锡,过的是每周往返一次的双城生活。上海到无锡的车程,是他翻看《故事会》的时间。 生活中他很少和人主动交流这个爱好,部分是因为“厕所读物”的标签一直存在,他不愿意被人误解;另一方面,人们总是对“痴迷”这件事显露出担忧,仿佛那是“正常”的反面。 栾源有时候在家看《故事会》时间稍久,妻子就要开始质疑他会否玩物丧志。 “其实没必要吧?从小到大好像大家都对‘看闲书’这件事特别敏感,我现在也是成年人了,又不会真的被这个影响生活”。 但栾源不愿意在这件事上解释太多,只是默默地把爱好的空间几乎全部放在了网上。也只有和同好交流时,他会表现出惊人的热忱和记忆力: “真正的黄金时代是1984-1999年。那段时间刚从革命话语里走出来,言论出版上的限制也少,又不像现在网络发达,一个段子到处抄。那时候,精彩的故事都是很有独创性的。” 栾源和刘宁差不多年纪,小时候正好是《故事会》九十年代的黄金期,他在邻居家第一次看到《故事会》,字认不全,懵懂之间对于许多故事更是难解其意,只有短篇故事可以勉强一读,觉得有趣,于是囫囵地读了许多。 长大后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搜罗旧书,其中包括旧的《故事会》,才发现那些过往的故事原来那么好看,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收集的工作并不如想象中困难,这是发行量巨大的国民杂志,每期都有几十几百万册流落在民间,在旧书爱好者之间的流动性也相当高,收齐一套需要的仅仅是精力、热爱和不多的钱。 几百本的《故事会》,他熟稔得可以随口报出年份-月份-篇名-情节: “比如1993年2月刊的《血鉴》,也是当时的名篇了。故事讲的是两户人家非常交好,分别生了一男一女,也特别亲昵。结果某天小女孩去抱小男孩,失手把男孩摔在地上摔死了,悲剧啊……男孩的两个舅舅是地痞流氓,也没什么文化,一直蓄意报仇,假意原谅,后来设计把女孩也摔死了……很B级片的故事是不是?现在网上的小说、故事虽然多得不得了,但是很少能见到这样的故事了吧?” 因为反复阅读,那些故事已经完全融入了栾源的生活。在生活中的许多时刻,他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情况好像在某个故事里见过”,又或是“想想故事里的人是怎么做的”。 “八九十年代,有很多讲述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故事,比如他们进城里工作,被人欺负、看不起,但最后又扬眉吐气的事。”他说出他的结论,“所以做人就要平等地对待身边每个人,不能看轻别人。” 这样的结论和见解并不见得有什么特别,像是每个人都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但有意思的是,栾源思维的路线往往会先经过《故事会》的站点。 他既生活在现实里,也对称地生活在那些故事中。 03 讲故事
1988年的《故事会》,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新一代读者听到这样被《故事会》影响人生的故事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接触的常是千禧年之后的《故事会》,受网络冲击太大,2004年之后的《故事会》被公认“越来越不好看”。只有老读者才能理解栾源看到好故事的那种激动。 盖玛雅后来也追溯过自己与《故事会》的曲折缘分: 1973年,她得到芬兰的奖学金资助,来到北大留学,成为了这本杂志最早一批外国读者,那时《故事会》还叫《革命故事会》,内容也多是政治宣传类型的革命故事。 1980年代,《故事会》开始以各类民间故事为主,这才激起了她更加强烈的兴趣。 1995年,她写信到《故事会》编辑部征求采访,被时任主编何承伟接待,从此一路下来,研究了多年。 盖玛雅还把《故事会》里的故事作为课堂的阅读和研究材料。尽管把那些文字翻译成瑞典语并不容易,但学生很喜欢。 这些故事是她看中国的一面镜子,内容和形式上的转变,映射出来的都是中国的转变。 这种观察和大部分的老读者旧粉丝是暗合的。而八九十年代的兴盛,背后有一整套完整的“讲故事”理论。
“黄金时代”的开始得益于接待了盖玛雅的前主编何承伟。他在后来的自述中提到,文革正式结束前,《革命故事会》满目都是不知所谓的意识形态宣传,他对此兴致缺缺,又痛苦又无力改变。只愿意经常出门转转。 某次在四川出差的途中,他偶然听到当地人“摆龙门阵”讲一个捉鼠大王捉老鼠的故事。四川方言特有的幽默感和讲故事人的叙事能力,把所有听众都迷得入神。 他问自己,这样单纯又愉快的讲故事模式,能够在全国流传开吗? 随着文革的结束,1979年,《革命故事会》改回了《故事会》的本名。“黄金时代”开启了,核心的精神是:反馈普通人的心声,保持口头文学的特色,并且重视收集民间的故事和传说。 何承伟还带领编辑团队集体撰写了一本《故事理论及其技巧》,“口头性”是被强调的重点,从此《故事会》的故事有了基本的调性: 它不同于艰深的小说或其他文学形式。它本来就是为了口头传播而存在的,必须简单、动情、引人入胜。 今天的“故事”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非虚构、个人志、影像故事……但是《故事会》的故事更像是维持了某种古典的故事结构:口头的、传说的、曲折的、冲突的,并且有现实生活的底色。 栾源未必知悉这些内幕,他对此的认知相当实践派:1988年5月刊的《山村风流事》,讲的是一个封建社会中悲惨的老太太的故事。 他看完之后很受震撼,于是上网拼命搜寻相关信息,想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发生过。 出乎意料的是,在一层一层深入的检索中,他竟然找到了当年作者的联系方式。他兴奋不已,特意打电话过去,就为了问一句“你当年写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当年的作者已经退休,他亲口证实,故事是虚构,但原型确实存在。 这次神奇的遭遇让栾源为自己一直以来的喜欢找到了更坚定的理由: “虽然现在网上什么样的信息都有,但人真正爱看的始终还是最通俗、最日常的故事。《故事会》的故事都是生活当中来的。即使不是真的,也会有一个真的背景。”
《故事会》的存在本身就是《故事会》的史料,栾源是从完整的收藏里面找到发展脉络的普通人。读得越多,他觉得自己越能理解这本杂志——不仅是了解,而是理解。理解这种接地气如何覆盖大部分人的生活,理解自己为什么会为那些故事着迷。 入迷的时候,本质上来说,他就是在街头听别人摆龙门阵的人。 那样的讲述可能永远不会真正地消失,但在今天却式微了。传播效果最好的是10多秒的短视频:直接把所有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浓缩在一个节点上。 只要一个晚上,可以刷完成百上千条只有高潮的故事,人们甚至不再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 刘宁说,明年,编辑部就要搬家了。母公司世纪出版集团想要打造一个更加集中、更加新潮的出版园区,把旗下诸如《故事会》《咬文嚼字》等分散在市区各个角落的杂志编辑部放在一起。 上海市中心绍兴路寸土寸金,这栋小楼会被开发出别的商业价值。等到了明年,这里可能会成为CBD节奏的一部分。 那套缓慢得像在深海一样的时间系统,也会被一起带走。 作  者 | 麻  薯 编  辑 | 麻  薯 设计、排版 | 译  尹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https://xw.qq.com/cmsid/20200825A0RHVN00
上面提到的血鉴 https://tieba.baidu.com/p/68





g
gatobarb
牛啊,我小时候家里订了好长时间。
M
Mcdonald
凤姐的最爱
x
xixixigua
我很喜欢
M
Mcdonald
我很喜欢
xixixigua 发表于 2020-09-02 13:14

去纽约找凤姐
o
oncebluemoon
reader's digest
M
Mary_Ann
我小时候最爱的期刊,比《故事大王》什么的好看多了,各种狗血的八卦,什么翁媳偷情,兄妹私奔啥的,非常精彩😂
q
qas168888
中学的时候读青年文摘和故事会。都很好看。
b
bingmi
多年以后诺兰有部电影 居然看到了“故事会”里某个故事的影子
a
apple44
我小时候最爱的期刊,比《故事大王》什么的好看多了,各种狗血的八卦,什么翁媳偷情,兄妹私奔啥的,非常精彩😂
Mary_Ann 发表于 2020-09-02 13:23

哈哈是的,我从来也不看故事大王,太幼稚了。 小学时爱看故事会,每期必买。现在回想有很多儿童不宜的故事,还有很多农村故事,给城市儿童打开了另一扇大门。我至今还记得一些故事(其实现在想其实没什么),当时觉得描写的画面太有冲击力了,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记,哈哈。
t
tobeornottobe
故事会我喜欢,接地气。  
呼啦圈
小时候还没有手机没有晋江不就是看这个嘛,还有一本叫读者还是啥
q
qwerty_sun
故事会 —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写实作品。旧时代的b站。
凯凯
小时候看过好多,有些故事好魔幻
S
Sallyon
我也是故事会的资深忠粉。
b
bochs
80年代90年代的故事会质量很高,如果能出怀旧合订版,买的人肯定比现在的故事会多得多。
m
mappycarol
曾几何时,故事会变成了低俗刊物,订阅者都不敢声张自己喜欢故事会。小孩子未必要经历实事才能成长。故事会里黑帮绑架撕票强奸斗殴的传说的确让我小时候增长了不少警惕性。
S
Snowcrest
我小时候很爱看
j
jiayusong
很狗血小市民的书,记得最搞笑的是表弟上小学,姨父听我妈说要语文学得好,就给孩子看故事书,他就订了《故事会》。表弟才七岁,我上高中,每期狗血剧情都是我看了哈哈哈
m
michaelia911
故事会每次上厕所必备
临时工
我小时候最爱看故事会里低俗的故事。有这么几个故事印象超深到现在还记得。 1:望月鳝的故事。农村里有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吃了黄鳝,那人七窍流血而死。县官来查,发现是一种叫望月鳝,月圆之夜会举头望月,有剧毒。 2:青红馋虫的故事。一个小孩终日暴食却黄皮寡瘦。父母四处求医无果。有天来了个道士,说孩子喉中有一青一红二虫,吃的东西都被这虫截食了。想冶也不是没有办法,需饿几日后喂毒药给孩子,将虫毒死。喂毒药后三日切不可给小孩吃的。结果父母不忍心,给了食物,结果小孩被毒死了。 3:丰乳霜的故事。一个男青年在公共汽车捡到(忘了是偷还是捡了)一个时髦女郎遗落的一管貌似牙膏状(或者口红?)的化妆品。上面写的外语不认识。他拿回家后涂脸涂嘴(还是刷牙?记不真切了)结果嘴肿了。 4:钱上记号的故事。有一个农民得了一笔钱,后来还债还是交彩礼,给了出去,然后怎么着反正又回来了。他一看正是自己当初的那笔钱,因为他用细竹管给每张钱上盖了个红圈。 还有一个更低俗的黄色故事叫X光室的阴影,不记得是不是故事会了,但是似乎很多人都看过。 其实低级趣味和高级的阅读可以并存并不冲突,我到现在依然很喜欢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
y
ycj
我小时候最爱的期刊,比《故事大王》什么的好看多了,各种狗血的八卦,什么翁媳偷情,兄妹私奔啥的,非常精彩😂
Mary_Ann 发表于 2020-09-02 13:23

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些狗血八卦?我印象中故事会还是比较正经的。
2
2020wakening
小时候还喜欢看《连环画报》。
G
GABA
我小时候最爱看故事会里低俗的故事。有这么几个故事印象超深到现在还记得。 1:望月鳝的故事。农村里有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吃了黄鳝,那人七窍流血而死。县官来查,发现是一种叫望月鳝,月圆之夜会举头望月,有剧毒。 2:青红馋虫的故事。一个小孩终日暴食却黄皮寡瘦。父母四处求医无果。有天来了个道士,说孩子喉中有一青一红二虫,吃的东西都被这虫截食了。想冶也不是没有办法,需饿几日后喂毒药给孩子,将虫毒死。喂毒药后三日切不可给小孩吃的。结果父母不忍心,给了食物,结果小孩被毒死了。 3:丰乳霜的故事。一个男青年在公共汽车捡到(忘了是偷还是捡了)一个时髦女郎遗落的一管貌似牙膏状(或者口红?)的化妆品。上面写的外语不认识。他拿回家后涂脸涂嘴(还是刷牙?记不真切了)结果嘴肿了。 4:钱上记号的故事。有一个农民得了一笔钱,后来还债还是交彩礼,给了出去,然后怎么着反正又回来了。他一看正是自己当初的那笔钱,因为他用细竹管给每张钱上盖了个红圈。 还有一个更低俗的黄色故事叫X光室的阴影,不记得是不是故事会了,但是似乎很多人都看过。 其实低级趣味和高级的阅读可以并存并不冲突,我到现在依然很喜欢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
临时工 发表于 2020-09-02 14:15

我竟然记得望月鳝的故事。
c
chacha2013
我以前上厕所最喜欢带一本
s
sioc
小时候我一亲戚家厕所里有个小架子,上面都是故事会,哈哈哈
临时工
我竟然记得望月鳝的故事。
GABA 发表于 2020-09-02 14:29

握手。我就知道这些故事肯定不只残害了一个小朋友幼小的心灵:)
d
dorothea
我也说俩:
1。孪生姐妹爱一个男人。姐姐如愿嫁了。有一次男人无意看到妻子洗澡,发现妻子腹部有一道做阑尾炎手术留下的疤痕,赫然惊醒这不是姐姐而是妹妹。原来妹妹害死了姐姐,假扮姐姐嫁给了男人。😅小时候读到甚是惊悚。
2。一个满脸雀斑的丑女孩爱上人见人爱的帅哥,当然,帅哥根本没注意到她。她相思成疾一次次在梦中与帅哥幽会。帅哥也开始感受到不同的气场。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M
Mary_Ann
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些狗血八卦?我印象中故事会还是比较正经的。
ycj 发表于 2020-09-02 14:21

“兄妹私奔”是我唯一清楚记得的故事会故事,可能是我幼小纯真的心灵受到太大震撼,以至于久久无法忘怀 😂
说一个旅人在荒无人烟的深山里遇到一处人家,夫妻俩看起来有点奇怪(我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以为是孙二娘的包子店),后来深入了解才知道原来夫妻俩是亲兄妹,因为相爱不容于世人,只好私奔独居在大山里。
S
Springharbor
感觉小时候的社会很开放包容啊,除了故事会,还有X X文学, 法治文学啥的,那时我爹订了好多。里面对各类案件和社会现象描述之详细,尺度之大,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映象。
w
weiwei_ot2008
小时候喜欢看,看后还喜欢把看到的故事讲给别的小朋友听
l
luoguo
我也喜欢看,以前真的坐火车就买一本,闲着无聊也来一本
m
moonhong95
小时候最爱看的课外书
l
lica
我家还是我外婆家有过一本,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叫孔雀泪,说一个叫孔雀的姑娘是村里的美女,好像是订了亲的,有一天不慎落水,被捞起来是本来都没气了,被村里一个年轻人人工呼吸加胸部按压救活了,然而村里的人就各种说闲话,说姑娘被亲了摸了有伤风化之类的,订亲的小伙子也不理她了。她妈让她嫁给那个救她的小伙子,但是人家小伙子喜欢的是另外一个姑娘,最后孔雀就投河自尽了,这次再也救不活了。
水母
我家还是我外婆家有过一本,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叫孔雀泪,说一个叫孔雀的姑娘是村里的美女,好像是订了亲的,有一天不慎落水,被捞起来是本来都没气了,被村里一个年轻人人工呼吸加胸部按压救活了,然而村里的人就各种说闲话,说姑娘被亲了摸了有伤风化之类的,订亲的小伙子也不理她了。她妈让她嫁给那个救她的小伙子,但是人家小伙子喜欢的是另外一个姑娘,最后孔雀就投河自尽了,这次再也救不活了。
lica 发表于 2020-09-02 15:58

我也记得这个故事
M
Mcdonald
我不喜欢看 太庸俗太庸俗
小时候比较喜欢看 英语方面的杂志
q
qas168888
我不喜欢看 太庸俗太庸俗
小时候比较喜欢看 英语方面的杂志

Mcdonald 发表于 2020-09-02 16:03

我以为你最后要说你都读越南文学。。。
2
201120152019
我小时候最爱看故事会里低俗的故事。有这么几个故事印象超深到现在还记得。 1:望月鳝的故事。农村里有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吃了黄鳝,那人七窍流血而死。县官来查,发现是一种叫望月鳝,月圆之夜会举头望月,有剧毒。 2:青红馋虫的故事。一个小孩终日暴食却黄皮寡瘦。父母四处求医无果。有天来了个道士,说孩子喉中有一青一红二虫,吃的东西都被这虫截食了。想冶也不是没有办法,需饿几日后喂毒药给孩子,将虫毒死。喂毒药后三日切不可给小孩吃的。结果父母不忍心,给了食物,结果小孩被毒死了。 3:丰乳霜的故事。一个男青年在公共汽车捡到(忘了是偷还是捡了)一个时髦女郎遗落的一管貌似牙膏状(或者口红?)的化妆品。上面写的外语不认识。他拿回家后涂脸涂嘴(还是刷牙?记不真切了)结果嘴肿了。 4:钱上记号的故事。有一个农民得了一笔钱,后来还债还是交彩礼,给了出去,然后怎么着反正又回来了。他一看正是自己当初的那笔钱,因为他用细竹管给每张钱上盖了个红圈。 还有一个更低俗的黄色故事叫X光室的阴影,不记得是不是故事会了,但是似乎很多人都看过。 其实低级趣味和高级的阅读可以并存并不冲突,我到现在依然很喜欢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
临时工 发表于 2020-09-02 14:15

我竟然记得第二个故事。。。。。。
M
Mcdonald
我以为你最后要说你都读越南文学。。。
qas168888 发表于 2020-09-02 16:21


越南文学??
我不会越南语啊
a
aiyamayayongle
半月谈 还在吗?
M
Mcdonald
半月谈 还在吗?
aiyamayayongle 发表于 2020-09-02 19:59


人民日报 这种垃圾还在!!

k
kdsw2004
蔷薇花案件,赫然是恐怖侦探小说
z
zhang830
小时候的最爱之一,还有读者文摘,还有小说月刊,嘻嘻
m
miaka
我记得一个故事是一男的相亲对象有个绝活是整容。一会整成赵雅芝一会整成杨钰莹… 其实现在也适用,只不过把整容师改成美妆博主。 当年可清纯了。那男的吓死了不敢取那女的。放现在男的还不乐死了,百变女友。
c
cauchy
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杂志之一,居然还活着
不必客气
记得故事会有点小黄书的感觉
c
conniecook627
回复 21楼临时工的帖子
枉我还是故事会的死忠粉,竟然这些故事都没有印象
大喜妞
我也说俩:
1。孪生姐妹爱一个男人。姐姐如愿嫁了。有一次男人无意看到妻子洗澡,发现妻子腹部有一道做阑尾炎手术留下的疤痕,赫然惊醒这不是姐姐而是妹妹。原来妹妹害死了姐姐,假扮姐姐嫁给了男人。😅小时候读到甚是惊悚。
2。一个满脸雀斑的丑女孩爱上人见人爱的帅哥,当然,帅哥根本没注意到她。她相思成疾一次次在梦中与帅哥幽会。帅哥也开始感受到不同的气场。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dorothea 发表于 2020-09-02 14:46

第一个故事,丈夫还要偷看妻子洗澡才能看到肚皮上的疤?
临时工
回复 21楼临时工的帖子
枉我还是故事会的死忠粉,竟然这些故事都没有印象
conniecook627 发表于 2020-09-02 22:46

哈哈,也可能咱们不是同龄人:)这些是八十年代故事会
L
Leucophyllum
故事会里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小说是孪生姐妹俩,姐姐温柔妹妹泼辣。一个大好青年偶然遇到了妹妹,惊为天人,找到家里,结果碰到的是姐姐。后来搞清楚是姐妹俩,但是觉得妹妹性格不适合他,转而追求姐姐,后来和姐姐结婚。妹妹也喜欢他,一气之下嫁了个有钱的二流子。结果可想而知,妹妹婚姻不幸。两人打架之余,妹妹失手杀了老公,然后逃到姐姐家,畏罪自杀。 姐夫回家后发现了妹妹自杀的尸体和吓得失忆的姐姐。然后他就悉心照顾失忆的姐姐,还把妹妹家的孤儿领养到自己家,和亲生女儿一起养大。功夫不负苦心人,几年过去了,姐姐终于恢复记忆了,眼看四口之家就要过上幸福日子。 高潮来了,姐夫突然发现,他朝夕相处的这个居然是妹妹(肚子上有剖腹产疤痕)那么死去那个是谁,大家都知道了吧?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小说结尾,姐夫在小姨子和亲生女儿以及养女的哭声和阻拦下,毅然决然地走向派出所举报了… 我从那时就觉得,长得像的双胞胎真是可以随便对换身份啊。
l
louaci
除了故事会还有知音法制日报,真是了解社会的好读物
L
Leucophyllum
我也说俩:
1。孪生姐妹爱一个男人。姐姐如愿嫁了。有一次男人无意看到妻子洗澡,发现妻子腹部有一道做阑尾炎手术留下的疤痕,赫然惊醒这不是姐姐而是妹妹。原来妹妹害死了姐姐,假扮姐姐嫁给了男人。😅小时候读到甚是惊悚。
2。一个满脸雀斑的丑女孩爱上人见人爱的帅哥,当然,帅哥根本没注意到她。她相思成疾一次次在梦中与帅哥幽会。帅哥也开始感受到不同的气场。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dorothea 发表于 2020-09-02 14:46

OMG我也记得第一个故事,惊悚得念念不忘啊。我先详细回忆了那个故事,然后翻回来发现你也是这么觉得的😂
a
azurepiggy~2代
我小时候最爱的期刊,比《故事大王》什么的好看多了,各种狗血的八卦,什么翁媳偷情,兄妹私奔啥的,非常精彩😂
Mary_Ann 发表于 2020-09-02 13:23

你这个回复再配上你这个头像,简直绝了!
d
dorothea
OMG我也记得第一个故事,惊悚得念念不忘啊。我先详细回忆了那个故事,然后翻回来发现你也是这么觉得的😂
Leucophyllum 发表于 2020-09-02 23:07

哇!但你的版本好详细啊,看到最后又被惊悚了一下
s
spyj007
故事会小时候看了好多啊,然而一个也没记住...伤感
s
spyj007
我小时候最爱看故事会里低俗的故事。有这么几个故事印象超深到现在还记得。 1:望月鳝的故事。农村里有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吃了黄鳝,那人七窍流血而死。县官来查,发现是一种叫望月鳝,月圆之夜会举头望月,有剧毒。 2:青红馋虫的故事。一个小孩终日暴食却黄皮寡瘦。父母四处求医无果。有天来了个道士,说孩子喉中有一青一红二虫,吃的东西都被这虫截食了。想冶也不是没有办法,需饿几日后喂毒药给孩子,将虫毒死。喂毒药后三日切不可给小孩吃的。结果父母不忍心,给了食物,结果小孩被毒死了。 3:丰乳霜的故事。一个男青年在公共汽车捡到(忘了是偷还是捡了)一个时髦女郎遗落的一管貌似牙膏状(或者口红?)的化妆品。上面写的外语不认识。他拿回家后涂脸涂嘴(还是刷牙?记不真切了)结果嘴肿了。 4:钱上记号的故事。有一个农民得了一笔钱,后来还债还是交彩礼,给了出去,然后怎么着反正又回来了。他一看正是自己当初的那笔钱,因为他用细竹管给每张钱上盖了个红圈。 还有一个更低俗的黄色故事叫X光室的阴影,不记得是不是故事会了,但是似乎很多人都看过。 其实低级趣味和高级的阅读可以并存并不冲突,我到现在依然很喜欢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
临时工 发表于 2020-09-02 14:15

啊,望月鳝!这个我记得,哈哈
爱码仕
一直是我的床头读物,直到我来美国读博士,真的是买不到了,还是在手机里看过一段时间,哎,怀念看书的年代!
f
ft8114
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古代的故事,一老婆婆的儿子高中后回来孝敬老母亲,请她喝了老母鸡汤,结果泡澡的时候人给化了。。。 从此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对老母鸡汤有毒坚信不疑。
y
ycj

没想到吧,《故事会》还活着zt 
作者|麻薯,来源|公众号“Epoch故事小馆”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故事会》是什么时候从你生活中退场的? 无论如何,对于一些人来说,它一直存在。比如一位浙江的拆迁户,家里有三套拆迁房,其中有一套专门用来存放两千多本《故事会》。 其实这本杂志仍然在持续地更新、发售,并被人阅读。甚至还有人在怀着热爱和赤诚做这些事情。 01 编辑部
盛夏的上海绍兴路绿树成荫,是少数阳光不至于灼热的小马路,虽然步行距离就是繁华的商圈,但闹中取静。在这里工作的人,总是要被人羡慕“环境真好”的。 《故事会》的编辑部就在绍兴路上的一座小白楼里。办公室的设施有些老旧了,行道树的枝叶伸到楼上的窗前,天气好的时候,阳光会透进来,让老旧也变得像是一种风格。 《故事会》最近两次出圈,一次是因为《隐秘的角落》原著的作者紫金陈提起,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受到了小时候读《故事会》的影响,“朱朝阳买增高药”的桥段也来自《故事会》封底广告的启发。 另一次,是五条人的仁科,说自己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于是读了大量《故事会》。
五条人专辑《故事会》 编辑部对于这些讯息并不迟钝,甚至还会感到一种微妙的愉快——“总比前些年被凤姐cue要好一些吧?” 外面在发生什么、流行什么,他们全都知道。只是小白楼的里面和外面好像是不同的时间系统,刘宁有时候也感到恍惚,自己怎么就在这里不声不响地度过了十年。 刘宁今年三十五岁,十年前,她找到这份工作的时候,心里一惊:这本杂志居然还活着。 现在编辑部有95年前后出生的年轻人,反应和十年前的刘宁一模一样。 纸媒日薄西山,网络四通八达,《故事会》的江河日下,是无需费脑就想象得出的事。 九十年代是《故事会》的“黄金时代”,峰值发行量超过700万册,读者人数超过15亿人次,无论风格与风评如何变化,从数据来看,说是“国民杂志”丝毫不为过。 但如今,编辑部对发行量已经讳莫如深了好几年,刘宁期期艾艾地给了个大概的数字: “几年前的话,几十万左右吧?这些年应该还在下降的。” 衰老的不只是这本杂志,是一整套关于阅读和传播的场景。 在过去,《故事会》最主要的售卖渠道是报刊亭和火车站,长途火车上乘务员推着小推车叫卖杂志的场景,几乎成了春运回忆中的标配,《故事会》也由此奠定了“农民工返乡必备读物”的江湖地位。
这些年,事情都变得太快了。除了网络传播对于传统故事的冲击之外,报刊亭被取缔、高铁系统覆盖城市,要回忆起上次见到《故事会》实体刊物是什么时候都变得很困难。 现在最主要的发售途径是邮政订阅——但又有谁还在使用邮政系统呢?在这个人们不再写信、不再阅读实体报刊、快递几乎全面取代邮件的今天。 邮政系统倒也上线了一系列线上服务,比如吃货助农、寄收快递、便民缴费。几乎每一样功能都找得到更为人熟知的替代品。 订阅杂志可能是唯一不太能找到替代项的业务——只要那些杂志还有读者的话。 但或许,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尽管已经经历了时代的好几轮冲刷,《故事会》仍有几十万读者,正是这些读者的存在,使得这本杂志仍然能够自负盈亏。 就像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以外还有一个舞台,还在继续演出,并且始终有观众捧场。 这些读者不存在于大城市、CBD、高薪高收入的人群,他们存在于十八线县城、留守的小镇青年、快递送不太到的地方。他们仍然喜闻乐见那些朴素易读的故事,不计较它是否曾有一个更辉煌的过去。 刘宁曾接到过中学生打到编辑部的电话,对面情绪激动地质问,你们过去的故事这么好看,现在怎么越来越不好看了? 她回复说,那我也没什么办法呀。 写作者在大量流失。影视行业是一个来钱快的转向,那些曾经可以写出跌宕情节的作者,有许多转行做了编剧。 现在剩下的写作者,以公务员、老师、学生群体居多,他们有时间、有讲述的欲望,并且正好够不到更加“高大上”的媒体平台。能看到自己的作品发表在《故事会》上,对他们来说已经很高兴。 “东北、河南、山东一带的作者特别多……我知道东北文艺复兴,不过我们的作者很少写这类现实主义的题材。东北作者好像尤其喜欢写闯关东的故事传说,可能也是在怀念某种往日的荣光?” 工作到第十年,刘宁显得心平气和:“有时候看看这些稿件里的故事,会觉得这才是真的中国。而那些所谓大城市精英的视角也挺狭隘的。” 她自小读的是上海老牌名校,非常洋派。小学老师教英语,已经在教同学们长大要成为“ladies”和“gentlemen”。从小到大,她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是同一批人,一路念名校,前赴后继奔跑在迈向社会精英的道路上,进大公司成为高层,年入百万的比比皆是。 刚工作的时候,她会退回那些她觉得“太假”的稿件。怎么可能,现在还有村庄仍然在靠媒婆说媒?怎么可能,六千块在故事里会是一笔比天还大的巨款? 作者回复她,这就是现实生活里的故事。 后来她认识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亚洲-中东学院的系主任盖玛雅。盖玛雅是研究了《故事会》多年的学者,她某年出席笔会,发言说,我们何必用精英主义的视角来看待《故事会》?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趣味和价值观念。通俗文学,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刘宁的父母和丈夫有时候都会问她,你为什么不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言下之意,她明明可以、也应当走那条精英的道路。 她也不知道自己是哪一步开始和原本所处的圈层分开的。她从名校电影专业毕业,闯荡了两年影视圈,觉得实在不适合需要大量社交和处理复杂人事关系的剧组生活,之后就坐进了绍兴路的小楼。 一坐下来,时间倏忽过了10年。 刚坐进来的时候,她还有些年轻文青的清高,只当这里是混日子的国企,不乐意搭理人。时间久了,她发现身边同事各有各的小世界。 “其实大家都挺文艺的,但也都比较内向,不太擅长和人打交道,又都比较排斥加班、没什么事业上的野心。平时相处也很融洽,办公室政治之类的,在这里肯定不会有,本来也没什么可争的……可以说我们都是有些边缘的人”。 这不是政治性的边缘,他们是自动地站在了时代的边角处。小楼外面在讲狼性、讲996、追求网感和热点,年轻人频繁跳槽。小楼里面轻声细语、埋头工作、到点下班、十年如一日,人员流动很少。编辑部还有一位七十多岁退休返聘的老编辑,像定海神针一样,定住了这片城市心脏不为人知的海域。 编辑部每隔几年开笔会,邀请全国各地的作者来上海培训、开会,这成了社恐患者见面会。 刘宁有次见一个作者,作者特别真诚,给她带来了一个巨大的不怎么好看的花瓶作为礼物;同时,作者也特别内向,他和刘宁相对无言,埋头吃饭。 笔会结束后,作者再也没有给刘宁投过稿。 “大概就是见光死了?”刘宁想不明白这件事。 这样的关系也很不“当代”,当代生活是要不断地建立新联系、维护旧人脉的,内向往往同时意味着内耗。但在《故事会》的系统里,内向者结成了无声的联盟,维持着让人安心的距离感。 刘宁现在和作者交流沟通,仍然是邮件一来一回的形式。据说过去的编辑会给作者打电话沟通,这个习惯在现在的编辑部也逐渐淡出。 其实投稿量还算是可观。刘宁的邮箱几天不看就会堆满几百封投稿的邮件,里面有不少是群发的笑话与幽默故事。 这又是一个当代生活经验以外的存在:这些老派的杂志往往都还保留着“笑话”栏目,于是有人每天会搜罗大量的笑话,群发给大量编辑,一旦录用,也能有个一条几十的收入贴补家用。尽管段子满天、脱口秀崛起的今天,那些笑话已经显得太难笑了。 刘宁会把这些邮件一一看过,基本上逐条回复,并选出还不错的故事,纳入审稿的流程:初审,复审,终审,分别要打分、还要写审稿评语,审稿评语简短,有稳定的句式。像是一个老派编辑部的本分。 最后的定稿还要审读一轮。审稿老师七十多岁了,有些年轻人的梗已经理解不了,大家也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好像这在《故事会》是理所当然的事。 甚至这本杂志偶尔想要追热点都显得笨拙,八月的刊物,封面上第一次出现了“拍一拍”的梗,像一个努力时髦的老人。
故事会风格的七夕祝福,图源@故事会官博
他们甚至还有自己的新媒体矩阵,《故事会》的微信公众号粉丝接近80万,抖音和快手短视频也在持续地更新。但很少有完全原创的内容:这不是一家新媒体公司,旧的叙事根深蒂固,好像很难想象一个全新的《故事会》用新的方式讲故事。 “其实也有做过市场调查,调查大家究竟喜欢看什么样的故事。结果后来又不了了之,也没什么变化。”刘宁打了个比方,“感觉像一匹蒙住眼睛的马车跑过时代,但一直看不到时代到底在发生什么变化,那个旧的惯性也太大,好像改变方向也很难……现在会不会已经跑到悬崖边上了?我也不知道。” 尽管如此,她还是觉得自己至少可以专心当一个好的编辑。而且时间久了,刚进来时怎么都看不上眼的故事,现在时不时地让她觉得“真的还蛮好看的”。 有时候她会带回去逼着丈夫阅读,丈夫闪躲着,不愿意看。 02 头号粉丝
图源《故事会》读者私人收藏
这样一本衰老的杂志,其实是有痴心的忠实粉丝的。 刘宁给我看《故事会》的粉丝群,里面正在因为一些观点的分歧发生口角。群主栾源表现得非常严肃,把吵架的人请出了群。后来才知道他是顾及到了刘宁的感受,“我不想编辑老师觉得,《故事会》的粉丝是这个素质。” 去年,《故事会》和电台合作办节目,听众组成了一个群,并像大多数活动群一样,几天之内迅速沉寂。 栾源感到很可惜,他建了这个新群,把看起来对《故事会》有兴趣的粉丝都拉了进来,像打捞一艘沉船上的零件,并且试图拼成新船重新入水。 几乎每天,他都会往群里分享《故事会》的故事,有时候会间隔几天,有时候会一天发好几个。 上滑聊天记录,能看到1995年7月刊的《死人说真话》、1989年8月刊的《夜走鬼谷》、1989年12月刊的《魂系狼窝口》……多是八九十年代的旧文扫描件,文件名里,刊号和标题清清楚楚。 这些都是栾源自己精选、扫描、整理的,但他不扫描全本,因为担心会“涉及版权问题”。这种顾虑并不仅是怕陷入纠纷,更是出于喜爱和尊重,正如他的分享行为一样。 文章的来源是他的个人收藏:1982-2005年的全套《故事会》,300多本,一本不差。但他表示这在圈子里算不了什么,他的收藏行为也是受一位书迷朋友的影响:
图源《故事会》读者私人收藏
“那位朋友人在浙江,是本地的拆迁户,家里有三套拆迁房,其中有一套专门用来存放两千多本《故事会》。”

图源《故事会》读者私人收藏
“相比之下,我的收藏真的没什么了不起,如果硬要说我有什么特别,至多是我有一些分享精神吧?这是有传奇性的杂志,但大部分人其实都看不到那些旧书上的故事,我想让大家看到”。 他有他的使命感,但有意无意地,他喜欢强调自己只是个“普通读者”。他的生活看起来也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节奏:在上海青浦的互联网公司上班,安家在无锡,过的是每周往返一次的双城生活。上海到无锡的车程,是他翻看《故事会》的时间。 生活中他很少和人主动交流这个爱好,部分是因为“厕所读物”的标签一直存在,他不愿意被人误解;另一方面,人们总是对“痴迷”这件事显露出担忧,仿佛那是“正常”的反面。 栾源有时候在家看《故事会》时间稍久,妻子就要开始质疑他会否玩物丧志。 “其实没必要吧?从小到大好像大家都对‘看闲书’这件事特别敏感,我现在也是成年人了,又不会真的被这个影响生活”。 但栾源不愿意在这件事上解释太多,只是默默地把爱好的空间几乎全部放在了网上。也只有和同好交流时,他会表现出惊人的热忱和记忆力: “真正的黄金时代是1984-1999年。那段时间刚从革命话语里走出来,言论出版上的限制也少,又不像现在网络发达,一个段子到处抄。那时候,精彩的故事都是很有独创性的。” 栾源和刘宁差不多年纪,小时候正好是《故事会》九十年代的黄金期,他在邻居家第一次看到《故事会》,字认不全,懵懂之间对于许多故事更是难解其意,只有短篇故事可以勉强一读,觉得有趣,于是囫囵地读了许多。 长大后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搜罗旧书,其中包括旧的《故事会》,才发现那些过往的故事原来那么好看,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收集的工作并不如想象中困难,这是发行量巨大的国民杂志,每期都有几十几百万册流落在民间,在旧书爱好者之间的流动性也相当高,收齐一套需要的仅仅是精力、热爱和不多的钱。 几百本的《故事会》,他熟稔得可以随口报出年份-月份-篇名-情节: “比如1993年2月刊的《血鉴》,也是当时的名篇了。故事讲的是两户人家非常交好,分别生了一男一女,也特别亲昵。结果某天小女孩去抱小男孩,失手把男孩摔在地上摔死了,悲剧啊……男孩的两个舅舅是地痞流氓,也没什么文化,一直蓄意报仇,假意原谅,后来设计把女孩也摔死了……很B级片的故事是不是?现在网上的小说、故事虽然多得不得了,但是很少能见到这样的故事了吧?” 因为反复阅读,那些故事已经完全融入了栾源的生活。在生活中的许多时刻,他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情况好像在某个故事里见过”,又或是“想想故事里的人是怎么做的”。 “八九十年代,有很多讲述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故事,比如他们进城里工作,被人欺负、看不起,但最后又扬眉吐气的事。”他说出他的结论,“所以做人就要平等地对待身边每个人,不能看轻别人。” 这样的结论和见解并不见得有什么特别,像是每个人都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但有意思的是,栾源思维的路线往往会先经过《故事会》的站点。 他既生活在现实里,也对称地生活在那些故事中。 03 讲故事
1988年的《故事会》,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新一代读者听到这样被《故事会》影响人生的故事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接触的常是千禧年之后的《故事会》,受网络冲击太大,2004年之后的《故事会》被公认“越来越不好看”。只有老读者才能理解栾源看到好故事的那种激动。 盖玛雅后来也追溯过自己与《故事会》的曲折缘分: 1973年,她得到芬兰的奖学金资助,来到北大留学,成为了这本杂志最早一批外国读者,那时《故事会》还叫《革命故事会》,内容也多是政治宣传类型的革命故事。 1980年代,《故事会》开始以各类民间故事为主,这才激起了她更加强烈的兴趣。 1995年,她写信到《故事会》编辑部征求采访,被时任主编何承伟接待,从此一路下来,研究了多年。 盖玛雅还把《故事会》里的故事作为课堂的阅读和研究材料。尽管把那些文字翻译成瑞典语并不容易,但学生很喜欢。 这些故事是她看中国的一面镜子,内容和形式上的转变,映射出来的都是中国的转变。 这种观察和大部分的老读者旧粉丝是暗合的。而八九十年代的兴盛,背后有一整套完整的“讲故事”理论。
“黄金时代”的开始得益于接待了盖玛雅的前主编何承伟。他在后来的自述中提到,文革正式结束前,《革命故事会》满目都是不知所谓的意识形态宣传,他对此兴致缺缺,又痛苦又无力改变。只愿意经常出门转转。 某次在四川出差的途中,他偶然听到当地人“摆龙门阵”讲一个捉鼠大王捉老鼠的故事。四川方言特有的幽默感和讲故事人的叙事能力,把所有听众都迷得入神。 他问自己,这样单纯又愉快的讲故事模式,能够在全国流传开吗? 随着文革的结束,1979年,《革命故事会》改回了《故事会》的本名。“黄金时代”开启了,核心的精神是:反馈普通人的心声,保持口头文学的特色,并且重视收集民间的故事和传说。 何承伟还带领编辑团队集体撰写了一本《故事理论及其技巧》,“口头性”是被强调的重点,从此《故事会》的故事有了基本的调性: 它不同于艰深的小说或其他文学形式。它本来就是为了口头传播而存在的,必须简单、动情、引人入胜。 今天的“故事”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非虚构、个人志、影像故事……但是《故事会》的故事更像是维持了某种古典的故事结构:口头的、传说的、曲折的、冲突的,并且有现实生活的底色。 栾源未必知悉这些内幕,他对此的认知相当实践派:1988年5月刊的《山村风流事》,讲的是一个封建社会中悲惨的老太太的故事。 他看完之后很受震撼,于是上网拼命搜寻相关信息,想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发生过。 出乎意料的是,在一层一层深入的检索中,他竟然找到了当年作者的联系方式。他兴奋不已,特意打电话过去,就为了问一句“你当年写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当年的作者已经退休,他亲口证实,故事是虚构,但原型确实存在。 这次神奇的遭遇让栾源为自己一直以来的喜欢找到了更坚定的理由: “虽然现在网上什么样的信息都有,但人真正爱看的始终还是最通俗、最日常的故事。《故事会》的故事都是生活当中来的。即使不是真的,也会有一个真的背景。”
《故事会》的存在本身就是《故事会》的史料,栾源是从完整的收藏里面找到发展脉络的普通人。读得越多,他觉得自己越能理解这本杂志——不仅是了解,而是理解。理解这种接地气如何覆盖大部分人的生活,理解自己为什么会为那些故事着迷。 入迷的时候,本质上来说,他就是在街头听别人摆龙门阵的人。 那样的讲述可能永远不会真正地消失,但在今天却式微了。传播效果最好的是10多秒的短视频:直接把所有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浓缩在一个节点上。 只要一个晚上,可以刷完成百上千条只有高潮的故事,人们甚至不再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 刘宁说,明年,编辑部就要搬家了。母公司世纪出版集团想要打造一个更加集中、更加新潮的出版园区,把旗下诸如《故事会》《咬文嚼字》等分散在市区各个角落的杂志编辑部放在一起。 上海市中心绍兴路寸土寸金,这栋小楼会被开发出别的商业价值。等到了明年,这里可能会成为CBD节奏的一部分。 那套缓慢得像在深海一样的时间系统,也会被一起带走。 作  者 | 麻  薯 编  辑 | 麻  薯 设计、排版 | 译  尹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https://xw.qq.com/cmsid/20200825A0RHVN00
上面提到的血鉴 https://tieba.baidu.com/p/68






dingdingdddd 发表于 2020-09-02 12:33

故事会放在古代就是三言二拍。
小猪hulu
小时候看了好多故事会,故事大王,还有童话大王
c
conniecook627
回复 44楼miaka的帖子
我记得他的相亲对象擅长化妆,一会赵雅芝一会米雪
金曲捞
同样感到惊讶,这本杂志居然还活着?
a
adele_zs
小时候的最爱,好像还有一个叫 啄木鸟 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