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科学的成功是中国留学生侵犯了美国知识产权吗?

d
duon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我大概了解刘若鹏的发展历史,先说光启本身技术如何,再说光启这事情根子是什么 最后再说光启对整个中国在美国留学甚至高科技行业的影响
光启这个事情缘起要说到02年刘若鹏进入浙大,刘若鹏在浙大就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互动能力超强,当年浙大最大的社团是科协,后来有位浙大科协主席,叫陈伟星,创办了快的。刘若鹏加入科协之后,发现自己竺可桢学院身份相当于浙大精英学院,效率会高很多,随后创办了 多学科讨论组,也就是从科协里面独立出来成立一个组织,同时拿走很多资源,因为竺可桢学院本身比浙大科协平台高太多。这是第一次刘若鹏釜底抽薪拿走资源。
随后刘若鹏在多学科组里,搞数学建模的各种活动 ,以及跟浙大的电磁学院也就是孔金瓯教授开的那个学院做实验,项目也是和东南大学崔铁军合作,考试成绩不怎样 就是一门心思发论文,最终为出国准备。发了论文之后,绩点也就不重要了,后来据说他平均分不咋地,就拿到了杜克大学史密斯教授的录取。这又是一个异人之处。
到了美国史密斯实验室之后,史密斯教授研究的超材料隐身衣已经做了很多项目,但是就是卡住一些点上,刘若鹏进实验室做实验,发了一些论文,然后得以共享实验室已经做了很多的一些资源和技术,随后,刘若鹏拿着这些实验室整个的研究结果,跟自己平常团队 比如季春林等人,一起通过加了一些数学算法,最终完成了隐身衣的整个研究。然后私自把论文发了出去,这件事情过程,也就是史密斯教授一直耿耿于怀的科研泄露,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论文工作完,本来是史密斯教授实验室很多人完成的,但是刘若鹏得到这些资源之后 加上自己的一点数学知识完成这篇文章,没有史密斯做的大部分工作,这个东西无法完成,没有刘后来加的数学算法也无法完成,究竟哪个重要,这个见仁见智。刘的这个行为釜底抽薪,很像当年在浙大用竺可桢学院多学科讨论组取代科协的那个过程。
但是问题就在这里,史密斯教授对这件事情是很不满意的,因为这个属于偷偷发论文,缺乏对其研究成果的尊重。史密斯教授是准备不准刘毕业的,但是刘后来闹到杜克学术委员会最终放行了。
这就是所谓的,刘若鹏侵犯史密斯的知识产权的全部过程,严格来说,这不是侵犯,但是,这种私下发实验室成果的行为确实很不地道,但是另外一个角度说,美国教授压榨中国学生,把中国学生研究成果拿去充自己门面事情也不少。这件事情公案,如果按照美国法律,史密斯教授只要拿出足够证据,可以像文斯沃斯兄弟诉讼facebook那样,要求刘若鹏目前公司给巨额赔偿。但是,光启目前毕竟是在中国。
好了,后面问题又来了,刘若鹏因为发了科学文章,回国获得了巨大的资源,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光深圳政府就投了很多钱甚至很多地,还招商银行给了他很多贷款。来不断发展,但是,那个隐身衣,本身只是实验室产品,真正要获得市场化具体应用,目前全世界也没有谁能做到。刘若鹏的科研团队,长期处于只研究灌水专利,但是毫无实际市场价值的阶段,当然,中国这样的公司很多很多光启只是一个比较突出。
刘若鹏的科研产品为什么老是很难市场应用呢,因为左手材料的性质,本来就在特定频率应用,而且各种问题比如脆,没有定行,材料制备难度大成本高等等。平板电视天线,一个成本上万,谁会傻瓜买这个,wifi盒子,各种壳子成本业务很高,大气球云端号,成本几千万,除了能让几百个人接入wifi,然后在空中拍拍视频毫无作用,所谓马丁飞行器,只能飞来表演,根本无一个人去买,折腾了几年下来,什么都没搞成,股票也是把股民欺负够呛。新西兰马丁背包的股票跌成几分钱,股票股民叫苦连天,最后不得不退市。香港光启科学股票暴跌成仙股只有几毛钱,股民也是亏死。A股股民买了光启科学的现在也基本全部被套,未来也极大可能跟香港光启科学一样惨。
顺便说下,那个光启的大气球,材料蒙皮是北航做的,光启只是获得了那个技术,武哲等人可能也是深知刘若鹏的历史,怕又一脚踢开,直接离开去了华丽家族搞临近空间飞行器。
刘若鹏最近获得的,沈飞歼15总设计师孙聪,和歼20设计师杨伟给他站台说超材料,其实跟他当时研究的那个左手材料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刘若鹏大概在2015.16年,制定了中国的超材料标准,把超材料定义大大扩张,很多东西都被纳入超材料,而不是刘若鹏一开始做的那个左手材料。左手材料是完全没有可能用在歼击机隐身的。这个超材料的所谓定义,在国际学术圈也是有极大争议的,我们内部自己玩确实可以。刘若鹏所谓用在歼20的那个超材料,是FSS也就频率选择表面,跟他从所谓史密斯教授哪里偷来的那个技术,毫无关系。而FSS的研究本身也不是什么特别高的技术,研究已经有很多年了 甚至诞生比刘若鹏年龄还大,美国这方面研究非常领先已经应用很多年了。刘若鹏是因为有大型计算机和各种研究资源政府关系资源可以研究,才得以从各种研究所里脱颖而出。国家经常摊派各种项目给光启去做。
光启科学的整个发展过程,就是中国科技行业,各种领导,金融机构,整体体制的一个各种怪胎大集合。领导意志,搞定领导比科研有用一百倍 就可以获得各种资源,很多时候就是外行领导内行,高科技行业各种马甲横行,在股市炒作概念市值奇高无比,然后专门坑散户。各种所谓的高科技公司很多都不成熟,就是一个概念,没有真正的有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就靠一个概念去炒高市值几百倍,被称为神创板,然后和地方政府一起骗国家各种补贴,地方政府允许这些所谓的“高科技”公司落地,然后可以获得土地各种资金补贴,领导招商引资有了政绩搞了各种开发区可以炒作,便于仕途升官,“高科技”公司获得资金补贴,地方开发区也可以有企业进驻,公司赚钱与否不要紧,光政策获得的开发区土地就赚翻了。还有在股市靠一亿基础资金炒作市值,炒出几十亿一百亿,然后用股市市值去贷款,获得贷款几十亿继续炒作后面的市值,滚雪球一样高杠杆去炒作。光启各种手段,不过是中国各种稀奇古怪现象的一个大集合,现在不是芯片风口又来了么,很多芯片高科技领域现在也开始大规模骗补贴,圈地了。
所以,谁以为在中国还想踏踏实实搞科研,安心做技术,那绝对是一傻瓜。
刘若鹏此事最让我不满意或者说让广大群众不满意的,就是过于高调,各种媒体手段一起炒作,一方面是被群众各种质疑之后很慌,另外一方面也是自己辩解。结果自己中国人没呼弄住,美国那边倒是把这个当成中国人偷技术的证据。中国人偷技术各种污蔑,刘高调的样子我想史密斯教授肯定是非常不是滋味的。这件事情肥刘若鹏一个,亏了大家后来去美国一堆人了,美国会对中国人卡的越来越严。
刘若鹏高杠杆的玩法,很多人觉得他是下个贾跃亭,但是在中国这个体制下,只要某件事情不发生 刘就不会,贾跃亭破产跟他高杠杆无关,具体是什么大家自己查。
我们每个人处在时代洪流里,都得服从社会现实,脱离中国社会体制国情去说毫无意义。刘若鹏就是中国国情和个人才华个性的一个结合。刘若鹏也和很多玩资本的人有合作,以刘经常获得资源之后釜底抽薪的历史以后再来一次也未可知,我如果如果碰上刘若鹏这样的人,肯定不和他合作或者敬而远之,这个人很危险,就像刘备,跟着吕布就夺吕布的地盘跟着曹操也时不时自己拉队伍,跟着刘表就得了荆州,到了西川说是对抗张鲁但是和刘璋盟约后很快就拿下西川。实在一代人杰,不甘人下。
当然,最后我还是说,希望刘若鹏成功,我们这个时代创业英雄很多,刘若鹏经历还是蛮传奇的,以后成功了拍个比社交网络更好看的电影也未可知。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2642231/answer/435576423
d
duon
以下内容大部分整理自国内报道:
刘若鹏原在浙大竺可桢学院。05年时崔铁军去浙大访问,兼任客座教授,刘就报了崔为导师。之后他去东大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做了一年研究。06年8月,刘加入杜克的David组。
07年7-10月,在刘的撮合下,他的原同事程强等二人赴杜克访问。访问期间,他们未经David的同意,对实验室的装置进行了拍摄、测量。
08年底,刘和张洋洋(另一位组员)回了一趟国。David应该也在此行之列,他在11月的“人工电磁材料国际研讨会”上担任主席。(出发前David在机场和刘发生了争执,几乎未能成行。)会议之后,刘与张先去了苏州,随后两人走遍了大部分适合创业的城市,最终相中了深圳。刘还回母校做了一个报告,介绍里对他的两位导师关系的描述,如今看来颇有意思。
09年8月,刘与张又回国参加了深圳市为他们组织的论证会,并结识了几位有意投资的人。
刘一直对David隐瞒了自己的创业计划。David说,如果刘毕业前自己就知道了刘的商业化打算,刘不会从杜克获得学位。
10年7月,刘与其他四名组员回国创业。这时间和David组给出的毕业时间有半年的空挡,我猜是由于10年FBI对他进行调查的缘故。当年的调查以证据不足结案。
创业以来,刘与导师David再无联系。
从经历上看,刘若鹏是喜欢且善于来事的人,他曾多次背着导师David做出不会被首肯的事。这些做法构不构成侵权,还属于可议的范畴,但学术不端是逃不掉的。我的一位同事曾在未知会老板的情况下提交了一个paper(他是误以为可以交了),结果老板大发雷霆,当即给所有人群发了一个警告邮件,表示对此类事情零容忍。
目前看来,这个“来事”路线似乎还要继续走下去。

作者:未明e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2642231/answer/466362970
C
CBOE
中国特色弯道超车:偷美帝的实验室阶段技术,包装实用化产业化,忽悠领导站台,资本运作圈钱。。。 没有产业化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帝还没有产业化。弯道超车的成功案例还是硅衬底GaN技术。美帝搞定了后,被老中偷回去给了江西南昌大学,拿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d
duon
他是隐身衣背后的男人,也是不可多得的“乔布斯式”天才人物? 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编 | 倪晨 11月5日,将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在安保防护方面,进博会将运用800顶警用智能头盔,这些头盔由高性能热控、防撞击材料制成,并采用大场景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对人群中的“目标”进行有效识别。 而制作这些智能头盔的公司是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启技术)。能够受到进博会的青睐,与董事长刘若鹏的研发与运营紧密相关。他曾被誉为一个不可多得的“乔布斯式”天才人物,不仅有科学头脑,更有商业头脑。 读书期间的刘若鹏就是名副其实的学霸,2002年,刘若鹏被保送到浙江大学,大二时他就加入诞生仅三年的超材料研究。那时候,“超材料”完全是新事物,刘若鹏透露,当时,中文词汇、英文词汇都没有“超材料”这个词语。 2006年奔赴美国杜克大学深造的刘若鹏开始在“超材料”领域深造,而他的导师也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不仅经验丰富,且是做出第一块“超材料”的人。 三年后,2009年,刘若鹏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Science》上发表关于“隐身衣”的论文。“隐身衣”正是基于超材料技术,可以有效引导微波“转向”,从而防止物体被发现,这一成果引起中国乃至世界的轰动。 2010年,刘若鹏带领团队数位核心成员,“拿着到处凑来的20万元”,在深圳创立了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刘若鹏称:“光启”取名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寓意“为中华科技复兴而奋斗”。 据媒体报道,创业初期的刘若鹏和同事挤在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工作,没有实验室,要做电磁波测试,还得跑到地下车库。 经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原院长冯冠平推荐,光启科技获得三千万元天使投资。这大大缓解了公司“生存”压力,也为技术研发提供了资金支持。 刘若鹏透露:“一开始,我们都是在跟超材料相关的非常前言的科学领域做基础性研究。”理论研究具备一定基础后,慢慢转向实验性研究,最终生产出相关产品,构建可适用新材料的工业体系。 不过,创业最初,刘若鹏团队打造出来的超材料产品,就像“一堆破铜烂铁”,好在经过8年时间的时间研发,如今“已经是工业级的超材料”,比如光启高性能电磁材料,已实现规模化成功应用。 推动科学研发的同时,刘若鹏以“资本黑马”的姿态攻城拔寨。 2014年,光启科学在港交所上市。2015年,光启技术收购马丁飞行喷射包公司,在澳大利亚交易所挂牌上市。 2017年是刘若鹏逐鹿资本市场的高光时刻,光启技术借壳龙生股份,成功登陆A股,当时创造出了19个涨停板。 媒体称,刘若鹏组建了横跨港股、A股、澳洲三地资本市场的“光启系”。这为其积累了巨额财富,“2019胡润80后白手起家富豪榜”显示,刘若鹏身家高达41亿元。 科学方面深耕前沿“高科技”,商业方面坐拥三个上市平台,二者齐头并进,这是刘若鹏广受关注的主要原因。 但纵有超40亿的身家,刘若鹏还是在老本行刻苦钻研,也似乎更在意科学领域的“成绩”。 他多次对媒体说:“我只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众多对人类科技做出贡献的人物中的一员。” ——END——
v
vikpie
快拉倒吧,隐形衣那个就是个学术界骗funding 的噱头
d
duon
踏雪岂会无痕--刘同学在Duke读博的大事记(禁止转载) 「已注销」
医学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 ​
关注她 44 人赞同了该文章 在美国大学工作, 很喜欢看大学的校报, 讲的都是学校发生的事情,很少谈政治,一般都还算公允。Duke校报发表关于刘同学读博时期涉嫌窃取知识产权的文章,很多细节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资料查证。

引子: 2004年,刚做完博士后的David Smith来到Duke做助理教授,在遇到刘若鹏之前,他只有两年做教授的经验,还没有带博士毕业的经验。 同年,在杭州浙江大学就读的刘同学开始大三的学习,不久后开始加入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崔铁军教授研究团队。我很好奇这事是怎么进行的。

2006年7月,刘同学以第二作者的身份与东南大学崔铁军教授研究组发表文章: 而在2006年初, David Smith发表了隐身衣的第一个实物原型,造成很大影响: 2006年7月,刘同学从浙江大学毕业。

根据David Smith教授实验室的主页,刘同学加入他实验室的时间是2006年8月到2009年12月,我猜想应该是刘同学早就在联系David Smith, 要不然不可能一入学就直接进了他的实验室。

这时,David Smith教授犯下第一个错误,让刘同学参与美国空军资助的超材料隐形衣研究计划。

在刘同学的怂恿下,David Smith教授犯下第二个错误,邀请刘同学的老相识崔铁军教授访问自己的实验室,没有制止他拍下各种仪器设备照片的行为,留下实验室被复制的隐患。

接着,David Smith教授犯下第三个错误,和崔铁军教授合作,引入中国的研究经费,造成刘同学向中国服务器传输数据的情况。

接下来,刘同学在Duke读博士的三年半期间,拿着Duke大学给他的全额奖学金,抛开自己的博士导师David Smith,和崔铁军教授发表了至少4篇没有导师David Smith署名的文章: 这4篇文章的跨度是2007年3月到2009年1月, 也就是说刘同学加入David Smith博士实验室才不到8个月就开始不顾导师的反对和崔铁军教授就David Smith教授的研究方向发表一系列文章,这是很严重的学术不端。

虽然刘同学和导师David Smith之间因为侵犯知识产权的原因关系紧张, 但是2009年1月他们合作的改进版隐身衣Science文章发表后,在接受Duke媒体的采访时,David Smith给与刘同学开发新算法的贡献很高评价,可以看下面的网页: Next Generation Cloaking Device Demonstrated
today.duke.edu The results of the latest Duke experiments were published Jan. 16 in the journal Science. First authors of the paper were Duke's Ruopeng Liu, who developed the algorithm, and Chunlin Ji. David R. Smith, William Bevan Professor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at Duke, is the senior member of the research team. Once the algorithm was developed, the latest cloaking device was completed from conception to fabrication in nine days, compared to the four months required to create the original, and more rudimentary, device. This powerful new algorithm will make it possible to custom-design unique metamaterials with specific cloaking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ers said.

同年3月,还在Duke读博士三年级的刘同学联系国内媒体新浪网宣传这篇Science文章的时候,他一跃成为研发团队领导者,而他在Duke的博士导师被有意忽略了: 深圳学子研制出“隐形衣”(组图)_科学探索_科技时代_新浪网
tech.sina.com.cn ”年仅26岁的深圳学子刘若鹏率领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隐形衣”,可以引导微波“转向”,从而防止物体被发现。这一成果已在2009年1月16日的顶尖期刊美国《科学》杂志刊登,刘若鹏是第一作者。这一成果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引起了轰动,在同一领域进行研究的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爵士预期,军方可望在5年内利用这种技术,来避免船舰和坦克被雷达的微波探测系统发现行踪。昨天,记者采访了刘若鹏在高中就读时的深中教师,并通过他的父亲联系了正在美国杜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刘若鹏,以及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之一、东南大学的崔铁军教授。 “隐形衣” 使雷达微波“绕着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隐形衣”科研项目由美国杜克大学和中国东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完成,文章的第一作者、该项目的负责人就是1983年出生的“80后”深圳学子刘若鹏。在采访中刘若鹏告诉记者,他们设计的“隐形衣”外形如同一条黄色的浴巾,50.8厘米长,10厘米宽,高不足2.5厘米,由数以千计的类似人造玻璃纤维的“超材料”组成,其原理就是让微波“转向”。他说,与光和雷达波一样,微波探测到物体的原理是物体阻挡了微波通过的途径,使其产生阴影,从而“显形”。而他们新研制出的隐形材料可以引导微波“转向”,避开仪器探测,从而防止物体被发现。刘若鹏还告诉记者,目前的“隐形衣”只限于微波段,并不是人们想像中的让人“视若无物”,如何推广到光波段,在肉眼可见光内达到隐形效果,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刘若鹏的合作者崔铁军教授告诉记者,人之所以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是因为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后,被它阻挡并反射到人的眼睛。要使一个物体达到隐形的效果,目前有两种方法,一是物体吸收光源,另一种是让光“绕道走”,就像河流中流水绕过岩石,形成“隐身效果”。目前,这两种方法都被采用来制造隐身材料,不少科学家已研制成人工合成的新型人工电磁材料,在某些方面已经具备制造隐形材料的基础。这种材料在自然界中并不一定存在,但通过设计其组成结构,可以改变光线的折射率。崔铁军介绍,东大和美国杜克大学合作研制的“隐形衣”,可以引导微波“转向”,当微波射到披有隐身材料的物体上时,微波就会绕过去,起到将物体隐形的作用,但还不能避开可见光。对于可以抵御可见光的“隐形衣”的研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对于这一成果,在同一领域进行研究的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爵士认为具有里程碑的地位,他预期军方可望在5年内利用这种技术,来避免船舰和坦克被雷达的微波探测系统发现行踪。专家们说,“隐形衣”并不是供人们猎奇和消遣的,军方可能成为这项技术的第一个受益者,无论是舰船、战斗机,还是坦克,都可以通过隐形技术,让它们在敌人眼前消失。崔铁军告诉记者说,类似的原理可用于无线通信、医学成像、无损检测、汽车防撞雷达等方面。 团队合作精神奠定成功基础 对于这个让世界轰动的成果,谦虚的刘若鹏一直坚持说,这个工作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我要感谢整个工作的合作者。季春霖是半贝叶斯统计半工程的专家,和我算是一个绝佳的交叉学科搭配;Jack是实验方面的专家,秦瑶主要负责大量的数值仿真,当然还有David和崔老师的鼎力支持。总之,最后在中美研究者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完成了这个工作。”他说,外人看来异常神秘的“隐形衣”,关键技术在于复杂的特异材料的设计。“利用快速设计系统做出这件隐身衣只需要花几天的时间,但是开发所有和这个工作相关的技术基础,我们和东南大学崔铁军教授科研组合作开发了很多年。”刘若鹏说,“最终的突破更得益于来自杜克大学统计系的季春霖博士引进了许多先进的贝叶斯统计算法,才使得成千上万种复杂的电磁微结构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自动设计完成。” 刘若鹏提到的人均是他们团队的成员和论文合作者。“

国际媒体报道的是真正的研究团队领袖David Smith, 见下图: 而刘同学巧妙的把国际媒体上所有专家对这项工作的高度评价从他的导师身上移植自己身上,在国内的媒体报道中, 隐身衣实物模型的开创者,他的导师David Smith被有意忽略了,一个三年级的博士生,仅仅是开发了一个增速的算法,摇身一变成为隐身衣的发明人。

文章1月发表,刘同学3月就能运作到新浪网的专题报道,运作能力不可谓不强。之后刘同学在实验室的行为让David Smith教授赶紧让他毕业走人,3年半博士就毕业了。之后回到中国,以隐形衣超材料为卖点大肆宣传,成功的得到政府支持和外部投资,建立光启科技。

以上就是刘同学在Duke读博前后的经历,我不多做评价。

最后谈一下为什么Duke说刘同学侵犯知识产权。对于专利,有两个重要的法律概念,一个是专利的发明人inventor, 另外一个是专利权的受让人assignee. 美国专利法规定, 拥有知识产权的是专利权的受让人, 而不是专利的发明人。 这项专利记录很清楚,5位作者是专利的发明人inventor, 但是专利权的受让人是Duke大学。


在中国专利局也申请了专利,同样专利权的受让人是Duke大学。注意Duke大学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专利的申请日期是2008年8月22日,刘同学这时候在Duke刚呆了两年时间,Science的文章半年后才发表, 一年半以后才毕业离开。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694845
d
duon
真实版的哈利波特隐身衣(禁止转载) 「已注销」
医学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 ​
关注她 12 人赞同了该文章 前言:我写的原创文章,没有我的允许就随便转发,就是偷我的东西, 我很不高兴。

话说2006年Duke大学的David Smith教授开发了第一件实物隐身衣以后,很多实验室纷纷跟进,2009年在其博士生刘若鹏的新算法支持下开发了微波隐身衣2.0版, 之后David Smith实验室又开发了3.0和4.0版,但都是微波隐身衣。

今天说的就是可见光范围的80纳米超薄隐身衣, 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Xiang Zhang教授实验室研发。 具体工作发表在2015年的Science杂志上,而且是封面文章。 这件超薄隐身衣的示意图如下: 先创造一个坑坑洼洼的微观物体进行测试: A是原子力电镜图像,B是扫描电镜图像。

接下来是使用隐身衣前后得到的图像: 左边是盖上隐身衣的结果,物体看不到了,右边是拿掉隐身衣之后的结果,物体能看到了。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件隐身衣的厚度是80纳米, 而肉眼可见光的波长大约是390-700纳米左右。

忍不住说句题外话,我觉得刘若鹏吹嘘光启科技的隐身衣技术超越美国实在是个笑话, 你申请了8千个专利,美国申请了2千个专利, 所以你的实力就是80%, 美国就是20%。你把自己的博士导师当成垫脚石,而这篇Science文章里面Xiang Zhang教授开篇就提到David Smith教授2006年的开创性工作,第一件实物隐形衣,这是引用文献的第一篇。 你是可以借国内的媒体宣传偷天换日的把导师David Smith的成就放在自己身上,但是走出国门,世界上的超材料科学家都知道,第一件超材料隐形衣的开发者是Duke大学的David Smith, 他仍然走在这个领域的前沿。科学的研究不是100米短跑, 你犯规一次就能赢得比赛。

感谢南京大学校友Xiang Zhang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给美国从事科学研究的华人争光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744522
T
TotallyNaked
前面写的都不错,最后结尾居然希望这样的人成功?他大概也只能在中国成功,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弯道超车
d
duon
如何评价美国将缩短发放给中国公民的签证期限,限制「中国制造 2025」相关行业留学生?
 对于这个话题,美国多个媒体引用的是下面Duke大学校报上对一个中国留学生涉嫌非法获取帮助战机隐形新材料知识产权的专文报道。一句话总结就是:美国空军资助一位美国教授开发战机隐形材料,这位美国教授于2006年招收了一名中国留学生,然后这位留学生毕业后将技术带回中国,建立价值十亿美元的科技公司。
先说说背景, 2006-2009年,一位叫刘若鹏的浙江大学校友只花了3年时间就从美国Duke大学博士毕业,回国一年后创建了光启科学和光启科技两家公司,几年后市值约10亿美元。
光启科学公司的刘若鹏博士个人介绍如下: 光启科学执行董事、董事局主席,光启飞行包公司董事,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 2006年在中国浙江大学取得工程学士学位。2009年底在美国杜克大学取得理学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2012年起任深圳市总商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主席。2014年获委任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首届深港青年事务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2012年获颁“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1年获颁“2010年度广东十大新闻人物”称号。
光启科学公司的官网还是很酷炫的: 关于光启科学 - 光启

但是刘若鹏博士毕业的Duke大学, 对刘若鹏这位事业成功的校友却持有保留意见,去年在校报上Chronicle上发表了质疑他窃取Duke大学知识产权的文章:

还配发了一副漫画:

But prior to Kuang-Chi’s inception in 2010, its founder Ruopeng Liu, M.S. '08 and Ph.D. '09, worked in the lab of renowned metamaterials researcher David Smith, James B. Duke professor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刘若鹏的导师是 David Smith博士, 2004年加入Duke,
In 2006, his Duke labcreated a prototype invisibility cloak. Although the cloak could not conceal objects from the human eye, it could from microwaves—meaning potential applications for cell phones and antennas.
2006年,David Smith博士开始研发隐形衣材料,可以不被微波探测到, 同年刘若鹏来到Duke大学并加入Smith博士实验室参与这个项目。
Eventually, Liu made what would seem to be an innocent suggestion—the lab should collaborate with one in China, run by Tie Jun Cui, Cheung-Kong professor at Southeast University in Nanjing, China. Smith—wanting to share the fruits of collaboration—agreed. Liu suggested Cui’s team visit the lab, and Smith agreed once Liu said China would foot the bill.
刘若鹏不久建议David Smith博士和中国东南大学毫米波重点实验室的崔铁军教授合作,并邀请崔铁军教授来实验室访问,这在David Smith博士看来是正常的学术交流,就同意了。
Cui’s team took photos of the lab, and could recreate the lab in China, per information Golden got from the FBI and another student in Smith’s lab.
Throughout the chapter, there are multiple signs of suspicious behavior on Liu’s part. In one example, Golden writes that a postdoctoral fellow in the lab gave Liu data, only to see Cui present the results as his own. Liu was also co-authoring papers with Cui’s research team. Smith instructed Liu to stop—thinking at first it was an honest mistake—but the publications kept coming.
Although the book indicated that Smith might have looked the other way due to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Smith and Liu’s relationship eventually soured.
In 2008, Liu invited the team to visit China—on China’s dime. But Smith almost didn’t take part, after a heated argument with Liu at the airport before their flight. Liu kept trying to press Smith into giving Cui’s group technical advice, which was not what Smith thought he had signed up for. As Golden tells it, this was not an eager researcher looking to foster collaboration back home. Golden wrote that Liu convinced Smith to join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Project 111, which was designed to recruit overseas scientists to work on Chinese campuses.
在指导教授反对的情况下,刘若鹏和崔铁军教授合作发表一系列文章,同时并试图说服David Smith博士到中国参与中国政府支持的研究计划。(附注:隐形衣技术可以用在军事用途,比如帮助战斗机上逃过雷达探测) David Smith博士没有同意, 觉得这不是他预想的科学合作。
Liu kept working at Smith’s lab, but the tensions between him and Smith remained. In 2008, Liu authored a paper describing a newer invisibility cloak covering a wider range of wave frequencies. But when Smith asked for further details about the technique by which Liu came up with the cloak's design, Liu clammed up.
In January 2009, Liu published a paper detailing this new cloak, with Smith and Cui as co-authors. According to the chapter, China paid more than $10,000 for the byline, and Smith was flying high.
That is, until the lab’s funders got word of the Chinese lab’s involvement. Smith was being funded by the Air Force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ui by the National Basic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Project 111.
Not surprisingly, the Pentagon was not pleased that research it had funded made its way to China. Smith immediately ended collaboration with Cui’s team, and told Liu to cease contact with Cui's team.
But the suspicious behavior did not stop, and tensions between Smith and Liu came to a head. Smith caught Liu ignoring his responsibilities in his lab and storing the details of his experiments on a website hosted by a Chinese server. The book suggests this website represented the commercial venture Liu hoped to create.
“Kuang-Chi doesn’t happen overnight,” Kundtz said, acknowledging he learned about Liu’s suspicious behavior only after leaving Duke.
To make matters worse, Liu failed to tell Smith about a dozen papers he had written with Cui, despite Smith’s instructions and even though Smith was listed as a co-author on several.
刘若鹏导师David Smith博士的项目是美国空军资助的,刘若鹏引入中国合作者和中国政府的资助参与到David Smith博士的研究,导致可以使用到军事用途的隐形衣核心技术泄露到中国, 引发五角大楼的不满。

(附注:我的中文翻译只是摘录文章的要点,懂英文的人建议读原文)
随后2009年刘若鹏毕业回国,在没有得到Duke大学知识产权办公室授权的情况下,刘若鹏在国内自行建立公司继续研发隐形衣技术, 同时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创建光启科学和光启科技两家公司,目前市值达到10亿美元。面对此情此景,他的导师David Smith博士和母校Duke 大学心中是酸楚的。
而且刘若鹏还非常高调的对媒体宣称美国最新战机才能用的材料,中国已经全面装备,见下面的国内新闻网页:
刘若鹏:美国第六代战机才能用的材料 中国已全面装备
为什么美国政府会指责中国盗窃知识产权? 为什么美国政府要限制攻读高科技专业的中国留学生的签证?有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 看完刘若鹏在国内的高调宣传自己掌握了美国最新战机的材料, 再看看Duke大学校报发表的这篇文章,我需要说明这篇文章也被美国多个媒体转载,各位可能多少了解一些背后的原因。
「已注销」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247571/answer/408523092
d
danielkam
长相也是很猥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