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takes a model to beat a model。 普通人,从定性的角度:neuro-typical,从统计定量的角度:三西格玛以内。 而这个上下文的普通人,指 neuroplasticity 大脑可塑性这个特性的范畴。 你的“和是不是普通人没有关系”的说法,极端延伸一下,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另一方面,部分认可你说的 ”因为把知足常乐和甘于现状混为一谈是我们文化的一个问题“ 。 不过我觉得从基本层而言,这不是“文化”的问题,这更多是 朴素(伪)科学 和 硬科学(mathematical science) 的差别。在哲学认知角度,就是对 It takes a model to beat a model ,以及奥卡姆剃刀,等哲学认知的差别。
It takes a model to beat a model。 普通人,从定性的角度:neuro-typical,从统计定量的角度:三西格玛以内。 而这个上下文的普通人,指 neuroplasticity 大脑可塑性这个特性的范畴。 你的“和是不是普通人没有关系”的说法,极端延伸一下,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tidewater 发表于 2020-08-02 14:48
我接着上面解释原生家庭的被爱和自尊关系的猜想。 接 61 楼的帖子,it takes a model to beat a model。第二个 model 就是 survivor''''s bias 幸存者偏差。 也就是说,在这里讨论的不管是不是原生家庭 dysfunctional family 出生,大家都是 survivor 俗话说的难听点就是死人不会开口。 既然都是 survivor,那大家都有基本的 self motivation 至少到现在这一点,否则不可能 survive 现实不理想的世界和社会。 而从这个角度就容易理解。假设先天都正常,小时候都有足够大脑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 。。。 那么在被爱环境里长大的,因为幼年处于 comfort zone 的环境,并且也产生了足够的 self motivation,那 motivation 必然来自于 uncomfortable comfort zone 的心理动机 。。。 而反之如果幼年在被谩骂 bully 环境里长大,并且也产生了足够的 self-motivation,那合理猜测不难理解 motivation 是更多基于 borderline anxiety disorder,因为幼年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 comfort zone。 也就是说,这不是量的差别,这是质的差别。类比就是两种不同的 local optimal 都很稳定,而之间的 energy barrier 很高 。。。 这个猜想的方法学是 it takes a model to beat a model 。。。 但一旦成年之后,大脑追求稳定,neuroplasticity 大脑可塑性下降,便不容易改变。或者简单粗暴的改变可能因为不可预知的副作用而得不偿失的风险。 tidewater 发表于 2020-08-01 21:39
夸奖别人,发自内心的夸奖别人,还能夸到别人的点上,这个我也是在慢慢学习。 不笼统的说什么中国美国文化问题,我从小长大的环境是negative feedback比positive要多得多,做好了是本分,做不好就挨骂。所以不光不习惯夸别人,连接受夸奖都很不舒服,一定要表现出谦逊惶恐的样子来。 我妈在我大了一点以后有一段时间突然改变作风,开始夸我,但是她夸的内容不在点子上,语气态度也很生硬,所以我更加觉得不自在。 到了美国学习之后,也可以说有一个离开原生环境,重新塑造自我的机会。我一开始对美国人泛滥的褒奖手足无措,但是慢慢学习接纳并且正面的回应,不是惶恐的摇头说哪里哪里,而是微笑着说谢谢!我觉得这是我的第一步。 接下来就是怎么夸奖别人。这个还是近几年开始管人,不光年终评语要夸人,平时有什么成绩,进步,包括批评,都要以positive的内容开头。如何真诚的夸人,而且找对点(乱夸人比不夸还要糟糕),我是在这样艰苦的实践中找到了感觉。 工作上学到的好东西也要学以致用在家里。我和老公一向都“相敬如宾”,相处8年结婚6年,无论大小事情还都会说谢谢,请之类的。因为我们都不喜欢原生家庭里面把一切努力都take for granted,被呼来喝去的感觉。但是互相夸奖还是觉得比较羞耻(?)的事情,一开始真的难于启齿,但是也得硬着头皮上,最重要的是acknowledge对方的心意和努力,表达自己的appreciation,不是吗?多练几次就自然了。 另外一个我个人的体会,我说中文和说英语的时候思维方式和表达程度是不一样的。说英语的时候,我很容易的能说出自我的感受:i love you; you hurt my feelings by doing xxx, and I wish you hadn't done that; you are so great! I really appreciate you trying xxx. 不知道有没有和我类似体会的?
夸奖别人,发自内心的夸奖别人,还能夸到别人的点上,这个我也是在慢慢学习。 不笼统的说什么中国美国文化问题,我从小长大的环境是negative feedback比positive要多得多,做好了是本分,做不好就挨骂。所以不光不习惯夸别人,连接受夸奖都很不舒服,一定要表现出谦逊惶恐的样子来。 我妈在我大了一点以后有一段时间突然改变作风,开始夸我,但是她夸的内容不在点子上,语气态度也很生硬,所以我更加觉得不自在。 到了美国学习之后,也可以说有一个离开原生环境,重新塑造自我的机会。我一开始对美国人泛滥的褒奖手足无措,但是慢慢学习接纳并且正面的回应,不是惶恐的摇头说哪里哪里,而是微笑着说谢谢!我觉得这是我的第一步。 接下来就是怎么夸奖别人。这个还是近几年开始管人,不光年终评语要夸人,平时有什么成绩,进步,包括批评,都要以positive的内容开头。如何真诚的夸人,而且找对点(乱夸人比不夸还要糟糕),我是在这样艰苦的实践中找到了感觉。 工作上学到的好东西也要学以致用在家里。我和老公一向都“相敬如宾”,相处8年结婚6年,无论大小事情还都会说谢谢,请之类的。因为我们都不喜欢原生家庭里面把一切努力都take for granted,被呼来喝去的感觉。但是互相夸奖还是觉得比较羞耻(?)的事情,一开始真的难于启齿,但是也得硬着头皮上,最重要的是acknowledge对方的心意和努力,表达自己的appreciation,不是吗?多练几次就自然了。 另外一个我个人的体会,我说中文和说英语的时候思维方式和表达程度是不一样的。说英语的时候,我很容易的能说出自我的感受:i love you; you hurt my feelings by doing xxx, and I wish you hadn't done that; you are so great! I really appreciate you trying xxx. 不知道有没有和我类似体会的? otherspring 发表于 2020-08-03 14:32
单纯说你最后一段英语和汉语的区别 。。。 古人云:language shape our thinking 。。。 现代 working memory 理论里的 phonological loop 在理论上部分支持你的感觉,当然思维方式因人而异。 而从荣格 schizophrenia 的角度,delusional idea (严格定义,不是 illusion) 通常更多以患者听到不实际存在的 language / voice 的形式表现,也部分支持 phonological loop 的权重。
夸奖别人,发自内心的夸奖别人,还能夸到别人的点上,这个我也是在慢慢学习。 不笼统的说什么中国美国文化问题,我从小长大的环境是negative feedback比positive要多得多,做好了是本分,做不好就挨骂。所以不光不习惯夸别人,连接受夸奖都很不舒服,一定要表现出谦逊惶恐的样子来。 我妈在我大了一点以后有一段时间突然改变作风,开始夸我,但是她夸的内容不在点子上,语气态度也很生硬,所以我更加觉得不自在。 到了美国学习之后,也可以说有一个离开原生环境,重新塑造自我的机会。我一开始对美国人泛滥的褒奖手足无措,但是慢慢学习接纳并且正面的回应,不是惶恐的摇头说哪里哪里,而是微笑着说谢谢!我觉得这是我的第一步。 接下来就是怎么夸奖别人。这个还是近几年开始管人,不光年终评语要夸人,平时有什么成绩,进步,包括批评,都要以positive的内容开头。如何真诚的夸人,而且找对点(乱夸人比不夸还要糟糕),我是在这样艰苦的实践中找到了感觉。 工作上学到的好东西也要学以致用在家里。我和老公一向都“相敬如宾”,相处8年结婚6年,无论大小事情还都会说谢谢,请之类的。因为我们都不喜欢原生家庭里面把一切努力都take for granted,被呼来喝去的感觉。但是互相夸奖还是觉得比较羞耻(?)的事情,一开始真的难于启齿,但是也得硬着头皮上,最重要的是acknowledge对方的心意和努力,表达自己的appreciation,不是吗?多练几次就自然了。 另外一个我个人的体会,我说中文和说英语的时候思维方式和表达程度是不一样的。说英语的时候,我很容易的能说出自我的感受:i love you; you hurt my feelings by doing xxx, and I wish you hadn't done that; you are so great! I really appreciate you trying xxx. 不知道有没有和我类似体会的? otherspring 发表于 2020-08-03 14:32
得到lz回复好开心!我能不能和你讨论一下什么是适度的夸奖和鼓励,什么是哄小孩的行为? 我没有研究过心理学和亲密关系,都只是在平时生活工作里面听到的看到的自己体会到的,应该说理论基础基本为零吧。只有幸存者偏差下来的一些观察和经验。 我和老公之间其实彼此的兴趣爱好,甚至吃的,都不太一样,但是我们关系的基础是(我自认):世界观比较一致,交流没有障碍,相互坦诚,相互支持而不会对对方过度索取,会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我们平时的交流都是柴米油盐家庭琐事,工作上的烦恼什么的,但是就是我们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表达对对方的欣赏和鼓励。很小的事情,比如他学做一样我喜欢做的菜,或者我在他忙的时候主动做了他本来承担的一部分家务,我们都会很真诚的感谢对方。虽然结果有时不甚理想,但是要acknowledge对方的effort。 就算没有什么具体理由,我们也会时不时的说:i am so luck to have you. I am happy to be with you. 我们几乎每天也都会说i love you. 也许有一点不太一样的,是我们吵架的时候,如果一方怒极只能说出i hate you!这种话的时候,另一方的回答都是i love you. 我个人的体会是,这些话平时多说,那么遇到冲突的时候比较好解决,因为有平时的基础在,所以不会很容易就陷入怀疑对方动机/自我价值的深渊里去。
得到lz回复好开心!我能不能和你讨论一下什么是适度的夸奖和鼓励,什么是哄小孩的行为? 我没有研究过心理学和亲密关系,都只是在平时生活工作里面听到的看到的自己体会到的,应该说理论基础基本为零吧。只有幸存者偏差下来的一些观察和经验。 我和老公之间其实彼此的兴趣爱好,甚至吃的,都不太一样,但是我们关系的基础是(我自认):世界观比较一致,交流没有障碍,相互坦诚,相互支持而不会对对方过度索取,会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我们平时的交流都是柴米油盐家庭琐事,工作上的烦恼什么的,但是就是我们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表达对对方的欣赏和鼓励。很小的事情,比如他学做一样我喜欢做的菜,或者我在他忙的时候主动做了他本来承担的一部分家务,我们都会很真诚的感谢对方。虽然结果有时不甚理想,但是要acknowledge对方的effort。 就算没有什么具体理由,我们也会时不时的说:i am so luck to have you. I am happy to be with you. 我们几乎每天也都会说i love you. 也许有一点不太一样的,是我们吵架的时候,如果一方怒极只能说出i hate you!这种话的时候,另一方的回答都是i love you. 我个人的体会是,这些话平时多说,那么遇到冲突的时候比较好解决,因为有平时的基础在,所以不会很容易就陷入怀疑对方动机/自我价值的深渊里去。
回复 263楼热血热胜红日光的帖子 容格曾经到美国访问研究过(就是那什么, 拿J1签证来的那种) , 这是他的访美随笔, 给大家看看: 另外重点是我自己画的, 这就是新大陆和旧大陆的区别之一: To a keen European eye there is an indefinable yet undeniable something in the whole makeup of the born American that distinguishes him from the born European. There is no country in the world where women have to work so hard to attract men’s attention. I made many observations on shipboard. I noticed that whenever the American husband spoke to his wife there was always a little melancholy note in his voice, as though he were not quite free; as though he were a boy talking to an older woman. He was always very polite and very kind, and paid her every respect. Yo could see that in her eyes he was not at all dangerous, and that she was not afraid of being mastered by him. But when any one told him that there was betting going on he would leave her, and his face became eager and full of desire, and his eyes would get very bright and his voice would get strong, and hard, and brutal. That is why I say his Libido, his vital energy, is in the game. He loves to gamble. That is business to-day. It takes much vital energy to be in love. In America you give so many opportunities both to your men and women that they do not save any of their vital force for loving. This is a wonderful country for opportunity. It is everywhere. It spreads out. It runs all over the surface of everything. And so the American mind runs out and spreads over the whole country. But there is a dark side of this. The people of America do not have to dig deep for their own life. In Europe we do. It may be that you are going to produce a race which are human beings first, and men and women secondarily. It may be that you are going to create the real independent woman who knows she is independent, who feels the responsibility of her independence and, in time, will come to see that she must give spontaneously those things which up to now she only allows to be taken from her when she pretends to be passive. To-day the American woman is still confused. She wants independence, she wants to be free to do everything, to have all the opportunities which men have, and, at the same time she wants to be mastered by man and to be possessed in the archaic way of Europe. You think your young girls marry European husbands because they are ambitious for titles. I say it is because, after all, they are not different from the European girls; they like the way European men make love, and they like to feel we are a little dangerous. They are not happy with their American husbands because they are not afraid of them. It is natural, even though it is archaic, for women to want to be afraid when they love. If they don’t want to be afraid then perhaps they are becoming truly independent, and you may be producing the real ‘new woman.’ But up to this time your American man isn’t ready for real independence in woman. He only wants to be the obedient son of his mother-wife. 最后一段大概是指"男人不坏, 女人不爱"的现象.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美国和欧洲人不存在人种上的差别, 所以他提到美国女孩被欧洲男人吸引而不是被美国男人吸引不是因为性生活方面哪一方比较器大(同是白人生理上不可能存在尺寸, 硬度, 持久度等差异), 而是美国男人更心不在焉, 不需要深耕. 而欧洲男人没有那么多机会释放自己的精力, 所以在性上大概比较会作, 搞花样. 但是重点是容格认为这一切归根到底还是女性没有得到解放(当时男女同权还没有实现, 女性不能投票当官等等)
我觉得理性讨论婚内性的是强调不够还是过于强调,那在 It takes a model to beat a model 以及 occam's razor 的基础上,要加入 how to frame the problem 。。。 而在 problem framing 的角度,拿首先的上下文是: 第一:婚内性 第二:无其他大矛盾或者婚外情,单纯婚内不同个性风格时互相容忍度的问题。
说得很好! 人生是一条河流...
我认为人的一生总是在改变的,区别在于是自己主动去改变、掌握改变的方向,还是被动改变而不自知。人因为存在自我认知和一致感,不容易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人微小而连续的改变。我lg对自己就有固定认知,当我指出他的变化时,他根本不相信,反而认为自己一直以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好在他是变得更好了而不是更差了。人的自我认知是会自我强化的,随着时间推移个性越来越明显,甚至走向极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固定下来的东西,比如行为习惯、说话方式和思维模式。好在人具有自我觉察的能力,能看清自己的模式,就能掌握改变的主动权去主动改变。
想知道七项全能里的另外六项是啥,有没有理论总结的通解。 不开玩笑,真心的哈,否则还是说明不了这个风险就不存在或是很小吧
我觉得首先对成人而言,不能基于改变成人本性。否则容易陷入 希望越大、失望更大,或者下药过猛未知副作用太大。
我觉得对成人而言,首先认知能不能改变自身本性,基本上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很多玩意儿没的根治,就别浪费根治的药了。
但这并不是破罐子破摔,而是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也就是说,在认知无法根治的大前提下,如果良好有效地 manage 比如过敏/外语非母语/缘型精神病,到不影响社交婚姻等等。不管黑猫白猫,能融入社会跟普通人差不多过日子就是好猫。
这是个逻辑等价性问题。我并没有说肉欲好比是国际象棋里一招赢棋大杀器,而是说肉欲好比国际象棋中 “王车易位 castling” 的旖旎动作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下国际象棋而言,如果不能成功 “王车易位 castling”,大概率会被中心攻王,运子非常被动,最终大概率输棋。
某种意义上是伪命题啊,你就不是普通人啊。我明白你说的用力过猛,得不偿失。这种计算,人的本能都有的,性格不同,愿意做的尝试不同。但是我还是想特别和你抬下杠,因为把知足常乐和甘于现状混为一谈是我们文化的一个问题,不是优点。自己有痛苦就应该想办法,和是不是普通人没有关系。
It takes a model to beat a model。
普通人,从定性的角度:neuro-typical,从统计定量的角度:三西格玛以内。
而这个上下文的普通人,指 neuroplasticity 大脑可塑性这个特性的范畴。
你的“和是不是普通人没有关系”的说法,极端延伸一下,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另一方面,部分认可你说的 ”因为把知足常乐和甘于现状混为一谈是我们文化的一个问题“ 。
不过我觉得从基本层而言,这不是“文化”的问题,这更多是 朴素(伪)科学 和 硬科学(mathematical science) 的差别。在哲学认知角度,就是对 It takes a model to beat a model ,以及奥卡姆剃刀,等哲学认知的差别。
噢,你这样说我明白了,逻辑上通的。我想你把我们在做的事说夸张了,不是什么大事。参见Luna妹妹那楼。
我前面也说了不是特指你们的事,因为单凭华人版上两三贴没有足够数据。
我主要就是理论探讨模型侃大山。至于理论模型是不是符合具体实际,那是实验科学家们的事。我哪管实验室是不是洪水滔天。我一白菜的命不操白粉的心 。。。
羡慕层主,想活成你这样的人, 跳出来看自己!!!!!
其实凡是涉及到人的, 不论是精神方面还是就是临床药物实验都面临一个很尴尬的伦理问题. 科学家做普通化学实验物理实验不需要考虑实验对象的福祉. 比如造飞机的, 新的机型设计制造出来是一定要做静力破坏试验的(可参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31749398). 但是人不一样啊, 要是某项实验有可能对作为实验对象的人造成影响, 就是很有争议的可能需要专门的道德委员会批准
潮水哥的一个立论是性吸引力对夫妻双方很重要, 持续有规律的, 有情趣的性生活作为婚姻的稳定器很重要.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然而, 性吸引力和性生活对婚姻双方感情的重要性也不能高估. 1 首先看看没有经常的性生活行不行: 简单举个军婚的例子. 除非到了一定级别, 国内的军官一般不能带随军家属. 所以低级军官和妻子是不能经常有性福生活的(要靠探亲假, 一年的性福生活要在一个月完成). 不知道有没有统计数据证明军婚中出轨的情况是不是特别多. 当然中国有专门保护军婚的法律, 可能也是考虑到这个因素的. 美军里低级士兵或士官家属出轨的情况确实有, 但是我没查到数据说兵哥哥出去打仗了(派驻海外, 或者航母舰队水兵出海几个月)他们的老婆, 女朋友就红杏出墙的特别多的情况.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 正常的夫妻一段时间不能有性生活(当然玩具可以用)是可以坚持的. 当年中国可是有800万常备军, 这里面至少750万是青壮年男性, 至少700万是没有资格带随军家属的. 我猜至少有100万是结了婚的. 我很少听到说有哪个军嫂熬不住了红杏出墙或者军人出去性犯罪的, 要是潮水哥的理论成立, 军人里离婚的比例应该出奇地高 2 再看看如果有经常的性生活是不是婚姻就彻底trouble-free, 可以高枕无忧了. 换句话说, 男人是否能"睡服"老婆. 显然年轻人的性生活频率会高一些, 具体数据可以看看这里https://www.medicaldaily.com/am-i-normal-average-sex-frequency-week-linked-age-421328. 但是如果性是王水能解决问题, 那是不是性生活最活跃的20多岁的年龄组离婚率应该最低? 事实正好相反啊
我觉得潮水哥的理论里面可能是因果颠倒了. 如果夫妻没有什么大的矛盾, 才会有频繁的性生活, 所以性生活并不能解决婚姻的矛盾, 只能说婚姻中矛盾比较小的或者处理的比较好的性生活频率会高一些.
其他不论,仅就第一点,不知道现在的情况,以前的中国军婚中,哪怕绝对的法律保护和社会约束,还是很多出轨。另外,服役的(多男方)回到地方团聚后也多家庭不幸福,大家后来时髦的AA制在这些家庭中很流行,各玩各的互不干涉,只是或为了孩子或怕舆论(从前的军人社会去向很好)而保个家庭形式。当然也不会都是因为性,很复杂,比如,从前婚姻本就介绍为主,感情基础不好,男人堆里促长的简单粗暴与社会本身就有的大男子主义,社会急剧转型军人身份的跌落,夫妻双方本身和整体社会的低教育水平,女性的平权程度史高但又与社会意识历史残留冲突,不一而足。
很理解你LG成年后将父母的行为合理化,并且试图理解父母的想法。养儿方知父母恩。 我们的父母年轻时也是第一次做父母,谁都没有经验。 所以长大后,一般人对父母都不会有怨言的。 我们探讨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是要怨怪指责父母。 而是想通过原生家庭对我们幼年的影响,更好地理解成人后的我们自己,并且完善自己的性格。 我想,这也是楼主MM和你LG努力的方向。很支持你们。希望以后会有更多这方面的讨论。
谢谢lz分享,受教了。
嗯,我也不觉得楼主是强势,相反很supportive,是很有智慧的妻子。她在自己的婚姻里认识问题,剖析问题根源,并且有能力说服和带动老公,一步一步地作出改进。我挺佩服的。
谢谢妹妹厚爱,你也加油。你前面一句话特别贴切“小时候这个期望值是父母的,长大后就慢慢变成自己的,遇事容易自责。”
我明白这楼里你和其他好几位需要的是具体情境中怎么做怎么取舍,就像我设计的这个练习。平时说无数遍注意力要放到别人身上是没用的,非常抽象,需要设计这样具体的情节让你看到一次“猪跑”。我以后会注意多记录,很多时候是明白原因以后即兴想的,现在一下子想不起来。
MM说的太对了,其实我也知道一些理论,关键是怎么在具体情景中练习改正。 你LG很有福气,有你这样耐心地陪着,扶持着一起走。 请转告他,我很羡慕他。哈哈
推荐楼主MM一本书,我正在看的。《亲在人生路上---原生家庭三堂课》,美国西北大学临床心理学家黄维仁写的。他开设的《亲密之旅》课程还蛮popular的。油管上有介绍,推荐一下。晚安啦。
只想分享这一件小事来说明:人是需要处理自己的情绪的,但是也要到自己认识到了才是有用的,不然别人说什么都是徒劳。我很羡慕lz伉俪能一起努力。
关于军婚两地问题,先不说数据,首先还是逻辑等价性问题。军婚两地不住在一起也就没有住在一起时的鸡飞狗跳的矛盾。跟你上下文的问题逻辑不等价。
当然军婚两地或者男生回国创业等等增加离婚概率,那是另一回事。
科林叔离婚的时候,我脑子里冒出来的就是马斯洛层级理论。我是有颗八卦的心的,觉得科林叔那么好,把自己修炼成真正的君子,无奈老婆不同步呀。他都无法圆满,我是不追求圆满的。
对于马斯洛理论本身,我觉得还是符合欲望的发展规律的,不过对于里面的具体层级,尤其是后人发展到甚至有十二级,我不是太认真对待的。前面还有网友提到阿德勒,还有其他很多理论,潮水哥提到奥卡姆剃刀,“如果关于同一个问题有许多种理论,每一种都能作出同样准确的预言,那么应该挑选其中使用假定最少的。” 林林总总的理论,我看到现在觉得还是科班的心理学入门讲人的生理基础到心理发展是最靠谱的,原因就是假定最少。马斯洛的理论在这里可以一句话概括,欲望是发展的。
你们很好呀,这么年轻就有自我察觉,会少受很多折磨,祝福你们。
你老公的例子挺典型,他能感到愤怒,在你的帮助下那么快走出来,我感觉的,不知道对不对哈,说明他只是有那种心境。我们普通人都会或多或少有情绪反应过度的时候,这种情绪和实际情况明显不符,我们一般人过一段就能恢复客观,但是低自我认识的人这种能力就差,那种自己都能意识到失控的无力感是很痛苦的。我老公现在做的最多的练习就是让自己客观,注重客观事实,来fight自己的情绪。前面有个回帖很好,我没有专门quote,大家可以往回翻翻,基于客观事实,重新获得逻辑上的把控感,也boost自尊自信,形成良性循环。
挺喜欢红楼梦的,也很喜欢,不止是这楼里,版上很多通透的id。
简单说吧,老公和我的情绪控制问题影响到我们家庭的幸福感了,老公的严重一点,不然我哪里会花那么大的力气。我想“通透”是结果,明白事理多了,人就通透了,但是不搞明白,如何通透呢?呵呵,有点抬杠了。手中的沙子,越紧越漏,我会再多想想,也许我对自己的问题想的太少了,谢谢提醒。
人容易听得到自己想听的声音,lz需要共鸣,需要找自己做的正确决定的声音。找到所谓的理由婚姻就能改善吗?太看重背后所谓原因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异,同一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各不相同,自身的性格其实比环境更重要,lz夫妻俩不想放弃婚姻所做的努力才是他俩走下去的原因,用力过猛其实就是执念。
这个分享挺有代表性的。你提到“老公现在认识到了自己把和父亲的关系投射到了教授身上,才会有这些不正常的想法和举动”,让我想起看过另外一个例子。黄维仁的太太总是处理不好职场里和女老板的关系,后来他们冷静下来梳理分析,这和她有严厉的母亲有关,童年的经历让她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和母亲一样的女性权威的关系。其实我们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小孩。从外面看也许有些人成熟能干,但幼年的经历,特别是那些不记得的深层记忆,已经化为潜意识,对我们影响还蛮大的。
是啊,我以前不知道,现在就是帮老公把自己从童年的小木桶里抱起来。
我老公最近有个对自己的总结,他自己觉得是根本性的,可能不适用于别人,我还是分享一下,万一对大家有用。
他说他还是“太贪”。他一直很努力很听话造成自我感动,对别人和外界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比如我有点月经情绪,他就觉得是在责怪他。最近他才明白,他内心对我的真正要求是不可以当机的温暖,还得是他肚子里的蛔虫。其实别人既不需要他那么努力听话,也不可能永不当机。他嘴上说自己能力低,对结果的期待并不低。
“贪”了以后就会双标,双标了就没担当,没担当就会能力低下,能力低下又加重自我否定。(人成年以后,能力不再是别人告诉你怎么做,看谁做的快。担当意味着探索解决方案,评估风险和承担后果)。双标还会加重他对世界的否定,一杯水永远是看空的那一半。
爬楼到此,你的回复好像有点专业术语偏多,好奇你的专业领域是?
这种贪,可能就是对人对己的高标准,类似于完美主义?特别是对自己的期望值,如果达不到,就容易指责自己,否定自己,不接受自己?你问问你LG,看看我猜的对不对?:)
我家有同样猪头,哈哈哈
赞视角新颖,这是受压迫人民的呐喊吗?
我觉得你最后一句引用用奥卡姆剃刀给马斯洛刮胡子是对的。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如果给 Piaget 和 Maslow 都上奥卡姆剃刀刮胡子,那 Piaget 的胡子后面是个经验科学家没错,但 Maslow 的胡子后面应该归类于畅销书作家。不过心理系的 90% 的任务是培养畅销书作家,社会效应还是积极的,因为人类平均智商决定愚昧总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
换个角度来看, 如果楼主的老公没有和楼主共情而是去看心理医生做心理治疗(这里没有贬义, 实际上大多数人都需要做心理治疗, 没看共产党当年打天下的时候需要政委教导员吗), 大家是不是就觉得很正常?
现在的临床心理治疗有很多流派, 但是一上来就告诉客户(这里不叫病人, 一般的psychologist都避免用patient, 反而称号client) 应该怎么做的很少, 上来肯定都是要听客户诉说, 进行对话, 慢慢来, 问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问题. 这个过程可能很长, 对客户也不太公平. 其实配偶来兼职心理治疗师有一定的好处, 朝夕相处, 对客户的各种状况可以有第一手的观察等等, 对问题的了解可以更快更深入
容格曾经和弗洛伊德交情莫逆但是后来俩个人分道扬镳, 本来弗洛伊德把容格当成他的衣钵传人的, 但是容格后来发表了一篇文章观点和弗洛伊德不同,两个人都认为对方背叛了自己. 弗洛伊德认为容格离经叛道, 欺师灭祖. 容格认为弗洛伊德固步自封背叛了当初两人惺惺相惜时共同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伟大理想. 弗洛伊德本来曾经已经指定容格担任精神分析学会的终身总裁, 相当于把掌门人的位子交给了容格. 但是两个人对潜意识在人格中起到的意义和重要性理解不同, 后来容格发表了一篇文章说符号主义(象征主义)对人格分析有重要作用, 两人终于翻脸. 分手之后, 容格曾经被精神分析帮(弗洛伊德是帮主)唾弃, 于是自己躲进古墓潜心修练花了四年时间闭关, 做了一个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凶险的探索 - 自我分析(就是精神医生自己给自己看病, 他自己的说法是"直面心魔潜意识"confrontation with the unconscious). 四年之后破关而出, 武功终于大成! 完善了他的理论(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就偷懒了-提出了 archetypes, complexes,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nd the individuation process等重要概念 ) 其中的complex翻译成情结, 比较耸人听闻的,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俄狄浦斯恋母情结/厄勒克特拉恋父情结
可惜容格的武功有点像九阴真经, 不好练也不容易传承. 从容格的理论引发的精神分析学派数目众多, 有点像太极拳但是比太极拳还发散. 曾经有人想把容格学派的亚/流派分类,结果发现分不成, 因为每个跟随容格的徒弟都有自己的理解, 临床应用都有自己的风格. 用武侠的说法, 只有在发展成自己的风格以后, 徒弟才算真正领会了容格心法. 后来这一流派逐渐被称为Depth Psychology, 不过在学校里教授本科课程很少了, 教也是在神学院啊之类的地方
看了他们的作品以后, 我更认同容格的想法. 我觉得楼主夫妇就好像看到了一些武侠秘籍但是没有拜入山门, 现在两个人在推敲开发, 自创武功. 明明挺好的啊
贴一个罕见的视频, Face to Face with Carl Gustav Jung - 1959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2AMu-G51yTY
问了,他是指对外界。当然“得不到”以后,容易自责,觉得自己不行是基本的。
为啥夸奖别人很难或者觉得假呢?我感觉这个问题有两个原因,都是文化的问题。第一,很多国人都有一种比拼的心态,所以不乐意夸奖别人,觉得夸奖了别人就hurt了自己的ego。这个跟是不是成年人没有关系。美国人其实很容易很真诚的给别人夸奖,因为大部分普通美国人的教育理念就是everybody can shine。第二就是国人感情还是太含蓄,很难自然和真诚的表达对别人的感情。比如对家人的想念,夸奖,爱意,国内很多人都觉得很难开口。
跨越了这两个障碍,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和信任程度会很自然的增加。是一个有feedback loop的upward spiral,需要一个人take initiative。
先谢谢层主帖子里信息。
我个人门外汉觉得,弗洛伊德和容格其实都在设法避免前面楼主提到的伦理上的困难。打个比方就是 Stanford Marshmallow Test - Delayed Gratification Test 也就是小孩玩玩的小儿科,但 Stanford 赵忠祥紧爷动物世界 Test - Delayed Ejaculation Test 这个除非问克林顿借萝莉快线机票,否则这实验伦理限制没法做 。。。 但现实就是,三十而已里的美女帅哥,谁在乎舔棒棒糖?要舔也是去舔适龄异性的冰激淋 。。。 导致实验跟现实严重脱节。
而在这个大前提下,佛洛伊德就去闭门造车性幻想,而荣格就闭关自守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其实从 human evolutionary biology 的角度,这两哥们都抓住了重点,虽然抓的姿势有很大改进空间。
下贴继续。
你们夫妇能这么坦诚地交流,还愿意上网来分享,真的好难得! 给你们点赞,也相信你们会过得越来越好的 我也相信人是可以evolve进化的,只要自己愿意
科林叔是因为这个离婚的吗???哇,对他好感又增加了。
其实我和老公都不年轻了,只是大概还不成熟吧,哎哎。
lz后面对自己老公的描述,和我家这位也很像,不敢也不善于表达自己+期待我明白他的unspoken needs。他第一次这么作的时候,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居然比我还公主心。 其他方面好像不太一样,他不会指望我永不当机,但是他会对我的情绪感到有责任。如果我生理痛,或者因为其他因素心情不好,他就会很担心+自责,但是他又不知道怎么去化解我的负面情绪,或者是不是应该就让我一个人静一静,所以有时候像小猫小狗一样,看到主人不开心,就在跟前打转转,一点办法都没有。
夸奖别人,发自内心的夸奖别人,还能夸到别人的点上,这个我也是在慢慢学习。 不笼统的说什么中国美国文化问题,我从小长大的环境是negative feedback比positive要多得多,做好了是本分,做不好就挨骂。所以不光不习惯夸别人,连接受夸奖都很不舒服,一定要表现出谦逊惶恐的样子来。 我妈在我大了一点以后有一段时间突然改变作风,开始夸我,但是她夸的内容不在点子上,语气态度也很生硬,所以我更加觉得不自在。 到了美国学习之后,也可以说有一个离开原生环境,重新塑造自我的机会。我一开始对美国人泛滥的褒奖手足无措,但是慢慢学习接纳并且正面的回应,不是惶恐的摇头说哪里哪里,而是微笑着说谢谢!我觉得这是我的第一步。 接下来就是怎么夸奖别人。这个还是近几年开始管人,不光年终评语要夸人,平时有什么成绩,进步,包括批评,都要以positive的内容开头。如何真诚的夸人,而且找对点(乱夸人比不夸还要糟糕),我是在这样艰苦的实践中找到了感觉。 工作上学到的好东西也要学以致用在家里。我和老公一向都“相敬如宾”,相处8年结婚6年,无论大小事情还都会说谢谢,请之类的。因为我们都不喜欢原生家庭里面把一切努力都take for granted,被呼来喝去的感觉。但是互相夸奖还是觉得比较羞耻(?)的事情,一开始真的难于启齿,但是也得硬着头皮上,最重要的是acknowledge对方的心意和努力,表达自己的appreciation,不是吗?多练几次就自然了。
另外一个我个人的体会,我说中文和说英语的时候思维方式和表达程度是不一样的。说英语的时候,我很容易的能说出自我的感受:i love you; you hurt my feelings by doing xxx, and I wish you hadn't done that; you are so great! I really appreciate you trying xxx. 不知道有没有和我类似体会的?
从 human evolutionary biology 的,human evolution 里两个最重要的因子:(1)性选择、性竞争。(2)智力进化和智力竞争。
对于前面的(1)性竞争,佛洛伊德显然笑纳了。
前面的(2)看起来似乎跟荣格无关 。。。 但现代理论总体认为 schizophrenia 1% 的人群发病率,有可能是人类智力进化的 evolutionary price we have to pay 。。。所以荣格笑不笑都得纳就是了。
单纯说你最后一段英语和汉语的区别 。。。 古人云:language shape our thinking 。。。 现代 working memory 理论里的 phonological loop 在理论上部分支持你的感觉,当然思维方式因人而异。
而从荣格 schizophrenia 的角度,delusional idea (严格定义,不是 illusion) 通常更多以患者听到不实际存在的 language / voice 的形式表现,也部分支持 phonological loop 的权重。
谢谢mm分享,读到的一定都会有所启发。
适度的发小红花,好人卡,彩虹马屁,而且不违心,对我来说并不难,我也很享受表达善意和发掘别人的闪光点。我觉得这是西方文化的优点。记得我老公的叔叔祝福我们像周恩来邓颖超那样相敬如宾(汗),我也认同。但是总是哄小孩那样对成年人,包括老公和好友,我觉得是一种不尊重,带有对对方的不信任。我目前还无法接受和老公的心理距离比好友还远。我老公也希望我保持坦率,不然显得他这点肚量都没有,呵呵。
看了很多建议以后,老公和我又讨论了一下,目前我们还想为没有隔阂的尊重,坦诚和信任再努力一下。他会更主动去练习他自己的问题,我也会把注意力放到网友提醒的我自己的问题上。再次感谢所有回帖的朋友们!
得到lz回复好开心!我能不能和你讨论一下什么是适度的夸奖和鼓励,什么是哄小孩的行为?
我没有研究过心理学和亲密关系,都只是在平时生活工作里面听到的看到的自己体会到的,应该说理论基础基本为零吧。只有幸存者偏差下来的一些观察和经验。 我和老公之间其实彼此的兴趣爱好,甚至吃的,都不太一样,但是我们关系的基础是(我自认):世界观比较一致,交流没有障碍,相互坦诚,相互支持而不会对对方过度索取,会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我们平时的交流都是柴米油盐家庭琐事,工作上的烦恼什么的,但是就是我们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表达对对方的欣赏和鼓励。很小的事情,比如他学做一样我喜欢做的菜,或者我在他忙的时候主动做了他本来承担的一部分家务,我们都会很真诚的感谢对方。虽然结果有时不甚理想,但是要acknowledge对方的effort。 就算没有什么具体理由,我们也会时不时的说:i am so luck to have you. I am happy to be with you. 我们几乎每天也都会说i love you. 也许有一点不太一样的,是我们吵架的时候,如果一方怒极只能说出i hate you!这种话的时候,另一方的回答都是i love you. 我个人的体会是,这些话平时多说,那么遇到冲突的时候比较好解决,因为有平时的基础在,所以不会很容易就陷入怀疑对方动机/自我价值的深渊里去。
mm,你做的非常好,我觉得你所有的行为都是适度的,我自己也是这样做。你们夫妻都能做到真的很可贵,因为男生表达能力一般差一些。我老公就还在学习,在练习,尤其是对儿子。
我上面是想对自己有个总结,可能让你误会了,感谢你回复,不然我自己都没注意到不加解释的话,我的话读起来像带着情绪呢。
我特指我们自己一些难处理的情况。比如前两年老公血脂高到该吃药,让我非常紧张,怕他哪天血管爆了(我公公严重心梗好几次),他不愿意吃药(我有一位“久病成医”的婆婆,此处略去500字),而且还喝点小酒,抽点小烟,都是对高血脂特别不好的,我神经都快崩断了。有天下雪,他说吃肥牛火锅,我面露难色,说火锅可以,换别的吧。他突然爆发了,说就让他去死吧(低自尊的人就是会说这样自虐的话来伤人),砸门而去,我懵了,难过的像被人肚子上打了一拳,实在是说不出什么肯定,鼓励,正向循环的话。即使后来缓和了,我感觉除了正面地,严肃地和他谈他的自律问题以及对我的情绪伤害,想不出其他合适的态度了。那种情况下让我和颜悦色,不当底线问题来谈,我就觉得自己虚伪了。总之,我们之间当然是很多这样的狂风骤雨才让我们痛下决心解决。他从去年夏天开始血脂正常了,人瘦了,又可以和儿子一起天天红烧肉了。心理上因为挖到原生家庭,我们开始很多自我认知的探索,花了更多时间,,,
😄我老公是体重超标,还超爱吃碳水的,我到现在都没有能让他节制一点: 我自己健康饮食+锻炼,这个对他全无影响。我如果做饭健康,他一回头就能去啃面包下面条自己吃;我在家锻炼,他就在一边坐着刷手机,做一个吃瓜群众,死都不肯参与; 正面讲道理,他全当耳旁风,还会举各种歪理; 直接干预,他不会发火,会装可怜,说:我最近工作压力好大呀,我今天忙的都没吃饭呀,你都不让我好好吃一口…… 以情动人:我说我如何担心他的健康,希望能和他一起活到80/90岁。他就说活着就是要快快乐乐,等他死了我可以拿着所有的钱潇洒去…… 他人比较,这个只有反效果。他在这边的亲戚也有时候要拉他一起健身减肥,没用,口头答应好几次,到时就推脱不去。 反正他就是耍赖,我也不能直接把他手里的吃的拿走,对吧?所以好几年了还这么僵持着。他自己不觉悟,我再怎么改变战术都是白搭。老公自己不愿接受改造,老婆也是没有办法的。
来,让你们看看什么是小红花式的表扬。老公看了妹妹的帖,要我表扬他,至少他不喜欢吃碳水(汗)。我表扬他,至少现在会自己主动要小红花了,以前还暗戳戳指望我主动给,谁能猜得到啊?
弗洛伊德说过,通过观察 Homo Sapiens Female 的 concealed ovulation 以及 continuous female sexual receptivity (aka. extended female sexuality) 现象,以及援引结合 huma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里对此现象的 paternal investment hypothesis、sex and reward hypothesis、还有 social-bonding hypothesis,婚内肉偿可能是最好的小红花 。。。
单纯说容格的恋父恋母情结,不排除跟尼人基因有关。尼人的数量少射交封闭,乱伦概率比智人应该大很多,特别是尼人濒临灭绝的后期。
而 schizophrenia 是人类智力发展的 evolutionary price ,但也有假说猜测跟尼人基因也有关系。
容格可能有点走火入魔,可能花太多时间在尼人基因而不是智人基因。
唉,姐姐,你对我的要求真不低啊。他稍微表达一下特别想吃不行吗?我还能不让他吃了?我皱了皱眉,他就崩溃爆发了,那是病啊。要不是真的找到原生家庭这病根,而且他也觉得应该改,我真不会陪着的。
有点好玩的感觉啊☺️能正面说出感情需求的确值得夸奖。
这个太累了吧。在成人的关系中,我倾向坦白自己的出发点和目的,对方也是,如果努力沟通之后不能统一,那我也不能强迫,更不能迂回的passive aggressive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大家都是成年人,你以为以各种借口,另一方看不出来吗?如果想接这个茬儿,早就顺水推舟了;如果真的不想,再找各种理由都是没用的,他总可以回绝你。那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说到底改变还要靠自己。 这个和我们的原生家庭也有关吧:老公是爸爸严厉+妈妈passive aggressive,我是我妈严厉+passive aggressive(老爸没啥存在感),所以我们对那种直接不行就想各种办法让我们屈服妥协的做法特别敏感。
拿性当亲密关系中的筹码,我做不到。 这种做法难道不是表示,性对这个人来说不是出于生理或者感情的需求,而是一种可以用来控制他人的资源?就像动物实验里面给猴子的香蕉?有点manipulative😱
说到心理学我也是半瓶醋, 仅仅看了一些书而已. 我觉得心理学要学得好必须得是通才, 至少得博览群书
容格和弗洛伊德的区别就是容格认为弗洛伊德读书太少, 研究的方法太简单, 眼界不够宽. 容格年轻的时候第一理想是做考古学家, 研究古埃及什么的, 但是家里没钱供他(考古学家, 博物学家很烧钱的)
关于性的问题, 我觉得潮水哥你还是把性的左右夸大了. 之所以性显得很重要是因为弗洛伊德和容格的研究方法非常依赖于梦. 他们的时代(19世纪末, 20世纪初)虽然是科技比较快速发展的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革命; 我们现在在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人类对很多事物的认识还很有限. 现代心理学家有条件用脑部核磁共振来研究精神, 现代人对基因遗传等的理解, 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时代. 他们的时代主要的研究手段就是催眠, 做梦, 解梦
当两个人还是好朋友的时候, 容格把他自己的很多梦写下来邮寄给弗洛伊德让弗洛伊德给他解梦, 同样弗洛伊德也把自己的梦写下来寄给容格. 所以两个人都有大量信件记载了对方的隐私. 不过两个人都算是君子, 都不愿意把这些信件(对方的隐私)公开.
而且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性解放运动还没有开始. 即使欧洲贵族曾经生活糜烂, 至少不能公开或者作为严肃科学研究发表. 那个时代有勇气(也有钱)去看心理医生的人估计也是上中产, 时代弄潮儿之类, 这些人因为社会约束有一些特别的性压抑很正常 (同时要指出那个时代卖淫嫖娼等行为是完全合法的). 现代好像提俄狄浦斯情结很少了, 当时提出这些想法还是很大逆不道的, 至少教会对此非常不满
所以那个时代的弗洛伊德和容格的客户们, 梦到的梦里关于性幻想可能特别多, 因为是禁区嘛. 还有那个时代同性恋也是非常被鄙视的. 弗洛伊德能收集到的研究资料就这么多, 眼界也有限, 所以他提出的猜想跟性有关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弗洛伊德认为性欲(libido)是驱动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所以很多人类行为都和不同时代的性行为有关系. 但是容格不认同这个说法, 他认为性欲只是广义上人欲的一个方面
容格曾经到美国访问研究过(就是那什么, 拿J1签证来的那种)
To a keen European eye there is an indefinable yet undeniable something in the whole makeup of the born American that distinguishes him from the born European.
There is no country in the world where women have to work so hard to attract men’s attention.
I made many observations on shipboard. I noticed that whenever the American husband spoke to his wife there was always a little melancholy note in his voice, as though he were not quite free; as though he were a boy talking to an older woman. He was always very polite and very kind, and paid her every respect. Yo could see that in her eyes he was not at all dangerous, and that she was not afraid of being mastered by him. But when any one told him that there was betting going on he would leave her, and his face became eager and full of desire, and his eyes would get very bright and his voice would get strong, and hard, and brutal. That is why I say his Libido, his vital energy, is in the game. He loves to gamble. That is business to-day.
It takes much vital energy to be in love. In America you give so many opportunities both to your men and women that they do not save any of their vital force for loving. This is a wonderful country for opportunity. It is everywhere. It spreads out. It runs all over the surface of everything. And so the American mind runs out and spreads over the whole country. But there is a dark side of this. The people of America do not have to dig deep for their own life. In Europe we do.
It may be that you are going to produce a race which are human beings first, and men and women secondarily. It may be that you are going to create the real independent woman who knows she is independent, who feels the responsibility of her independence and, in time, will come to see that she must give spontaneously those things which up to now she only allows to be taken from her when she pretends to be passive. To-day the American woman is still confused. She wants independence, she wants to be free to do everything, to have all the opportunities which men have, and, at the same time she wants to be mastered by man and to be possessed in the archaic way of Europe.
You think your young girls marry European husbands because they are ambitious for titles. I say it is because, after all, they are not different from the European girls; they like the way European men make love, and they like to feel we are a little dangerous. They are not happy with their American husbands because they are not afraid of them. It is natural, even though it is archaic, for women to want to be afraid when they love. If they don’t want to be afraid then perhaps they are becoming truly independent, and you may be producing the real ‘new woman.’ But up to this time your American man isn’t ready for real independence in woman. He only wants to be the obedient son of his mother-wife.
最后一段大概是指"男人不坏, 女人不爱"的现象.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美国和欧洲人不存在人种上的差别, 所以他提到美国女孩被欧洲男人吸引而不是被美国男人吸引不是因为性生活方面哪一方比较器大(同是白人生理上不可能存在尺寸, 硬度, 持久度等差异), 而是美国男人更心不在焉, 不需要深耕. 而欧洲男人没有那么多机会释放自己的精力, 所以在性上大概比较会作, 搞花样. 但是重点是容格认为这一切归根到底还是女性没有得到解放(当时男女同权还没有实现, 女性不能投票当官等等)
20世纪末有人(Noll)攻击容格, 说他是一个cult leader, 而且是纳粹精神导师, 反犹太(anti-semantic)等等. 后来政府解密以后才知道, 容格在整个二战期间一直在为美国政府工作当间谍, 他曾经定期向美国政府提供希特勒的精神状况评估, 是个隐藏极深的纳粹斗士. 而且说他是cult leader太小看他了, 他追求哪里仅仅是cult, 他做得事情绝对更危险.
他生前一直没有公开他曾经为美国政府工作的事情. 而且他很早就预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要爆发. 到了他的晚年他也很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要爆发. 事实上我们的世界距离被热核武器完全毁灭曾经非常接近, 美苏都部署了大量核导弹, 这些导弹是ICBM, 洲际弹道导弹, 一旦发射出去, 发射方就是后悔也没有办法了,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导弹摧毁对方的城市
我记得看过一个老电影, 讲的就是由于事故还是苏联间谍搞破坏, 美国向苏联发射了一颗核导弹, 摧毁了一座城市. 美国总统为了向对方解释这确实不是故意挑衅, 显示诚意, 让美军自己发射核导弹摧毁了纽约. 当时印象很深刻, 但是久了想不起来了.
回头想想精神医生很重要啊, 那么多核武器, 万一哪个基层军官被女朋友劈腿, 脑子一乱, 按下了核按钮... 这个一发导弹就能引起连锁反应, 摧毁整个世界, 很可怕啊. 上次不是德国有个飞行员就是带着整整一飞机的人撞了阿尔卑斯山为他殉葬.
层主的思路和表达真是好! 我们现在就在克服避免成为想着法儿让孩子变相屈服的父母。
网课是knowyourself微信公众号组织的,讲入门的是吴国宏老师。
这本书中的共情练习,基于的理论基础是行为认知理论。这个理论注重塑造你现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可以是每个人,也可以是在过去经历中受害的人,现在仍想做一个reasonable,有担当,不纠结的,和世界相处和谐的人。我们可以学习和人处好关系,用他们的善良,在共情能力的练习中治愈和完善自己。
我觉得理性讨论婚内性的是强调不够还是过于强调,那在 It takes a model to beat a model 以及 occam's razor 的基础上,要加入 how to frame the problem 。。。
而在 problem framing 的角度,拿首先的上下文是:
第一:婚内性
第二:无其他大矛盾或者婚外情,单纯婚内不同个性风格时互相容忍度的问题。
是不是违背了性在婚姻里因果关系,这个另说 。。。 但单纯觉得畅销书雷锋的故事作家马斯洛的朴素(伪)科学里的金子塔和因果关系,似乎跟 huma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里 concealed ovulation 和 female extended sexuality 的观察,并不兼容 。。。
实际上朴素(伪)科学里响当当亮噌噌的所谓因果关系,其本身可能是基于朴素(伪)逻辑学 。。。 比如朴素科学里面的,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因果关系的世纪逻辑难题,让现代遗传学直接 speechless 。。。
潮水哥你对心理学的流派了解的比较少, 我再歪个楼简单说一下:
心理学被认为是科学(就是用科学方法研究scientific method)就是最近100多年的事情(19世纪末到现在), 再往前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是哲学家的事情(就是纯文科).
1- 最开始尝试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精神的是德国人Wilhelm Wundt, 他的流派叫structuralism. 他比较讲究的就是要求有受过训练的观察人员来观察被实验人员, 实验方法是问问题, 所谓的introspection. 研究的目的是把人的精神,意识向生理学一样进行解剖, 研究意识的结构. 这个流派显然不会成功, 不过他最早 2 - 第二个有影响的流派是美国人 William James. 他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的影响 , 他的学派是functionalism, 主要研究方法是研究人类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们在自然环境种的生存 3 - 第三个学派是大名鼎鼎的奥地利人弗洛伊德, 流派是精神分析, 研究方法是解梦... 前面说过很多了, 这里略过. 容格被算在这个流派里 4 - 第四个流派是行为学派 behavorism, 代表人物有著名的巴普洛夫, 斯金纳和华生 Pavlov, Skinner, Watson. 这个流派比较重视实验, 喜欢用小动物(小狗, 猴子, 小白鼠)做实验, 基本假设是从动物身上观察到的对人类也适用 5 - 第五个流派是人本主义派 humanism,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这个流派不怎么做实验, 但是特别强调人的主动性和特殊性 6- 再往后心理学就开始和其他学课开始杂交, 从1950年代开始, 语言学, 神经学, 计算机, 动物学, 伦理学等等开始影响心理学, 心理学家美其名曰认知革命 Cognitive Revolu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开始大行其道, 第一本教科书式1967年出版的, 早期对这个流派影响最有名的是语言学家Noam Chomsky 7 - 另外心理学发展到现在有很多分支, 认知心理学, 发育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个性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运动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法医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等等不一而足...比如比较有名的Jean Piaget就是发育心理学专家
我感觉楼主妹妹现在的尝试有临床心理学的意思, 大概用了一些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俗称CBT)的手段, 帮助她老公. 临床心理学实际上还是受弗洛伊德和容格的影响很大的
然而, 但是, 不过...
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比起来还很不成熟, 缺乏对人精神个性研究的工具和方法...临床治疗方面手段也很有限. 除非病人主动配合, 积极响应, 心理医生(psychologist)基本上没有用. 实在不行的要靠精神科医生(psychiatrist), 就是能开药的... 近年来有很多精神类药物, 特别是SSRI类的, 虽然临床证明确实有效果, 能改善生活质量, 但是具体作用机理还是相当模糊. 精神类药物比较难弄, 因为要起作用需要通过血脑屏障. 精神科医生上来也是先试一个药看看有没有效果, 不行再换别的药. 根本没有其他科(比如外科骨科什么的)那么多手段
多谢层主高浓度信息归纳 。。。 拿小本本记下了。
给人有点感觉心理学从弗洛伊德和容格之后,就走上政治正确但科学退步的道路了?
那倒没有...心理学的发展嘛 -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也许再过几十年人工智能大发展能够对心理学(或者说Cognitive Science)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我回过头看, 容格当年提出的很多猜想是有道理的, 划时代的先贤啊... 但是现在很多心理学教科书都不提他了
他的晚年有点像爱因斯坦和牛顿, 到后面成了研究宗教和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了
从现代 neural network 比如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等等遇到的问题来看,弗洛伊德研究梦境和容格研究 schizophrenia delusional,确实有其意义。
你老公很幸运有你这么一位伴侣。祝福你们。我也喜欢听鼓励。成就远没你老公大。大家都好好努力生活吧。
以前我觉得上帝就是个笑话。 现在我发现,重要的不是上帝是否存在的客观事实,而是是否相信上帝存在所带给人的不同心理体验。涉及到身份认同,存在的意义,对社会的态度等。我也说不清,语文不好🤷♀️
对, 这里所说的上帝不见得是人物化的神(或人), 有可能是自然规律, 比如某种或某几种三体里面想象的波什么的
容格的时代欧洲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按尼采的总结就是"上帝已死, 是人们杀死了他". 一个理解是千年来支撑大多数(欧洲)人的一些基本理念受到挑战, 人们对原来的道德准则是否观不再相信 "人心散了, 队伍不好带了"
在这个信仰真空里, 有人尝试用国家这个概念来代替上帝, 于是出现了纳粹(国家社会主义). 容格原来研究康德很深的, 后来也读懂了尼采.
这是个 belief 的问题。信神是一种,信 cosmology 也是一种。但大部分 homo sapiens 需要信神,主要是简单不用动脑子,自洽与否是其次的。
人作为个体和群体其实都是需要信仰的. 信仰奠定了人的三观的基础. 理论上说, 每个成年人都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的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们小时候被教导要信仰共产主义, 但是随着改开, 这个口号越来越不灵了. 现在的共产党员还是要宣誓"要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对吧? 那到底什么样的社会是共产主义? 中国社会现在还是社会主义吗? 现在中国还是工人阶级领导吗?
正因为这个信仰的基石不见了, 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问题. 美国也有类似的问题, 但是美国各方至少表面上还是认为美国的宪法是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