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计划作为引才项目,没有错,对国家有贡献,只不过后来走偏了

n
nullnull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千人计划作为引才项目,没有错,对国家有贡献,只不过后来走偏了。 一个是,被施一公等人引导,唯论文论。现在能引回去的,都是在灌水热门行业,例如结构生物学、干细胞等。 技术和工程领域边缘化了,而这个才是国家发展最需要的。另外,很多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文章影响因子上没有优势。但是这些基础学科的存在对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施一公等需要被问责,不是说现在故作清高去私校就可以脱责的。耽误了国家整整十年时光。弄一堆电镜能解决什么科学问题?能解决什么生物学问题?反而把科研评估和价值导向搞得乌烟瘴气。
其次,国内学霸把控了千人的评审。青年千人名额成为学霸的自留地。想入选的,基本都要有国内大佬支撑,回国后只能依附于学霸,成为廉价的论文机器,丧失了学术自主性。学霸们成功控制了经费和资源,进而控制了年轻一代,这个对中国学术发展是更严重的伤害。有兴趣的可以统计一下,青千入选者多数是国内的博士学位,有人脉基础的。
l
lishifu
回复 1楼nullnull的帖子
你说的是对偷窃方走偏了。的确有你说的问题。 但是从被盗方来说,根本就是可耻的。 没有一个国家这么大规模的明显的偷。
n
nullnull
从操作层面上,如果有人偷窃技术和知识回国,作为个人获利手段,是令人不齿,而且应该被追究刑事责任。 但是,这个项目的大部分人应该是清白的,人才的流动也是合法和人性的。美国没有提供发展机会,自然有人愿意回母国。
b
believeicanfly
千人一般是行业内已经广泛收到认可的。
你说的更有可能是青年千人。这可能也是反应出来国内和国外的科研风格不一样。
在国外,很多专业由于本科生人少,很多系里面,一个专业往往就1个老师或2-3个老师做几个具体方向的分支。科研大多是单打独斗,或这是和其他老师跨领域合作。
在国内,由于人口多,学生多,老师也就多,老师招的研究生也多,往往是团队作战。比如我们系我们方向就我一个老师,国内母校就有一整个系,几十个老师,至少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几个院士。
写的项目的标题也是立意非常大,甚至大到怀疑能否做到,像忽悠。这种环境下一个老师加几个研究生的模式,在国内起步阶段很难和其他团队竞争,因此不得不设立更高的标题,不得不拉其他团队或抱一些团队的大腿。
有人脉在国内还是很占优势的,不过能入选青千的往往简历也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