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36计(三十五):金蝉脱壳

超級吸塵器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作者:王维洛
35、金蝉脱壳:“发展城市”,移民再迁
金蝉脱壳,为兵法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一计。原文为:“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一小时经济圈
二○○七年,重庆市党委和市政府提出“一小时经济圈”的城市区域发展战略,为实现此战略,将强制移民四百万。国务院以审查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机会,很快地便批准了此城市区域发展战略。
“一小时经济圈”,是指以重庆主城为核心,以一小时的车程为半径(一百二十公里),形成一个一小时经济圈,将成为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的西部地区最大城市群。这一小时经济圈涵盖长寿、涪陵以西的二十三个区县,面积二点八七万平方公里,目前常住人口一千六百多万。为实现“一小时经济圈”,重庆市党委和市政府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有约两百万人口被迁移到“一小时经济圈”内,而未来十至十五年,则将有四百万人被迁移到此范围内。
重庆市党委书记汪洋,在为这个城市区域发展战略作解释时说,此为贯彻落实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三一四”总体部署,推进重庆科学发展中关键的一步。目的是快速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构建大型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着力强化产业支撑作用;要构建以主城为核心的城市群,着力强化集聚辐射功能;要构建网路化的基础设施体系,着力强化基础平台保障。
无论重庆市党委和市政府,用什么样的美丽辞藻把“一小时经济圈”的城市区域发展战略吹得如何天花乱坠,从世界大城市区域发展的经验证明,两千万人口在一个区域内的密集,最终只能导致无法解决的交通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一条不可取的道路。特别是为实现这个目标,强制迁移四百万居民,更会遗留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说,世界大城市区域发展中有大规模强制迁移前例的话,那就是当时实现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政府,在开普顿等城市实行的强制性大迁移和种族隔离,最后是以失败告终。
移民工程
在介绍重庆城市“一小时经济圈”区域发展战略时,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说:“对于三峡百万移民这个世界级难题,我们已是胜券在握了。”从这里便可以看出,汪洋是多么希望尽快给三峡工程移民划一个句点,并用另一个新的、更大的移民,来解决三峡移民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严重问题;但最近中央审计署发表的关于三峡工程报告中,还抱怨三峡工程管理不善,浪费资金五亿元,造成移民工程进展缓慢。长江水利委员会在二○○七年解释三峡水库不能发挥预期防洪效益时说,受移民工程的限制,防洪蓄水只能到海拔一百五十六米,如果防洪蓄水至海拔一百七十五米,则要求尚未搬迁的三十六万居民到山上去跑洪。
一九九二年,中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三峡工程移民总人数为一百一十三万人,其实三峡工程移民人数早已“超额”。
至二○○六年底,三峡工程已强迫迁移了一百三十万居民,比计划多出了十七万。但是三峡水库到二○○六年十月,只蓄水至海拔一百五十六米,距离三峡工程的正常蓄水位海拔一百七十五米,还有十九米,而距离最高蓄水位海拔一百八十三米,还有二十七米。
特别要指出的是,原来中国人都视毛泽东之“高峡出平湖”为真理,但三峡蓄水的实践证明,“高峡出平湖”是谬误,实际上是“高峡出斜湖”。水库有水力坡度。如果三峡水库的平均水力坡度是泥沙组计算的万分之○点七,当三峡工程发挥防洪作用、蓄水至海拔一百七十五米时,重庆的水位起码是海拔二百一十七米(重庆市不少建筑物的地面高程为海拔一百八十五米,重庆火车站铁轨标高海拔一百九十六米,朝天门码头最高一级台阶的高程为海拔二百米);如果三峡水库的平均水力坡度是两院院士张光斗所说的,略小于万分之二,以万分之一点五计算,重庆的洪水位起码是海拔二百六十五米。
三峡水库的水力坡度是水流的函数,水流越大,水力坡度越大,水流越小,水力坡度也小。根据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三峡水库在运营前一百年是淤积过程,到一百年之后才能达到冲淤平衡。在三峡水库达到冲淤平衡之前,三峡水库的水力坡度将变得越来越大。只有水力坡度增大,三峡水库才能从淤积转变到冲淤平衡。在三峡大坝建设之前,长江宜昌至重庆段的水位高差为一百二十多米,基本是冲淤平衡,每年汛期略有淤积,汛期后有走沙期,达到平衡。三峡水库达到冲淤平衡时,三峡水库的水力坡度将接近建坝之前的状态。在三峡水库达到冲淤平衡之前,三峡工程的移民工作不可能结束,移民人数将持续增长,移民工作也不可能完成。
三峡两岸古滑坡复活
三峡水库蓄水,自然水位被抬高一百多米,造成三峡两岸诸多古老滑坡重新复活,而三峡工程的许多移民新镇,正是建设在这些古老滑坡体上。
老滑坡重新复活的原因有四: 第一,三峡水库蓄水,库水上升,使得原来处于比较干燥状态的岩土变为饱和状态,导致力学强度降低。 其次,三峡水库蓄水位每年在海拔一百四十五米至海拔一百七十五米之间变动,水位大幅度和快速的变动,促使古老滑坡重新复活。 第三,三峡水库蓄水后,江面变宽,波浪的淘蚀作用加强,波浪的淘蚀使得库岸失去稳定。 最后,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库区地震次数大为增加,虽然尚未发生三峡工程论证所认为可能发生的规模六点五地震,但是不断发生的微震,使得两岸岩土更加松动,更加容易失去稳定。
这些被安置在复活滑坡体上的移民,也必须再次搬迁,如此方才能保证生命和财产安全。
移民生活
至二○○六年底,三峡工程已经强迫迁移了一百三十万居民。那么这些移民的生活状况究竟如何?
“三峡坝区移民再就业难,缺乏生活出路。相当一部分坝区移民处在‘三无’的境地,即无田种,无工做,无出路。另外,坝区部分移民的生活存在‘三低’现象,即收入水准低于搬迁前的水准,低于当地农民平均水准,部分移民家庭生活水平低于当地贫困线。由此,坝区移民不稳定因素呈‘三增’趋势,即移民群众上访增多,过激行为增多,与基层干部、工作人员对立情绪增强,干群矛盾(注:“干群矛盾”:指政府和民众的矛盾)突出,部分群众的思想情绪随时可能失控,形式严峻。
部分库区移民安置品质不高,生活比较困难,部分安置移民耕地面积少,土地品质差,水利设施不配套,严重影响生产经营。另外,蓄水后线上线下同时生产经营不复存在,生活水准有所下降。
‘三民’(城郊农民,占地移民、城镇纯居民)安置不落实,生产生活存在问题较为严重,成为影响库区社会稳定一大隐患。占地移民失去土地生产资料,又无其他稳定收入;大多数城郊农民进场镇安置后,缺乏收入来源,生活水准下降;大部分城镇纯居民失去原有生存依托,新的收入支撑尚未形成,生活困难。
部分外迁安置移民不够稳定。一是政府组织外迁移民尚存房屋品质、承包土地品质和数量、享受迁入地待遇、生活习惯语言差异等方面问题;二是自主分散外迁移民强烈要求全额返还‘两费’(生产安置费、基础设施费),部分移民生产生活还未完全落实,要求调整承包土地。三是自谋职业、农转非迁出库区安置移民,要求享受外迁移民补偿政策、资金补偿标准。”
这段文字,不是出自哪一位三峡工程反对者的手,而是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信访局报告中的结论。所以,三峡工程移民并不像重庆市委书记汪洋所说的那样,胜券在握,反而是问题重重。
掩盖决策错误
如何解决三峡工程移民无田种,无工做,无出路的“三无”问题,是三峡工程决策者最头疼的问题。而如何向已经安置的三峡工程移民解释需要再次搬迁的道理,将是三峡工程决策者最丢脸的事情。
中央有难处,为此,重庆市党委和市政府提出了“一小时经济圈”的城市区域发展战略,强制移民四百万,用“城市区域发展新战略”的需要,来掩盖三峡工程决策中的错误,用四百万移民,给三峡工程移民画一个句号,以开始另一个新的、更大的移民过程。
“金蝉脱壳”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一计。原文为:“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意指:“保持阵地原形,保留完整的既定阵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妄动,要在他困惑时转移主力。”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中出现重大失误,将六百公里长的水库作为一个没有水力坡度的平湖,一来少计算了要搬迁的移民,二来将移民安置在未来也将被三峡水库淹没的地区。为掩盖此重大错误,由重庆市委、市政府出面,以实现城市区域发展战略为由,再搬迁四百万移民,这便是“金蝉脱壳”之计。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