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暴露贴:说一说萧红

临时工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我在天才楼里说了句容易惹麻烦的话,把两个女作家萧红和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拿来比了比。女人最怕比,何况文无第一,还是两位女文人,更何况我说一个的才华灵气和成就远在另一个之上,肯定会引起争议。不过话已出口,落地有声。虽然是个人观点,但为了剖白一下我不只是基于私人情感好恶,还是打算多写几句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先问个暴露年龄的问题,大家谁还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上学过"火烧云"这篇课文? 对的,这篇火烧云,就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和我差不多年纪的人,在小学四年级就认识她了。
说萧红以前,先要说一下张爱玲。首先要说,张爱玲的写作技巧是相当高明的。
用阳志平"文心书话"里的几个小例子, 来看一下把她和白先勇先生文字的对比。( 由此可见写作水平在技术上是可以一定程度比较高下的)
以下到这一层结束是阳志平先生文章节选,不是我的原创!
例1: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
这段连接生硬,“十分舒适”用之不妥。高明作家捍卫阅读体验,让读者不费力地体会到自己要表达的,而不是用“十分舒适”这类很重且外显的词汇。试看同样是写客厅,张爱玲的写法: 例2:张爱玲《鸿鸾禧》
例3:白先勇《寂寞的十七岁》
唐爱丽亲了我一会儿,推开我立起来。我看见她一脸绯红,头发翘起,两只眼睛闪闪发光,怕人得很。她一声不响,走过去,将教室的灯关上,把门闩起,又向我走了过来,教室里暗得很,唐爱丽的身躯显得好大,我觉得她一点都不像高中生。我站了起来,她走过来搂住我的颈子,把我的手拿住围着她的腰。
“杨云峰,你怎么忸怩得像个女孩?”
她在我耳边喃喃的说。她的声音都发哑了,嘴巴里的热气喷到我脸上来。突然间,她推开我,把裙子卸了丢在地上,赤着两条腿子,站在我面前。
“唐爱丽,请你——不要——这样——”
我含糊地对她说,我的喉咙发干,快讲不出话来了,我害怕得心里直发虚。唐爱丽没有出声,直板板地站着,我听得到她呼吸的声音。突然间,我跨过椅子,跑出了教室。我愈跑愈快,外面在下冷雨,我的头烧得直发晕。回到家的时候,全身透湿,妈妈问我到哪儿去来。我说从学校回来等车时,给打潮了。我溜到房里,把头埋到枕头底下直喘气。我发觉我的心在发抖。
这里的“突然间,我跨过椅子,跑出了教室。我愈跑愈快“不够自然,不是事件自然带动的。“我害怕得心里直发虚。”已经做了铺垫,再来一个有力的打击,就会将主人公吓跑。可惜,中间少了这个打击。因为写了“突然间”这样的转介词,后续作家不得不顺手补上:“外面在下冷雨“这样更突兀与事先没铺垫的句子。同样,“突然间,她推开我,把裙子卸了丢在地上”也有这个问题。
例4: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娇蕊熟睡中偎依着他,在他耳根底下放大了她的呼吸的鼻息,忽然之间成为身外物了。他欠起身来,坐在床沿,摸黑点了一支烟抽着。他以为她不知道,其实她已经醒了过来。良久良久,她伸手摸索他的手,轻轻说道:”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的。”她把他的手牵到她臂膊上。
 她的话使他下泪,然而眼泪也还是身外物。
 振保不答话,只把手摸到它去熟了的地方。已经快天明了,满城喑嗄的鸡啼。
“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的”。女方丈夫即将回来,偷情的两人难舍难分。如果是韩剧编剧来写,接下去,必然是男方的滥情回应。早年的白先勇来写,很可能是“振保突然紧紧地抱住她”。然而,张爱玲写法大不一样——“只把手摸到它去熟了的地方”。一个妥贴的动词,带动情节,文气自然流动,生动跃然纸上。

临时工
我们再用呼兰河传里的例子来看一下萧红的文字风格。相比之下,萧红的文字是极为质朴的,但同时又充满灵性和诗意。比如小说的开篇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 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 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

这一段里反复重复"严寒把大地冻裂了""人的手被冻裂了""地皮被冻裂了,吞了馒头"。同样的手法她在书中多次运用, 第四章第二节起句是“‘我’家是荒凉的”。第三、四节的起句是“‘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第五节的起句重复用“‘我’家是荒凉的”,到了第六章第十三节的起句重复用了“‘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
写后花园生活时,“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尾声”里:“‘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萧红正是用这种阳关三叠式散文诗化的语言,在细微差别中重复,反复吟咏, 犹如音乐主题的反复出现, 强调了挥之不去的印象,并呈现出萦回不散的艺术魅力。
临时工
作家们的性格人生经历,视角,风格完全不同,为了找个切入点,啰啰嗦嗦摘录了这些片段,是想先直观地展现文字风格上的差异。
比较三位作家的文字,可以看出萧红很少用到的意象繁复的修辞和形容。她的语言非常稚拙,简单的叙述,平淡的口吻,甚至象大家说的,显得絮絮叨叨。象游走在乡村的盲人歌者,节奏单调的吟唱,却往往使人落泪。
比方"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单独看这段话,貌似十分啰嗦无意义的念叨,可是在描述过祖父花园里的花开和花谢,呼兰河的人的活着和死去之后,这段话暗示着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更迭,这气候严寒土地上的人,一代代单调重复地生活,直到最终"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联系到前面段落和篇章里反复出现过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 用舒缓的节奏吟唱出了"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的给祖父,给故乡,给自己的挽歌。
好比毕加索晚年的画和弘一法师晚年的字,  稚拙是很多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萧红的稚拙,是一种发自天然的灵气。 弘一法师临终前的遗笔,"悲欣交集"这四个字也正是萧红作品的特点。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那么的自由。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根黄瓜,就结一根黄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根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这一段简直就是一首诗)
萧红在接近生命的尽头,长年流离失所贫病交加之中,在人生悲凉的基调里,依然写下了这些纯净的字句。我想这是她心灵里从未磨灭的天真和自由。在严寒的大地上,内心却有温暖。
回到写作风格的比较上, 我认为张爱玲的作品的风格近似"宝帘闲挂小银钩"。萧红的风格更接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和秦观一样,张爱玲的主要创作题材是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语言风格精巧秀丽。 而萧红的创作题材广阔,视角投向从故乡到异乡,从战争到漂泊,从个人到民族,从私人情感到女性独立等许多主题。她语言风格有朴素的诗意,沉静优美。对笔下的众生都满怀悲悯,却毫无说教。

遗憾的是,萧红的文学成就有很长时间都被低估。在她活着的时候时候,左派文坛认为她脱离抗战,"被狭小的生活圈子"所束缚(是不是有点讽刺?)。在她身后,又因为左派作家的标签而被反政治化的文学思潮冷落。她很不幸地"左右不是人"两次都成为牺牲品(象苏轼一样)。
夏志清在和李怀宇的对谈里,坦承没有把萧红写进"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
他说"不晓得什么道理,没有看到萧红。萧红真正是好。她的文字好。她的生死场写穷人,写女人,写得真的很伟大。呼兰河传是TIMELESS CLASSIC。 这样一部书,中国从来没有过。她把中国的坏东西都写进去了,美的东西还有的,她自己的人也写进去了。"





q
qiqi_hua
多谢。请继续。
一直喜欢萧红的河灯。
过好每一天
板凳,继续。
m
minqidev
你说萧蔷,我觉得还是年龄暴漏贴。 提到萧红,只能说你解放后出生的。
l
lash
你说萧蔷,我觉得还是年龄暴漏贴。 提到萧红,只能说你解放后出生的。
minqidev 发表于 2020-07-19 22:54

LOL
s
seattlemouse
你说萧蔷,我觉得还是年龄暴漏贴。 提到萧红,只能说你解放后出生的。
minqidev 发表于 2020-07-19 22:54

哈哈哈哈哈
临时工
你说萧蔷,我觉得还是年龄暴漏贴。 提到萧红,只能说你解放后出生的。
minqidev 发表于 2020-07-19 22:54

哈哈,我以为现在小学课本上没有火烧云这篇课文了呢。我小时候要求要背会还要默写。
大风车
不喜欢萧红作品。为何要统一看法,就不能有个人喜欢吗
w
woaiapple
回复 1楼临时工的帖子
wow这么一比,白先勇这么不堪啊


w
weiwei_ot2008
只在多年前读过萧红的生死场,内容都忘光了,只记得挺压抑的.
临时工
不喜欢萧红作品。为何要统一看法,就不能有个人喜欢吗
大风车 发表于 2020-07-19 23:05

没有要统一看法呀,发表一下个人见解而已。
w
wantU
喜欢萧红也喜欢张爱玲
这两个人都是很有才气和灵气的
都是老天爷赏饭吃的
有什么好比的呢
我不是一只鱼
回复 1楼临时工的帖子
喜欢萧红,总觉得她的文字很锋利,描述又十分有趣
h
hideandseek
这有什么年龄暴露的,难道会有人觉得你其实真的认识萧红?!
逆水寻踪
回复 1楼临时工的帖子
正巧带娃读中文读到萧红的《呼兰河传》,对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的白描特别特别好。但是个人也爱张爱玲的神来之笔。
a
ajimm
张爱玲和萧红是不一样的风格,不好比较。 但在人物心理描写方面,我觉得张爱玲更胜一筹。
我喜欢帅哥
你说萧蔷,我觉得还是年龄暴漏贴。 提到萧红,只能说你解放后出生的。
minqidev 发表于 2020-07-19 22:54

萧红还是很著名的作家好吧,前几年不张艺谋有部电影是说她的。我相信大部分文科生,不管年龄应该都知道她。萧蔷确实暴露年龄,而且要不务正业譬如我这种人才比较知道她。
a
ajimm
萧红还是很著名的作家好吧,前几年不张艺谋有部电影是说她的。我相信大部分文科生,不管年龄应该都知道她。萧蔷确实暴露年龄,而且要不务正业譬如我这种人才比较知道她。
我喜欢帅哥 发表于 2020-07-20 02:10

我就小小更正你一下,讲萧红的电影不是张艺谋拍的,是许鞍华拍的《黄金时代》
扶苏
文字要用心去体会,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一段话一段话的比较。好比一副画,你得整幅的去欣赏,而不是一个色块一个色块去和另一幅画去比较。
我很喜欢张爱玲。因为张爱玲的文章给人很冷静的感觉。张爱玲对人心的把握有独到的见解。我从她的作品里看到了一个作者尽量客观,平等的对待各个人物的用心。不若有些作者,带着1强烈的个人情绪,张爱玲的文章,让我感觉作者想要做一个局外人,尽量客观不带感情的把自己观察到体悟到的人性,人生写出来。张爱玲对女人的心事,微妙之处,描写的很细致,仔细,具体。但是又不会啰嗦。她是从小见大的作者。不会去写恢宏的故事,时代的故事,而是写家长里短,从小处见人性。毕竟一粒沙里就能包容三千大千世界。小事和大事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人做出来的事。张爱玲会拿着显微镜,带领读者去体会自己时时看见,却没有真心看见的真相。
萧红的作品没好好读过,不评论。
我要搞事情
我们再用呼兰河传里的例子来看一下萧红的文字风格。相比之下,萧红的文字是极为质朴的,但同时又充满灵性和诗意。比如小说的开篇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 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 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

这一段里反复重复"严寒把大地冻裂了""人的手被冻裂了""地皮被冻裂了,吞了馒头"。同样的手法她在书中多次运用, 第四章第二节起句是“‘我’家是荒凉的”。第三、四节的起句是“‘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第五节的起句重复用“‘我’家是荒凉的”,到了第六章第十三节的起句重复用了“‘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
写后花园生活时,“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尾声”里:“‘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萧红正是用这种阳关三叠式散文诗化的语言,在细微差别中重复,反复吟咏, 犹如音乐主题的反复出现, 强调了挥之不去的印象,并呈现出萦回不散的艺术魅力。
临时工 发表于 2020-07-19 22:21

我就觉得反反复复说好啰嗦,这毕竟是小说,不是散文不是诗歌,你看张爱玲的文字就是精炼准确
d
demantoid
对萧红的作品没什么印象,大概是题材太沉重压抑的关系不忍卒读,白先勇的作品不觉得有问题啊,游园惊梦里有一段客厅布置摆设的描写我觉得写的很妙,如历历在目充满了品味情趣
d
demantoid
文字要用心去体会,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一段话一段话的比较。好比一副画,你得整幅的去欣赏,而不是一个色块一个色块去和另一幅画去比较。
我很喜欢张爱玲。因为张爱玲的文章给人很冷静的感觉。张爱玲对人心的把握有独到的见解。我从她的作品里看到了一个作者尽量客观,平等的对待各个人物的用心。不若有些作者,带着1强烈的个人情绪,张爱玲的文章,让我感觉作者想要做一个局外人,尽量客观不带感情的把自己观察到体悟到的人性,人生写出来。张爱玲对女人的心事,微妙之处,描写的很细致,仔细,具体。但是又不会啰嗦。她是从小见大的作者。不会去写恢宏的故事,时代的故事,而是写家长里短,从小处见人性。毕竟一粒沙里就能包容三千大千世界。小事和大事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人做出来的事。张爱玲会拿着显微镜,带领读者去体会自己时时看见,却没有真心看见的真相。
萧红的作品没好好读过,不评论。
扶苏 发表于 2020-07-20 03:50

张爱玲是天才型作家,心理活动和事物情境的描写特别细致贴切,通感修辞手法炉火纯青,能把心理活动实物化,这是一种文字表达的天赋,一般人就算写死也写不出这种对文字的感觉和调控
H
Hah
回复 1楼临时工的帖子
我知道萧红是因为汤唯饰演了她,然后才知道当年普通话考级的复习资料 火烧云是她写的
芷若魔头
我認爲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蕭紅和張愛玲并列在中國女作家的第一梯隊,各有特點,中國女作家第一梯隊有且僅有她們兩個人,而且遠遠甩開後面的梯隊一大截。她們兩個雖然風格迥異,但是從文字表達來看,是我最喜歡的女作家。
.
.Cheers.
mark
q
qiqi_hua
我就小小更正你一下,讲萧红的电影不是张艺谋拍的,是许鞍华拍的《黄金时代》
ajimm 发表于 2020-07-20 03:00

我买了电影海报,昨天还自拍一张呢。晚上我在拿“呼兰河”做文青状拍。。。
萧红是天赋。她和萧军的信出版了,我也买了一本。
o
okyes
我在天才楼里说了句容易惹麻烦的话,把两个女作家萧红和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拿来比了比。女人最怕比,何况文无第一,还是两位女文人,更何况我说一个的才华灵气和成就远在另一个之上,肯定会引起争议。不过话已出口,落地有声。虽然是个人观点,但为了剖白一下我不只是基于私人情感好恶,还是打算多写几句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先问个暴露年龄的问题,大家谁还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上学过"火烧云"这篇课文? 对的,这篇火烧云,就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和我差不多年纪的人,在小学四年级就认识她了。
说萧红以前,先要说一下张爱玲。首先要说,张爱玲的写作技巧是相当高明的。
用阳志平"文心书话"里的几个小例子, 来看一下把她和白先勇先生文字的对比。( 由此可见写作水平在技术上是可以一定程度比较高下的)
例1: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
尹雪艳对她的新公馆倒是刻意经营过一番。客厅的家具是一色桃花心红木桌椅。几张老式大靠背的沙发,塞满了黑丝面子鸳鸯戏水的湘绣靠枕,人一坐下去就陷进了一半,倚在柔软的丝枕上,十分舒适。

这段连接生硬,“十分舒适”用之不妥。高明作家捍卫阅读体验,让读者不费力地体会到自己要表达的,而不是用“十分舒适”这类很重且外显的词汇。试看同样是写客厅,张爱玲的写法: 例2:张爱玲《鸿鸾禧》
广大的厅堂里立着朱红大柱,盘着青绿的龙;黑玻璃的墙,黑玻璃壁龛里坐着的小金佛,外国老太太的东方,全部在这里了。其间更有无边无际的暗花北京地毯,脚踩上去,虚飘飘地踩不到花,像隔了一层什么。整个的花团锦簇的大房间是一个玻璃球,球心有五彩的碎花图案。客人们都是小心翼翼顺着球面爬行的苍蝇,无法爬进去。

例3:白先勇《寂寞的十七岁》
唐爱丽亲了我一会儿,推开我立起来。我看见她一脸绯红,头发翘起,两只眼睛闪闪发光,怕人得很。她一声不响,走过去,将教室的灯关上,把门闩起,又向我走了过来,教室里暗得很,唐爱丽的身躯显得好大,我觉得她一点都不像高中生。我站了起来,她走过来搂住我的颈子,把我的手拿住围着她的腰。
“杨云峰,你怎么忸怩得像个女孩?”
她在我耳边喃喃的说。她的声音都发哑了,嘴巴里的热气喷到我脸上来。突然间,她推开我,把裙子卸了丢在地上,赤着两条腿子,站在我面前。
“唐爱丽,请你——不要——这样——”
我含糊地对她说,我的喉咙发干,快讲不出话来了,我害怕得心里直发虚。唐爱丽没有出声,直板板地站着,我听得到她呼吸的声音。突然间,我跨过椅子,跑出了教室。我愈跑愈快,外面在下冷雨,我的头烧得直发晕。回到家的时候,全身透湿,妈妈问我到哪儿去来。我说从学校回来等车时,给打潮了。我溜到房里,把头埋到枕头底下直喘气。我发觉我的心在发抖。
这里的“突然间,我跨过椅子,跑出了教室。我愈跑愈快“不够自然,不是事件自然带动的。“我害怕得心里直发虚。”已经做了铺垫,再来一个有力的打击,就会将主人公吓跑。可惜,中间少了这个打击。因为写了“突然间”这样的转介词,后续作家不得不顺手补上:“外面在下冷雨“这样更突兀与事先没铺垫的句子。同样,“突然间,她推开我,把裙子卸了丢在地上”也有这个问题。
例4: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娇蕊熟睡中偎依着他,在他耳根底下放大了她的呼吸的鼻息,忽然之间成为身外物了。他欠起身来,坐在床沿,摸黑点了一支烟抽着。他以为她不知道,其实她已经醒了过来。良久良久,她伸手摸索他的手,轻轻说道:”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的。”她把他的手牵到她臂膊上。
 她的话使他下泪,然而眼泪也还是身外物。
 振保不答话,只把手摸到它去熟了的地方。已经快天明了,满城喑嗄的鸡啼。
“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的”。女方丈夫即将回来,偷情的两人难舍难分。如果是韩剧编剧来写,接下去,必然是男方的滥情回应。早年的白先勇来写,很可能是“振保突然紧紧地抱住她”。然而,张爱玲写法大不一样——“只把手摸到它去熟了的地方”。一个妥贴的动词,带动情节,文气自然流动,生动跃然纸上。


临时工 发表于 2020-07-19 22:20

这俩一个写下里巴人,一个写阳春白雪也能比?咋量化啊
v
vitafusion
难得看到闲话上有比较萧红和张爱玲的。我认为二人都是天才,但是由于境遇的不同,如果不比较文字,二人的文学立意还是有高低的。
我更喜欢萧红,特别是她的呼兰河传,里面叙述她和爷爷的相处非常的温暖细腻,在描写东北黑土地的跳大神,满满的对这片土地人民的无知野蛮又是痛心又是愤怒。萧红的文学作品对象是广大的底层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实萧红的观察点文章立意很像鲁迅,怪不得有传闻她是鲁迅的学生。萧红真是天生的作家,她观察着世界,并满怀热血的描写中国的普通大众。萧红是火热的。 张爱玲当然也是天才,但她也是冷的,对男女之间心理情感的刻画当然细腻。但是张爱玲对世间的男女是嘲讽的。 从立意来说,萧红更广阔,张爱玲更细腻。这当然和二人童年生活有关系。从两人的生平也可以看出,萧红的童年因为爷爷的缘故,还是比较幸福,所以她对人是不设防的。对照来说,张爱玲小小年纪就要看人眼色,所以她习惯了不停的评价衡量着周围的人。性格和生活境遇的差异除了导致她俩文学作品对象的不同,也导致了二人不同的结局。 我不奇怪张爱玲更受女性读者的喜欢,但是萧红的作品是超越了性别的。
o
okyes
就看了一部呼兰河传,看不下去了,里面的描写太苦了
x
xwei26
写作水平到了一定高度就很难比了,这种节选式的比较,那我还是觉得张爱玲好点,萧红的写法读起来宛如祥林嫂,白先勇的也很一般。但真读小说,我讨厌张爱玲,宁可读白先勇。
v
vitafusion
难得看到闲话上有比较萧红和张爱玲的。我认为二人都是天才,但是由于境遇的不同,如果不比较文字,二人的文学立意还是有高低的。
我更喜欢萧红,特别是她的呼和兰传,里面叙述她和爷爷的相处非常的温暖细腻,在描写东北黑土地的跳大神,满满的对这片土地人民的无知野蛮又是痛心又是愤怒。萧红的文学作品对象是广大的底层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实萧红的观察点文章立意很像鲁迅,怪不得有传闻她是鲁迅的学生。萧红真是天生的作家,她观察着世界,并满怀热血的描写中国的普通大众。萧红是火热的。 张爱玲当然也是天才,但她也是冷的,对男女之间心理情感的刻画当然细腻。但是张爱玲对世间的男女是嘲讽的。 从立意来说,萧红更广阔,张爱玲更细腻。这当然和二人童年生活有关系。从两人的生平也可以看出,萧红的童年因为爷爷的缘故,还是比较幸福,所以她对人是不设防的。对照来说,张爱玲小小年纪就要看人眼色,所以她习惯了不停的评价衡量着周围的人。性格和生活境遇的差异除了导致她俩文学作品对象的不同,也导致了二人不同的结局。 我不奇怪张爱玲更受女性读者的喜欢,但是萧红的作品是超越了性别的。
vitafusion 发表于 2020-07-20 11:22

再说一句,因为萧红和张爱玲性格的不同,和萧红呆在一起,应该比较轻松些,但是和张爱玲在一起,估计我会被不停的鄙视又土又没知识。
H
Heiniu
喜欢楼主的用词用句分析, 是原创吗?
临时工
喜欢楼主的用词用句分析, 是原创吗?
Heiniu 发表于 2020-07-20 11:48

不是呀,第一段里的文字分析写了是阳志平"文心书话"里的例子. 为避免误会,我再去声明一下。
w
wfmlover
我汗……在2020年的八卦论坛上会看到这些古老的文字
临时工
难得看到闲话上有比较萧红和张爱玲的。我认为二人都是天才,但是由于境遇的不同,如果不比较文字,二人的文学立意还是有高低的。
我更喜欢萧红,特别是她的呼兰河传,里面叙述她和爷爷的相处非常的温暖细腻,在描写东北黑土地的跳大神,满满的对这片土地人民的无知野蛮又是痛心又是愤怒。萧红的文学作品对象是广大的底层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实萧红的观察点文章立意很像鲁迅,怪不得有传闻她是鲁迅的学生。萧红真是天生的作家,她观察着世界,并满怀热血的描写中国的普通大众。萧红是火热的。 张爱玲当然也是天才,但她也是冷的,对男女之间心理情感的刻画当然细腻。但是张爱玲对世间的男女是嘲讽的。 从立意来说,萧红更广阔,张爱玲更细腻。这当然和二人童年生活有关系。从两人的生平也可以看出,萧红的童年因为爷爷的缘故,还是比较幸福,所以她对人是不设防的。对照来说,张爱玲小小年纪就要看人眼色,所以她习惯了不停的评价衡量着周围的人。性格和生活境遇的差异除了导致她俩文学作品对象的不同,也导致了二人不同的结局。 我不奇怪张爱玲更受女性读者的喜欢,但是萧红的作品是超越了性别的。
vitafusion 发表于 2020-07-20 11:22

握手。 注册时间不够,手动点个赞
s
sabrinamuxin
楼里怼张爱玲的评价显然基于她离开大陆之前的作品。不可否认,张爱玲早期的作品确实写尽男女情事,人间百态,而且举重若轻,比如倾城之恋的结尾,比如金锁记的结尾。 但是她之后的秧歌和赤地之恋也是极好的,而且不再专注于男女情事,而是写尽了政治斗争的冷酷,以及普通人在洪流面前的渺小脆弱。哪怕隔着纸张,都能感觉到那个年代的残酷,高压下无法呼吸的紧迫感。 所以我觉得张爱玲是天才作家,并不仅仅是人们认为的小资作家,她看透了人心世态,并且以一种更超然冷静的心态写出了这一切。更早之前,只有金瓶梅的作者有这样的功力。 萧红的作品包括呼兰河传,生死场,我也都看过。萧红文笔确实不错,生死场写的尤其好。但是我个人感觉,萧红最出色的作品还是围绕着她故乡的经历,因为早逝萧红没有更多不同类型的作品问世,无法通过她的作品窥见更广阔的人生。


约拿
为什么萧红是年龄爆漏贴? 好奇怪,为啥?
认识她本人的现在应该没有或者的了吧。
q
qiqi_hua
楼里怼张爱玲的评价显然基于她离开大陆之前的作品。不可否认,张爱玲早期的作品确实写尽男女情事,人间百态,而且举重若轻,比如倾城之恋的结尾,比如金锁记的结尾。 但是她之后的秧歌和赤地之恋也是极好的,而且不再专注于男女情事,而是写尽了政治斗争的冷酷,以及普通人在洪流面前的渺小脆弱。哪怕隔着纸张,都能感觉到那个年代的残酷,高压下无法呼吸的紧迫感。 所以我觉得张爱玲是天才作家,并不仅仅是人们认为的小资作家,她看透了人心世态,并且以一种更超然冷静的心态写出了这一切。更早之前,只有金瓶梅的作者有这样的功力。 萧红的作品包括呼兰河传,生死场,我也都看过。萧红文笔确实不错,生死场写的尤其好。但是我个人感觉,萧红最出色的作品还是围绕着她故乡的经历,因为早逝萧红没有更多不同类型的作品问世,无法通过她的作品窥见更广阔的人生。



sabrinamuxin 发表于 2020-07-20 13:35

萧红后期的作品,香港时期的没有写完。 有一篇,桥,母亲和孩子的故事,也是她后期的作品。从散文风格转为故事风格,加上大段的“评论”,有点刻意的政治化,非常不是她天赋所在。
i
iheartnyc
萧红和张爱玲风格不同,但是在我心里都是老天赏饭吃的天才作家。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呼兰河传的震撼,她写的那些人和事在我眼里就好像没有文字隔阂,可以真切地触摸和感受到。
张爱玲的文字,很难具体形容哪里好,但是就是读起来爱不释手,其他人做不到的感觉。
o
okyes
为什么萧红是年龄爆漏贴? 好奇怪,为啥?
认识她本人的现在应该没有或者的了吧。
约拿 发表于 2020-07-20 13:38

读萧红的书的人,少说都是4050了,应该是年龄暴露,现在的小青年都肤浅的很,读张爱玲的可能有小青年,但是读萧红,甚至知道萧红的大概率不会小于30岁。书都有时代烙印的,中文专业的除外
q
qiqi_hua
我问了一个年轻孩子,真的不知道萧红啊。看来,这个的确是年龄暴露贴。
LZ不介意的话,我贴一张相片。我喜欢萧红,看她的书,看过于她的电影,还有每个当事人对她的回忆。关于萧红的电影有2个,近年拍的。一个是汤唯,一个是宋佳。我更加认可宋佳版本的,因为汤唯演得有些“调皮,俏皮“,太有活力了;宋佳就是我想象中的敏感得接近于神经质的样子。
萧红的文字比较纯粹,不是给读者讲故事也不是讲道理;有一种”自顾自“的释放和享受。白先勇是为了情节,比较他们没有必要。
k
kekoukele
很有才华的女作家。不过她在个人感情方面的选择不明智,导致了她婚姻生活的悲剧。
v
vitafusion
楼里怼张爱玲的评价显然基于她离开大陆之前的作品。不可否认,张爱玲早期的作品确实写尽男女情事,人间百态,而且举重若轻,比如倾城之恋的结尾,比如金锁记的结尾。 但是她之后的秧歌和赤地之恋也是极好的,而且不再专注于男女情事,而是写尽了政治斗争的冷酷,以及普通人在洪流面前的渺小脆弱。哪怕隔着纸张,都能感觉到那个年代的残酷,高压下无法呼吸的紧迫感。 所以我觉得张爱玲是天才作家,并不仅仅是人们认为的小资作家,她看透了人心世态,并且以一种更超然冷静的心态写出了这一切。更早之前,只有金瓶梅的作者有这样的功力。 萧红的作品包括呼兰河传,生死场,我也都看过。萧红文笔确实不错,生死场写的尤其好。但是我个人感觉,萧红最出色的作品还是围绕着她故乡的经历,因为早逝萧红没有更多不同类型的作品问世,无法通过她的作品窥见更广阔的人生。



sabrinamuxin 发表于 2020-07-20 13:35

我同意萧红最好的作品是关于她故乡的。但是比较张爱玲和萧红同年龄段的作品对她们更公平些。毕竟在她们那个时代,境遇是无法选择的。说起张爱玲后期的作品,显然没有她前期的有名。毕竟政治和底层人物的生活不是张爱玲的长项,如同对萧红来说,写她故乡的人事是最发人深省。 其实说起出身,萧红的条件差远了,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训练,但是对底层人物能刻画得那么深刻,真是天生的。 我不否认张爱玲的成就和天赋,但是我仅从她们文章里流露的性格,张爱玲太冰冷,萧红的作品虽然描写苦难,但是火热的。
a
angelamela
我很喜欢萧红
v
vitafusion
很有才华的女作家。不过她在个人感情方面的选择不明智,导致了她婚姻生活的悲剧。
kekoukele 发表于 2020-07-20 20:03

其实如果萧红能明智,就没法成就她了。一方面怜惜萧红短暂而苦难的生平,但是没有办法,她这种敞开胸怀,毫无保留的接受生活中一切的性格,才能让她的文字感动人心。还有一点,大多数女性作家,包括张爱玲的作品,一看就有女性的特点,萧红的呼兰河传大气,能够超越性别。在萧红的年纪,真是太不容易了。 当然,由于萧红的人生太短暂,最终没有张爱玲的成就大,但是在那么短短的人生,能够写出那么大气的作品,绝对是个天才。
要管3721
我没有在课本里读过萧红,但是我希望萧红的文笔。不卖弄文字,不掉书袋,就是用白描手法在铺开的宣纸上慢慢晕染。 《呼兰河传》,她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写得浑然天成,和张爱玲的风格迥异,萧红的风格和沈从文接近,温情中带着悲悯和苍凉。 我是萝卜青菜都爱的读者。除了马列著作和毛选这类,其他的书都可以接受。
春风过驴耳
萧红非常特别,在中国文学史或者世界文学里我还没有找到一个接近她风格的作家。张爱玲写透了男女情长,但后面还出现了一些能够模仿她风格的女作家比如王安忆。但无人能够模仿萧红。像楼主说的那样,萧红“对笔下的众生都满怀悲悯,却毫无说教”,她对尘世包括自己的情感和经历有种俯视的悲悯和关切,也正是这种俯视的角度让她能对男女情长和国家民族政治主题有种疏离感也因此能超越这些限制。
a
ajimm
回复 43楼qiqi_hua的帖子
这张电影的宣传画我好喜欢。你怎么会有这张?是专门去买的吗?
w
wapu
张爱玲和萧红都是我喜欢的作家,私心觉得都是属于天才写作者的那一类。萧红确实找不出第二个,同样写儿女情长,王安忆也接不了张爱玲的班。萧红的文字朴实散淡里都是温情,张爱玲是老练里有冷眼旁观,两位都是中国最好的作家。
希望能多看到此类的帖子,给楼主点赞,请楼主继续。
s
snowerrrr
我很喜欢呼兰河传,看到最后一段,眼泪禁不住落下来。那些人生活多苦啊,但是一样有七情六欲,嬉笑怒骂,并没有绝望,甚至同样有着尊严。 我坐车上班路上看小说,两本存的时间最长,一本是这个看了几遍,一本是三体。张爱玲也不错,但是看过不太想再看一遍。 另外求推荐好看的书。。。
c
cloudling
回复 1楼临时工的帖子
张和萧我都非常喜欢,两人都是天才女作家,可惜结局都不好。
c
chickenrib
真特么累. 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个文艺评论的职业, 真是没才没艺依附在别人作品上苟活.
s
sabrinamuxin
我同意萧红最好的作品是关于她故乡的。但是比较张爱玲和萧红同年龄段的作品对她们更公平些。毕竟在她们那个时代,境遇是无法选择的。说起张爱玲后期的作品,显然没有她前期的有名。毕竟政治和底层人物的生活不是张爱玲的长项,如同对萧红来说,写她故乡的人事是最发人深省。 其实说起出身,萧红的条件差远了,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训练,但是对底层人物能刻画得那么深刻,真是天生的。 我不否认张爱玲的成就和天赋,但是我仅从她们文章里流露的性格,张爱玲太冰冷,萧红的作品虽然描写苦难,但是火热的。
vitafusion 发表于 2020-07-20 21:19

张爱玲后期的不如早期有名,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大陆无法发行。因为受众的关系,显然海外并没有如此庞大的中文群体,所以秧歌和赤地之恋的名气才没有之前的作品大。但是一个作家,能够在写作的中期晚期还有高质量的输出,我觉得很不容易。确实政治和底层人物的生活并非张爱玲的典型题材,但是她在有限的经历里写出了那些文字, 让几十年之后的我读来都不禁窒息,对我而言已经够好。另外我看书会抛开名气做作品本身。比如再生缘,弹词何其精彩,又有多少人看过呢?名气不大并不能代表作品本身不优秀。 萧红可能是一生太颠沛流离了。我觉得她是生活的困苦所以要在文字里寻求一些温暖。
q
qiqi_hua
张爱玲和萧红都是我喜欢的作家,私心觉得都是属于天才写作者的那一类。萧红确实找不出第二个,同样写儿女情长,王安忆也接不了张爱玲的班。萧红的文字朴实散淡里都是温情,张爱玲是老练里有冷眼旁观,两位都是中国最好的作家。
希望能多看到此类的帖子,给楼主点赞,请楼主继续。
wapu 发表于 2020-07-20 22:21

张爱玲有点从骨头里面发出来的冷。对别人的悲惨,对自己更加毫不留情的扒开伤口给大家看,尤其是她写自己流产的那一段,看得难受。 许鞍华的电影拍摄风格和张爱玲类似,就是不介入主角的情感,远处冷冷的看。全篇都是descriptitve。男性作家反而会时不时来一句主观评论。
张爱玲自己说苏青可以和她相提并论,我觉得苏青简直是过于接地气,文青喜欢玩家庭小妇人的人设;精明过头了。
q
qiqi_hua
回复 43楼qiqi_hua的帖子
这张电影的宣传画我好喜欢。你怎么会有这张?是专门去买的吗?
ajimm 发表于 2020-07-20 21:57

专门买的,淘宝。好像一共5张,平时轮换着拿出来。非常喜欢这个电影的海报。
水母
读萧红的书的人,少说都是4050了,应该是年龄暴露,现在的小青年都肤浅的很,读张爱玲的可能有小青年,但是读萧红,甚至知道萧红的大概率不会小于30岁。书都有时代烙印的,中文专业的除外
okyes 发表于 2020-07-20 14:35

恰相反,八九十年代,因为被定义为左翼作家萧红的作品其实是受到冷遇的。这些年因为民国热,因为女性是作家,因为感情经历,读她的人才多起来,她的名字也进入大众视野,再加上影视加持,很多没看过她作品的人也能津津乐道她的那些八卦。
p
peacemind
who cares how old you are?
h
huaren015
回复 1楼临时工的帖子
知道文无第一你还挑事。各人各有特点不好吗?非要放一起比?然后假装大度假装雍容说你根本没想比是围观群众想多了?
临时工
前面怼我的我都收下。
后来的怼之前请拜托看下第三层再怼,谢谢。前两层全是废话。(前三层是我自己占的楼)
如果您纯是心烦火大想怼,那另说,随意就好。:)
BTW, 我说的年龄暴露是说暴露进这楼的各位,我以为小时候学过火烧云, 知道和关心萧红话题的,大家年纪应该都不轻了 开个玩笑

柠檬花茶
文学是外行,只想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来说,真是太重要了。这两位才女,人生中的不幸福,与原生家庭脱不了关系的。其实张爱玲的《小团圆》打破了了她之前给人的印象,她不是冷冽刻薄居高临下的贵族小姐,而是一个得不到爱的孤独的小可怜,所以只能用冷酷武装自己,既然得不到温暖,为了不被伤害,就先抗拒温暖。
q
qiqi_hua
前面怼我的我都收下。
后来的怼之前请拜托看下第三层再怼,谢谢。前两层全是废话。
如果您纯是心烦火大想怼,那另说,随意就好。:)


临时工 发表于 2020-07-21 01:54

支持LZ。非常好的讨论!
q
qiqi_hua
回复 43楼qiqi_hua的帖子
这张电影的宣传画我好喜欢。你怎么会有这张?是专门去买的吗?
ajimm 发表于 2020-07-20 21:57

许鞍华要开始“第一炉香”了。海报还是黄海的设计。画屏金鹧鸪,繁复精致下锁住心甘情愿的女孩。
鱼日喜水
喜欢萧红作品, But I have only read 呼兰河传.